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民间文学

时间:2020-09-11 19:12:01

相关推荐

民 间 文 学 ,是 人 民 大 众 ,主 要 是 劳 动 人 民 集 体 口 头 创 作 的 并 在 人 民 大 众 之 间 广 泛 流 传 的 口 头 语 言 艺术,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 民 间 文 学 作 为 现 代 新 兴 的 民 间 文 艺 学 学 科 , 以 北 京 大 学 于 19 20 年 创 办 的 《 歌 谣 周 刊 》 为 标 志 。 1935 年 , 钟 敬 文 首 先 运 用 “ 民 间 文 艺 学 ” 一 词 作 为 民 间 文 学 研 究 的 学 科 名 词 。 现 在 的 中 国 民 间 文 艺 家 协 会 , 于 1950 年 成 立 时 叫 “ 中 国 民 间 文 艺 研 究 会 ” 。 学习研究民间文学的意义: 1 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 ○ 2 增进我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下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 ○ 3 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 4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艺学知识 ○ 1 全面搜集○ 2 忠实记录○ 3 准确翻译○ 4 慎重整理 搜 集 整 理 民 间 文 学 作 品 的 方 针 和 基 本 原 则 :○ 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目的意义 1 ○抢救,发掘我国各民族丰富悠久的民间文学遗产,为各社会科学部门提供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2 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经过适当选择、加工,使之焕发出艺术光辉,以供阅读和欣赏。 ○ 3 搜集整理优秀的民间文学,使之成为作家文学创作的借鉴。 ○ 4 对世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 民间文学的语境 : 民间文学作为口头传承形式,在一定的文化时空中传承演变,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 与不确定性,这种传承特点与传承人进 行表演的语境息息相关。民间文学的语境,就具体的表演事件 来看,是时间、空间、传承人、受众、表演情景、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不同的因素共同构成的。 1 时间:作为自然时间,也蕴涵了深刻地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 ○ 2 空间:作为自然场所,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其次,与时间紧密相连,构成传承人 ○ 表演的时空。 3 传承人:真正对民间文学的传承演变发生作用的,是为数不多的、具有超强记忆能力和创作才能传 ○ 承人,他们既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在表演中创作。 4 受众,与表演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交流互动的表演场景,民间文学的文本是表演者与受众交流过程的 ○ 产物,受众的趣味、爱好、现场的即时反应等因素,会或隐或显地影响到传承人的表演。 5 表演情景,既具有惯常性,也具有即时性。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传承人既尊重传统,又根据即时 ○ 语境有所创新,即传承人在表演中创作。 6 社会结构:通过表演,表演者与受众之间建立了一种社会关系,表演者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受众 ○ 也对表演者的表演品头论足,这种社会关系有可能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社会结构。 7 文化传统:传统是文化的连续性因素,表演者所受的传统的影响与创造性、语境性因素之间存在着 ○ 张力关系。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 1、 作 家 文 学 对 民 间 文 学 艺 术 形 式 的 借 鉴 在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不 少 文 学 体 裁 的 兴 起 ,都 发 端 于 某 种 民 间 文 学 。如 韵 文 文 学 、散 文 体 叙 事 文 学 小 说 、 戏剧文学,其源头均在民间。 2、 作 家 文 学 对 民 间 文 学 作 品 的 融 入 1 作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直接直接嵌入作家的叙事之中( ○ 《红楼梦》中女娲补天的神话) 2 解构题材,再重新结构(鲁迅的《世说新语》 ○ ) 3 对人物类型与叙事模式原型的借用与再造:一是直接运用,即顺承民间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人物 ○ 特征和思想倾向,进行重新加工( 《三国》 《水浒》 ) ;二是民间文学作为一种“隐形结构”对作家文学 叙事起着结构的作用,表面上看,作品似乎与民间文学的叙事与意味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上,主题 话语之下却潜藏着民间文学文本(沈从文《边城》 ) 。 3、 民 间 文 学 对 作 家 文 学 具 有 理 论 建 设 的 作 用 , 且 对 其 发 展 影 响 深 远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 1、 口 语 化 转 为 书 面 化 ; 2、 哲 学 化 历 史 化 3、 损 害 和 扭 曲 民 间 文 学 艺 术 形 式 、 品 思 想 内 容 4、 文 人 对 民 间 文 学 的 保 存 和 理 性 改 编 神话 ,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作,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 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微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 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口传神话被称为“ 活态神话” 。 神话的特征: 1 神话的讲述方式既有散文叙述也有韵文吟唱 ○ 2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反映了其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凝聚着其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3 神话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 4 神话是先民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充满了天真奇幻的想象 ○ 5 神话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以这些群象为焦点,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和思维感情 ○ 神 话 内 容 庞 杂 ,目 前 国 内 外 研 究 者 主 要 从 民 族 、题 材 、母 题 三 个 角 度 来 考 察 神 话 的 基 本 形 态 进 而 分 类 。 美 国 民 间 文 艺 学 家 汤 普 森 1932 1937 年 出 版 的 六 卷 本 巨 著《 民 间 文 学 母 题 索 引 》是 必 须 的 工 具 书 。 母题 ,指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它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 ,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 , 一种观念(如禁忌) ,一种行为(如考验) ,一个角色(如巨人) ,一个人物类型(如预言者) ,或一种 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中国神话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可分为: 1 宇宙起源神话(创世神话) ○ ,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 源的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 2 人类起源神话,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大体又可分三类:自然变化、神灵生育、和神灵创造,如女娲黄 ○ 土造人。 3 族 群 起 源 神 话 , 如 盘 瓠 h ù神 话 ○ 图腾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亲属、祖先、保护 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如瑶族、畲族和部分苗族的盘瓠神话与犬图腾 崇拜的习俗。 4 文化发明神话,如婚姻是伏羲和女娲发明的 ○ 5 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洪水再生神话又分为自然的洪水再生神话(如诺亚方舟)和惩恶扬 ○ 善式的洪水再生神话(如鲧禹治水) 。其他灾难神话如后羿射日。 射日神话的母题在世界各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关于射日的原因,中国的多数射日神话中直言是 太阳,尤其是多个太阳带来暴晒和灾难,如后羿射日;但北美印第安人的的神话传说中,神灵棕色兔 射死太阳,然后把太阳的胆抛向空中,是为了让白天长一些,便于狩猎。二者的区别体现了农业民族 与狩猎民族的神话想象受到不同生产方式的制约。总体上看,射日神话主要表达了人们对于秩序异常 的恐惧。一个以上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或者白天太短,都是违背常规的,会引起灾难。射日就是要 恢复常态,实际就是要恢复正常的宇宙秩序。 射 日 神 话 ,在 世 界 各 地 具 有 一 定 的 普 遍 性 ,以 太 阳 出 现 异 常 造 成 灾 难 表 达 了 先 民 对 于 秩 序 异 常 的 恐惧,后来为恢复常态而射日,实际上是要恢复正常的宇宙秩序。 后羿射日:正常的宇宙秩序是十个太阳每天出来一个,但是十日并出造成灾难,后羿用箭射死其 中九个。死掉的太阳落入东海,化为沃焦。沃焦四万里大,是大海排泄海水的地方。这样,神话就解 释了为什么百川纳海,海水却永不会满溢。 6 战争神话,如黄帝、炎帝之战,黄帝、蚩尤之战,颛顼、共工之战 ○民 间 传 说 ,围 绕 客 观 实 在 物 ,运 用 文 学 表 现 手 法 和 历 史 表 达 方 式 构 建 出 的 具 有 审 美 意 味 的 散 文 体 口头叙事文学。 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先在 《德国传说》 中说: “幻想故事更偏向适是诗的, 传说更偏向是历史的。 ” 后又将民间叙事分为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并进行了初步的区分。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传说论》 ,将传说界定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传说核” ,是 民 间 传 说 创 作 中 处 于 核 心 地 位 的 客 观 实 在 物 。它 可 以 是 一 个 历 史 人 物 、历 史 事 件 , 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俗等。 柳田国男说,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 民间传说的分类历来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一种是以民 间传说的内容为核心的分类系统。 中国民间传说以内容为基准分为五类: 1 人物传说,具体有包括:帝王将相的传说(朱元璋、宰相刘罗锅) ○ 、民族英雄的传说(岳飞) 、清官 的传说(包拯) 、农民起义英雄的传说(李自成) 、近代革命领袖的传说(毛泽东) 、文人的传说(屈 原) 、工匠的传说(鲁班) 、神医的传说(华佗) 、宗教人物的传说(张三丰) 2 史事传说(义和团的传说) ○ 3 地方风物传说,具体又包括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的传说(长江黄河的传说) ○ 、名胜古迹等人造景物 的传说(长城的传说) 4 风俗传说(十二生肖的传说) ○ 5 动植物传说(杜鹃啼血) ○ 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区别 1 、民 间 传 说 与 神 话 产 生 的 时 间 接 近 ,往 往 可 以 互 相 彼 此 ,而 且 有 不 少 民 间 传 说 来 自 神 话 ,带 有 浓 郁 的 1 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先民经过不 神话色彩,同时二者都有解释的叙事功能。其中的区别表现在:○ 2 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 自觉的原始思维加工而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角是神,他们具有超人或超自然的力量,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种种力量的人格化,可以说神话是 以人拟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人,且绝大部分为历史人物,是对其的艺术化和传奇化,民间传说可以 说是以神拟人。 2 、民 间 传 说 与 民 间 故 事 彼 此 渗 透 ,可 以 互 相 转 化 ,即 故 事 的 传 说 化 和 传 说 的 故 事 化 。二 者 的 区 别 在 于 : 1 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无需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 ○ 故 事 ,如 果 说 某 些 故 事 中 出 现 客 观 实 在 物 ,它 也 不 是 故 事 叙 事 的 中 心 ,只 是 作 为 情 节 的 需 要 而 安 置 的 。 2 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可以说所有的传说人物都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 ○ 3 叙事风格 地点,尽管有虚构的成分,但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则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不同,突出表现在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受“传说核”的制约;民 间故事则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的限制,可以任幻想驰骋,虚构故事。 形式特征(散文) 神话 传说 故事 习用开头 无 无 常用 天黑后讲述 不限 不限 是 信仰 事实 事实 虚构 故事背景 确定时间地点 确定时间地点 不确定 时间、地点 早期、其他世界 近期、今天世界 不限 态度 神圣 神圣或世俗 世俗 主要角色 非人 人 人或非人 民间传说的特征: 1 可信性的内容与传奇性的情节巧妙结合 ○ 2 故事结构有头有尾,一线到底,无枝无蔓,脉络清楚,简单完整 ○ 3 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 所谓箭垛式,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 4 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民间传说圈 ○ 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分别于春秋战国到唐宋时期 发源,然后如滚雪球般发展,到明清时期基本定型,并通过戏曲、说唱等形式,在城乡广为流传。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 AT 分 类 法 ” ,是 由 芬 兰 学 者 阿 尔 奈 提 出 , 后 经 美 国 学 者 汤 普 森 所 完 善 的 一 种 编 制 故 事 类 型 索 引 的方法,国际上称其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 。 中 国 民 间 故 事 的 分 类 及 编 纂 类 型 索 引 工 作 的 发 端 可 追 溯 到 20 世 纪 30 年 代 。 1931 年 钟 敬 文 发 表 《中 国 民 谭 形 式 》 一 文 , 归 纳 出 45 个 中 国 民 间 故 事 类 型 并 写 出 来 情 节 提 要 。 此 后 三 十 年 , 先 后 有 三 部 体 现 中 国 民 间 故 事 分 类 构 想 的 类 型 索 引 问 世 :一 是 德 国 沃 ? 爱 德 哈 德《 中 国 民 间 故 事 类 型 》 ;二 是 美 籍 华 人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三是台湾学者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 。 民间故事的传承特征: 1、 受 生 产 和 生 活 的 制 约 和 影 响 , 民 间 故 事 传 承 没 有 固 定 的 时 间 和 场 所 2、 民 间 故 事 的 传 承 路 线 主 要 是 家 族 传 承 和 社 会 传 承 3、 民 间 故 事 的 传 承 人 一 般 具 有 以 下 特 点 : 1 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 ○ 2 讲述活动有较大影响 ○ 3 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 ○ 4 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 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 1、 幻 想 故 事 ( 童 话 ) :魔法故事、宝物故事、动物故事。 2、 生 活 故 事 ( 世 俗 故 事 、 写 实 故 事 ) :交友 道德 和 家庭 伦理 故事 、奇 巧 婚姻 故事 、长 工斗 地 主及民斗 官的故事、巧女故事、呆婿故事、机智人物故事。 3、 民 间 笑 话 , 是 一 种 将 嘲 讽 与 训 诫 蕴 涵 于 谈 笑 娱 乐 之 中 的 短 小 故 事 。 主 要 有 揭 露 与 嘲 讽 笑 话 、 讽 刺 与幽默笑话两类。 4、 民 间 寓 言 , 指 有 民 众 集 体 创 作 并 流 传 的 带 有 明 显 教 训 寓 意 、 富 有 哲 理 、 短 小 精 悍 的 口 头 故 事 , 是 社会智慧、经验、知识的结晶。 ( 《守株待兔》 ) 民间故事的内容特征: 1、 借 助 古 老 的 、 初 级 的 幻 想 , 表 现 人 类 社 会 早 期 人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2、 借 自 然 界 的 动 物 争 斗 、 弱 肉 强 食 影 射 人 类 社 会 生 活 , 以 动 物 或 其 他 自 然 物 隐 喻 人 类 社 会 阶 级 关 系 , 表现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 3、 直 接 取 材 于 人 们 日 常 的 现 实 生 活 , 加 以 幻 想 和 虚 构 , 表 现 人 性 的 善 恶 及 社 会 伦 理 道 德 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1、 主 人 公 多 泛 指 , 故 事 的 时 间 地 点 也 多 模 糊 含 混 2、 人 物 设 置 与 情 节 结 构 具 有 程 式 化 的 特 点 : 人 物 设 置 常 常 是 两 兄 弟 、 三 姐 妹 或 哥 仨 、 姐 俩 、 两 个 伙 伴等等;情节结构主要有:一、 “单纯式” ,一般见于寓言、笑话及生活小故事;二、 “复合式” ,又分 “三段式”和“复合式” ,主要见于情节曲折的故事。 “三段式” ,又称“三叠式” 、 “三复式” ,是民 间 故事 的常 见结 构,情 节 往往 都经 历三个 层 次 ,如 主人 公遇到三道难题、经历三次考验、有过三次历险等。 “三段式”故事因其结构完整,国际上又称之为 “完型故事” 。 3、 情 节 构 思 类 同 性 , 大 同 小 异 的 情 节 及 类 型 化 的 重 复 随 处 可 见 4、 既 有 个 体 形 象 的 鲜 明 性 、 单 一 性 , 又 有 整 体 形 象 的 类 型 性 、 丰 富 性 , 人 物 形 象 多 正 反 对 比 , 体 现 “二元对立”美学原则史 诗 ,是 一 种 古 老 为 源 远 流 长 的 韵 体 叙 事 文 学 样 式 ,用 诗 的 语 言 ,记 叙 各 民 族 有 关 天 地 形 成 、人 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 史诗的特征: 1、 史 诗 产 生 于 各 民 族 形 成 的 童 年 时 期 2、 史 诗 与 神 话 密 切 相 关 3、 史 诗 是 一 个 民 族 的 特 殊 的 知 识 的 总 汇 4、 史 诗 的 叙 述 具 有 庄 严 性 的 特 点 , 不 仅 多 在 重 大 活 动 或 隆 重 仪 式 及 祭 典 时 演 唱 , 其 本 身 也 十 分 庄 严 最早的史诗: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 史诗的分类:创世史诗(白族《创世纪》 、汉族《黑暗传》 ) 、迁徙史诗、英雄史诗 中国“三大史诗” ,都是口传英雄史诗,它们是藏族的《格萨尔》 、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 孜族的《玛纳斯》 。 英雄史诗的中西比较: 1、 口 承 史 诗 与 书 面 史 诗 2、 本 末 叙 事 与 片 段 、 倒 叙 3、 以 人 物 为 中 西 与 以 战 争 为 中 心 三大英雄史诗的比较: 1、 美 学 特 征 : 除 崇 高 美 外 , 《玛纳斯》还充满了悲剧美 2、 人 物 形 象 : 格 萨 尔 既 有 神 性 、 又 有 人 性 ; 玛 纳 斯 是 典 型 草 原 游 牧 民 族 英 雄 3、 传 承 形 式 : 《格萨尔》 《江格尔》有祭奠活动;散韵结合; 《玛纳斯》无祭奠活动、通篇韵文;玛纳 斯只在帐房内唱 4、 叙 述 发 展 结 构 : 《格萨尔》 《江格尔》以战争为主线; 《玛纳斯》以英雄为主线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 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 1 爱情婚姻○ 2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3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民间叙事长诗的思想内容:○ 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色: 1、 浓 郁 的 抒 情 色 彩 、 清 新 的 意 境 与 叙 事 描 写 的 高 度 结 合 2、 采 用 多 种 手 法 刻 画 人 物 形 象 : 1 富丽铺陈与含蓄简练相统一 ○ 2 侧面描写,烘云托月 ○ 3 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简单勾勒,使形象生动鲜明 ○ 4 善于在典型环境里刻画人物的心理 ○ 3、 朴 素 自 然 而 具 有 生 活 气 息 的 比 喻 4、 不 少 民 间 叙 事 长 诗 有 “ 序 歌 ” ,引起话头,或交代情节发展,同时营造抒情气氛 5、 有 的 民 间 叙 事 长 诗 有 浪 漫 主 义 色 彩 的 结 局 民 间 抒 情 长 诗 ,是 人 民 群 众 集 体 创 作 、口 头 流 传 的 以 抒 情 为 主 的 长 篇 韵 文 或 韵 散 相 间 的 诗 歌 作 品 , 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 民间抒情长诗分为生活抒情长诗和礼仪习俗抒情长诗。 民间抒情长诗的特点: 1、 以 抒 情 为 主 , 没 有 故 事 情 节 , 只 有 中 心 事 件 , 片 段 叙 述 描 写 是 为 抒 情 2、 一 般 采 用 第 一 人 称 抒 发 情 感 3、 一 般 结 构 松 散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 1 劳动歌○ 2 时政歌○ 3 仪式歌○ 4 生活歌○ 5 情歌○ 6 历史传说歌○ 7 儿歌 民间歌谣的分类:○ 民间歌谣的特征: 1、 情 真 意 切 、 袒 露 心 声 2、 格 调 优 美 ,形 式 多 样 ,有 四 句 头 、五 句 子 、十 字 调 、信 天 游 与 爬 山 调 、花 儿 、藏 族 的 鲁 与 谐 、壮 族 的欢等 花儿,是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汉、回、藏、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中流传,共同用汉 语 歌 唱 的 一 种 民 歌 形 式 。其 内 容 大 都 吐 露 男 女 爱 情 和 互 相 戏 谑 ,故 一 般 不 登 大 雅 之 堂 。它 既 是 一 种 格 律 体 民 歌 ,其 结 构 形 式 又 富 于 变 化 ,以 大 体 押 韵 ,上 下 两 节 句 式 和 节 奏 的 均 衡 对 称 来 造 成 优 美 的 和 谐 的格律,于变化中构成具有统一风格的调子。它主要分为两大流派: “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 。 3、 运 用 赋 比 兴 抒 情 叙 事 , 意 境 优 美 生 动1 时政谚语○ 2 生活谚语○ 3 农业谚语○ 4 风土谚语 民间谚语分为:○ 民间谚语的特色: 1、 语 言 形 式 的 简 洁 性 、 口 语 性 和 定 型 化 2、 思 想 内 容 的 经 验 性 和 哲 理 性 3、 诗 意 与 哲 理 巧 妙 结 合 4、 传 播 经 验 和 知 识 , 具 有 潜 移 默 化 的 教 化 作 用民 间 谜 语 ,是 带 有 知 识 性 和 趣 味 性 的 民 间 韵 文 作 品 ,也 是 一 种 和 娱 乐 游 戏 分 不 开 的 口 头 语 言 艺 术 。 民间谜语分为物谜、事谜和字谜。 民间谜语的特色: 1、 结 构 性 上 由 谜 面 和 谜 底 两 部 分 构 成 2、 语 言 上 , 词 句 质 朴 清 浅 ; 比 喻 贴 切 形 象 , 其 最 突 出 的 特 色 在 于 对 谜 底 作 比 喻 描 写 ; 表 现 手 法 有 拟 人法、谐音法和蝉联法 蝉联法,是将几种事物或同类事物组织在一起,突出表现各自特征或表现某一共同特征。民间说唱,是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 民间说唱分为说故事、唱故事和说笑话三类。 民间说唱的特点: 1、 叙 述 体 口 头 文 学 叙 述 性 强 2、 说 唱 演 唱 简 便 灵 活 , 具 有 轻 便 性 3、 语 言 朴 素 易 懂 , 具 有 通 俗 性 相声,是一种以说为主,讲究“说、学、逗、唱”的具有戏剧性的说唱艺术, 相声的类型从表演人数和形式上分为单口、对口和群活。 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段——“包袱” 。 相声的结构形式:垫话、瓢把儿、正活、收底。民间小戏,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 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通常称为“二小” ,即小旦、小丑,或“三小” ,即小旦、小丑、小生 戏。 民间小戏与正宗戏曲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 创 作 演 出 上 , 草 台 班 底 、 地 摊 演 出 、 具 有 简 便 性 2、 内 容 上 , 关 注 底 层 民 众 , 切 入 日 常 生 活 , 具 有 广 泛 的 群 众 性 3、 艺 术 形 式 上 , 多 用 乡 音 土 语 、 亲 切 活 泼 , 具 有 灵 活 性 1 花灯戏○ 2 花鼓戏○ 3 采茶戏○ 4 秧歌戏○ 5 道情戏○ 6 道具戏 民间小戏的系统:○ 道 情 戏 ,是 在说 唱基础 上 发展 起来 的 ,主要 流 传于 山西 、江西、甘 肃 、湖北 等地 的民 间 小戏 。其 特 点 是演 唱时 ,主唱者 怀 抱渔 鼓 ,手 持简板 ,击 节说 唱 ,并 有五 六 人以 竹笛 、四胡、板 胡 等乐 器伴 奏 和伴唱,内容主要是神话、史事,比较难懂,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主要有山西道情、陕西道情、江 西道情、河南道情。 陇东道情 道具戏,不通过演员直接扮演,而是将戏曲内容借助人工制作的偶像、皮影或面具来表演的民间 小戏,主要有木偶戏(也叫“傀儡戏” ) 、皮影戏、傩戏。 皮影戏,由剪纸发展而来,起源于陕西西安。 民间小戏的剧目: 1、 反 映 平 凡 有 趣 的 日 常 生 活 和 家 庭 生 活 2、 反 映 爱 情 婚 姻 生 活 , 歌 颂 纯 真 自 由 爱 情 , 反 对 封 建 礼 教 束 缚 3 、 真 实 而 深 刻 的 揭 露 封 建 社 会 的 阶 级 矛 盾 ,鞭 挞 剥 削 者 、压 迫 者 ,反 映 广 大 民 众 朴 素 的 阶 级 意 识 和 斗 争智慧 民间小戏的表演体制,主要体现在戏曲结构,唱腔音乐,舞蹈安排,唱腔处理等方面。 1、 戏 曲 结 构 简 练 单 一 , 善 于 取 材 生 活 的 横 断 面 来 组 织 戏 剧 冲 突 2、 唱 腔 有 歌 舞 音 乐 成 分 、 民 间 说 唱 音 乐 成 分 , 但 其 基 本 曲 调 来 自 民 歌 3、 舞 蹈 成 分 减 少 , 表 白 、 对 话 、 唱 段 增 加 , 以 利 剧 情 展 开 唱腔可短可长,灵活多变,有“本体”和“变体”之分。 富不贵只能是土豪,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贵气却需要 三代以上的培养。孔子说“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 如今我们不缺 土豪,但是我们缺少贵族。高贵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与悲悯之怀,高贵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与担当之志 高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之心。精神的财富和高贵的内心最能养成性格的高贵,以贵为美,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和气的氛围;以贵为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素质。以贵为尊,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也提升一个境界。一个心灵高贵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优雅的品质,一个道德高贵的社会大街小巷都会留露出和谐的温馨,一个气节高贵的民族一定是让人尊崇膜拜的民族。别让富而不贵成为永久的痛。分享一段网上流传着改变内心的风水的方法,让我们的内心高贵起来:喜欢付出,福报就越来越多;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喜欢助人,贵人就越来越多;喜欢知足,快乐就越来越多;喜欢逃避,失败就越来越多;喜欢分享,朋友就越来越多。喜欢生气,疾病就越来越多;喜欢施财,富贵就越来越多;喜欢享福,痛苦就越来越多;喜欢学习,智慧就越来越多。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民间文学”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 神话 传说 民间故事word免费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 神话 传说 民间故事word免费

神话,民间故事,故事,民间传说,传说,内容,历史,特征,民众,口头,创作,情节,价值,幻想,民间,变异性,集体,生活,人物,文化,民族,特点,生活故事,事件,人类,因素,文学,寓言,形象,语言

2020-09-12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成武民间故事卷 151310》电子书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成武民间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成武民间故事卷 151310》电子书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成武民间

传说,故事,来历,民间故事,成武县,神话,成武,兄弟俩,部分,搜集家,龙凤街,作诗,兄弟,小孩,智斗,白浮,秀才,附录,集成,中国民间文学,动植物,严子陵,关公,列夫,周仓,司马,孔子,巧妹,师博,张保

2020-06-24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成武民间故事卷 151310》电子书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成武民间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成武民间故事卷 151310》电子书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成武民间

传说,故事,来历,民间故事,成武县,神话,成武,兄弟俩,部分,搜集家,龙凤街,作诗,兄弟,小孩,智斗,白浮,秀才,附录,集成,中国民间文学,动植物,严子陵,关公,列夫,周仓,司马,孔子,巧妹,师博,张保

2020-09-04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界限 苏联文学的影响 与民间文学的创作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界限 苏联文学的影响 与民间文学的创作

爱沙尼亚,民俗,苏联,创作,民俗学,研究,民间文艺,问题,人民,口头文学,苏维埃,学者,高尔基,作品,口头,理论,普梯洛,民俗学者,民间文艺学,历史,民间,神话,体裁,人种,叙事诗,形象,路线,马克思主义,钟敬文,人类社会

2009-07-25

民间文学论文范文参考 民间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民间文学论文范文参考 民间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艺术,资源,西部文学,动漫,文学,犍陀罗,研究,歌谣,创作,论述,方面,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国产动漫,雕刻艺术,意义,新文学,群体,地理标志,作家,四新,文化,来源,民间,雕刻,传统,民歌,特征,精神,保护方式

20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