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

时间:2020-07-11

我的亲子共读真情故事2000字

提示:本文共有 78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德 育 篇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现象”解析之德育篇

中国教育报 陈强

办学只有5年,就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她也许是中国最年轻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刚刚送走两届高三毕业生,便将18名学生送入北大、清华,学校的毕业生几乎遍布“211”工程所有重点高校;只参加了04、05两届初中数理化竞赛,却有21人获全国一等奖,列河南省首位——她也许是河南省最知名的中学;

有人称她为“贵族学校”,在人均收入4000多元的河南,却一直保持每年每生20000元左右的高端收费;

有人称她为“慈善学校”,与世界报业百强《大河报》联办“大河宏志学校”,每年面向全省招收寒门骄子100名,从初一开始全部免除所有学习生活费用……

宛如一个传奇,建校刚刚5年,学生已逾4000的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在轩辕黄帝故里悄然崛起。当河南各大媒体,乃至全国一些主流媒体,纷纷把目光聚焦于此的时候,便有“河南教育的一匹黑马”之说见诸报端,也有“解读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现象”的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共鸣。在许多家长眼中,这所学校5年的发展历史,也就是生铁淬炼成钢的历史。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位于河南郑州的北大附中河南分校。

有一百条路,他们选择了“百善孝为先”

家长来信:儿子给我洗脚那天,我们一家三口都哭了。孩子抚摸着我脚上的伤口,泣不成声地说:爸爸,我对不起你和妈妈,往后我再不乱花钱了,我一定好好读书。整个假期里,孩子在家忙前忙后,洗碗拖地,晚上陪我们散步聊天……这是我那个小皇帝一样的儿子吗?我真不敢相信。一次“给父母洗脚”的寒假作业,让儿子跟变了个人似的。

2001年8月,尽管有不少人质疑,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党委仍然力排众议,坚持将“孝敬”二字写入了校训第一条,这在国内中学实不多见。党委书记李光宇认为,看似“复古”的“孝敬”与现代人文精神不但不相冲突,而且恰恰不谋而合,它不仅是中原文化的传统,也是华夏文明的精粹,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告诉学生:应以“孝敬”作为做人交友的第一标准。因为“百善孝为先”,只有在孝敬的基础上,才能生长出其他一切美德:“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爱谁?”

走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的校园里,随处可以感受到孝敬教育的气息。“坚持‘五个一’:每月一封家书、每周一个电话、每个节日给父母一声问候、每年生日送母亲一份礼物、每次见到老师行一个礼;完成‘三个记住’:记住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生日,记住父母的结婚纪念日,记住教你的每一位老师的名字……”由团委和学生会制定的“孝敬公约”张贴在教学楼每一条走廊里,时刻提醒同学们孝亲敬长。每个寒暑假,学校都布置了奇特的“孝敬”作业:给父亲洗一次脚;给母亲剪一次指甲;陪父母去医院做一次体检;和父母一起翻看多年前的相册;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每个假期结束时,一张张由家长填写的作业反馈表上,除了情真意切的感言之外,还浸透着父母们感动和欣喜的泪水。

学校把“孝敬”视为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在“爱父母”的基础上拓展了博爱的内涵,教会学生爱生命、爱生活、爱祖国、爱和平。观看了孕妇分娩全过程的录像之后,同学们深受震动。他们在周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伟大的,唯有认真地活过每一秒,才算是不辜负母亲痛苦的那一天。”“我们不会逃避保家卫国的战争,因为每个人都有母亲;我们更渴望世界充满和平,因为每个人都有母亲!”

他们把“孝敬”当作培育人文素养的平台,通过一次次讨论和实践,学生们体验到的不是狭隘的“愚孝”,而是博爱、平等、感恩和反思……学校周边的敬老院,是同学们每个月必定要常去看看的“家”,悉心照看这些非亲非故的“爷爷奶奶”,让同学们明白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定期举行的“亲子交流会”上,父母子女促膝谈心,坦诚相见,欢笑、掌声、泪光当中,双方都感悟到了“理解万岁”的内涵;观看flash作品《可怜天下父母心》之后,同学们写下了深刻的“自省书”:“警惕今天我们对父母所做的一切,20年之后,我们将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孝敬”当头的校训将中原文化之根植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情动于中,发于言表,整个校园自然沉浸在浓浓的真情氛围中。“2005年度感动附中十大人物评选”中,仅报名参评“孝敬之星”的就有近500人之多。最终当选“孝敬之星”的席玉音同学坚持每天写一页“爱家日记”,至今已经积累了厚厚的四大本;过生日时,她用自己的稿费请父母拍了一套婚纱写真。颁奖仪式上,她深情地唱起了歌曲《懂你》,而台下坐着的父亲母亲,早已泪流满面……孝敬之情也紧紧联系起了师生的心,高三年级刘和旺老师腿摔骨折了还坚持上课,班里男生们连续三个月轮流把刘老师背上五楼……

这样的故事,在他们的校园里俯拾皆是。每年出版一次的“孝敬文集”记载了全校师生躬行校训的心路历程,然而发生在这所学校里无数鲜活感人的故事,又岂是一本本厚重的文集所能囊括?

有一个切入点:他们认准了“富家寒教”

家长来信:我们当家长的辛苦了半辈子,不就是为了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吗?孩子要月亮,不敢错摘了星星,结果孩子变得娇气、懒惰、任性、奢侈了,我真是又气又急,偏偏怎么打骂都没有用,每次我只有暗自抹眼泪……还是老师们有办法啊,你们说得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

“事实上,当今很多家庭都是‘再穷也要富孩子’,”然而,校党委书记李光宇却说,“大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苦,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都是‘富家’。‘富家寒教’问题解决好了,对整个社会都有警示意义。”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是执行校长徐扬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段话,也是全校师生都能背出来的格言。在“行为——习惯——性格——命运”的链条上,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致力于深化养成教育,而“严”字当头,是他们一贯的坚持。

2001年8月24日,面对坐着私家车来报到的第一届新生,学校宣布了一个令所有家长震撼的消息——新生将进行17天全封闭式军训,期间切断与外界一切联系,任何家长不得探视!17天的“煎熬”开始了,省军区教导大队负责队列训练,武警部队负责内务训练,完全按照新兵训练强度和标准进行:站军姿、早训、夜训、紧急集合、几十公里的远行拉练……“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这是军训时,孩子们喊得最多、最响的口号。经历了汗水与泪水的洗礼,学生田政在《军训感悟》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捧着军训的‘毕业证书’,一进家门就被流着泪的母亲紧紧抱住了。我以为自己会抱着妈妈痛哭一场,但我只跟妈妈说了一句:‘妈妈别哭,我军训回来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富家寒教”需要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严格规范学生行为,为此,学校颁布了“七项禁令”和若干个“不准”:在校期间一律统一着校服,不准穿名牌服装;不准使用手机;统一乘校车往返学校,不准乘坐私车;家长前来探视,私车一律不准进校园;住宿舍不准用自带的被子;不准把上衣拉链拉到领口3厘米以下;不准留长发、怪发;不准染发或化妆……为贯彻“禁止学生吃零食”的禁令,学校超市每年至少要放弃数百万的利润。党委书记李光宇说:“学生多了健康,少了攀比,每年放弃几百万,值!”

艰苦磨砺、严格管理是雕金琢玉的金刚钻,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则是学校奉行的“德育真经”。学生当中流行上千元的耐克、阿迪达斯名牌鞋,高一年级主任马俊伟不动声色,每天穿着一双8元钱买来的黑色布棉鞋上下班。起初不少同学纷纷窃笑,马主任坦然自若。一个月过去了,高一年级悄然流行起了便宜又舒适的布棉鞋;两个月过去了,穿名牌鞋四处炫耀攀比的现象彻底消失了。在为印度洋海啸事件捐款时,一位学生一次拿出了500元。他说:“这钱用的才是地方,以前几百块、上千块地买鞋子,真是太没意义了。”

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是学校给“富家寒教”难题开出的良方。电视片《千万富翁家的穷孩子》播放之后,白手起家的富商与5个子女签订《财产不继承协议》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不少同学当天就来到邮局,把父母才给的零花钱又寄了回去。参观贫困山区的希望小学后,同学们纷纷提笔写下了《如果我是你》的文章。从省戒毒所考察归来,同学们在校内发起了一场题为“诱惑与抉择”的大讨论……

孤军奋战的教育永远不会成功。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致力于创造家校“教育合力”,构建了一整套家校沟通、携手教育的信息网络:“校信通”短信交流平台,随时将信息传达给家长;《德育文苑》、《家教导报》每个月准时送到家长手中;“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遍布全省,每学期的学习、培训从未间断;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可与校长办公会直接互动;与强势纸媒《大河报》联合举办多期“大河教育论坛”,北京大学教授、著名高考问题研究专家孙东东等教育名家登台授课,场场爆满,近万名家长从中获益……

交流畅通无阻,培训深入人心,“富家寒教”也迅速达成共识。2005年度“感动附中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上,学生家长孙建国接过了“名誉教师”的证书。曾经的孙建国十分溺爱儿子,高兴了就大把给钱,不如意时又抬手便打。参加了一年的“家长学校”培训之后,他变成了校内颇有名气的“模范爸爸”,不仅不再打骂儿子,还多次主动为同学们作报告,为反对家庭暴力做宣传。“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教会了我如何爱孩子。”孙建国在领奖时说。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说道:“他让我们理解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教育意味着:爱,让我们共同成长。”

有一套秘笈:他们开发着“班本德育教材”

家长来信:昨天女儿告诉我说,她现在是班上的“记者站站长”,也是班报的“总编”。按照学校布置的作业要求,小“总编”给我讲了一堂“课”,用的是他们班里的“班本德育教材”《学会感恩》。念着课文,女儿的眼眶很快湿润了。她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抱住我很真诚地说:“谢谢你,妈妈。”……做单亲妈妈十几年,昨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在初三(6)班听课时,一进教室就发现一个学生正在拧紧椅子上的一颗螺丝钉。他说:“班里所有椅子上的螺丝钉都归我管,钉子出了问题,这就是我的责任。”细致到每一颗钉子——这就是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的班级管理风格。放眼望去,处处皆风景:全体班主任外出培训,教学楼无人看管,却安静一如平常;班会、年级大会乃至全校升国旗仪式,学生自主召开并且井井有条;班级窗台上的花盆里,“花草认养卡”为每一棵植物找到了“主人”;餐厅、宿舍里,“餐长”、“楼长”、“寝室长”往来巡视,各处井然有序,根本无须老师操心……谁能想到,这里的班主任们曾经“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呢?

实行“班级自治”,推广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让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告别了包办代替式的管理模式,师生发展实现了“双赢”。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班规班法”民主集中、“班务承包”落实到人、“多层评比”激活效率,让学生从“被人管理”变为“自主管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灵魂上做自己的主人,在行动上做班级的主人”。正如魏书生说的那样:“班干部能做的,班主任绝不做;普通同学能做的,班干部绝不做”,使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

初三(6)班一度是全校闻名的“问题集中营”,余天正老师接手班主任后,实施了一系列自主管理措施: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营造班级自主管理环境;选好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班级全面自主管理;化整为零,分层管理,开展小组自主管理评比制;制定班规,量化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动员,全员参与,实施班务承包责任制;优化班干,明确分工,部分班干部执行轮换制。加以余老师持之以恒的“班干部上岗培训”,初三(6)班真正实现了“人人愿当干部,人人能当干部,人人会当干部”。学生荣誉感树立起来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能力培养起来了,学习劲头也足起来了。学习、纪律从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年级榜首,成了学校又一个“传奇”。

立规矩,育文化,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还有更高的追求。怀抱培养“时代的巨人”的梦想,学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名人传记、史哲名著、科普读物、文艺精品……学校深知“欲立人,先立班”,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就是未来的“巨人”们成长的土壤。于是,沿着“文化立校”的大方向,“文化立班、文化立人”在“班级自治”的平台上顺利延展开来,人手一册的“班本德育教材”,就是班级文化培育场。每间教室的“班级书架”上,整整齐齐的几十本“班本德育教材”都放在最上层。高二年级15个班,15种教材班班不同:《学会感恩》、《老人与海》、《没有任何借口》、《哲学的故事》、《苏东坡传》、《时间简史》、《李岚清音乐笔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各班教材每学期更换一本,师生协商,民主制定,内部流通,共读共评,因材施教,个性鲜明。

让我们来看看高一(14)班的“读——写——论——讲——编”五字学习流程:

读:利用“三读”时间(课前交流读、睡前放松读、集体读书课);开展三个“共读”(同学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写:“不放过每一丝灵感”,随身携带“语丝笔记本”,随时随地记录学习心得;论:分组讨论,分队辩论,分阶段作评论,分层次写结论;讲:班级活动课前5分钟演讲,年级交流会上与其他班分享,回家开设“亲子共读”小课堂;编:集体向校内外媒体投稿,班级记者站、班报编辑部承办学习文集和手抄报……5个环节形成封闭的圆,班级文化个性就在其中迅速成长起来。班本教材风格迥异,学习方式也个性鲜明。“新概念读课本运动”、“诗王争霸赛”、“百科知识竞赛”、“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推销我读过的一本书”等活动配套推出;“班级图书馆”纷纷成立;“年级书友会”蓬勃开展;“校园共享书市”经营得热火朝天;宿舍书桌摆上了各类书籍;老师和学生成了“忘年书友”;全校师生人人订阅报刊杂志……72个班72种文化,72个班72种个性,72个班,共同构成了一个书香四溢、学风醇正的校园。

“有个性的书籍孕育有个性的班级,有个性的班级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有个性的学生创造有个性的世界。”在“学习班本教材,打造书香校园”活动中,一位老师这样总结自己的心得。

“让每一个(3)班人爱上读书,让每一个(3)班人爱读好书,让每一个(3)班人学会读书。”初二(3)班的黑板报上,班主任提出这样的希望。

“《老人与海》是我不变的精神旗帜,高三(14)班是我永恒的精神家园。我来过,我读过,我微笑过,我将铭记。”一位已经毕业的高三学生,在校园BBS上留下了这样的心语。

从“班级自治”到“班本德育”,学校实现了从“制度立班”到“文化立人”的升华。翰墨飘香,春风化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做到了。

有一个传统:他们坚持“铁纪柔情”

家长来信: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接老师的电话。有时候我真恨不得找个大托儿所把浩霖扔进去再也不管了,可又怕封闭管理的学校把他憋出心病来……浩霖来到附中之后,我倒越来越希望接到老师的电话了,学校对孩子严字当头,爱在深处,敢管,也会管。在这里“关”了3年,浩霖非但没有被憋坏,反而变得懂事了,坏习惯改掉了,眼界开阔了,谈吐举止简直是脱胎换骨,如果不是在这里,真难以想象他最终能考上全国名校!

封闭式管理的利弊得失,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话题之一。作为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北大附中河南分校会不会是反对封闭管理者眼中的“五星级监狱”呢?执行校长徐扬华用“严格管理、人文关怀,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来概括学校在管理上的“铁纪柔情”。

封闭的校园里,四处是“柔情中的铁纪”。每天2000米的晨跑,磨破了“娇小姐”细嫩的脚掌,却也让“林妹妹”告别了药罐;大规模的紧急疏散演习,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社区联合举行的消防演习,教会了学生火海求生的技能。法律知识讲座结束后,老师在班级日志里这样写道:“法律在1平方米之内约束了你的自由,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守护着你和所有人的平安。”学生在课前演讲中这样回应:“只有一个讲秩序、守纪律的班级,才能给予每个成员最大限度的自由。”在这个训练有素的团队里,“铁纪”已经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封闭的校园里,也溢满了“铁纪中的柔情”。学校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深化“代理家长制”,师生情深意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烦恼,找老赵。”高三学生把赵丹老师称为“知心老赵”:“在老赵那儿,哪有‘代沟’这回事儿啊。他比我爸还懂我呢!”学生余培晓的父母都在美国,大年三十晚上,班主任高老师冒着大雪,把孤单的培晓接到自己家中吃饺子守岁。大洋彼岸,培晓的父母在电话中泣不成声:“高老师,您就是培晓的亲人啊!”在这个亲密的大家庭里,“柔情”浸润着每个人的灵魂。

“封而不闭,放而有度”是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的功夫所在,“立足方寸,放眼寰宇”是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自信的胸襟。学校要求每一堂课上,教师要“打开窗户,跳出苑囿”,学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科与学科无界限,学习与生活无界限,教育与心灵无界限”,是全体教师不懈的追求。

走出课堂之外,学校还搭建了四通八达的“德育高速公路”:在学校听讲座,成了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年20场“燕园讲坛”,留下了近百位名人名家的身影,其中有政府领导、军事将领、商界英才和海外友人,也不乏教育专家、学者名人、名校教授和艺术大师;5年来,学校组织的国内外夏令营活动络绎不绝,祖国名山大川中,世界名胜古迹前,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学子都留下了灿烂的笑容;“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校团委带领学生组织社会调查,开展实践活动,走访过农民工留守家庭的老人和子女,考察过某村镇农民的收入情况,调查过花季少年犯罪问题,思考过单亲家庭增多的社会原因……

立足放眼世界,坚持拓展能力。学校不惜重金聘请专职教师辅导学生社团,5年来,社团队伍壮大到近40多个,社员总人数超过在校生的60%。跆拳道实战馆、“声波矩阵”流行乐团、“在路上”文学社、交际与口才协会、“时尚呼吸街舞团”、时装艺术表演社、艺术体操社、明星话剧社、贝多芬古典乐团、英语俱乐部……光听这些名字,青春气息便扑面而来;走进这些社团,成绩更说明了一切:每到国家、省、市级文体竞赛时,社团成员们便摘金捧银,各显神通;“周末文化广场”、“篮球周末”全部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每个周末吸引上千师生围观叫好;校通讯社小记者多次采访省市领导,经常在主流媒体发表;校元旦晚会由学生一手操办,全国人大代表、戏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忍不住赞叹:“真不敢相信这是一台由学生办出来的文艺晚会。这台晚会完全达到了专业水准!”

课堂教学为主、学生活动为辅;党团教育铺路、自主管理先行;放眼世界为根、拓展能力为本;加之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帮学生疏导情感,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拼出了七彩的“德育魔方”。校园文化姹紫嫣红,学生面貌积极向上,不少具有特长的学生也就此推开了通往大学的一扇门。凭借出众的综合素质,05届毕业生郭靖然通过自主招生,轻松叩开了北大校门。离开母校时,她深有感触地说:“是封闭式管理培养了我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开放式教育赋予了我良好的综合素质。没有母校的‘铁纪柔情’,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分享 :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