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夏利刚:没有哪个职业比医生更容易感到幸福

时间:2019-11-28

这些盆栽是一位60多岁的大姐送的,她隔三岔五就从布吉过来,给盆栽浇水、施肥,并且坚持了5年之久

提示:本文共有 25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深圳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办公区的832号房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栽,大棵的发财树、精致的菖蒲……在盆栽的点缀下,房间里充满活力与能量。这些盆栽是一位60多岁的大姐送的,她隔三岔五就从布吉过来,给盆栽浇水、施肥,并且坚持了5年之久。

这个房间是深圳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夏利刚的办公室,而这位大姐是他曾经救治过的病人。大姐这一趟趟,照料的似乎不是花,是人情味,是“留医部”多年来与患者积攒下来的医患情。

深圳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夏利刚

收获患者的信任

2020年是夏利刚到“留医部”的第29个年头,漫漫从医路,都凝结在一些难以忘怀的点滴片段中。与布吉大姐的情谊,是他“留医部”生涯里倍感温馨的时刻。

这一切还要从5年前说起。大姐在其他医院做了直肠癌手术,出现并发症后被紧急送到人民医院就医,夏利刚就是当时胃肠外科的三线值班医生。

“当时她因败血症严重感染,并且出现中毒性休克,生命体征不平稳,”夏利刚回忆起那一天紧急的情形。

当时,夏利刚决定立即手术。然而,结合患者的情况,这并不是个容易的手术。“这个手术需要充分麻醉才能做,麻醉过程中风险不小,因为患者本身血压低,心率快,还有肥胖症状,容易出现生命危险。”夏利刚说。

两个小时“鏖战”后,手术顺利完成。大姐与家属对此都非常感激,之后经过定期复诊,大姐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在此期间,大姐与夏利刚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不仅经常从布吉跑来医院看望他,为了给他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还送来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盆栽,且定期更新护理,有时遇到夏利刚在做手术,她默默地浇水施肥后便离开,5年里从未间断。

也许是在医院见惯了生死,这样平凡的温馨更能够触动人心。这一切,夏利刚看在眼里,暖在心头。

曾几何时,少数的医患关系紧张事件牵动着社会的神经。“以前,患者对医生并不是十分理解,医生经常要面对患者的质询甚至冲撞。现在,随着深圳医疗环境的进步,还有在政府与媒体的正确引导下,老百姓慢慢理解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这也是夏利刚在“留医部”多年来感受最深的变化。

“医生救死扶伤,患者对医生尊重、信任与支持,医生也给予患者解除病痛之外的关怀与仁爱,这才是良好的医患关系。”夏利刚愈加珍惜与患者间这种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关系。

他很爱护办公室里的盆栽,在夏利刚看来,那代表着医患间的信任。

忙碌与压力并存

在胃肠外科,并不是所有病人的治疗都像布吉那位大姐这般顺利,有时会遇到病情很严重根本无法治疗的情况。这些都是每一个医生需要面对的,也在无形中产生负面的压力,考验着医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保持平稳理性的心态,是作为一个医生必要的条件,因为你经常需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需要在电光火石之间做出正确的决定,甚至承受着生与死的考验。”夏利刚说。

他至今还记得几年前一次惊险的手术经历:当时,一个60岁的胃癌患者在手术后突然大出血,夏利刚当时休息,正和家人在国贸大厦喝早茶。接到科室打来的电话,他二话不说立即飞奔赶回医院,紧急把病人送上手术台。

“我刚到的时候病人血压下降得很厉害,紧接着呼吸心跳就停了,还好抢下了时间,最后抢救回来,确实很惊险。”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夏利刚心有余悸,“你随时要做好准备,因为永远没人知道,看似风平浪静的过程,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意外。”

夏利刚做事很快,为的是抢下所有可能浪费的时间。他每天早上7点半要交接班,他常常6点半就起床,吃了早餐就出门,因为夏利刚觉得,要尽早到医院停车,时间太赶的话万一找不到停车位会误事。随后8点开始到病房查房,有手术的话一般9点就开始。

医院里,从手术室到病房有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是一条希望的走廊,从这头到那头,也许是重生的开始。每次做完手术通过这条走廊时,夏利刚都能深刻感受到当一名医生的意义。

最忙碌的时候,夏利刚一天就在这条走廊和上下电梯来回跑6趟,做3台胃肠肿瘤根治手术,最长的手术时间6-7个小时,短的也有2-3个小时。

有时做完手术已是凌晨时分,夏利刚透过办公室的窗户看深圳,外面的城市很安静,很多人都已入睡,他觉得,没有比这个更加有价值的工作了。

他已经习惯了这种争分夺秒的生活。家、医院,两点一线,做手术、查房、开会、教学演练、培训占了他生活的大部分。

忙碌与压力共存,但夏利刚依然沉浸其中,并且一干就是29年。“不喜欢就干不到现在。我觉得没有哪个职业比医生更容易感到幸福,为成功救治一名患者,医生可以废寝忘食、汗流浃背、加班熬夜,毫无怨言,只要患者得救或者康复,听到病人一句认可的话,比什么都幸福。”夏利刚说,治病救人,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他一直坚持的初衷。

夏利刚(左一)在医院查房

见证“留医部”不断升级的医疗技术

这些年,让夏利刚欣慰的不单单是高尚的从医价值和越来越暖心的医患关系,还有在深圳这片热土孕育下,“留医部”不断升级的医疗技术。

2020年5月,夏利刚(左一)在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

2020年初,人民医院引进了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对于夏利刚来说是最佳的医疗“伙伴”。“胃肠外科比较大型的手术就是肿瘤根治,而这些都是以微创手术为主,”夏利刚解释道,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突出特点之一是微创,“手术机器人具有高稳定性和精准度,超越了肉眼和人手的局限,且由机器人完成的手术创伤更小、失血更少,患者在术后恢复更快,愈合更好。”

夏利刚还记得最早在“留医部”执行的第一台手术,“是传统的开腹手术,后来技术升级为腹腔镜微创手术,到2000年引进的第一台宙斯机器人辅助手术,再到如今升级版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提起在“留医部”生涯里不断升级的医疗硬件,夏利刚如数家珍。

从1992年进入“留医部”以来,他见证了医院以及深圳医疗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如今,医院已经从最初仅是收治病例,慢慢过渡到现在有教学和临床研究。“比如我们通过临床病例的救治,不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基础研究,包括临床研究等。”夏利刚说,目前医院很重视,设有专门的临床研究基地,临床教学也得到全面提升,相信“留医部”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2019年,在广东省医师协会精准医学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夏利刚(左四)任副主任委员。

记者:严珊珊

【来源:晶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夏利刚:没有哪个职业比医生更容易感到幸福”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留医部的故事︱1983年一场强台风 留医部值班医生彻夜救护受伤人员

留医部的故事︱1983年一场强台风 留医部值班医生彻夜救护受伤人员

刘锡,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病人,留医部,深圳,值班,工作,王乐亭,深圳经济特区,丈夫,人员,医生,80年代,上世纪,告诉记者,台风,特区,转业,回忆说,全市,广东,工地,时候,门诊,门诊室,建设,医护人员,人民医院,广州军区

2012-12-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留医部的故事|李迎春:坚守抗击“非典”前线 践行“留医部精神”

留医部的故事|李迎春:坚守抗击“非典”前线 践行“留医部精神”

李迎春,留医部,医护人员,病人,市人民医院,精神,深圳市人民医院,非典,深圳市,深圳,请战书,一线,医院,名片,活动,工作,东湖医院,人民医院,党员,基地,团队,医生,层高,夫妻,年轻人,情况,故事,时间,时候,气管

2009-06-08 #故事会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钟山:13年 他从“医生通讯员”成长为医院管理者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钟山:13年 他从“医生通讯员”成长为医院管理者

钟山,医院,市人民医院,深圳,深圳市人民医院,稿件,留医部,套餐,患者,门诊部,回忆说,百佳,医护人员,工作,医疗,单位,团队,病人,急性心肌梗塞,全国,心梗,新闻奖,时间,电话,电话费,疗法,秩序,收费,上世纪,医疗服务

2015-08-24 #长篇故事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徐金锋:做了一辈子临床医生的“眼睛” 后悔没让孩子继续学医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徐金锋:做了一辈子临床医生的“眼睛” 后悔没让孩子继续学医

徐金,深圳,医生,病人,医院,武汉,留医部,博士,结果,发展,深圳市人民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孩子,美国,超声,顶级,南下,工作,那时候,主任,专科,区别,台机,周转房,学科,家人,工地,差距,广东省,所在

2014-09-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徐金锋:做了一辈子临床医生的“眼睛” 后悔没让孩子继续学医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徐金锋:做了一辈子临床医生的“眼睛” 后悔没让孩子继续学医

徐金,深圳,医生,病人,医院,武汉,留医部,博士,结果,发展,深圳市人民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孩子,美国,超声,顶级,南下,工作,那时候,主任,专科,区别,台机,周转房,学科,家人,工地,差距,广东省,所在

2020-06-21 #故事会

留医部的故事︱为了成全同学的爱情 他同意调换分配到宝安县工作

留医部的故事︱为了成全同学的爱情 他同意调换分配到宝安县工作

黄维,宝安县,医院,人民医院,留医部,分配,宝安,病人,救护车,卢慧,上世纪,回忆说,外科,深圳,做手术,医生,县委,县政府,大鹏,病号,书记,县城,民众,60年代,搬过来,在医院,外科医生,第一书记,一把刀,深圳市人民医院

2013-08-26 #短篇故事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郑惠玑:最初的医院是由一座破庙改建成的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郑惠玑:最初的医院是由一座破庙改建成的

医院,郑惠,宝安县,卫生院,人民医院,深圳镇,县政府,门诊部,留医部,上世纪,医生,救护车,门诊,深圳市人民医院,地址,宝安,宿舍,年代,广场,分配,汤悦,罗俊杰,回忆说,告诉记者,县人民医院,深圳戏院,人员,伙食费,前身,助产士

2014-03-13 #长篇故事

留医部的故事︱27年前 郭富城专程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慰问病人

留医部的故事︱27年前 郭富城专程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慰问病人

陈智明,医院,郭富城,病人,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工作,人民医院,香港,留医部,救护车,回忆说,告诉记者,医生,学者,德国,武汉,电话,院长,做手术,博士,患者,情况,护士,时候,深圳市,计划,领导,不莱梅,何继

2016-07-23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