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含义深刻的五个小故事

时间:2020-07-18 02:48:01

相关推荐

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高考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年青人喃喃:“往下跑。”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故事2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故事3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故事4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故事5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 (——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小结: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对;第二、养成习惯,重在坚持;第三、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含义深刻的五个小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含义深刻的五个小故事

含义深刻的五个小故事

苏格拉底,老人,儿子,同学,小孩,故事,幼鹰,习惯,钓竿,勇敢面对,好的,主人,办法,弯道,老者,挑战,只有一个,大哲学家,学生们,是一只,最简单,相信自己,柏拉图,山顶上,车下,屋子里,事情,天下事,块石,古希腊

2020-07-22

要短片小故事 要有深刻含义的

要短片小故事 要有深刻含义的

一条腿,神迹,生命,退伍军人,法国,小镇,口吻,上帝,事实,人生,光彩,家伙,常会,水泉,镇上,道理,马路,镇民,各种疾病,对他们,据说有,我不是,总是要,我没有,有一天,有一条,活出自己,这句话,得与失,充满了

2016-09-25

要短片小故事 要有深刻含义的

要短片小故事 要有深刻含义的

一条腿,神迹,生命,退伍军人,法国,小镇,口吻,上帝,事实,人生,光彩,家伙,常会,水泉,镇上,道理,马路,镇民,各种疾病,对他们,据说有,我不是,总是要,我没有,有一天,有一条,活出自己,这句话,得与失,充满了

2013-10-11

15个文言经典小故事 有的想象奇特 有的含义深刻

15个文言经典小故事 有的想象奇特 有的含义深刻

庄周,章台柳,比喻,曹丕,谢安,后人,女子,绿叶成荫,崔护,无弦琴,杜牧,钟子期,凌波微步,伯牙,夫妻,柳氏,浮云,湖州,蝴蝶,闲云孤鹤,吴质,庄周梦蝶,曹植,李延年,杨素,李白,武帝,谢道韫,钱缪,陶渊明

20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