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医学界伟人故事

时间:2020-06-30

古今中外医学名人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70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5 分钟。

以下是中国古代10位 医学伟人, 希望对您有帮助1.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黄帝时代的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为中华古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他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学的始祖,相传《黄帝内经》便是他与朝臣歧伯等的对话编辑而来。2.岐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他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 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3.炎帝,即神农氏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因而,炎帝被认为是中药学的始祖。4.张仲景公元150 219年,名机,字仲景,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东汉南阳郡人,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据史料记载,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相传汉献帝初,张仲景被举孝廉,建安年间官居长沙太守。著《伤寒杂病论》16卷,约成书于三世纪初200 210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熔理法方药为一体,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创中医医临床医学之体。自唐代以来,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之为“医圣”。有“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之说法。医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根据自己多年辩证论治的经验写成一部书,叫《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和治疗原则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辩证分析,定为某种证,最后根据证提出治法与方药。为中医辩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家辩证论治的楷模。他所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与《黄帝内经》一起,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使中医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清代的《医宗金鉴》评价该书:“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 诚医门之圣书。” 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散失,唐宋以后,被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现在仍然是中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典籍。一千七百多年来,这两部鞒作不但为中国历代医家所推崇,而且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和学说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到现在,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张仲景一生的鞒述十分丰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了,只留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所撰鞒的《伤寒杂病论》及其辩证论治思想,在今天的临床实践方面方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富贵的临床经验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5.皇甫谧(215-282),魏晋时期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诞生於甘肃平凉县西北朝那镇。博学多才,对经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他还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中年刻苦钻研医学,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医针灸的第一位集大成者。6.华佗(约141~208),字元化,东汉末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华佗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它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以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一种“五禽之戏”。其所著之书已轶。现存《中藏经》,是后人托名之作。7.王叔和(公元3世纪),名熙,今山东高平人。其生卒年月不详。王叔和曾任魏太医令,“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养生之道。”(唐·甘伯《名医传》)王氏著有《脉经》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曾整理编纂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使之流传于今,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另著有《脉诀图要》6卷,《脉赋》1卷,《脉诀发蒙》3卷,《论病》6卷等,均佚。王叔和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脉学的研究和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编纂。他总结脉学,编纂《脉经》。继承前人对脉学研究的成就,汇集了前期医学名著及先朝名医的有关文献,结合自身经验,撰成《脉经》一书,使脉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化、规范化,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进步,并对世界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主张早期治疗,提倡预防疾病。“凡人有疾,不时即病,隐忍冀差,以成痼疾。 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王叔和《伤寒论》强调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性。提倡平时讲究卫生,反对暴饮暴食,大有预防医学之意义。8.孙思邈(约581~682)中国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还有《千金髓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均佚失。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孙思邈的祠庙,以感受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9.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医的家庭。父亲李言闻系当地名医,李时珍受父亲的影响极深。他从小喜爱医药,虽经父亲督促,精读四书五经、坟典传奇,但却无心功名,终于走上研究医药、研究自然科学的道路。他最伟大的成就是编纂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他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在每一种药物之下,采用了“正误”的方式对前人的错误进行纠正和辨误,其中绝大多数是言之有据,符合科学道理的。这一体例在本草学上也是创造性的,说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坚实基础。为了使药物发挥其更大的治病作用,他主张对药物的本性进一步加以改造,用人工的方法改造药物的自然性能。如对药物的升降浮沉的药性,主张采取某些办法,使其服从于治疗的需要。如认为对原来的药性下沉的药物,可以用酒引之,使其上升至颠顶;而原为升浮之药物则可以咸寒药为引使直达下焦。这样,他得出了人不仅能够“窥天地之奥”,还有“达造化之权”的能力,能改造自然,支配自然。李时珍以科学批判服食,他痛恨迷信神仙之说,如在谈到古代以金银服食时,认为“血肉之躯,水谷为赖,何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胃肠乎。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本草纲目·金石部·金》 又说:“银性刚戾,服之能伤肝是也。抱朴子云银化水服司·成地仙者,亦方士谬言也,不足信。”《本草纲目.金石部·银》认为所谓可以居住水中,步履水上,都是“邪说”,“幻诞之谈。”他斥《本经》、葛洪等关于服食的论述为“误世之罪,通乎天下”,认为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本草纲目。兽部·伏翼》李时珍不仅是一位药物学家,又是一位博物学家。他对于生物、地质等学科很有研究,对化学、天文、历法、气象也有一定的心得。李时珍更是一位高明的医药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载有相当多的验案,均为本人治病之记录。他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方面的成就,以及精研医学理论及丰富的实践,使他在医疗活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一度应召入太医院。他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来自《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医著,但他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他更加尊重《内经》,以后尤其是金元以来的医学思想和成就,他受金元四家的影响最大,特别推崇张元素、李东垣的医疗思想。认为张元素是“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他把在药物学上的成就,灵活地运用到治疗学上,除去遵循传统的医学理论进行严格的辨证论治以外,特别重视分析药物的归经,讲究性味,丰富和发展了本草学的理论内容,从而使其治疗的效果不断提高。李时珍对脉学、经络学说也都有较深的理解和研究。这些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都是他医学、药学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他的著作除去《本草纲目》是一部博物学的划时代作品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书中,李时珍以简洁明了的诗句,概括地总结了中医常用的脉象,极便于初学记诵,有利于普及脉学知识;《奇经八脉考》则是十二条正经以外的经络系统的总结。《濒湖脉学》曾被译为德文,在国外出版。在文学方面,李时珍还是一位诗人,他的《濒湖脉学》,就是用律诗体写成的。可惜文献中只保存他少量的律诗。李时珍也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科学家。在国内外有崇高的声誉和很大的影响。10.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 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氏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临证指南医案》则是无锡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门,每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卷一至卷八记载内科之杂证、时证案;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幼科心法》相传为叶桂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主要论述儿科诸病的辨证论治,尤其阐发了春时、夏令伏气外感和秋燥之证治。《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氏曾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编成,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为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验案。另有门人周仲开抄录而成的《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另外,托名叶氏的医案和著述颇多,可考的有《景岳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叶天士作为一位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伟大温病学家,作为精通内科、儿科及妇科、外科、五官科的医学大师,以其卓越的医学思想、高超的医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流芳百世。您好 以下是中国古代10位 医学伟人! 希望对您有帮助1.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黄帝时代的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为中华古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他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学的始祖,相传《黄帝内经》便是他与朝臣歧伯等的对话编辑而来。2.岐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他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 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3.炎帝,即神农氏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因而,炎帝被认为是中药学的始祖。4.张仲景公元150 219年,名机,字仲景,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东汉南阳郡人,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据史料记载,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相传汉献帝初,张仲景被举孝廉,建安年间官居长沙太守。著《伤寒杂病论》16卷,约成书于三世纪初200 210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熔理法方药为一体,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创中医医临床医学之体。自唐代以来,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之为“医圣”。有“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之说法。医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根据自己多年辩证论治的经验写成一部书,叫《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和治疗原则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辩证分析,定为某种证,最后根据证提出治法与方药。为中医辩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家辩证论治的楷模。他所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与《黄帝内经》一起,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使中医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清代的《医宗金鉴》评价该书:“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诚医门之圣书。” 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散失,唐宋以后,被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现在仍然是中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典籍。一千七百多年来,这两部鞒作不但为中国历代医家所推崇,而且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和学说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到现在,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张仲景一生的鞒述十分丰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了,只留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所撰鞒的《伤寒杂病论》及其辩证论治思想,在今天的临床实践方面方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富贵的临床经验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5.皇甫谧(215-282),魏晋时期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诞生於甘肃平凉县西北朝那镇。博学多才,对经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他还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中年刻苦钻研医学,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医针灸的第一位集大成者。6.华佗(约141~208),字元化,东汉末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华佗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它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以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一种“五禽之戏”。其所著之书已轶。现存《中藏经》,是后人托名之作。7.王叔和(公元3世纪),名熙,今山东高平人。其生卒年月不详。王叔和曾任魏太医令,“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养生之道。”(唐·甘伯《名医传》)王氏著有《脉经》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曾整理编纂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使之流传于今,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另著有《脉诀图要》6卷,《脉赋》1卷,《脉诀发蒙》3卷,《论病》6卷等,均佚。王叔和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脉学的研究和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编纂。他总结脉学,编纂《脉经》。继承前人对脉学研究的成就,汇集了前期医学名著及先朝名医的有关文献,结合自身经验,撰成《脉经》一书,使脉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化、规范化,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进步,并对世界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主张早期治疗,提倡预防疾病。“凡人有疾,不时即病,隐忍冀差,以成痼疾。……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王叔和《伤寒论》强调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性。提倡平时讲究卫生,反对暴饮暴食,大有预防医学之意义。8.孙思邈(约581~682)中国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还有《千金髓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均佚失。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孙思邈的祠庙,以感受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9.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医的家庭。父亲李言闻系当地名医,李时珍受父亲的影响极深。他从小喜爱医药,虽经父亲督促,精读四书五经、坟典传奇,但却无心功名,终于走上研究医药、研究自然科学的道路。他最伟大的成就是编纂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他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在每一种药物之下,采用了“正误”的方式对前人的错误进行纠正和辨误,其中绝大多数是言之有据,符合科学道理的。这一体例在本草学上也是创造性的,说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坚实基础。为了使药物发挥其更大的治病作用,他主张对药物的本性进一步加以改造,用人工的方法改造药物的自然性能。如对药物的升降浮沉的药性,主张采取某些办法,使其服从于治疗的需要。如认为对原来的药性下沉的药物,可以用酒引之,使其上升至颠顶;而原为升浮之药物则可以咸寒药为引使直达下焦。这样,他得出了人不仅能够“窥天地之奥”,还有“达造化之权”的能力,能改造自然,支配自然。李时珍以科学批判服食,他痛恨迷信神仙之说,如在谈到古代以金银服食时,认为“血肉之躯,水谷为赖,何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胃肠乎。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本草纲目·金石部·金》 又说:“银性刚戾,服之能伤肝是也。抱朴子云银化水服司·成地仙者,亦方士谬言也,不足信。”《本草纲目.金石部·银》认为所谓可以居住水中,步履水上,都是“邪说”,“幻诞之谈。”他斥《本经》、葛洪等关于服食的论述为“误世之罪,通乎天下”,认为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本草纲目。兽部·伏翼》李时珍不仅是一位药物学家,又是一位博物学家。他对于生物、地质等学科很有研究,对化学、天文、历法、气象也有一定的心得。李时珍更是一位高明的医药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载有相当多的验案,均为本人治病之记录。他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方面的成就,以及精研医学理论及丰富的实践,使他在医疗活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一度应召入太医院。他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来自《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医著,但他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他更加尊重《内经》,以后尤其是金元以来的医学思想和成就,他受金元四家的影响最大,特别推崇张元素、李东垣的医疗思想。认为张元素是“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他把在药物学上的成就,灵活地运用到治疗学上,除去遵循传统的医学理论进行严格的辨证论治以外,特别重视分析药物的归经,讲究性味,丰富和发展了本草学的理论内容,从而使其治疗的效果不断提高。李时珍对脉学、经络学说也都有较深的理解和研究。这些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都是他医学、药学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他的著作除去《本草纲目》是一部博物学的划时代作品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书中,李时珍以简洁明了的诗句,概括地总结了中医常用的脉象,极便于初学记诵,有利于普及脉学知识;《奇经八脉考》则是十二条正经以外的经络系统的总结。《濒湖脉学》曾被译为德文,在国外出版。在文学方面,李时珍还是一位诗人,他的《濒湖脉学》,就是用律诗体写成的。可惜文献中只保存他少量的律诗。李时珍也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科学家。在国内外有崇高的声誉和很大的影响。10.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氏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临证指南医案》则是无锡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门,每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卷一至卷八记载内科之杂证、时证案;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幼科心法》相传为叶桂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主要论述儿科诸病的辨证论治,尤其阐发了春时、夏令伏气外感和秋燥之证治。《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氏曾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编成,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为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验案。另有门人周仲开抄录而成的《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另外,托名叶氏的医案和著述颇多,可考的有《景岳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叶天士作为一位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伟大温病学家,作为精通内科、儿科及妇科、外科、五官科的医学大师,以其卓越的医学思想、高超的医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流芳百世。

1.扁鹊——十年殷诚一禁方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就充分展现了扁鹊的医术,通过望诊就能明白疾病在哪里,在中医看来这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那扁鹊的这个本领也不是轻易炼成的。

扁鹊少年做客馆主管时发现了异人长桑君经常来此住宿。扁鹊认为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热情谨慎地款待他(“遂谨遇之”)。如此十年,终于感动了长桑君,将禁方传授与他。扁鹊以上池之水饮之而能洞察人之脏腑,遂成名医。

从《史记》这段记载来看,求师的道路是何等的艰辛。在那医疗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欲得真传,除了象扁鹊那样真诚地尊师重道,别无他径。试想,如果扁鹊还象对待其他客人那样对待长桑君,那么,长桑君宁肯将禁方带入坟墓,恐怕也不会给他的。 每一个学徒都有一样的经历,师傅在考虑师傅真传时都要严格考验一番。经受了师傅的考验,也才能得到真传。

2.淳于意——倒删善课

淳于意是早于医圣张仲景的汉代名医。《史记》载其“少而喜方术”,“然医药方试多不验者”。后求教于公乘阳庆。公乘阳庆让他完全抛开过去所学,认为那些不正确。此后才“悉以禁方予之”。淳于意遵之而成名医。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西医的进化是不断自我否定的一个过程,中医则涉及到各乘家技,对其他的也有排斥。淳于意发现自己所学皆非,就要勇敢地否定自己,忍痛割爱,吐故纳新,而决不能存在丝毫抱残守缺的恋旧情结。学中医要能“学一家之言纳百家之长”。时时虚怀若谷,一片空灵才能接受更多正确的正能量。

3.叶天士——转益多师是吾师

生于医学世家的叶天士是清代温病学宗师。提起江南名医叶天士可神了!他自号香岩,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连康熙皇帝也感激他治好了自己的搭背疮,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叶天士号罢脉后,说了八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羞得那神仙看过仓徨逃遁,叶天士的医术是到达了这样一个级别的!

他医术这么厉害并不是天生就有的,相传叶氏学医曾先后拜师十七人,至于究竟拜了哪些人,却无从考证。中医学是经验性极强,但仅凭个人的点滴积累是远远满足不了临床需要的。而一家之言又往往失之局限造成门户之短见。历史上很多名医都是广拜名师,融百家精华于一炉。叶氏拜师之多,可谓其中之典范。拜师就要拜名师,但又不限于名师。凡有一技之长于己者,均可登门请教。“师无常师,唯长是师”。

他自己成名医后对后辈也严格要求,他的遗言就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4.徐灵胎——万卷古今销永夜

徐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徐氏学医,既无家传,更无师承,全凭读书自学。其在《医学源流论》自序中说“余少时颇有志于穷经,而骨肉数人疾病连年,死亡略尽。于是博览方书,寝食俱废,如是数年……”,《慎疾刍言》序中又云“五十年中,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每过几时,必悔从前疏漏,盖学以年进也……”徐氏读书,诚乃多矣。观其读书之法,又有批阅与泛览之别。事实上,徐灵胎的医学造诣也相当高深,其著作中的很多观点都让今人为之叹服,如“用药如用兵论”,“医非人人可学论”等等。而他的临床经验也相当丰富,曾两次应诏进京诊疾,名噪一时。徐灵胎同时而且是一个水利和音乐方面的专家,他做学问的诀窍,就是找到要学的那那一方面的所有好书,自己全部阅览熟读,然后自己总结记录学习所得,写出一本书。毫无疑问,徐氏的博览群书是中医史上难见的。

5.王清任——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清任是独具魅力的中医学实践家。说他有魅力,是因为他具有大胆怀疑,勇于发现的精神。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王氏学医亦然,他并不拘于前人之说。为弄清人体脏腑结构,他亲临刑场和义冢观察尸体,半夜去乱坟岗,解剖那些没有人收拾的尸体,而且还解剖鸡、鸭、牛、马等动物并与人体内脏进行对照,画了20多幅脏腑图。虽然书中的很多知识在西医解剖学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精神实在可嘉。

他重视瘀血致病,创制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他写出了《医林改错》这一奇书。是书虽薄,却是王氏亲眼所见,亲治其症,屡验方法的真实记载。比起那些抄书公们人云亦云的等身巨著,这本小书便显得无上珍贵了。至于道听途说者的耳食之学,更是不值一提了。

6.胡希恕——他山之石可攻玉

胡希恕,著名经方家。刘渡舟先生赞誉他为“经方学派的大师”,日本汉方界称他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氏是如何学医的?从《经方传真》的刘序中可窥一斑。序中说“(胡氏)所阅之书既多,则反滋困惑而茫然不解。……后得《皇汉医学》,对汤本求真氏之论,则大相赞赏而有相见恨晚之情,于是朝夕研读,竟豁然开悟,而临床疗效从此则大为提高。”

胡希恕学医的过程中,受中西医汇通的思想颇深,如受近代的陆渊启示,并且《皇汉医学》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该书是日本人汤本求真所著。汤本原为西医出身,因女儿患痢西医无奈而殁,遂发奋研究中医。

胡氏的经历说明日本汉方也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汉方医学注重临床实践,注重眼见的症状,以研究患者的症状来治疗。现在的经方家黄煌就深受这种影响,“科学无国界,治病看疗效”,对此,不该盲目存门户之见。 心存仁术,以患者为本。

7.岳美中——抱涩守拙忌滑巧

岳美中,现代著名老中医。岳氏学医,同徐灵胎一样,也是中年入道自学成才。早年的岳美中得了肺结核,自己找遍医术,尝便身边的中草药,最后把自己的肺病给治好了,从此走上中医之路。他读书,强调宁涩勿滑,具体表现在对经典著作要读熟、嚼透、消化。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不论字音、字义、词义都要设法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了了之。更不能用望文生义的办法或拿今天意思生搬硬套。

他认为,这样读书看似涩滞难前,但日积月累却是似慢实快。不求快,但求实,一代宗师肺腑心得,值得我辈永远铭记。 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拯贫贱之厄。穷通至理,出入神明。批毫微而见端倪,体天机而运刀圭。工巧神圣,妙意绵连。仁者尽其仁,智者虑其智。小人得之,求之以利,君子得之,务之以心。是入世法,济危难于倾刻;是出世法,坐杏外之真禅。

8.黄元御 弃官从医,学医就学经典

黄元御清朝乾隆年间名医,他因为被庸医治瞎了一只眼,无奈放弃科举自学中医。他自学中医的刻苦,估计只有那个徐灵胎和他媲比。乾隆十五年,皇帝得了重病,太医院多方调治无效,无奈之下,诏各省举荐天下名医。适逢黄元御由江南至京城游历,经人举荐,入宫为乾隆治病。他详加辨症,药到病除。乾隆大喜之余,亲书御匾“妙悟岐黄”相赠,并赐黄元御为御医。

黄元御开始学习医术的时候,首先是从精心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继而研读《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黄元御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读书穷本溯源,不惜时间与心血,“杜门谢客,罄心渺虑……三载而悟”。把自己关起来,闭关修炼。

好多中医大师还真不是那么跟着师父学出来的,真正的大师似乎多半是自己憋出来的,然后才去跟老师学。黄元御就是自己憋出来的!

黄元御则是把读《伤寒论》,旁边放了一堆的参考书,看一句《伤寒论》,就狂翻一通参考书。 就这样,废寝忘食,苦读了三年。 就这么一本薄薄的书,整整读了三年,当黄元御最后把书一合上,不禁长叹一声:这也太难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钻莫从”。

后总结写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伤寒悬解》,针对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晚年总结一生的学习写成《四圣心源》这本书。《四圣心源》就是时下最火的中医入门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的高级版。有的人说,学中医理论,学他这一本书足够用了。黄元御对后世的影响极深!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医学界伟人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医学界伟人故事

医学界伟人故事

五行,医学,医院,城市,文天祥,广东,毕业生,万大,贾似道,临床医学专业,口碑,医学院校,五脏,人体,全科,六腑,减肥药,学界,晶晶,故事,朝廷,本科,特性,阴气,循环,有关,不是很,有关系,类专业,宋朝廷

2020-06-17 #长篇故事

医学界伟人故事

医学界伟人故事

五行,医学,医院,城市,文天祥,广东,毕业生,万大,贾似道,临床医学专业,口碑,医学院校,五脏,人体,全科,六腑,减肥药,学界,晶晶,故事,朝廷,本科,特性,阴气,循环,有关,不是很,有关系,类专业,宋朝廷

2020-09-01 #长篇故事

医学界伟人故事

医学界伟人故事

五行,医学,医院,城市,文天祥,广东,毕业生,万大,贾似道,临床医学专业,口碑,医学院校,五脏,人体,全科,六腑,减肥药,学界,晶晶,故事,朝廷,本科,特性,阴气,循环,有关,不是很,有关系,类专业,宋朝廷

2020-09-02 #故事阅读

医学界伟人故事

医学界伟人故事

五行,医学,医院,城市,文天祥,广东,毕业生,万大,贾似道,临床医学专业,口碑,医学院校,五脏,人体,全科,六腑,减肥药,学界,晶晶,故事,朝廷,本科,特性,阴气,循环,有关,不是很,有关系,类专业,宋朝廷

2017-10-17 #故事阅读

医学界伟人故事

医学界伟人故事

五行,医学,医院,城市,文天祥,广东,毕业生,万大,贾似道,临床医学专业,口碑,医学院校,五脏,人体,全科,六腑,减肥药,学界,晶晶,故事,朝廷,本科,特性,阴气,循环,有关,不是很,有关系,类专业,宋朝廷

2007-11-11 #故事阅读

医学界伟人故事

医学界伟人故事

医学,中医,孙思邈,李时珍,黄帝,叶天士,张仲景,叶氏,著作,药物,医学家,伤寒杂病论,医术,成就,仲景,中医学,学医,岐黄,研究,伤寒论,本草纲目,黄元御,后世,影响,先生,医生,黄帝内经,华佗,炎帝,王叔和

2020-05-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医学界伟人故事

医学界伟人故事

医学,孙思邈,李时珍,黄帝,中医,张仲景,叶天士,叶氏,著作,药物,医学家,伤寒杂病论,成就,仲景,岐黄,本草纲目,研究,中医学,医术,后世,影响,华佗,炎帝,王叔和,是我国,辩证论治,伤寒论,先生,医生,医案

2020-05-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医学界伟人故事

医学界伟人故事

医学,中医,孙思邈,李时珍,黄帝,叶天士,张仲景,叶氏,著作,药物,医学家,伤寒杂病论,医术,成就,仲景,中医学,学医,岐黄,研究,伤寒论,本草纲目,黄元御,后世,影响,先生,医生,黄帝内经,华佗,炎帝,王叔和

2020-06-12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