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精品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时间:2020-08-14

故事翻译古文

提示:本文共有 1117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3 分钟。

1. 而兵者, 诡道也, 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 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 而况(2) 战乎? 故冯婉贞曰: “ 诸君而(3)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婉贞, 而(4) 翁豪杰者, 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 日参省乎己, 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 思也。 众应之。 既而(8) , 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 出, 果大捷。众皆叹: 婉贞, 小女子而已(10) ; 其行, 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解析: (1) 连词, 表并列。 (2) 复音词, 即“何况” , 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 连词, 表假设。 (4) 代词, 通“尔” 。 你, 你的。 (5) 连词,表转折。 (6) 连词, 表递进。 (7) 连词, 表修饰。 (8)复音词, 不久, 一会儿。 (9) 连词, 表承接。 (10) 复音词, 放在句尾, 表限制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罢了 ” 。(11) 语气助词, 表肯定语气。( ) 连词表并列( ) 复音词即“何译文: 兵法, (是一门讲究) 变幻莫测的学问, 并且 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 (但是) (它是) (一种) 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 更何况是兵法呢? 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 看我的马头(就) 可以了 。 ” 宛贞, 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 但是(你) (就像) 靛青, 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 宛贞率领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 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 宛贞, (只是) 小女子罢了 : 她的行为, 却是巾帼豪杰啊。大家回应她不久, 宛贞率领2. 何“徐公何(1) 能及君也? ” 本谬也, 然其妻如此言者, 何(2)也? 其所据何(3) 为? 原其理, 乃爱之深也。 嗟乎, 情之误, 何(4) 其大也! 然何(5) 人能忘情耶? 何以(6) 除此弊, 望君教我以良策, 何如(7) ?解析: (1) 副词, 用在动词前, 表疑问, 怎么。(2) 疑问代词, 表原因, 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 “也”相当于“为什么”“哉” “也” ; 相当于“为什么” 、 “什么” 、 “什么原因” 。 (3) 代词, 做宾语, 什么。 (4) 用在形容词前, 表示程度深, 相当于“多么” 。 (5) 代词,做定语, 相当于“什么” 。 (6) 即“以何” , 介宾短语, 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 相当于“拿什么” 、 “凭什么” 。 (7) 即“如何” , 表示疑问或反问, 相当于“怎么样” 、 “怎么办” 。“什么”“什译文:“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 (这样说) 本来是错误的, 但他的妻子这样说, 为什么呢? 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 呢? 推究其中的道理, (是) 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 哎, 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 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 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 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 好办法, 怎么样?3. 乎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1) 。 然吾曾见一人, 其家世代捕蛇, 多人死乎(2) 是, 而操此业不辍, 问其故, 曰: “可塞赋敛也。 ” 嗟乎(3)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 ! 而王胡为乎(5) 好乐甚? 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 而有余, 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 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 所言者谬, 王能谅之乎(8) ?解析: (1) 句末语气助词, 表揣测, 相当于解析: (1) 句末语气助词, 表揣测, 相当于“吧” 。 (2) 介词, 相当于“于” , “在” 。 (3)(4) 句末语气助词, 表感叹, 相当于“啊” “呀” 。(5) 句中语气助词, 表停顿。 (6) 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的样子” 、 “……地” 。 (7) 介词, 表比较,相当于“比” 。 (8) 句末语气 助词, 表疑问。译文: 大王喜欢音乐太投入了 , 那么齐国治理得(也) 差不多了 吧。 但是我曾经看到一个人, 他家世代捕蛇, 有多人死在这件事上, 却仍然做这件事不停下来, 问他原因, (他) 说:“(捕蛇) 可以应付赋税啊。 ” 哎, 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 然而大王您为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 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专心致志, 一定会游刃有余的, (这样的话) 大王的作为真是比耽音乐强倍为臣真是比耽溺于音乐强百倍啊。 为臣愚钝, 所说的话难免有误, 大王能原谅我吗?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4. 乃尝闻放翁志节, 毕现《示儿》 , 乃(1) 读之。 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2) 翁” 一句, 大为感佩, 乃(3) 忠贞之士也! 然亦有人不齿, 乃(4) 曰: “此徒沽名耳。 ” 众人质之以理, 其辞穷,乃(5) 不得已而谢。 原其言, 炒作乃尔(6) , 无乃(7) 自高耳。解析: (1) 副词, 表承接, 于是。 (2)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用作第二人称,你、表判断, 相当于“为” 、 “是” 、 “就是” 。 (4)副词, 表转折, 相当于“竟然” 、 “却” 。 (5)副词, 表条件, 相当于“才” 。 (6) 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 。 (7) 复音虚词, 表猜测, 相当于“恐怕……吧” 。(3) 副词。 (3) 副词,你的译文: 曾经听说陆放翁的节操气节, 全都表现在《示儿》这首诗里, 于是读了 读它。 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句, 深深地受到感动并佩服他, (陆放翁) (真是)忠诚正直的臣子啊! 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 竟然说; “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向他询问道理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向他询问道理, 他无话可说, 才不得不道歉。 推究他说的话, 恐怕是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名气) 吧。他无话可说才不得不5. 其狐谓狼曰: “羊肉其(1) 鲜乎! 君其(2) 有意, 叼其(3) 一而啖之, 得饱其(4) 口福。 ” 狼曰: “其(5) 如猛犬何? ” 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 其(6) 言不堪入耳, 君乃无所怒, 其(7) 无闻邪, 其(8)畏主人邪? 及其(9) 嬉逐, 愿为一雪其(10) 耻。 君其(11) 许之! ”犬笑曰: “欲加之罪, 其(12) 无辞乎? ” 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 修远矣, 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解析: (1) 副词, 表揣测语气, 大概、 或许。 或表感叹语气, 多么, 真。 (2) 连词, 表假设, 如果。 (3)指示代词, 其中的。 (4) 第一人称代词, 自己的。 (5)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 又。 (6) 第三人称代词, 他的。(7) (8) 连词, 连用, 表选择, 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 它们。 (10) 指示代词, 那种。 (11) 副词, 加强祈使语气, 表希望、 要求, 相当于“一定” 、“还是” 。 (12) 副词, 表反问语气, 难道、 怎么。 (13)音节助词, 起调节音节作用, 不译。译文: 狐狸对狼说: “羊肉真鲜美啊! ” 您如果想尝一尝, 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 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 。 狼说: “那如何对付猛犬呢? ” 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 “羊好多次说你坏话,他们说的话不堪入耳, 您却一点不生气, 是没听到呢, 还是害怕主人呢? 等到他们嬉戏打闹的时候, 我想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希望您答应我! ” 猛犬笑着说: “想要给他加上罪名, 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 ” 猛犬于是明白了 狐狸的野心, 知道守护羊群的道路很漫长, 守护羊群更加谨慎。 狐狸与狼就离开了 。6. 且“存者且(1) 偷生, 死者长已矣” , 此岂石壕一地, 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 帝尚每日笙歌, 且(2) 委政奸佞之人, 则李唐且(3) 亡, 必矣。 且夫(4) 志士且如(5) 河水清且(6) 涟矣, 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 纵有“死且(7) 不避, 卮酒安足辞” 之豪气, 无用武之地, 亦何用?解析: (1) 副词, 暂且、 姑且。 (2) 连词, 表递进, 而且、 并且。 (3)副词, 将要。 (4) 复音词, 用在句首, 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 况且, 再说。(5) 复音词, 就像。 (6) 连词, 表并列关系, 又。 (7) 连词, 表让步关系,尚且、 还。译文: “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 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 。 ” 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方的现象吗? 中晚唐王朝全都这样啊。 (国家治理得都) 像这个样子(了 ) , 皇帝仍然每天玩乐, 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的人, 因此李唐将要灭亡, (是) 一定的了 。 再说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底, 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 。 纵使他有“连死都不躲避, 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 的勇气, (却) 没有用武之地, 又有什么用呢?7. 若“若(1) 为化得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 ” 奇哉! 若(2) 人之思, 若(3) 天惊石破, 花开铁树, 非若(4) 等凡人可及也, 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 龙之一爪也。 若夫(6) 常人思乡 , 常望月怀远, 登高作赋, 若(7) 柳子厚则不然, 以超人之思, 抒难抑之情, 绝矣。解析: (1) 连词, 表假设, 如果。 (2) 指示代词, 此, 这个。 (3) 副词, 表推测, 好像。 (4) 第二人称代词, 你。 (5) 连词, 相当于“或” 。 (6) 和“夫” 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句首语气词, 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 表示转换, 有“在说” 、“至于” 的意思。 (7) 连词, 表示另提一件事, 相当于“至” 、 “至于” 。至于的意思。 (7) 连词, 表示另提件事, 相当于至、至于。译文: “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 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 。 ” (真是) 奇妙啊! 这个人的想象,(就) 像石破天惊, 铁树开花一样, 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 我也是这样。 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作鱼的一片鳞龙的一只爪了 。 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 , 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 (或者) 登上高处吟诗作赋, 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 (他) 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 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 绝了 。8. 所“吾所以(1) 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蔺相如此言, 足使之为天下所(2) 钦。 以其所(3) 居位, 能如此, 岂他人可及? 察其言, 观其行, 知其非所以(4) 沽名钓誉矣。 与之相伯仲者, 信陵君也, 其于众人广坐之中, 不宜有所(5) 过之时, 前访朱亥, 其度岂常人哉? 此二人皆所(6) 以教人向上者也。解析: (1) 助词, 与“以” 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 , 表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 。 (2) 助词, 与“为” 构成固定结构“为……所……” ,表被动。 (3) (5) 助词, “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表示“……的人(事物、 地方、 情况) 等” 。 (4) (6) 助词, 与“以” 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 ,(事物、 地方、 情况) 等。 (4) (6) 助词, 与可译为用来……, ……的方法(途径、 手段) 。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译文: “我这样做的缘故, (是) 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一己的私怨放在后面。 ” 蔺相如的这句话, 值得使他被天下人钦佩。 凭借他所居的官位, 能够这样说这样做, 难道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 仔细研究他的言行, 就知道他并不是凭此沽名钓誉了 。与他不相上下的人, 是信陵君。 侯生在大庭广众之间, 不应该有过访(朋友) 的事情的时候, 前去拜访朱亥, (而信陵君始终面不更色) , 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 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样啊9. 为“天行有常, 不为(1) 尧存, 不为(2) 桀亡。 ” 此为(3) 至理, 当为(4) 世人言之, 切勿使之为(5) 巫所惑。 巫者, 以诡为(6) 业, 其所为(7) 皆为(8) 利也。故为(9) 其来也, 即斥之以此理, 彰其用心。 为(10) 天下除残去秽, 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 ?解析: (1) (2) 介词, 表动作、 行为的原因, 相当于“因为” 。 (3) 非虚词用法, 动词, 是。 (4) 介词, 表示动作、 行为的对象, 相当于“对” 。 (5) 介词, 与“所” 构成固定结构“为……所……” , 表被动, 相当于“被” 。 (6) (7) 动词, 作为, 做。 (8) 介词, 表动作、 行为的原因, 相当于“为了 ” 。 (9) 介词, 表示动作、为, 做。 (8) 介词, 表动作、 行为的原因, 相当于行为的时间, 相当于“当” 、 “等到” 。 (10) 介词, 表示动作、 行为的替代, 相当于“给” 、 “替” 。 (11) 句末语气助词, 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呢” 。为了。 (9) 介词, 表示动作、译文: “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 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 。 ” 这是真理, 应当对世人说说它,千万不要让他们被巫师迷惑。 巫师, 拿骗人当职业, 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 利益。 所以当他来到的时候, 就用这个道理斥责他,揭露他的用心。 替社会清除坏的风气习俗, (这是) 我们的分内之事, 为何推辞拒绝呢?10. 焉秦军过崤山间, 见峭峭焉(1) , 狭狭焉(2) , 未料有伏焉(3) ,将士虽全力以搏, 无奈进退不能, 少焉(4) , 死之殆尽, 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5) , 骄而轻敌若此, 焉(6) 能不败? 万军于之何加焉(7) ? 但以其傲, 斥焉(8) , 则必无颜世上矣。解析: (1) (2) 形容词词尾, 约同于“然” , 相当于“……的样子” 。 (3) 兼词, 相当于“于彼” , 在那里。 (4) 句中语气助词, 表示停顿(5) 语气助词不译(6) 疑问代词示停顿。 (5) 语气助词, 不译。 (6) 疑问代词, 怎么, 哪里。 (7) 句末语气助词, 相当于“呢” 。 (8) 代词, 相当于“之” , 他们。怎么哪里(7) 句译文: 秦军路过崤山, 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 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 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 无奈进退两难, 不久, 差不多都战死了 , 所以导致大败。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 如此骄傲轻敌, 怎么能不打败仗?(即使) 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 就因为他们骄傲, 斥责他们, 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 。11. 也“师道之不传也(1) 久矣, 汝何以能复之也(2) ? ” “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 。 ” “汝之言, 金玉也(4) 。 汝之心胸, 吾辈何能及也哉(5) ! ”解析: (1) 句中语气助词, 表停顿, 舒缓语气, 引起下文。 (2) 句末语气助词, 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3) 句末语气助词, 表肯定语气。 (4) 句末语气助词, 表判断语气。(5) 句末语气助词, 与“哉” 连用, 表感叹语气气。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 很久了 , 你凭什么能恢复它呢? ” “我将劝勉并监督(大家和我一起) 来践行它。 ” “你的话, 如同金玉; 你的心胸, 我们怎么能比得上啊! ”12. 以“秉烛夜游, 良有以(1) 也。 ” 若以(2) 己美于潘安, 则出无伤; 否则, 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 则恐惊人。 故自当以(4) 书卷为伴, 弃险以(5) 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 入深穴” 之勇, 醉“木欣欣以(7) 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之美…… 畅游书海以(8) 极夫天地之乐, 如此, 以(9) 帝位予我, 亦弃之也,故而弃心神之逸? 以(11) 吾有如此之意, 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12) 康熙六年至京师, 然终未以(13) 权贵交。 以(14) 上乃吾心之剖白, 希汝能察之, 故不必有“贤不见用, 忠不见以(15) ” 之叹。解析: (1) 名词, 原因。 (2) 动词, 认为。 (3) 介词, 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 依据的工具、 方法及其他, 凭借。 (4) 介词, 把。 (5) 连词, 相当于“而” , 表并列。 (6) 连词, 相当于“而” , 表承接关系。 (7) 连词, 相当于“而” ,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 连词, 表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 (9)介词, 起提宾作用, 可译为“把” 。 (10)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 、 “因为” 。 (11) 连词, 表原因, 可译为“因为” 。 (12) 介词, 引进动作、 行为发生的处所, 可译为“在” 。 (13) 介词, 表示动作、 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跟” 、“和” 。 (14) 助词, 与“上” 组合, 表界限或范围。 (15) 动词,可译为“用” 。岂以(10) 一冕之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 介译文: “古代的人秉烛夜游, 的确是有原因的啊。 ”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 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 否则, 凭借我这幅面容出现在街市上, 就恐怕要吓到人了 。 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 仰慕“拿着火把进入深穴(探险) ” 的勇气, 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 泉水缓缓流动” 的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 像这样, (即使) 把皇帝的位子给我, 我也会弃之不顾的, 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 (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 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 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 到京城(了 ) , 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 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 希望你能体察, 因此没必要有“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像这样(即使) 把13. 因因(1) 能授官, 不以门第取人, 且不因(2) 旧制, 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 。其常因(4) 人不备, 袭取之, 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 动摇袁绍军心, 因(5) 乘势击破之, 成官渡大捷。 此亦因(6) 许攸之力而得。 途经绍墓, 因(7) 守冢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 因(8) 此其得众人之心, 以一天下。 因(9) 其有非常之量, 故能就非凡之业。解析: (1) 介词, 根据, 依靠, 凭借。 (2)(4) 介词, 趁着, 趁此。 (5) 副, 于是, 就。 (6) 介词, 凭借(7) 介词, 经由,通过。 (8) 介词, 因为。 (9) 连词, 连接分句, 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译文: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 而且不沿袭旧制度, 这就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 他常常趁敌人没有准备, 突袭击败他们, 例如乌巢火烧粮草。 这一次战役,动摇了 袁绍的军心, 于是就趁着有理的时机打败了 袁绍, 取得官渡一战的大胜。 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许攸的帮助而取得的。后来曹操路过袁绍的坟墓, 通过守墓人来到坟前拜祭他。 这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 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 从而统一天下。 因为曹操有非同一般的胸怀气量, 所以他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动词, 沿袭。 (3) 名词, 原因。14. 于“黄鸟于(1) 飞, 差池其羽” , 何其美也。 然于(2) 吾等, 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 于(3) 今已十载, 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 生态渐复, 黄鸟复见, 其鸣之美则倍于(4) 昔, 吾乡 之美誉于(5) 四方。 世人皆欲老于(6) 吾乡 , 此乃多人言于(7) 我也, 非吾杜撰耳。 于(8) 是吾等畅饮抒怀, 陶然醉于(9) 是,不亦乐乎?解析: (1) 助词, 动词词头, 不译。 (2) 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对于。(3) 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 到。 (4) 介词, 引进比较的对象, 表程度的比较, 。 (5) 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表示被动, 被。 (6) 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 在。 (7) 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对, 向。 (8) 与“是” 构成复行为的点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音虚词“于是” , 相当于“对此” 。 (9) 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 在。对向与是构成复译文:“黄雀缓缓地飞, 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 , 多么美好啊。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 是长久没有看到的了 。 自从十年前偶而见过一次, 到如今已经十年, 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 如今造林还草, 生态渐渐恢复, 黄鸟又可以见到了 , 它的鸣叫比以前美一倍。我们乡 的美已经闻名于四方。 世界上的人都想在我们这里养老,这是好多人对我说的, 不是我杜撰的。 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发情怀, 陶醉在这里, 不是很好吗?15. 与朝过夕改, 君子与(1) 之, 吾亦赞同。 然今人与(2) 古人孰智, 庙堂与(3) 坊间之识, 相去甚远。 为国者, 与(4) 清 廉之君子, 离奸佞之小人, 身体力行, 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 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 独何与(5) ? 吾等与(6) 君建言, 又恐君自与(7) 吾复算耳。解析: (1) 动词, 赞许。 (2) 与“孰” 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 , 相当于“跟……比较, 哪一个……” 。 (3) 连词, 表并列, 和, 跟, 同。 (4) 动词,结交, 亲附。 (5) 通“欤” , 句末语气助词, 表疑问, 呢。 (6) 介词, 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相当于“为” 。 (7) 介词, 和, 跟, 同。(7) 介词和跟同译文: (一个人如果) 在早上犯了 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 (那么) 君子就会赞许他, 我也赞同。 但是, 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对此) 朝廷与百姓的认识, 相差很大。 治理国家的人, 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 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 (凡事) 以身作则亲身实践, 事业才会成功。 如今(您的) 恩德足以惠及外邦, 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 (这) 唯独是为什么呢? 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16. 则“此则(1) 岳阳楼之大观也” , 道出岳阳楼之美, 然岳阳楼之闻名, 非徒借此也;若如此, 则(2) 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 何独显其名? 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 文播寰宇,则(3) 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 当世之风, 位卑则(4) 足羞, 官盛则(5) 近谀, 范氏则(6) 不然, 高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之调。 友人被贬, 未别离去, 众人避之惟恐不及, 及知, 赶至河边, 则(7) 已在舟中矣, 足见其性情之笃。解析: (1) 副词, 表示肯定, 起强调、 确认作用, 可译为“就是” , “是” 。 (2 ) 连词, 表让步转折关系, 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倒是”(3) 连词分句, 可译为“倒是” 。 (3) 连词, 表示条件、 假设关系, 用在后一句句首, 表示叙述的事、 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 可译为“那么” “那就” “就” 。 (4) (5) 连词, 并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 连用, 每个“则” 字都用在意思相对, 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 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译为“就” ,或不译。 (6) 连词, 转折, 可译为“却” (7) 连词, 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 只是有了 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 译为“原来是” “原来已经”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啊” , (这句话) 说出了 岳阳楼的壮美, 但是岳阳楼名满天下, 并非只凭借这个; 如果这样, 那么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建筑) 多了 , 为什么只有岳阳楼天下闻名呢? 范希文如果不应邀作赋, 文章散布天下, 岳阳楼能名闻天下吗? 当今的风气, 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就认为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 遇到官职高的就追随着阿谀奉承。范希文却不是这样, 高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的调子。 (他的) 朋友被贬官大家躲避他都恐怕来不及等到被贬官, 大家躲避他都恐怕来不及。 等到(他) 知道了 , 急忙追赶到河边,朋友已经在船上了 , 可见他性情的忠厚。他知道了急忙追赶到河边17. 者李白者(1) , 诗仙也。 为当国者(2) 所拒, 遂游于此山。 今者(3) , 山中与幽人对酌, 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 力士脱靴, 国忠捧墨, 诗讽杨妃, 此数者(4) 乃其得罪之源, 亦其个性之抒扬, 故虽仕途失意, 仍不辍伟志, 发之于诗, 其诗传于后世者(5) 不可胜计, 遂就其万世英名。解析: (1) 助词, 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 起提顿作用, 不译。 (2) 助词,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 组成名词性短语, 指称上文所说的人、 事、 物, 译为“的人” “的事” “的东西” “的想法” “的做法” 。 (3) 助词, 放在时间词之后, 起语气助词作用, 不译。 (4) 助词, 放在数词之后, 可译为“……方面” “……样东气助词作用不译助词放在数词之后西” “个” “样” 之类。 (5) 助词, 定语后置标志。可译为方面样东译文: 李白, 是诗仙啊。 被统治者拒之门外, 就在这座山中游赏。 如今, (他) 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 是(为了 ) 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 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 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 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 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 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 (并) 在诗歌里抒发出来, 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 于是成就了 他万世英名。18. 之一僧欲之(1) 南海, 询于唐僧, 久之(2) , 唐僧不之(3) 应。 其独往, 其待也与? 均之(4) 二策, 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 夸之(5) 于唐僧: “此何难之(6) 有? ”唐僧曰: “汝之(7) 百折不挠, 实可钦佩。 然汝之(8) 言亦过矣, 君将骄而笑之(9)乎? ”解析: (1) 动词, 可译为“到” 、 “往” 。 (2) 助词, 调节音节, 用在时间词后, 不译。 (3) 代词, 可译为“他” 。 (4) 指示代词, 表近指, 可译为“这” 。(5) 代词, 可译为“这件事” 。 (6) 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不译。 (7) 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8) 结构助词, 可译为“的” 。 (9) 人称代词, 表第一人称, 可译为“我” 。译文: 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 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 , 过了 很久, 唐僧也不回应他。 是独自去呢, 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 呢? 均衡了 一下这两个想法, 这个僧人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 南海, (回来后) 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 ” 唐僧说: “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 但是你的话也有些过分了 吧, 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 ”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精品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精品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精品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介词,连词,行为,动作,助词,语气助词,译文,副词,原因,代词,句末,岳阳楼,动词,唐僧,语气,对象,宛贞,虚词,假设,作用,复音词,分句,复音,曹操,袁绍,大王,猛犬,这件事,关系,天下

2020-08-11 #小故事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向峰,可及,望故乡,望月怀远,柳子厚,若夫,凡人,天惊石破,常人,铁树,超人,若为化得身千亿,登高作

2020-08-02 #故事会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向峰,可及,望故乡,望月怀远,柳子厚,若夫,凡人,天惊石破,常人,铁树,超人,若为化得身千亿,登高作

2020-08-15 #短篇故事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向峰,可及,望故乡,望月怀远,柳子厚,若夫,凡人,天惊石破,常人,铁树,超人,若为化得身千亿,登高作

2020-09-11 #故事大全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向峰,可及,望故乡,望月怀远,柳子厚,若夫,凡人,天惊石破,常人,铁树,超人,若为化得身千亿,登高作

2020-09-11 #长篇故事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语气助词,语气,句末,金玉,何能,汝何,汝之言,下文,心胸,督责,疑问,译文,践行,风尚,监督,师道之,凭什么,你的心,感叹语,怎么能,很久了

2020-08-01 #经典故事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语气助词,语气,句末,金玉,何能,汝何,汝之言,下文,心胸,督责,疑问,译文,践行,风尚,监督,师道之,凭什么,你的心,感叹语,怎么能,很久了

2020-08-11 #故事会在线阅读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语气助词,语气,句末,金玉,何能,汝何,汝之言,下文,心胸,督责,疑问,译文,践行,风尚,监督,师道之,凭什么,你的心,感叹语,怎么能,很久了

2020-08-15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