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我的医学故事一个医生的成长心理历程

时间:2020-09-01

历史上的医学小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907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第三章:太爷教我学诊脉 现在想来,当年为了教我习诊脉,太爷花了很多的心思。毕竟教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了解什么是脉象以及背后的含义已经很难了,同时还要把相对比较微细的脉象变化体会出来,我实在想不出比太爷更高明的教法了。 有天早上起床后,太爷把我带到了院子,角落里有一个大木盆,里面居然有许多泥鳅,大约几百条吧。太爷拿出一个木桶,让我把那些泥鳅从盆里抓到桶里。真是一件好玩的游戏,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很容易啊。我伸手便抓。泥鳅滑溜无比,忙乎了半天,除了溅了一身水外,我一无所获。 我困窘的看着太爷,太爷微笑着捋了捋胡子,缓缓道来:“东娃子,抓泥鳅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哦,抓泥鳅下手要轻,不要让泥鳅感觉到你在抓它,泥鳅可是很滑的,当你的手轻轻地碰到泥鳅时,双手慢慢合拢,快快地抓起来,你要注意轻、慢、快三个字。” 太爷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可就有些难了,但是在太爷的细心指导下,我终于找到了感觉。接下来的一整天,我将所有的泥鳅全部抓到了桶里。看着我的成绩和沾满泥水却高高昂起的骄傲的小脸,太爷也开心地笑了。但让我郁闷的是,太爷在表扬我之后,随后顺手将桶里的泥鳅又倒回了盆里。 我忍不住抗议了:“干嘛又倒回盆里,抓得很辛苦!” 没有想到太爷却板着脸,严厉地说“这可不是游戏,明天放学后再抓一遍,记住明天不能再抓这么慢了!” “抓就抓,谁怕谁呀?”我有些委屈地赌气说。 “东娃子,你要知道学医是很辛苦的,你是太爷一生的希望,你一定要更努力才行,太爷老了,怕等不了那么久了......”记得当年太爷摸着我的头,喃喃地说,目光看着很远的地方,不知道是在安慰我,还是在自言自语,我只知道那语气里带着几分我所不理解的苍凉,而我的委屈也很快就消散了,谁让我和太爷关系最铁。 第二天老师有事,只上了半天课就放学了,回家一放下书包,我就到后院去抓泥鳅,成绩有所上升,从放学到天黑,我终于抓完了所有的泥鳅。照例是一身泥水,被妈妈骂了一通,但也得到了太爷的表扬。 毕竟是孩子,连续抓了3天,再好玩的游戏也玩腻了。太没有意思了,每天手都在水里泡着,泡得手都肿了,我罢工不干了。太爷用尽办法劝我也没有用。太爷摇着头对我说:“东娃子,抓泥鳅是为了练习你的感觉,给病人切脉也需要感觉,只有感觉到位后,才能体会到脉象的变化,这样切脉才能得心应手,你如果想学医,就一定要有耐心。”我却一口咬定自己已经抓得很好了,不会有人比我抓得更好,我可以学其他的了。太爷好笑地看着我说“东娃子,我们打个赌好吧,我们来比比谁抓得快,如果你比太爷抓得快,太爷就教你其他的东西,但太爷比你抓得快,你就得乖乖地抓一个月的泥鳅,不许赖!”我说:“好,比就比,但太爷你输了,不光要教我其他的东西,还要给我买糖吃!”小时候我是个很馋嘴的小孩子,但是那个时代的孩子有谁不馋呢? 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我惨败。我沮丧极了,也有些不服气。太爷说:“来来来,太爷抓给你看看,你就知道你比太爷差的原因了。”只见太爷慢慢在把手伸进水时,缓缓地接近泥鳅,但很快便把泥鳅捧在手里,而那些泥鳅躺在他的大手里,一动不动,很舒服的样子,就这样一盆泥鳅很快就抓完了。我这才真正掌握了抓泥鳅的要诀:轻、慢、快。而这一切的把握都要依靠手的感觉。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虽然时有怨言,但总是被太爷揪住在课余时间练习着捉泥鳅。快入冬的水有些凉意了,每次捉完泥鳅,手都被冻得通红。每次太爷看着我冻红的小手,都很心疼地帮我暖热,但从来不准我放弃。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太爷心里好象有很多话要对我说,他却很少说。他常常看着我,但目光却在很远的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个月的努力,我抓泥鳅的速度终于能够和太爷一比了。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在太爷的要求下,我在全家人面前表演了抓泥鳅,赢得了大家的表扬。大家笑着说:“看来咱家以后不缺泥鳅吃了。”我却苦着脸说:“天气太冷了,我再也不抓泥鳅了”。 大人盼种田,娃娃盼过年。每年最快乐的时光总是来得迟,而去得快!盼啊盼,终于盼到快过年了,鞭炮、龙船、糖果、年糕、新衣服……太多的诱惑,一想到心就痒痒的。过年喽!不,只是快过年喽! 和往年一样,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心情激动地象要飞上天,恨不得盯着日历过日子。但唯一的例外是今年我要随着太爷一起替人看病。临近过年,通常是病人最多的时候。忙了一年,闲下来,身体的不舒服就显出来了,同时在外乡揽工的也回来过春节了,人多了,病也多了。春节前后的一个多月,每天都要看病人,看到其他的小伙伴在稻场上疯闹、嘻戏、放鞭炮,而我却每天都得陪太爷给人看病,心痒无比。恨不得心分两边。太爷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许诺说,等看完病人,就给我买最棒的冲天炮,这才让我的心收回来。 整个春节期间,我和太爷看了好多病人,其中有几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曹叔在吃鱼时,不小心被鱼刺卡在喉咙里,在家吞了饭团,喝了醋都没有效果,只好来找太爷。爷从药柜里抓了一把威灵仙,倒了半瓶醋,加了半碗水,放在炉子上煮了十来分钟,过滤凉温后,让曹叔喝下去,不一会曹叔感觉好多了。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神奇,太爷对我说:“鱼刺卡喉一碗醋,灵仙一把立能疏。”到今天,我治疗鱼刺卡喉仍用这个单方,效果真的很好。 第二个病人是在外乡揽活的小伙子,是个外村人,我并不认识。一找到太爷,就忙着脱裤子。我觉得这人真不知羞,外面还有好多村里的大婶呢。太爷说:“别急,小伙子,来屋里吧!”小伙子跟我们一起到了里屋。只见他在大腿内侧抓得血淋淋的。小伙子说在外面揽活不容易,染上病了又没有钱治,结果就成这样了。太爷仔细地看了看,然后问:“这病晚上睡暖和了,痒得更厉害,是吧?“小伙子连连点头。太爷说这是疥疮。随后包了一包硫磺,写了一个方子:苦参一两,黄柏一两,蛇床子一两,共三剂。并交代小伙子,将每付药煎成半盆水,放入硫磺粉洗澡,并叮嘱他要把换下来的衣服用开水烫过后曝晒。过了几天,小伙子又来了,提了两瓶酒,说是要感谢太爷治好了他的病。太爷谢绝了他的酒,对他说:“在外揽活,日子过得艰难,过年了还是早点回家去。平时换下的衣裤要曝晒,免得再传染疥虫。" 我二叔非常喜欢喝酒,酒量却不行,每年过年都要闹酒,每次都醉得不省人事。最后要靠太爷善后,把他弄醒。大家都想知道要用什么药解酒,但是太爷从来秘而不宣。今年我可要抓紧时机,看看太爷是咋用的药。喝年酒时二叔闹得最凶,也醉得最快。还没等大家吃完,他已经躺在桌子底下了。我就叫太爷来看,太爷看着这个让他头痛的孙子,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让我去柜子里的拿了个小盒了过来,抓了一把里面的东西,外加一把葛花,煮水给二叔灌下去,不到晚上,二叔就醒了,又开始闹着喝酒。我悄悄地问太爷,小盒子里是什么药。太爷神秘地对我说:“东娃子,千万不要告诉你二叔,免得他以后喝酒更没有节制。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稀奇药。”原来家里后院种了一颗拐枣树,每年太爷就把拐枣树的种子收起来,放在小盒子里,以备不时之需。太爷告诉我:“拐枣籽又名枳棋子,是解酒的好药。” 拉肚子是春节最常见的病,一般的都是在家里吃点止泻药就行了。但张叔的小儿子拉肚子却不一样,自己吃了止泻药可以止住,但不拉肚子了就肚子痛。折腾了几天,实在受不了,就来找太爷了。太爷摸了摸他的手心,我也跟着摸了摸,烫的很。太爷又问他是不是拉肚子的时候屁眼热辣辣的。他点了点头。太爷说:“你这是过春节,好的吃多了,辣的吃多了,拉肚子是正常现象,不拉才会出现大问题。”太爷给他包了两块大黄,让他泡水喝。 病人走了,我很奇怪地问太爷,为什么拉肚子还要吃大黄,不是越拉越厉害吗?太爷说:“这就叫做 ‘通因通用’,病人因为肠道热毒过盛引起拉肚子,用大黄通下,帮他将热毒清干净,病自然就好。”我还是似懂非懂,太爷接着说:“阳病用阴药,热病用凉药,这中间的关键是搞清楚病人是不是热病,阳病。只要确定,就可以用了,治病要从根本入手。”这番话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在思索。而每一个医生一生所做的都是为了找出疾病的本质原因并治疗它。 春节很快过去了,我记住的除了鞭炮、热闹以外的东西,那就是病例,还有太爷手书的一付对联:青山采药锄岁月;河水熬汤炼春秋。横批:医药世家。我看到了太爷的骄傲和希望。 练习了一个冬天的抓泥鳅,虽然小有所成,手指的灵活性和敏感度大大增加了。但是要找到脉行的感觉,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爷日思夜想,居然想到一个从没有想过的办法——放风筝。山里风大,不容易找到风势平稳的地方,每次放风筝都要跑到后山去,山顶上风虽然很大,但是风势比较平稳,所以很适合放风筝。每当风筝放到二十米以上后,太爷便将一个园形的硬纸片穿在线上。纸片沿着线在风中向风筝追去,而太爷让我将三指切在绷紧的风筝线上,体会从指上传来的那种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滑时涩的感觉。太爷在风筝线上打了一些小结,距离有一定的规律,纸片每通过一个小结就会有轻微的振动,这种感觉会随着风筝飞的高度而减弱,当风筝升得很高时,纸片通过小结时的振动就完全感觉不到了。太爷就让我细心感觉,时放线,时收线,在不同的距离体会这种振动的感觉。纸片的数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一张,有时是两张,这样感觉又不一样。如同小鸟在半空歌唱,通过细线将它们的歌声传到我的指尖。风小时振动会慢。风大时好象它们在吵架一样,互不相让,你还未罢,它又起,它方起时,你又来。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当你的心很静时,才能体会到几张纸片的不同振动,从一张纸片开始练起,一直到同时放上五张不同大小的纸片,它们停在风筝线上的不同位置,当五种振动同时传来,要要细分开来,很不容易。一个春天的练习,我已经能够有一定的感觉。太爷在放完这些纸片后,让我背着风筝用手指切线,询问我有几张纸片,第几张最大,我都能够一一做答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别的练习,使我现在对切脉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一种包含着感情的脉搏敲动,让你能从中感觉到患者的喜、怒、哀、乐…… 练习完了放风筝,太爷才拿出他珍藏的《诊脉心法》,这是一本关于切脉的练习及一些脉学理论方面手抄本,书皮已发黄发暗,还得从右向左竖着看,而且大多是繁体字,对于一个不满8岁的我来说,的确难度很大。但我认得第一页上的几行字: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我学得好吗?”我有些心虚了。 太爷说:“我年纪大了,说不准那天就走了,这本书你好好看,不认识的字我会教你的!” 看着太爷很郑重的样子,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有多重了,太爷接着说,这本书是祖辈留下来的,保存下来不容易,他按照书上的练习过,可惜资质有限,加上还要务农,手上经常起老茧,所以脉法的修炼与老太爷差很多,看看我能否超过老太爷了。 为了让我尽快开始学习,他也将书中内容逐步翻译成简体字,我也就有机会学习了。 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书中记载的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经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面,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此法又分三个境界:1、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与心跳齐为初级。2、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2倍左右为高级。3、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4倍左右算是通神了。 我在太爷的捉泥鳅和放风筝训练后,手指对一些振动敏感了很多,但与书上记载的相差有多大,一时还不知道,太爷担来一碗水,让我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然后迫不及待的问感觉到了没有,我一时很茫然,没有任何感觉啊,水又不动,里面又没东西,怎么会有感觉呢? 太爷先让我用手指切在桌面上,看看有没有感觉,我说也没有,桌子又没有动怎么会有感觉,太爷一下想明白了,说你体会手指皮肤下的血管波动感,不是桌子的振动感。 明白后我再切桌面,很清晰的波动感,我点了点头。太爷再让我切水面,也有明显的波动感,太爷听完我的描叙后,非常兴奋,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想不到放风筝对我的脉法练习有如此大的帮助。随后太爷让我切空气,在空气中寻找手指尖的波动,非常微弱的感觉,但的确存在,我稍不留神感觉就消失了,只有静下来慢慢慢慢体会,才能感受到微弱的搏动,太爷说别急,能有现在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以后手指要保养好,不可伤了手指,割猪草的活以后别干了,你今后要靠手指来救人的…….. 在随后的日子里,只要有病人看病,太爷总让我学着给病人切脉,切完后他再切,然后给我分析脉象及病人的病情。 “脉也分阴阳,就好比去年我们谈论的阴阳,从脉象确定人体脏腑的阴阳盛衰,就确定病情的本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 “切脉如同看书,看书有目录,脉象也有总纲,八纲脉必须要掌握!” “那什么是八纲脉呢?” “浮、沉;迟、数;虚、实;滑、涩!” “浮、数、实、滑为阳;沉、迟、数、虚、涩为阴对吗?” “是的!”太爷接着说,“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床诊断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可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特性使然;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虚、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较里;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虚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脉率快为数,按呼吸来算,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脉道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涩为阴份不足,脉道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这些东西当时听起来非常枯燥,太爷怕我灰心,在遇到病人时,结合患者的脉象来解释,很快我就明白了八纲脉,毕竟这是纲领性的东西,很容易掌握的。 八岁的我开始给病人号脉了,但许多病人都是心存疑虑的。有此遇到个高个子的病人,寸关尺相距太远,我手指太短。无奈之下,只能干脆用中指先切寸脉,再切关脉,最后再切尺脉。看起来颇有几分滑稽。当着病人的面,太爷没有指责我。等病人走后,太爷告诫我说,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摆好姿势。中医上有“总按”的说法。一个手指只能取其脉,却不能取其势。而脉势对疾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听得我一头雾水。太爷接着说:“‘脉势’是指整体脉象的走势,是向上跃,还是向下沉,或者向内潜,对诊断疾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提示。比如许多中风的病人,发病前其脉都有上跃之势。左右手出现上跃之势,则应考虑气血并走于上,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潜阳的办法,培补下焦……” 太爷说了许多,有些我已经不记得。只记得太爷的中心意思是如果不是三指同时切脉,就难以把握“脉势”,就不能正确诊病。但我的手指太短,而且也不够灵活,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当时可愁坏了我和太爷。 太爷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让我学习吹笛子,将手指间距拉开,并锻炼手指头的灵活性。 听说学习吹笛子,我可高兴坏了。听别人吹笛子很好听,可我却怎么也吹不响,即使吹响了,也是曲不成曲调不成调。每天放学后,没有病人的时候,太爷就开始手把手教我吹笛子。刚开始学吹的时候,手指分好了,笛孔也按上了,可一吹曲,手指又没法放回到笛孔上了。真是让人头痛。练习了很久,我才学会了一首《社会主义好》。但是接下来,就顺利很多。慢慢地我的手指变得更灵活了。直到今天,我给一些高个子的病人切脉时,常常会想起当年太爷教我吹笛的情形。“做事先做势,把势不对,永远难成正果”,太爷的教诲总在我耳边回响,也时刻警醒着我。为医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标准,只有姿势摆正了,才有可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一副吊尔郎当的样子,是没法让病人相信的。 “切脉当知部位之所主”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而太爷也对这句话做了最详细的诠释。 古人取寸口而测全身。在太爷所教授的脉法中,将寸口分为五部,左右共十部。也就是说切脉就是了解这十个点所反映的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后,得到一个整体信息,即人体的健康状况。 现在回忆太爷所传授的五个点比教课书所讲多两个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是寸部向上与大鱼际相交处,另一个则是尺部向下半寸左右,一上一下两点用于辅助寸关尺来帮助确定脉势。 “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书中讲的血脉、经络与脉象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切脉切的是桡动脉。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也会受西方医学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即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这些道理太爷当时并没有给我讲清楚,毕竟他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但他却一直认为脉象是血脉和经络相结合而产生的,时至今日,我临床多年,才明白太爷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 “脉象之首脉郁脉”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也是我多年切脉的深切感受,没有找到郁脉,就不知道何脏受病。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总按为第一,求的粗与细;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 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属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金虫所伤。不能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的经气的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之分。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主病: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 左寸出现郁脉 心脏出现问题 或 左侧头部出现问题; 右寸出现郁脉 肺脏出现问题 或 右侧头部出现问题 左关出现郁脉 肝胆出现问题 右关出现郁脉 脾胃出现问题 左尺出现郁脉 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 右尺出现郁脉 右侧腰腿部、子宫 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中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求的郁与细,再辨属何疾。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需),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所客的)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切脉如抚琴”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里面的意思只有切脉娴熟时才能体会到。我临床运用多年会理解为: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过度紧张,切至毫发,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沉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 每当太爷结合病人谈论《诊脉心法》中的话语时如痴如醉,让我感觉到在脉学的研究上他虽然没有超过前辈,但他对脉学的领悟可能已超过前辈,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法体会到那种境界,也许是城市的喧闹让心无法平静下来,但每次梦中梦到太爷给我讲脉法,我总是深感惭愧,而太爷总是激励着我,给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中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切诊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三诊,病人找太爷看病往往一句话都不说,就伸手让太爷切脉,其实在切诊的同时,望诊也随之进行,有些病一望就可以分辨,太爷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训练我的切诊,在切诊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望诊进行补充,才能进一步确定阴阳寒热虚实,于是太爷开始叫我望诊.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的医学故事一个医生的成长心理历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我的医学故事一个医生的成长心理历程

我的医学故事一个医生的成长心理历程

太爷,切脉,病人,泥鳅,感觉,手指,脉象,脏腑,寸口,心法,血管,中指,出现问题,东西,原话,小伙子,才能,放风筝,无名指,疾病,纸片,部位,食指,二叔,娃子,体会到,感觉到,抚琴,时候,脉率

2020-07-02 #经典故事

我的医学故事一个医生的成长心理历程

我的医学故事一个医生的成长心理历程

太爷,切脉,病人,泥鳅,感觉,手指,脉象,脏腑,寸口,心法,血管,中指,出现问题,东西,原话,小伙子,才能,放风筝,无名指,疾病,纸片,部位,食指,二叔,娃子,体会到,感觉到,抚琴,时候,脉率

2017-12-18 #故事大全

走近科学之弗朗索瓦 欧容 《双面情人》是一个医学悬疑故事

走近科学之弗朗索瓦 欧容 《双面情人》是一个医学悬疑故事

欧容,双面情人,双胞胎,心理医生,悬念,电影,作者,剧情,医学,哥哥,导演,悬疑,故事,结尾,胞胎,镜头,好电影,另一个,小姐姐,娜塔丽波特曼,诺兰,女主角,好一,都会,亲儿子,事情,个人风格,个人,主角,仇恨

2019-02-23 #故事阅读

我是中国医生 医学可以无国界 但医学家不能没有祖国!

我是中国医生 医学可以无国界 但医学家不能没有祖国!

林巧稚,医院,鼓浪屿,母亲,一生,电话,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厦门,事迹,北京,妇产科,婴儿,宏愿,孩子,年代,技术,故事,精神,毕业后,北京妇产医院,都会,一家,不幸,主任,产钳,伴侣,光辉,决心

2016-02-18 #故事会

他希望结束医学观察后 作为社区志愿者走上防疫一线

他希望结束医学观察后 作为社区志愿者走上防疫一线

居民,防控,疫情,心理咨询师,心理服务,人员,春燕,热线,心理疏导,北潞园社区,社工,服务,张先生,心理援助,专业,家人,平台,心理,志愿者,技巧,社区,知识,科学,编辑,工作,心理调适,了情,张先,徐慧,陈强

2009-07-24 #小故事

“疫”线故事:被医学隔离观察的急诊科医生

“疫”线故事:被医学隔离观察的急诊科医生

陈乐,隔离,急诊,医生,电话,唐永,永兰,患者,父母,肺炎,和同事,陕西省人民医院,一线,人员,医学观察,同事,岗位,女儿,西安,科室,领导,工作,科里,内科医生,省疾控中心,陕西省交通医院,仔细观察,医务人员,医院,压力

2017-10-06 #故事阅读

一个医生的故事——挪威大夫 医学人文

一个医生的故事——挪威大夫 医学人文

挪威,大夫,挪威人,披萨,检验单,北极虾,没问题,于海,周后,培尔·金特,小礼,斯诺,李玲,格里格,爱德华·格里格,高福利,萧乾,诺达尔,责任编辑,一台子,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来一点,船坞里,北端,世界,交通,世界各地,主刀,东西,中国

2018-04-26 #长篇故事

深圳罗湖维也纳健康驿站:首批医学观察期满人员离站 留下温暖故事

深圳罗湖维也纳健康驿站:首批医学观察期满人员离站 留下温暖故事

医学观察,维也纳,驿站,健康驿站,疫情,人员,目的地,防控,工作人员,指挥部,笋岗街道,服务组,罗湖区,小朋友,惠州,母亲,爱心,玩具,老人家,锦旗,工作,心理医生,儿子,协调组,干部,时间,方式,汽车,温情,点对点

2009-02-02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