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

时间:2020-08-28

曹冲称象属于什么故事类型

提示:本文共有 469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关于“曹冲称象”典故真与假,我们可以来考证几个问题。

第一、故事的发生地在哪?当地有没有没大象?

原文中这头大象是孙权送来的。

原文: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

近代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当时处于孙吴境内没有大象,而历史地理学者曾经总结过大量正史中出现野象的记载,南北朝时今安徽、湖南、江苏,直至北宋时今湖北等地都出现过野象闯入被猎杀的记载。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则说明亚洲象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80年的活动北界在秦岭淮河一带,公元580年至1050年间的北界仍在杭州湾、钱塘江,即使晚到1450年其活动北界仍可以包括福建省内的武夷山。孙权200年接掌江东时就被朝廷封为会稽太守,东汉会稽郡辖境南括今天福建省三明市、漳州市、龙岩市、南平市等地区,远在亚洲象活动北界(秦岭淮河)以南。

据元朝史料记载,忽必烈汗在与其弟阿里不哥和海都争战时,亦曾驱驾白象指挥战事。阿里不哥主要统辖的地方是和林今蒙古国北杭爱省鄂尔浑河上游右岸厄尔德尼召北以及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此地交战,出现象战,理论上来说,此地应该当时也是有白象存活,而且数量应该不小,种群也很优秀。

本人是 伤寒论 的爱好者,所以对仲景先师所生活的汉代南阳也做过一定的考据。在学习中发现,南阳汉画像中的风物具有热湿地域的特点。南阳汉画像中有大象,独角兽等,传统的研究理念,这些都是异域热带的动物,有的人把这些归于物象,认为是虚写出来的祥瑞意义。其实不然,要知道《宋史??五行志》中还记载宋代南阳还有大象出没[7],何况在汉代呢?竺可桢的气象学认为历史上北方的气温一直在降低,那么汉代南阳肯定是有大象的。独角兽的情况亦然。汉画中频频出现渔猎现象,这也能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好,气温也会高。

张衡《南都赋》所绘风物说明当时南阳气候是热湿的。通过张衡对家乡南阳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动植物,而这里里面有一部分动植物在现在南阳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南方才有,或者是南阳现在极少有。例如。文中说到白河两岸竹子繁茂,而现在就很稀少。我们知道竹子是一热湿气候,当时南阳竹子繁茂,说明气候热湿。

同时,在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中我们发现,从汉代开始,历朝历代都在跟北方的游牧民族长期处于战事之中,并且随着越往近代发展,北方游牧民族越来越向南侵袭。根据竺可桢先生的气象学研究,证明从汉代以后,我国的气候是趋于变冷态势,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只有一直向南进攻,才能获得他们需要的物资。《宋史??五行志》记录了宋代南阳有大象出没,那么比宋代温和湿润的汉代在北方有大象是很正常的,何况东吴之地比南阳气候要湿润温暖的多。不知道陈寅恪先生是一时心血来潮断定汉代北方没有大象,还是经过仔细论证的?本人认为的是陈先生的这一推断是站不脚的。

所以,当时有大象是肯定的。

第二、曹冲称象用的是哪种原理?

“曹冲称象”,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 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 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这里再讲一个爱迪生的小故事。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位数学基础相当好的助手叫阿普顿。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电灯泡的玻璃壳交给阿普顿,要他计算一下灯泡的容积。阿普顿看着梨形的灯泡壳,思索了好久之后,画出了灯泡壳的剖视图、立体图,画出了一条条复杂的曲线,测量了一个个数据,列出了一道道算式。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计算,还未得出结果。爱迪生看后很不满意。只见爱迪生在灯泡壳里装满水,再把水倒进量杯,不到一分钟,就把灯泡的容积“算”出来了。这里,爱迪生用倒入量杯里的水的体积代替了灯泡壳的容积,用的也是等量替换法。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的大人都想不出办法,而年仅七岁的孩童就能想出如此好的办法呢?

当时的官员都是傻子吗?竟然还说出“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大杆秤不是市场上卖小东西的那种小秤。它是在秤系中穿上一根棍子,两个人抬起东西,另有一个人专门掌管秤杆和秤砣,看称出的重量是多少。至于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简直是异想天开。如果曹操手下是这样一帮饭桶,那曹操后来又怎么能够用这些人打败对手呢?

其实,史书上根本就没有上述情节。曹冲称象的故事出自古代史书《三国志》,里面是这样记载的: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邓哀王是曹冲死后的封号。曹冲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病死,年仅13岁。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给曹冲追赠谥号为邓哀侯,后追加称号为邓公。太和五年公元232年,又授曹冲谥号为邓哀王。

曹冲自幼聪明异常,据说很小的时候就赶上了成人的智商。当时,吴国国君孙权派人送来一头大象。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当时的中国,只有南部边境才有大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就向手下的官员询问办法,但大家都想不出来。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官员真的都不知道如何办。因为曹操特别喜欢曹冲,总是称赞他如何如何聪明。当时曹冲就在现场,摆明了曹操是想让曹冲露脸出彩。如果哪个官员不知趣,说出了办法,不是让曹操很扫兴吗?

曹操权倾朝野,“挟天子以令诸侯”,连汉献帝都得听他的。试想,如果有谁扫了曹操的兴,那还有好果子吃么?因此,官员们这个时候一问三不知,是最明智的做法。当然,他们想来也不会说出“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或“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之类的傻话。因为这样说的话,不仅掉身价,而且说不定曹操会猜出你在装傻,然后一怒之下把你的脑袋砍掉。

第三、装的是石头还是别的东西

官员们都把这个出彩的机会让给了曹冲。传统故事里,曹冲是这样称象的——

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然而,曹冲“往船上装石头”的做法是对的吗?我们不妨来分析比较一下。

一头大象的重量大约是3至8吨,取个中位数就说五六吨重吧,也就是一万多斤。可是要找到一万多斤石头并搬运到一起,不知道要找到猴年马月啊?就算不用到处去找,就在岸边有一堆石头,那我们再来算一下经济账吧。

用船称象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个人在船上牵着大象,另一个人在船舷边上划线刻记号。牵着大象是为了不让大象走动,因为大象一走动,船就会晃动不稳,划线的人就画不准了。同时,不让大象走动也是为了安全,避免因大象走动弄翻船。如果还是这两个人把一万多斤石头搬到船上,再把它们搬回原地,并把这石头一块一块称出来,再把称出来的数量加起来,那得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那就是用水桶往船舱里装水。因为水就在船边,往船舱里装水相对方便得多。实际上,曹冲的做法并不是最省力最有效的。但他毕竟是个只有几岁的小孩子,过多苛责没有必要。但作为大汉丞相的曹操竟然“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实在是太有“兴致”了。

但事实真跟故事中说的一样吗?让我们来看看史书上是怎样记载的——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可见,《三国志》里的曹冲只是说“把同等重量的其他小东西装到船上”,至于往船上具体装的是什么,并没有说清楚,更没有说“往船上装石头”。故“往船上装石头”的情节,恐为后人演绎和杜撰。

当时的年龄是7岁还是更小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和史书不同。传统故事里描述,称象的时候,“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可史书里记载,称象时曹冲的年龄是五六岁。而且,故事中讲的7岁是周岁,史书里说的五六岁是虚岁。如果按照周岁来说,曹冲当时应该只有四五岁。

那为何要把曹冲的年龄改大点呢?这很可能是杜撰者觉得四五岁的孩子不可能有这样的智慧,即便是7岁也已经足够聪明了。这种调整年龄的做法,当然是有道理的。

曹冲称象的方法,确实表现出了很高的智慧。他首先要知道,船上装载的东西越重,船舷没入水的部分就越深;船上装载的东西越轻,船舷没入水的部分就越浅。他还要知道,一个重量大的物体和很多重量小的物体,如果用同一条船来装载,只要重量相等,船舷没入水的部分就是一样的。装在同一条船上的这些小物体,加在一起的重量总和,就等于装在同一条船上的大物体重量。所有这些,对于今天还在幼儿园里玩耍的幼童来说,恐怕还是很难理解的。

如果是7岁,那就大不一样了。今天,7岁的孩子已经是小学二年级了,加减乘除都学了,生活阅历也丰富多了,智商当然更高多了。但即便如此,一个7岁的孩子,如果没有自己的实践经验,没有对前人类似经验的借鉴,也很难凭空想出这种称象的方法。

其实,神童不过是智商高,但智商并不等于智慧。智商是先天的,智慧是后天的。智慧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从经验的思辨中获得的。经验既包括自己的实践经验,也包括对前人经验的借鉴。称象的智慧也是一样,四五岁的曹冲,自己不太可能有如此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没有对他人经验的借鉴,仅凭一己智商是不大可能空想出来的。

第四、是否借鉴燕昭王“浮舟”称猪

那么,曹冲称象的智慧从何而来呢?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类中,曾提出这样的看法——

予按:《符子》 曰:“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其巨无用。”云云。乃知以舟量物,自燕昭时已有此法矣,不始于邓哀王也。

战国的时候,北方的一个部落给燕昭王进献了一头巨大的猪。献猪的使者说这头猪的名字叫养奚若,已经120岁了,人称“豕仙”。燕昭王派负责养猪的官员专人饲养它。15年之后,这口猪的形体像一座沙丘那么大,四条腿简直就支撑不起身体了,不得不整天坐着。

燕昭王命令掌管衡器的官员称一下这口猪到底有多重。起初,掌管衡器的官员拿来十杆最大的秤,每杆大秤可以称500斤,十杆大秤就可以称起5000斤。他们用很多绳索把猪兜住,然后把十杆大秤的秤钩分别挂在不同的绳索上,每杆大秤由两个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来抬。可是,20个小伙子不仅抬不起来,而且这十杆大秤也打不起来。掌管衡器的官员又拿来十个秤砣,每杆大秤用两个秤砣。这样,一杆大秤可以称1000斤,十杆大秤就可以称10000斤了。可是,众人还是抬不起来。由于用力过猛,结果十杆大秤的秤杆都被折断了。

燕昭王问大臣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称这口大猪。水官说可以用“浮舟”来称量,就是用船来称量。燕昭王采纳了这一做法,最终得以称出这口大猪“其重千钧”。一钧是30斤,千钧就是30000斤。大猪的重量或许有明显的夸张,但用船称猪的方法和用船称象的方法是类似的。

《符子》这部古书中只说水官用船来称量大猪,但具体怎么用船称则语焉不详。或许别的古书上有记载,但今天已经失传了;或许别的古书上没有记载,这就要靠人的学问水平了。

曹冲所受的教育,应该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他的老师一定是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很可能给曹冲讲过如何用船称猪的故事。因此,曹冲就知道用前人这一称猪的方法来称象。所以,大致可以推断,曹冲称象的智慧来自于对前人经验的借鉴,而不是单靠神童的智商想出来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

曹冲,大象,南阳,曹操,石头,重量,曹冲称象,办法,官员,智慧,智商,爱迪生,经验,燕昭,邓哀王,做法,故事,史书,气候,公元,北界,前人,年龄,燕昭王,物体,等量,千钧,浮舟,阿普顿,灯泡壳

2020-06-22 #故事大全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

曹冲,大象,南阳,曹操,石头,重量,曹冲称象,办法,官员,智慧,智商,爱迪生,经验,燕昭,邓哀王,做法,故事,史书,气候,公元,北界,前人,年龄,燕昭王,物体,等量,千钧,浮舟,阿普顿,灯泡壳

2020-06-21 #短篇故事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

曹冲,大象,南阳,曹操,石头,重量,曹冲称象,办法,官员,智慧,智商,爱迪生,经验,燕昭,邓哀王,做法,故事,史书,气候,公元,北界,前人,年龄,燕昭王,物体,等量,千钧,浮舟,阿普顿,灯泡壳

2020-06-22 #故事阅读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

曹冲,大象,南阳,曹操,石头,重量,曹冲称象,办法,官员,智慧,智商,爱迪生,经验,燕昭,邓哀王,做法,故事,史书,气候,公元,北界,前人,年龄,燕昭王,物体,等量,千钧,浮舟,阿普顿,灯泡壳

2009-09-15 #故事大全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哪些依据? – 二货问答库

曹冲,大象,南阳,曹操,石头,重量,曹冲称象,办法,官员,智慧,智商,爱迪生,经验,燕昭,邓哀王,做法,故事,史书,气候,公元,北界,前人,年龄,燕昭王,物体,等量,千钧,浮舟,阿普顿,灯泡壳

2008-06-06 #故事会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黄河,旋律,兵马俑,世间,天地,单元,擎天,巨臂,西安,时空,母亲河,约束,不知疲倦

2020-06-21 #经典故事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黄河,旋律,兵马俑,世间,天地,单元,擎天,巨臂,西安,时空,母亲河,约束,不知疲倦

2020-06-22 #故事大全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北魏,天神,藏经,於建安,吴曾,吉迦夜,孙权,晋涵,燕昭,梁章钜,未得,曹氏,比丘,王与,那伽,大池,义门,三国志,出处,共议,佛典,书籍,关系,内容,大白,回复,大臣,斤两,支那,故事

2020-06-21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