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时间:2020-07-21

研究民间故事的意义

提示:本文共有 595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说到民间文学, 大家也许会说那是一种地方的民间的文学, 也是一种未经都市文化熏陶的、 无文字记载的口头传播文学, 但正是这种扎根民间的文学样式才使劳动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它极其广泛地反映了人类有史以来人文科学的全部内容, 是其它文学无法取代的一门学问。 现在很多人都仅把民间文学当作题材来源、 故事框架, 但我认为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参考或补充, 民间文学朴实、 大气, 而且是自成系统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的一种文学种类, 本文将主要结合家乡 流传的民间故事简要阐释一下作为民间文学的种类之一的民间故事的重要意义。 我的家乡 位于胶州市胶北镇, 这里的民间故事也如同其他地方一样是口耳相传的, 可是到了今天这些民间故事却渐渐淡出来人们的生活之中, 新的传媒方式兴起, 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下的故事是爷爷口述给我听的, 然后再稍加整理的, 从这些故事里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以下我所认为的民间故事在当今依然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一、 是启蒙儿童的重要方式; 我们知道当一个孩子在学习说话、 行走和思考的时候, 他们的好坏观、 判断公平与否的价值观也在形成。毫无疑问, 这是孩子一生中最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也是最需要社会关怀的时期, 因此人的早期教育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相对于其他的文学样式, 我认为, 民间故事是一种较为喜闻乐见地, 易于接受的方式,民间故事不仅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养成符合所处社会的道德感与价值观,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比如在我们当地曾经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 有一个人长的很矮, 一心很想长的高一些。 有一年过完年, 他发现邻居的一个小伙子本来也不高但过完年似乎变得高了, 也胖了, 他很羡慕, 就问,你到底是用什么办法便的又高又壮的? 小伙子就跟他说, 今年过年之前我跟我妈说我想长多高多胖, 五更的时候我就问我妈多高? 多粗? 我娘就说把我提前告诉她的说出来, 于是我就变成这么高了。 于是第二年, 他也照他说的做了, 但是却忘了提前告诉他的母亲她想长多高, 五更的时候, 他就问他母亲说, 多高? 母亲正在包饺子, 心不在焉的瞅见外面的一棵大树就说, 树高; 他接着问, 多粗? 母亲正要把包好的饺子放到瓮上, 于是就说, 瓮粗, 于是, 他就只能变得像树一样高, 跟瓮一样粗了。 ” 这个故事内容很简单而且幽默, 但是这则小故事却可以告诉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一个潜在的印象就是, 凡事是需要变通的, 不能别人说什么自己就照着做什么,同时也告诉人们有些东西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的, 不可盲目改变的。 这些大道理如果就这样讲给儿童听的话, 相信即便当时他们会记住但事后很快也会忘记, 可是让他们以听故事的方式来接受会让他们形成一种潜在的印象, 在日常的游戏的过程中, 他们也会回想起这个故事, 这种教育启蒙的效果就会好的多。 二、 再现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 民间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契合了当地人的某种思想和信念, 民间文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文学宝库, 其内涵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丰富, 不断地充实。 因为某种特殊的心理契合, 而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也就成为普通百姓在茶余饭后互相调侃解乏的一种方式。 让我们来看下面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在衙门里当捕快, 有一天他抓到一个小偷, 在把小偷送往县衙的时候, 小偷哀求他说: ‘大人, 我知道我偷东西犯法, 但的确是走投无路,没有办法, 求大人网开一面, 饶了我吧, 我保证以后做个好人, 不干犯法的事了。’捕快刚开始没有答应, 但是, 后来终于禁不住小偷的苦苦哀求, 在把他抓回去的第二天早上, 就偷偷把他放了, 并告诉他以后一定要为人行善, 然后, 向上司报告说, 犯人因看管不善逃走了, 这件事以后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 这位捕快告老还乡 , 由于无儿无女, 也无多少积蓄, 生活很是简朴。 有一次, 他带着一位老家奴到外地的朋友家, 回来时路过当地县衙, 偶然看见那位县官很像多年前自己放走的那个人, 于是就进去询问, 一问果然就是, 小偷没忘旧恩, 把他接到府上,好生款待。 晚上, 县官(当年的那个小偷) 回到房间, 跟妻子说了这件事, 没想妻子听后却说, 你真是没有脑子, 你也不想想这种恩人也敢留吗? 你现在是县官, 万一他有一天给你把这事捅出去怎么办? 然后两人又小声说了一阵。 没想到这一席话被出去上茅厕时路过他们窗下的那位当年的捕快听了个正着, 听完后, 他大吃一惊, 于是赶紧回到屋里, 二话没说收拾东西拉起家奴就连夜逃走了。 一直逃到三四十里外的一家旅店, 家奴追问他怎么回事, 他才把当年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并且感叹人心叵测。 这时门猛地被推开, 一个手里拿着刀的人冲进来说, 原来是这样, 你们逃走后, 他一直让我跟着你们, 看你们要到什么地方, 然后杀人灭口, 可没想到, 他原来是如此忘恩负义的人。 说完, 就走了出去, 并且回去杀死了当地的那个县官。 ” 我认为这个故事体现了人们的心中的一种仁义和狭义的思想, 捕快放了小偷是因为“仁” , 侠士杀死县官是因为“义” , 但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很明显存在的问题就是民间的某些传统思想和法律上存在的冲突, 但如论如何它体现出了当时的人们的一种朴素的思想和认识的境界。 这对于我们研究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也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 三、 记录当地的民俗和语言; 民间文学是地域性和方言性文学, 民间故事更是如此。 可以说,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根本特性。 方言作为一定区域里人们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是和特定地域的风俗与文化传统相联系的。 因此民间文学是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因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俗信息。 很多民俗都是以生活的面貌出现在民间文学文本之中的。 民众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及其置身于其中的生活情境等都能够在民间文学文本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弥补了民俗志缺乏对民俗主体和生活情境的关注之不足。 比如说在胶北镇有一个水库叫“窑湾” , 从字面上看, 很难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听爷爷说, 之所以叫它“窑湾” 并不是平白无故的, 是以前盖房子的时候往往需要挖一个很大的坑用来和泥烧砖, 后来这个大坑弃置不用了, 就逐渐的形成了一个小水库, “窑湾” 一名也就由此而来了。 可见, 在很多民间小故事的背后都记录着当地的曾经的生活习俗的。 还有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 村后面住有父子二人, 小孩儿从小就失去了母亲。 后来, 他的父亲又给他找了一个后母, 后母对他的后儿(方言, 即继子) 很不好, 动辄不是打就是骂。 一年后, 后母有了自己的孩子, 对她的后儿就更不好了。 这种讨厌越来越严重, 终于她对后儿动了坏念头。 有一天, 她让她的后儿去外面放羊, 中午的时候, 她做好了两个饭团交给尚不怎么懂事的小儿子说: “把饭给你哥送去,记住‘粗的里面是砂糖; 细的里面是毒药’ , (注: 粗粮, 指的是用玉米面或地瓜面; 细粮指的是小麦粉) 你要吃粗粮做的那个。 ” 小儿子一路念叨着这两句话,可是半路上却不小心摔了一跤, 爬起来后, 就怎么也记不全了, 等到一见他哥这事就更到脑后去了。 他哥哥一向在家里受惯了虐待, 看到这两个饭团, 就习惯的把粗粮的那个拿起来吃了, 结果弟弟就吃了细粮的那个, 就被毒死了。 后来后母说的那句话一直流传, 告诉人们不要做违心的事。 ” 这个故事的主题其实是对后母的那种狠毒的心肠的批判, 但其中同样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和某些生活化的语言, 比如在我们北方, 一直以来是以各种农作物的面粉为主食, 而其中后母说的那句话, 恐怕也只有联系当时的环境才会明白, 因为在当时吃一份小麦粉做的馒头是很难得的。 四、 赞扬真善美和传统美德; 民间故事中有很多颇具教育性的故事, 着意揭示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批判道德丑行, 弘扬和提倡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如讽刺不诚实的行为、 鞭挞懒惰的行为、 讥笑轻信的行为、 批判不守信义的行为, 将人生哲理、 生活经验、 理想追求、 价值趋向等寓于其中。 如下面的两个故事就是提倡真善美的优秀品德和宣扬传统道德的代表: 故事一: “从前有一个孩子, 父亲给他找了一个后母, 后来后母又有了孩子, 由于后母人很好, 一家四口生活随贫困但很和睦。 可是有些人却对后母存在一种很大的偏见。 这家人的大儿子读书很用功, 后来去外面学堂里读书。 有一天他去学堂的时候, 有人就跟他说, 傻孩子, 你不知道吗, 你去学堂的时候, 你后娘在家给你弟弟做好吃的, 不信, 你抽空偷偷回家看看就知道了。 大儿子信以为真, 于是,有一次, 他在本应该读书的时候偷偷跑回了家, 一回家他就偷偷打开锅看, 结果只看到锅里的野菜馒头。 原来, 后母为了让他好好读书, 把家里的好吃的都做给他吃了, 给家里的小弟弟也只是吃玉米面和野菜, 并且由于经济困难, 他的弟弟也一直没有读书的机会。 这件事情之后, 他既感动又悔恨, 从此, 他发奋读书,终于有一天有了一番成就, 对后母报答了他的一片感恩之情。 ” 这个故事和上的后母的故事题材相同, 内容则相反,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善良的人性的赞赏与褒扬。 民间的人性是淳朴的, 同样人们也希望这种淳朴可以继续下去。 故事二: 木碗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 我看过好几个版本了, 内容大体都是差不多, 讲的是“从前有一家三代住在一起, 爸爸、 妈妈、 儿子和爷爷(姑且用人物身份来命名), 爸爸对爷爷很不孝顺, 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不让爷爷和他们三人一起吃,而是把饭和菜给爷爷单独盛在一个小木碗里, 放到一边。 有一天, 这个小木碗掉到地上摔裂了, 就暂时放到了一边, 晚上干完活回来, 爸爸发现儿子在叮叮当当的修木碗, 便问儿子为什么, 儿子说, 我要把木碗修好, 这样等你老的时候, 我就可以用它给你盛饭了。 爸爸听后, 又惊讶又惭愧, 于是以后就对爷爷非常孝顺了。 ” 这个故事很明显的告诉人们要孝顺父母, 尊敬自己的长辈, 人都有老的时候, 老一辈的人为自己的下一代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们理应受到年轻一代的敬重和照顾。 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美德在民间故事中都有体现的。 因此, 这些故事的留传也是这种优秀的思想道德的传承, 这在我们今天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五、 让历史在故事中传承; 我们现在收集的地方志中有很多也是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的, 很多地名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传奇性的民间故事的存在。 也许这种民间故事的阐释并没有很大的可考证性或科学性, 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有它们存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 尤其是在历史发展到今天之后, 让历史以这种方式重现亦是有它独特的意义存在的。 胶北镇有一个村庄叫秋连庄, 关于它的形成就有着一个传奇性的历史传说。 秋连庄位于胶州市西北部, 交通便利、 四通八达, 是胶北镇典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但秋连庄这一村庄格局的形成经历了历史的变迁, 还曾经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永乐年间, 战争连绵不断, 当时山东大地特别是胶州已经杀戮殆尽, 幸存者也都远离他乡 , 这里荒无人烟, 一大批移民从云南搬到了山东, 来到了胶州, 其中有一小股移民搬到了青梁庄——也就是秋连庄前身, 当时, 那里很荒凉, 因为地势低洼, 天涝水多, 泥泞不堪, 几乎不长庄稼, 多生长一些青黍之类的东西, 因此叫青梁庄。 特别在夏季, 每到晚上, 蛤蟆的叫声一片, 故先民们又称之为蛤蟆湾。 由于青梁庄的庄稼收成极少, 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 为维持自己的生活来源,人们纷纷寻找出路, 寻找较好的粮食产地, 其中有一家姓纪的村民, 在晚晚的时候, 他手扶着犁具走在田间, 就在他急于收工之时, 突然“喀嚓” 一声, 犁子断为两截, 这让他非常吃惊, 是什么东西把犁子弄断了呢? 于是他找来铁锨, 在这个地方挖了下去, 当挖下去大约30公分, 铁锨碰着一块大石头, 清干净土之后,发现是一块巨大的圆形碾磨石, 便招呼了十几个村民把巨大的碾磨石掀开, 一看,大家惊呆了, 原来是一口幽深的古老的水井, 水井口用石条砌成的, 年代久远。井水既深又凉又清。 见此情境, 人们纷纷产生了疑问, 这井是谁、 是什么时候挖掘的呢? 为什么用碾磨石盖住? 为什么水是那么清呢? 这些问题引起了村民的好奇。 人们寻觅着这口井的来历。 据说, 明朝末年, 农民领袖李自成率军东征,所率部队途经此地, 军队驻扎在这里休整, 为供给军队的饮水而挖了这口井, 原来这是一口军用井。 为纪念此井, 为纪念李自成东征的伟业, 更是作为李自成东征的历史见证, 先民们在井旁盖了一座小庙。 第二年春天, 这位姓纪的村民最先从清梁庄迁到这一井旁, 并且盖了房屋,在这里开始定居生活, 有一部分村民也跟着他陆续迁到这里, 他们围绕井边, 建造房屋、 耕地、 生活, 这样, 一个小村庄便慢慢建了起来并初成规模, 故取名为井恋庄, 这里土地肥沃、 生活安定, 村民们能丰衣足食, 原来在蛤蟆湾居住的村民看到这种情况之后, 不久之后, 青梁庄的所有村民举家搬到现住地, 因为搬家的时间是秋天, 又取名为秋连庄。 时过境迁, 沧海桑田, 古时的清梁庄(蛤蟆湾) 现在已胶北镇第二工业园,往日的荒凉、 贫穷、 落后已当然无存, 现在所能见到的是一派现代化气息。 ” 我们今天可能已经很难考证到底是不是李自成挖的那口井, 也不清楚那些移民是不是从云南移过来的, 但是这个故事已然被当地的人们津津乐道了, 很被人们所接受, 我们说从审美的受众的角度来说,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功了, 历史有正史, 也有野史, 而野史往往也是正史的必要补充, 在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的情况之下把这个传奇性的故事流传下来, 在我们今天亦是一种财富。 今天,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 在全球化语境下面临着挑战, 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方面, 民间文学应该发挥它重要的作用。 了解民族文化, 培养其民族传统文化素质, 不仅可以丰富大众的文化知识, 而且可以开拓人们的文化视野。所以在当代社会, 民间文学仍然具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弱点就是人性的关照越来越少, 希望民间文学能够再次丰富人们之间的情感, 将文学的人性观和人情味的特性凸现出来, 这也将是民间文学在当下存在的重要时代意义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人们,民间故事,后母,时候,故事,小偷,村民,爷爷,这个故事,秋连庄,生活,梁庄,李自成,有一天,历史,县官,孩子,民间,文学,捕快,方式,母亲,民俗,意义,爸爸,行为,蛤蟆,和意,人性,传奇

2020-07-21 #短篇故事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人们,民间故事,后母,时候,故事,小偷,村民,爷爷,这个故事,秋连庄,生活,梁庄,李自成,有一天,历史,县官,孩子,民间,文学,捕快,方式,母亲,民俗,意义,爸爸,行为,蛤蟆,和意,人性,传奇

2020-07-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人们,民间故事,后母,时候,故事,小偷,村民,爷爷,这个故事,秋连庄,生活,梁庄,李自成,有一天,历史,县官,孩子,民间,文学,捕快,方式,母亲,民俗,意义,爸爸,行为,蛤蟆,和意,人性,传奇

2020-07-21 #故事大全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人们,民间故事,后母,故事,时候,小偷,爷爷,这个故事,秋连庄,生活,民间,村民,梁庄,李自成,有一天,历史,县官,孩子,捕快,方式,民俗,意义,内容,文学,文化,母亲,爸爸,行为,蛤蟆,和意

2020-07-21 #经典故事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人们,民间故事,后母,时候,故事,小偷,村民,爷爷,这个故事,秋连庄,生活,梁庄,李自成,有一天,历史,县官,孩子,民间,文学,捕快,方式,母亲,民俗,意义,爸爸,行为,蛤蟆,和意,人性,传奇

2020-07-21 #短篇故事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人们,民间故事,后母,故事,时候,小偷,爷爷,这个故事,秋连庄,生活,民间,村民,梁庄,李自成,有一天,历史,县官,孩子,捕快,方式,民俗,意义,内容,文学,文化,母亲,爸爸,行为,蛤蟆,和意

2020-07-21 #故事会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人们,民间故事,后母,时候,故事,小偷,村民,爷爷,这个故事,秋连庄,生活,梁庄,李自成,有一天,历史,县官,孩子,民间,文学,捕快,方式,母亲,民俗,意义,爸爸,行为,蛤蟆,和意,人性,传奇

2020-07-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浅析民间故事的当今意义

人们,民间故事,后母,时候,故事,小偷,村民,爷爷,这个故事,秋连庄,生活,梁庄,李自成,有一天,历史,县官,孩子,民间,文学,捕快,方式,母亲,民俗,意义,爸爸,行为,蛤蟆,和意,人性,传奇

2016-01-16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