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董上德:《三国演义》与民间叙事

时间:2020-08-13 12:12:01

相关推荐

董上德:《三国演义》与民间叙事

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 岭南大讲坛 文化论坛 第八十五讲现在开始。今天的主讲嘉宾是中山大学中文系董上德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话说三国 三国演义 与民间叙事》。《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的故事从宋、元一直说到现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从元末明初一直读到现在,从中国一直读到全世界。在汉文化的圈子中,《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一书。《三国演义》是五分历史,五分虚构,描绘了三国时代这100多年的历史和它的政治、军事、社会的矛盾冲突。写了一千多个人物,可以说的话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没完没了。 但是大家注意一下,《三国演义》其实有两个声音在说故事,一种是历史学家的声音,一种是民间、老百姓的声音。前一种历史学家说话的方式我们叫做历史叙事,后一种讲老百姓的说话方式叫做民间叙事。吕思勉的《三国史话》、陈迩冬的《话说三分》、易中天的《品三国》,都叫做史家叙事。 今天董上德教授要讲的是什么呢?是民间叙事。在这一讲中董教授将告诉我们民间叙事和史家叙事到底有什么区别,它是怎么来的,它与三国的故事和《三国演义》的文笔有什么关系。董上德教授是中大78级的学生,研究生是师从著名的戏剧学家王起,博士生是师从著名的诗词学家黄天骥。他读的是名校,跟的是名师,走的是名教授的路子。他讲授文学史,中国古代小说史,从事小说和戏剧史的研究。除《三国演义》以外,他对《红楼梦》、《西游记》《西厢记》、《牡丹亭》都有很精深的研读。他是顺德人,会打乒乓球,玩的都是技术活,我今天也用民间叙事的方式把董上德教授介绍给各位街坊,希望各位街坊满意。有请董教授。 引言 易中天没有解决的问题 易中天《品三国》大家都很熟悉,里面有很多精彩的见解,我个人相当欣赏是易中天在分析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时候,贯穿始终的一个观点,他说: 时事也好,兵事也好,说穿了都是人事。只有精于人事才能明于时事,明于军事 。 我们读易中天的书,看他的节目,可以感受到他以这样的观点来解读三国时期魏、蜀、吴众多精英人物的过人之处,其透彻的看法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可是易中天的《品三国》,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他没有解释《三国演义》和民间叙事的关系。他总是说《三国演义》的某些故事是靠不住的,可问题在于为什么这靠不住的《三国演义》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什么这部《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民间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三国志》?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之所以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史家叙事和民间叙事是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不能以其中的一套去否定另外一套,因为这两套话语体系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其实以一套话语体系否定另一套话语体系的做法并非是由易中天开始的,上个世纪30年代末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上海的《知识与趣味》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多篇谈三国的文章,后来在40年代这些文章辑结出版为《三国史话》一书(1943年,开明书店),他以历史学家的身份说《三国演义》不可信。里面有一段话说, 演义的人是说书,说书的人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见解的,总不过迎合社会的心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要认识史家的见解,就要读《三国志》以及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可以说,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是上个世纪30、40年代版的《品三国》。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和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是一脉相承的。尽管易中天是中文系教授,但是他的《品三国》是站在史家叙事的角度来看待民间流传的《三国演义》。《品三国》里说: 空城计是靠不住的。其他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也都是无中生有。火烧博望是有的,但那把火是刘备所放,没听说有诸葛亮什么事。 又说: 《三国演义》里面那场 智激周瑜 的戏,就未免滑稽可笑而且荒诞不经了。 而我们今天话题的焦点在于,既然有一部《三国志》,为什么我们的民众还要欣赏一部 靠不住 的《三国演义》呢?用 靠得住 和 靠不住 来给《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贴标签是不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我们又怎样纠正历史学家对民间叙事的傲慢与偏见呢?这是今天话题的焦点所在。 一、宋金元时期 三国故事 与民间叙事传统 我先梳理一下所谓的民间叙事传统。 (一)民间叙事传统 1、民间叙事的孕育期 民间叙事传统是历史悠久的,当年司马迁写《史记》时,当描述上古时代的历史时,譬如写黄帝,他也是到处收集民间的材料,然后发现各地关于黄帝的故事出入很大,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暗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家都在说某一件事,但互有出入。这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潜在的公共叙事平台,或者说公共叙事领域。民间叙事的传统有几个发展的时期,其中有一个孕育期,也就是野史流传的时期。 说到三国,其实《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都已经包含了一部分的民间叙事。《三国志 先主传》是刘备的传,里面有一个细节,刘备家旁边有一棵桑树,有5丈多高,枝繁叶茂,很像古代帝王出行的车盖。有一次刘备小时候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在桑树下说了一句话, 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羽葆 是古代帝王或者贵族出行所坐车辆的车盖,用羽毛作装饰。刘备的叔父子敬就对刘备说,这样的话不能乱说,是会灭门的。其实大家想一想,这句小孩子说的话,那时没有录音机,谁都不知道这个小孩将来会是刘先主,这肯定是民间传说。(《三国志 先主传》: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桑)树下戏,言: 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叔父子敬谓曰: 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古代的历史人物也好,英雄人物也好,凡事他小时候的故事往往都是瞎编的。 举一个例子,岳飞是一个英雄人物, 岳母刺字 这个故事就是瞎编的,这个故事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明代有一个戏剧《精忠旗》,里面提到国家处于危难时期,请部将张宪在背上刺几个字,张宪给岳飞刺了 尽忠报国 四字。到明代末有另外一个戏曲作品叫《夺秋魁》,里面写岳飞结交了几个流氓,岳母就很担心,岳飞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个有志向的年轻人,就请母亲在自己的背上刺字。但岳飞的母亲却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肯帮儿子刺字,后来到了《说岳全传》,又把这个情节倒了过来,岳母要刺字,然后岳飞反过来恳求她不要刺字。 岳飞故事的演变说明了帝王或者英雄人物小时候的故事往往是胡编的,《三国志》里面也采用了民间传闻。而且在三国时代,魏、吴两国都有史官,唯独蜀国没有专门记载历史的史官,因此也没有留下文献档案。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说的,他本身也是蜀国人,对蜀国非常熟悉,因此他的话有很高的可信度。 而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也采用了很多今天看不到的野史,譬如关于诸葛亮的出山,有 三顾茅庐 的说法。可是裴松之在注《诸葛亮传》的时候引用了《魏略》这本野史。《魏略》是这样记载的,当时曹操已经平定了河北,准备要腾出手来对付刘备,刘备当时在樊城投靠刘表。而诸葛亮知道荆州是很重要的地方,于是他跑到刘备那里去。当时有一批年轻人都跑到刘备那里去,诸葛亮只是其中之一,并不起眼。这些年轻人和刘备聊天,聊完之后就走了,唯独诸葛亮没有走,刘备也不认识他,就让他坐着。当时的场面有点尴尬,有点冷场,刘备坐在那里编织一些小东西。诸葛亮就对他说: 将军,您应该是有大志的人,编小玩意有什么意思呢? 刘备听到后就觉得诸葛亮这个人有点来头,就对他说: 我心里比较愁闷,靠编织小玩意来排遣愁闷。 诸葛亮说: 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强? 刘备说: 刘表不行。 诸葛亮再问: 那曹操和将军您相比呢? 刘备说: 我也不行。 诸葛亮说: 那就对了,您现在手下只有几千人,曹操人强马壮,你怎么跟他斗? 刘备也同意诸葛亮的说法。诸葛亮接着就说,荆州这个地方人其实不少,但是有户口的人却不多。你恐怕要跟刘表说,让那些游户自己来申报,然后给他们造册登记,让他们有归属感,这样你在招兵的时候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归附你。刘备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对诸葛亮另眼相看。这是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另一个版本。裴松之在引用这个材料的时候,头脑很清楚,他说一个事情有一些出入不大,问题是出入这么大那就 很可怪 了。可见,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三国的野史是存在的,意味着民间的公共叙事领域在孕育着。 2、民间叙事的形成阶段 民间叙事传统的第二个发展是形成阶段,从唐代开始的。根据历史记载,唐代开始有 熟讲 , 熟讲 就是和尚在寺庙的公开场所讲佛经故事。有一个日本和尚叫做圆仁,他有一本书非常有意思,叫做《入唐求法巡礼记》,里面记载当时有些和尚的口才非常了得,讲《法华经》让听众都入迷了。 熟讲 意味着民间叙事平台形成了,因为 熟讲 有公开性和群体性的特点,但带有一定的宗教性。 3、民间叙事的成熟阶段 接下来是宋元时代的勾栏瓦舍以及戏剧舞台,这是民间叙事的公告叙事领域成熟以及得到发展的时期。勾栏瓦舍也具有公开性,但是它已经淡化了唐代 熟讲 的宗教色彩,往往只有娱乐性。公开性、群体性、娱乐性成为了勾栏瓦舍的特性,这意味着民间公共叙事领域的成熟。 (二)宋金元时期的 三国故事 就三国故事来说,在宋金元时代是相当流行的。金代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等。这几个戏都属于刘备这一方的。 宋元戏文是发源于温州,以唱南方曲调为配合的戏曲剧种,有以下剧目:《刘先主跳檀溪》、《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周小郎月夜戏小乔》、《铜雀妓》等。这里有蜀国、魏国、吴国的故事都有。 元代杂剧关于三国故事的非常多,有的失传了,但有很多留到了现在,譬如:《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刘玄德独赴襄阳会》,这些都能看到,但《关大王月夜斩貂蝉》、《寿亭侯怒斩关平》、《赵子龙大闹塔泥镇》、《莽张飞大闹相府院》、《张翼德力扶雷安天》这些都已经失传。而这些失传的剧目所描述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面也没有见到,可见在元代编三国故事的人很多都是胡编乱造的。 (三)民间叙事反映社会心态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20、30年代开创了一个史学流派,叫做 古史辨学派 。顾颉刚先生作为历史学家,跟吕思勉先生不一样,他非常注重民间叙事的传统,他有一个很著名的工作就是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流变。而顾先生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他说 民间叙事都是无稽的,但是无稽的故事往往有它无稽的法则 。他说 其实无稽的故事也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就在于这些无稽故事反映的是民众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有心态 。也就是说,故事虽然是靠不住的,但心态是真的。 回到三国,我们看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从框架来讲,它分为上、中、下三卷。《三国演义》里面很多著名的故事这本书里面已经有了。 (PPT) 汉帝游春;天差仲相作阴君;仲相断阴间公事;孙学究得天书;黄巾叛;桃园结义;破黄巾; (卷中)三顾孔明;孔明下山;赵云抱太子;鲁肃引孔明说周瑜;赤壁鏖兵; (卷下)先主托孔明佐太子;刘禅即位;孔明七纵七擒;孔明斩马谡;孔明出师;秋风五丈原 。 《三国志平话》最不靠谱的一段故事就是开头,写的是汉光武帝时代,春天皇宫后花园百花盛开的时候,就向民众开放。有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叫做司马仲相,他也跟着大众进去后花园看花,他随身带着书。走到一个亭子下歇一歇读书,读到秦始皇那一段,他就大怒 秦始皇太不像话了,这样残道,如果我来做皇帝一定让老百姓活得好好的 。话音未落,有几个人突然间涌现在他身边。请他去一个地方,给他送上了龙袍等一套帝王的行头。他进了大殿,这个殿叫做 报冤殿 。其中有一个人对他说, 我们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人,既然你刚才说了你想做皇帝,现在让你做一下 。 报冤殿 是阴间,如果你在阴间做皇帝,能主持公道,你将来可以回到阳间做天子。如果你不做主持公道,那么永世不得为人。这个司马仲相只得硬着头皮坐在 报冤殿 上等候那些人来办冤。首先上访的是韩信,第二个上访的是彭越,第三个是英布。他们都投诉刘邦和吕后太坏了,说自己都是汉朝的功臣,刘邦和吕后残杀忠良,他们很冤。于是司马仲相就去查档案,找人证,找蒯通帮忙,蒯通在民间叙事中也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才。蒯通说, 是呀,他们说的都是事实,我可以作证 。于是就把刘邦和吕后都叫上来,当面对质,他们没法抵赖了。于是司马仲相把判案的结果呈送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说,司马仲相你把这个事情判得很清楚了。既然这个刘家天下是韩信帮忙打回来了,韩信投胎转世做曹操;彭越转世做刘备,英布转世做孙权,你们三分天下。三分天下就是这样来的。然后玉皇大帝又说到, 司马仲相不错,我当初已经答应过,你如果判得公正,你就可以在阳间做天子,你就做司马懿。当三国打到七零八落的时候你来收拾天下 。玉皇大帝还特别关注刘备,说他将来有关、张二人辅助,但关、张只是武夫,没有一个谋臣也不行,于是蒯通投胎转世做诸葛亮。 这样的故事十分荒诞无稽,但是里面民间的心态真不真?真!老百姓希望正义能够压住邪恶,能够有人主持公道,就编造了这样的故事。换句话说,这些故事都不靠谱,但是里面所反映的民间心态是真实的,这也是顾颉刚所说的 无稽的故事里有无稽的法则 。 二、民间叙事与史家叙事的区别 大致可以这样来说,史家叙事以严谨、客观、求真为最高标准。民间叙事是以普通民众的是非、爱恨为依归。这是两个互有关联,但是毕竟不同的话语体系。可是,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的时候,往往不区分这两个东西,只是以史家叙事的立场去否定《三国演义》那种民间叙事。 举一个例子,易中天先生说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会哭,别以为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也哭,不仅是刘备会哭,曹操也会哭 。曹操哭谁呢?他哭过两个人,一个叫典韦,一个叫郭嘉,前后哭过三次。易中天说 从历史记载来看,曹操的确也哭过典韦、也哭过郭嘉,但是历史记载里面没有说他是在什么场合哭,他哭的时候身边有没有别的人,历史书没有说 。 比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写曹操已经通过了华容道,逃出生天的时候,他大哭一场。身边的人觉得很奇怪, 主公,我们现在好不容易逃出来,你哭什么呢?你哭得我们很伤心 。他说 我哭的是郭嘉,如果郭嘉还在的话我今天就不会犯这样的大错 。这个场面历史书里面没有记载,曹操哭郭嘉是有的,但历史没有说是在什么场合哭。所以,易中天说这是罗贯中的演义,靠不住。 但是我们也可以品一下这个场面。曹操当着那批手下人在哭,哭的是郭嘉,而郭嘉当时已经去世了。这个很有意思。首先赤壁之战大败,谁负责任?当然是曹操。但是他这样一说,他就把责任推脱掉了,这当然是一个奸雄的策略。这不是我的责任,郭嘉不在,如果郭嘉在,我就不会犯错,而你们这些人都是饭桶,这当然是小说家言,但是你要知道,小说家言也是很懂人事的。他从一个奸雄的性格特点分析,曹操在这个场合是这样做的。 所以,民间叙事跟史家叙事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分析这两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但是就不宜用 靠不住 , 靠得住 的方法去贴标签。事实上靠不住的《三国演义》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靠不住,它之所以靠不住,是因为其中渗透着民间的意志和民间的心态。民间叙事者在编造故事的时候,肯定不是从 靠得住 的目的出发的。如果仅仅为了靠得住,那大家读《三国志》就算了,何必要读《三国演义》呢?正因为《三国演义》靠不住,它才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三、《三国演义》以蜀国为主要叙事对象的原因 (一)选择蜀国符合底层大众心态 顺着民间叙事的思路,我们再来解读《三国演义》为什么会以蜀国为主要的叙事对象。从我理解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我们从民间叙事的立场来看,民间艺人要在魏、蜀、吴三方之中选取其中的一个作为叙事的重点,他有独特的考量。民间艺人深处底层,他们要使自己所编写的故事,适合底层大众的心态、观念和趣味。而选择蜀国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原因有三个: 首先,从根基来说,魏、蜀、吴三方之中,蜀国的起点是最低的。刘备是一个底层人士,别以为他是刘皇叔。他父亲仅仅做过小吏,而且早就去世了,他跟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贫困的生活,靠手艺为生。这样的出身实在太平常了,跟一般的市民大众没有什么区别。但这样一个根基浅陋的人居然能够成就一番伟业,这样的故事就非常具有吸引力。相比之下,曹操一出场就是骑都尉。骑都尉在汉代待遇有两千石,相当于一个郡守。而东吴孙坚一出场就是长沙太守,有 江东猛虎 的威名。大家可以比较,刘备是最底层,也是最微不足道的。在元杂剧里面,刘备还有一个专有的称呼,叫做 孤穷刘备 。可是正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刘备,日后却可以撑起三分之一的天下,这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根基最低的刘备的故事更有传奇色彩。 第二,从力量对比来看,魏、蜀、吴三国数蜀国最弱。桃园结义时,刘、关、张只集合了300多人,就算日后军队逐渐壮大了,也远远不能跟魏、吴相抗衡。这一点诸葛亮看得很清楚,在《隆中对》中,他分析 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候,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之 。换句话说,蜀国只能在魏国、吴国的夹缝中求取生存空间。同时,我们还清楚地知道,在《隆中对》的时候,刘备连荆州都没有得手,力量对比最弱。可是蜀国居然可以在魏国、吴国之外建立起第三支势力,形成了群雄割据的三国时代,弱小的蜀国故事就更有意味。 第三,从天意来讲,我们经常说魏国得天时,东吴得地利,而蜀国既不得天时,也不得地利,靠的是人谋。这是三国故事中最富有诗意的地方,它无非强调一点,人立于天地之中,是一种伟大的存在。老实说,魏国不是没有人,他们有很多人,他们也很团结。吴国也不是没有人,吴国的人也很多,也很团结。但为什么相比较之下,蜀国的人会那么突出呢?而突出的原因在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的前提之下,蜀国的君臣能够审时度势,能够活用智慧,能够在运筹帷幄的时候采取切实可行的、以小胜多的策略,这就是人谋。是在人的基础上的人谋,是以诸葛亮为统率的蜀国军事集团的人谋,是在刘、关、张的将领配国之下的人谋。《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笔墨写人谋,其实就是赞颂人的智慧的伟大。事实上,当时的各方的军事势力处于动态的此消彼涨之中。同时又频繁出现时而结盟,时而敌对的复杂关系,局势很不明朗,情景也很难预料,于是攻心术、间谍战、阵地战等等错综复杂。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战争过程之中,人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关键作用。在胜负只是一念之差的紧张局势里面,这个 念 就是人谋。蜀国因为拥有了人谋的丰富之源,所以能够打开局面,从无到有,以弱胜强。这样的故事最富有挑战性,也最有冒险精神。这是我所理解的《三国演义》以蜀国为主要叙事对象的原因。 (二)不同版本《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态度对比 有人会问,传统的说法是 拥刘反曹 。我们现在的历史教科书还是这样说的,这不是最大的原因吗?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所谓历史地看问题?要看到一点,《三国演义》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是现在很容易见到的流行版本,是清代初年毛宗岗的评点本。我们现在看到的不一定有评点,但是是经过毛宗岗删改的,毛宗岗 拥刘反曹 是毫无疑问,旗帜鲜明的。所以,原有版本中凡是对曹操有利的文字全都删了。 而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明代嘉靖的木刻本,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木刻本不分章回,一共有24卷,每一卷有10段故事,一共是240段故事。我们现在见到的《三国演义》一共有120回,就是把嘉靖本的240个故事,每两段合成一回。而嘉靖本《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最值得研究。原来这本书说了曹操不少好话,例如 刘玄德斩寇立功 这一段: 曹操第一次出场,怎么描述呢? 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操曾祖曹节,字元伟,仁慈宽厚 。称曹操为 好英雄 ,还说他是曹参之后,曾祖父又是 仁慈宽厚 之人。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曹操出场只有三句话 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两相比照,这样的版本差异是明显的。大体可以说,嘉靖本尚有说曹操的好话的,可毛评本都有意删削。 另外一个例子,关云长离开曹操,曹操决定不再追赶关云长这个情节。《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曹操决定不追赶关公这个情节的后面,引用了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面的一段话。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说,曹操放走关云长,这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到的, 非有王霸之度不可以为 ,换句话说,裴松之肯定曹操有王霸之度,度量很大。而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候把裴松之的这段评语抄进去了。同时罗贯中又引用了一个人的诗,他说是宋代人写的,是赞美曹操的诗。其中有两句 不是追兵无铁骑,曹公尤重去时书 。不是曹操没有铁骑去追赶关羽,而是曹操非常看重关羽离开他时写的那封信。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出现的关羽的告别信写得非常规范,写的是: 汉寿亭侯关某,特沐再拜奉书汉大丞相曹麾下:某闻有天而有地,有父而有子,有君而有臣;天气应乎阳,地气应乎阴;万物若顺时,方可养群生,而成三纲五常之义也。某生于汉朝,少事刘皇叔,誓同生死。前者下邳失据,许降丞相,所请三事,已领恩诺。某所以归焉。拔擢过望,实难克当。今探知故主刘皇叔见在袁绍军中,身为寄客,使某旦夕不安。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沧海;返念故主之义,重若丘山。去之不易,住之实难。事有先后,当还故主。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谨书告辞,幸希钧鉴!建安五年秋七月,关某状上。公遂将累次所赐金帛,一一封记,悬寿亭侯印于库中。 而我们现在读到的《三国演义》里面关羽写给曹操的信则是删减版,头和尾都没有。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引用了那首宋人写的诗之后,还加了一段评论,就说 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 。因此,可见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做中原之主。另外,还有一段曹操乌巢烧粮草,就是官渡之战结束的时候,曹操早期的时候部下有很多人跟袁绍私通,早期那批私通来往的书信曹操都烧掉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面还有一首诗赞美曹操的举动,里面说 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官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还有一段说 此言曹公能拥天下之人,因而得天下也 。这些都是有白纸黑字写着的。 我刚才念到的所有关于曹操的好话现在的《三国演义》里都没有。所以,我们现在要历史地看问题。老实说,这个说法只有到了毛宗岗的评点本才能成立。文学史教科书是这样说的 刘备比较仁慈,老百姓喜欢他,而且他姓刘,他代表正统 。我说老百姓不会有这个意识,何以见得老百姓不会维护正统呢?道理很简单,孙悟空有一句名言,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才是老百姓的心态。而皇帝能够体现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的故事多得很,比如老百姓喜欢编造一些底层的草根出生的,后来又当上皇帝的人物。薛仁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而薛仁贵还不算太典型,最典型的人物是薛仁贵故事流行之后,还有 山寨版的薛仁贵 ,叫薛平贵。薛仁贵在历史书里面还是能找到的,可是薛平贵的故事是没有材料的,他是山寨版的薛仁贵,而薛平贵的故事更过瘾。又比如说我们熟悉的程咬金,他也称孤道寡过。为什么民间戏剧舞台上《游龙戏凤》那么流行?凤姐的心态是很普及的平常心态,老百姓也是有皇家想象的,谁不想攀高枝,谁不想过一把皇上的瘾呢?乃至于我们今日今时,你能说中国民众没有帝王想象吗?看楼盘起的名字就知道,都叫 帝景 、 御景 之类的。 我们要研究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民间心态,帝王想象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我说《三国演义》以蜀国为主要的叙事对象不是因为刘备姓刘,老百姓没有他是正统这个观念。而且我们以《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版本为依据,可以证明《三国演义》还是比较中立的,所谓中立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也没有说曹操什么都好,他也有坏的一面。 四、民间叙事与《三国演义》的文笔 《三国演义》文本的内涵很复杂,有来源于史书的一些故事,有来源于野史的故事,也有来源于民间凭空想象的故事。总体来说,《三国演义》有两种文笔,一种是简要的文笔,一种是繁密的文笔,这两种文笔刚好是相对的。 我先说简要,比如桃园结义。本来 桃园结义 算是一个很经典的场面,应该要用比较多的笔墨去写的,可是《三国演义》在这里用的文笔相当简要: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我们要注意, 三人焚香再拜 几个字很简要,如果从小说艺术来讲,这是一种不好的写。古代人很讲究辈分,当时已经分出了当三个人的次序,三人结拜的场面从空间角度来讲,肯定刘备居中,然后关、张分别在两边。可是《三国演义》在写桃园结义的时候非常简要,没有对当时的场面有一个具体的描写。 举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 温酒斩华雄 的例子,这个也是非常简要。它没有记录关羽与华雄作战具体细节一字不写。当时曹操命人温酒,本来想要关公喝了酒才上马的。 关公曰: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这个非常地简要,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么简要的笔法跟刚才提到桃园结义的简要笔法是有区别的,这种简要笔法是把史书上的简要笔法小说化了。我们可以感受到里面有喧嚷,有夸张。同时有一点很突出,那就是借听觉效果来写视觉场面。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关羽出斩华雄的时候很迅猛、快捷,战斗很激烈,但一下子就结束了。里面写了鼓声、喊声和系在马背上的铃铛响,都是声音的听觉效果,你可以借助听觉效果想象当时的场面。这是小说化一种简要的笔法。 我们再来看繁密的文笔,这是非常细致的。比如 孟德献刀 这一段,它纯粹是以生动的细节写出董卓和曹操两个人在特定场合的举止和心理变化: 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 丞相何在? 从人云: 在小阁中。 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 孟德来何迟? 操曰: 马羸行迟耳。 卓顾谓布曰: 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予孟德。 布领命而出。操暗忖曰: 此贼合死! 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 孟德何为? 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 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首先我们要注意 卓顾谓布曰 中的 顾 字,什么意思呢?可见吕布在曹操进来的时候,他一动不动,是站在董卓略微靠后一点的位置,你看它精准到这个程度。这个 顾 字是非常有意思的,小说非常重视空间虚实。如果说 卓谓布曰 ,那么这个空间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一定要细到这个程度。再看 卓顾谓布曰: 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予孟德。 我们要知道当时曹操进入小阁时所看到的局面,老实说他要行刺董卓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吕布就站在董卓的身边,怎么能下手。而现在他说的是董卓叫吕布为曹操选一匹好马,这个话太有意思了。首先这是董卓在曹操面前显摆,你那个好马不行,我这里好马很多,这是其一。其二,让吕布去选马的时候,就有时间空当,就有 布领命而出 。正因为吕布出去,曹操暗忖曰: 此贼合死! 即欲拔刀刺之 。这句话是讲曹操的心理活动,他还没有动,也就是他只是动心,还尚未动手。 接下来一段文字写道,因为董卓很肥胖, 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这个 卧 字很有意思,我们要想象当时的空间。曹操来了,曹操也不是等闲小辈,来了一定是客人,怎么能当着客人的面就躺下来呢,这样太不礼貌。一个 卧 字就写出董卓傲慢无礼的性格。 转面向内 对于曹操来说是更好的机会。曹操见他躺下,又暗自想道: 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 这个时候他不仅动心,而且动手了,这个是第二层次。 正当 恰恰要刺,不料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背后拔刀。 曹操是怎么拔刀的?是背后拔刀的。你看这些动作的幅度都不大,但是可以由这个文章可以感受曹操当时心里的张力很强。董卓就说 孟德何为? 此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那么怎么知道吕布已经牵马至阁外呢?因为听到了马蹄声。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 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 曹操的脑子真是脑筋急转弯,很精彩,这就是小说,它细致到这个程度。 《三国演义》有两种文笔,一种是简要,一种是繁密。那么,繁密的文笔是从哪里来的呢?是说书。《三国演义》里有很多使用说书人的说书艺术的蛛丝马迹。 举一个例子,第十五回写太史慈与孙策交战,两个人势均力敌,于是两个人都滚下马来,滚下马之后,马就跑了。小说里写道: 马不知走到哪里去了? 这是大白话,而《三国演义》基本上是用浅近的文言。 太史慈孙策两个弃了枪戟,揪住厮打,战袍扯得粉碎 ,这些基本上也是白话。最后还有写道,太史慈恰待逃跑,孙策就赶忙大喝一声, 走的不算好汉 。这也是白话。这些都可以说明《三国演义》繁密的文笔来源于民间叙事,而简要的文笔来源于史书的写作规则。 我在这里引用一段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 叙事》里面的话: 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 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 文约而事丰 , 文约 是很简要的,但是你所陈述的事实和传达的信息是很丰富的,这是史书的最高要求。 《三国演义》跟《三国志》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跟史家叙事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作为民间叙事的一个载体,它跟民间叙事的也联系在一起。从《三国演义》的演义的寓意来讲,它融合了史学家的思想意识,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以及草根基层的思想意识三个方面。像刘邦这种比较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跟草根阶级有一定的距离,但他对草根阶级非常了解,但毕竟不是草根,也不是史学家。所以从意境来讲,它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史学家的思想意识,一般知识阶层的思想意识,草根阶层思想的意识都有。 而从文本来讲,其实也融合了史家叙事和民间叙事。所谓融合史家叙事指的是,它吸收了史家叙事的基本框架,但是往这些基本框架中填充进去的主要是民间叙事,其中有主次之别,主要是民间叙事,而史家叙事是次要的。也正因为这样,清代有一个著名的史学家叫做张学成,他曾经说 《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祸乱观者 。这种 七实三虚 的说法也揭示了一个事实,《三国演义》作为文本来讲,它是史家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结合。 我今天之所以要讲 《三国演义》与民间叙事 ,其实想说明,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不能不研究民间叙事,因为不靠谱的故事往往蕴含着真实的民间心态。我的演讲就到这,谢谢各位! 陈实:非常感谢董教授今天精彩的演讲,他今天最主要的给我们讲了民间叙事与史家叙事,什么是史家叙事?按我的理解史家叙事是简要的,以 简要的文约而事丰,此叙作之尤美者也 。它是讲历史,讲道理,甚至讲政治,讲主旋律的,这是史家的叙事。 那么什么是民间叙事呢?民间叙事它是是非爱憎的,是延续公共道德的普适价值,能够反映老百姓民间的心声或意志。比如《三国演义》里面,刘备收买人心,我觉得这可能是有史料的,什么事先跟你评论一番,讲一番道理。民间叙事就不一样,比如 桃园结义 ,书上讲的是焚香再拜,很简单。但是民间叙事不一样,民间是讲一个故事拜兄弟,要分老大、老二、老三,于是他们就提出爬树。张飞爬得最高,关公爬到中间,刘备虽然是编草鞋的,但是爬到了最下面。本来应该是张飞老大,关公老二,刘备老三。正好有一只喜鹊在树上说: 从下面数,从下面数。 于是刘备变老大,关公变老二,张飞老三。这也是民间叙事一个有趣的地方。 现在我们按照论坛的惯例进行互动环节。 提问1:我想请问董教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董教授的观点,就是史家的叙事是中国叙事方式的阳面,而民间的叙事方式是中国叙事方式的阴面。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阴阳结合,阳历的阴和阴历的阳,在这中间完全结合起来,才能够完全体现中国的博大精深。由此压迫了人民,而使民间叙事方式是老百姓看的东西。我觉得史家的叙事方式相当于现在的所谓高雅音乐,而民间叙事方式是流行音乐。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听高雅音乐,还有一些流行音乐是我们老百姓去听。我想请教董教授,对于《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说出了一些民间叙事的方式,这对于后来的近现代的小说有没有值得去借鉴的地方? 董上德:当然有,应该说从演义里面的线索来讲,里面有很多吸收了叙事的方式和趣味。 提问1:我想再请教一下董教授,中国的四大名著,在董教授的心目中,这四大名著用甲乙丙丁的顺序来排列,您觉得哪部小说排第一? 董上德:中国人喜欢排座次,但是现在国际流行圆桌会议,我不太倾向于用这种甲乙丙丁的方式来排,各有千秋。 提问1:每个人肯定会比较喜欢这一本小说,在这四大名著中,董教授个人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小说? 董上德:很难回答,这四部作品我觉得都有价值,如果你要培养你对小说的感觉,我认为最好读读《红楼梦》。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的古代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有史代过程,有一点空间感不是太好。刚才说 桃园结义 没有空间感,而《红楼梦》的空间感很强。空间感能够具体的文本把生活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还原出来,讲出一种意境的判断性,我觉得《红楼梦》比较有帮助。 提问2:吕思勉讲《演义》的前身是说书,说书的人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见解的,总不过迎合社会的心理。我觉得这句话有片面性。比如陈胜这样的老百姓,也能说出 王侯将相另有种乎 这样的见解,老百姓怎么会没有见解呢? 第二,刚才也讲到蜀国无史官。我觉得有疑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史书和史官呢?是找不到,还是怎样? 第三,讲到《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问题,《三国志》作为志书来说,文字叙事比较简洁。《三国演义》在民间过程当中会添枝加叶,这都是可能的。甚至说 三分虚构七分写实 这种说法。我觉得志书非常简洁,但是演义很复杂。《三国演义》非常生动,很有文采,很吸引人,我觉得这个都可以理解。你刚才讲的 温酒斩华雄 和 曹操献刀 的对比,以及 桃园三结义 等。 温酒斩华雄 更显示出关羽武艺的高强。 董上德:谢谢您的问题,您说到史官的问题,在史学界也是争议问题,觉得怎么没有史官呢?但是后来四川大学历史系有一个叫缪钺的教授认为陈寿的说法是成立的。首先陈寿的说法比较早,再加上他本身是蜀国人,对蜀国非常了解,而且他写《三国志》肯定会调查各方面的资料,如果有史官、史书的话肯定不会说这样的话。缪钺教授已经去世了,但是他认为陈寿的说法是对的。 陈实:我觉得为什么蜀国无史官、无史书呢?因为他不太重视文化建设,所以灭亡得最早。 提问3:《三国志》,《三国演义》也好,看了以后都能领略到古代语言的表达和精辟的论述。但是现在小说都是乌七八糟的,而且为了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把很多名著都改编得乱七八糟,。 董上德:我跟您有同感。前段时间总说 戏说历史 ,很多人非常反感。我今天讲民间叙事,可能也有人会反问我,你讲的也是戏说。但我们要历史地看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教育资源极为贫乏,文盲很多。中国的小说和戏曲是老百姓接受教育的活教材。通过戏剧,连文盲都知道刘邦,有秦始皇。但是民间叙事有口耳相传的问题,不是准确地对待历史知识。从教育角度来说,古代的教育很不均衡,尤其是乡土中国大部分人文化层次很低。所以,会出现《三国演义》这样的民间叙事。但是在今天我们是不赞成戏说的,因为现在教育的普及很高,我们可以通过任何的方式来证实,就没有必要戏说了。 提问3:戏说也可以,但是不要为了金钱利益。比如外国有孔子学校,而我们中国没有。 陈实:外国的孔子学校都是中国出钱办的。一方面我们已经生活在大众文化的时代,大众文化是需要戏说的,没有大众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戏说也会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比如对青少年教育的问题,历史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凭你这么一戏说那就完全变了了。我觉得一方面大众文化需要发展,它是戏剧,它得有它的话语权,它也在多元化、有说话权的环境下才能发展起来,这个文化才能更加繁荣。 但是另外也要相信,随着教育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会有一大批专家在他们的书房里给你认认真真地研究历史。所以,我们一方面欣赏开心,看看戏说。另外读一读董教授们的著作,看看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 提问4:我有一个问题,讲历史的时候讲的是真假的问题,但是作为文学小说来说,是艺术,艺术讲的不是真假,讲的是美丑,也能体现出意义。它既然不是一回事,就不能这样要求历史说明,一定要符合历史。如果这样讲的话,那么《哈利波特》不能上映,《工夫熊猫》肯定也不会上映,现在的《建党伟业》完全符合吗?即使官方所写的历史和真的历史也不一致。我认为假的东西也很有意义。 举一个例子,比如在舞台上,一个人舞台上在学狗叫,学得很像,大家都在笑,但是你如果抱来一只真的狗,大家就不会笑。我的问题是这样的,既然历史要求真实,文学作品不要求真实,所以没有必要用真实评价文学作品是真是假,也不要打击戏说历史。 董上德:戏说也要有一定的民间心态来支撑,不是随便说的,有一个常年积累的问题。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各种媒体很发达,传达的途径很多,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微博时代,戏说的空间越来越小。 陈实:我稍微纠正一下,并不是说历史要讲真实,它不只讲真实。文学是讲美丑,但它不只是讲美丑。我们现在把历史和文学都划分与人文学这个领域,可以从人文学当中挖出我们的历史来,就是你的价值观判断。因此,对于文学也好,对于历史也好,它共同讲得都是 真善美 。历史也有华丽的篇章,也有最美的地方,不要仅仅局限于一部分。 提问5:谢谢主持人和董教授。你刚刚讲《三国演义》是演义,不能当成历史来读。它跟真实的历史是有差距的,但是它代表民间的思考。那么我想问一下在那专制社会里面,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历史?因为在几千年的专制社会里面,除了皇帝,其他都是奴才,包括史官,那它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还有中国历史课本上,到底是演义,还是历史? 董上德:可以说正史里面不可靠的成分也不少。陈寿本人在历史学界也有人这样说他的坏话。为什么呢?因为有人想请他写某一个人的传,他就跟他的子孙说 你给我某些东西我就给你写好一点 。但是这只是一个传闻,我觉得史官都是受到牵制的,写什么,不写什么?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都很讲究。你要说正史能不能再现历史,我觉得很难百分之百说它再现历史,也许不可能。正史我觉得我们也需要分析,尤其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程度非常高,起码我们有分辨的能力。我们能从多侧面、多角度来去分辨史料的真伪。但是总得来说,正史也并非十分可靠。 提问6:董上德教授你好,今天我听了你的课我一个最大的启发,民间叙事有一个民间心态在里面,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去那么较真地追求历史真相,而是着重地看民间心态?这样就说到戏说的问题,也用这种心态来看看,尤其是我们现在的东西也反映了我们现代人的心态。我们现在可不可以多研究一下这种事情,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么多戏说的作品?我们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明智需求是什么?我们读史,研究来研究去是为了今后的发展,让我们现代人民的生活过得更好,这样会不会更好一点?因为你研究过去不是为了将来,或者说将来发展同步,这个好象没有多大意义,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也不知道怎么说。 董上德:我觉得研究心态,其实更重要的是草根阶级的心态,作为政治家来讲,也不能忽略这一块,而且有一些民间的心态是通过辩寻的方式来寻找一个宣泄口。因为有时候找不到一个渠道,所以我们要理解他所传达的信息,但是是可以分析的。尽管这里面是以变形的形态来传达,但是我们也可以分析。其实不仅仅作为文学来研究,作为社会学来研究,民间心态是绝对要研究的。 提问7:我看了董老师的简介,董上德老师曾经在日本做讲座3年,从2002年至2005年,日本对三国有没有研究? 董上德:研究非常深入。日本有一群三国迷甚至主办了一份《三国志》的报纸,以编报纸的方式,把三国时代每一年重大的事件,包括一些花边的,编得非常像报纸,他们研究得非常细致。同时,日本人对《三国演义》很推崇,从各个层面来讲《三国演义》的计谋策略,可以应用到商业操作里面,所以日本人非常重视。 提问7:日本的民间认不认同中国的这个文化? 董上德:认同。因为我跟很多日本人接触,他们是毫不掩饰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他们是以寻根的意识来研究中国文化,而且他们非常虔诚,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知道经过日本之后,文化本身也会发生一些变异,这是另外一回事。 提问9:谢谢主持人,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讲座,因为我是一个从中山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我所在学院是法律系,在校园没有听过董教授这么精彩的讲座。今天借助文化大讲坛这个机会,非常感谢主持人。 我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于60、70后,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因为60、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精神食粮方面比较缺乏。这四大名著确实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精神食粮,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读《三国演义》。我们在年轻少年的时候都有喜欢其中的一些英雄人物,有一些都是自己的偶像,比如我的偶像是赵子龙。我想问一下董教授年轻时候读《三国演义》有没有自己的偶像? 第二,您今天讲到了民间叙事的传播方式,我们觉得对于我们近代,或者现代来说,我们民间叙事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载体是不是还在延续? 董上德:那种方式萎缩得很严重。民间叙事有一个前提,我们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娱乐活动很少,民间讲故事是一个调解。还有民间演戏,往往是重要的节日才演,但是都觉得是很难得的机会,这是以前的形态。随着现在的发展,我们的娱乐方式很多,这些东西在逐步萎缩,但我相信凡是有价值都可以转换为别的形式,这是没有问题的。 陈实:我觉得民间叙事也好,史家叙事也好,这两个一定是平行发展的。刚才有人说史家叙事像高雅音乐,这个是不对的。但是我们看历史的时候,不是完全去看那个史家叙事,我们就像看一个舞台一样,它是均匀运动的,我们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比如民间叙事传统,我认为它并没有削弱,或者怎么样,它只是改变了形式。比如说过去我们讲尧帝、炎帝等,这些是在民间里面传的。过去我们讲民间文学,现在我们也悟出不了,现在讲大众文化,它只是转换了形式而已,它仍然在那个地方活跃着。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民间叙事也在活跃。 下面请董教授用两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化? 董上德:这个问题很难,就我个人浅浅的理解什么是问题,借用今年我们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回到原点 。文化起点就是人类怎么应对大自然,应对敌人。我们历史上有很多纷争,种种文明其实是跟应对敌人,应对大自然有关系,就是慢慢地发展起来。不要把敌人想得太悬殊,它其实是从很实用的地方发展出来的。当然,文化也在延伸很多枝枝节节的东西出来。我们首先从实用的角度产生文明,然后文明在发展过程里面,逐步也走向精神的层面,我们今天老是说文化文化,仅仅从精神方面来理解,回到原点,我们首先是应对大自然,应对敌人。 陈实:感谢董教授关于什么是文化的第85种解释,我们的讲坛今天就到此结束,祝大家身心健康,谢谢各位! 作者:董上德 来源:南方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董上德:《三国演义》与民间叙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出自三国演义的民间俗语谚语

出自三国演义的民间俗语谚语

张飞,曹操,诸葛亮,三国演义,俗语,粗中有细,诸葛,穿针,经典,大眼瞪小眼,关公,华佗,吕伯奢,孟获,蒋干,董卓,貂蝉,演义,下江,四大名著,作事,吃鸡,凤眼,卖肉,吴氏,妈妈,弃之可惜,客道,放放,性格

2012-06-03

三国演义是民间故事吗?

三国演义是民间故事吗?

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赵云,董卓,吕布,庞德,张飞,英雄,兄弟,于禁,华雄,东汉末年,小亭,卧龙,宝刀,将军,新野,机会,母子,筷子,糜夫人,阿斗,胸无大志,万大,刘备为,向华,恩相,慕之情

2020-08-12

民间故事乡村传说:三国时期隐藏在民间的神女

民间故事乡村传说:三国时期隐藏在民间的神女

曹操,荆州,华容县,知县,江夏,皇叔,刘表,刘备,华容,李立成,三国演义,屋子,牢房,故事,民间传说,正史,白布,百姓,老婆,神女,贵人,不代表,打听打听,意思是,李立在,没找到,火烧赤壁,在家中,消失了

2020-09-08

三国演义的人物中 关于民间的流传 你怎么看呢?

三国演义的人物中 关于民间的流传 你怎么看呢?

2016-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