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航天英雄岂容诋毁!神五飞天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利伟航天员飞船

时间:2008-09-13

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背后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09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2 分钟。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对于航天员来说,不是付出所有就一定能换来上天的机会

2003年10月14日下午4点30分,航天员们得到正式的通知,由杨利伟担任首飞,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说:今天,我们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历史将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是的,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当天的记者见面会上杨利伟首次亮相。他说“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是一个神圣的使命,我们有幸能够担负这次任务,我们感到无尚的光荣,我们无论是谁去执行这次任务,都代表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去实现这一理想。”

2003年10月14日下午,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3名航天员与大家见面。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10月14日晚8点,医生为杨利伟做了灌肠处理,为了降低航天员的胃肠压力,避免排便的麻烦,升空前要“洗肠”,杨利伟从洗肠到返回地面的90多小时后才排便;另外,洗肠也是为了防止航天员携带某些病菌进入太空,要知道,在太空恶劣环境下肠道菌群极易发。在太空中,解决大小便实在是麻烦!飞船上有个人卫生的装置,但是在最初阶段你是不能去的,也就是航天员要在飞船变轨之后,才能把轨道舱舱盖打开进入,才能进行个人的卫生处理。

在这之前有很长时间,如果有需求,就可以在尿不湿上处理。作为航天员,尽可能不去用,神舟五号那次飞行,杨利伟就没有使用,21个小时,全程憋尿。

那晚,聂海胜接过杨利伟托他保管的手表,立刻戴在右手腕上,一直到北京交给杨利伟的家人前他都没有摘下过。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10月11日晚上,在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杨利伟特意回了趟家。平时,家里的电子闹钟都是他调,他拿起闹钟对妻子张玉梅说,“我走了,你不会调表,我教教你吧”。杨利伟说得似乎很随意,但玉梅一下就听出了他的意思,一把抢过闹钟,坚决地说:“不,等你回来给我调!”

2003年10月15日,对于执行神舟五号发射任务的工作人员说,这一天是从凌晨1点开始的。再过8个小时,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飞船就将发射。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度过了不知道多少不眠之夜。

这一天杨利伟预定的起床时间是2点钟。1:30分左右就到达公寓的医保人员一直在楼下等待,2点一过便上楼敲门。医生敲了二次才把杨利伟叫醒。看来这一晚杨利伟睡得挺香的。

10月15日凌晨2时30分,杨利伟升空前的早餐时间。

三位航天员坐到餐桌前,翟志刚提议,“咱们来点酒吧,为杨利伟壮行!”翟志刚就去找了瓶红酒,给自己倒上一杯,又给聂海胜倒上一杯,给杨利伟倒的是矿泉水,看到两者颜色反差太大,杨利伟往自己的杯子里滴了两滴红酒,以示喜庆——三位航天员,为成功,干杯!

此时此刻,用不着说太多的话,一切都在酒里了!

吃过这顿凌晨的早餐,三位航天员上楼回到自己房间。跟随杨利伟的一位工作人员一直和他聊天,帮助他放松。聂海胜、翟志刚先后来到杨利伟房间,三个人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一下体会。翟志刚和聂海胜轮番嘱咐杨利伟:千万不要紧张,慢慢操作,不要着急。

要出发了,公寓的工作人员希望航天员在房间门上签名留念。杨利伟在自己的门上写的是“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然后写上时间。翟志刚和聂海胜则是在“首飞航天员梯队”后各自署上名字。在整座套间的大门上,三人以“中国航天员首飞第一梯队”的名义下共同留下了名字。

经过一系列的生理测试、通信头戴通话试验及航天服气密性检查后,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及参加任务的两名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在护送员的陪同下,由问天阁公寓医监医保室来到了玻璃厅。

杨利伟的教练黄伟芬总师和神舟五号航天员梯队在一起。图源:@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

由于航天员在登舱进入太空前,已做过各种消毒处理,为防止各种感染,不允许与外界有更多的接触,因而圆形的会见厅被弧形的玻璃墙隔成两块,透过玻璃墙,两厅的情况可以相互通视。会见厅玻璃墙上方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出征仪式”19个大字在灯光的照明下,熠熠生辉。

10月15日5点28分,杨利伟在首飞梯队的另外两名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的陪同下,向首次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请示出征。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洪亮的报告声响彻西北大漠戈壁的航天城。

“出发!”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下达了出征的命令。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航天员出征仪式 朱九通 摄

航天员出征仪式上,提的小箱子是做什么用的?

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与身后的另两名航天员紧紧的拥抱。在登上特1号车的瞬间,他再次向欢送的队伍挥手致意。欢送的人群久久的注视着离去的车队,直到很远很远……

5点50分,车队驶到了发射塔架下的南场坪,特1号车稳稳的停在了塔架防爆电梯口南侧的位置,航天员杨利伟将由此登塔、进舱。

此时,火箭已经加注了足足430吨的燃料,想一想那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巨型炸弹!

6点15分,杨利伟进入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例行的一系列检查。

在迈入电梯的刹那间,航天员杨利伟又一次转身挥手致意。

进入飞船后不久,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负责人郑重的在发射任务责任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个世界上第三大发射场此刻已经为神舟五号发射做好了一切准备。

6点39分,在北京航天员杨利伟的家中,他8岁的儿子杨宁康刚刚起床,再过一会,他就要和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一起去北京指控中心观看神舟五号的发射。

7点钟,当杨利伟的家人来到北京指挥中心的时候,北京的各系统工作人员也都已到位。

8点30分,火箭发射架徐徐打开。

30分钟的口令下达后,此时此刻,火箭系统、飞船系统的工作一切正常,整个大厅内的老总、专家、参试人员正严阵以待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10分钟准备,5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

“10、9、8、7……”当零号指挥员郭保新倒计时口令传来时,杨利伟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右手,向祖国和人民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直到发射前10秒钟,杨利伟的心率都保持在每分钟73次!

2003年10月15日9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火光顿起,橘红色的烈焰裹挟着蒸腾的水气顺着双向倒流槽喷勃而出,向上拱起,形成合抱之势,将乳白色的船箭联合体轻轻托起,徐徐上升。摄影:李刚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突然与飞船产生了强烈共振,杨利伟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似乎都要震碎了,这是在地面训练时从未经历过的。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他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意外出现了。在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中,他这样写道: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要承受不住了。当时,我的脑子还是非常清醒的,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不应当有这种情况出现。共振持续了26秒后,慢慢减轻。当从那种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之后,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杨利伟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经过研究,工作人员了解到,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POGO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整流罩分离……就在一瞬间,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似乎飘起来了,他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真的来到了太空。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边就是人类居住了几百万年的美丽地球。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绕着地球高速飞行,90分钟一圈,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十分迷人。

杨利伟的教练、老师黄伟芬总师落泪了,太不容易了!终于等到这一刻了!

杨利伟拿起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并在舱内镜头前向祖国人民、世界人民展示。

当时离得镜头有些远,其实电视观众都没太看清楚到底写了什么,回来后,地面工作人员把这个小细节也告诉了他,说在电视上没看清写的什么。杨利伟听后想把飞行手册找过来再看看,返回舱运回到北京后,他向工作人员咨询了一下,工作人员说:不行了,这个不是你的了。

后来,经过查阅资料,终于看到当时的飞行手册了,也看到了那句话!

10点整,神舟五号围绕地球第一圈飞行,杨利伟开始向地面通报自己的身体状况。在指控中心目睹了杨利伟升空的全过程后,他的家人准备回家了。

11点,杨利伟在飞船中由卧姿改为坐姿。

随即,杨利伟利用手中的DV摄像机拍下了自己在太空中生活的片段。

11点30分,午饭时间到了,张玉梅像平常一样去食堂打饭。而与平常不同的是,今天,很多人都在热情地恭贺她。与此同时,杨利伟也开始了自己在太空中的第一顿午餐。

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太空,生存环境可以用“艰苦”来形容。由于各种设备都在运转,返回舱内嗡嗡响,环游地球21个多小时只有冷的、像小月饼之类的即食食品。戳视频,看杨利伟在失重环境下吃月饼。

可以看到,月饼不是圆型的,而是一个小方块,一口吃食品。为啥呢?因为太空失重状态下,要求航天食品“体积小”、“重量轻”、“营养好”,尽量不产生碎渣,以免漂浮到空中被航天员吸进鼻子,或者进入眼睛耳朵等处。

在21小时的非凡旅程中,工程人员为他安排了两次休息,每次3小时。可是,在后来的采访中,杨利伟说:“这次飞行只有20多个小时,时间有限,我想用更多的时间体验失重的感觉,拍更多的画面,好为战友们今后飞行积累经验,也为飞船的研制提供数据。”从15日早两点起床,到16日中午返回北京航天城,在这30多个小时的历程中,杨利伟只睡了半个多小时!

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圆满地完成了首飞任务的200多个操作动作!利用牺牲自己的休息来赢得积累经验的时间!

神舟五号在轨飞行示意图。

15点52分,飞船的变轨程序准备启动。飞船发射升空后,进入的是距地球表面近地点高度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43公里的椭圆轨道。实施变轨控制,就是要将飞船推入距地球表面约343公里的圆形轨道。变轨能否成功,对飞船按计划在轨进行科学实验和准确返回地面预定着陆场都具有重要影响。

15点58分,数据显示飞船变轨成功。由于这一刻,测控覆盖不到杨利伟的位置,他和地面暂时失去了联系,家人担心起来,工作人员马上开始安慰他们。

16点48分,远望4号测量船重新捕获了飞船信息。

要知道,神舟五号任务时,4艘“远望”号测量船及地面12个测量站点全都用上,测控覆盖率也仅为12.4%。如今,远望测量船又有了新成员的加入,中国的中继卫星系统已实现组网运行,对低轨道航天器测控覆盖率达到近100%。

16点48分,远望4号测量船重新捕获了飞船信息。

17点02分,杨利伟向地面传回了他所拍摄的美丽的太空图景。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这里回望自己的家园。

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返回舱拍摄的画面。

“最牛自拍”!

这是杨利伟在飞行首日傍晚的自拍照,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一张航天自拍照。

18点38分,杨利伟在太空中展开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

回来后,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向安南秘书长移交了“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的联合国旗。绕地14圈的联合国旗交给安南。杨利伟在交旗时用英语说:“我很荣幸将这面联合国旗移交给您!”安南微笑着用中文回答:“谢谢!”

2018年8月18日,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病逝。享年80岁。

在神舟五号飞船即将进入第八圈飞行的时候,杨利伟的妻子、儿子、和父母来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他们将进行一次家人之间的天地对话。神舟五号发射时,天地通话技术正式应用,但由于天地通话技术刚刚起步,带宽非常低,只能进行单向视频通话,而且画面不清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与地面进行的视频通话都是单向的,“地上人”可以看到航天员的样子,但是航天员看不到“地上人”。直到神舟九号任务时,首次实现地面与太空在轨飞行器的双向视频通话。

张玉梅:“利伟,”

杨利伟:“是我。”

“感觉好吗?”

“感觉非常好,放心吧。”

“在太空看地球是不是很美呀?”

“景色非常美!”

“我们看到你了,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爸爸、妈妈和孩子都来了,我们期待你归来,明天我们去机场接你,迎接你凯旋。”

“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

杨宁康:“爸爸,祝你一切顺利!”

杨利伟:“谢谢,好儿子!”

……

张玉梅:“明天见。”

杨宁康:“明天见。”

杨利伟:“明天见!”

指挥大厅内:掌声。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的父母露出了微笑。他们身后,杨利伟的教练黄伟芬悄悄擦去了眼角的泪水……

通过下面这段视频再来回顾一下。

21时31分,神舟五号进入第九圈的飞行。

23时08分,神舟五号进入第十圈的飞行。

2003年10月16日4点19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最后一圈飞行。

5点04分,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成功进入返回轨道。

5点59分,神舟五号飞船与推进舱分离。

6点04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大气层。此时一切通讯中断,飞船与地面的联系处于“黑障”阶段。只有等再次恢复联络,才能确认飞船是否能安全着陆。

回来时返回舱外火光满天,杨利伟看到右边的舷窗开始裂纹。外边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却开始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在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中,他这样写道:我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但是一看到窗玻璃开始裂缝,我紧张了,心说:完蛋了,这个舷窗不行了。回来之后杨利伟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

开伞。从航天员返回后接受采访时讲述的情况来看,如果升空、在轨这些环节一切安全,返回时最折磨人的就是开伞!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了,每次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

后来杨利伟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就怕他们害怕。杨利伟讲了,给战友把每一步都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在返回过程中,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了,航天员虽然在开伞的时候被不断摇晃,但只要正常开伞了,他们的内心绝对是相当的喜悦!

从神五到神十一,神舟飞船每次开主伞时,在电视直播时,你都会听到一阵掌声,希望在之后的飞行中,降落伞每次都顺利、完美打开!

开伞之后,飞船以10米/秒匀速下落,当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落地的位置放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不过落地时还会受一个冲击,是舱底爆炸缓冲装置,宇航员在里面会感觉猛地震动一下,那滋味也是很不好受的,不过在这之后,返回的过程就已经尘埃落定了,里面的宇航员都会喜上眉梢。

对于杨利伟来说,最后着陆时的过程也是惊心动魄!

磕破了嘴角。由于当时的风比较大,另外降落伞有很多地方破了,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杨利伟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杨利伟迅速按了切伞开关。由于切伞非常及时,返回舱只蹦了一下,离第一次落地大概十几米。

6时23分,神舟五号返回舱着陆了!

飞船落地时他感到嘴上一麻,心想坏了,肯定磕破了。他把面窗打开,伸手一摸,血流下来。手边没有别的东西,他就开始用里面的布手套在那里擦,擦了半天也没能止住,但他顾不得这些了,他得把舱内的一些操作完成,打开信号发射器,尽快和指挥部联系。杨利伟向指挥部报告:“我是神舟五号,我已安全着陆!”这时嘴里有血的咸味。

落地后飞船倾倒了,杨利伟是头冲下,脚朝上,身体被压到座椅上,刚落地时连动也动不了。总不能就这样等着来人吧!等报告完后,他稳定了一下,之后把束缚带解开,一用力翻了下来。

过了几分钟,他隐约听见外面有人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从舷窗上模糊地照过来。杨利伟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手电在烧黑的窗玻璃上晃啊晃,外面的人在一声声地叫着,正丁丁当当地拿工具。杨利伟马上打开飞船舱门的平衡阀,从里面解锁,听到外面插上钥匙,舱门动弹了。在自传《天地九重》中,描述到这里,他这样写道:我心里那个高兴啊!

哈哈。

图为2003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返回舱着陆现场。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舱门打开,气体采样、医监医生检查身体情况,由于磕破了嘴角,医监医生又对伤口做了一些处理,重拍了出舱镜头,使得出舱时间延长!所以,从返回舱出来后,最紧急的“任务”就是上厕所!!!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境内阿木古朗草原主着陆场成功降落。

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巡天归来。舱门启开,记者从夹缝中看到杨利伟充满喜悦和兴奋的脸,发现他的嘴唇受了点儿轻伤(2003年10月16日清晨)。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摄

接下来放出的这张照片,相信大家都看过。

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巡天归来,面对镜头做出胜利的表示(2003年10月16日清晨)。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摄

上面这张图片中,杨利伟左手好像拿着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呢?当时拿着一小撮药用棉花,擦了擦嘴角的血。杨利伟受伤主要是一个小小的设计不周引起的,当时他嘴角的麦克风棱角有些锐利,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落地磕到了嘴角,因此受伤,后来‘神六’时麦克风就套上了海绵,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些细节问题上,如果不是杨利伟亲自体验,可能真的不会被发现,感谢英雄!

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2003年10月16日清晨)。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摄

按照相关程序,出舱后的杨利伟要在椅子上先静坐三分钟,用来缓解重力的恢复给身体带来的不适。但是由于大量的人群潮水般涌到现场,为了杨利伟的安全,搜救人员提前将他抬到了医疗检查车上。

赶紧上厕所!

与此同时,北京指控中心的大厅内一片欢腾。所有的人都在互相道贺,兴奋不已。

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到10月16日6时23分着陆,这是短暂而又漫长的21小时的太空之旅!

10月16日9点52分,杨利伟乘坐的专机抵达了北京西郊机场。

杨利伟的飞天路上凝聚了几代中国航天人无悔的奉献。此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来到机场,和杨利伟共同分享这一伟大的时刻。

2003年10月16日,执行神舟五号任务航天员杨利伟返回西郊机场被欢呼的人群抛起 (摄影:朱九通)

10点40分,当杨利伟的专车到达北京航天城时,欢迎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这里。

杨利伟的专车缓缓驶进航天城,在迎接他的人群中,踏勘到了曾和自己并肩训练过多年的战友,看到了抚育他的双亲,看到了许多自发赶来的热情的百姓。他们汇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梦圆飞天的幸福与壮美。

神舟五号任务是我国实施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它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

回过头来再看这次发射,说实话,这是一次不太好受、没大把握的太空之旅,没办法,万事开头难,总要经历这些,再慢慢改进。

英雄!真的英雄!

从那时起,我渐渐爱上了中国载人航天,慢慢开始了解中国航天员,搜集他们的资料,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杨利伟和爱人张玉梅、儿子杨宁康在家中。秦宪安 摄

一个生活中的航天员:他们有着平凡人那样的喜怒哀乐,也有着平凡人那样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他们热爱妻儿、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他们看似普通,却也温馨动人。图为杨利伟陪儿子玩耍。

航天英雄!

2003年11月7日,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举行。为表彰杨利伟同志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杨利伟同志“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这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大会上发言。新华社发

2004年02月12日,荣获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通过下面这段视频回顾一下吧!

给英雄荣誉,这是英雄应该得到的,飞天就是战斗,他们在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那天面对国旗宣誓时说: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他们心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很多人都问他们执行任务真的不害怕吗?他们坚定执着地说,有一种利益值得用生命去交换,那就是祖国的利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个执着信念是他们人生和事业的支撑,让他们在一次次挑战生理、心理极限的训练中保持坚强,在面临一系列考验和挫折中保持信心,在名利和成功面前保持清醒!

2003年,首批14名航天员经过考核人人都具备了上天的能力。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密度,决定了并非所有人都有上天的机会。

每一次飞行任务来临,都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考核。尽管航天员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但亲身飞向太空是他们一生中的最大渴望。

2014年初,上级宣布了李庆龙、吴杰、陈全、潘占春、赵传东等5名航天员停航停训的命令。

自1998年入队以来,他们一同摸爬滚打,带着深深的眷恋,离开了航天员大队,离开了他们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为之奋斗的载人航天事业。

2014年3月13日,上级专门为他们举行隆重的停航停训仪式,当时的场面让所有人动容。

2014年3月13日,上级专门为李庆龙、吴杰、陈全、潘占春、赵传东举行隆重的停航停训仪式。

今年年初,为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20岁生日,各大媒体来到了中国航天员的诞生地——北京航天城进行集中采访。之后,关于航天员的报道不断出现,作为航天爱好者,很开心、很高兴的一点就是航天员邓清明终于公开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了!

航天员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他3次入选任务梯队,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如今,为了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他仍然在坚持训练着!他说:追梦没有休止符,奋进永远在路上!

加油!相信在空间站里能看到航天员邓清明的身影!

从神舟五号的1人1天,到神舟六号的2人5天;从神舟七号的3人3天,到神舟九号的3人13天;从神舟十号的3人15天,到神舟十一号的2人33天。每一次飞天都是一次新的跨越。每一次跨越,都记录着中国航天员的一次次突破:首次飞天,首次两舱穿越,首次空间出舱活动,首次手控交会对接,首次太空授课,首次中期在轨驻留……

2017年8月,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在山东省烟台市附近海域圆满完成了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任务。时值酷暑,烈日当空,风大浪高,航天员搭乘的橘红色救生小船在海里猛烈颠簸,有人几欲呕吐。航天员们形容说:“不开舱门,闷;开了舱门,晒。坐上救生小船,船底极薄,相当于直接贴在海水里,冷”。

海上救生训练任务无比艰辛,可杨利伟觉得过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真实海域开展救生训练,“我一定要参加这次训练,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随时准备投入任务”,他对记者说。

2018年1月,英雄的航天员群体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今年年初,在接受采访时,杨利伟谈了自己的心愿:作为一名职业航天员,我现在的心愿是能有更多的飞行机会,能去更深远的太空看一看。我依然在坚持着航天员的训练,希望能够保持自己很好的状态,再一次迎接祖国的挑选!

2018年4月23日,中国载人航天庆祝第三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暨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杨利伟在活动现场宣布,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式启动。选拔工作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牵头组织,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具体实施,分初选、复选、定选3个阶段。航天员类别方面,既包括航天员驾驶员,又包括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范围方面,既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又从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中选拔,如相关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学等;性别方面,既选拔男性航天员,又选拔女性航天员。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共计选拔约17 18人,完成训练后将参加我国空间站飞行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队伍又要壮大了!

2018年5月,15名中国航天员在巴丹吉林沙漠圆满完成了野外生存训练。这是我国首次在着陆场区沙漠地域组织的航天员野外生存训练。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这次训练中,航天员克服了大风扬沙、烈日高温、降雨降温等恶劣气象条件的考验,真实体验了沙漠的自然环境,航天员杨利伟也参加了此次训练。

未来3年内,在载人航天方面,我们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21世纪人类设计建造的第一个空间站——中国空间站。那将是咱中国人在太空美丽的家园,也是所有航天员梦想的宿营地。

我们的空间站命名为“天宫”。空间站的初步规模,将包括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还有一个光学舱,每个约重20多吨;建成后将会有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这种三舱构型可以对接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采用对称T形构型,轨道倾角42度,高度340至450公里,设计寿命10年,额定成员3人,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乘组一般在轨执行任务周期为半年。

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

空间站任务对所有航天员都是一个全新的任务,面对新的任务,航天员们将重新洗牌,重新选拔。

随着任务时长的不断增加,相信航天员们会慢慢爱上太空生活的,等空间站建成后,他们就可以真正的“享受”失重了,为什么在这里还要加个引号?在太空,他们会成为“大脸人”,脸会变大,看上去甚至有些浮肿,人进入太空失重条件下之后,身体就失去了重力的影响,体液要重新分布,血液上涌,全身各处受到心脏供血的压力基本都一样,这样,人就会产生面部浮肿,有头胀的感觉,很难受。

他们把最精彩、最靓丽的一面展现给全国观众,把难受与等待甚至是说煎熬留给自己!

回过头来看,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这几次任务,他们真的不是上天享受去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训练的极限痛苦,随时准备用生命和牺牲来回报祖国,是我们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也是藏在航天员光鲜亮丽背后不为人知的。空间站建成后,活动空间大了很多,他们将有更多的时间欣赏地球!

“天宫望乡”。 景海鹏、陈冬 摄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为什么要探索?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非常喜欢这样一段话: “人类还没有达到让每一个个体都有探索太空或扬帆远航的水平,但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一群敢上天摘星、下海捞月的人,我们才得以有幸窥见造物主赐予我们的万分之一的瑰丽和壮美。”

是的,感谢这些无所畏惧的探索者们,向你们致敬!

我们期待着中国空间站早日建成,期待着中国航天员的下一次出征!

向英雄们敬礼,向英雄们致敬!向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人致敬!

中国航天员最新宣传片:

中国载人航天,感谢有你们!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航天英雄岂容诋毁!神五飞天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利伟航天员飞船”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航天英雄岂容诋毁!神五飞天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利伟航天员飞船

航天英雄岂容诋毁!神五飞天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利伟航天员飞船

杨利伟,航天员,飞船,神舟五号,任务,训练,翟志刚,聂海胜,返回舱,工作人员,祖国,飞天,载人航天,中国,小时,我国,空间站,神舟五号飞船,张玉梅,黄伟,北京,地球,地面,大队,火箭,舱门,过程,飞行任务,杨宁康,变轨

2015-07-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华飞天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故事

中华飞天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故事

杨利伟,训练,飞船,航天员,检查,教员,张玉梅,妻子,动作,航天,耐力,飞机,成绩,爸爸,祖国,神舟,负荷,飞行程序,人民,低压,儿子,受试者,小时,方法,生理功能,离心机,测试,利伟,杨宁康,中国人

2016-01-31 #经典故事

中华飞天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故事

中华飞天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故事

杨利伟,训练,飞船,航天员,检查,教员,张玉梅,妻子,动作,航天,耐力,飞机,成绩,爸爸,祖国,神舟,负荷,飞行程序,人民,低压,儿子,受试者,小时,方法,生理功能,离心机,测试,利伟,杨宁康,中国人

2011-01-19 #短篇故事

杨利伟披露神五飞天背后故事

杨利伟披露神五飞天背后故事

杨利伟,宇航员,故事,训练,工程师,舱门,飞船,工作人员,报警器,航天员,馆长,中国科大,人员,我国,时候,笑话,满分,离心机,闭嘴,过山车,载荷,通过考核,食物残渣,我一定,我可以,明天见,有信心,走出去,飞多高,加加林

2020-06-11 #经典故事

杨利伟的成长故事

杨利伟的成长故事

杨利伟,训练,航天员,飞船,爸爸,检查,小利,妻子,张玉梅,魏桂兰,儿子,中国,亲人,教员,利伟,大厅里,航天,飞机,飞行员,绥中县,绥中,梦想,父亲,精神,离心机,负荷,飞天,杨德元,杨宁康,飞行程序

2020-04-14 #故事会

杨利伟的成长故事

杨利伟的成长故事

杨利伟,训练,航天员,飞船,爸爸,检查,小利,妻子,张玉梅,魏桂兰,儿子,中国,亲人,教员,利伟,大厅里,航天,飞机,飞行员,绥中县,绥中,梦想,父亲,精神,离心机,负荷,飞天,杨德元,杨宁康,飞行程序

2020-04-22 #经典故事

航天英雄杨利伟再次做客电子科大  邀请学子共筑“飞天梦”

航天英雄杨利伟再次做客电子科大 邀请学子共筑“飞天梦”

杨利伟,吴杰,航天员,成电,航天,学子,中国,秦开,事业,梦想,一行,俄罗斯,同学们,技术,贡献,航天事业,训练,电子科大,智慧,特色,母亲,航空航天,飞天,交流,王亚非,翟志刚,成功发射,战斗机飞行员,载人航天,中国梦

2019-07-07 #经典故事

杨利伟披露神五飞天故事:胡锦涛主席含泪送行

杨利伟披露神五飞天故事:胡锦涛主席含泪送行

杨利伟,航天员,训练,载人航天,任务,工程师,飞天,中国航天,太空舱,地球,梦想,环境,笑话,中国第一,共找到,十一小时,女航天员,相关网页,胡锦涛主席,搜狗,大强,孙阳,使者,科研工作,责任编辑,指挥中心,放松心情,海南大学,中国,中华...

2019-07-13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