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屈原简介 屈原的故事 屈原列传

时间:2020-03-19

屈原的故事和人物介绍

提示:本文共有 2350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8 分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 340—公元前 277 名平,是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著名的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仕途之旅 十多年的寒窗生涯使屈原满腹经纶,他过人的才华传到怀王耳中,怀王是一个庸懦无能的人,既不学无术,又贪图财货。但楚国毕竟是一个大国,战国又是七雄争霸的时代,怀王在享受的同时,还想保持楚国大国尊严,使之胜过他国一筹。另外,当时各国诸侯出于和邻国竞争的需要, 要延揽、 招纳一些有才能的士子,为我所用。于是 “爱贤” 、“求贤” 成为当时一种时尚。一个国君往往因此而得到好的名声,所以屈原的才名引起怀王的兴趣,派人把他召进宫里去了。 这是屈原首次进宫,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但看上去还算得落落大方。宫中气象非凡,殿宇高大森严,怀王正襟危坐,头上戴着冕旒,武士和宫女侍立两旁,果然有几分威严。行礼赐坐之后,怀王用目光打量屈原,见他一表人才,心中欢喜,但又觉得他年纪太轻,未必有什么经国济世之才,只是有些虚名罢了。不过既然叫他来了,就和他聊聊作为消遣吧 ! “听说你的学识很渊博,今天寡人想和你讨论国家大事,不知你可有这方面的知识 ?” “但不知道大王要的是真货还是假货 ? ” 屈原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听出了一种轻蔑的味道,便反问道。 “此话怎讲 ? ” 怀王诧异道。 “大王可知我们楚国有个和氏璧的故事 ? ” 屈原没有正面回答,却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怀王最喜欢美玉,和氏璧就是一种无价之宝,现藏于宫中,他对和氏璧的来历却真的是一无所知。自然,为了个人的尊严,他不能说 “我不知道” 。而是采用了考一考的口气。 “那你说说看 !” 于是屈原绘声绘色地讲了卞和如何发现美玉,如何上献又如何被砍断双足的故事。 故事讲完,屈原顺势说道: “大王,臣所担心的是,在这里进言会不会得到卞和的下场 ? ” 怀王听着,偷偷望了这年轻人一眼,心想:他还挺厉害的,不过能讲个把故事,还说不上什么学问,于是他又继续考查了。 “年轻人,放心吧,凭我的心智,不会误解,更不会冤枉任何人,要知道,我们楚国的公族是了不起的。— — —那么你能告诉我关于公族的一些事吗 ?” 屈原一听,正好,自己本来想从这里说起。于是把声音略提高一点。 “大王,你说得太对了,我们楚国的公族确实了不起。我们的世族可追溯到古代的颛顼帝,以后经过祝融、 吴回、 陆终直到季连。到商末,季连的一个后代名叫鬻熊,博学有道,周文王、 周武王都把他当老师侍奉,后来我们以熊为氏。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在楚丘,为子爵诸侯,这就是我们的楚国。从那时起,历代君主带领百姓生产经营,国力越来越强盛。当年号称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寻找借口来讨伐我们,结果被我国高昂的士气,坚固的城墙吓回去了。齐桓公之后,晋国一直称霸中原,我国庄王继位后,励精图治,国力日盛,终于在郑击败晋国的大将,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 屈原说得兴致勃勃,怀王也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对庄王称霸的故事感兴趣。于是他顾不得君主的尊严,急切地向屈原发问了。 “依你看来,我们楚国是怎样强盛起来的呢 ?” 屈原一听,这问题问得太好了,真是求之不得呢,良机莫失呀 ! “那是因为我们先君懂得为君之道啊 !” 屈原朗朗答道。 “什么 ? 为君之道 ? 君主为一国之尊,有令则行,有禁必止,全国上下都要拥戴他,自古有为臣之道,为民之道,哪有什么为君之道 ?” 怀王说起来振振有词,其实古训他一点也不知道。 “大王,照你这么说,那夏桀、 商纣为什么失天下,成汤和文、 武王为什么得天下呢 ?” 怀王沉吟不语,思索起来,屈原又抓住时机继续说道。 “夏桀、 商纣荒淫暴虐,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天下;成汤、 文武贤明仁惠,得到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这里不是有个为君之道吗 ?” 怀王听到 “失天下” 三字,心中不禁一惊;听到 “得天下” 三字,又不觉为之一震。心想:这里面真的还大有文章呢。对于这些帝王,怀王不能说一无所知,但由于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乐,没有心思去了解个究竟。今天被屈原的话引起了兴趣,很想知道,又不愿暴露自己的无知,便依然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说: “好,那你就把他们的事在这里说一说,寡人要看看你能知道多少。 ” 屈原于是把他们的逸闻趣事有声有色地讲了一遍。 夏桀本智勇过人,但被美女— — —妹喜弄得神魂颠倒,整天沉湎于女色,残害百姓,最后被成汤推翻了。纣王荒淫无度,不愿听逆耳之言,专门制作炮烙之刑来对付进谏的忠臣。并且在宠姬妲己的指使下,荼毒生灵,最后落得自焚身亡。 而圣君禹尧呢,爱民如子,法治清明,官吏办事大胆放心,百姓的生活安定幸福。自然就兴旺发达了。 怀王听了半天,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究竟是什么,他也说不清,但渐渐地他对屈原这个年轻人有些佩服了。 “先生,” 他开始这样称呼屈原, “照这样说来,这有道无道是大不相同,其中莫非有些什么道理吗 ?” “正是” 。屈原觉得讲了半天故事,该讲点道理了。 “君主来到世上,不是享乐的,而是来操劳的,他的劳苦要十倍于百姓。他也不是来居高临下的,作威作福的,而是来安抚、 保护百姓的,这就是君道。有此君道的便受到百姓爱戴,便可以保有君主的尊位,无此君道,便会遭到百姓反对,便会失去天下、 国家。做君主的要善于运用贤臣。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十分重视招纳天下贤才。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到他那里就会受到礼遇。他正在吃饭,听说贤才来了,便不等嚼完口中的食物,赶快出去迎接。他正在洗头时,听说贤士来了,来不及洗完,就暂时挽起发来起身相迎。有时接待活动频繁,吃一顿要吐上几次东西,洗一次头要挽几次发。在七年当中,周公以师礼相待的布衣之士有十二人,亲自到穷巷茅屋中去访问的有四十九人,经常给他进善言的有百余人。 ” 接着屈原又给怀王讲了商汤请伊尹、 文王请姜子牙、 武王请傅说以及齐桓公请管仲的故事。 怀王越听越觉得这个年轻人有学问,现在轮到他向屈原拱手说话了。 “先生,你说的这些古圣先贤,果然令人钦慕,可是,我们楚国有这样的君主吗 ? ” “怎么没有 ? ” 屈原反问道: “只是没人愿意继承他们的优良作风罢了。 ” 怀王听出屈原话里有话,要在过去, 听到这种逆耳之言,早就火了。今天他倒觉得心平气和,还真有点古先王的遗风。这时屈原又侃侃谈起来。 “我国已故的贤王都有一颗仁人之心。比如庄王,他是风云一时的霸主。他在河上的战役中大胜晋军,取得辉煌的胜利。当时有人主张将晋人的尸体埋在一处,在上建一座巨大的建筑,叫做 “京观” ,以夸耀楚国的武功。庄王不以为然道: ‘用兵作战的目的本来在于安民、 和众,可是这一场战争,死的人成千上万,这些死的人都忠于君命,并没有过错,他们无罪而死,我看了心里很难过,怎么还拿他们的尸体来显示我们的威风呢 ?’于是在江岸边祭告了天地,班师回国了。 ” “在对待臣下的态度方面,庄王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 —一次,庄王赐群臣酒宴,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在酒意正浓的时候,灯忽然灭了。一个美人觉得有人扯她的衣襟,知道这人不怀好意,便顺手一把抓住那人的帽带,一使劲扯了下来,大声喊道: ‘大王,有人不老实,趁着灯灭无光,扯臣妾的衣服,被臣妾拽断了那人的帽带。灯火来时,请大王检查一下谁的帽带断了,治他的不敬之罪。 ’ 在场的人们一听都吃了一惊,是谁这样胆大妄为 ? 这下准得掉脑袋了。大家一边这样想,一边不自觉地摸了摸自己的帽带。这时一个沉着的声音从黑暗中响起,庄王说话了: ‘今天是我赐众卿酒宴,君臣同乐,饮酒未免有些过量,才出现这一小小的失礼行为,我怎么能使我的臣子难堪呢 ? 好,今天既然是大家陪寡人饮酒,就要饮个痛快,谁的帽带没断,那就是他没尽兴。 ’ 君臣一听,便纷纷扯断自己的帽带。这时候又拿来了灯,大家尽欢而散。两年之后,楚晋两国交兵,有一臣子始终不离庄王左右,奋力作战,保护庄王安全。庄王感到奇怪,问他道: ‘寡人从未施恩于你,你为什么舍生忘死来保护我 ? ’ 那人躬身施礼道: ‘实不相瞒,臣就是两年前那天晚上被扯断帽带的人。为了大王的荫蔽之德,我就是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 ’ 大王,你看,庄王之所以能够得人心,和他能够宽宏大量,爱护臣下有关……” 怀王这时兴奋极了,只觉得和屈原相见恨晚,站起身来,走过去拉着他的手。 “这是上天把先生赐给寡人,从此我得到辅佐和老师。现在我就任命先生做我的左徒,一切国家大事,都要由你和寡人商量决定,一切政令都要你起草,你是我的大臣顾问,也是我的秘书。— — —既然你是新官,我先要放你几天假,首先是衣锦还乡,祭告祖宗;其次是问候父母,谢他们养育之恩;此外是夫妻团聚,糟糠之妻在家里侍亲教子,也是很辛苦的,你今天做了官,也让她高兴高兴。哈哈 !” 消息传到伯庸耳中,自是欣喜万分。自己干了一辈子,如今年近花甲,仍是一个小官。想不到儿子年纪轻轻就担任要职,正想着,家人通报,屈原回来了。请安之后,问父亲有何训教。伯庸用满意的眼光看看儿子,然后说出事先想好的训诫之词。 “你平步青云,做了大官,有两件事不要忘记。第一,不可忘了祖宗。屈家和楚王同宗,要尽忠报国,勉力国事;第二, 不可忘了百姓。君主也好,公卿也好, 都要百姓的拥护,才能保持尊位,百姓如果反对你,作起乱来,你的一切荣华富贵就会化为乌有。 ” “父亲说得极是。 ” 屈原答道, “孩儿将永远把父亲的话铭记在心。— — —孩儿想今后以三个人为榜样。 ” “哪三人 ? ” “就是孔子的三个弟子:颜渊、 子路、 子贡。 ” “什么意思 ? 你说说看。 ” “家居要以颜渊为榜样。他住在小巷子里,每天用小竹筐吃饭,用瓢饮水。别人替他忧愁,他却满快乐,他的特点就是:无欲。生活上要求非常低,很容易满足,这样才能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成为最受推崇的孔门弟子。我们做官的人如果能像他那样无私无欲,就能不把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心上,而尽心尽意地去处理国家大事。 ” “说得对,” 伯庸点点头, “那么子路呢 ? ” “在朝要以子路为榜样。 ” “孔子不是多次批评子路,甚至说他过于勇敢,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 ” “是的,父亲。 ” 屈原道, “可是,尽管孔子批评子路十分严厉,却对孟武伯说,子路可以在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这不是很器重他吗 ? 后来他在卫国作官,临难不苟,以身殉职。做官不是应该有这种果敢精神和坚定性吗 ?” “好 !” 伯庸很欣赏儿子的见识, “那你再说说子贡吧。 ” “出使他国要以子贡为榜样。 ” “对。 ” 伯庸赞成道, “子贡属于能言善辩之人,他和宰我在孔门弟子中同属能言善辩之列。 ” 等伯庸的话音一落,屈原又接着说下去。 “周敬王 36 年,齐国将伐鲁国,齐强鲁弱,大祸将要降临在鲁国的头上。为了救父母之邦,孔子派子贡去游说诸侯。子贡先到齐国,后到吴国,又到越国,最后去了晋国,凭着机敏和口才,以利害打动各国君臣,结果是,齐国被吴国所败,而鲁国则安然如堵,不战而胜。要是有了这样的大臣,国家不知要少受多少损失,百姓不知要免去多少灾难。您说是不是,父亲 ? ” 望着那一双聪慧而深邃的眼睛,伯庸心想:这孩子的确是成熟了,可以担当大任了。 接着父子二人又谈了一些杂事,屈原就告辞出来,准备明日一早回故乡去。 现在屈原面前已是彩云满天了,似乎建功立业就在今日。然而你可曾设想,这振兴国家的伟大事业,要在一个无知无识、 不识时势、 不知使命而只有一点虚荣心的君主支持下去完成,即使你有天大的才能,那是可能的吗 ? 所以悲剧在喜气洋洋、 兴冲冲中已经开始。 ○初露锋芒 这天屈原回到秭归,只见城门破烂不堪,心中已是狐疑,百姓们远远看到屈原的那些侍从们拿着武器,都仓皇地拉着孩子躲在家中,咣当咣当地把门闩起来,使屈原迷惑不解。等到认出是屈原时,禁不住叫了一声: “是屈原回来了 !” 于是咣当咣当,门一个个又打开了。先是探出脑袋,接着大人小孩, 老老少少都跑了出来,争着看屈家公子荣归故里,一边看,一边议论,一边嬉笑,一时间满城沸腾,热热闹闹,像是过节。屈原回到家里,先拜见过母亲,问了安,接着又见过了妻子儿女。自然是合家欢乐,上下高兴。 前面说过,秭归城西和秦国交界,因此经常受秦兵袭扰,十几年前被屈原的 “平寇队” 重创一下,倒也消停了一阵。后来屈原读书去了, “平寇队” 自行解散,秦兵又袭扰如故。县令报告上级,上级派一支军队驻扎在附近,每逢秦兵来,他们便去迎击。百姓们感激他们,每次战斗结束后,总是杀猪宰羊款待他们,临去还要送钱送物。想不到战争越来越频繁,百姓们老要招待这些当兵的,真是苦不堪言。后来在一次招待宴上,一个喝醉了的士兵不慎吐露了真相。原来近日频繁的战争只不过是演戏,而骗吃骗喝骗钱才是真。一天,这群当兵的又 “演戏” 归来,遭到识破真相的老百姓的冷遇。带兵的头目气急败坏,于是用又粗又长的木头撞击城门。这城门早已年久失修,哪里禁得起撞击,不消几下,便破裂在地。士兵们蜂涌而入,以搜查通敌奸细为名, 挨家抄掠,稍有抗拒者,非骂即打,弄得鸡飞狗跳墙,直闹到天亮,把全城洗劫一空,士兵们扛着 “战利品” 扬长而去。后来听说这带兵的头目因为 “御敌有功,战果辉煌” 而得到升迁。 屈原听说这种情况,满腔愤怒。假期满后,屈原在辞别家人回郢都的路上,便盘算着先向怀王汇报秭归的事,由此引起改革朝政的议论。可是他的计划未能付诸实践,因为怀王正做着霸主的美梦。屈原一到郢都,便被怀王派到六国去游说诸侯,联合对付秦国,而他自己便可当天国的 “盟主” 了。屈原出使的第一个国家就是东方大国— — —齐国。 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王,胸怀大志,以孟尝君为相,国力强盛,常想统一天下,南面称帝。听说屈原来齐,便和孟尝君商量如何接待。后来他们想出各种办法准备把屈原作弄一番,结果竟被屈原作弄了。齐王和孟尝君不能压倒屈原,只好收兵。齐王一改一贯的倔傲,拱手言道: “大夫风尘仆仆来到敝国,一定有所指教。 ” 屈原道: “不敢,外臣此次来贵国,只是想告诉大王一个消息。 ” “什么消息 ? ” “听说秦王要称帝了。 ” “哦 ? !” 齐王听了不觉大吃一惊,但又佯作不在意的样子道: “让他去称帝吧,不就是改个名号吗 ?” “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 屈原紧追一步。 “称王也好,称帝也好,都是他自己的事,与我何干 ?” 齐王还在那里装糊涂。 “所谓称帝就是自立为天子,是要各国向他称臣的。 ” 屈原点破了他。 “那么,你们的怀王要首先去朝拜罗 ?” 这齐王也是够厉害的。 “大王,你应了解我们楚人的性格。 ” 屈原不屑地回答道。 “当年你们的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领各诸侯来我国兴师问罪的故事,结果怎样,大王是知道的。我们楚国人是硬骨头,威武不能屈其尊,困厄不能改其志。若要楚国向秦国称臣,除非太阳西起而东落。 ” “我们齐人何尝不然,作为一个堂堂的东方大国,我们怎能俯首向秦称臣 !” 齐王激昂了,不过又由激昂转向沉吟,接着说: “不过,俗话说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我只要不理他,不去多惹事,也就可以相安无事了。 ” “大王,” 屈原故意慢条斯理地说, “让我们来看看你的处境吧。你昼观歌舞,夜拥美姬,或围猎于渤海之滨,或饮宴于宫闱之内,多么逍遥 ! 何等惬意 ! 你似乎也不求人,也不惹人,可以长此自享其乐。可是西边的强邻秦国正虎视眈眈,东向而望。齐国若向他俯首称臣,那就永远做他的藩属,年年纳贡,岁岁朝觐,像仆妾一样地侍候他;若抗拒不予理睬,就将兵戈相见,大王若抵御不了秦兵,宗庙社稷必然毁于一旦。 ” 屈原一席话说得齐王大汗涔涔,面色蜡黄。 “先……生……,寡……人愿受教,不知先生有何良策 ?” 齐王的声音颤抖了。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也不称 “大夫” 而改称 “先生” 了。 屈原见时机已成熟,便命拿一把筷子来,从中取出一根。说道: “大王请看 !” 说着两手一折,咔啪一声,筷子断为两截。然后抓起一把筷子,两手用力去折,只见那筷子纹丝不动,于是就此发表言论起来。 “大王,方今七国之中,秦国最强。在山东诸国中,齐楚国力号称强盛,也不能与之抗衡,更不用说韩、 魏、 燕、 赵了。秦国久有并吞六国之心,统一天下之志。现在所以没有大举东进,是因为条件还未成熟,于是采取各个击破的这种 ‘连横’ 策略,把六国一个个孤立起来,就像那一根根筷子一样,轻而易举地予以消灭。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六国紧紧抱成一团,就像那筷子合成一捆一样,秦国虽有虎狼之心,却咬我们不动。 ” “先生所说虽然有理,可是这不仍是苏秦的合纵吗 ?” 齐王说道。 “非也。 ” 屈原道, “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辗转于六国之间,名为帮助六国,实则为一己之富贵。他希望六国与秦抗衡,却不希望战胜秦国,因为只有秦国在,六国才愿用他为相,他才可得到富贵。试想,设若秦国不存在了,或者对六国没有威胁了,他对六国还有什么用 ? 我来到齐国则是怀着一片真诚,是为齐楚,也是为山东六国的共同利益共商大计,没想到……” “啊— — —先生 !” 齐王知道屈原余愤未息,赶紧拦住,转变话题, “照先生看来,六国的对秦政策有何弊端 ?” “最主要的弊端是拿土地去贿赂秦国。 ” 屈原一针见血地说: “秦国最强,但要尽取六国之地,要打多少仗,死多少人,损失多少财物呢 ? 所以,他们往往虚张声势,做出要打的样子,实则按兵不动。六国被他吓怕了,赶快割地求和。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换得一夕的安睡,等到睡醒一看,秦兵又来了。六国的土地有限,而秦人的欲壑难平,你越贿赂他,他越要侵伐你。就这样秦国越来越强大,六国越来越弱小。这好比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屈原一口气说下来,说得振振有辞。齐王一边听,一边不自觉地频频点头。 “先生,你所说的道理,可谓是千古高见。但是贿赂不可行,打又打不过,究竟如何是好呢 ?” 齐王又提出了疑问。 “所以我说六国必须联合起来。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大王可曾听到 ? — — — ‘连横’ 成则秦国王, ‘合纵’ 成则齐楚霸。 ” “哈— — —说这话的人倒也聪明。不过,楚国离韩、 魏不远,干什么不先和他们联合呢 ?” 显然,齐王对屈原的来意仍有疑问,非要问个水落石出不可。 “大王,当今天下之势,秦国最强,齐楚最大。齐楚二国携手,就足以令秦人胆寒。 其他四周力量薄弱,只好左顾右盼,见风使舵,没有齐楚的联合作后盾,他们怎敢与秦国对抗 ? 这就是我首先访问贵国的原因。 ” “好 !” 齐王击一下掌,表示下决心, “我祝贺先生此次外交任务的圆满成功。 ” “这么说,大王同意联合了 ?” “哈哈哈— — —” 齐王大笑道, “自然是。 ” 于是,双方举杯,各自一饮而尽。次日,屈原起程回国了。 怀王听说屈原在齐国取得成功,心中大喜。命屈原稍事休息,继续出国访问。其后,屈原便穿梭似地周旋于韩魏燕赵之间,说服各国君主,终于一致同意歃血定盟。 六国诸侯一致推举怀王为约长。怀王当上了约长,似乎觉得自己的霸主梦已成为现实,不禁有些飘飘然,只等着伐秦之役,一战成功,四海之内,宇宙之大,就可以唯我独尊了。至于这仗如何打,他心中是一点数也没有。可巧屈原因操劳过度病倒了,不能随怀王出征。六国军队如期集中在函谷关外,准备到期进攻,怀王虽为从约长,实际上各国军队并不听从他的指挥,而各行其事。秦国守将看到六国联军不过是一盘散沙,便大开关门,陈兵索战。各国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谁也不肯向前,相持数日,被秦出奇兵断绝了联军粮食。结果,六国军队不战自乱,各自狼狈地逃回本国去了。这次战役给了怀王一个当头棒,使他的霸主梦刚刚做成就幻灭了。于是终日坐在宫中,闷闷不乐。 ○正与邪的较量 屈原病刚好一点,便进宫去谒见怀王, 看到他无精打采的样子,心中已明白了八九分。怀王问起屈原的病,屈原道: “据大夫诊断,说是外感风寒所致,经过调治,已差不多好了。大夫说,今后要有抵御风寒的能力,非要身体内部强壮起来不可。 ” 怀王听了好像明白了一点什么,也好像不明白。屈原决定把话题引入正道。他分析了联军之所以畏秦而不畏楚,同国力强盛有关,于是建议怀王像秦孝公那样实行改革,发展生产,奖励军功。 怀王被屈原一席话说得头脑发热,马上同意了屈原的改革计划。自此,朝中再不见屈原的身影,有人问起,怀王只说他在家中养病。屈原呢, 则换了一身便服,骑了一匹马,带了一个仆人,到郢都内外,全国各地细心察访,并不惊动官府。每天回到住处,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屈原在察访中,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耳闻目睹了许多奇闻异事,仿佛打开了一个包装精美而已腐烂的点心匣子,蛆虫乱爬,异味刺鼻。要抛弃他吧,这就是自己的祖国,要治理他吧,从何下手呢 ? 他的思绪仿佛大地上无数小溪,都在潺潺流动;他的感情犹如天空中的风云雷电在他胸中轰击震鸣。他知道改革朝政势在必行,百姓在受苦受难,国家正走向衰亡,力挽狂澜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怀王能支持他到底吗 ? 朝中的大臣会同他合作吗 ? 前途未卜呀 ! 不过屈原就是屈原, 他昂起头来, 去迎接一切挑战。 一年的察访结束了,屈原把察访所得奏明了怀王。但是怀王是个缺乏思考力的人,对于屈原所谈的社会现象,看不出隐藏的社会危机。他只想称霸或者称帝。由于没有明确的概念,明确的认识,也就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性。把这样一个草包当政治后盾,对屈原来说,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然而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 屈原奉命回府草拟新法纲要,一个巨大的光明在眼前升起,但他又担心:新法的推行是一场斗争,这场斗争要靠怀王支持,而怀王到底会站在哪一边呢 ? 眼前的光明会不会是海市蜃楼式的幻影 ? 重重的疑虑终于没有阻挡住屈原的热情,他奋然向前了。 有正就有邪,几乎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历史不就是在正与邪的纠缠与对抗中向前发展的吗 ? 邪因正而显其恶,正因邪而益彰其善,楚国的这一段历史便是明证。 屈原的活动,一开始便引起一些人的警觉,他在微服察访的同时, 也有人对他进行 “察访” 。 这一天,怀王要去打猎,南后郑袖推说头疼,没有随着前往,却把令尹子椒、 大夫靳尚召进了寝宫。子椒身为令尹,却没有什么才干。屈原外交上的成功把怀王推上 “从约长” 的宝座,为楚国争得了荣誉,却引起了子椒的不满,因为屈原从此有很高的声望,作为令尹的他不禁黯然失色。靳尚是一个十足的小人,刁钻狡猾,爱财如命。自从他的好友张仪做了秦国的国相,黄金白银不停地给他送来。当然也请他帮助 “敦睦” 秦楚两国的关系,疏远齐国。而今很长一段时间没送东西来,靳尚心中明白,都是屈原教唆怀王联合六国讨伐秦国的原因。这样,屈原就成了他的眼中钉、 肉中刺。 南后郑袖,约三十六七岁,美而矫健。她既善于作出各种妖态,又心狠手毒,敢作敢为,很有些丈夫气概。三个人就这样走到一起来了。议题嘛,自然就是怎样对付屈原。 他们三个人自然不是什么知心朋友,只不过是臭味相投罢了。三人好像三只刺猬,彼此想靠近一些,却又互相刺痛了。他们是矛盾的,但是共同利益— — —保权、 保利,又使他们统一了。 “听大王说,” 郑袖发话了, “屈原要实行什么新法,已经奉命起草去了。哼,过去吴起搞过这玩意儿,他还能翻出什么新花样来 ! — — —不过,我倒想看看,一定挺好玩的。 ” 说着飞了靳尚一眼。 靳尚明白这个女人的心计,在心中压得越重,在口中说得越轻松。而且从她的眼神看来,明明是向他示意。 “是啊,会很有意思。 ” 靳尚凑趣地补了一句,接着口气一转, “可是, 要弄来怕不容易。 ” “自然不容易。— — —可是,耍猴子的能让猴子白翻跟头吗 ?” 说着郑袖又飞了靳尚一眼。 靳尚有点美滋滋,飘飘然了。 “那好,让我试试吧。 ” 他说。 几天之后,屈原府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 —靳尚。屈原因为头天晚上工作很晚,此时尚未起床,仆人将靳尚让进书房, 献茶,请他稍候。靳尚心中暗喜,这真是难得的机会。于是踱至案前,只见案头放着一堆竹简。稍一翻弄,《新法草案》四字赫然入目,便急忙翻阅,择其要者偷了几片,纳入袖中,对仆人说: “屈大夫工作辛苦,让他多休息一会儿,自己改日再来。 ” 然后匆匆地告辞出来,直奔南后寝宫。 郑袖和靳尚一起观看偷来的竹简。 — — —一切皇亲国戚,王公大臣,行为触犯法律者,与庶民同罪。 — — —里通外国、 出卖国家利益者,诛连九族。 — — —利用权势袒护犯罪分子者,不论地位多高,一律与罪犯同罪。 — — —爵禄不得因袭,有功者晋爵,无功者免官。 这些条文不在一支竹简上,不成系统, 但他们明显感到,它们是导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 —摧毁特权。为非作歹而有恃无恐的日子将要一去不复返了。 他们惊魂稍定,便制定对策。 第二天,怀王在南后宫中闲坐,怀王用赞许的口气说起屈原来。郑袖接口道: “是啊,外边都说他能干,说什么都是他干的,好像大王只是个傀儡。— — —后妃是不应干预朝政的,臣妾这样说不合适吧 ? ” “哦,有这等事 ?” 怀王有些不悦, “不过, 屈原是一个谦谦君子,忠君爱民是他的主张,别人不了解他,所以才有闲言。 ” “我看也是。 ” 狡猾的郑袖趁风转舵,只得另谋他路。后来,郑袖终于利用一次机会,把屈原请进她的寝宫,诬陷屈原调戏她。没有头脑的怀王把屈原赶了出去,并且一把火烧毁了屈原花了全部心血弄成的《新法》,南后之流暂时如愿以偿了。 这天,靳尚回到府中,见好友张仪差人送一封信来,拆开一看,是八句诗。 绝处逢生,齐声称庆。除厄去难,原高水清。黄花满地,白云行空。万方来朝,两国连横。 看了半天,诗意晦涩难解,猜测不透。忽然眼前一亮, 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 原来是: “绝齐除原,黄白万两。 ” 不觉大喜,再往下看,说是不久将来楚国,要请靳尚引见楚王。靳尚见有 “黄白” 货,自然全力以赴。从诗意来看,张仪要求有两条:一是要楚国和齐国绝交,二是要求把屈原赶出朝廷。第二件事已取得成功,就等着领赏;第一件嘛,还少不了郑袖,可是,怎么打动她呢 ? 走一步是一步,还是把屈原处置了再说。 靳尚去见怀王,怀王在那里闷闷不乐。自己一直信任和依靠的屈原怎该做出这种事呢 ? 屈原对自己的忠心是不容置疑的,有了他,自己才一度做了从约长;有了他,国家的政事才走上了轨道,有了目标。以后靠谁办事呢 ? 子椒吗 ? 老朽了, 糊涂得很;靳尚吗 ? 鬼聪明得很,说起话来叫人听起来怪熨贴的,可是鬼头鬼脑的样子让人生厌。还有谁呢 ? 应对进退,跟着国王亦步亦趋,这样的人是有的,能干事的人却没有。由此他想到那天对屈原的态度是不是过份了 ? 说不定那里面有些没弄明白的呢 ? 总之,这时怀王心中有点乱。靳尚看到怀王愁眉不展,凭着他灵敏的嗅觉,怀王的心事也猜到个八九不离十。本来嘛,事情太离奇了,尽管郑袖当时的诬陷表现得天衣无缝,可是要说屈原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竟做出调戏皇后的事,国人有谁能相信呢 ? 靳尚趁着怀王心神不定时,给怀王提了两条建议:一、 屈原不再适合担任左徒之职,给他一个有职无权的官职— — —三闾大夫;二、 他和南后之间的事不能张扬出去,靳尚毕竟不是一个简单人物,三言两语解除了怀王心中的烦恼。可是怀王立即下诏,改任屈原为三闾大夫,由靳尚暂摄左徒之职。 屈原那天被驱逐出宫,屈辱已极,回到府中,五内如焚,饮食不进,也不见人,关起门来,让满腔愤懑化作诗歌,从笔间流溢出来。保守势力本质是腐朽的,但在现实中却占有显著的地位,又互相勾结,盘根错结,要动摇它是不容易的。以屈原为代表的新兴势力毕竟太嫩了,太单薄了,当已刚要生成,聚藏起来的时候,被一巴掌打了下去。屈原在外交上可以舌战齐王君臣,取得辉煌胜利,而在国内和郑袖、 靳尚一伙人对垒时,却轻易被击败了,这其中的奥秘真值得探索。 ○忠心报国 不久,张仪悄悄来到楚国,他是带着使命来见怀王的,但是他名声不好。况且怀王率领诸侯伐秦之事虽已过了两三年了,秦楚到底还是敌国呢。所以他带来一大批礼物,来打通各个关节,然后再见怀王。他带来的礼物有三类:一类是送给子椒和靳尚的,无非是金银。第二类是送给郑袖的, 这就不同了。他知道南后爱慕虚荣, 喜欢华美的装饰,并且喜爱打猎。于是送一副巧匠编成的金丝软甲,一匹千里马,一双豹皮绣金的抓地虎小靴。送给怀王的礼物就更重了,就是将当年秦孝公从楚国夺来的六百里方圆的商于之地归还给楚国。张仪是一个政治掮客,他不是替秦国白送礼的,而是将本求利,他要求楚国和齐国绝交。齐楚的大国关系一断,六国的联合也就解体了,到那时,秦国可以各个击破,而不会受到联军抵抗,这就是张仪的战略使命。 张仪轻而易举地闯过了靳尚和子椒这一关。然后,由靳尚先暗中给郑袖送上礼单,请郑袖找一下方便的时间亲自到靳尚的家来看礼品,同时与张仪见面。 这天,张仪、 郑袖、 靳尚等人正在密谋,门上通报屈原来访。太意外了 ! 陈列起来的礼物来不及收起,屈原已经在面前了,三个人不知所措。屈原向郑袖行了礼,又向靳尚拱了拱手,指着那个瘦削面颊的陌生人道: “这位自然是张仪先生了。 ” “在下正是。不敢动问— — —” “新任三闾大夫屈原,负责管理昭、 屈、 景三家贵族的事务。 ” 靳尚介绍时,把 “新任” 二字加重说出。 张仪是机灵人,理解到其中变化,也知道来者不善,便对这个不速之客来个先发制人。 “真是清贵的官儿,先生何不去享清闲之乐呢 ?” 屈原听出了弦外之音,是嫌他搅了他们的事,便不客气地进行反击。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如今一阵风不是又把先生吹到我们楚国来了吗 ? 看来先生是来做生意的,这笔生意还真不小啊。 ” 张仪见他一语道破,指出了要害,赶忙把话头岔开。 “听说屈先生是一位才子,诗写得很好。 ” “张先生是奉秦王之命来的 ? ” 屈原不理睬他。 一句看似简单的问话问得张仪进退维谷。说是吧,如何不去见怀王,却在这里和南后、 靳尚相会 ? 说不是吧,堂堂一个相国,却闯入敌国,作何勾当 ? “当然— — —不是……” 张仪结结巴巴。 “屈原先生不愧是知礼的君子,我们秦人粗鄙,改日定要专程拜访,向先生求救富国强兵之道。 ” 张仪只好为自己解嘲,当然话的后一半自然包含着讽刺。 “不敢当。 ” 屈原拱手道。 “我有一事不明,先要请教先生。适才先生自称秦人,可是据我所知,先生乃是魏国公子,不称 ‘魏’ 而称 ‘秦’ , 岂非数典忘祖 ? 此不解者一。先生既有富国强兵之术,不在魏国施展,又亲率秦师伐魏,宰割自己的父母之邦,于心何忍 ? 此不解者二。先生曾游说齐王,说是韩魏皆已降秦,齐若不肯事秦,秦将命韩魏攻齐之南境,赵兵渡河攻齐之临淄、 即墨,秦兵乘势夺下,齐国之亡指日可待。接着先生又游说赵王,说韩魏已降秦,齐国虽然是大国,也已向秦割地求和,若赵不肯事秦,韩魏将从南边袭来,齐国将从东边攻起,秦国大兵也要自西而至,赵国将不旋踵而灭。请问先生,这其中可有一句实话 ? 堂堂相国,不以仁义取信诸侯,而行欺诈之术,此不可解者三……” 一席话说得张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忽然屈原家中小厮来报,说是夫人来了,屈原匆匆告别而去。这场舌战戛然而止。张仪虽然受了责难心中愤恨,却又不能不佩服屈原,那犀利的言语是多么地咄咄逼人 ! 可惜未遇明主,设若怀王肯用他一事的才能,秦国称帝的希望必将成为泡影,中原争霸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 第二天,靳尚奏明怀王说是张仪求见。怀王厌恶张仪的为人,但听说秦国要归还商于之地,便喜不自禁,立刻改了一个面孔和张仪说话。当张仪提到楚国和齐国断交时,他也想不出这对他有什么损失,几乎是白白得到一块土地,何乐而不为呢 ? 当即答应下来,命人将张仪送入馆驿,以国宾之礼相待。 群臣得知,都来称贺。朝堂之上其乐融融, 忽然有一人自堂下拾级而上, 口称 “大王” 。怀王定睛一看,原来是屈原,心有三分不快。 “大王” ,屈原躬身道, “臣以为此事可吊不可贺。 ” 怀王更不耐烦了。 “你让寡人联合山东六国伐秦,结果是损兵折将,一寸土地也没得到。如今寡人不费一兵一卒,可以坐得六百里之地为什么不可贺,反可吊 ?” “大王,秦王主动派张仪来献地说明什么 ?” “重视楚国呀,楚国是一个大国。 ” “不仅如此,还因为楚国和齐国有良好的关系。一旦和齐国断绝了关系,楚国就孤立了,他还会看重你,还会割地给你吗 ? 张仪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大王是知道的,如果和齐国断绝了友好关系,秦国又食言自肥、 不肯割让土地,齐王一生气,联合秦国来攻楚国,那我们楚国的宗庙社稷就要毁在旦夕。依臣之见,不如先遣一使者,随张仪去秦国接受土地,得到土地再和齐国断交也不晚。 ” “可是” ,靳尚插嘴了, “不先和齐国绝交,秦国怎么给土地呢 ?” 怀王利欲熏心,心中早已痒痒难以等待了,便不顾屈原的反对,派人和齐国绝交,同时派了一个叫逢丑文的将军随同张仪到秦国去了。张仪见事已做成,要献给楚王的美女也就留做后用了。 且说张仪陪同逢丑文离开楚国,向秦国趱行。路上回忆起和屈原的一场舌战,不免心有余悸,自己虽然侥幸成功,乃是得力于怀王的糊涂和那帮吃里扒外的奸臣。怀王如果是一个中等的君主,有屈原这样的人辅佐,秦国哪里是楚国的对手 ? 此次成功真是天助我也。俗话说惺惺惜惺惺,张仪对屈原不免产生一些同情。为他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感到惋惜。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设若到了秦国,自己怕早已黯然失色。值得庆幸的是,他看出屈原十分固执,他是无论如何不会离开楚国的。 张仪、 逢丑文等人一路行进,不一日便到了咸阳城下。那张仪今日同逢丑文在路上饮了几杯,好像有些醉意,眼睛也睁不开了,却待要进城门,只听得 “哎唷” 一声,张仪从车上跌了下来,侍从们过去搀扶,只见他紧锁双眉,咬牙切齿,叫苦不迭。逢丑文也下车来看问,张仪带着痛苦而抱歉的神情说: “对不起,我的腿摔坏了,请将军权到馆驿安歇。 等贱恙稍愈,再陪将军一起面见我国君主。 ” 过了三天,逢丑文去见张仪,门上不肯传,说是相国腿伤未愈,不能见客。再过三天,又吃了闭门羹。如此数次,张仪只是不见。三个月过去了,逢丑文只得请人上书秦王,将张仪割地之事一一叙述明白。秦王回书一封,说是楚国同齐国还没彻底断绝关系,就匆忙要割土地,会不会上当呢 ? 逢丑文赶快派人回去,把秦王的话奏明楚王。怀王急于得到秦国的土地便派一个勇士跑到齐楚边境将齐王大骂一顿。齐王怒急,要报复楚国,便派一使臣到秦国去,表示愿望联合攻楚。张仪得知目的达到,便宣称病已痊愈,去上朝了。在朝门之外,遇到逢丑文正在那里徘徊,便下车上前去寒暄。 “将军看来对我国颇有好感,接受了土地还不肯回去。 ” 张仪戏谑道。 “相国身有贵恙,秦王又不肯见我,叫我哪里去接受土地 ? !” 逢丑文愤愤然。 “干什么要找秦王呢 ? 这是我的六里之广的奉邑,自愿献于楚王,只要找我手下的人交割就行了。 ” “什么 ? !” 逢丑文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来时我们大王交待很清楚,是商于之地六百里,怎么一下子变成六里了 ? ” “那一定是楚王听错了,秦国土地都是百战所得,一尺一寸也不能随便让与他人,何况是六百里呢 ?” 逢丑文无可奈何,星夜疾驰,回到楚国,把前因后果,详细报于怀王。怀王听了,怒不可遏,拍案大骂,然而一切都晚了。怀王为了解恨,不顾屈原的反对,派十万大军进攻秦国,结果被秦国伏兵打得大败,还乘机夺去了楚国许多土地。 在焦头烂额之际,怀王又想到了屈原,于是召屈原进宫议事。 见面后,怀王先大骂了一通张仪,然后问屈原该怎么办。 “大王,” 屈原试探道, “只要对楚国有好处,臣愿效犬马之劳。不过现在要重新让齐国相信大王与他们交好的诚意,办法只有一个。 ” “什么办法 ? ” 怀王急问。 “让世子横到齐国去做人质。 ” 怀王踌躇再三,终于同意让世子横随屈原到齐国。 齐?王盛气接见了屈原。 “屈大夫,上次承蒙你的教诲,受益匪浅,这一次再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 ?” 齐王酸溜溜地说。 “我是来告诉大王一件事。 ” 屈原沉着的回答出乎齐王的意料。 “哦 ? 什么事 ? ” “楚王陷入了不利之地。 ” “哈哈哈……” 齐王大笑起来, “所以你才来和我讲友好。 ” “齐国也正在陷入不利之地。 ” 屈原接着说。齐王愕然,瞪大眼睛,不解地望着屈原。 “楚国被削弱了。楚国削弱一分,秦国增强十分,对齐国的威胁也增强十分。 ” “此话怎讲 ? ” “秦国战败了楚国,别国望而生畏,韩、 魏不都在争先恐后地朝秦吗 ? 大王回想一下,近一个时期可有友好使者到齐国来 ? 齐国被相对削弱而不自知呢,所以我说齐国处于不利之境。 ” 还真地被他说着了,往日齐王宫外车马盈门,外国使臣络绎不绝,如今门庭冷清多了,正不知是何缘故,听了屈原的话,心中豁然开朗。他明白,屈原此行的目的是说服他再次联合抗秦;他也明白,只有齐楚联合才能与秦国抗衡,可是受辱之事犹耿耿于怀。 屈原见齐王沉吟不语,也猜透了八九分。 “大王明鉴,齐楚联合势在必行,合则两利,分则俱伤,只是大王心有芥蒂,是不是 ?” “本来嘛,难道你们楚王愿同一个辱骂过他的人合作 ?” “大王,唇亡齿寒,齐楚两国的关系唇齿相依,小有摩擦,在所难免。你们桓公率诸侯伐楚之事,我们还能永志不忘吗 ? 君主的贤能在于明察时势,趋利避害,不逞一时之小愤,而图永久之计,不知大王以为然否 ?” 齐王眼亮了,气消了。同意与楚王再次合作,但是,有保证吗 ? 他仍担心。于是屈原命人请世子横来见齐王,齐王见有人质在,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屈原为了挽救楚国,洒尽了心血,费尽了口舌。 正是在屈原艰难修复两国旧交之际,另一件大事在楚国发生了— — —张仪又来了。 此人莫非吃了豹子胆 ? 怀王正想生食其肉呢。原来他有三件护身法宝:其一,秦王派了一支劲旅,驻于秦楚边境,做出一个随时进攻的姿态。其二,他怀揣一张汉中地图,准备献于楚王。其三,又带了新选的十名美女。 怀王在张仪的诱骗下,进武关同秦王谈判,结果被秦王扣留,要楚国用土地换国君。 古代 “国不可一日无君” ,因此秦王这一招够狠毒的。但是屈原及时粉粹了秦王的阴谋,经过艰难谈判,从齐国迎回世子,立为楚国国王,即为顷襄王。这样,秦国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了。但这顷襄王也是一个糊涂虫,竟在靳尚等人的唆使下,将恩人兼重臣屈原放逐到南方。 ○抱恨投江 屈原一行经过艰难险阻到达陵阳。一日心中烦闷,到城中闲走,碰到一个老者在街头上给人算卦,屈原也想问个吉凶。走上前一看,十分面热,原来是一名太卜,专替国君占卜的名叫詹尹,见了屈原,他赶紧起来拱手。 “屈大夫原来在这里,郢都的人都十分想念你,到处打听你的消息呢。 ” 屈原问起郢都的消息,詹尹只摇头说, 顷襄王每天只和令尹子兰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听说秦人又割去了一些地方,百姓们都害怕得很,怕有一天郢都也要陷落。又说,他看到朝廷如此腐败,已经呈现亡国之象,所以他就告老来到这里,摆了一个卦摊,借此糊口。 屈原听了感叹不已,于是又想起自己的心事。 “先生,我心中有许多疑团,无法解决,敢请先生为我卜上一卦。 ” 詹尹拿出龟壳摆好蓍草,准备为屈原卜卦。 “大夫有何疑难之事,请讲。 ” “先生” ,屈原用愤怒的口气道: “我应该勤勤恳恳,忠诚老实,还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 我应该是非分明,直言不讳呢,还是阿谀奉承、 苟且偷生 ? 我应该是和骏马并驾齐驱呢,还是像老牛车,慢慢腾腾 ? 究竟哪个是吉,哪个是凶 ? 哪些应该舍弃,哪些应该遵从 ? 人世间为什么这么浑浊,清白不分 ? 为什么铜钟被人打得稀烂,而瓦钵子响得雷鸣 ? 为什么那些嫉贤害能的人飞扬跋扈,而德高望重的人都埋没无名 ? ……”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詹尹目瞪口呆,不知从何回答。 “大夫,我很抱歉,你的问题我实在难以回答。我看你只有去问上天了,一切不都是天定的吗 ? 这样颠倒了的一切谁知他是怎样定下来的呢 !” 詹尹也愤愤然了。 屈原辞别詹尹,回到住处。第二天一早,他头戴切云冠,身佩陆离剑,向一座高山攀登,他真的去问天了,而高山之巅不是离天更近吗 ? 山顶到了,屈原,一个大胆的英雄,向神圣的上苍发出怀疑的质问。 “天上是不是真的有神灵 ? 如果有万能的神为什么对人间的疾苦不闻不问 ? ” ……屈原的声音震荡山岳,泉水为之呜咽,林鸟为之哀鸣,白云延亻 宁,樵夫谛听。这声音中含着血,含着泪,惊天动地,但是唤不醒郢都中那帮庸人,他们依然在做着一场浑浑噩噩的痴梦。 不久,韩王仰慕屈原的高名,特派使者到南方来请屈原,结果被屈原婉言谢绝了,他依然要为楚国效力,因为他是楚人。 正在屈原思念楚国朝廷的时候,果然朝廷有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 原来屈原名气很大,他被放逐的消息很快在各国之间传开,动他脑筋的不止是韩国。另的不表,单说秦国。 “听说屈原被楚王放逐了,可有这事 ?” 昭襄王问道。 “有的,大王” ,有人回答。 “那我们要感谢楚王了,他替我们除掉了一个对头。 ” 昭襄王讥讽道。 于是,群臣大笑,接着七嘴八舌议论开来。 “这样的才智之士岂能久居林下 ? 听说韩国曾派人去请,没请去呢。 ” “保不住还有别的国家去请呢。 ” “是呀,明珠投暗,土掩尘埋,怪可惜的。 ” 有人发出了惜才的议论。 “何不请他到我们秦国来呢 ?” 有人大胆地提议,同时看了一眼范雎,范雎是张仪以后秦国的相国。那人看了他一眼,是怕引起他的嫉妒。他却不动声色, 若无其事,于是大家接着议论。 “可是,韩国他不肯去,秦国却肯来吗 ? 他可对秦国是有成见的呀。 ” 这个问题一时把大家难住了。沉默了片刻有人想出了主意。 “楚王现在怕我们,就像耗子怕猫。我们只要让白起将军率领 10 万大军,开赴秦楚边境,做出进攻的姿态,同时派一使者面见楚王,告诉他:如果得不到屈原,就将攻取他十座城池,只怕他绳捆索绑也得把屈原弄来。 ” “妙计 !” 秦王道。 “可是,如果到我国,他不肯效力怎么办 ? 再送他走吗 ? ” 又有人质疑了。 “送走 ? 杀掉 !” 直到这时范雎才说出四个字。 大家一下子都噤住了。过了片刻,一个人先点头道: “是呀。 ” 接着第二个也点头称是,于是第三个,第四个……陆续都点头称是,秦王的神情也由惊愕变成赞许。用现在的新名词说,他们达到了共识。要知道,那时候,各国之间的力量是此起彼消的关系。 像屈原这样的人才,如果为秦国所用,秦国的力量就会增长,山东六国的力量就会削弱。 反之,屈原若被山东六国中的任一国所用,秦国的力量也相对削弱。范雎是谋士中的佼佼者,大家不能不佩服他的深谋远虑。 行动计划就像上面议论那样确定下来并付诸实施了。 秦国大夫郑安平奉命来到郢都,见了顷襄王,说明来意,楚王一口答应下来。在他看来,屈原不但一点用处也没有,而且放在身边,耳根聒噪;放逐远方,还常有人为他鸣不平。如今索性给了秦国,岂不是一劳永逸,从此清静无事了 ? 至于秦要他干什么,管他呢 ! 所以,用不着秦国用刀兵相威胁,他立即令靳尚陪郑安平去找屈原。几经周折,终于在陵阳找到了。 这天,屈原门前来了三辆车子,随从人员加上卫士共有二十多个。村民听说从郢都来的个个喜形于色,以为屈原这次真的被召回做官,楚国又有希望了。有人通报进去,只见来者是靳尚和一个不认识的官人,从穿着看,似乎是秦国人。没等他想明白,靳尚先开口了。 “屈大夫,久违了。多年不见,你苍老了许多。 ” “自然不能和你相比,你住在京城里养尊处优,是越活越年轻。— — —今天来到这里,莫非我又有什么过失 ?” 屈原说着,把他们让进家门。 “哪里话 ! 我是向你道喜来的。 ” 靳尚一边走一边说。 三人坐下来,仆人献茶。 靳尚看屈原那疑问的眼神,且不说明,用手一指。 “这位是秦国大夫郑安平— — —” “在下是奉秦王之命专程来迎接先生的。 ” 郑安平一躬身,接过话头。 “迎接我去秦国 ? 天大的笑话 !” 屈原冷笑。 “先生大名谁人不知 ? 我们大王正是慕先生大名,使我来迎接先生到秦国去作官,以便朝夕请教,先生万勿见疑。 ” 郑安平做出十分诚恳的样子。 屈原觉得这里面定有诡计, 须要提防。联想到韩国使臣来访之事, 他似乎猜到什么,而又捉摸不定,只好随机应变。 “我这样的人不是秦国所需要的,而恰是秦国想除掉的。 ” 郑安平猛然一惊,心想:厉害啊,我得小心对付,不能露了马脚。 “秦国喜爱招贤纳士,这是天下公认的。先生这样的贤者,我们大王视若珍宝,爱惜还来不及呢。 ” “靳尚大夫机灵得很,你们该请他到秦国作官嘛。 ” “这个— — —靳尚大夫对我们自然是有用的。— — —不过— — —” “不过他在楚国对你们更有用。 ” 屈原这一句话点中了要害,靳尚一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先生真是善于诙谐,不过在下来是专程请先生的哟。 ” 郑安平把话拉回去。 “对不起,我不能去,有劳大夫虚此一行了。 ” 屈原直截了当地谢绝了。 “可是,为什么呢 ?” 郑安平有点急了。 “第一,以楚国之大,容不下一个屈原,却要跑到秦国去谋生,岂不贻笑天下 ? 第二,秦需要的是张仪、 范雎之流的人物,那里没有屈原用武之地……” “你们都是一样聪明饱学之士呀 !” 郑安平又插了一句。 “不一样。他们有的奔走四方,鼓舌如簧,或甜言蜜语,或危言耸听,诱骗诸侯,欺诈天下。有的稳坐国中,老谋深算,调兵遣将,远交近攻,这是我所深恶而痛绝之的。我主张的是行仁义,爱人民,安天下,定社稷,和平相处,济弱抑强,也就是要达到天下大同的目的。孔子说: ‘道不同不相为谋。 ’ 我到了秦国,恐怕要天天吵架呢。 ” 郑安平碰了一个钉子,心中十分不悦,便立起身来。 “先生既是执意不肯赏光,在下只有回去复命,另换一种方法来请先生了。 ” 说着拱手告辞,悻悻而去。 车铃声渐渐远了,消失了。 历史发展到战国时代,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后代历史学家对这一点是肯定的。可是这种统一要靠兼并来实现,这就要打仗,要流血,要给百姓带来痛苦。儒家、 墨家都反对战争,都主张各守疆界,息战保民,安国定邦,和平竞争,屈原所坚持的就是这条路线。 事情已经过了两千年,如果不以成败定是非,那么哪种观点更正确呢 ? 且说屈原送客人走后,觉得郑安平话里有话,为了安全起见,他收拾行李,到罗子国去了。 果然,没过几天,一队兵丁到陵阳来抓屈原,扑了个空,向村民打听,都说不知道,只好回去复命。事情渐渐松了,屈原也就在罗子国定居下来。 这罗子国乃是国中之国,它处在楚国境内,不过是方寸之地。因为它和楚王同宗,所以没被消灭,至今保持有自己的政治机构和主权。罗子国国君久慕屈原的贤名,今日一见,气度不凡,自然十分高兴,便拨给他一处精美的客舍,又派了几个仆人侍候,日日邀屈原打猎,饮宴,或对弈,闲谈,不觉又过了一年。 屈原是天生不能做隐士的,尽管在罗子国生活十分安适,可是他的心里一直安不下来。在这里是与世隔绝,生活像平静的古潭,一丝波纹也没有。但他知道,外面是波涛汹涌的世界,总有一天浪潮会波及这里,他要离开这里。到哪里 ? 不知道。去郢都吗 ? 那是不许可的。不过他要设法靠郢都近一点,以便打探一些消息。于是他告别罗子国君,沿江西上了。 屈原乘船过了洞庭湖,向西到了沧浪江畔一座庙中住下,第二天起来,正在洗脸,只见几个小伙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屈原不知何故,想叫他们进来问明原委,他们一哄又散去了。约摸有一顿饭的工夫,只听外面人声鼎沸,霎时,一群人端着鲜藕、 捧着干鱼、 咸蛋,由一位老者领着进庙来了。见了屈原, 一齐跪倒,口称 “老神仙。 ” 屈原一时不知所措,赶快朗声道: “各位乡亲请起,我不是神仙,是三闾大夫屈原。 ” 大家一听都愣住了。 领头的老者擦擦眼睛,仔细端详一阵,说道: “屈大夫,你还活着 ? 我们听说你被奸臣陷害,早已归天,我们都哭了三天三夜呢,莫非你又还魂了 ? ” 屈原向他解释道,自己是被流放,并没有死。然后又问他们何事大惊小怪。老者惴惴不安地说出下面这个事由。 原来这庙叫做南阳庙,曾经香火鼎盛,远近百姓都来这里荐香。庙中有几个庙祝,管着香火。有一天夜里,一个老庙祝起来解手,只听到殿中有人走动,只当是贼,心中害怕,不敢过去。第二天早上,和大家说了,到殿上一看,只见供果、 斋饭全被吃光了,香烛被弄得狼藉满地。大家心中纳闷。到了晚上,不敢睡觉,屏息听着,忽然殿中又传出声音,几个老头蹑手蹑脚摸了过去,隔着窗棂往里一看,只见一只硕大的黑猴竟蹲坐在香案上吃供果,眼中放出两道青光。此处向来传说山上有黑猴精,见此光景,庙祝们以为是黑猴下山,个个魂飞魄散,各自逃命去了。这时附近各村传起了麻疹,都道是黑猴精作崇,日日盼望着有神仙来制服它。 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屈原读书涉猎甚广,读过一些医书,便斟酌了一张方子,小孩们吃了,也都平安痊愈了。百姓们感激屈原,好吃好喝给他送来。有些老太太一死儿认定屈原是神仙,非要给他上香,弄得屈原啼笑皆非。屈原虽然写过《九歌》,只是迎合习俗,并有所寄托,实际上他不相信什么 “怪力乱神” ,他倒是觉得百姓需要帮助,而自己又无力整顿这个国家,为此,他感到不安。 且说这庙里由于什么黑猴精的传说,没有人再来上香,殿上没有供果,猴子自然不来捣乱。庙祝们以为还是托屈原的福,变得平安了,便也陆续回来。渐渐地又有人来上供,屈原让庙祝夜里撤出供果,以杜绝野兽骚扰。后来庙里香火越来越盛,庙祝们找屈原商量,说是要招主持,请他出个主意。屈原以为招来的主持不仅要精明能干,还得道德高尚,大家自然同意。 榜文贴出之后,想不到报名者十分踊跃,最后报了整整 100 名。于是由屈原出题,进行考试,考查应聘者有关宗教、 祭祀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出人意料的是,除一人成绩稍差外,其余99 人都成绩优秀。屈原觉得这里面有鬼,定是题目被泄露了。就说:庙里有田产,还需考查应聘者耕种方面的知识,便每人发了一百粒种子,要求秋后交来稻谷,以评定优劣。秋天到了,稻谷收获了,都陆续交来。其中99 人都雇了人大筐大筐地挑来,只有一人捧来一个小大钵。屈原问他为什么只打这么一点粮食。那人说: “你的种子只有三粒发芽,所以……” 众人都啼笑起来。笑声一落,屈原当即宣布此人中选。 他说:主持神庙事务需要诚实的人,而他是诚实的。我发给每人 100 粒种子中,有 97 粒是煮熟的,凡是多交稻谷的,都是弄虚作假。事情办得如此聪明而漂亮,大家无不佩服。 一日,屈原在江边散步,想起了这件事,心中另有所感。100 人中有 99 人行骗,只有一人诚实,民风败坏到何种程度了 ! 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教化问题。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 他想起了一个故事:齐景公喜欢让宫中妃嫔作男子装束,结果呢,京城中的女子都穿上了男子装。齐景公觉得这样男女不分,不像样子,于是下了一道诏令: “如有女子再敢着男子装者,将撕裂其衣衫,扯断其衣带。 ” 如此实行了一阵,有不少女子受到惩罚,可是照样还有女扮男装的。景公感到恼火又纳闷,便问晏婴是什么缘故。晏子说: “主公禁止宫外的女子着男装,却专让宫内的女子着男装,这好比挂牛头卖马肉,诏令如何能生效呢 ?” 景公于是传旨禁止宫中妃嫔着男装。过了不到一个月,京城中再也看不到女子着男装了。屈原由此自然而想起孟子的一句话: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如今朝廷上,王公大臣哪一个不是在玩弄骗术 ? 无怪乎要世风日下了。 屈原正在沉思,忽然有人叫他,抬头一看,声音从江上传来,原来是一位渔父,正收了鱼网,向岸边划来。 “先生莫非三闾大夫吗 ? ” “在下正是。你是…… ? ” 这时渔父已经跳上岸来,屈原用目打量,只见这人隆额阔口,紫色脸膛,须发灰白,虽是渔家打扮,却掩盖不住两眼射出的熠熠光彩。 “大人在朝时,在下曾任左史之职,官卑职小,不被注意,我辞官之后又过了许多年,大人自然不认识了。— — —可是大人为什么到这步田地呢 ?” “唉 ! — — —” 屈原长叹一声道, “众人皆浊,我独清净;众人皆醉,我独清醒,所以被放逐了。 ” 渔父看屈原时,只见他颜色憔悴,面容干枯,瘦骨嶙峋,当年的英俊气概连影儿也没有了。他知道屈原忧国忧民之心仍然耿耿于怀,便想劝他几句。 “大人,圣人处世是不拘泥死板的,既然世人皆浊,何不也随波逐流;众人皆醉,何不也纵饮高歌 ?” “这是什么话 !” 屈原有些生气, “我听人说,刚洗了头,要弹弹帽子上的灰尘;才洗完澡,要把衣服抖抖干净,哪能让干净的身子沾染上外界的污垢 ? 我宁可跳进江心,葬身鱼腹,也不能让皎皎的洁白蒙上尘世的污秽。 ” 渔父觉得话不投机,便微笑拱手,上船去了。 渔父远去了。屈原望着他的背影道: “一个鸟巢从树上掉下来,其中的鸟卵还有完整的吗 ? 国家如此,你能独自逍遥几天呢 ? 何况,百姓都在受苦受难,你怎能忍心旁观呢 ?” 这位渔父也并非是一个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的俗人,不然,他何必要辞官作渔夫呢 ? 不过,他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 既然自己无能为力,就把心放开,落得一个自在。屈原不同,明知与世无补,却终日忧心忡忡,怎么也放不下,时刻为楚国担心。 屈原在这里又住了三年,后沿沅水西上,到了溆浦,这里属于楚国的黔中郡,怀王就是因为拒绝割让此郡才被囚死在秦国的。也正因为这样,屈原对这里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不远千里,跋涉来到这里,要看看这里的风光, 吊念怀王最后表现的慷慨之节。谁知不巧,来到这里,正是大旱,五谷不登,民有菜色。屈原住下以后,到处奔走,察看灾情。 一天,屈原走到一个土岗下面,口中干渴,想找点水喝。只见靠近土岗有一片竹篱围成的院落,中间有几间茅舍,不闻鸡鸣犬吠,死一般地宁静。屈原走过去敲门,出来开门的是一位老者。屈原说明来意,老者将他让坐房中,端上水来。屈原向屋中看时,只见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在那里坐着,一个个面黄肌瘦,每人手中抱着一个黑不溜秋的野果啃着,显然是老者的孙子、 孙女。问起他们的父母,说是上山采摘这种野果去了。老者拿了一个野果给屈原,一尝,又酸又涩。 “老人家,这种果子这么难吃,干什么还去采摘呢 ? ” 屈原问。 “客官,不瞒你说,今年田里没有收成, 家中连一颗粮食也没有,全靠这火烧柑子勉强活命呢。 ” “火烧柑子 ? ” 老者看屈原疑惑的神色,便讲了关于这火烧柑子的传说。 这火烧柑子乃是附近雪峰山上的特产,别看它难看难吃,却来历不凡。据说天宫御膳房中有一烧火的丫头,玩耍时误入蟠桃园,只见桃子长得白里透红,晶莹如玉,香气四溢。不觉口流涎水,便大胆摘了一个。一尝呀,口角噙香,一脉甘泉顿时流向全身,只觉得软绵绵,醉醺醺,说不出的舒坦。这丫头一时高兴,忘了顾忌,一口气摘下十多个,抱回御膳房,让大司釜、 掏火工、 洗菜工……都尝了个鲜儿。不期事情败露,王母娘娘大怒,立命将丫头贬向凡间。这丫头一不申辩,二不求饶,只求将她变作一株蜜桃,永远造福人世。王母娘娘一边答应,一边却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将她变成一片柑林。这种柑树枝叶如铁,果色似炭,仿佛大火烧了似的,故被称为 “火烧柑子” ,它的果实味道虽然不好,却有两样好处:一是旱涝不怕,哪怕草木全都枯死,它依然能坚挺地生长、 开花、 结果;二是它有充饥的功能,吃了它虽然不能长出多少力气,却能熄灭饥火。为此,人们又叫它 “救命柑子” 。 屈原听着老者叙述,心中十分羡慕这烧火丫头。她总算能为百姓解除一些苦难,而自己却东游西荡,眼看着国家满目疮痍,却束手无策,想着不觉流下眼泪来。 溆浦的年景渐渐转好。屈原住在那里,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每天读书、 抚琴、 散步、 写诗,或与当地老乡聊天, 生活倒也安然, 不觉又是三年。这几日忽然空气紧张起来,人们都少言寡语。一打听,原来有消息传来,说是郢都被秦将白起攻下,楚王由北逃往陈地去了。屈原一听,只觉得耳朵嗡地一声,眼前一黑,卟咚栽倒在地。老乡将他扶起来, 只见 他两眼发 直, 面如 死灰, 老 泪纵 横, 双唇 颤抖 喊道:“完了 ! — — —亡国了 ! — — —” 晚上,他不能入睡,20 年的郢都生活一幕幕重现在眼前。他的心如毒蛇在咬,如刀子在剜,眼前一片血,血中有人头在滚动,有婴儿在哭泣。耳边喊杀声连成一片,哭爹叫娘声响成一片。他又看到一片火光,熊熊烈火吞并了郢都的大街小巷,楚王的宫殿在烈火中崩塌下来。先王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创建楚国,而今葬送在这一代不肖子孙之手,多么可悲 ! 第二天,他不顾老乡们劝阻,打点行装,顺沅水东下郢都。在路上遇到大批难民,知道郢都没法去了,他只得随难民向东南方而逃。在船上,屈原又以《九歌》中的《国殇》为题,写了一首诗,悼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 难民们渐渐四散开,屈原不觉又走到罗子国。国君早已逃走,屈原心碎了,泪干了,只管怔怔地发愣。罗子国有位老臣,曾经和屈原过从甚密,第二天特来看他,发现房中没人,只有一首新诗。他看了下去,发现其中有一句是 “生命已到了尽头” 。他赶紧问邻居,邻居说,屈大夫起得很早,戴着高冠,佩着长剑,向汨罗江方向走去了。老臣三步并做两步,急匆匆地赶到江岸,江岸并无一人,他益发急了。纵目向江面搜寻,但见茫茫一片,哪里有什么踪影 ! 忽然,他发现水面上有一顶帽子被岸边垂下的杨柳挂住,不能漂走。老臣跑到近处一看,正是屈原的切云冠 ! 他喊起来,撕心裂肺地喊起来。 “三闾大夫— — —” 人们被惊动了,从四面八方跑到岸边,老臣指着帽子,一下子大家明白了。 “三闾大夫 ! — — —” 众人的喊声汇成惊天动地的雷鸣,随着流水,随着白云,传播到无限远的地方……这一年是公元前 278 年,周赧王 37 年,楚顷襄王 21 年夏历五月初五日, 屈原时约62 岁。 一个伟大的天才,蕴涵着救世济民的巨大能量,却在内耗中消磨尽了,这难道是他的个人悲剧吗 ? 屈原一生是曲折的、 忧愁的,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永远在影响着炎黄子孙的每一代人,他永远是我们华夏族闪耀在神州的名星。 1953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世界纪念四大文化名人, 其中之一是屈原。他的精神已经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屈原简介 屈原的故事 屈原列传”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屈原生平简介

屈原生平简介

屈原,怀王,楚国,离骚,莫敖,左徒,史记,思想,屈原列传,圣君贤相,战国时期,秦国,贤臣,贵族,齐国,上官大夫,宗族,方面,春秋,秭归,职位,原田,司马迁,楚怀王,王逸,顷襄王,政治活动,三闾大夫,七雄,主张

2013-06-12 #长篇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诗词 屈原列传 okex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诗词 屈原列传 okex

屈原,怀王,楚国,张仪,秦国,屈平,离骚,上官大夫,子兰,顷襄王,国家,郑袖,汉中,诸侯,渔父,齐国,土地,小人,忠臣,朝廷,楚王,雄黄酒,志洁,屈大夫,怀沙,楚怀王,高洁,大破,天中节,一带

2007-03-09 #长篇故事

白话古文:屈原列传(下)

白话古文:屈原列传(下)

屈原,怀王,秦国,楚国,子兰,顷襄王,世俗,君王,国家,忠臣,贾谊,诸侯,上官大夫,一面,众人,品质,国君,天下人,朝廷,总有一天,文章,渔父,汨罗江,赵国,贤明,长沙,使自己,只有我,整个世界,被放逐

2012-02-1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屈原的故事:“屈原否定论”与“屈原弄臣论” 荒唐观点的来历

屈原的故事:“屈原否定论”与“屈原弄臣论” 荒唐观点的来历

屈原,离骚,刘安,贾谊,作品,楚辞,廖平,史记,巫师,观点,何天行,刘向,楚世家,胡适,作者,历史,弄臣,汉纪,古国志,孙次舟,怀王,张仪,枚皋,秦始皇,箕子,屈原列传,东方朔,内容,战国策,文学

2015-08-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屈原爱国故事100字

屈原爱国故事100字

屈原,楚怀,王图议,楚怀王,王甚任,顷襄王,史记,上官大夫,大臣,国事,号令,宾客,子兰,辞令,楚王,诸候,谏言,屈原贾生列传,因为他,博闻强志

2020-09-19 #经典故事

屈原爱国故事100字

屈原爱国故事100字

屈原,楚怀,王图议,楚怀王,王甚任,顷襄王,史记,上官大夫,大臣,国事,号令,宾客,子兰,辞令,楚王,诸候,谏言,屈原贾生列传,因为他,博闻强志

2016-09-06 #经典故事

屈原的爱国故事50字

屈原的爱国故事50字

屈原,楚怀,王图议,楚怀王,王甚任,顷襄王,史记,上官大夫,大臣,国事,号令,宾客,子兰,辞令,楚王,诸候,谏言,屈原贾生列传,因为他,博闻强志

2011-09-24 #故事大全

闻一多认为端午节和屈原无关 胡适则怀疑屈原的存在

闻一多认为端午节和屈原无关 胡适则怀疑屈原的存在

屈原,闻一多,司马迁,人们,学者,周处,习俗,节日,诗人,起源,龙图腾,伍子胥,吴均,曹娥,屈原列传,传说,史书,文献,认为是,风土记,得出结论,中才,史上第,古百越,有纪,晋名臣,胡适,贾谊,齐鲁,客户端

2012-03-31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