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剃发令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0-09-23 10:12:01

相关推荐

剃发令的历史故事

中国清代初期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的法令。顺治元年(1644)颁布。满族男人头发剃去前额和四周,留存头发编成辫子垂之脑后。清在关外时,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投降归顺或被掳去的,都要以剃发作为标志。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即宣布京城内外军民人等尽行剃发以示归顺,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被迫停止。二年五月清兵进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清廷乃于六月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以10日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后也以此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剃发,衣冠服饰也要遵从清制,违抗者杀无赦。剃发令的颁布及强制执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反对,触发了江南地区江阴、嘉定、苏州等地的抗清斗争。

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摄政王多尔衮在给故明内外官民的谕旨中下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是为剃发令。汉人的习俗,原本是将头发束在头顶;而满人的习俗,则是在头发中间编成发辫,垂于脑后,周围剃去。强制汉人剃发,改变民族习俗,实质是要在精神上征服汉人,自然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二十四日,多尔衮鉴于清统治尚未稳固,宣布收回成命,允许汉人照旧束发。顺治二年(1645)六月十五日,清廷在消灭了南明福王政权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已经稳固,再次颁布剃发令。宣布自布告发出后,京城内外军民限十日内剃发,各省军民自部文到日起也限十日内剃发。剃发令措词极其严厉:“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但是,这不仅没有吓倒大江南北的汉民,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反抗情绪。广大农民、工商业者,有气节的士大夫和中小地主、总分官僚豪绅,都坚决反对剃发。此后,随着清军的逐步深入,江南各地更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剃发斗争。

清在颁布剃发令要求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清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以“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

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把头发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

1647年广州剃发易服令:“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头发的故事

■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攻城略地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词汇

“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这句赤裸裸的威胁来自多尔衮,百姓则将其总结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时因不愿剃发而被杀戮的汉人有多少,恐怕已经无法统计了。时人陈确曾云:“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陈确集》卷三十)杀戮之多,可以想见。而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据说三百多年之后,余秋雨先生的小学历史老师讲起来还“眼含泪花”。(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始于天命四年。(郑天挺《探微集》)此后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词汇:

天命六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天聪三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

天聪三年,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张春本应是一个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在清朝文献里,归降叫做“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明将张春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后来的明将祖大寿、洪承畴这样的大腕都是他劝过来的,对付张春应该有富余。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也难怪,如果派人送顿酒菜就能劝降一个统领四万军队的明朝将领,那崇祯的天下真是到了拿根韭菜就能捅破的地步了,皇太极对这次失败应该有心理准备。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亲自给他赐食,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

对不肯剃发的官民,满洲很早就实行了“留发不留头”政策。天聪四年三月,大贝勒阿敏示谕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皇太极谓“所获汉人,俱令剃发”。

■剃发的标准是“金钱鼠尾”,可清朝的皇帝似乎率先违规

入关以后,随着胜利扩大,清政府剃发令愈发生硬,遇到的反抗也越来越强烈,悲惨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前人对此多有描述,此处不再拾人牙慧,只想谈谈《清稗类钞》中的两条轶闻。

《清稗类钞》之“容止类”、“发作金钱式”条云:“董志学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饬守令礼请缙绅子弟及举贡监生饮宴。酒酣,起而言曰:‘当朝重剃发,式当如金钱,请脱帽验之。’因尽去其帽,则皆略去鬓发,余顶结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余悉系之于狱。”

这条资料说明了剃发的标准,也就是所谓“金钱式”,全称应该叫“金钱鼠尾”式。署名“海外散人”者所做《榕城纪闻》云:“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可见标准的剃法必须剃光周围,不留死角,否则就是违式,也要杀头。因为要经常保持头顶的干净无鬓发,必须“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跟剃光看起来没多大差别,所以明朝人就认为女真人“剃发如僧”。有多难看,可以想见。怪不得剃发成了张春投降的瓶颈,怪不得明朝文人士子宁死不剃发。完全可以推测,如果没有剃发的执著政策,清军入主中原遇到的抵抗要小一大截。

正因太难看,现在的清宫剧里的清朝人物才没有按照“演什么像什么”的原则塑造人物,顶一个“金钱鼠尾”式小辫子,而是清一色打扮成只剃一半的阴阳头。其实这是清代后期才出现的发式,那时头发留的多了,辫子也粗了,所以天津才出现了把“神鞭”当武器的故事,清初的鼠尾肯定没有那么大杀伤力。这里不妨设想一下康熙爷微服私访、乾隆帝四处风流、纪晓岚铁齿铜牙之时头上光溜溜的顶着一个老鼠尾巴一样的东西,观众不笑抽才怪,大牌明星也未必愿意出镜。说起皇帝,《清稗类钞》还有一条很值得注意,其“三圣不剃发”云:“满俗剃发,自世祖入关定鼎,汉人亦遵行之,有不从者,辄置重典。然热河行宫所藏世祖、圣祖、世宗三代御容皆不剃发,诚可异矣。”

《清稗类钞》收罗广泛而不注出处,这则资料也不知道何处得来,但是其内容似乎是可信的。从画像上看,不仅顺治、康熙、雍正,清代所有皇帝的画像前额都是有头发的。由于画像大多戴着帽子,所以我们不清楚前额之外的情况怎么样。这里不妨推测一下:清代皇帝尤其是入关以后的皇帝,随着汉化逐渐深入,发式并不是标准的“金钱鼠尾”,很可能留的很多。毕竟民族习惯虽然有异,基本的审美观大抵还是相同的。如此说来,清帝真的是应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古话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剃发令的历史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语笑嫣然醉、2023-02-15 18:06语笑嫣然醉、[新疆网友]103.17.121.135
    2.历史剃发令真是太残酷了想想就觉得可怕希望这样事情永远不会再发生。
    顶27踩0
  2. libenjushi2021-12-05 02:09libenjushi[山西省网友]180.141.36.71
    1.这个历史故事让人感叹古代统治者权力剃发令对人们影响太大了。
    顶7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