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留医部的故事|李迎春:坚守抗击“非典”前线 践行“留医部精神”

时间:2009-06-08

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离退休党员活动基地,今年69岁的李迎春正在伏案疾书,笔记本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计划得早做,得抓紧时间。李迎春笑笑说,自己尽

提示:本文共有 191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离退休党员活动基地,今年69岁的李迎春正在伏案疾书,笔记本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计划得早做,得抓紧时间。”李迎春笑笑说,自己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还是想继续发光发热,为离退休干部做多点事情。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的留医部只有一栋三层高的楼,一切都还在建设中。李迎春进入深圳市人民医院负责党务和文化建设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什么是留医部精神?在我看来,留医部精神就是敢为人先、勇争第一。”李迎春说。

▲2004年,李迎春(左一)前往韩国参与交流学习

夫妻二人请战参与抗击“非典”一线

2003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了深圳市第一例“非典”病人。当面对这种极具传染性、有生命危险的病例时,市人民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抗击“非典”的风口浪尖上,在参与相关病人的排查与救治工作之余,还要定时到收治“非典”病人的定点医院查房。

时任深圳市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的李迎春,永远忘不了“非典”时期的那些感人事迹。“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完美诠释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如何抗击‘非典’。”

当年2月中旬,东湖医院转入了一名危重“非典”病人,高烧不退,呼吸衰竭,情况危急。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迅速行动,当即赶往东湖医院组织抢救工作。“哪里有疑难病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李迎春回忆起当时救治时的点点滴滴,心里充满着感动和敬佩。

“当时的情况是,病人已切开了气管,上了呼吸机,但是大量的痰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在病人的气管里,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为争分夺秒赢得抢救时间,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要亲自操作吸痰器,为病人吸痰。“在吸痰的过程中,医生的头要紧贴病人的胳膊,用吸痰器将病人呼吸道里的痰液吸出来。”李迎春回忆道,医护人员心里都明白,直接接触“非典”病人的痰液是非常危险的,但大家都没有半分的迟疑,而是争分夺秒抢救病人。

“这是近距离面对病人,而且当时我们的医护人员只有口罩和手套作为防护用品,这个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李迎春看来,医护人员面对着极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仍然没有退缩,这让她感受到了强大的“留医部精神”力量。

“这是我们的请战书。”李迎春永远忘不了这句话。蒋科威和妻子吴迪双双拿着请战书,敲开了李迎春的办公室,表示夫妻二人请战参与抗击“非典”的一线。

“当时两个人拿着请战书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都吓了一跳。”李迎春表示,面对未知的危险,医护人员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冲到一线,这在他们夫妇二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4月26日,市人民医院各科室相继集体请战,348名医护人员联名向院方递上请战书。

“什么是留医部精神?在我看来,留医部精神就是敢为人先、勇争第一。”李迎春表示,勇代表着勇敢,要勇敢地用智慧去创新开拓,市人民医院发展到现在,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的付出。

▲2003年,李迎春(右一)与时任领导下科室

留医部的名片故事

1990年,39岁的李迎春从陕西南下深圳,与派驻在此7年的丈夫团聚,并成为了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一员。

“我刚到医院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栋三层高的楼,所有的科室都在里面。”李迎春表示,这在当时看来,已经算是条件相当不错的医院了。

“满街都是挑着担子、穿着拖鞋卖菜卖鱼的小贩,过了上海宾馆就是一片空白,红岭大厦附近的路还没修好,路面上都是坑坑洼洼的。”李迎春回忆起深圳的初印象说,那时候特区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少怀抱着梦想的年轻人选择来到这片热土打拼。

而说到留医部的名片,李迎春回忆起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市人民医院向全国招收第一批博士生,这也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前来就业。“当时有一位医生想要来考察一下医院,就在车上向别人打听市人民医院好不好,结果大家都说不好,深圳最好的医院是留医部。”李迎春笑笑说,留医部在深圳老一辈人眼里就是深圳市的名片,留医部的建设和发展也成为了许多深圳市民的回忆。

2006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工作了16年的李迎春正式退休。“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充满干劲儿。到了这个年龄退休,是社会对我的关爱;但是选择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李迎春说。

在市人民医院离退休党员活动基地二楼,墙上布满了红色的宣传板图,上面记录着深圳市人民医院众多老党员参与党总支活动时留下的温暖笑容和忙碌身影。

退休十几年来,李迎春和市人民医院一大批老党员、老专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继续发光发热,积极践行着“留医部精神”,以无微不至的关爱温暖集体的每个人,并在其中不断挖掘、实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这句话常常挂在李迎春的嘴边。入党三十四年,她一直牢记初心,一如既往地坚守情怀,燃烧理想。

记者:彭丹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留医部的故事|李迎春:坚守抗击“非典”前线 践行“留医部精神””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留医部的故事︱1983年一场强台风 留医部值班医生彻夜救护受伤人员

留医部的故事︱1983年一场强台风 留医部值班医生彻夜救护受伤人员

刘锡,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病人,留医部,深圳,值班,工作,王乐亭,深圳经济特区,丈夫,人员,医生,80年代,上世纪,告诉记者,台风,特区,转业,回忆说,全市,广东,工地,时候,门诊,门诊室,建设,医护人员,人民医院,广州军区

2012-12-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李迎春:在战疫中践行医者仁心 用脚步丈量“生命防线”

李迎春:在战疫中践行医者仁心 用脚步丈量“生命防线”

李迎春,村民,疫情,防控,村委会,乡村医生,绿春县,防线,工作,卫生室,村寨,生命,知识,诊费,每一条,李元昌,乡村行,家一,一步一个脚印,中心,乡村,心系,山村,小路,医生,倮沙村,人员,体温,体温表,保驾护航

2009-08-23 #故事阅读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夏利刚:没有哪个职业比医生更容易感到幸福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夏利刚:没有哪个职业比医生更容易感到幸福

夏利,留医部,患者,医生,大姐,医院,盆栽,布吉,胃肠外科,病人,医疗,时间,深圳,走廊,深圳市人民医院,手术机,压力,小时,情况,升级,救治,达芬奇,医患关系,人民医院,主任,传统,做手术,办公室,情谊,情形

2019-11-28 #短篇故事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郑惠玑:最初的医院是由一座破庙改建成的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郑惠玑:最初的医院是由一座破庙改建成的

医院,郑惠,宝安县,卫生院,人民医院,深圳镇,县政府,门诊部,留医部,上世纪,医生,救护车,门诊,深圳市人民医院,地址,宝安,宿舍,年代,广场,分配,汤悦,罗俊杰,回忆说,告诉记者,县人民医院,深圳戏院,人员,伙食费,前身,助产士

2014-03-13 #长篇故事

留医部的故事︱为了成全同学的爱情 他同意调换分配到宝安县工作

留医部的故事︱为了成全同学的爱情 他同意调换分配到宝安县工作

黄维,宝安县,医院,人民医院,留医部,分配,宝安,病人,救护车,卢慧,上世纪,回忆说,外科,深圳,做手术,医生,县委,县政府,大鹏,病号,书记,县城,民众,60年代,搬过来,在医院,外科医生,第一书记,一把刀,深圳市人民医院

2013-08-26 #短篇故事

留医部的故事︱27年前 郭富城专程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慰问病人

留医部的故事︱27年前 郭富城专程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慰问病人

陈智明,医院,郭富城,病人,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工作,人民医院,香港,留医部,救护车,回忆说,告诉记者,医生,学者,德国,武汉,电话,院长,做手术,博士,患者,情况,护士,时候,深圳市,计划,领导,不莱梅,何继

2016-07-23 #故事会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钟山:13年 他从“医生通讯员”成长为医院管理者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钟山:13年 他从“医生通讯员”成长为医院管理者

钟山,医院,市人民医院,深圳,深圳市人民医院,稿件,留医部,套餐,患者,门诊部,回忆说,百佳,医护人员,工作,医疗,单位,团队,病人,急性心肌梗塞,全国,心梗,新闻奖,时间,电话,电话费,疗法,秩序,收费,上世纪,医疗服务

2015-08-24 #长篇故事

留医部的故事︱他明明是深圳首批医学博士 为何网名却叫“罗湖消防”?

留医部的故事︱他明明是深圳首批医学博士 为何网名却叫“罗湖消防”?

深圳,深圳市人民医院,医院,博士,留医部,卢先生,深圳市,一间房,工作,肝移植手术,回信,宿舍,罗湖,消防员,同济医科大学,告诉记者,香港同胞,中心,医生,学校,广东,微信,本科,首例,深圳经济特区,记者,纪初,刘一,器官捐献,回忆说

2016-01-28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