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20个

时间:2020-09-09

当代科学家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08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2 分钟。

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一) : 诺贝尔故事 诺贝尔小时候身体十分瘦弱。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 父亲团聚,并开始理解家庭教师的指导。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 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之后因为制造炸药和开 发油田,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 心, 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药用于和平。 诺贝尔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 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 献的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向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 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 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 样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样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 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 光彩的!” 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 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 ”诺贝尔态度谦逊, 但语气坚定地说, “我不能写自传, 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 的哟!” 原先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 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 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 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务必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 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 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 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 设立诺贝尔奖金, 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二) :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十分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 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 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 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 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先牛顿忙于 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 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 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 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三) : 弗莱明与青霉素 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 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 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能够继续学业。 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向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在 1928 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 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 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 1938 年,盘尼西林 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 生命。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起初 人们并不重视他。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 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 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一些实验工作人 员口若悬河, 哗众取宠, 惟独小弗莱一向沉默不语。 赖特爵士转过头来问道: “小弗莱,你有甚么看法” “做。”小弗莱只说了一个字。他的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不着边际地夸 夸其谈,不如立即恢复实验。 到了下午五点钟,赖特爵士又问他: “小弗莱,你此刻有甚么意见要发表吗” “茶。”原先,喝茶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小弗莱在实验室里就只说了这两个字。 弗莱明像往日那样细心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 “唉,罐里又跑进去绿色的霉!”弗莱明皱了眉头。 “奇怪, 绿色霉的周围, 怎样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 长和繁殖”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虑下去。 他进行了一番研究, 证赏这种绿色霉是杀菌的有效物质。他给这种物质 起个名字:青霉素。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又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四) : 莫瓦桑发明人造金刚石的故事 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重要象征。 在大自然中, 金刚石以极少的矿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这种少得出 奇的金刚石具有世界万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矿 石。金刚石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用途:有人将它镶嵌在金光闪 闪的戒指、耳环等首饰中,以象征坚贞不渝的感情;有人把它制成锋利无比 的金刚钻,用来切割钢铁、玻璃等等。 但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渴 望拥有金刚石的人往往会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刚石能成为超多存在的物 品,那该多好! 1893 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 尴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 片刻间, 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传遍全法国, 传遍全世界。 人们轰动了, 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成为媒介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 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 早在发明人造金刚石之前,莫瓦桑已经是法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化学家 了。1886 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单质氟。6 年后。他又发明了高温电炉。但 是,莫瓦桑并没有被鲜花和荣誉绊住前进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旧 一如既往地孜孜进取。 有一次, 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 器具。这种器具十分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 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各项仪器都 准备好了,讐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奇怪,怎样会突然不见了呢 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 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进实验室前,谁也 没有留意到。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 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 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 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这但是 是完美的神话。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万分并了解它是 怎样构成的。 翻阅了许多资料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至于它 是如何构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 温高压下构成的。 紧之后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选什 么材料才适宜呢还从未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 看来, 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 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 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 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内含极 先是的金刚石晶体。” 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 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构成过程中,是否能够产生金刚石晶体呢 想到那里, 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 他对助手们说: “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 陨石里内含向量金刚石, 而陨石的主要万分是铁。 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去,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跔的高温 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 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第一次失败了,认真总结经 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 的实验室里最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 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齐: 成功了! 从此, 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 力。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五) : 数学王子高斯解难题 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 19 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 他的数学题。正常状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 一样, 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 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 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 17 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 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必 须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最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 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明白,你 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 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日不留意把写有这个题 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 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 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六) : 金冠之谜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 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 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仅难倒了国王,也使 诸大臣们面面相觑。之后,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 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 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 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尤里卡”原 先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 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 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之后,该定律就被 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七) : 波义耳 1627 年 1 月 25 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 父亲是个伯爵, 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个性聪明,说话还有 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 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 至 1644 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 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 系的对话》 。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之后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 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八) : 富兰克林 7 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 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 半路上, 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 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 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 人明白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 为了这个哨子, 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 4 倍的钱, 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能够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九) : 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如今,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你明白电话是谁发明的吗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 1847 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 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 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 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 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应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 的研究。 那是 1875 年 6 月 2 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 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 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 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 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 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 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 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 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 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那里来!”这句 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 年 3 月 7 日,贝尔 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贝尔一生获得过 18 种专利,与他人合作获得 12 种专利。他设想将电话 线埋入地下,或悬架在空中,用它连接到住宅、乡村、工厂……这样,任何 地方都能直接通电话。这天,贝尔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十) :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 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 的。他的成功,就应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先被 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 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 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 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 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 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 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 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 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 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 间,时间,怎样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 面斟满了水, 交给助手, 说: “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 立刻告诉我它的容量。 ”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 怎样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 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 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就应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 叫起来,“你怎样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 答。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十一) : 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 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1889 年 10 月 26 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县的四龙山镇。因为他是 父亲的第二个儿子,所以,父亲给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时的李仲揆,刻苦学习,成绩一向优秀。1902 年,14 岁的李仲揆 听说省城办了一所官费的高等小学堂,凡是学习好的都能够去报考;个性是 听说那里不学“四书五经”,而是教授国文、算学,成绩优秀者还能出国留 学。因此,李仲揆最后说服了父母,带着借来的几个盘费,徒步到省城报考。 李仲揆办理了报考手续,买了一张报名单。是由于太兴奋,太紧张?还 是没见过世面?李仲揆提笔在姓名栏中端端正正写下了“十四”二字,而不 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点叫起来,“怎样能把年龄当成自己的名字呢!” 无论怎样后悔,也已经晚了。重新买一张报名单吧,身上剩下的钱已经 不多了,何况还要住宿、吃饭。 李仲揆双眼注视着“十四”二字, 一簇思维的火花在幼小的头脑中迸发 出来。 他重新提起笔, 把“十”字改成“李”字, 然而, 这“四”字与“仲” 字的笔划和字形却相差太大, 确实是难以改成。 难道还能改叫“李四”不行! 不真成了人们平时说到不相干的人而代用的“张三”、“李四”了吗! 第一次离家出门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急得鼻子尖都渗出了汗珠。忽 然,眼睛一亮,瞥见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刻着“光报四表”四个大 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个“光”字。 “李四光”! 李仲揆端详着自己起的新名字, 心里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 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期望!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路高等小学堂。从此,李四光便”代替”了 李仲揆。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光照四 方! 年轻的李四光,曾被派往日本学造船,派往英国改学地质,取得了地质 学硕士学位。他不为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动,学成后毅然回国了。 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为祖国赢得的第一荣誉, 就是发现了中国内地有第 四纪冰川遗迹,以超多的实据,推翻了那些国内外学术权威认为在中国不存 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为我国进行地质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李四光热爱地质科学, 为地质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在人们心中传为佳话。 1930 年,一位失业的大学生在上海街头徘徊。他忽然看到熙熙攘攘的 人群中,有一个他熟悉的背影,那就是李四光老师。 奇怪,他的学生为什么能在背后很远就认出老师呢? 原先,李四光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 的,连走路,也要学生练好基本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经常到野外去 工作,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要求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要 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不紧不 慢,步子大小相等,迈一步就是米。不论到哪儿,他仿佛老在度量距离。 所以,他的学生只看见他那走路的模样,就能认出他来。 李四光搞科研, 每一天总是要到街上路灯通明时分, 才骑着自行车回家; 爱人总是焦急地等待着他回来吃饭。但是当他一出此刻爱人面前时,家庭的 气氛立刻就变了:他脸上白一道、黑一道的泥痕,总是让人看了好笑。每当 这时,爱人总是开玩笑地问他一句:“又到哪儿演出了?”等到接过他的手 提包,发现带去的馒头只咬了几口,爱人一切都明白了,眼里噙着泪水,赶 快走进厨房去。 繁忙时,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爱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儿去叫他。 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竟忘记天晚该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 尔抬眼, 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 他未加理会, 又低头继续写作, 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 该等着急啦!”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急, 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先这小女孩是自 己的女儿李林。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十二) : 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杭州人,是全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原 子弹之父”、“导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 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1911 年出生于上海,之后出国留学,1938 开始对火 箭进行研究。1955 年 10 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后,用他所学的专业和知 识为祖国服务。他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9 年我国建国 50 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为他颁 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一向相信:我必须能够回到祖国的,这天,我最后回来了!”这是 钱学森从美国回来时,对接待他的人所说的一句话。 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是艰难的,当他在美国得知祖国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他的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 望: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于是他向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听后 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大声喊 道:“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钱学森只但是是要 回国,美国人怎样会发那么大的火那么着急呢?因为他明白钱学森是个人 才,他的知识和潜力要是为中国服务,很可能对美国产生威胁。他有一个恶 毒的想法就是:我们美国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其他国家得到。于是金布尔立 刻通知了移民局,不准让钱学森全家离开美国。美国海关果然禁止钱学森回 国并扣留了他的所有行李。但之后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钱学森突然遭到联 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如果不是钱学森的老 师和校友大力帮忙,恐怕他是难以得到自由的。 但那以后,钱学森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他不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 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洛杉矶,还定期查问 他。 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 5 年的自由。 为了回国钱学森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啊! 然而,钱学森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强烈了。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 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回国的要求。1955 年 6 月的一天,钱学森 摆脱了特务的监视,在寄给在比利时亲威的信中,巧妙的在香烟纸上写了一 封信,并顺利的转到了周总理的手里。1955 年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中国大 使按照周总理的要求,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迫使美国政府允 许钱学森回国。 1955 年 9 月 17 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孩子最后乘坐美国“克利 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最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众所周知,钱学森在导弹方面的研究举世瞩目,但小朋友你们明白吗, 我们敬爱的钱爷爷更加关心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关心我们下一代的成长 问题。比如说在普及科技知识方面,他就谈到了如何更好的办好科技展览。 他说,展览是一种行业、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不是随随便便就办得好的。 如何办好展览?钱爷爷强调了展览的设计问题。他说,展览的设计很重要, 展览好比是一场演出,演出需要导演,而我们的展览也需要总设计师,他的 工作就是想让大家明白,这次的展览是做什么的,是关于什么样的展览。如 果主题和目的不明确或者离开主题和目的去搞一些花样,参观后留不下什么 印象,成了过眼烟云,那展览的效果就不好。我们此刻设计展览,心中要有 一个总的主题,总的目的,那就是宣传四个现代化,鼓舞全国人民为此而奋 斗。 还有一个故事, 一次导弹发射的试验立刻就要开始了,但是当时的天气 很坏,到底能发不能发,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参谋长和钱学森的意见不同。 按照当时的规定,每次发射报告上面务必有三个人同意的签字,然后再请示 聂荣臻元帅的批准。但是当时司令员和参谋长都说不能发,而钱学森却十分 有信心的说能发射,这样就构成了 2:1 的局面,于是就把只有钱学森一个 人签字的报告送给了聂帅。没想到,聂帅很爽快地批准发射,并说要是只有 那两位签字而没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倒不敢批了。你猜这发导弹发射成功 没?结果是这一发导弹还真的打成功了。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十三) : 苏步青的故事 著名的数学大师苏步青,自 1931 年 3 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 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 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至 1952 年 10 月,因全国高 校院系调整, 他才有点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 系主任, 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 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崎岖泥泞,故事多多,今选几则以慰读 者。 故事一 公元 1902 年 9 月 23 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 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 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最后 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未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 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 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毕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 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 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 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 带溪溪边。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 放在眼里。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 的竹园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 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 了几遍。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 、 《百家姓》 ,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 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为父的心最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 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故事二 9 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 50 公里山路,送苏 步青到平阳县城, 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 从山里到县城, 苏步青大开眼界, 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 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 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 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 里得了倒数第一名。但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 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 然而, 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 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 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 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 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 给他讲一个小故事: “牛 顿 12 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 有一次, 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 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 他疼得直打滚。 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 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 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但是如此:只要下定决 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之后 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陈老师见他垂 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必须能 够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期望你把书念 好。像你此刻这样貌,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 的震撼,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已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 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 第一名。 故事三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 10 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 的路。 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 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 “当 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 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务必振兴科学。数学是 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务必学习好数学。”杨老师的话,打动了 苏步青的心。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有一次,苏步青用 20 种 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 校长洪泯初得知后, 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 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 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 200 元资助 苏步青留学。 1919 年,17 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 170 元钱要维持 3 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他每一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 拜房东大娘为师。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 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1924 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 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1927 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 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并以坚强的意志,刻苦 攻读,接连发表了 41 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 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 明星”。1931 年 3 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 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 苏步青一一谢绝。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 差的浙大去。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 20 年时间, 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 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 绩, 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 (三阶) 代数锥面, 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 外, 后在“射影曲线论”、 “射影曲面论”、 “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 “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 就,个性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 的二次曲面”。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 ,被世界学术界誉 称为“苏(步青)链”。因此,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 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的 确,自 1931 年到 1952 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 100 名学生,在国内 10 多所 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 25 位,有 5 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 解放后培养的 3 名院士,共有 8 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 有谷超豪、 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 构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故事四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 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 后一面。 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 “……你去吧, 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 ” 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 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 1940 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 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 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一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 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还有一天傍晚, 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 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苏步青解释说:“我 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 了。”竺可桢惊愕了。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 学、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每况愈下,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 死去了。 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 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 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 条不紊地进行。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 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 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 材,最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1994 年夏, 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令人难以忘怀。 故事五 1972 年 12 月 7 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 复刊之需, 拜访各地数学家, 到上海理应拜访苏老师, 没想到苏老所赐的 《射 影几何概论》 (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一首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曾因奇异点生愁, 如今老去申江日, 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不仅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 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许多人都明白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明白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 家和诗人。 他从小酷爱古诗文, 13 岁学写诗。 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 《千 家诗》等。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 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苏步青不仅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 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在他 96 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 步青业余诗词钞》 , 共收近体诗 444 首, 词 60 首, 由苏老手写影印, 其中 1931~ 1949 年早期作品 191 首, 内有词 47 首。从中我们能够领略苏老 60 年间的学 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回想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 生活极度困难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 ,内收各家诗词约 100 首。在国难当头日子里,诗人们品茶吟诗,或切磋教义,或评论时局,其忧 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于笔端。 1944 年,苏步青以“游七七亭”为诗题作一诗: 单衣攀路径,一杖过灯汀。 护路双双树,临江七七亭。 客因远游老,山是故乡青。 北望能无泪,中原战血腥。 这是苏步表以物寄情, 对家乡沦陷和祖国山河破碎的怀念和人民奋起抗 战的歌颂,爱国忧世之情自心中汩汩流出。 苏步青的诗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诗意境高远,笔调清新,常用 典故,富有哲理。 读了苏步青的许多诗,不仅仅使人感到苏老常对后学谆谆教导“金字 塔”般基础之重要, 文理相通之亮点。 他几十年如一日, 巧用自称“零头布” (零碎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这些永留人间的好诗词,不就是苏步青充分利 用零碎时间的佐证吗?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十四) :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他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 事中受到启发。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 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了,猛地从 梯子上摔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立刻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 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爱因斯坦想到那里立 刻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这对 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以后,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但是他从来不图虚名,生活一向艰苦简朴。有一年,比利时王后邀请他访问 比利时。为了迎接他,比利时个性组织了一个欢迎委员会,到火车站迎接。 等着,等着,旅客都走了,他们也没有迎到爱因斯坦,只好立即向王后报告 状况。 “什么你们没接到贵宾”王后着急地问。 “我们在火车到站之前就等着,直到人都走光了也没有看见爱因斯 坦。”欢迎委员会的人说。 “你们立刻分头去寻找贵宾,必须要把他接到王宫来。”王后吩咐道。 于是,欢迎委员会的人立刻分散行动,到各处寻找。最后,在大街上熙 熙攘攘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位头发灰白又蓬乱的老人——爱因斯坦。他们只得 和他一走步行到王宫。 比利时王后奇怪地问他: “您为什么不乘我派去接您的车子呢”“我觉 得这样步行要比乘车愉快得多。”爱因斯坦微笑着回答。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十五) :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 奖的女性。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华沙市的一个教师家庭。10 岁丧母、家境贫困, 造就出她吃苦耐劳、好学不倦的品质。几乎与此同时,科学之缘将她和彼埃 尔居里吸引到一齐。1895 年两人结了婚。1897 年,居里夫人看到亨利柏克 勒尔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的报告,引起她极大兴趣。她悉心探索、反复实验, 与居里先生密切合作,最后研究出两种新的化学元素,它们比铀具有更强的 放射性。一个是“钋”,另一个是“镭”,为了证实镭的存在,他们在一间 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从事起脑力加苦力的劳动,从 1898 年到 1902 年四年时间里,坚持不懈,最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 十分之一克纯镭盐,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1903 年,居里夫妇和柏克勒尔共 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06 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巨大悲 痛, 承担起全部家庭职责。 很快地, 她又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学的课程, 并指导实验室工作。1911 年,居里夫人参加法国科学院院士竞选,由于有人 提出“女人不能成为科学院院士”而以一票之差落选。但这阻挠不住她献身 科学的追求。同年 12 月她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富于牺牲精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利用 X 光设备诊救伤 病员。她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射性元素研究,致使有毒物质侵害了她的 健康,晚年身患疾病。1934 年 7 月 4 日因白血病逝世。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十六) :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 张衡。 张衡于公元 78 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但他自幼喜欢读书,成 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几年文官,之后辞职回乡,潜心天文研究。中国汉朝先 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 说”和“宣夜说”。“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 子,大地像一个倒着的盘子。”“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 入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改善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必须形状, 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 日、 月、 星辰都飘浮在气体中。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 “浑天说”比较贴合观测实际。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确演示浑天思想的 “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 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 文仪器。水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文钟,透过它的等速旋转,能够报告时刻。 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张 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 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他对 2500 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十分接近。 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十七) : 滑翔机之父 ——奥托·李林塔尔 李林塔尔为德国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世界航空先驱者之一。他最早设 计和制造出实用的滑翔机,人称“滑翔机之父”。 李林塔尔 1848 年 5 月 23 日出生于安克拉姆,1896 年 8 月 10 日死于柏 林。他酷爱飞行,青少年时曾搞过“飞人”实验,成年之后,他以业余时间 系统观察飞鸟。 1889 年, 李林塔尔写成了著名的 《鸟类飞行——航空的基础》 一书,论述了鸟类飞行的特点。 李林塔尔善于创制仪器,进行航空实验来验证观察的结果,他的测试片 状物体的升力和阻力的仪器和试验扑翼机升力的仪器都是十九世纪末有代 表性的航空研究仪器。 李林塔尔注意积累数据,总结经验,纠正了前人“多层叠置窄条翼”的 片面做法,第一次提出了“曲面机翼比平面机翼升力大”的观点,为之后飞 机的发明成功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李林塔尔的最主要贡献还是成功的滑行飞行。1891 年,他制成一架蝙 蝠状的弓形翼滑翔机, 成功地进行了滑翔飞行, 从而肯定了曲面翼的合理性。 在 1893 到 1896 年的三年内,李林塔尔进行了两千次以上的滑翔飞行试验, 三次改善总体布局,滑翔中又拍了许多照片,积累了超多数据,并以此编制 了《空气压力数据表》 ,给美、英、法等国的飞机制造者们带给了宝贵的资 料。 1894 年, 李林塔尔从柏林附近的悬崖上起飞, 成功地滑翔了 350 米 (1150 英尺)远,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成绩。他仔细地将自己的成就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航空史上最早的飞机性能记录之一。 但是李林塔尔过于重视升力,而忽视了对飞机的操纵。他认为改变身体 重心的位置是持续飞机稳定的唯一办法,这一失误对他来说是致命的。1896 年,李林塔尔在飞行中突然遇到迎面突风,在他还未来得及将重心前移以使 滑翔机低头之前,便和飞机一同坠落到了地面。 李林塔尔于失事的当天去世。德国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李林塔尔树 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最伟大的老师”。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十八) : 从放牛娃到院士 ——气象学家黄荣辉的故事 当世界性气候异常使一般人开始注意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现象、 大 陆上的高原热源时,黄荣辉却已对导致这些现象的大气行星波动机制,进行 了开拓性探索。他提出:务必在垂直方向上把大气分成很多层次才能正确描 述这种波动,并在世界上最早把大气分成 34 层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 他的成就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那是 1981 年。到 1986 年,他借助电子 计算机分析了几十万个数据,编了几万条程序,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从而 对准定量行星波的物理成因、传播规律以及其异常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并 发现了这种大气波在三维空间存在两支波导,是沿着两通道进行传播的。这 就为进行月——季度的长期天气预报带给了必须的依据,为解开一些气象之 谜提出了新的看法。 科学无国界。中国人的成就在国际大气科学界引起一连串的反响: “我正在撰写一篇回顾,很想引用您中所得的结果。”此信来自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 “在我的脱稿之后, 中国的黄博士已发表了他用三维多层模式的研究成 果,我的结果与他们的结果相类似。”英国一位著名大气动力学家在中引用 黄荣辉的成果进作了上述说明…… 祖国给予黄荣辉更高的荣誉:他的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 1985 科学进步 奖一等奖,他本人于 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那么,他是怎样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呢 黄荣辉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十分穷苦的农民家庭, 父亲靠给人家当 雇工或长工来养活全家。解放前,祖祖辈辈都没有上过学。1949 年解放了, 家里分得土地,他才上学。由于生活十分困难,没有钱交伙食费,每星期他 务必自己从家中挑几十斤白薯和柴草步行约二十公里到学校。再冷的冬天也 只穿两件破烂的冬衣,直到高中毕业前,还没穿过一双买的鞋。一双木拖鞋 伴他度过了中学时代。他与一位同窗好友合盖一床被子,上学用的文具只有 靠有时帮忙经济富裕家庭的子弟背书得一点劳务费来购买。然而生活的艰辛 并没有使他退即,反而更激励他勤奋读书,使他从小学到高中一向持续着优 异的成绩。 1959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他是带着家里 唯一的一条被子,第一次穿着买来的鞋迈入北大这一引导他认识现代科学的 大门。 学校给他最高的助学金, 还有冬衣和夏衣, 有关领导还经常问寒问暖。 这使他暗下决心: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就是这样 一个纯朴的信念使他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回顾 1979 年开始的准定常行星波研究工作,黄荣辉感叹:“灵感没有 帮过我的忙。”是的,他是把中国农民的老黄牛精神和现代科学手段、科学 思维相结合来塑造科学家的形象的。 准定常行星波变化缓慢,波长上万公里,比地球半径(6400 公里)还 长,是进行两周以上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预报的关键性动力学问 题。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务必从分析浩若烟海的观测资料入手。要在这个 领域提出一点新见解、新理论,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要耗费巨大的 心血。黄荣辉同样无捷径可走。 他家老少三代五口人,居住在狭窄的简易筒子楼里。回国后,两个孩子 都上学,天天晚饭后,不论刮多大风,下多大雨,他都要到办公室去,直到 家人休息之后,他才回去“接班”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他的研究。 清贫的科研生活,使他和他的爱人获得很强的适应力。吃饭,他不问色 香味,塞饱就行;工作累了,他不论睡地铺还是行军床,肩膀一挨铺就睡着。 上班时,头脑里不想柴米事,下班晚回家,爱人没意见。对于这样生活,他 说:“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在科学的迷宫,黄荣辉有时能够忘掉一切。一年春节,研究所为每人代 购一只鸭子。分鸭子那天,黄荣辉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 晚才回家。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到家后,公式没推导 完,鸭子不见了。爱人说道:“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还丢了”谁知鸭子被 本所一位同事拾到。这位同事作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所这天分鸭子,丢 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必须是我所的“书呆子”黄荣辉。 黄荣辉有时有点“呆气”,可他更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1979 年, 他由国家派遣赴日留学,两年中,他每日工作 14 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 达旦在机房工作。由于他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当时的日本气 象学会理事长就多次挽留他在日从事研究工作,并负责他在日期间的一切生 活费,但他没有答应,如期归国。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一位气象学家要给他优 厚的待遇,促他赴美工作,他婉言谢绝:“国家需要我赴美作合作研究时, 我会走的。”直到不久前,国外一所大学还愿带给相当二万多美元的年薪招 聘他,他同样没有答应。他对记者说:“我这个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事 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 黄院士曾说:“我是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的,我做的一 些事情主要是党多年教育的结果,再就是个人的努力。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 理想, 不是为了谋生。 对名誉我看得很淡,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 要为科学发展扎扎实实做点贡献,为国家为人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十九) : 电视的发明者 ——贝尔德 1929 年的一天,当英国人第一次看到电视图像时,无不兴高采烈,奔 走相告。在他们中间的电视发明者贝尔德(1888—1946) ,激动地流下了热 泪。 贝尔德出生在英国,从小体弱多病,好多次差一点被病魔夺去生命。然 而,身体的脆弱磨炼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大学毕业后,他在电气公 司工作。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很短时间就修好了几台几乎淘汰的机器,深受 公司器重。 无情的病魔缠住了他,只好辞职养病。1923 年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 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图像也就应是 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传送图像”的任 务。他将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卖掉,收集了超多资料,并把所有时间都投入 到研制电视机上,最后,完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 要把设计图纸变成实物样机,不是容易的事。一间小小的屋子,既是卧 室又是工作室。 虽然疾病折磨着他, 但他仍顽强地工作着, 常常是日以继夜, 连夜战斗,饿了吃面包,困了和衣睡一会儿,没有钱买实验器材就以旧茶叶 箱、旧帽子盒盖、编织针等代替。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 贝尔德最后用电信号将人的 形像搬上了屏幕。1929 年, 英国广播公司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 业务。30 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二十) : 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是德国地理学家、 地质学家, 近代早期中国地学研究专家。 1833 年 5 月 5 日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今属波兰) 。1856 年毕业于 柏林大学。曾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 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1905 年 10 月 6 日在柏林逝世。 李希霍芬早年曾研究蒂罗尔和阿尔卑斯山脉地质, 成功地建立了南蒂罗 尔的三叠系层序。他对喀尔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区域地质的 研究也卓有成效。 1860 年, 他作为地质学家, 应邀随同德国经济使团去远东, 访问了锡兰(今斯里兰卡) 、日本、台湾、西里伯斯、爪哇、菲律宾,并从 曼谷旅行到缅甸的毛淡棉。1863 年—1868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进行地质调 查,发现了金矿。 李希霍芬 1868 年 9 月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 1872 年 5 月,将 近 4 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 个省区) 。回国之后,从 1877 年开始,他先 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并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 的研究》 。这套巨著是他 4 年考察的丰富实际资料研究的结晶,对当时及以 后的地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在《中国》第 1 卷里,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 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他也采集了超多各门类化石,收集了很多各时代地 层资料。德国古生物学家弗莱希、施瓦格、凯塞尔等对李希霍芬所采化石的 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中国》各卷中。李希霍芬在辽宁、山东、山西和河北北 部建立了 3 条系统剖面。 他首先提出了“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 他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在山东、北京 西山、大青山、五台山等地发现了许多褶曲和正断层,在泰岭发现了逆掩构 造,在《中国》第 2 卷中的“中国北方构造图”上,他画了一条被称为“兴 安线”的推断构造线,从兴安岭经太行山,一向到达宜昌附近。他还提出了 中国北方有一个古老的“震旦块”,是一个具时间关系的地质构造单元。 他在《中国》第 2、3 卷中,将中国各地火成岩作为地层剖面中的一部 分加以描述,如辽东古老的高丽花岗岩,秦岭天台山志留纪花岗岩,南京山 地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 近代早期来华考察的地学家中,经历时间之长、搜集资料之丰富、发表 著作分量之大,李希霍芬是极为突出的。他为中国地质、地理之研究,作了 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近代西方地学、甚至整个 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科学交流的重要先驱,对 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科学家的故事精选20个”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科学家故事 科学家的小故事 科学家的发明故事

科学家故事 科学家的小故事 科学家的发明故事

花坛,约瑟夫,法国园,冒失鬼,东西,水泥,艺师

2020-06-15 #小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科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科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

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爱迪生,故事,瓦特,这本书,读后感,哈维,李时珍,读书笔记,张衡,牛顿,达尔文,医生,中国,仪器,妈妈,导弹,本名,汗水,草药,是世界上,英国著名,多科,尔文,居里夫人,崔钟雷,符腾堡,苏德,钱学森

2020-09-19 #经典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科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科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

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爱迪生,故事,瓦特,这本书,读后感,哈维,李时珍,读书笔记,张衡,牛顿,达尔文,医生,中国,仪器,妈妈,导弹,本名,汗水,草药,是世界上,英国著名,多科,尔文,居里夫人,崔钟雷,符腾堡,苏德,钱学森

2020-09-20 #故事大全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科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科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

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爱迪生,故事,瓦特,这本书,读后感,哈维,李时珍,读书笔记,张衡,牛顿,达尔文,医生,中国,仪器,妈妈,导弹,本名,汗水,草药,是世界上,英国著名,多科,尔文,居里夫人,崔钟雷,符腾堡,苏德,钱学森

2020-09-20 #小故事

科学家的的发明故事 科学技术寓言科学家发明故事

科学家的的发明故事 科学技术寓言科学家发明故事

磁石,电流,法拉第,铜丝,铁丝,指针,电流计,磁铁,发现了,科学家,故事,人类,大门,关系,圆形,发电机,形式,才能,日记,毛病,电源,电机,电磁铁,磁力,眼睛,磁力线,结论,运动,金属,部发

2020-06-10 #故事大全

科学家的的发明故事 科学技术寓言科学家发明故事

科学家的的发明故事 科学技术寓言科学家发明故事

磁石,电流,法拉第,铜丝,铁丝,指针,电流计,磁铁,发现了,科学家,故事,人类,大门,关系,圆形,发电机,形式,才能,日记,毛病,电源,电机,电磁铁,磁力,眼睛,磁力线,结论,运动,金属,部发

2020-06-14 #故事会

科学家的的发明故事 科学技术寓言科学家发明故事

科学家的的发明故事 科学技术寓言科学家发明故事

磁石,电流,法拉第,铜丝,铁丝,指针,电流计,磁铁,发现了,科学家,故事,人类,大门,关系,圆形,发电机,形式,才能,日记,毛病,电源,电机,电磁铁,磁力,眼睛,磁力线,结论,运动,金属,部发

2020-09-19 #故事阅读

科学家的的发明故事 科学技术寓言科学家发明故事

科学家的的发明故事 科学技术寓言科学家发明故事

磁石,电流,法拉第,铜丝,铁丝,指针,电流计,磁铁,发现了,科学家,故事,人类,大门,关系,圆形,发电机,形式,才能,日记,毛病,电源,电机,电磁铁,磁力,眼睛,磁力线,结论,运动,金属,部发

2016-08-05 #故事阅读

科学家的的发明故事 科学技术寓言科学家发明故事

科学家的的发明故事 科学技术寓言科学家发明故事

磁石,电流,法拉第,铜丝,铁丝,指针,电流计,磁铁,发现了,科学家,故事,人类,大门,关系,圆形,发电机,形式,才能,日记,毛病,电源,电机,电磁铁,磁力,眼睛,磁力线,结论,运动,金属,部发

2009-07-22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