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庄子“自然”思想探索

时间:2017-12-12

爱护自然的历史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83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自然的“物化”与虚无。

关键词:敬重自然 认识自然 顺物自然 自然的“物化”

庄子,老子思想继承者,所著《庄子》一书,为最重要的道家著作之一。《庄子》共52篇,经郭象删减,余33篇,分内七篇、外十五篇和杂十一篇。学术界认为,内篇为庄子亲著,属庄子思想要义。庄子之道,乃“自然”之道,其思想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敬重自然,共生为一;认识自然,调适相宜;自然之道,“无为无形”;治国之本,修身之理;顺物自然,无容私焉;自然的“物化”与虚无。

一、敬重自然,共生为一

“自然”是汉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较早乃作为道家用语,见之于老、列、庄等典籍。有学者归纳,凡提及“自然”者,《老子》5例,《庄子》8例,《列子》6例。儒家对此概念较疏离,十三经中竟未见“自然”,《荀子》2处提及。先秦各家也说得不多,《墨子》1例、《战国策》1例等。

庄子关于客观存在的“自然”,是这样说的:这天地自然,异我而在,而没有它就没有我。同时,没有我,它的存在则无法体现。它与我是如此的接近,给我以视、听及触觉,它如此静止与活动,无休止地变幻无常,不知道是谁在操纵与指挥,不识其面目举止。然而这个世界必有绝对的主宰,虽深藏于冥冥之中,却是真实的存在。看不见它,却可以从心灵的深处,感应到它。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心中,人类与大自然即天地万物,同生于奇妙幽幻的“道”,其间既一分为二,亦合二为一,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共同体。人类对于自然应抱的态度是:共存共荣,不得分离。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空尘埃飞卷,烟云如奔马,其与人类及一切生物的活动息息相通。天地万物之存在与活动皆为道所安排与规定,“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人类对此当对待父母一般敬畏遵从,遑论无理破坏。庄子这个思想与老子想法相似。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道、天、地、人,人只居四分之一的地位,完全没有理由妄自尊大。

庄子指出“天地为万物之父母”,而老子则主张“道生万物”,以今日之语表达,这个道,是“自然”、“生态”之道。道生万物,即说明人为“自然”所生,为“生态”所育。人与自然及生态,唯“自然”最大,“生态”最大。

《庄子》多“寓言”,含意深刻。《庄子·内篇·逍遥游》以水与船为例,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说:船有大船、小船,想要浮起大船,必须大而深。反之,“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水小而浅,仅浮小船。杯水覆于地,一片芥草浮于其上,像极了渡船浮于江河。这是因为芥草轻薄,对水面的要求不高。若将盛水的杯子置于水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水浅船大,无法承载。

读此文句可以理解,与人类生命对应存在的是“自然”,即大海、天宇、水、空气、气温、湿度等无机自然,及动、植物等与人类生机息息有关的有机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既要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也须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水”深行大“舟”,“水”浅行小“舟”,“水”竭“舟”断航。“水”对“舟”具有决定性的互动意义,人类生命之“舟”的持久远航,有赖于自然环境之“舟”的持续优良。人类作为生命体,其生命可长可短。事实证明:影响人类夭寿极其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环境,想使人类延年益寿,必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大鹏举翅,乘风翱翔,“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又以风与翼为例,进一步说明:大鹏远飞,需有充足的空间任其展翅、强劲的风力助其髙飞。鹏程九万里,只因大风托举,凭借风势。水积之不厚,无以载大舟,风积之不厚,无以展鹏翅。这是一样的道理。

人类为鹏,自然为风,鹏因风而高飞远扬,人因自然而生存发展。反之,“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风之力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大鹏的翅膀将失去力量,自然环境得不到保护,人类的生存发展将受到影响。

二、认识自然,调适相宜

庄子关注大自然的变化,为此他一连串地发问:天宇在运行着吗?大地在静处着吗?日月升落交替是在争夺它们的地盘吗?是谁启动了天地星辰的运行?是谁维系着它们运行的规则?是谁若无其事,推动天地星辰的运行?难道是隶属什么机关,因此缄口不语而不得不为?难道是接到什么命令,从而一直运转而无法停止?

云变成了雨,雨又变成了云。这样的翻云覆雨,有谁在幽冥中用力掌控?有谁无所事事,寻欢作乐一般引导自然作无穷的变幻。西边刮起了大风,一会儿变为东风,一会儿变成西风,我为此彷徨,不禁发问求解:这是谁呼气吸气发生的作用吗?这是谁闲居无事,煽动吹拂的结果吗?

由于历史的局限,“自然”在庄子的心目中还是一片迷茫疑惑的世界,然而他又不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他觉得人生于自然,既为自然中的一员,就有可能破解未知,认识自然。因认知自然,熟识自然,而与自然调适相宜,和睦相处。

“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天地自然是客观的存在,天地的运转存续有其本有的规律:日月在天而照耀,星辰排列而有序,禽兽成群而活动,树木翠绿而生长。

庄子将人体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并具探究之心。他认为人身上有百骸、九窍、六藏,这都是真实的存在。为此,他提出一个个问题,十分有趣。他问:你有最喜欢的器官吗?与它最亲。没有吗?哪个都喜欢吗,真的没有一点私心吗?好的,如果这样,它们同为臣妾,身份平等,谁也不比谁高出一头。问到这里,庄子还是不放心,又问:其中会不会有君臣关系的变化,由一个最重要的器官,成为真正的君王?

《庄子·内篇·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倘若知上天自然之运作,又知天下人间之变更,是多么的了不起。知自然之运作,须有天生的智慧,而知人间的变更,则须后天既得的学识。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人若健康而不中途夭折,学识积累愈多,愈能达至认知的胜境。“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当然,认识外界也会遇到顿挫,会有一些问题一时难解,那么就留待时间的推移,去作最后的认定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这样认为,生命有限,知识无涯,想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去掌控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固然十分困难,但纵然如此,人类认识自然的步伐世代相续,永不停止。

三、自然之道,“无为无形”,治国之本,修身之理

与老子、列子思想比较,庄子也主张虚静无为。虚静与无为的关系:有其虚静方有无为,是为虚静为根本,无为为目标。

庄子《天道》篇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饶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庄子指出:安于平淡与寂寞,内守虚静,而不刻意造次作为,这才是天地人间平常的意义所在,道德伦常根本的性质呵!

如此虚静思想与老子、列子一脉相承。老子提出道家修养须做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列子也讲虚静,并将其归纳为内观自足、静养元气的自我修行过程。如《列子·仲尼》篇说: “务外游者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庄子把“无为”视为自然之道,抱持此道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天上的鬼神与地上的帝王,一切因“道”而得到安排。道诞生了天,创造了地,可谓开天辟地。道有情有义,诚信可靠,虚静无为而不显形迹。世代相传,而未曾有人面受其教,可得其精义,而见不到它。独自生长,无所依靠,却在天地未开之时,已经根深叶茂。道立于太极宇宙的顶端而不显得高,处于宇宙六合之下而不显得深,生于天地未开之际,不觉得久远,长于远古莽荒之时,不感到苍老。

庄子如此这番把“道”的原理本质夸赞一番,然后用总结性的口气得出结论:“道”之所以如此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就是因其“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具备“无为无形”的基本特质。

庄子强调,道对于国家治理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以道的名义要求君王日常的言行,可成人主威仪之端正;以道的眼光观察君臣职守的分工,可明名分之大义;以道的标准督查群吏办事的能力,可促官风之大治。

天地虽然广大,其形成变化在于平衡与均等。天下之物亿万繁多,而可统合于一。民众人口数不胜数,离不开君王的治理。写到这里,庄子做起了帝王师,陈述君王治国“无为”在先的道理。他振振有词地论断:君王的权力,原本于道,功德的成就离不开道。何以为道?道即“无为”,君临天下,“无为”而已。“无为”方可有为,“无为”无所不为。这个道理,玄古至今,业已彰显。无为天道,无为天德,天之道德,至高无上。为君王者遵守无违,势必天下大治。

无为之道,于君王而言可用于国家的治理,于臣民而言可用于私德之修养。无为之道,既可以治国,也可以修身。庄子认为作为一个智者,存身于世,不必有所作为,闻达天下,做平常人、持平常心、做平常事,方为真实人生。

从庄子的“无为”想到老子的“无为”,《老子》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说的是万物万事,都有其既定的原委与结局,内在的行踪与规则。无为就是不违背、不造次、不折腾,因此“无为”才可有所为、大作为。

庄子在《庄子·内篇·逍遥游》中说了一个故事:商汤,即商汤王,商朝有名的兴国之君。棘,古代一位聪慧贤良。汤有疑惑不解,需要请教棘先生。汤问棘:宇宙上下,天地四方,是不是有极限呢?棘回答道:你说的是天地四方吗?那可是无穷无极啊,无穷无极之外还是无穷无极。

棘看商汤听得入神,继续发挥道:遥远的北方有冥海,也叫天池。海里有鱼,其身体的宽度达几千里,不知道它的尾巴有多长。又有巨鸟,叫鹏,背部隆起有泰山那么高,张开翅膀就像从天空垂下了云彩。它扶摇直上九万里,卷起羊角一般的旋风,口吞云霓,背负青天,往南飙飞,直至极南之冥冥之处。

有一只小鸟叫斥鴳,觉得好笑,就对大鹏说:你飞得那么累干什么呢?你看我飞行高度不过十几尺,又在草丛中来回穿行,不也快活自由?你究竟要飞到哪里去啊?庄子讲完这个故事,感叹地说:“大小之辩也”。意思是:既可以做大鹏,也可以做小鸟,想怎么就怎么,各人随意,天地人间本无大小之分啊!

庄子又说,作为一个明德有智的君子,纵然通晓世事,有所真知,也当缄默不语,无所作为,以避祸得福。从前关龙逢直谏,为夏桀所杀,比干力谏遇害于商纣。他们皆一代贤臣,道德高尚,虽为臣下而抚爱百姓,虽处低位而敢于说话,结果却拂逆国君,惨遭横祸。究其原因,乃为道德高尚激怒国君,喜好名声引致恶果。显然,庄子认为,人可修身养性,但不必以“圣人”自诩,干预世事。否则就会违反“无为”精神,无端获罪,追悔莫及。

四、顺物自然,无容私焉

庄子说了以上关于无为治国及无为修身的话,那么什么是“无为”,怎么才能做到无为呢?庄子回答,那就是“顺物自然,无容私焉”。顺物自然,即顺从初原自然状态,少加人为介入。无容私焉,即尊重客观自然变化,减少主观对抗。

庄子关于“浑沌”的故事,就是陈述上面的道理。何为“混沌”?中国古籍中多次提到。

1《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云、“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在《山海经》中,对“混沌”有这样的解释:这是一尊神兽样子像黄色的袋子,红色如赤水,长有六条腿,四个翅膀,脸上无七窍,会歌舞,其实就是一个叫“帝江”的神兽。

帝江也叫帝鸿,为中央上帝的黄帝,也有人说混沌是黄帝的儿子,那是后来的传说。

2《神异经·西南荒经》:“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为混沌。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

在《神异经·西南荒经》中,混沌也被描写为神兽。它住在昆仑山的西面,样子像犬,披长毛,四条腿,又像熊罴而无爪,有目而无视力,不能行走,有耳而无听力,能通人性,有腹部而无内脏,肠子直而不绕,食物径直而下。遇见有品行的人,前往抵触,遇见没有道德的人,则靠拢依偎。它的名字叫混沌,空闲地居住着,无所作为,时常咬自己的尾巴,转动着头颈傻笑。

3《左传》记载,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四大名兽:“混沌”体型巨大像狗;“饕餮”人头羊身,腋下有眼睛;“穷奇”是一头长有翅膀的飞虎;梼杌”,具人的头、老虎的腿,满口獠牙又像猪。

4 《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 古代帝鸿氏有一个不肖之子,不明大义,隐藏坏人,喜欢做坏事,天下人称其为“混沌”。

5老子《道德经》:“敦兮,其若朴;……混浑兮,其若浊。”

庄子关于混沌的故事,别具一格,

且听他侃侃道来:有三个大帝:南海大帝名叫倏,北海大帝名叫忽,位居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倏、忽两个大帝时常去浑沌所统率的地方,与中央大帝浑沌相会。浑沌见到倏、忽很高兴,热情招待他们,唯恐不周。

倏、忽心生愉悦,且很感动,就想报答中央大帝的好处。他们在一起商议:人脸有七窍,眼、鼻、耳各有两窍,合口一窍,为七窍,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分管人的视觉、听觉、味觉与呼吸。而浑沌大帝的面孔浑然一体,没有七窍。那么我们就把他的七窍开凿出来吧。他们说做就做,挥动锤凿,每天开凿一窍。然而,浑沌受不了这样的折腾,到了第七天就死了。

从这则寓言中,能得到什么启发呢?这是说,整个大自然如同浑沌大帝的长相,长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宇宙万物,其最好的状态即浑然天成的天然状态。自然即天然。对于自然的“天然”状态,妥当的态度是承认它,敬畏它,顺从它。而不是否认它,轻视它,草率冒然地“改造”它。倏与忽不认可浑沌的初原状态,挥动锤子为所欲为,所得结果,出乎意外。庄子想告诉人的就是这个道理。

《庄子·内篇·应帝王》还道出一则“天根遇高人”的事例,强调天地人间均为“自然”,所谓自然就是不因人的好恶喜瞋有所改变的客观世界,这既指天地山水,也包括人间社会,各有其内在规律。立于“自然”的面前,唯有细察其规律,恭敬随顺,而不可盲人瞎马,无端造次。这对于天地山水是这样,对于人间社会也是这样。

庄子说:有个叫天根的人游览于殷山之南。走到蓼河边上,遇上一个不知姓名的高人,向他求教。“请问,如何才能治理好天下?”无名氏听了,没好气地说:“走远点!你这个鄙陋之徒,怎么会突然问出这样的问题!我方与造物主交游为伍,现感到疲倦,欲乘巨鸟遨游渺茫,飞越时空六合,去往乌有之乡,独处于广漠天宇。你又何必用治理天下这样的废话,扰我清欢!”

天根挨骂,还是追问。无名氏只好答道:“你当心气平和,安于平淡,顺应自然,舍弃私念。若是做到这些,天下势必大治。”

庄子的自然思想延伸到人的生活态度,从而主张“自然”即“自由”,拒绝刻意的“修饰”与主观的“制定”,将“回归江湖”即回归真实的自然,视为人生至乐世界的标准。

庄子“相濡以沫”的寓言说了这样一个故事:遇到大旱的天气,泉溪干涸,原来在水中优游自得的鱼儿,被搁浅在陆地上。风吹日晒,它们一个个干渴得奄奄一息,于是挤成一堆,口对口吹出泡沫,相互间凭这一点儿水分勉强维持生命。庄子也承认,这是凄切感人的一幕,说明纵是鱼儿之间也具亲情相助的本能。

人性本善,鱼且如此,遑论人间,人们在遭遇不幸之际,也会共赴艰难,互助求生。“相濡以沫”,由此成为人所共知的成语,更多的场合是表达夫妻执手,白头偕老的温馨美好。

然而庄子笔锋一转,瞬间改变了语气。“不如相忘于江湖”。这里,他用了一个比较词:“不如”,将他讲解这个寓言的另一层意蕴坦现出来。这是说:不管是鱼儿还是人类,“相濡以沫”固然是好,但要明白那可是不得已的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路到尽头,实属哀伤。

所以庄子说,与其挤在一起相爱受苦,不如各奔东西,闯荡江湖,找到属于各自的一片天地。这时候,即使失落了情缘,忘却了对分,也是值得。

五、自然的“物化”与虚无

“庄子化蝶”的成语,出自庄子“忆梦”的自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有一次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是他喜欢的样子。一个多么好的比喻,梦中蝴蝶正适合他的志趣。他浑然忘我,不认得自己,丢失了原来那个庄子。他这样神思昏昏又突然醒来,回忆梦境恍惚飘然,不禁发问:这是个什么样的梦境呵,是真是假?

究竟是“庄子化蝶”,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我究竟是庄子呢,抑或是那自由的蝴蝶?不过庄子最后还是明白过来:蝴蝶为蝴蝶,庄子为庄子,毕竟有所分别。庄子和蝴蝶梦里相互变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物化”吧。

庄子说的“物化”,“物”即宇宙人间之万物,化即变动、转换、幻化。在庄子看来一切都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转化,向着与自我相反的方向异动质变,这是万物存在的本来面目与真正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获得甚髙的地位,因其“物化”论将古代中国的朴实辩证论推向云上之峰。

庄子认为:这个自然的世界,有其开始,有其没有开始时期的开始,又有向前推算,无穷未始时期之始。有有,也有无,有这个世界还没有开始时期之无,又有无穷未始时期之无。

庄子对“有”与“无”的理解独具一格,他能从“有”中看出“无”,也能从“无”中看出“有”来。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物“有用”,却不知道看来“无用”的东西,也是“有用”。有用,今语理解就是价值拥有,在庄子看来,世上无“无用”之物,即无“无价值”之物。不过是人们的认识没有提高,没有从“无价值”中看出含蕴深处的真正价值。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这样说:这个世上存在智者、巧者,即所谓“有能者”,也存在少智无巧,所谓的“无能者”。然而,能者多劳,智者操心的事特别多。与此相反,无能者承受的社会责任与负担较少,操心的事情也少。倒不如做一个无能者,少事省心,快乐自由。

以上所见就是庄子式的辩证论,庄子与蝴蝶、有用与无用,智巧者与无能者,如此等等处于对立地位的事物,其“对立”一时可辨可识,但无永恒的“对立”。只待景迁物移,所有意想不到的事情都会发生。庄子变成蝴蝶、有用变成无用、智巧者喜转忧,无能者由忧转喜。有时,甚至不须等待时空的转换,只需思维的一念之差,对事物的判断也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从“庄周梦蝶”引申开来,固当肯定庄子思想蕴含的辩证论,然而深而究之,又可以发现“庄子化蝶”的梦呓凸显虚无论的意念。所谓虚无论,其实是基于怀疑论的否定论。虚无论者将历史与现实,外界与主观、事实与规则,乃至人类生命与知觉一概指述为精神的幻化、人工的编造与缤纷的假象,因而抱持置疑与不信的态度,最终予以彻底的否定。

庄子在他杜撰的梦境中,一面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谓,一面怀疑自我感觉的真实、生命的存在及身份的确切,意在通过“说梦”,把所有“听梦”人,拉入他预设的意识氛围中去,达到某种催眠效果,而一起进入置疑生命存在与人生真实的虚幻境界。

庄子还有一段关于“辩论胜输”的巧思,也十分发人深思。庄子说:假如你我辩论,你胜我输。然而果然是你对我错吗?换一下位置,辩论中我胜你输,然而果然是我对你错吗?总有一方对一方错,或是两人一起错,一起对。看来仅靠两人争论不休不能解决问题。只好请出第三人来作“客观”的裁定。

然而这个世界上哪有不偏不倚的“客观”?你想,一旦第三人已有成见,就不可能做出“客观”的裁断。假如此人观点与你相同,所得裁断必对我不利。反过来,假如此人观点与我相同,所得裁断必对你不利。可见这个世界想要去伪存真,辨别对错是多么的不容易。

从庄子的虚无论,联想到上世纪初盛行一时的“达达主义”,一种有名的现代型号的虚无主义。其特征为:追求绝对的非理性化、拒绝客观标准,主张真理幻灭、宣传对错颠倒,将世间万象视为偶然、随兴与梦幻。庄子“辩论无胜输”,其实是从“庄子化蝶”意念发展出来的另一层意义的虚无论与怀疑否定论,即怀疑理性的客观思考,忘却规律、规则的历史存在,否认真理的内省意义。古代庄子与现代的“达达”竟是这样发生历史的穿越,在世界思想史历程的某个拐角偶遇相逢。

如文章开头所述,庄子自然思想具体表现为:敬重自然、认识自然、“无为无形”,顺物自然、“物化”虚无等多个特点,而其本质特征,则为应对自然变化的无为随顺的“自然主义”哲学。笔者在“自然”之后加“主义”两字,是想说明庄子自然思想,虽与老子、列子思想具有不可否认的因缘传承关系,然而因其对前人思想作集大成式的综合、承继与超迈,故形成古代中国最完整精致的自然思想体系。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庄子“自然”思想探索”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异同

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异同

老子,庄子,思想,圣人,人生,低调,个体,内敛,生命,方面,发展,人们,价值,权谋,生死,核心,目的,统治者,重要性,风箱,天之,来保,庄子思想,方法,个人,为人处世,宇宙,人格,关系,基础

2020-05-29 #小故事

论《庄子》寓言的思想艺术特色

论《庄子》寓言的思想艺术特色

庄子,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思想,哲理,形象,艺术特色,哲学思想,说理性,惠子,大冶,形象性,造化,小鲫鱼,惠子曰,事物,情感,文档,艺术形象,观点,万言,监河侯,大炉,万物,人世间,人和事,境界,天地,情感性

2020-07-16 #经典故事

历史人物庄子

历史人物庄子

庄子,大夫,楚国,思想家,我国,摇尾巴,漆园,烂泥,庄周,人们,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宰相,思想,文学家,文学史,方面,曳尾涂中,楚王,涡河,濮水,蒙城,生活,是我国,中珍,为正,余万言,子休,唐天宝,大才

2020-09-02 #故事阅读

道家思想是完美的思想吗?老子和庄子的思想 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道家思想是完美的思想吗?老子和庄子的思想 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道家思想,思想,几何学,理性,经验,数学,庄子,大自然,学科,直觉,老子,过程,柏拉图,万物,儒家思想,农业,内容,几何,哲学家,古希腊,哲学,大人,思维,数学家,文章,方法,欧洲,道德经,思辨,突破

2017-12-03 #短篇故事

庄子简介 庄子的故事 庄子的名言有哪些?

庄子简介 庄子的故事 庄子的名言有哪些?

庄子,子休,于老子,秦庄子,哲学家,创始人,哲学,哲学思想,宋国,学派,学说,战国时期,思想家,蒙人,文学家,老子,继承者,方方面面,精神,归依,代表人物,社会生活,道家学派

2020-08-04 #短篇故事

老子和庄子的道家的思想 讲述的是什么道理?

老子和庄子的道家的思想 讲述的是什么道理?

道家,科学,万物,极端,本质,规律,发展,东西,世界,人生,修仙,圈子,宇宙,指导思想,思想,时代,比古,真谛,结果,老子,本来就是,有一点,讲的是,道家思想,庄子,多大,胡适,道可道,金庸,高深

2011-06-14 #故事会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庄子 他经历了什么?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庄子 他经历了什么?

庄子,惠子,事情,雏鸟,两个人,故事,比喻,老鼠,一生,哲学,功名,天象,宰相,思想,想法,感觉,道理,不喜欢,如果没有,小故事,来看看,孔子,孟子,李白,高洁,名师,前庄子,好朋友,好的,自成一派

2019-05-05 #长篇故事

庄子:不靠炼丹卖药 用浪漫的睿智咏叹思想

庄子:不靠炼丹卖药 用浪漫的睿智咏叹思想

庄子,老子,道家,思想,本源,影响,子之学,世界,充分发挥,圣人,想法,宗教,感觉,本性,理论,目的,老庄,说法,道教,天赋才能,对世界,浪漫的人,统治者们,越来越远,翁庄,就达,一直以来,和发,和庄,还记得

2008-11-05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