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禅宗故事100 篇

时间:2020-06-20

野狐禅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880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8 分钟。

禅宗故事百篇 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 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 禅师举起锄头便砍。 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 ‘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 到了这里, 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 ‘像你这么说话, 是你粗, 还是我粗? ’ 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 ‘什么是粗? ’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 ‘什么是细? ’ 禅师举起锄头, 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 道: ‘你说的粗细, 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 ‘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 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 学僧毫不客气的道: ‘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 ‘你“当下” 不见到自己, 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 学僧终于有省。 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 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 南泉不应杀生; 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 不能以狭义的见解, 诬谤大德。 南泉斩猫或许以手作势, 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着。 现在智常斩蛇,这可能也是作势欲斩, 学僧见风即雨, 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 意谓些慈悲没有。 但智常禅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 岂容你说粗说细, 所以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 禅要割断常情常识, 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着, 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真假妄语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 ‘禅师! 您平常用功, 是用何心修道? ’ 大珠: ‘老僧无心可用, 无道可修。’ 道光: ‘既然无心可用, 无道可修, 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 大珠: ‘老僧我上无片瓦, 下无立锥之地, 那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 道光: ‘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 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 大珠: ‘请你不要冤枉我, 我连话都不会说, 如何论道? 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 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 道光: ‘禅师, 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 ‘老僧连舌头都没, 有如何妄语? ’ 道光: ‘难道器世间, 有情世间, 你和我的存在, 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 都是假的吗? ’ 大珠: ‘都是真的!’ 道光: ‘既是真的, 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 大珠: ‘假的, 要否定; 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说到真理, 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的, 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的。 如般若心经云: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这就是从肯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 般若心经又云: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 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明句文身, 不是妄语, 因为否定一切, 才是肯定一切。 那就是禅 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 不过仍有许多病人死去, 因此每天都惧怕死的阴影。 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 王田于是就请示道: ‘什么叫禅? ’ 云水僧回答道: ‘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 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 一旦会了禅之后, 就不用怕死了。’ 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 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 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 说明来意, 并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 ‘禅不难学, 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 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 那就是禅!’ 王田医师似懂非懂的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 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 ‘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 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王田医师非常不解的想着: 这种开示, 怎能祛除怕死的心呢? 因此, 当他第四次参访时, 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僧告诉过我, 人一旦学了 禅就不怕死。 每次我到这里, 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 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 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 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的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 ‘我对你太严格了, 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 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 的话头, 王田苦参这‘无’ 字公案, 前后二年, 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 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 王田并不灰心的专心致志, 又参究一年半, 终于自觉心地澄明, 难题逐渐消失。‘无’ 已成了真理。 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 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 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 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 ‘从忘我到无我, 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 因此, ‘眼看他人死, 我心急如火, 不是伤他人, 看看轮到我。’ 所以对死亡就起了 恐惧, 南隐禅师要他好好照顾病患者, 就是参禅, 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 放弃爱心, 怎能入禅呢? 及至到他参透了 ‘无’ 字的公案, 从有心到无心, 从有我到无我, 从有生到无生, 那就是无死的禅境了。 咸淡有味 由艺术家入佛的弘一大师, 把佛道修行和艺术生活集合起来, 更见出他的人生境界。 有一天, 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前来拜访, 吃饭时, 只见他吃一道碱菜, 夏先生不忍心的说: ‘难道你不嫌这碱菜太碱吗? ’ 弘一大师回答说: ‘碱有碱的味道!’ 过一会儿, 弘一大师吃好后, 手里端着一杯开水, 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 ‘没有茶叶吗? 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 ’ 弘一大师又笑一笑说: ‘开水虽淡, 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师的‘碱有碱的味道, 淡有淡的味道。’ 这是一句多么富有佛法禅味的话啊! 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他的人生, 无处不是味道。 一条毛巾用了 三年, 已经破了 , 他说还可以再用; 住在小旅馆里臭虫爬来爬去, 访客嫌恶, 他说只有几只而已。 可说真正体会了‘随遇而安’ 的生活。 心净国土净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 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 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 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 ‘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 依经典的记载, 常以香花供佛者, 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回答道: ‘这是应该的, 我每天来寺礼佛时, 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 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 我们一个家庭主妇, 如何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 无德禅师反问道: ‘你以鲜花献佛, 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 我现在问你, 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 信徒答道: ‘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 莫过于每天换水, 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 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 腐烂之后水份不易吸收, 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 ‘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 其道理也是一样, 我们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 我们就是花, 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 变化我们的气质, 并且不断的忏悔、 检讨、 改进陋习、 缺点, 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 欢喜作礼感谢说道: ‘谢谢禅师的开示, 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 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 享受晨钟暮鼓, 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 ‘你的呼吸便是梵唱, 脉博跳动就是钟鼓, 身体便是庙宇, 两耳就是菩提, 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 古德说: ‘热闹场中作道场’, 宁静, 只要自己息下妄缘, 抛开杂念, 那里不可宁静呢! 深山古寺, 如果自己妄想不除, 就算住在深山古寺, 一样无法修持, 禅者重视‘当下’, 何必明天呢? ‘参禅何须山水地, 灭却心头火亦凉。’ 即此之谓也。 回向 有一个农夫, 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 佛事完毕以后, 农夫问道: ‘禅师! 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 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 ‘当然! 佛法如慈航普渡, 如日光遍照, 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 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 ‘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 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 把她的功德夺去。 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 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 但仍慈悲的开导道: ‘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 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 “回向” 有回事向理、 回因向果、 回小向大的内容, 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 一光可以照耀大众, 就如天上太阳一个, 万物皆蒙照耀, 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 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 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 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 本身的这支蜡烛, 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 则我们微小的自身, 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 而蒙受很多的功德, 何乐而不为呢? 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 ‘这个教义很好, 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 我有一位邻居老赵, 他对我可说是欺我、 害我, 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 ‘既曰一切, 何有除外? ’ 农夫茫然, 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 计较、 狭隘, 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 只要自己快乐, 自己所得所有, 管他人的死活? 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 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 如论世间, 有事理两面。 事相上有多少、 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 一切平等。 等于一灯照暗室, 举室通明, 何能只照一物, 他物不能沾光? 懂得一切的人, 才能拥有一切; 舍弃一个, 就是舍弃一切。 舍弃一切, 人生还拥有什么? 禅味 唐朝时, 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的一个山洞中, 曾写了一首诗, 表达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 不如山丘, 卧藤萝下, 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 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 更复何忧? ” 这首诗意, 已说明他的洒脱生活, 后来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时, 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 大臣拿了 圣旨寻找到了 岩洞, 正好瞧见禅师在洞里举炊, 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 ‘圣旨驾到, 赶快下跪接旨!’ 洞口的懒瓒禅师, 却装聋作哑的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 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 炉上烧的是地瓜, 火愈烧愈炽, 烟火袅漫, 整个洞里洞外黑雾缭绕, 熏得禅师涕泗纵横, 侍卫看得忍不住叫道: “喂! 禅师, 你的鼻涕流下来了, 为何不擦一擦呢? ”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的答道: ‘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拭鼻涕呢? ’ 懒瓒禅师说后, 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 就往嘴里送, 并连声赞道: ‘好吃! 好吃!’ 大臣见状, 惊奇得目瞪口呆, 因为懒瓒禅师, 吃的是一块一块的石头。 懒瓒禅师吃时, 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 并说道: ‘请趁热吃吧!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贫富贵贱, 生熟软硬, 心田识海中不要把他们分在两边。’ 大臣见禅师这些奇异举动, 和说这些难懂的佛法, 不敢回答, 只好赶回朝廷, 据实报告皇上, 皇上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道: ‘国有如此禅师, 真是大家之福!’ 在出家人中, 有人间比丘, 也有独居比丘。 人间比丘弘法利生, 服务社会; 独居比丘深山岩穴, 清净修道。 有些人间比丘是人在红尘, 心在山林; 有些独居比丘人在道场, 心在世俗。 像懒瓒禅师, 遇到皇帝的宠召, 视如閰王的召魂; 宝物的赏赐, 看作拖累负担; 实在已是一个超越人间的圣僧了。 诚实无欺 道楷禅师, 宋人, 得道后, 大阐禅门宗风。 曾担任过净因寺、 天宁寺等大寺的住持。 一日, 皇上派遣使者, 颁赠紫衣袈裟, 以褒扬他的圣德。 并赐号定照禅师。 禅师上表坚辞不受。 皇上再令开封府的李孝寿亲王至禅师处, 表达朝廷褒奖的美意, 禅师仍不领受。 因此触怒皇上, 敕交州官收押。 州官知道禅师仁厚忠诚, 当到达寺中时, 悄声问道: ‘禅师身体虚弱, 容貌憔悴, 是否已经生病? ’ 禅师: ‘没有!’ 州官: ‘如果说是生病, 则可免除违抗圣旨的惩罚。’ 禅师: ‘无病就无病, 怎可为求免于惩罚而诈病呢? ’ 州官无奈, 遂将禅师眨送淄州。 闻者皆流涕不已。 我们经常看到禅者性格风趣活泼, 但禅者的诚实固执, 于道楷禅师行谊见之。 如明代莲池大师赞之曰: ‘荣及而辞, 人所难也: 辞而致罚, 受罚而不欺, 不日难中之难乎? 忠良传中, 何得少此? 录之以风世僧。’ 一与二 在中国佛教史上, 道教的道士和佛教的出家法师, 时常辩论、 斗法。 有一个道士向法印禅师说道: ‘你们佛教怎么样也比不上我们的道教, 因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心”, 是“一乘”, 是“一真法界”, “一佛一如来”, 也是“一”, 而我们道教讲什么东西都是“二”, 可以说, “二”胜过你们的“一”, 比方“乾坤”、“阴阳”, 这都是“二”, 实在说, “二” 要比你们“一” 高明。’ 法印禅师听后, 像是不解的问道: ‘真的吗? 你们的“二” 真能胜过“一” 吗? ’ 道士: ‘只要你说“一”, 我就能“二”, 一定能胜过你们。’ 法印禅师就跷起了一条腿来, 慢慢的说道: ‘我现在竖起了一条腿, 你能把两条腿跷起来吗? ’ 道士哑口无言了! 佛教史上记载我国有三武一宗的教难, 大都因为道士嫉恨佛教所引起。 西洋有耶稣教的新旧之争, 印度有婆罗门教和回教之争, 佛教尚和平, 但仍难免有道教之不相容, 连一二都成为争论主题, 如法印禅师之方便机辩, 亦禅之巧妙应用也。 割耳救雉 智舜禅师, 唐代人, 一向在外行脚参禅。 有一天, 在山上林下打坐, 忽见一个猎人, 打中一只野鸡, 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 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会儿, 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 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 ‘它也是一条生命, 放过它吧!’ ‘你要知道, 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 禅师无法, 立刻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 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 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 ‘这两只耳朵, 够不够抵你的野鸡, 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 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 为了救护生灵, 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 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 不为自己求安乐’ 的德性, 正是禅师慈悲的具体表现。 禅者, 不是逃避社会, 远离人群, 禅者的积极舍己救人的力行, 从智舜禅师的割耳救雉,可见一斑矣。 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 想和其辩论禅法, 适逢禅师外出, 侍者沙弥出来接待, 道:‘禅师不在, 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 ‘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 ‘年龄虽小, 智慧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 觉得还不错, 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 向前一指。 侍者摊开双手, 划了个大圆圈, 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 侍者伸出五根指头。 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 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 顶礼三拜, 掉头就走。 云水僧心里想: 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 向前一指,是想问他, 你胸量有多大? 他摊开双手, 划了 个大圈, 说有大海那么大。 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 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 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 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 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 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 无相禅师回来, 侍者就报告了 上述的经过, 道: ‘报告师父! 不知为什么, 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 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 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 我即摊开双手说, 有这么大呢! 他伸出一指说, 一个一文钱吗? 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 他又伸出三指说, 三文钱可以吗? 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 怪他不认识货, 不想, 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 说道: ‘一切皆法也, 一切皆禅也! 侍者, 你会吗? ’ 侍者茫然, 不知为对。 佛法讲究机缘, 禅, 就是机缘, 你懂得, 无时不禅, 无处不禅, 无人不禅, 无事不禅。 不懂, 即使说得天花乱坠, 也与禅无关。 禅史中有赵州茶, 云门饼之说, 此皆禅也, 俗语云: 讲者无心, 听者有意, 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 一切皆禅也。 育才之道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 便信步到花园散步, 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众正埋首整理花草, 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 将枝叶剪去, 或将花草连根拔起, 移植另一盆中, 或对一些枯枝、 浇水施肥, 给予特别照顾。 信徒不解的问道: ‘园头禅师, 照顾花草, 你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 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 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 没有植物的土地, 何必锄来锄去? 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 园头禅师道: ‘照顾花草, 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 人要怎么教育, 花草也是。’ 信徒听后, 不以为然道: ‘花草树木, 怎能和人相比呢? ’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的说道: ‘照顾花草, 第一: 对于那些看似繁茂, 却生长错乱, 不合规矩的花, 一定要去其枝蔓, 摘其杂叶, 免得它们浪费养分, 将来才能发育良好; 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 去其恶习, 使其纳入正轨一样。 第二: 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 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 接触沃壤; 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 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 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 第三: 特别浇以枯枝, 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 看来已死, 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 不要以为不良子弟, 都是不可救药, 对他灰心放弃, 要知道人性本善, 只要悉心爱护, 照顾得法, 终能使其重生。 第四: 松动旷土, 实因泥土中更有种子等待发芽。 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 助其一臂之力, 使他们有新机成长茁壮!’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的说道: ‘园头禅师, 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 涅盘经云: ‘情与无情, 同圆种智。’ 世间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 没有不可教的人才。 寺院山门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 意思是用慈悲爱摄受你, 但弥勒佛的背后, 却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将军韦驮圣像, 意思是用威武力折服你, 父母师长对年轻子弟, 一面授予爱的摄受, 一面给予力的折服, 子弟不会不成材的! 通身是眼 有一次, 道吾禅师问云岩: ‘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 请问你, 哪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 云岩: ‘如同你晚上睡觉, 枕头掉到地下去时, 你没睁开眼睛, 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 , 重新睡觉,请问你, 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 说: ‘喔! 师兄, 我懂了!’ ‘你懂什么? ’ ‘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 说: ‘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的问: ‘那应该怎么说呢? ’ ‘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 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 ‘通身是眼’ 这是从心性上无分别智慧上显现的。 我们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 为什么不用它彻天彻地的观照一切呢? 不知道 宋朝有一将军曹翰, 在讨伐南方的贼寇之后, 路经庐山的圆通寺, 寺僧因知曹翰的军队风纪不好, 大家就吓得四散逃逸, 只有住持缘德禅师端坐法堂不动。 曹翰叫他, 他也不理不睬, 甚至连瞧一眼都不肯, 曹翰英雄式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非常生气的说道: ‘我的军队路过此间, 只想借宿贵寺, 让士兵们休息一下,为什么你连一声招呼都没有? 你竟敢如此无理, 难道你不知道面前站着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 ’ 禅师听后, 平静的睁开双眼, 回答道: ‘一个军人站在佛前咆哮, 如此无礼, 难道你不怕因果报应吗? ’ 曹翰更是大吼道: ‘什么因果报应不报应, 难道你不怕死吗? ’ 缘德禅师也提高了声音说道: ‘难道你不知道面前坐着一个不怕死的禅僧吗? ’ 曹翰非常讶异于禅师胆量, 同时也被禅师如此的定力折服, 问道: ‘这么大的一座寺庙只剩下你一个人,其他人呢? ’ 缘德禅师道: ‘只要一打鼓, 他们就会闻声回来。’ 曹翰就猛力敲鼓, 敲了好久, 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人。 曹翰不悦道: ‘已经打鼓了, 怎么还没有人回来? ’ 缘德禅师从容道: ‘因为你打鼓的时候, 杀气太重, 请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然后敲一下!’ 因此, 曹翰念佛打鼓, 打鼓念佛, 不久藏起来的寺僧都跑回来了 。 曹翰此时非常有礼的合掌问道: ‘请问禅师上下? ’ 禅师平静的回答道: ‘我是缘德。’ 曹翰惊叹不已, 随即跪下来祈求道: ‘原来是德高望重的缘德禅师! 禅师, 请指示我, 如何才能在战争中致胜? ’ 缘德禅师漠然的应道: ‘不知道!’ 洗面革心 良宽禅师, 毕生修行参禅, 从未稍懈一天, 当他老年时候, 从家乡 传来一个消息, 说他的外甥, 不务正业, 赌吃玩乐, 快要倾家荡产, 家乡 父老, 希望这位禅师舅舅, 能大发慈悲, 救救外甥, 劝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终于为乡 情所感, 就不辞辛苦, 走了三天的路程, 回到童年的家乡 。 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的外甥见面了。 这位外甥非常高兴与他的和尚舅父相聚, 并且特地留舅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 一夜, 次晨离去的时候, 就对他的外甥说道: ‘我想我真是老了 , 两手直是发抖, 可否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 他的外甥非常高兴的助了 他一臂之力。 良宽禅师慈祥的说道: ‘谢谢你了 , 你看, 人老的时候, 就一天衰似一天。 你要好好保重自己, 趁年轻的时候, 要把人做好, 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禅师说完话后, 掉头就走, 对于外甥的任何非法行为, 一句不提, 但就从那天以后, 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 禅宗的教学法, 有时当头棒喝, 有时反诘追问, 有时有无不定, 有时暗示含蓄。 总之禅的教育, 就是不说破, 不说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 天下爱护儿女的父母们, 你们能懂得这种禅心么? 野狐禅 百丈怀海禅师, 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马祖创丛林, 百丈立清规’ 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 一日, 百丈禅师说法圆满, 大众皆已退去, 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 禅师问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 老者答道: ‘我某甲不是人, 实系一只野狐, 过去古佛时, 曾在此百丈山修行, 后因一位学僧问道: “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 我某甲回答说: “不落因果!” 因此一答语, 我五百世堕在狐身, 今请禅师代一转语, 以希能脱野狐之身!’ 百丈禅师听后, 慈悲的说道: ‘请问!’ 老者合掌问道: ‘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 百丈禅师答道: ‘不昧因果!’ 老者于言下大悟, 作礼告辞后, 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 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 只为了 回答学僧说一句‘不落因果’, 为什么堕入五百世狐身? 百丈禅师为其转说一句‘不昧因果’ 为什么能脱去五百世狐身之苦? 其间一字之差, 实有天壤之别。 问: ‘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 ’ 答曰: ‘不落因果。’ 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 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 错矣! 差矣!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 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 实乃至理名言, 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 都要‘不昧因果’。 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 ‘不落不昧, 两采一赛; 不昧不落, 千错万错!’ 寸丝不挂 净居寺的比丘尼玄机, 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 有一天忽然兴起一个念头, 心想: ‘法性湛然深妙, 原本没有来去之相, 我这样厌恶喧哗而趋于定寂, 算不得是通达法性的人。’ 于是他立刻动身往访雪峰禅师。 雪峰初见时问道: ‘从什么地方来? ’ 玄机回答道: ‘大日山。’ 雪峰用机锋语问道: ‘太阳出来了没有? ’ 玄机不甘示弱道: ‘假如太阳出来的话, 会把雪峰给融化了。’ 雪峰见其出语不凡, 再问: ‘你叫什么名字? ’ ‘玄机。’ ‘一天能织多少? ’ ‘寸丝不挂!’ 当玄机礼拜而退时, 才走了三五步, 雪峰道: ‘你的袈裟拖在地下!’ 玄机听后, 赶快回头看一下袈裟的衣角。 雪峰哈哈笑道: ‘好一个寸丝不挂!’ 玄机和雪峰的对话, 可以看出禅的不同境界, 玄机的话是捷辩, 不是禅; 雪峰禅师的一句‘好一个寸丝不挂’, 那才是禅机! 不许为师 兜率从悦禅师, 参访密行的清素禅师, 非常礼敬, 有一次因食荔枝, 经过清素禅师的窗口就很恭敬的说道: ‘长老! 这是家乡 江西来的水果, 请你吃几个!’ 清素很欢喜的接过荔枝, 感慨的说道: ‘自从先师圆寂后, 不得此食已久了。’ 从悦问道: ‘长老先师是何大德? ’ 清素答道: ‘慈明禅师, 我在他座下忝为职事一十三年。’ 从悦禅师非常惊讶的赞叹道: ‘十三年堪忍职事之役, 非得其道而何? ’ 说后, 便将手上的荔枝全部供养给清素长老。 清素即以感激的态度说道: ‘我因福薄, 先师授记, 不许传人, 今看你如此虔诚, 为此荔枝之缘, 竟违先师之记。 将你的心得告诉我!’ 从悦禅师具道所见。 清素开示道: ‘世界是佛魔共有的, 最后放下时, 要能入佛, 不能入魔。’ 从悦禅师得到印可以后, 清素禅师教诫道: ‘我今为你点破, 让你得大自在, 但切不可说是承嗣我的!真净克文才是你的老师。’ ‘要学佛道, 先结人缘’, 荔枝有缘, 即能悟道。‘佛法在恭敬中求’, 从悦对前辈的恭敬, 恭敬中就能得道。 古人一饭之思, 终生不忘, 如清素禅师, 一荔之赐, 竟肯道破心眼, 此乃感恩有缘也。‘不可嗣我,当可嗣真净克文禅师’, 师资相助相信, 亦禅门之美谈也。 飞越生死 有一个学僧道岫, 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 但始终不能契悟, 眼看比他晚入参禅学道的同参, 不少人对禅 都能有所体会, 想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 既不幽默, 又无灵巧, 始终不能入门。 心想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于是道岫就打点二斤半的衣单, 计划远行。 临走时便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道: ‘老师! 学僧辜负您的慈悲, 自从皈投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 对禅, 仍是一点消息没有。 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 今向您老辞行, 我将云游他去。’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 ‘哦! 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 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 道岫诚恳的再禀告道: ‘我每天除了 吃饭、 睡觉之外, 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 我用功就是因缘不合。反观同参的道友们一个个都契机的回归根源。 目前在我心的深处, 萌发一股倦怠感, 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 ‘悟, 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 根本无法形容, 也无法传达给别人, 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 别人是别人的境界, 你修你的禅道, 这是两回事, 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 道岫道: ‘老师! 您不知道, 我跟同参们一比, 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 ‘怎么样的大? 怎么样的小? ’ 道岫答道: ‘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 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的问道: ‘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 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 若有所悟。 谚云: ‘人比人, 气死人。’ 比较、 计较, 这是烦恼的来源, 怎能透过禅而悟道呢? 聪明、 机智, 大鹏鸟一展翅千八百里, 但不能飞越过生死大海。 因为小麻雀与大鹏鸟是比较上有快慢、 有迟速, 但禅要从平等自性中流出的。 所以道岫禅僧一旦除去比较、 计较, 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 就能有所悟了。 晒香菇 永平寺里, 有一位八十多岁陀着背的老禅师, 在大太阳下晒香菇, 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 忍不住的说: ‘长老! 您年纪这么老了, 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做这种事呢? 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 我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犹豫的道: ‘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 ‘话是不错! 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 ‘大太阳天不晒香菇, 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 道元禅师是一寺之主, 指导万方, 可是遇到这位老禅师, 终于认了输。 禅者的生活, 无论什么, 都不假手他人, 也不等到明天, ‘别人不是我’, ‘现在不做, 要待何时? ’ 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不可向你说 有一学僧想到覆船禅师住的地方去, 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 于是就向前问道: ‘请问老翁覆船路如何去? ’ 良久, 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 于是学僧又问一次。 老翁: ‘我已经向你说过了, 你聋吗? ’ 学僧: ‘你回答过我什么? ’ 老翁: ‘向你说覆船路。’ 学僧: ‘难道说你也学禅吗? ’ 老翁: ‘不止是禅, 连佛法也全会。’ 学僧: ‘那你试说看看? ’ 老翁一句话也不说, 挑起盐篮便要走。 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 ‘难!’ 老翁: ‘你为什么这样说? ’ 学僧: ‘盐翁!’ 老翁: ‘有何指示? ’ 学僧: ‘你叫做什么? ’ 老翁: ‘不可向你说这是盐。’ 要去覆船禅师处参学, 路要怎么走? ‘既曰覆船, 何有道路? ’ 道, 有难行道, 易行道, 有大乘道小乘道, 有出世道世间道, 一般学者, 总要循道前行, 但禅门学者, ‘丈夫自有冲天志, 不向如来行处行。’ 虽是覆船, 又何无路? 是邪是正 渐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处任侍者时, 有一次端茶给道吾禅师, 道吾禅师指着茶杯道: ‘是邪? 是正? ’ 仲兴走近道吾禅师的跟前面对着他, 一句话不说, 道吾禅师道: ‘邪则总邪, 正则总正。’ 仲兴摇摇头, 表示意见道: ‘我不认为如此。’ 道吾追问: ‘那你的看法? ’ 仲兴就把道吾手中杯子抢到手里, 大声反问: ‘是邪? 是正? ’ 道吾抚掌大笑, 说道: ‘汝不愧为我的侍者。’ 仲兴便向道吾禅师礼拜。 道吾禅师开示的‘是正? 是邪? ’ 这内中的道理, 所谓‘邪人说正法, 正法也是邪; 正人说邪法, 邪法也成正。’ 有些天天说道的人, 却破坏人的信心; 有些好打喜骂的人却能给人入道。 名医治病, 砒霜毒药皆成良药, 因此说‘邪则总邪, 正则总正’。 仲兴禅师认为宇宙有‘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 能体会时则不执断, 亦不执常, 作如此会时, 则一切皆正。 若将手中物执有执空则皆是邪。 以此见地反问老师, 道吾禅师欣慰嘉勉, 终于师资相契了。 如虫御木 有一次, 沩山灵佑禅师在百丈禅师身旁, 百丈禅师问道: ‘谁? ’ 沩山禅师答道: ‘灵佑!’ 百丈禅师道: ‘你拨一拨火炉中, 看看还有火没有? ’ 沩山禅师在炉中拨了一拨, 回答道: ‘无火。’ 百丈禅师亲自站起来, 走到炉边, 用火钳在炉中深深一拨, 拨出一点火星, 取出来给沩山看, 然后说道:‘你说无, 这个不是火吗? ’ 沩山灵佑禅师说道: ‘我知道是有, 只是未能深深一拨!’ 百丈禅师道: ‘这只是暂时的歧路, 经典上说, 要了悟佛性, 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因缘一到, 如迷忽悟,如忘忽忆, 那时才知道自己本来一切具足, 不是从外而获得的。 所以, 祖师说: 悟境同未悟, 无心如有心。凡圣虚妄, 本来心法, 原自备足。 你现在已经如此, 好好保护并把握它吧!’ 第二天, 沩山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出坡劳动服务, 百丈禅师问沩山道: ‘火种带来了吗? ’ 沩山禅师答道: ‘带来了。’ 百丈禅师追问道: ‘在什么地方? ’ 沩山禅师捡起一枝柴, 吹了两下, 然后交给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欢喜的说道: ‘如虫御木, 偶而成文。’ ‘火种’, 代表了 什么? 暗示了 什么? 此即所谓佛性也。 百丈禅师要沩山到炉中拨火, 此即暗示他要找到自己的佛性。 找到佛性本心, 谈何容易? 百丈禅师不得不亲自示范, 要深深一拨, 自性才能现前。 甚至师徒在出坡时, 都在策励生活中不要忘记自性, 一句‘火种带来了 吗? ’ 这里面多少慈悲、 多少智慧、 多少生活禅也。 禅的心要 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请问惟宽禅师道: ‘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 惟宽: ‘无上菩提者, 被于身为律, 说于口为法, 行于心为禅; 应用者三, 其致一也。 如江淮河汉, 在处立名, 名虽不一, 水性无二。 律即是法, 法不离禅, 身口意合一而修, 身口意皆名心也。 云何于中, 妄起分别? ’ 白居易: ‘既无分别, 何以修心? ’ 惟宽: ‘心本无损伤, 云何要修? 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 一切都要不可起念!’ 白居易: ‘垢, 可以佛拭, 不可起念; 净, 能无念可乎? ’ 惟宽: ‘如人眼睛, 物不可住, 金屑虽珍宝, 在眼亦为病, 乌云遮蔽天空, 白云同样遮蔽天空。’ 白居易: ‘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 ’ 惟宽: ‘凡夫长无明, 二乘长执着, 离此无明和执着的二病, 是名真修; 真修者, 不得动, 不得忘,勤者近执着, 忘即落无明, 此为心要云尔!’ 白居易有悟, 后终于成为佛教实践的行者。 世间一切, 有好有坏, 有大有小, 例如布施, 布施多, 多功德, 布施少, 少功德, 故一切都有分别。 身修则有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修则有不妄语、 不绮语、 不两舌、 不恶口; 意修则不贪欲、 不嗔恚、 不邪见。身口意的修行, 当然各各有别。 若于真心自性上讲, 本自清净, 本自具足, 何假修证? 何有勤忘? 故惟宽禅师以此为禅之心要耳。 安住何处 唐朝丹霞禅师有一次想要去拜见马祖禅师, 在路上碰到一个白胡苍苍的老人及一个髻龄的童子, 丹霞禅师见老者器宇不凡, 因此向前恭谨的问道: ‘公住何处? ’ 老人用手一指上下, 回答道: ‘上是天, 下是地。’ 这意思是说宇宙之内都可为家。 丹霞好像抓住了老人的辫子, 追问道: ‘若遇天崩地陷怎么办’ 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毁灭了怎么办呢? 老人高声呼叫道: ‘苍天! 苍天!’ 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是成住坏空的。 童子就在旁边‘嘘’ 了一声, 这嘘声的意思是透露自家本性的住处是不生不灭的。 丹霞大大的赞美道: ‘非其父不生其子。’ 老人与童子随即入山而去。 住, 吾人要住何处? 慈航法师说: ‘只要自觉心安, 东西南北都好’ 所以上是天, 下是地, 处处无家,处处为家。 但世间人把自己住在声色货利里, 住在功名权力里, 而声色货利功名权力都在变异不停, 那里能平安无事的安住? 人若能肯定自己, 不被五欲六尘的境界牵着鼻子走, 心能安住, 则天崩地裂又奈我何! 菩萨清凉月, 常游毕竟空, 看到月亮在空中四无依靠, 像是非常危险, 其实非常安全, 就因菩萨住在般若空性之中, 了无挂挂, 菩萨才能生活得自由自在。 天生暴躁 盘圭禅师说法时不仅浅显易懂, 也常在结束之前, 让信徒发问问题, 并当场解说, 因此不远千里慕道而来的信徒很多。 有一天, 一位信徒请示盘圭禅师说: ‘我天生暴躁, 不知要如何改正? ’ 盘圭: ‘是怎么一个“天生” 法? 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 我帮你改掉。’ 信徒: ‘不! 现在没有, 一碰到事情, 那“天生” 的性急暴躁, 才会跑出来。’ 盘圭: ‘如果现在没有, 只是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那么就是你和别人争执时, 自己造就出来的, 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 将过错推给父母, 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经此开示, 会意过来, 再也不轻易的发脾气了。 天生的, 世间上没有天生的东西, 大自然因缘聚合会生森罗万象, 吾人的本性上包含了善恶诸法, 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 任何人只要有心, 没有什么改不了的恶习。 行恶与修善 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 ‘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 峻极: ‘担枷带锁者。’ 学僧: ‘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 ’ 峻极: ‘修禅入定者。’ 学僧: ‘学僧根机愚昧, 禅师的开示, 颠倒难明, 恳求禅师还是用简明易晓的言辞开示吧!’ 峻极: ‘所谓恶者, 恶不从善。 善者, 善不从恶。’ 学僧如堕五里雾中, 仍然茫然。 良久, 峻极禅师问学僧道: ‘懂了吗? ’ 学僧: ‘不懂。’ 峻极: ‘行恶者无善念, 行善者无恶心, 所以说善恶如浮云, 无所生也无所灭。’ 学僧于言下有悟。 善恶, 在世间法讲, 做好事名曰善, 做坏事名曰恶,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三世因果, 历然俱在, 在事相说, 一点不虚。 但在本性上讲, 善恶之名都不立, 若能不思善不思恶, 即名见性见到自己本来面目。 所谓‘罪恶本空由心造, 心若亡时罪亦空’。 行善是枷锁, 作恶名禅定, 这不怪禅师颠倒, 在真理上讲, 作福行善, 一味执着人天福报, 岂非为枷锁所囚? 作恶为非, 虽要恶道流转, 但本性仍是如此。 故峻极禅师兴大慈悲, 发此高论, 乃要吾人莫为善恶所迷。 应该知道, 为善上生时, 就一味执著有为法, 以为是究竟解脱, 这就错了; 作恶下堕时, 就心灰意冷, 以为人生无望, 这也是错的。 实则‘善恶是法, 法非善恶’ 也。 禅的妙用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 路上, 遇到一对夫妇吵架。 妻子: ‘你算什么丈夫, 一点都不像男人!’ 丈夫: ‘你骂, 你如再骂, 我就打你!’ 妻子: ‘我就骂你, 你不像男人!’ 这时, 仙崖禅师听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 ‘你们来看啊, 看斗牛, 要买门票; 看斗蟋蟀、 斗鸡都要买门票; 现在斗人, 不要门票, 你们来看啊!’ 夫妻仍然继续吵架。 丈夫: ‘你再说一句我不像男人, 我就杀人!’ 妻子: ‘你杀! 你杀! 我就说你不像男人!’ 仙崖: ‘精彩极了, 现在要杀人了, 快来看啊!’ 路人: ‘和尚! 大声乱叫什么? 夫妻吵架, 关你何事? ’ 仙崖:‘怎不关我事? 你没听到他们要杀人吗? 杀死人就要请和尚念经, 念经时, 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 ’ 路人: ‘真岂有此理, 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 仙崖: ‘希望不死也可以, 那我就要说法了。’ 这时, 连吵架的夫妇都停止了吵架, 双方不约而同的围上来听听仙崖禅师和人争吵什么。 仙崖禅师对吵架的夫妇说教道: ‘再厚的寒冰, 太阳出来时都会溶化; 再冷的饭菜, 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 夫妻, 有缘生活在一起, 要做太阳, 温暖别人; 做柴火, 成熟别人。 希望贤夫妇要互相敬爱!’ 仙崖禅师就这样活用‘禅’ 了。 不复再画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 可是他每次作画前, 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 否则决不动笔, 这种作风, 给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批评。 有一天, 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 月船禅师问: ‘你能付多少酬劳? ’ ‘你要多少就付多少!’ 那女子回答道: ‘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 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 原来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 月船禅师以上好的毛为她作画, 画成之后, 拿了酬劳正想离开。 那女士就对宴桌上的客人说道: ‘这位画家只知要钱, 他的画虽画得很好, 但心地肮脏; 金钱污染了它的善美。 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 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 说着便将自己穿的一条裙子脱下, 要月船禅师在它后面作画。 月船禅师问道: ‘你出多少钱? ’ 女士答道: ‘哦, 随便你要多少。’ 月船开了一个特别昂贵的价格, 然后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画了一幅画, 画毕立即离开。 很多人怀疑, 为什么只要有钱就好? 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 心里是何想法? 原来, 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 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 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 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 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一座, 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 月船禅师要完成其志愿。 当月船禅师完成其愿望后, 立即抛弃画笔, 退隐山林, 从此不复再画。 他只说了 这样的话: ‘画虎画皮难画骨, 画人画面难画心。’ 钱, 是丑陋的; 心, 是清净的。 有禅心的人, 不计人间毁誉, 像月船禅师, 以自己的艺术素养, 求取净财救人救世, 他的画不能以一般画来论, 应该称为禅画了。 因为他不是贪财, 他是舍财, 可是世间人有多少人能懂得这种禅心呢? 那里没有佛 一次, 有位禅师在佛殿里随众课诵, 忽然咳嗽了一声, 就将一口痰吐在佛像身上, 管理的纠察师看到以后就责骂他道: ‘岂有此理! 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 ’ 这位吐痰的禅师又再咳嗽了 一下, 对纠察师说: ‘请您告诉我, 虚空之中那里没有佛? 我现在还要再吐痰, 请问那里没有佛? ’ 这位吐痰者, 他已经悟到‘佛性遍满虚空, 法身充塞宇宙’ 的道理, 您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 自以为对佛尊敬了, 其实, 这正表示你还不懂什么是佛, 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 充满法界的, 所以这位禅师说: ‘请您告诉我, 那里没有佛? ’ 这么一问, 您能回答得出吗? 回答不出, 就是尚未悟道。 即使悟道, 这样反诘一问, 他的灵智, 他的禅机, 也就由此更加展开了。 炷香增福 唐朝的裴休宰相, 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 他的儿子裴文德, 年纪轻轻的就中了状元, 皇帝封他为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这么早就飞黄腾达, 少年仕进。 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 并且要他先从行单苦工上的水头和火头做起。 这位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 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 弄得身心疲累, 而又烦恼重重, 心里就不停的嘀咕, 不时的怨恨父亲把他送到这种深山古寺里来做牛做马, 但因父命难违, 强自隐忍,像这样心不甘情不愿的做了一段时间之后, 终于忍耐不住, 满怀怨恨的发牢骚道: ‘翰林担水汗淋腰, 和尚吃了怎能消? ’ 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刚巧听到, 微微一笑, 也念了两句诗回答道: ‘老僧一炷香, 能消万劫粮。’ 裴文德吓了一跳, 从此收束身心, 苦劳作役。 伟大人物, 不是坐在高位上给人崇拜, 禅者是从卑贱作业, 苦役劳动中身体力行, 磨励意志。 儒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佛教更是重视苦行头陀, 劳役历练。虽然如斯, 这也只是充实福德因缘, 乃属世间有为法, 若禅者炷香, 心能横遍十方, 性能竖穷三际, 心性能与无为法相应, 当然‘老僧一炷香, 能消万劫粮’ 了。 诸佛不欺 黄檗禅师出家后, 认为“必须放弃恩情, 达到无为时, 方才是真实的报恩”, 因此过了 三十年禅者的生活, 却从来不曾回过俗家, 探望亲人, 但他内心深处, 非常记挂年迈的母亲。 五十岁时, 有一次在参访的旅途中, 不自觉的就往故乡 的方向走去。 母亲也思念出家的儿子, 可是毫无音讯, 每天从早到晚哀伤的哭泣着, 把眼睛都哭得失明。 为了想念儿子, 母亲就在路旁设个司茶亭, 不但亲自招待过往的云水僧, 并且亲自迎到家中, 为他们洗脚, 以示礼敬;另外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因为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 她眼睛虽瞎了, 但希望凭万分之一的洗脚机遇,或可认出谁是他的爱子。 这一天, 黄檗禅师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 他一边让母亲洗脚, 一边向母亲述说佛陀出家的故事, 希望母亲能因此得到信仰、 安心。 黄檗禅师只将右脚给母亲洗, 却不把左脚给母亲洗。 黄檗禅师接连二次返家, 虽然觉得难舍难离, 但还是忍痛起程云游行脚, 继续参访。 邻居们忍不住将这 个事实, 告诉他的母亲说, 那个向你讲释迦出家故事的人, 就是你经常盼望的儿子。 母亲听后几近疯狂似的说: ‘难怪声音好像我儿’。 说后就追上去, 一直追到大河边, 不巧, 这时黄檗禅师已经上船, 而且船也开动了, 母亲情急的跳到河里, 非常不幸的淹死了。 黄檗禅师站在对岸看到母亲失足, 落水溺死的情形, 不禁悲从中来, 恸哭着说道: ‘一子出家, 九族升天; 若不升天, 诸佛妄言。’ 黄檗禅师说后, 即刻乘船返回, 火葬母亲, 说一偈曰: “我母多年迷自心, 如今华开菩提林, 当来三会若相值, 归命大悲观世音。” 在黄檗禅师说偈的时候, 乡 人都看见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 黄檗希运禅师, 福建人, 在江西出家, 受法于百丈怀海禅师, 但也在安徽南泉禅师处得到印证。 黄檗禅师不是一个不孝顺的人, 所谓孝顺有三: 一为小孝, 甘脂奉养; 二为中孝, 光宗耀祖; 三为大孝, 度其灵识超升。 禅师度母乃大孝中之大孝也。 你从那里来 惠能当初见五祖的时候, 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 ‘你从那里来? ’ ‘我从岭南来。’ 惠能回答。 ‘岭南是獦獠的地方, 獦獠没有佛性啊!’ 惠能就回答说: ‘人有南北, 佛性也有南北吗? ’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 惠能受到五祖弘忍特别的器重, 并且传授衣钵。 以后, 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 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 以下举四个例子, 来说明这一点。 一、 神会大师亲近六祖, 六祖问他: ‘你从那里来? ’ 神会回答说: ‘我不从那里来。’ 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 二、 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 六祖一样的问他: ‘你从那里来? ’ ‘我从安和尚那里来。’ 六祖又问: ‘什么东西把你带来? ’ 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 多年, 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 三、 青原行思禅师, 初到曹溪之时, 六祖也这样问他: ‘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 ’ 行思禅师回答他说: ‘圣谛亦不为。’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 还要做什么? 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四、 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禅师, 初来参学时, 六祖问他说: ‘你从那里来? ’ 慧忠回答说: ‘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那里来? ’ 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 所以六祖以后接引参禅的人也都以‘你从那里来? ’ 来启发对方、 考验对方, 要对方对自己生命最根本的来处提起疑情, 深入去探究真象。 提起疑情是禅宗接机时常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从一个接连一个的问答之中, 禅者终于返照自性, 认识到自己本来面目。 草木成佛 日本真观禅师, 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 后来改习禅学七年, 为了寻师访道, 以期明心见性, 找到自己本来面目, 又负笈中国各名山丛林, 参话头, 习禅定, 又经历十二年之久。 二十多年后, 他终于在禅门中得到了自我消息, 因此束装返国, 在东都、 奈良等地弘扬禅法。 各地学者,蜂拥而来参禅求道, 大家...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禅宗故事100 篇”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禅宗有声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有声书

禅宗有声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有声书

故事,智慧,禅理,兰香,慎察,读一,生动活泼,名利,参悟,和风,心灵,无尚,禅意,苦乐,精华,菩提,馨香,生活,北京时代,意趣盎然,带给你,解读生死,禅的智慧,闲暇里,展示了

2020-05-31 #短篇故事

禅宗有声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有声书

禅宗有声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有声书

故事,智慧,禅理,兰香,慎察,读一,生动活泼,名利,参悟,和风,心灵,无尚,禅意,苦乐,精华,菩提,馨香,生活,北京时代,意趣盎然,带给你,解读生死,禅的智慧,闲暇里,展示了

2020-06-01 #长篇故事

中国禅宗传入日本 建立起中国禅宗寺院

中国禅宗传入日本 建立起中国禅宗寺院

日本,佛教界,朋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政府,日本国政府,中国,两国人民,外交关系,大门,情况,寺庙,意愿,途径,友好交往,会引起,是一座,在北,签署了,表达了

2020-09-12 #故事大全

惠能与禅宗:真正的禅宗六祖并非惠能 而是另有其人

惠能与禅宗:真正的禅宗六祖并非惠能 而是另有其人

惠能,佛教,佛性,偈语,中国,禅宗,内心,神秀,胡适,佛学,弘忍,禅师,少林寺,文史,灰尘,虚幻,过程,了禅,卢行者,中国禅宗,传人,六祖,僧人,弟子,观念,镜子,南宗禅,黄梅山,中古时期,世界

2009-02-07 #故事阅读

圣严法师:禅宗如何开悟?禅宗开悟公案

圣严法师:禅宗如何开悟?禅宗开悟公案

开悟,万法,达摩,祖曰,公案,宝藏,禅师,马祖,污染,慧海,一物,佛法,悟道,时候,不可得,你的心,做什么,无所住,有一位,将心,大珠慧,师于言,诸佛,汝安,汝安心,生其心,海禅师,灵云,马祖道,老和尚

2020-08-07 #故事大全

禅宗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禅师 慧能禅师的禅宗理念 一起来学习吧

禅宗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禅师 慧能禅师的禅宗理念 一起来学习吧

智慧,慧能,思想,精神,本心,本性,同情心,众生,佛教,佛学,责任感,自利利他,妙智,诸佛理,当今时代,人溺己溺,一角,一致性,世间,关系,先导,佛教界,偈语,内心,历史使命,善恶,和光,名句,大乘,坛经

2020-03-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禅宗公案故事

禅宗公案故事

和尚,公差,包袱,公文,僧袍,关系,犯人,于丹,放松一下,厦门人民会堂,下酒菜,东西,京城,京师,剃刀,讲座,故事,戒规,寒衣,头皮,心思,庙里,懒腰,抓挠,朋友,枷锁,机会,盘缠,破庙,衣服

2020-09-12 #短篇故事

禅宗故事

禅宗故事

天堂,地狱,禅师,武士,真心,天堂与地狱,李端,白隐禅师,白隐,个人,大师,恶念,你现在,地狱变,就是把,究竟有,王溢嘉,师说,弥尔顿,若明,诸佛,在地狱,太尉,堂里,世界,刀子,善恶,境地,居士,寺院

2020-04-18 #短篇故事

禅宗小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文化,师兄,心灵,智慧,原影,中生,佛教文化,人类,人们,内心,佛经,内容,大门,渊源,流长,指引方向,手抄,法师,权益,道德,觉悟,礼佛,经书,经典,通知,魅力,音频,在线,进步,公司所有

2020-04-18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