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陈寿 一部《三国志》让他与司马迁齐名

时间:2007-04-28

但只要说到三国志的作者,估计不少人就会恍然大悟

提示:本文共有 19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02:33

一生著述颇丰,写书250余卷,耗十年之功完成《三国志》

有傲骨无媚骨,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与风骨

陈寿

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视频 周芷冰 李蕾

陈寿是谁?

刚评出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不少人对他颇为陌生。但只要说到《三国志》的作者,估计不少人就会恍然大悟。这位来自今南充市的魏晋史学家在屡遭打压之际,仍出于匡君正世的责任和使命,秉笔直书,以纪传体断代史的方式,记载了三国历史的风云变幻;更以其会通古今的才识,留下了对历史发展大势的诸多思考。

言及陈寿,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何一民大加赞赏,“一部《三国志》让陈寿与司马迁、班固齐名。他身上凝聚的勇于创新、不事权贵等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与风骨,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人物名片

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南充市)人,著名史学家,与司马迁、班固齐名,史称“并迁双固”。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在《三国志》里,陈寿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载了蜀汉“必以人为本”“弘毅宽厚”“赏罚必信”的治国理念和蜀地儒学、经学及其师承流变的情形,对巴蜀历史文化和蜀学、经学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才高识远

《三国志》让他“并迁双固”

在南充陈寿纪念馆,正门匾额上的“并迁双固”四个大字,表示陈寿的史学成就与司马迁、班固比肩。

何一民说,陈寿少时好学,曾拜同郡学者、著名儒学家和史学家谯周为师。同时,蜀地自汉代以来,史学昌盛。在这种氛围下,陈寿一生著述颇丰,写书250余卷。其中,就包括耗十年之功完成的《三国志》。在这部65卷的著作中,陈寿以纪传体、断代史体例,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三国历史人物形象。

“他描写的历史人物虽不如《史记》和《汉书》中的那么生动传神,但简约爽洁、无繁冗芜杂之弊。在史料选择上,陈寿也能择取最重要者。可谓,文简而事丰。”何一民说。

陈寿对历史的见识,也体现在著《三国志》时对形势观、人谋观、史体观的整体把握上。何一民认为,陈寿比较重视客观形势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同时也重视人谋对形势的主导作用。他还能把形势和人谋之间交互投射所演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最反映客观实际的史体撰写出来。

陈寿对天下大势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令人称道。现在,很多经常使用的成语就出自《三国志》。

翻开《三国志》,精华语句不胜枚举。谈谋略,陈寿写“事留变生,后机祸至”。这就是后世常说的“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谈领导的素质,他总结为“权不失机,功在速捷”,认为领导的大忌就是临机而不决,要采取正确谋略速捷以成事。谈不懂权衡利弊,他总结为“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讲人品,陈寿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王册诸葛邓钟传》中写道,“君子之行,皆积小以成高大。”意在提醒高尚的人格和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要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步提高。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等,更是百代流传。

为人质直

著史时将个人恩怨置于脑后

作为修史之人,陈寿具备了应有的史德、史才和史识。

何一民认为,“陈寿一生为人质直,有傲骨而无媚骨。在蜀汉时期宦官黄皓专权,不少大臣皆屈意附之,他却‘独不为之屈’,哪怕因此贬官。”而陈寿著述《三国志》,其目的也是希望能够以史匡扶君主。在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下,他才“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期待最终“有益风化”。

著述《三国志》,陈寿也秉笔公正、取材严谨。“比如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记载,在当时曾有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一说。但陈寿根据诸葛亮《出师表》,确证是刘备主动请诸葛亮出山。”

不仅如此。陈寿之父曾在蜀汉时被诸葛亮处以凳刑,但陈寿著史时将个人恩怨置于脑后,真实记述和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生前治蜀的事迹,成为摒弃前嫌的史德最高体现。

何一民说,正因为陈寿德才、见识兼备,《三国志》问世后就受到好评。与陈寿同时代的夏侯湛写作《魏书》,但看到《三国志》后,他认为已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于是自毁其书。《三国志》还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前四史。

对于《三国志》“文采不足”这一说法,何一民认为,这其实皆因司马迁时代文史不分。“到了魏晋时期,史学已经开始独立发展,与文学分道扬镳。因此,《三国志》并不以文采见长,而是力求朴实。这恰是文史分野的标志。”

而今,千百年的历史见证:陈寿的努力没有白费——一部《三国志》,不仅成为了解和研究三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信史,也成为今人为人处事甚至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陈寿 一部《三国志》让他与司马迁齐名”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陈寿④|《三国志》彰显蜀人风骨 陈寿史德 史识 史才永世留存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陈寿④|《三国志》彰显蜀人风骨 陈寿史德 史识 史才永世留存

陈寿,三国志,何一民,史德,历史,史学家,蜀国,蜀地,匡君,晋灭吴,诸葛亮,儒学,名人,史学,后世,和文,巴蜀,特点,知识分子,经学,四川历史,三国历史,历史文化,古蜀文明,教授说,为正,乐而乐,史才,屈意,弘毅

2015-06-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陈寿⑤|《三国志》值得深耕细挖 今人应学陈寿身上的创新精神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陈寿⑤|《三国志》值得深耕细挖 今人应学陈寿身上的创新精神

陈寿,三国志,何一民,史学,教授,名人,后世,四川,四川历史,信史,历史,政治,经学,研究,三国文化,教授说,司马迁,习近平,其才,杨帆,陈寿是,武侯祠,诸葛亮,魏蜀吴,四川大学,封面,史称,万卷楼,人物传记,中都

2012-10-11 #故事会在线阅读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陈寿⑧|《三国志》若改名《汉末晋初志》 还会有流量吗?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陈寿⑧|《三国志》若改名《汉末晋初志》 还会有流量吗?

陈寿,三国志,三国演义,文学,英雄,四川历史,人物,名人,史学,关羽,司马迁,诸葛亮,代表,作家,历史,文史,民间,精神,笔力,不会有,不分家,魏晋,刘关张,刘邦,君德,杨帆,罗贯,罗贯中,薄云天,于井

2012-09-20 #故事阅读

「解锁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原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他写的《三国志》

「解锁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原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他写的《三国志》

陈寿,三国志,魏书,历史,名人,蜀汉,吴书,四川历史,史学,著作,史之才,夏侯湛,时蜀汉,秉笔直书,万卷楼,事权,三国演义,作品,儒学,南充市,史学家,史书,史记,四川,四川省,国民,帝王,记者,文学,汉书

2016-03-23 #故事阅读

四川历史名人:读者都推荐了哪些先贤?名单1

四川历史名人:读者都推荐了哪些先贤?名单1

扬雄,文翁,武则天,陈寿,中国,成都,仲翁,农桑,刘禹锡,司马相如,安汉县,时蜀汉,上第,兴教,世界,三国志,人材,公学,全书,全貌,公元,始祖,地方官,前身,史学家,史学,历史,史记,后汉书,后世

2020-06-21 #长篇故事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趣味问答⑧|“草船借箭”究竟是谁的功劳?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趣味问答⑧|“草船借箭”究竟是谁的功劳?

诸葛亮,三国志,孙权,罗贯中,陈寿,三国演义,三国时期,司马迁,吴书,多智,孔明,孙吴,薛维,曹操,良臣,诸葛,裴松之,封面,典故,公使,事件,功劳,史称,史学,区别,可信度,史记,名著,后汉书,四大名著

2013-10-22 #经典故事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李调元的名字读diào还是tiáo?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李调元的名字读diào还是tiáo?

李调元,魏明伦,奇律,雅格,元气,古人,川剧,格调,音调,有关系,元明,吐凤,扬雄,斯人,李密,李白诗,谢诸公,陈情,陈寿,藏书家,封面,名人,三国志,人名,事业,佳话,史官,剧作家,别名,出处

2014-03-04 #小故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的文化——史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的文化——史学

陈寿,常璩,三国志,历史学,益州,历史,古史,史记,四川,著作,雕像,成汉,史学,地理,司马迁,李膺,亡佚,佚文,华阳国志,史事,后世,文化,地区,巴蜀,掌故,方面,方志,晋朝,汉书,经学

2016-08-16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