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童年习俗趣事多

时间:2020-07-29

童年故事该怎么吃

提示:本文共有 1127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3 分钟。

文/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胡培红

童年岁月,澄澈无忧,往往是华年里最让人留恋的那一段时光。

我的童年,正值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资源匮乏,人们生活并不富裕。可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特征,每代人都有其不同的生活体验啊,挑水、推磨、看小画书、补锅锔碗、听收音机、看露天电影、正月十五唱大戏……别样的童年经历给了我们别样的童年幸福!

(一)剃头(理发)

二月二,是庄户人心目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说:“二月二,龙抬头。该去剃头(理发)啦,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儿啊!” 在整个正月里,是不准剃头的。民间流传的说法是:“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一说法的真实与否已无从考究,但人们深信不疑。所以,很多人在腊月里剃头的时候,都会特意嘱咐剃头师傅一句:“剃得短一点哈,还得再长一个多月才能剃呢!”整个正月里,家家剃头棚子(理发店)门口都冷冷清清,不见人影。而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家家剃头棚子都爆满,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也有走街串巷剃头的。我家邻村就有一位剃头匠,六十多岁的年纪,常年穿一身黑色的粗布衣。七十年代初,还没有改革开放,人们的经济意识比较淡薄,村里没人外出做生意,也少有人外出打工,庄稼人常年围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转。

二月二,地里的活儿还不算忙。“剃头喽——”的喊声在胡同口响起来了,不一会,胡同口的大柳树下就围满了大人小孩。剃头师傅一边笑呵呵地和熟人打着招呼,一边麻利地取下背上的挎包。挎包里是全套的剃头家什:手推子、剪子、剃头刀、毛巾、梳子等,还有一块深蓝色的围布。有人从家里搬来了小板凳和椅子,剃头师傅坐在椅子上,和气地招呼:“一个一个慢慢来。”想剃头的就在小板凳上坐下。剃头师傅将围布系在这人脖子上,然后,推子、剪子齐上阵,手推子推,剪子剪,最后再用剃头刀修修鬓角。嘁哧咔嚓,十来分钟搞定。这人满意地摸摸变得清爽的后脑勺,递上一角钱,高高兴兴地回家洗头去了。有的还外带刮脸修面,但不多要钱。来剃头的孩子都是男孩子,女孩子是不剃头的,女孩都喜欢扎辫子。为了图省事和凉快,男孩们都剃光头。所以,剃头师傅走后,胡同里跑来跑去的,都是清一色的“小和尚”。

现在,人们理发都去理发店、美发店,早已不见了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可是,大家伙儿围在胡同口的大柳树下,叽叽喳喳剃头的热闹情景,却似一幅温馨隽永的画卷,永远铭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二)忙麦秋

五月里的西南风一吹,麦梢黄了。乡亲们磨镰刀、搓绳子、腾场院,喜气洋洋地做着麦收的各种准备。村子的空气中仿佛流淌着一种忙乱、欣喜的丰收气息。

开镰收割了。天刚蒙蒙亮,爹和娘拿了镰刀、绳子,拉着平板车,来到地头。放眼望去,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一眼望不到边。颗颗麦粒硕大、饱满,今年的麦子大丰收啊!

爹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俯下身,手挥镰刀,“唰唰”地割开了。不大一会,身后的麦子齐刷刷地倒下了一大片。爹直起身,用手背擦擦额角的汗珠,深吸一口气,又弯腰“唰唰”地割起来。后面,娘手拿稻杆搓的绳子,把麦子捆紧,把麦捆堆放在平板车上,捆好。车装满了。爹放下镰刀,拉着平板车回家去。娘把镰刀拿过来,继续割麦子……

我们学生娃放学后,也相跟着跑到麦地里,帮着拾麦穗。要颗粒归仓啊,这可是我们老师教的。麦收时节,农家大人孩子齐上阵,一同忙活,没有一个人偷懒。要抢时抢收啊!

麦子运回家了,先是铡麦子。用铡刀把麦穗铡下来,麦穗放在一边,麦秆放在一边。奶奶把麦秆堆里的麦穗仔细地拣出来。爷爷把麦穗摊晒在向阳的地方,不时用麦叉翻晒一下。

麦穗晒焦了,该打麦子了。打麦子是麦收时节最重要也最辛苦的一件事情。因为全村就两三台打麦机,而且打麦子时要多人合作,所以打麦子就成了以一个胡同为单位,大家共同完成的一件事。

轮到我们家打麦子了。打麦机被安置在院子中央。通上电后,打麦机“隆隆”地响起来。爹和领财叔、俊德叔、连民哥把麦穗不停地放进打麦仓里,随着机器的转动,打麦机出孔就源源不断地流出麦粒和麦穰。娘和邻家大娘、立荣婶子、秀兰嫂子用麦叉把麦穰挑到一边堆好。爷爷则领着我和妹妹用簸萁把麦粒运到旁边的空地上。奶奶用笤帚仔细地把散落的麦粒扫起来,把麦粒堆归置好……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打麦机停止了轰鸣。大家一个个被麦尘爆得灰头土脸。但是人们并没有去顾虑这些。大家坐下来,喘口气,喝口水,然后抬着打麦机走向了另一家。不一会,“隆隆”的轰鸣声又响起来了……

打麦机从早到晚,二十四小时不停歇。在“隆隆”的轰鸣声里,人们心中的丰收梦变成了现实!

麦子扬好,晒干,归仓了。农家人看着瓮满缸满的情形,心满意足地笑了!没白没黑地忙活了十多天了,该歇歇了!

家家户户飘散出新麦饼的香味。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新麦饼的香味中了……

(三)货郎下乡

小时候,人们平时除了去集上买些生活用品外,能购得生活用品的渠道就是货郎摊子了。供销社的东西太贵了,农家人不去那里买东西!走街串巷的货郎手拿拨浪鼓,肩上的扁担挑着一前一后两个大箩筐,筐里放着针头线脑、木梳、小镜子、花头绳、洋火、痒痒挠等小物件。当然,还有自家熬制的糖块呢。所以,小孩子们最喜欢听到的声音就是“卜棱棱、卜棱棱”的拨浪鼓声。

往往,“卜棱棱、卜棱棱”的拨浪鼓声还没有落下,小孩子们就像箭一般地从家里跑了出来。不大一会,货郎摊前就围满了女人和孩子。货郎乐呵呵地搭起临时小货架,掀开“百宝箱”,呵,花花绿绿的扣子、泥巴烧的小哨子、五颜六色的丝线、长长短短的缝衣针,还有毛巾肥皂雪花膏,瓢勺刀铲车铃铛,纸烟喇叭小汽枪。最馋人的,是亮晶晶的玻璃珠、画着西瓜纹样的绿皮球、香喷喷甜滋滋的宝塔糖!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啊!女人们仔细地挑拣着针头线脑,盘算着为自家的孩子买根头绳扎辫子,或是为自家男人买包纸烟。没有钱的就从家里称出一二斤粮食来换东西。小孩子们则拽住母亲的衣角,哼哼唧唧地央告着要糖吃。一时间,货郎摊前讨价还价,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隔三差五,货郎就挑着担子来一趟,既为人们送来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人们送来了欢乐和希冀,为人们单调贫瘠的生活送来一抹缤纷亮丽的色彩!

(四)磨剪子戗菜刀

农家人生活节俭,吃饭穿衣皆靠自己动手。老人们常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哩!”

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都是自己地里种的,小麦、玉米、谷子、大豆、高粱,茄子、辣椒、丝瓜、黄瓜、扁豆、白菜、萝卜,种啥吃啥,绝不花钱买。只在家里来了客人或是有什么红白事,才会去集上割斤肉或买条鱼,破费一回。人们日常穿的都是布衣布鞋。自家地里收的棉花,叫弹棉花的弹一弹,再纺线织布做衣裳。所以,农家就有了好些纺线、裁衣、做衣裳、做鞋子的巧手姑娘、巧手媳妇和巧手老奶奶。

做事离不得工具。家里的剪子锈了,菜刀钝了,就需要磨一磨,修一修了。“磨剪子唻戗菜刀——”抑扬顿挫、铿锵悠长的喊叫声在胡同里响起来。吆喝几声后,磨刀师傅不慌不忙地把肩上抗的长板凳稳稳地放在地上,卸下板凳头上捆着的两块磨刀石。板凳另一头,固定着一只盛水的铁皮罐和一个小木箱,木箱里放着小铁锤、小钢铲、刷子、碎布等磨刀用具。

不大一会,长板凳前就围满了人。人们手里拿着半新不旧的剪子、钝了的菜刀或是卷了刃的镰刀,叽叽喳喳地说:“菜刀钝了,磨磨再用。”“镰刀好长时间不用,锈了,欠磨哩!”小孩子们在人缝里钻进钻出,看热闹。

磨刀师傅像骑马一样骑在长凳上,接过待磨的剪子或菜刀,用大拇指肚轻轻试一下刀刃的锋利程度,再眯眼瞧瞧,看从何处开磨。先在沙砖上打磨,再在油石上细磨,不时还用刷子在水罐里蘸点水,洒在磨刀石上,防止温度过高。相比来说,磨刀比磨剪子容易些。磨刀只需正反两面磨即可,剪子因为中间有个轴,所以磨起来要麻烦一些。另外,砍柴刀、切肉刀、切瓜刀、大铡刀等,磨的时候都需要不同的方法和力道。

听吧,“噌噌噌”、“唰唰唰”,伴随着大人孩子的嬉闹欢笑声,一把把剪子、菜刀都焕然一新了,明晃晃,亮闪闪,仿佛能耀花人们的眼。

磨刀师傅擦擦额头上的汗珠,满意地把亮闪闪的剪子或菜刀交还给主人时,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也许,他把磨剪子戗菜刀当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呢,他正沉浸在自己劳动的喜悦中呢。

能喜欢并享受自己的劳作,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五)听收音机

我小时候的农村,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整天辛辛苦苦地在农田里忙碌,为的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而精神生活方面是单调而贫乏的。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渐渐好起来。解决了温饱,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了。这时候,收音机出现在了农家人的生活里。

记得有一天,爹兴冲冲地回家来,怀里抱着一个长方形的东西。爹一进门就说:“快来看哦,看我买回什么来了?”我和妹妹弟弟围拢在爹身边,看爹把盖在上面的蒙布掀开,“哦,收音机呀!”我和妹妹兴奋地大叫起来。我俩在别人家见过收音机。自家能拥有一台收音机,可是我们姐弟三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哦!

收音机是牡丹牌的,长长宽宽的样子,赭石色的木头外壳。打开背面下方的壳盖,可放进三节一号电池。正面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大喇叭。下方有两个旋转按钮,一个是开关,可以调频道;一个可以调音量。上方是标示各个频道的一排数字,有一条细细的红色指针。这台收音机花了四十多元钱,是我们家买的第一台“电器”哦!

从此以后,爷爷奶奶听吕剧、黄梅戏、京剧、评戏;爹和娘听广播剧;我和妹妹弟弟听小喇叭、孙敬修爷爷讲故事等。而全家人都喜欢听的是评书。如单田芳说的《隋唐演义》、《薛刚反唐》,袁阔成说的《三国演义》、《水泊梁山》,田连元说的《刘秀传》、《水浒》,尤其是刘兰芳说的《杨家将》、《岳飞传》等评书,我们更是百听不厌。

夕阳西沉,暮色四合。庄户人肩上扛着锄头、铁锨,手里拿着镰刀、耙子,有的提着满篮的青草青菜,三三两两地,一路相跟着回家来。炊烟袅袅,浓浓的饭菜香从家家户户的院落中飘散出来。同时飘散出来的,是收音机里播讲评书的声音!刘兰芳正在播讲长篇评书《杨家将》,只听到“一行人敲着得胜鼓,鸣着得胜锣,班师回朝。真是鞭敲金蹬响,齐唱凯歌还……”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听到刘兰芳的声音,令人不禁联想到脆生生的大红枣! “呵呵!听评书喽!”人们心里欣喜地想着,回家的脚步加快了……

各位评书艺术家播讲的评书,激情洋溢、活灵活现、雅俗共赏、风格各具。通过收音机,把古代英烈忠肝义胆、喋血沙场、舍身报国的感人事迹传播到千家万户,大大丰富了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六)看露天电影·看小画书

冬天到了,农家人有空闲了。村里请公社的放映队来放电影了。农家人娱乐活动少,看电影就是人们最好的消遣。每次村里放电影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天还没擦黑,大队里的大喇叭里喊:“注意啦,注意啦,今儿晚上在村东场院里放电影!”……孩子们奔走相告:“听见了吗?!咱村放电影了!快回家让娘做饭吧,吃了饭去看电影哈!”

人们急急忙忙吃过晚饭,一人搬一个小板凳,陆陆续续来到村东的场院上。场院里,已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场院空地上,架起了两根长长的竹竿,竹竿间撑着一块白色的幕布。影片开始了!电影机“唰唰”转动,光柱投射到幕布上,打出了字幕:《喜盈门》。喧嚣的人群安静下来,人们屏息静气、神情专注地看电影了。电影演到仁文媳妇强英把饺子藏起来不给爷爷吃时,人群发出了一阵唏嘘声。后来,强英在大家的教育帮助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孝敬爷爷和婆婆了。人群发出了会心的笑声。电影演完了,人们议论道:“这演的就是我们农村人的事儿啊!”“不孝顺人人恨啊!”……下一部影片开始了:《阿凡提》。阿凡提幽默滑稽的表演引得人群发出一阵阵开心的笑声……

我们那时看过的电影可真不少。有《铁道游击队》、《五朵金花》、《姊妹易嫁》、《狼牙山五壮士》、《冰山上的来客》、《小花》、《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刘三姐》、《花为媒》等。

这方小小的幕布,带领庄户人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新奇而美妙的世界。使人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给庄户人带来多少美好的精神享受啊……

作为小孩子,我们那时的娱乐方式除了听评书、看露天电影、跳绳、拾笆笆、玩沙包等以外,就是看小画书了。小画书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64开,巴掌大小,一角钱一本。

我看的小画书大都是从同学处借来的。我小学三年级时的同桌叫秀兰,她的爸爸在镇供销社(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开,人民公社更名为乡镇)上班,家境较别人家宽裕一些。我常常去她们家玩。我羡慕的不是她家明亮的砖瓦房和时新的家具,而是那一摞摞的小画书。慢慢地,我通过帮她检查作业、教她画画涂色时怎样搭配颜色等方式,换来了看完她家小画书的机会。记得有《铁道游击队》、《西游记》、《奉天讨罪》、《东方大魔王》、《定河山》、《五女拜寿》等。我看得入了迷,有时忘了回家吃饭。那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光啊!上了四年级,我们到离家一里多路的北坝小学走读。记得我们教室紧邻着一间队屋,里面住着一位五保户老人。他家里有很多小画书,对外出租,一分钱一本看三天。从此后,我攒的钱就再也不舍得买糖吃了,都用来租小画书看了。

听收音机,看露天电影,看小画书。我想:这就是我接受到的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吧!

(七)挑水·推磨

我家村东头有一个大湾,湾里的水很清澈,常年不干涸。人们经常在湾边洗衣、淘米,挑水浇菜园。湾边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冽甘甜。全村人的饮水都靠这口水井。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人们就陆续挑着水桶来到井边,挂钩、放桶、打水、提桶,一气呵成,然后颤悠悠地挑着满满两桶水回家。早上要挑满一大缸水呢,庄户人的清晨也是忙碌无比的!

我和妹妹放学后,经常抢着帮家里挑水。身单力薄的我们挑着两桶水,晃晃悠悠,磕磕绊绊,有时候,两桶水挑到家里就只剩下两半桶水了。奶奶常常摸着我们红肿的肩膀,心疼得掉泪。我俩安慰奶奶说:“奶奶,没事儿,一会儿就好了!”农家孩子能吃苦,从小就知道替父母分担生活的重担啊!

农家孩子不但会挑水,劈柴,烧火做饭,割草剜菜,还会推磨。

记得我家院子里紧邻东屋搭了一间土屋,是个磨坊。屋中央按了一盘磨。下面是砖砌的磨台,磨台上安置一盘石磨。上下两层,重约200斤,两层石磨中心有圆孔,用圆木榫将两层石磨紧密地契合在一起,两层石磨结合的一面都刻有密密的石棱。上层石磨有两个磨眼,边缘对称凿有两个很深的磨孔,按着两根磨棍,用绳子固定。上层石磨正好在和成人齐腰高的位置。地上放着簸箩、簸箕、盛粮食的麻袋或布口袋,簸箩里放着扫粮食的小笤帚,屋角放着扫麸子的大笤帚。

推磨是个力气活。用两只胳膊加上腰部的力量推动石磨向前走,需浑身用力。边推磨边把要磨的粮食倒入磨眼,石磨转动,粮食流入石棱缝隙,被磨碎,由两层石磨的缝隙中源源不断流出来,洒落在磨台上。用小笤帚扫进箩里,箩出细面,将粗面倒入磨眼,再磨。一遍又一遍。麦子需磨六遍。高粱、玉米、豆子磨五遍。地瓜干相比质地软一些,最好磨,三遍就能磨好。磨出的细面和粗粮供给人们的一日三餐,剩下的麸子和粮食渣滓喂家禽家畜。往往,一个人推磨最累;两人合作,一人推,一人拾掇粮食,轻省些;如有两人一起推磨,一人负责管粮食,会推得更快。自从家里买了收音机后,就把收音机打开放在窗台上,一边推磨一边听收音机。倒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儿。

人们的一日三餐离不开石磨。所以来家里推磨的人络绎不绝。有时来推磨的人多了,大家就互相帮忙。你帮我推,我帮你倒粮食。手里干着活儿,嘴里拉着呱儿。东家长西家短,嬉笑斗嘴。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农村民风淳朴,来推磨是不收钱的。父亲还会热情地招呼来推磨的人歇一歇,抽支烟,喝口水,唠唠家常。来推磨的人心里过意不去,临走时往往会留下一瓢玉米面或高粱面,作为酬谢。

后来,有农人在家中开起了加工磨,用机器磨米磨面,人工磨坊就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消逝了。但人们聚在一起,在磨坊里磨米磨面的热闹场景却清晰地鲜活在我的记忆里!

(八)做针线活

农家人一年四季穿的都是粗布衣裤、布鞋布袜,需要自己动手做。所以,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还有老婆婆,每个人都有一只属于自己的针线笸箩。

记得我的奶奶也有一个针线笸箩。圆圆的底,圆圆的口。是用面糊糊把一片片碎布粘合在一起做成的,粘了好多层,所以笸箩很结实,不软塌,不变形。笸箩里放着针、线、剪刀、花布头、顶针等做针线活需用的东西。还有一本厚厚的大书。书的纸页已发黄,里面鼓鼓囊囊的,书页里整整齐齐地夹着好多鞋样。鞋样有报纸的、牛皮纸的,也有包中药用的草纸的。男人的女人的,大人的小孩的,单的棉的,一家人一年四季穿的鞋样都在这里面了。大书里还夹着好多剪好的花草、动物的纸纹样,极薄,毛头纸的。我记得有梅花、莲花、喜鹊、蝴蝶、狮子滚绣球等。还有许多花花绿绿的蚕丝线,极细极细的,但很有韧性,很结实,都是绣花用的。奶奶的手很巧,街坊邻居谁家给孩子做虎头鞋、虎头帽、百日兜兜时需绣花了,就来请奶奶帮忙。奶奶很高兴,喜笑颜开地和来人唠家常,帮忙选花样,并亲手绣出来等人家来取。有时,奶奶也帮人家做中式对襟袄上的盘扣,各种式样的,好看又结实,真是漂亮极了!

奶奶已故去十多年了。奶奶曾给我们姐弟绣了好多双鞋垫。现在,我的床头橱抽屉里就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好几双奶奶亲手绣的鞋垫。崭新如初。舍不得穿啊!每次想奶奶了,就拿出鞋垫看一看,用手摩挲一番。那精致的花瓣、碧绿的花叶、匀称的花茎,俊秀精致,栩栩如生。一针针一线线,饱含着奶奶对我们孙辈深深的爱啊!

母亲会做布鞋,还会铰鞋样。不管谁人的脚,母亲打眼一瞧,就能用剪子铰出分毫不差的鞋样来。照此鞋样做出的鞋子,穿在脚上舒服又合脚。

忙碌操劳了一天后,在如豆的煤油灯下,母亲又忙着缝衣做鞋了。炕沿边,母亲微偻着身子,专注地飞针走线,有时困得低头打个盹,接着又继续做。为了我们姐弟能在大年初一穿上新鞋子,寒冬腊月里,母亲常常会熬夜做针线。记不清多少次从梦中醒来,看到的都是母亲低头纳鞋底的身影。昏黄的煤油灯拉长了母亲的影子,映在墙上,模模糊糊的,却那么温暖。母亲用针锥扎一下鞋底,再把钢针扎进去,用手一拽,“哧啦啦——”一声又一声。母亲不时抬手在耳边的头发上抿一下针尖。那是真正的千层底鞋啊,只有沾着头发的光滑润腻才能让针比较顺利地穿过鞋底那层层的厚度呢。母亲还不忘随时转过身来,为熟睡的我们扶扶枕头,掖掖被角。

窗外寒风呼啸,窗内温馨静谧。“哧啦啦,哧啦啦——”这温暖而动听的声音一直陪伴着我走过了整个童年时光。现在还一直留在我童年的梦境里!

(九)过腊八·送灶·扫屋·贴春联

进了腊月沿儿,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辛苦了一年的庄户人,仿佛要借着这难得的闲适时节,放松和犒劳一下自己,照料和慰藉一下家人。所以,家家户户都洋溢着欣喜而忙碌的节日气氛。

腊月里第一个节日是腊八节。腊月初七晚上,奶奶和娘就忙开了——准备熬腊八粥呵!熬腊八粥的材料是:大米、小米、秫米、绿豆、红豆、花白豆、花生和红枣。这八样东西早早就准备好了。奶奶先对其进行分类:绿豆和红豆不易煮烂,要先用开水浸泡;小米易沸锅,需最后放进锅里。

我和妹妹弟弟也跟着忙活开了:一会儿帮忙剥花生,一会儿帮忙淘米。不时还偷偷拣颗花生米或红枣放进嘴里嚼嚼。大人们对小孩子这种馋嘴的举动是不加制止的:过节了,图的不就是大人孩子乐呵嘛!

半夜时分,开始熬粥了。熬一会儿,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早上,腊八粥熬好了。清晨,腊八粥那甜丝丝的浓郁香味把我们姐弟三个从睡梦中叫醒了!我们争相捧着盆碗把腊八粥送给街坊邻居们品尝,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一块享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这是好兆头,有年年有余的意思啊!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庄户人家很看重这一天。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爷爷上了天”。灶爷上天,要去汇报一年来庄稼人的收成情况,这对以食为天的庄户人来说,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灶爷两边贴副对联,巴结灶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送灶,在黄昏的时候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案,给灶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糖瓜供奉灶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保佑来年收成好。在灶爷的神像点火升天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子在一旁边拍手边唱:“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去西天。骑着马,背着枪,拿着糖瓜当干粮。”其实,不大一会儿,那些糖瓜就被我们这帮小馋猫们心满意足地分吃了!

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味更浓了!在外做工的人们陆续赶回了家。因为,春节是个合家团聚的日子,什么事也拦不住人们回家的脚步啊!大人们开始忙着“扫屋”了。“扫屋”,就是把房子彻底地清扫一遍。扫去一年来的积垢和烦恼,迎来欢乐祥和的一年!

屋子打扫干净,该贴年画了。我和妹妹弟弟帮着抹糨糊,爹把抹好糨糊的年画端端正正地贴到墙上。然后是贴春联,春联是请有学问的小学校老师写的,已按上下联的顺序整齐地放在了一边。我抹糨糊,妹妹和弟弟帮着递春联,爹往墙上贴,配合默契。不大一会儿,屋子里、房门口、院门上,就贴满了红红的春联。“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多么吉祥喜庆啊!放眼望去,屋里屋外焕然一新!而那鲜红的春联啊,把我们喜气洋洋的小脸儿也映红了!

(十)过除夕·拜年

盼啊盼,终于盼来了大年三十,即除夕。从今天开始,才算真正的过年呢。瞧吧,屋里屋外、院里院外打扫一新;红红的春联从屋门贴到了院门;年糕、馒头早已蒸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竹篮里,够过了年走亲戚和吃到正月十五的了;木柴早已劈好、柴火已码放整齐,足够烧十多天的。据老人们说,正月十五之前是不宜干活的,否则会带来全年都干不完的活计呢。是哦,农家人每天起早贪黑地劳作,忙活一年了,该歇歇了!

除夕夜是一年中最让人留恋的一晚。天一擦黑,孩子们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胆小的孩子,只有两手捂着耳朵,远远儿地站着看别人放鞭炮的份儿了!年夜饭是杂烩汤,豆腐、丸子、炸肉、白菜、粉条,热热乎乎地熬一大锅。除夕鞭炮噼里啪啦响过之后,一家人团团围坐,每人一大碗杂烩汤,再拿一个白面馒头,呼噜噜地开吃,不大一会,就吃得热气腾腾,浑身舒坦了。窗外,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窗内,欢声笑语,亲情洋溢。春节是个欢乐喜庆、合家团圆的日子啊,离家再远的游子,也会赶在除夕夜前回家吃团圆饭呢!自从有了电视春晚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看春晚、吃年夜饭,成为了人们过年的“重头戏”。这种团聚的热闹、亲情的慰藉,消除了人们一年以来的辛劳和烦扰,也让人们对来年的生活充满了希冀和憧憬!

吃过年夜饭,奶奶和娘就忙活开了——包饺子。洗菜、切肉、拌馅、和面、擀皮、包饺子,一样样,精心准备。这是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呢,马虎不得!有时候,娘还会包几个糖饺子,说:“谁吃到糖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有好运呢!”

这一夜,家家户户通宵灯火通明,人们在辞岁守岁。辞去旧的一年,并祈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平安富足!

大年初一,天还没放亮,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起来了!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了!“过年好”的祝福声响起来了!

小孩子们醒了,揉揉眼。身边,整齐摆放着娘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新袜、新鞋、新帽。一骨碌爬起来,忙不迭地穿戴起来。呵,从头到脚穿戴一新,每个人都精精神神,漂漂亮亮!小孩子们盼年,盼的不光是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这一身漂亮的新衣裳啊!

小孩子们年初一的第一句话,要问长辈“过年好!”先问爷爷奶奶、再问父母、再问哥哥姐姐,问过好后,要规规矩矩地小声说话,不能乱说乱闹。据说这样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事事顺利。

吃过饺子,人们就三五成群地挨家挨户去拜年了。男人们一群,女人们一群,小孩子一群,往往都是平辈人在一起。年纪大的人,就在家等着别人来拜年。家家户户都早已准备好了糖果、瓜子、花生,装在托盘里,放在进门就能看见的八仙桌上。来了拜年的,抓一把瓜子花生放进口袋里。所以,几家几户转下来,小孩子们的衣服口袋就都鼓鼓囊囊得了!

看吧,大街上,小巷里,人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熙熙攘攘地,说说笑笑地,路上见了面互相致意,大声地互问“过年好”,人们出了这家进那家,到了一家就被热情地招呼着坐下来,抽根烟,吃块糖,唠唠嗑,说一说今年的好收成,期盼一下来年的好年景!一年来的辛苦和劳累,都被这节日的喜庆气氛冲淡了,开心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在进进出出拜年的人群中,小孩子们在比试着谁的头花新式!谁的新衣服漂亮!谁口袋里拜年挣来的糖果最多!

啊!新的一年来到了!

(十一)过十五打灯笼·唱大戏

有童谣唱到:“年年收,年年有。正月十五打灯笼。发财,盖屋,割麦子,薅谷。”过十五,打灯笼,是小孩子们热切盼望的事情。

小孩子们的灯笼有各种各样的,毛头纸糊的、锡纸糊的、塑料的,形状有椭圆的、四方的、六棱形的。纸灯笼做法简单,在十字形木头底座中间安上一根钉子,上面插蜡烛,底座四角钉长铁条,上面拧在一起,系一短绳,短绳另一头系在灯笼杆上。用篾片扎成椭圆的笼,糊上红、白油光纸,将笼套在底座上,点上蜡烛,就可以打灯笼了。

正月十五晚上,天刚擦黑,小孩子们放下饭碗,就迫不及待地提着各自的灯笼跑上街了,看吧,这儿点点亮,那儿点点亮,远远望去,像萤火虫在街上飞啊飞,不一会儿,小小的队伍就变成了长龙,在黑暗的夜里,照得整条街道都亮闪闪得了!有个别调皮的孩子,会故意吓唬年纪小的孩子,故作惊讶地说:“呀,你的灯笼底下有只小壁虎呢!”小孩子比较单纯,不知有诈,歪着灯笼看底下,坏了,蜡烛火苗燃着了灯笼罩,灯笼被烧坏了!这时,被烧毁灯笼的小孩子就会大哭起来,大人们闻讯赶来,连忙安慰:“没事没事,回家再拿顶灯笼打吧!”“肇事”的孩子,往往会被拉到一边,训斥一顿。看大人没注意,就吐吐舌头,做个鬼脸,跑开了。

记得父亲曾给我制作过一辆灯笼车,用高粱秆插的,糊上白色毛头纸,再用毛笔蘸红、蓝颜料画上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哇,真是漂亮极了!下面装四个小轮子,可以拉着走。这辆漂亮的灯笼车,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元宵节,成为我童年岁月里的一段美好记忆……

我们家乡的十南村,每年过十五还会搭戏台、唱大戏。戏台朝南,一人多高,三面用帆布和红绸围起来,东西两面留有演员上下台的出口。每年的大戏从正月十二唱到正月十八,连唱七天。白天唱,晚上也唱。这对乡亲们来说绝对是欢欣鼓舞的大事啊!人们互相邀约着,欢天喜地地,搬着板凳,拿着马扎来听戏了。一般唱的是吕剧,《借年》、《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当》,一出又一出,人们在台底下听得如痴如醉。有的人甚至顾不上吃饭,从白天听到晚上,回到家里还意犹未尽地哼着戏词呢。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拖家带口地来听戏了。有时观众太多,人们就站在板凳上看戏,还有的骑在墙头上,或是爬到大树杈上,倒也“站得高、看得远”,抢占了有利位置。小孩子们听不懂戏词,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在人群中钻进钻出,嬉戏打闹,央求父母给自己买一串酸酸甜甜的糖葫芦或是一块甜得黏牙的糖瓜,美美地吃下去。小孩子们喜欢的,是这份过节的喜庆与热闹啊!

当时的演员,有时请县剧团的,有时是村里的民间艺人,还有一年是请村里当年的高中毕业生唱的。年轻人扮上妆,个个青春靓丽。我有一位本家小叔,长得浓眉大眼,白净的皮肤,扮上戏装那叫一个帅!记得小叔在《徐九经升官记》里扮演四名轿夫其中的一个,虽没有一句台词,可因为英俊的扮相惹人注目,风头甚至盖过了威武神气的县太爷。戏演完了,十里八村来提亲的人踏破了家里的门槛。小叔也因此收获了自己美满的姻缘。这在当时成为了一段因戏结缘的佳话。

……

悠悠岁月,美好童年。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活得愈来愈匆忙。于是出现一个矛盾: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了生活。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真短。怎么会不短呢?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所以啊,我们要学会静下心来,看一看路边开放的花朵,听一听树梢上小鸟的歌唱,回首望一望已经走过的童年时光。正是这种依依惜别之情才是爱的至深源泉。由于这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童年习俗趣事多”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秋佳节趣事多 欢迎走进“中秋习俗”的秘密

中秋佳节趣事多 欢迎走进“中秋习俗”的秘密

习俗,人们,月饼,活动,吃月饼,中国,月亮,花灯,风俗,是中秋,舞火龙,过中秋,农历,佳节,拜祭,桂花,火龙,男女,中秋赏月,八月十五,走月亮,这一天,区的,吴自牧,大香,小焕,月光下,桂香,花树灯,三座桥

2015-11-30 #长篇故事

二傻傻|童年趣事多

二傻傻|童年趣事多

大姐,本子,羊屎,馒头,父母,灯上,嘴巴,姐姐,妹妹,年龄,挎着,柴火,时候,煤油灯,筐子,一嘟噜,篮子里,咩咩,忆童,大开,忆梦,名的,吃得香,都会,编辑,燕子,图片,东东,不合理,上自

2018-05-09 #短篇故事

童年茶园趣事多(散文)

童年茶园趣事多(散文)

儿子,爸爸,柴根,茶园,酱油,断面,低山,乐园,吐沫,妻子,岩石,村里,绿茶,茶叶,茶香,我赶紧,我儿子,朱履,利礼仁,可雅,得大,徐庆,柴冲,一直以来,真热闹,茶园里,近山,一生,创业者,七十年代

2020-05-24 #故事大全

80后的童年趣事多 00后的童年除了“学”还有啥

80后的童年趣事多 00后的童年除了“学”还有啥

学校,小时候,作业,塑料布,花生豆,煤油灯,都会,酸酸,板凳,洞口,窗户,石子,窝窝,钉子,饭桌,那时候,同学,土墙,墨水瓶,孩子,小手指,小铺,教室,杆子,棉花,灯捻,牙膏盒,玉米,瓶盖,老师

2008-03-12 #长篇故事

童年趣事多 治愈你的不开心!

童年趣事多 治愈你的不开心!

妹妹,小时候,镜子,名字,爸妈,热水,笨鸟,爸爸,电视,玩具,金鱼,风雨,一种是,鱼缸里,刘淼,刘沙,得连,下一代,人生,关键,公交车,儿子,大姨妈,吵醒,太冷,大部分,大气,意思,媳妇,岁月

2017-06-20 #长篇故事

八十年代农村趣事多 都是童年回忆 一起来看看

八十年代农村趣事多 都是童年回忆 一起来看看

农村,趣事,小伙伴们,龙虾,孩子,城市,时候,那个时候,小龙虾,绳子,生活在,孩子们,农村人,小了,小池塘,杏子树,随便吃,事情,农忙,印象,前提,好去处,妈妈,小伙伴,小时,小时候,差距,房子,拔毛,时间

2011-11-30 #故事会

小时候的农村趣事多 现在成了童年的回忆

小时候的农村趣事多 现在成了童年的回忆

农村,橡皮绳,有趣的事,村里,女孩子,小时候,小女孩,我小时候,很开心,我们小时候,美好的回忆,牛耕,牛牵,山坡上,乐趣,孩子,印象,出去玩,嫩草,小孩子,尖子,差距,很苦,时候,放牛娃,支开,李子,泥沙,洋房,石头

2016-03-07 #长篇故事

童年趣事100字三年级童年趣事100字三年级作文

童年趣事100字三年级童年趣事100字三年级作文

电线,剪刀,一件事,崔梅,星星,小草,我家,趣事,胡子,结果,菜地,童年趣事,一样多,我看见,指导教师,觉得很,那一次,这就是我

2020-08-28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