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时间:2020-09-10

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

博学多才的张衡——地动仪

★ 名人档案★

字号字平子

生卒年公元78年~公元139年

籍贯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

主要成就

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先进工具。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出生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

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大发明家祖冲之

★ 名人档案★

字号文远

生卒年公元429年~公元500年

籍贯范阳郡遒(qiú)县(今河北涞水县)。

主要成就

在数学方面,写《缀术》一书,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

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他从当时一本著名的数学书《周髀算经》中看到,圆的周长为直径的三倍,他就用绳子量车轮,进行验证。不想结果却发现车轮的周长比直径的三倍还多一点;量盆子圆口的周长也是一样。

经过反复计算,他认定刘徽的“割圆术”最科学。但刘徽只算到小数点以后两位,他决心继续算下去。

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chōng)米碾谷子,叫做“水碓(duì)磨”。

祖冲之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祖冲之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用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纪念。

伟大的科学家沈括

★ 名人档案★

字号字存中,号梦溪丈人

生卒年公元1031年~1095年

籍贯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

主要成就

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

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液体烧饭点灯了。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位读书人,是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这位读书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石油”,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位读书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沈括。

沈括从小就跟随在外作官的父亲沈周四处奔波,饱览了华夏大好河山和风俗民情,视野和见识都比一般同龄孩子开阔得多,兴趣爱好也广泛得多。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草鱼虫,没有他不喜欢琢磨的。

传说,有一次小沈括给母亲许氏背诵白居易的一首诗。背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时,突然半日沉默不语。许氏出身士大夫家庭,性情温柔,知书达理,对于儿子凡事总好刨根问底的脾气,早已十分熟悉。她见儿子又犯了“犟”劲,只是笑了笑,递给他一件外衣,嘱咐道:“别背了,今儿天气这么好,邀几个小伙伴到城外山上转转去吧。山上风大天凉,把这件衣服带上。”

当时,正是4月暮春天气,庭院中的桃花纷纷谢落,已是“绿肥红瘦”,然而当小沈括和孩子们爬上城郊的山峰时,那满山遍野的桃花却开得正艳,好似一片红霞。沈括抚着一枝桃花,呆呆地嘟哝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猛地一阵山风吹过,他不由得打了个寒噤,脑子里蓦然闪出母亲的话:“山上风大天凉。”“噢”小沈括一下子明白了:温度不同,植物生长的情况也不同。白居易写的没错儿!

沈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温馨环境中度过的。然而,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18岁的时候,沈括父亲去世了,家计顿时艰难起来。沈括不得不外出谋生,到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当了主簿。从那时起,政务便占据了这位天才科学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无论仕途多么险峻,宦海如何浮沉,公务怎样繁忙,他得志也罢,失意也罢,都从未放弃过科学研究。

沈括知识渊博,天文地理、数理化、医药以及文学艺术,无不通晓。他在科学研究上涉猎范围之广,见解之精辟,都是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从事的许多项目都代表了时代的水平,具有世界意义。在天文学方面,沈括制定了《奉元历》,制造了新的天文仪器,把天文研究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此外,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发明了“十二气历”。按中国古代历法,阴历和阳历每年相差11天多,古人虽采用置闰的办法加以调整,仍难做到天衣无缝。沈括经过周密的考察研究,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主张:废除阴历,采用阳历,以节气定月,大月31日,小月30日。这种历法当然是比较科学的,对于农民从事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十分有利,然而却因否定了老祖宗的“经义”而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抵制,迟迟未能推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科学最终一定会战胜愚昧。在沈括之后 900年,英国气象局使用了以节气定月的“萧伯纳历”。如今,沈括所提倡的阳历法的基本原理,已为世界各国接受。

沈括对数学也有着独到的研究。沈括是历史上第一个发明“隙积术”的人。另外,在物理学、光学、声学、生物医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内,沈括也有很深的造诣。

沈括晚年退出政坛,隐居在江苏镇江朱方门外竹影摇动、溪水潺(chán)潺的梦溪园,潜心笔耕,写出了伟大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这是一部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新成就、内容丰富的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博学多闻和旷世才华。书中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许多学科,共609条记述。

公元 1095 年,65 岁的沈括走完了他光辉人生的最后里程,但是,他魂萦梦绕的科学事业却依旧在不停地向前延伸。作为他的后继者,我们将以无愧于祖先的不懈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才智超群的黄道婆

★ 名人档案★

生卒年公元1245~公元1330年

籍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

主要成就

结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对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进行改良和创新创新。制造了新的擀、弹、纺、织等工具,刷新了上海棉纺业的旧面貌。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纺织技术专家。 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末年那多灾多难的时代。战乱、灾荒、苛捐杂税,把美丽富庶的江南变成了人间地狱。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府乌泥泾镇,土地贫瘠,粮谷短缺,百姓更是难以度日,不少人都靠种植棉花、纺线织布勉强糊口。

黄道婆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 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

当时的海南岛,是黎族同胞聚居的地区,棉织业十分发达,生产的棉织品种类繁多,织工精细,色彩艳丽,在全国首屈一指。仅作为“贡品”向皇宫进献的各类棉布就有20多种。相比起来,内地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相当精美的丝织品,但棉纺织业却发展比较晚。棉花产量不高,布匹质量低劣,还不能成为人们的主要衣着来源。从小就在织布机旁长大的黄道婆,惊喜地发现,当地人的棉纺织技术是那样的精湛,当地劳动人民又是那样的淳朴善良。在他们中间,她没有丝毫外乡人的感觉,很快就克服了言语不通、习俗不同的种种不便,融进了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

在家乡,棉籽是用手一粒粒往外剥,而这里,却是用一根铁杖往外碾,一次就能碾出许多来;在家乡,弹棉花的弓只有尺把长,而且用线做弓弦,又慢又累人,这里的弹弓却足足有四尺长,弓弦还是用麻绳做成的,一弹就是一大片;在家乡,手摇纺车一次只能纺一根纱,这里的脚踏纺车,可以同时纺三根纱;在家乡,织布机只能织出一色的白粗布,这里的织布机却既能套色,又能提花?这些精巧的工具和技艺,使黄道婆感触颇深,求知欲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旺盛。她在黎族同胞的悉心传授下,白天学,夜里练,很快就熟悉和掌握了各道制棉、织布的工序,同时,她又在操作过程中融进了家乡织布技术的长处,使自己的技艺长进更快,逐渐成了当地出名的纺织能手。

不知不觉中,黄道婆已在海南度过了20多个春秋。这20多年中,元朝取代南宋政权,统一了全国。然而,不论如何改朝换代,老百姓受苦受难的命运却始终没有变化。在黄道婆的故乡,人们依然劳碌终年却难以温饱,棉纺织技术依然十分原始落后。

进入中年的黄道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终于,在黎族乡亲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她身背纺织工具,踏上了北归的海船。

回到阔别多年的父老乡亲当中的黄道婆,生命中仿佛灌注了新的活力。她没日没夜地致力于棉纺织技艺的改造与革新,不仅把自己在海南学得的先进生产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故乡人民,而且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创造了一套新型的纺织工具,使当地的棉纺技术有了相当大的改进。

回到故乡后的几年中,黄道婆没来得及欣赏江南的秀丽景色,也没来得及和亲朋好友叙旧聊天。在纺车和织机的“轧轧”声中,她度过了自己一生的最后岁月。她去世后,当地人民自集资,公祭三日,以表达对这位无私无畏、勇于实践的伟大先驱者的深深悼念之情。

在黄道婆离世后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历数百年之久而不衰。

呕心沥血修本草的李时珍

★ 名人档案★

字号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生卒年公元1518年~公元1593年

籍贯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

主要成就

编写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qí)州。他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在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李时珍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

一天,李言闻应病家之邀,带着长子出诊去了,玄妙观中只剩下时珍一人。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火眼肿痛,一个是暴泄不止。李时珍思索了半晌,说道:“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试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话再找我父亲。”那泻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迫不及待地说:“好,好,郎中的公子开方子还能有错?”另一个病人也捂着红肿的双眼,连连催促时珍开方。李时珍便果断地开方取药,打发病人走了。

李言闻回到家中,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忙问:“这是你开的?”时珍小声回答:“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病人是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等等,一股脑儿说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李言闻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才知道,儿子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症下药,确实是块当大夫的材料。

在行医过程中,他发现四百年前修订的《本草经》差错遗漏很多,于是就萌生了重新修订《本草经》的念头。李言闻语重心长地对李时珍说:“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关于本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研究得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书的要求。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时珍的心。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kuì)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1551年,李时珍被楚王推荐到太医院,。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1552年,35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他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除湖广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无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

就这样,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在医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1578年,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终于脱稿了。遗憾的是,李时珍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终身为之呕心沥血的这部巨著印行。1593 年初秋,这位 76 岁高龄的老人告别人世时,《本草纲目》还在南京由书商胡承龙等人主持刻版,直到3年后才印出书籍。

从 17世纪初开始,《本草纲目》就在医药学界不胫而走,辗转传往世界各地,先后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几种文字,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19世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评价《本草纲目》,说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 名人档案★

字号字达朝,号眷诚

生卒年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

籍贯广东南海

主要成就

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洋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于同年回国。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

清政府要修京张路的消息传出后,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誓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自修此路,双方可都不伸手。这样,清政府就打消了求救于洋人的念头而一心自修了。

1905年12月12日,京张铁路正式开工。在丰台,詹天佑亲手抡起大锤钉进了第一枚道钉。成千上万的人欢呼,道贺。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开工了。

修建京张铁路,谈何容易。崇山峻岭,爬坡钻洞,又没有机械设备。这还不说,清廷的达官显贵刁难阻挡,洋人造谣拆台,詹天佑面临的是千难万险,内外夹攻。但是,一心爱国,决心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詹天佑毫不畏惧,坚信京张铁路一定能够建成。

硬闯贵族坟,铁路通南口。京张铁路终于开工了,但困难重重。当时,中国非常落后,修铁路没有机械,连运送铁轨的车辆都没有。开工以后,头根铁轨都是詹天佑和工人们推着平板车运到工地的。当路轨铺到清河镇广家坟地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硬钉子。原来,这广家坟地的主人曾任锦州道台,与恭亲王载泽的孙女结亲。广家依仗皇亲的势力,雇人卧轨,阻挡铺轨。工程队人员觉得这是无理取闹,詹天佑为修通铁路,答应派人去广家坟院拜祭,立碑之事不予理睬。克服了重重困难,京张铁路首战告捷,1906年9月3日,通车到南口。

成功开凿4孔隧道。南口通车以后,詹天佑领导工程人员又开始了京张铁路最艰难的一段工程——在关沟地带开凿四孔隧道。

四孔隧道包括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和八达岭隧道,总长1645米,其中八达岭隧道长1091米,其次是居庸关隧道,长367米。

居庸关山势非常险峻,岩石也很厚,开凿隧道非常困难。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詹天佑采用从两端对凿的方法。詹天佑亲自教给凿工凿炮眼、下炸药的方法。当开凿到洞中几十米的地方,山顶的泉水渗透的很厉害,洞中泥泞无法下炸药。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领工人挑着水桶排水。为防止两壁和顶部土方塌落,工程队员用水泥砌边墙环拱,筑起水沟排除积水。就这样,终于在1908年4月12日凿通了居庸关隧道。

八达岭隧道最长(1091米)。这么长的隧道从两头同时开凿不行。詹天佑在隧道的中部开凿两个竖井,两个竖井都同时向两个方向开凿,使整个隧道分成三段。这样,两个竖井同时向两个方向凿进,整个隧道的两头也同时向隧道里边凿进。加快了工程进度。但是,当时没有什么设备,比如,运载工人上下竖井,运送器材,炸药,运出土石和积水,因为没有升降机,只好用民间的辘轳架在井口,用人工升降。隧道内没有抽风机,空气污浊,詹天佑就在井口架起扇风机,通过铁管往隧道里送进新鲜空气。詹天佑处处为工人着想,和工人们一起在井下施工,总是身先士卒,得到工人们的拥护。1908年5月12日,八达岭隧道凿通。

很快,其他两个隧道也先后凿通。到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辉煌的一页。

从小就有心计的孩子李四光

★ 名人档案★

字号字仲拱,原名李仲揆(kuí)

生卒年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

籍贯湖北省黄冈县

主要成就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李四光一共有7个兄弟姊妹,还有一个年老卧病在床的爷爷,都指靠着他的父亲教馆的那点收入过活。家里的活就都靠李四光的妈妈了。

李四光渐渐长大了,他成了妈妈的好帮手。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让水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他带着扒子上山去搂树叶,让灶堂底下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的……

遇到家里没有菜吃,李四光就会不声不响地提上一只小提篮,带上一个小铁盒,从菜地里挖出几条蚯蚓装在里面,再拿起一根钓竿,走到屋前的池塘边,放下钓竿,静静地等候着上钩的鱼。

在这小小的池塘旁边,也有左邻右舍的孩子,手里拿着钓竿站在塘边钓鱼。可 是只见李四光一会儿提起钓竿,一会儿放下钓竿,不大功夫,他就能给妈妈提去小半桶作把长的鲫鱼爪子,而别的孩子还都没有什么收获。

当孩子们看见李四光提着装了不少鱼的小桶往家走的时候,忍不住带着羡慕的神情问他: “咦,李仲揆,你怎么能钓那么多的鱼呢?

李四光反倒觉得问得奇怪,反问他们:

“钓鱼的时候,你们都看着哪儿来着?你得盯着那个‘浮子’,它一动你就要赶快提竿儿,不能等到它都沉到水里去了好半天才提,这时鱼把食都吃光了,跑啦!

围在李四光跟前的孩子们嘻嘻地笑了,因为他们在钓鱼的时候,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并没有认真去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做,更没有去动脑筋琢磨琢磨,想想怎样才能钓得又快又多——谁还为了钓鱼这么一件小事去费那么多的脑子呢?

冬天,野外的活儿少了,他就忙着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准备过年的礼物。

有人送给他两个大香椽,那是一种像广柑那样的果实,放在屋子里满屋清香。 平常人们就把它放在房间里留着闻个清香味儿。李仲揆却细心地用小刀将它剖成两半,剥下皮来,把它们分别扣在小小的碗上风干,又用小刀在皮上刻了美丽的花纹,再剥下来,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对又漂亮又芳香的小坛子,送给自己的小妹妹装点小零碎。

他又上竹园里砍了两根毛竹,剖成细篾,七弯八绕地,扎了一盏花样翻新的花灯——孙悟空打秋千。夜晚在灯里点上一支蜡烛,里外透明,那大闹天宫的猴子翻在秋千上,待上不下,那副滑稽而又调皮的样儿,人们见了没有不乐的。这是李四光送给弟弟的礼物。

他还帮着妈妈做米花糖——先用晾干的糯米饭炒成炒米,再用小火热点糖稀, 就热将炒米拌在里面捏成炒米团,晾凉以后切成薄片,就是又香又脆的米花糖。

李四光不声不响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妈妈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自己也觉得惊奇,这一切,他都是跟谁学的呢?她问: “孩子,谁教你刻字刻花的呀? ” “我在集上,看刻字的匠人刻的。” “谁教你扎的花灯呢? ” “我看见集上卖花灯的人扎过。 ” “那,炒米花糖你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啊?” “我看见卖米花糖的老婆婆,她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妈妈不再问了,原来他真是一个心眼细密的好孩子。

这种爱动脑认真的劲儿,李四光也同样用在了学习上,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洋务派的新学堂录取,并被送到日本学造船。回国后,当时中国没有钢铁不能造船,李四光又转赴英国,学习采矿。可他觉得采矿离不开找矿、勘探,还需要掌握地质学的专门知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地质专业。后来李四光为我国的地质学特别是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情系祖国的钱学森

★ 名人档案★

生卒年1911.12.11~2009.10.31

籍贯浙江杭州

主要成就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1年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著作有《工程控制论》、 《物理力学讲义》 、《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55年10月8日从美国回到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来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着憧憬。就在此时,他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他会见主管他的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向金布尔严正声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叫嚷什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所以当钱学森一走出他的办公室,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

不知情的钱学森,做好了回国的一切准备,办理好回国手续,买好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们举家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也就是1950年8月23日午夜,突然收到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全家离开美国。与此同时,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全部行李。

钱学森被迫回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联邦调查局派人监视他的全家和他的所有行动。事情远非如此,9月6日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受到种种折磨。钱学森曾回忆说:“在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减轻30磅。晚上特务每隔1小时就来喊醒我一次,完全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

钱学森无端被拘留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师生和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以及一些美国友好人士,向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为他找辩护律师,还募集1.5万美元保释金把钱学森保释出来。

从此,钱学森继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他所居住的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

然而,钱学森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离开美国回国的要求。

有国不能归的钱学森,在那5年间他没有停止钻研他所热爱和献身的科学事业。当时,美国政府阻止他离开美国,是因为他研究的火箭技术与祖国的国防建设有关,想通过滞留他来阻拦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当钱学森知道这点后,感到万分气愤。于是,他另行选择“工程控制论”新专业进行研究,以利于消除回国的障碍。经过努力,于1954年用英文写出30多万字的《工程控制论》。实际上,工程控制论与生产自动化、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运用、与国防建设都密切相关,只不过当时美国当局没有认识到这点就是了。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特务监视,在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信中,夹带了一封书写在香烟纸上、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陈叔通先生收到信的当天,就把它送到周恩来总理手里。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与美方交涉,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幼儿终于乘坐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驶向他日思夜想的祖国。

这些科学家这些名人才是值得我们感恩和铭记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钱学森,沈括,张衡,黄道婆,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公元,成就,隧道,研究,祖冲之,名人,历法,父亲,科学,档案,美国,京张铁路,地动仪,天文,我国,方面,时候,祖国,移民局,生卒年,李言闻,字号,地震

2020-05-05 #故事阅读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钱学森,沈括,张衡,黄道婆,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公元,成就,隧道,研究,祖冲之,名人,历法,父亲,科学,档案,美国,京张铁路,地动仪,天文,我国,方面,时候,祖国,移民局,生卒年,李言闻,字号,地震

2020-05-31 #小故事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钱学森,沈括,张衡,黄道婆,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公元,成就,隧道,研究,祖冲之,名人,历法,父亲,科学,档案,美国,京张铁路,地动仪,天文,我国,方面,时候,祖国,移民局,生卒年,李言闻,字号,地震

2020-05-31 #长篇故事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钱学森,沈括,张衡,黄道婆,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公元,成就,隧道,研究,祖冲之,名人,历法,父亲,科学,档案,美国,京张铁路,地动仪,天文,我国,方面,时候,祖国,移民局,生卒年,李言闻,字号,地震

2020-05-31 #小故事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钱学森,沈括,张衡,黄道婆,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公元,成就,隧道,研究,祖冲之,名人,历法,父亲,科学,档案,美国,京张铁路,地动仪,天文,我国,方面,时候,祖国,移民局,生卒年,李言闻,字号,地震

2020-05-30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钱学森,沈括,张衡,黄道婆,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公元,成就,隧道,研究,祖冲之,名人,历法,父亲,科学,档案,美国,京张铁路,地动仪,天文,我国,方面,时候,祖国,移民局,生卒年,李言闻,字号,地震

2020-06-17 #故事会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卷科学家篇

钱学森,沈括,张衡,黄道婆,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公元,成就,隧道,研究,祖冲之,名人,历法,父亲,科学,档案,美国,京张铁路,地动仪,天文,我国,方面,时候,祖国,移民局,生卒年,李言闻,字号,地震

2020-09-10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名人绘本故事

中国名人绘本故事

名人,中国名人,绘本故事,名人故事,胡媛媛,让孩子,发明家,励志,光环,数学家,故事,插图,执着,科学家,等品,艺术家,编者,音乐家,是一套,低龄儿童,孩子们,正能量,画面的美感,能通过,古今中外,坚持不懈,作用,内化,榜样,面纱

2012-06-22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