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有表达障碍的写作者 最终是怎样把故事讲出来的?

时间:2019-12-19

我会翻出印有小狗、小兔图案的信纸,把她口述的内容写下来,然后寄给她的姐妹

提示:本文共有 1075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2 分钟。

沉默,还是开口讲出来

Silence and Storytelling

——经授权节选改编自《写作课》

作者艾丽丝·马蒂森

开不了口——作家的写作障碍

小时候,外婆有时会让我帮她写信,因为她不会读写。我会翻出印有小狗、小兔图案的信纸,把她口述的内容写下来,然后寄给她的姐妹。她觉得这种表达方式不错,对此心满意足。我只知道外婆基本算是目不识丁,但也没深究过其中的原委。如今我才明白,她小时候生长在东欧,而那里的女孩儿当时没有权利接受教育,后来子女长大想教她识文断字,却为时已晚。

对此我感到很心痛,但外婆的经历让我体会到,能够写作是一件得天庇佑的幸事,尤其是对女性来说,能够克服重重阻碍从事写作更为难能可贵。文化习俗或法律规定剥夺了特殊人群接受教育的权利、政治审查制度、亲朋好友们的非正式审查等事由是阻碍作家写作事业的显性因素。

此外还有一个隐性因素,即自我审查。基于多年教学实践中对朋友及自己的 观察,我发觉女作家更倾向于自我审查,她们要么直接放弃 写作,要么因为怕被别人看穿心事而提心吊胆、拐弯抹角,写一些言不由衷的东西。当然,男作家有时候也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我认为自我审查对女作家形成的阻碍更严重,她们有时会感到无法将想法说或写出来。即使能够完成创作,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也无法畅所欲言,或无法为自己辩解。

当然,我的学生都能识文断字,而且她们的写作事业还经常受到鼓励。她们的家庭背景不尽相同,但都努力挤出时间和经费修读写作课程,因此我才能与她们相识。但她们有时似乎无法打心底里认同女性从事写作的合理性,就好像写作是在放纵自己。她们对写作的态度与男性学员截然不同,反倒更像外婆面对识文断字时的逆来顺受。打个比方,如果女作家的母亲病了,她可能会先把写作放在一边赶去照顾。而如果男作家的母亲病了,他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写作,争取把作品卖给《纽约客》,再用稿费为母亲治病。

写作需要自我放纵,至少在开始阶段是这样的。相信你一定从写作中获得过某种快感,才会看这篇文章,以期学到点儿写作技巧。刚踏上写作之路时,我们只是将其当作兴趣爱好,自己写得尽兴就好,并不理会作品在他人眼中是否具有可读性。但如果把写作当作事业来经营,我们就要心甘情愿为之努力,反复修改、接受批评、广泛阅读并吸取经验,很快就会以读者诉求为首要创作目标——要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而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所以新人女作者大可以放手一搏,写作时所投入的时间、精力、自尊及金钱不是自我放纵的自私体现,你是在为读者服务。想着“我觉得自己能写出好作品”,然后便不问前程埋头苦干数年,直至有所成就——对各行各业的人士来说,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对艺术家来说不更是如此吗?

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依然坚定信心投入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女作家来说更是如此。维达组织官方网站发布的数据表明:男作家每年获得的出版机会及关注度远高于女作家。不论是由于出版界对女作家有意无意的歧视,还是她们在饱受歧视后产生自我怀疑,从而放弃写作、无法完结或不愿修改,很多女作家都无法逃脱作品遭受冷遇、无人问津的境遇。

自信心并不是必要条件,我自己也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 题。但我已学会调整心态,把写作当作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就像我的眼病,以及其他不受控制的突发状况一样,我无法克制自己的写作欲望,也不想对这个选择做出是与非的评断。如果草稿不尽如人意,我不会因为缺乏信心而自欺欺人地认为还不错,也不会寄希望于某天将它改好,而是说服自己坚持写下去,无论是好是坏。

自信心无法从别处获得,不过,无论你是否拥有自信,写作时都要给自己鼓劲,说到底,自信是一种选择。我在前文论述过写作时需要的勇气:动笔开写;将自己代入到角色里, 允许虚构的人物犯错吃苦。本章还将讨论另一种勇气——选择恰当的形式和语言把故事呈现出来的勇气。也许你尚未克服自信心不足这一普遍性问题,且因此忧心忡忡,但应该还有能 力做出把故事交代清楚的客观选择。至少你还有选择的余地, 而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掉所有可能性。

由于接触过太多有写作障碍的女性作者,我逐渐留意到她们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长久以来,我都没有把女性作者看待写作的态度与她们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后来我开始思考两者之间的关联。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女性作者作品中暴露的问题乍看之下都不难修正,都是些局部的、 技术上的、个人风格上的。但事实证明这些问题极难修正,而一旦修正,原本缺乏自信的女性作者就能焕发出光彩夺目的才气,甚至远远超出我的预期。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修改别人作品时,她们往往游刃有余,使得原稿更上一层楼,可一旦面对自己的作品就无计可施。这种缺乏自信带来的焦虑不仅影响着遣词造句,甚至会压抑表达欲望。

在讲授艺术硕士课程时,有个女生的表现不是很好。她特别擅长遣词造句,同学们也对她的语言功底十分钦佩,但她就是写不出东西。勉强完成的几部作品都是情节薄弱、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比如某人对某事的反应,或夫妻尝试在危机过后重建信任。她从不交代事件或危机的来龙去脉,作品也往往因为过于简短含混而没有存在感。

有一次,读完她的短篇小说之后我一头雾水,所以要求她把叙事时间提前,交代清楚人物在故事开始前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内的经历。修改后,篇幅从三页增至十七页,情节也更加清晰,故事讲述了发生在她祖国的一次暴动。毫不夸张地说,在我读过的短篇小说里,这部作品算得上一流。此后,这位女生一发不可收拾,以自己的祖国为背景屡创佳作。我所做的不过是让她明白,那篇短得可怜的习作已经成功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她有大把现成的素材可写,甚至都无须费力构思,只不过缺乏写出来的自信。她的问题容易解决,至少在毕业前后那几个月的时间里,她完成了几部短篇小说且大获成功,作品不仅得以出版和获奖,还有出版商上门约稿。

遗憾的是,由于毕业之后没有组织规划,又没有作业压力, 加之照顾家庭这一所有女性作家必须肩负的重任,她已经放弃了写作。在我看来,她其实可以每周适当地抽出几小时继续写作,这并不会给家庭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但也许是我低估了自我审查对女性作家造成的困扰。如果你有着和她相同的境遇,不如报名参加一个写作班或书友会之类的组织,这样起码有人督促你写作,还能帮你抵抗源自内心或他人的负面声音、 坚守自我表达的权利。当然,可能你连参加写作班或书友会的自信也没有。其实大可以放轻松,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鞭策、互相提中肯建议的,可以一起约定一个期限,强迫自己如期完成创作,然后面对面或在线上讨论成果。

通常情况下,有写作障碍的学生提交的初稿都很单薄, 无非是个把人物、些许情境、几个事件。在我看来,这些作品的完整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也暴露出一些普遍问题。我在读这些作品时经常感到困惑,不知道人物身份、人物关系以及事件原委。乍看起来,上述问题似乎不值一提,因为作者只要在创作中补充一下,将哥哥的职业园林设计师身份阐明,那么他在妹妹家的花园拔除灌木、妹妹因为没给他报酬而心生愧疚就顺理成章。这个问题很好修正,只要作家自己能意识到,根本无须老师特意指出。但事实恰恰相反,不知道受了什么蛊惑,他们就是不想告诉读者哥哥是个园林设计师。

这些作品还有一个让我感到困惑的地方,就是放着直接叙述不用,非要用间接叙述,作者无法通过风格朴实且信息丰富的语句把人物的重要生活经历表述清楚,呈现的反而都是谜团——这位女士为什么要去旅行?他们在谈论谁的是非? 等等。作者和人物都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似乎只有读者(确切来说只有我)不明就里。所以每读一会儿,我就得在页边空白的地方狂做标注以理清思路,而且感觉故事里的人物正在拿我开涮,或背着我密谋要事。有些作者还喜欢长篇大论地描述人物的心理过程,却吝于交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所读到的都是一件事发生之后人物的想象、记忆或感觉。这种表述有时会导致时间顺序的错乱,使故事结构支离破碎,让我完全跟不上节奏。但她们有时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事件丰富,而且每个事件单独看来都像那么一回事儿,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起来也算连贯,但我既看不出事件之间有任何关联,也不知道人物的目标和动机。她们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背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但却未能给作品添彩。

有信息量的句子

有位同事说,直到他顿悟了“简单朴实但满载信息的句子极具价值”的道理,才会觉得自己成为了作家。诸如“她哥哥是园林设计师”之类的句子不难驾驭,但我想不明白为何许多人写不出来。他们告诉我,之所以不这样写是因为觉得这类句子很乏味,其实不然,比如用“是”或“不是”回答“州立大街是这么走吗”,如果事不关己,你肯定觉得这种回答无聊透顶;但你若是提问者,这种具有信息功能的回答则正中下怀。

“描述而非陈述”是一个潜在谬论。创意写作教师之所以提倡描述而非陈述,是因为与“哈里笨手笨脚”相比,“哈里把啤酒洒到我的汉堡上”更加形象。但这一主张后来被当成教条执行,似乎任何元素都不能以“陈述”的方式呈现。因此,作家经常长篇大论地“描述”,比如小宝宝已经会走路了但还没长牙或已经长了牙但还不会走路,就是不直接交代小宝宝的年龄。当然,栩栩如生地描述人物及情景确实是小说的惯用手法,但不必从头到尾、每字每句都这样,很多情况下只需要直陈事实。之所以对此进行专门讨论,不仅因为新手往往意识不到直陈事实的重要性——比如“小宝宝十三个月 了”或“哥哥是园林设计师”,而且有些人即使能意识到,也不愿意这样写,似乎是私下里约好的一样。就像一群人聚在一起研究应该吃什么,大家都担心自己提议的餐馆如果味道不佳会落人口实,因此都在被动等待。这时有人勇敢地打破僵局,提出:“吃比萨怎么样?我知道州立大街上有一家还不错,走三条街就到。”如果你是因害怕承担责任而麻木等待的一员,请先克服胆小怕事的心理,拿出勇气和担当,尝试在创作中直陈事实。

作家无须对人物做出事无巨细的展现(起码小说开头部分无须如此),但还请用简单朴实且有足够信息量的句子交代清楚基础事实,以便于读者跟进故事情节,并将误解歧义扼杀在摇篮里。这是读者能读懂小说的必要条件。假如,某部作品的开头是一男一女吃早饭时在餐桌边展开的长对话,那读者很容易做出“两个人是情侣或夫妻”的猜测。但实际上这位女士是一位按摩师,男士是一位同性恋人士,他尚未睡醒的 丈夫正是这位女按摩师的客户,因此她只能一边喝咖啡一边 等着。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直陈事实,把该交代的都交代清楚, 以免造成误解。

悬念

现在我们再看看有存在价值的悬念,比如最后一章才揭晓去往池塘的路上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读者也觉得很紧张很刺激。故布疑阵、拖延一会儿再揭晓悬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如果事先没有埋下任何伏笔就开始揭秘是断不可行的,事先极尽渲染然后草草收尾也不可以,读者会为之前的等待愤愤不平。此外,拖延太久迟迟不揭晓也会引发读者不快,等待的时间越长,所揭示的谜底越得趣味横生、出人意料才行。最后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说的叙事者从始至终都对谜团心知肚明,但读者却一直被蒙在鼓里——这样的悬念才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

不过,上段提到的最后一点也并非完全不可,只是这样的小说想写好有一定难度,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偏离初衷。如果执意这么做,作家需要谨慎小心并保持头脑清醒——要么选定一个稀里糊涂的人物作叙事者,这样在展现其心理活动时就可以避免关键信息的泄露;要么选一个不善言辞的人,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遗漏掉关键信息;要么让叙事者直接表明自己要讲故事,为了把故事讲得生动才有意隐瞒关键信息。 换言之,叙事者不仅要采用直接叙事法(比如“从去年夏天开始, 我把所有业余时间用来训练宠物狗雅丽”),还要端出叙事者的权威向读者表明自己才是故事的主导,留有悬念或暂且不表是理所应当的。例如前文中引用的托马斯曼《魔山》中的那段话,或是本章的例子:

“在告诉你们安格蒂诺来访的原因以及他来了之后的所作所为之前,还是先说说我和雅丽上午在池塘那儿都做了什么。”只要叙事者权威感十足,任何问题都可 以迎刃而解。

所以,作家若要在小说中加入悬念,得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有时我们会突然萌生一个看似可行却又不甚明确的想法, 比如写到安格蒂诺来访,但还没想好他来这儿的目的以及他在这儿做了什么。就像风筝翱翔天际,你不知道哪股风会将它吹向哪里。同样,初稿里也包含着各种各样有趣的可能性,但不到最后一稿是无法做出最恰当的取舍的。这时你最好稍事休息,不管养没养狗都出去溜达溜达,梳理一下情节主线, 看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有,哪些暂且不表反而更出彩。悬念不会从天而降,作家必须下一番苦功夫才行。

我曾在社区大学教过写作课程,那时班上有个学生居然写起了长篇小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我自己尚未开始小说创作,其他学生也只是写点杂七杂八的东西应付了事, 而他却交给了我许多页的手稿。那是一部讲述宇航员们飞向太阳、遨游太空的作品。有一天我按捺不住好奇,就问他宇航员是如何到达太阳,又是如何回来的,他说还没想好。不久之后,他的小说就没有下文了。所以,作家在设置悬念之前最好把谜底想清楚,最迟也要在创作了二三十页之后想清楚。

沉溺于心理活动的人物

新手往往太过侧重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安格蒂诺“依然记得”这个,“想知道”那个,同时又“幻想”了别的什么事情……心理活动呈现的是安格蒂诺的回忆、思考及幻想的过程,而不是客观世界中引发其回忆、思考及幻想的真实事物。

心理活动的描写无形中拖慢了叙事节奏,阻碍了情节的发展。

作家容易陶醉于精神世界,在创作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将心理活动当作情节,将自己的喜好代入到人物身上。前文其实提到过这个问题。作家通常会选择“安格蒂诺依然记得自己和妹妹在那时候爬上了山顶”这样的表述,我觉得他们之所以选择这种表述方法,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没有叙事权威,而不仅仅是陶醉于精神世界。他们想让读者知道登上山顶这件事,但不确定简单表述为“几年前的一天早晨,安格蒂诺和妹妹爬上了山顶”是否妥当。毕竟,如果作为叙事者的安格蒂诺都忘记这件事了,读者就更无从知晓了。所以,安格蒂诺需要自证其身,表明自己记得这件事,才有资格讲给读者听。但其实没必要每件事都通过人物意识层面加以展现。描写心理过程确实能凸显安格蒂诺心理活动丰富,但也从反面证明他太沉溺于心理活动。但通常来说,实际发生的事情远比心理活动本身令人兴奋。

刻意打乱时间顺序

众所周知,思维运转方式混乱无序,但现实生活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我发现了某种规律,即乱序叙述更容易发生在以下情形:其一,相较于客观世界的外向型体验,作家更钟情于心理活动的内向型体验;其二,作家受到创作焦虑的驱使,担心受限于时间顺序的约束(诸如制定大纲),从而不敢做出承诺与决定,害怕太过确切的事情,害怕对读者说:“嗨,大家好,我是作者,你是读者,下面开始讲故事!”

最近有个女生刚完成了一部短篇小说。她才华横溢,但十分抗拒修改自己的作品。显然,对她来说写小说已经够呛了, 修改意味着退回到原点重来一遍,那简直是要她的命。第一个场景中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展现的主要是女主人公内心的愧疚与厌恶,作者交代的客观事实很有限,所以读起来毫无头绪。 尽管如此寡淡的场景出现在小说开头,但按照时间顺序来说它却是最后发生的,读者只有读罢全篇之后才能弄明白开头的意义:女主人公搭乘地铁,恰逢一位乞丐在同一节车厢内行乞,而那正是她父亲。我很确定,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 把父女相逢的场景安排在小说结尾(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效果一定会好上许多。我没有再看到这部作品,也不认为自己的修改建议奏效了。也许她太怕自己会改出传世佳作。

动机不明

我认为作家无须为动机犯愁,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们会出于各种原因做各种事情。展现人物在采取行动之前的经历比分析其行为动机更有意思,比如克拉斯科为何转变心意收养了小狗雅丽?她本来说不养狗,但突然又养起狗来,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也许因为上司对她做出了负面评价,也许因为妈妈生病了,也许因为哥哥安格蒂诺要移居巴黎。反之也说得通——上司提拔她升职,经确诊妈妈并未患癌,或安格蒂诺只是搬到了隔壁街区。作者怎么写怎么有理,只要读者能感受到克拉斯科每时每刻的心理变化直至最终转变心意,就会 认同她确实需要养只狗。

我时常读到动机不明的小说,其大致情节类似于:女主人公去了一家商店,然后她收养了一只小狗,再后来她辞职了。 我不知道她如此行事有何动机。更确切地说,我对女主人公 一点儿也不了解。作者没有对人物进行深入挖掘、赋予其鲜明的性格特征及情感,因此我完全无法想象她为什么会在同一 天之内做了这些事。动机不明也与缺乏自信导致的创作焦虑有一定关系——也许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力不强,也许是他们无法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代入到人物身上。也许有人觉得本段头开那样的故事有一种化繁就简、轻描淡写的优雅感, 但实际上就是动机不明,缺少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必要刻画。 所以在去除烦琐赘述之前,请务必对必要元素予以保留。

无益的脱离现实

小说创作中,作者有时会脱离现实主义,而且是一种无益的脱离,这与自信心不足未必有直接联系,但可能多少会受点影响。作者私下里一旦感到灵感枯竭难以为继,就容易转而写超自然现象。但并不是说脱离现实不行,如果现实主义已经无法满足你的创作欲望,你当然可以做出新的尝试。这时有人会说:“也许我该试试魔幻现实主义。”也有人会说:“我想让那匹马开口说话。”相比之下,我比较担心前者,即作者对魔幻主义的笼统尝试,它表明作家担心以现实主义方式描写真实世界会使作品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才选择魔幻现实主义。那后者呢?加上一匹会说话的马就能挽回局面了?如果你平时就喜欢读天马行空的作品,且善于在想象与现实的边际游走,那么一旦打定主意让马开口说话,不妨就这么写。但接下来你要做一件事——向读者说明作品中的想象世界与读者认知中的现实世界有何不同。可是,如果你的作品本来是现实主义基调,到第234页时马却突然开口说话,为了保证情节的合理性就需要做出解释说明。否则,你不是对马缺乏基础认识,就是在拿读者当傻子。

省略

以上就是我对缺乏自信心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的阐述, 我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省略。

新手在创作中故弄玄虚有时并非出于美学考虑,而是借此省略一些不得不说,但又没有自信说出口的东西。前文论述过的许多问题都带有省略性质,比如过于浓缩的表达、有意遗漏的事件及间接叙述法。省略是一种叙事风格,也是叙事技巧,指讲故事时假装对重要元素避而不谈,或勉强聊几句有的没的。其实只要运用得 当,省略往往会给小说创作锦上添花。采用此手法的作家虽然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会装作若无其事,好像压根儿不想讲故事,看起来口风很紧,但留下的线索都很明确。尽管有时揭开谜底的叙述只是夹杂在从句中不甚明显的位置,但 确实白纸黑字写在那里,提供了足以令读者震惊的线索。省略是不断做减法而非加法,不仅在句法层面用最少的词语表达语意,在其他层面也越精炼越好,总之简短凝练就对了。因此,省略风格的诗歌或短篇小说往往极其简短,有时还会采取留白的方式,无声胜有声。省略风格的小说也有长篇的,也会在叙述中欲语还休,叙事者从不说破,但会适当留下线索; 抑或对一切心知肚明,但不会马上就透露天机。间接叙事方法是一种既能让读者感觉到情节的偶然性又能提升阅读乐趣的写作方法,也是一种常会用到省略的写作方法。为了保证间接叙事的清晰合理,叙事者会对重要信息精挑细选,再巧妙地向读者提供一部分线索,省略一部分线索。省略风格有时是为了给作品锦上添花,有时是情非得已的无奈之选。

作品中的被动沉默式人物

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科尔特斯岛》中,女主人公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女青年,她常常受到那位尖酸刻薄的女房东的窥探和诋毁,以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无法畅所欲言。小说的时间背景设置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轻的女主人公与丈夫租住在温哥华的一间地下室,楼上住着年迈的戈里夫妇。故事以女主人公的视角展开,她佯装找工作,实际上却在写小说(但成果并不理想),被看到的时候,便谎称自己在写信。 她写来写去都是那些东西,写几页就撕掉,团起来扔进垃圾桶。 笔记本撕完了,就再买个新的。每当戈里太太因为一些琐事冲女主人公发脾气,就会顺带着贬低她尚未完成的小说,还说她是个疯子。后来真相浮出水面,原来每当女主人公外出时,戈里太太就会潜入地下室,将垃圾箱里的草稿翻出来读。

戈里太太认为女人就该有女人的样子。她总是精心装扮自己,还热衷于烘焙甜点和打扫卫生。虽然她做的糕点难以下咽,但她还是盛情邀请女主人公上楼品尝——其实女主人公更愿意在家阅读和写作。随着情节的深入,各种线索也逐渐展开。女主人公的丈夫切斯是一个更重视家庭事务和物质 财富的人,他们当初结婚主要是为了合理合法地解决性需求, 而现在他们的共同目标是提升物质生活水平。最终,女主人公在图书馆找到一份差事。有了双份的薪水,他们可以负担相对贵一点儿的房租,于是夫妻俩搬到一间更宽敞的公寓居住。 女主人公很开心,地下室生活令她的精神世界备受摧残—— 既要应对戈里太太的古怪脾气及窥探纠缠,偶尔还要帮忙照 顾身患中风的戈里先生——他已经卧床不起并无法说话了。戈里先生的病况带有象征意义,影射了女主人公无法为自己发 声的窘境。小说还若有似无地暗示女主人公做出了错误选择, 她不应该放弃写作转而去当“在图书馆工作的女人”。虽然这份工作赋予了她清晰的社会职能,并被社会认同理解,但每天忙于理书上架及登记借阅信息,让她没了时间阅读和写作。

搬离地下室之后的很多年,女主人公逐渐淡忘了戈里太太的种种,但却经常做梦,还都是以戈里先生为对象的绮梦。故事总有结局,女主人公最后与丈夫离婚了,但读者可以继续畅想——也许她最终重拾作家梦,没准儿会成为和艾丽丝 门罗相比肩的大作家。然而我觉得不太可能,她的写作事业起初遭到他人的审查,后来受限于自我审查,其实已经终止了。

门罗是一位坦率直言的作家。她的小说一般都以直接叙述展开,篇幅也相对较长。但这部短篇小说中,为了营造亲切的叙事氛围,她罕有地使用了间接叙述,就像对朋友倾诉心声。小说开头女主人公提到的是“切斯和他办公的地点”,而没有说“切斯是我丈夫”或“切斯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很显然, 后一类表述有些正式和拘谨。

这部小说最有趣的省略是隐藏在主线情节背后的一段往事。有一次戈里太太外出,女主人公上楼帮忙照顾已经失语的戈里先生,他用手势示意女主人公阅读剪报本。那些新闻报道的是同一件事:在温哥华北部自然保护区的科尔特斯岛林区内,有栋房子突发大火致某男士葬身火海,而这场火灾不排除人为的可能。事发时,男死者的妻子外出与友人划船。 第一篇报道并未透露这位友人的真实姓名,但第二篇报道公布了,竟然是戈里先生。那么男死者的妻子就是现在这位烘焙手艺糟糕透顶的戈里太太喽?而且她确实跟女主人公说起过自己曾在自然保护区住过一段时间。以上就是这段往事的全部线索,但读者会借此进行猜测——戈里先生本是戈里太太的婚外恋对象,他们为了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密谋杀死了戈里太太的第一任丈夫,此后他们一起逃离科尔特斯岛。只是当年炽烈的爱恋与激情经不住岁月蹉跎,戈里太太终归还是要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家庭生活。

节制的叙述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作为叙事者的女主人公无意间读到有关陈年往事的新闻报道,读者再从中搜寻线索并试图拼凑事件的全貌。省略的事实越多,想象的空间越大,也许有些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所省略的故事之所以极具震 撼力,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叙事者压根儿就没想讲故事,反倒是读者在利用仅有的线索居心叵测地编排故事——成为戈里夫妇的同谋。

把故事讲出来

省略手法、非现实主义手法、间接叙述、有意扰乱读者视听的编排都能为作品增加刺激性和戏剧感,但这绝不是说采用直接叙述、清晰的结构布局和现实主义手法会削弱作品的感染力。我一直认为直接叙述比间接叙述具有更为强大的感染力,也更容易暴露创作中的问题。如果因为个人喜好而选择更间接的叙述,我对此并无异议。但如果只是因为自信心不足而选择间接叙事,就有必要检讨一下创作动机了,如此完成的作品是很难对读者构成吸引力的。

从技术层面看,写作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而且焦虑会贯穿创作过程的始终。但作家千万不能让焦虑左右了自己的审美取向。

身为作家,我们都要学会正视审查的存在,即使没有政治因素的阻力,出版商也会强加种种限制,而有些根本无益于文艺创作。此外还有亲朋好友施加的压力——尤其是女作家,她们所要承受的压力更大。

同时还有源于内心的自我审查。 在私人生活领域,如果大家既不对他人的文学创作施加阻力, 也不对自己的创作冲动加以严格审查。就像即便官方明令禁止,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或恐同等 问题依然普遍存在,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大家私下里对某类人群怀有恐惧及憎恨。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同时,我们还要避免使用太过隐晦或异常的文体,以免写出来的作品因太过难懂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如果采用间接叙述、非现实主 义手法、暗示或省略等技巧可以使作品锦上添花,那倒可以 顺势而为,但是不要受错误动机的驱使而刻意选择这些手法。 不要理会外界及内心的负面声音,让我们拿出配得上作家二字 的权威和主宰作品的强大气魄,好好讲故事。

《写作课》

作者: [美] 艾丽斯·马蒂森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 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

原作名: THE KITE AND THE STRING:HOW TO WRITE WITH SPONTANEITY AND CONTROL—AND LIVE TO TELL THE TALE

译者: 王美芳 / 李杨 / 傅瑶

出版年: 2017-8

页数: 288

定价: 60.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0295629

三明治写作干货系列

点击标题阅读对应干货

“故事通常会从一个充满欲望的人物开始”

张卓:写作不崩溃几次,完全写不出东西

……

关注中国三明治(china30s),可以阅读更多写作干货。三明治将持续分享写作干货文章,欢迎关注。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相关内容详情

/ 2018年1月每日书报名中 /

只要一直坚持写,你就离专业写作者不远

本期奖品全面更新:

三明治电脑毛毡包、三明治新书《写作者说》、每日书&三明治课程20元代金券。

用写作开启你的2018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年轻中国人的焦虑与狂欢 /

我们在故事里寻找年轻人群变迁的答案

在现实困境和梦想的夹层中

仍有许多不断寻求创新、破茧、突围的故事

三明治新书《生活不在别处》

就在此地,就在每一个当下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点击参加三明治 MARK YOUR DAY 活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有表达障碍的写作者 最终是怎样把故事讲出来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故事思维 是怎样让你的写作打动人心的

故事思维 是怎样让你的写作打动人心的

故事,思维,真相,上尉,元素,情感,敌机,小战士,人心,人们,作者,寓言,思想,才能,情绪,是怎样,辩证思维,世界,主题,人物,助人,因素,巨响,情节,时候,村民,核心,线索,要素,影响

2016-01-02 #经典故事

故事思维 是怎样让你的写作打动人心的

故事思维 是怎样让你的写作打动人心的

故事,思维,真相,上尉,元素,情感,敌机,小战士,人心,人们,作者,寓言,思想,才能,情绪,是怎样,辩证思维,世界,主题,人物,助人,因素,巨响,情节,时候,村民,核心,线索,要素,影响

2011-01-30 #故事会

童年的写作话题很多 看这篇童年话题的课堂作文是怎样描述!

童年的写作话题很多 看这篇童年话题的课堂作文是怎样描述!

水花,游泳,妈妈,感觉,波涛,泡泡,波纹,脑海,一次又一次,我终于,是怎样,区的,人们,不见踪影,作者,压压,呆呆地,四肢,夏日,地方,姐姐,小腿,带我去,忽上忽下,念头,思绪,折射出,投影,扭扭,时候

2013-02-18 #故事会

怎样写故事全本

怎样写故事全本

故事,创作,好故事,作家,情节,文笔,逻辑,处女作,创作者,用心,理学,灵感,告诉你,才是真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脑科学,三和,一口气,代理人,作品,反响,作者,写作者,教授,文学,讲故事,结构,法则,案例,时刻

2020-07-05 #故事阅读

怎样写故事全本

怎样写故事全本

故事,创作,好故事,作家,情节,文笔,逻辑,处女作,创作者,用心,理学,灵感,告诉你,才是真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脑科学,三和,一口气,代理人,作品,反响,作者,写作者,教授,文学,讲故事,结构,法则,案例,时刻

2020-07-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怎样写故事全本

怎样写故事全本

故事,创作,好故事,作家,情节,文笔,逻辑,处女作,创作者,用心,理学,灵感,告诉你,才是真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脑科学,三和,一口气,代理人,作品,反响,作者,写作者,教授,文学,讲故事,结构,法则,案例,时刻

2020-07-05 #长篇故事

怎样写故事全本

怎样写故事全本

故事,创作,好故事,作家,情节,文笔,逻辑,处女作,创作者,用心,理学,灵感,告诉你,才是真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脑科学,三和,一口气,代理人,作品,反响,作者,写作者,教授,文学,讲故事,结构,法则,案例,时刻

2019-06-19 #短篇故事

天水伏羲庙中对河图洛书精髓有表及里的全面解释是什么?

天水伏羲庙中对河图洛书精髓有表及里的全面解释是什么?

蓍草,河图洛书,洛书,中州,伏羲,八卦,河图,传说,周易,圣人,中华文化,上蔡,图书,地方,太昊,尚书,数字,易经,龙马,洛河,神龟,神物,玉版,是当年,伏羲庙,伏羲氏,华罗庚,叶如槐,吴其浚,四德

2020-08-19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