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司马光

时间:2012-06-30

司马光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

提示:本文共有 249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泛不满。头脑较为清醒的人们曾劝告司马光,要为年幼的宋哲宗设身处地,异日若有人教以“父子义”,唆使哲宗反对今天的“以母改子”,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光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宋哲宗的不满。哲宗亲政后说,他在垂帘听政期间“只见臀背”,斥责反对派全不懂君臣之义。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

学术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臞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资治通鉴序》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1。近代著名学者梁

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着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训俭示康》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人物轶事

不得谩语

司马光一生诚信,应该也是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后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后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低调淡泊

司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华,他在《训俭示康》中曾提到小时后长辈会给他穿华美的衣服,他总是害羞脸红而把它脱下。宝元年间中举时,曾得到仁宗皇帝的接见。酒席宴会上,每人都在头上插满鲜花,肆无忌惮地嬉戏取乐,唯独司马光正襟危坐,也不戴花。同事提醒说:“戴花乃皇上之令也!”司马光才不太情愿地戴了一朵小花。 司马光有一个老仆,一直称呼他为“君实秀才”。一次,苏轼来到司马光府邸,听到仆人的称呼,不禁好笑,戏谑曰:“你家主人不是秀才,已经是宰相亦,大家都称为‘君实相公’!”老仆大吃一惊,以后见了司马光,都毕恭毕敬地尊称“君实相公”,并高兴地说:“幸得大苏学士教导我……”司马光跌足长叹:“我家这个老仆,活活被子瞻教坏了。

破瓮救友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

人物评价

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用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除上 疏陈述主张外,在他本人的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说:“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司马光的品格德行、修学治史,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但对他的政绩,人们却时褒时贬。保守派主政的时候,对其政绩大加褒扬,宋哲宗还赦令保守派的翰林学士苏东坡撰写神道碑文,洋洋几千言尽是赞美之辞。2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司马光”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司马,百姓,农民,名人传记,精神,孩子,励志网,中华,儿子,圆木,国家,思想,朝廷,父亲,皇帝,资治通鉴,负担,司马池,王安石,他自己,兴教,一生,大缸,历史,公元,主张,仁政,修书,后人

2020-04-28 #故事大全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司马,百姓,农民,名人传记,精神,孩子,励志网,中华,儿子,圆木,国家,思想,朝廷,父亲,皇帝,资治通鉴,负担,司马池,王安石,他自己,兴教,一生,大缸,历史,公元,主张,仁政,修书,后人

2020-05-11 #故事会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司马,百姓,农民,名人传记,精神,孩子,励志网,中华,儿子,圆木,国家,思想,朝廷,父亲,皇帝,资治通鉴,负担,司马池,王安石,他自己,兴教,一生,大缸,历史,公元,主张,仁政,修书,后人

2015-09-3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司马,百姓,农民,名人传记,精神,孩子,励志网,中华,儿子,圆木,国家,思想,朝廷,父亲,皇帝,资治通鉴,负担,司马池,王安石,他自己,兴教,一生,大缸,历史,公元,主张,仁政,修书,后人

2010-04-01 #故事大全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司马,百姓,农民,名人传记,精神,孩子,励志网,中华,儿子,圆木,国家,思想,朝廷,父亲,皇帝,资治通鉴,负担,司马池,王安石,他自己,兴教,一生,大缸,历史,公元,主张,仁政,修书,后人

2010-10-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司马,百姓,农民,名人传记,精神,孩子,励志网,中华,儿子,圆木,国家,思想,朝廷,父亲,皇帝,资治通鉴,负担,司马池,王安石,他自己,兴教,一生,大缸,历史,公元,主张,仁政,修书,后人

2007-04-23 #经典故事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的故事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的故事

司马光,涑水,司马孚,司马公,温国文,乡人,先生,史学家,夏县,汉族,文学家,安平,文集,西夏,生平,北宋政治家,字君实,涑水记闻

2020-04-28 #小故事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的故事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的故事

司马光,涑水,司马孚,司马公,温国文,乡人,先生,史学家,夏县,汉族,文学家,安平,文集,西夏,生平,北宋政治家,字君实,涑水记闻

2020-06-21 #故事阅读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的故事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好学的故事

司马光,涑水,司马孚,司马公,温国文,乡人,先生,史学家,夏县,汉族,文学家,安平,文集,西夏,生平,北宋政治家,字君实,涑水记闻

2020-06-22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