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为什么英国人写的儿童故事更好看?

时间:2020-06-22

英国的来历冲动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54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原标题:为什么英国人写的儿童故事更好看?

要是用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和哈克贝利·费恩(Huckleberry Finn)分别代表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好奇的事实:一个用魔杖战胜了邪恶,另一个漂流到远方,捍卫社会正义。在儿童文学领域,全心全意为儿童着想才是本质,而这两个文学人物,一个是在苏格兰高原地带的寄宿学校学习的男巫,另一个则是赤脚的男孩,顺着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遇见不少骗子、赏金猎人和小偷。两个人物都是孤儿,都在英语儿童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很显然,两个故事的呈现方式并不相同。

英国是个不大的岛国,却是儿童文学畅销书的聚集地:《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彼得·潘》(Peter Pan)、《霍比特人》(The Hobbit)、《詹姆斯与大仙桃》(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哈利·波特》(Harry Potter),还有《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橱》(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都充满着幻想。同时,同样在儿童经典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美国,其作品中却没有那么多魔法元素。像《大森林里的小木屋》(Little House in the Big Woods)、《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夏洛特的网》(Charlotte’s Web)、《鹿苑长春》(The Yearling)、《小妇人》(Little Women)和《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这些作品都是由于真实描写了美国村庄和农场的日常生活,而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果英国儿童来到温暖的壁炉前,一起听魔剑和会说话的熊的故事,那么美国儿童就会坐在母亲的膝头听故事。在故事里的世界,生活十分艰难,服从最重要,并且故事十分强调基督教道德观的价值。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但英国人的方式无疑满足了儿童文学的需要。儿童文学是为了满足儿童的想象而存在的。

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要追溯到两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哈佛儿童文学与民间风俗教授玛利亚·塔尔塔(Maria Tatar)认为,首先,英国人吸收了来自异教的民间传说,而且,英国起源的传说就是男巫教导年轻国王的故事。从梅林(Merlin)到麦克白(Macbeth),传说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塔尔塔说:“在英国人不停地描述这个魔法世界时,更加实际的美国人只关注土地的开发价值”。信奉新教的美国人强调职业道德,所以像《波丽安娜》(Pollyanna)和《小火车头做到了》(The Little Engine That Could)这类的故事里都能看到。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儿童文学名誉教授杰里·格里斯沃尔德(Jerry Griswold)认为,美国人也写幻想作品,但方式和英国人完全不同。《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中,小女孩多萝西(Dorothy)揭露伟大又强大的奥兹国王就是个骗子,对此格里斯沃尔德说:“美国故事深深植根于现实主义,连幻想作品都是如此。”

美国的幻想作品风格不同:它们的结尾一般都具有道德教化意义,比如苏斯博士(Dr. Seuss)的惊世之作,描写了一只笨笨的小象霍顿(Horton),他的口头禅是:“不管一个人多渺小,他都是人”,还有“我说的就是我想的,我想的就是我说的。大象百分百忠诚”。甚至在《戴帽子的猫》(The Cat in the Hat)中,妈妈一回家,家里就恢复了秩序和平静。在《绿野仙踪》彩印本的结尾,有这样的话:“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得过家”。《野兽出没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一书中,麦克斯(Max)冷静下来,起航回家,控制他的脾气,而野外也恢复了平静。

两国的地理特征也是影响因素:英国依旧保持着乡村旧貌,古老的城堡林立,安逸的农场遍野,这给予了英国童话创作的土壤。塔尔塔认为,英国人意识到了本土田园风光的魅力:“想想比阿特丽特斯·波特(Beatrix Potter)在灌木篱墙下与小兔子们私语,或是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A.A. Milne)笔下的《小熊维尼:百亩森林新历险》(Winnie the Pooh wandering the Hundred Acre Wood),我们就一目了然。”无独有偶,J·K·罗琳(J.K. Rowling)笔下哈利·波特就读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位于苏格兰高地上,那里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荒郊野外。路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描写古老的石墙花园、沉睡的河流,牛津大学里没人发现的走廊,这些构成了《爱丽丝漫游仙境》中异想天开的情节。

相反,美国狭长的街景并不怎么安逸舒适,也不怎么有人性,当然更不会闹鬼。作品中的人物所存在的世界里,有尊贵的紫金山,有结满果实的平原,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真是存在的:《布莱迪的大峡谷》(Brighty of the Grand Canyon)里的驴,《让路给小鸭子》(Make Way for Ducklings)中关闭交通的波士顿警察,以及《又丑又高的莎拉》(Sarah, Plain and Tall)中的新娘,她写信给居住在中西部农场的孩子,给孤独的孩子们带去爱。这些作品里,没有恶龙,没有魔杖,也没有玛丽·波平斯(Mary Poppins,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雨伞。

美国的畅销故事书,讲的是普通人所做出的功绩

在苏格兰斯凯岛,文学教授梅格·贝特曼(Meg Bateman)接受采访时对我说,英国异教和他们的故事从未真正消失。在基督教的征战中,异教在英国得以保存,特别是苏格兰,且存在的时间比欧洲其他地方都要长。贝特曼用盖尔语授课,他说,尽管一神论横扫了欧洲大陆原本存在的宗教,但在英国却费了一段时间。罗马人修建的哈德良长城,阻挡了北方蛮族大军的入侵,也将苏格兰与外界相隔离,因此在苏格兰依旧保留有异教信仰,这种信仰来自于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化又来自于皮克特人、凯尔特人、罗马人、盎格鲁 撒克逊人和维京人连续不断的入侵。

甚至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很多人都还认为有平行世界存在。那些说人会变形的神话故事被很多家族代代相传,这些家族住在城堡里,声称自己的祖先是海豹和熊。贝特曼说:“盖尔文化告诉我们,不要惧怕世界的阴暗面”。死亡不是“上天堂或下地狱,而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虽然身死,但精神依然可以影响活着的人们”。很多故事都是以平行世界为基础展开的,例如《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黑暗崛起》(The Dark Is Rising)、《彼得·潘》和《黄金罗盘》(The Golden Compass)——所有这些都以描写其他世界为特点。

而这种信仰是清教徒们坚决不能接受的,他们为躲避宗教迫害,逃离英国,来到岩石遍布的新大陆海岸。塔尔塔说,美国的特点在于没有什么本土民俗文化。尽管非洲奴隶将他们的风俗带到南方种植园,印第安原住民也有很多神秘的传统,但除了一点印第安故事和价值较低的本国作品(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保留下来,其他丰富的文化很少保存到今天。

而美国的畅销故事书,讲的是普通人所做出的功绩:比如丹尼尔·布恩(Daniel Boone)、大卫·克洛科特(Davy Crockett)、野姑娘杰恩(Calamity Jane),甚至还有伊利运河上的骡子萨尔(Sal)。由于人们经常在伐木和采矿营地举行各种吹牛性质的竞赛,因此出现了很多夸张的文学作品——荒诞故事(Tall Tales)。里面有巨人樵夫保罗·班扬(Paul Bunyan)、骑马快如闪电的牛仔佩科斯·比尔(Pecos Bill),以及钢钻工约翰·亨利(Joh Henry)。约翰生而为奴,死去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握着铁锤。这些人物体现了美国人的期待:他们得到了名望。

英国儿童听到的故事可能都关于皇室命运,这些故事从亚瑟王从石头中拔出剑的那一刻就有了。格里斯沃尔德认为,来到美国的移民从那些“与生俱来的王权”手下逃脱,来到美国,因此对挑战贵族统治更有兴趣。他指出,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作品《王子与贫儿》(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就证明,王族和平民是可以互换身份的——“于是我们的故事里并没有什么城堡”。

贝特曼在接受专访时说到,两国的差异可能在于,美国人“缺少讽刺的幽默,因此无法质疑现实的可靠性”。这一点和英国讽刺、自贬的幽默方式大不相同。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绘制的礼仪书《亲爱的,你说什么?》(What Do You Say, Dear?)就因此备受赞誉。然而就算是《小妇人》,贝特曼都认为,这本书就是新教徒用来“教育人们无论什么情况都要做到最好”。

也许一个没有救赎和道德规则的世界,更有助于留存下令人感动的故事。爱丁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像建立在七丘上的罗马一样古老,那里小巷遍布,连通铺着鹅卵石的街道,街旁是石砌的建筑,顺着弯弯曲曲的台阶而下,可以到达海岸——这是八岁孩子迦勒·桑塞姆(Caleb Sansom)眼中的样子。他和妈妈一起在镇上的图书馆看书,他说自己喜欢的故事里要有“淘气的动物,能像人一样做事情”,比如《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里的蛤蟆先生(Mr. Toad),就“超速行驶出了车祸,不怒反喜,最后还进了监狱”。而美国式的故事书,比如《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就写了“太多的规矩,‘要做这个,不准做那个’,实在是很无聊”。

异教的民间传说很少涉及道德方面,更多的是在塑造人物,比如讲述那些依靠智慧和技巧获得胜利的人物:寻获至尊魔戒,在与咕噜姆(Gollum)的猜谜比赛中获胜后逃遁的比尔博·巴金斯;《咕噜牛》(The Gruffalo)里调戏饥饿的猫头鹰和狐狸,却没有被吃掉的老鼠。格里斯沃尔德把这些人称之为“暴君”,他们满足了儿童的天性:推翻权威,不顾礼节:“孩子的逻辑要比大人还要怪”。然而贝特曼认为,在异教神话故事中,年轻人身上才有直面罪恶的品质。进一步来说,对于孩子以及他们顽皮的天性,异教和基督教的意见是对立的:异教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是纯洁的,而基督教认为孩子一出生就带有原罪,需要改正。就像《鹿苑长春》里的裘弟(Jody),他不得不杀死自己的小鹿,并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艰难的选择,最后他原谅了母亲,担负起男人的责任。

人们已经证明,在英国儿童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幻想作品,对童年发展至关重要。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的著作《魔法的作用》(The Uses of Enchantment)论述了童话故事的心理学意义,从那时起,儿童心理学家已经将故事作为一种工具,帮助儿童克服他们对成人世界的焦虑。现在人们认为,童话故事是一种文学题材,讲述了孩子们对被抛弃、对某事的无能为力,以及对死亡的恐慌。

格里斯沃尔德认为,很多成功的儿童书解决这种恐慌的方式,就是重复着重描写情感。在他的《感觉像孩子一样:儿童和儿童文学》(Feeling Like a Kid: Childhood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一书中,他定义了五种基本的故事机制,这五种机制会特别让孩子感兴趣:隐藏的空间、缩小的世界、可怕的坏人、变得轻盈或能够飞行,以及会动的玩具和会说话的动物,这些虚构的故事构成了儿童文学重要的部分。

“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创造幻想世界,成人不会这么做。”格里斯沃尔德说,“在平行世界里,什么事都可以解决,都可以发展,都可以理解。”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学习效果最好,他们通过想象,来处理自己的情感。格里斯沃尔德强调:“故事在使人愉悦的基础上达到其目的,这个目的通过类比表现出来,故事线像梦一样,也有其生物功能。”

人们已经证实,在英国儿童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幻想作品,对儿童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贝特曼认为,幻想作品是在人类历史基础上的再创造,作品用精灵代表大地的声音,对生命和死亡有不同的见解。这些作品将自然视作伟大的生命力量,不失为一种智慧。“异教的民间传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地球的客人,这使我们保持谦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记住的格言。”

今天,我们似乎有更多的理由,从幻想作品中寻找慰藉。9·11恐怖袭击事件使人们更加迫切地希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园。格里斯沃尔德认为,美国作家正在迅速转变方向,创作一些格调更加阴暗的幻想作品,比如一些高举反面乌托邦大旗的小说《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赐予者》(The Giver)、《分歧者》(Divergent)、和《迷宫行者》(The Maze Runner)。就像双子塔倒塌那样,这些令人难过不安的作品讲述的是后末世时代的瓦解,人类大脑被植入芯片,反映出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消费社会的形成给人们带来的恐慌。作品中的未来没有希望,荒芜的世界一片凄凉。但这些作品可能有自己的目的。如果孩子阅读童话故事能够消除害怕感,那么这些反面乌托邦式的幻想作品(和其中的男女主角)可能会让今天这些孩子拥有一把解决未来问题的钥匙。

本文原刊于美国《大西洋月刊》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为什么英国人写的儿童故事更好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为什么英国人写的儿童故事更好看?

为什么英国人写的儿童故事更好看?

故事,格里斯沃尔德,贝特曼,儿童,孩子,异教,美国,英国,世界,方式,幻想作品,人们,A.A.,J.K.,哈利·波特,塔尔塔,英国人,作品,苏格兰,美国人,这些作品,基督教,农场,故事书,民间传说,童话故事,大森,彼得·潘,作品中,孩子们

2014-03-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当英国人决定谈论温暖的爱 当英国人想拍圣诞经典 真爱至上来了

当英国人决定谈论温暖的爱 当英国人想拍圣诞经典 真爱至上来了

妻子,丈夫,圣诞夜,男人,女人,孩子,时间,晚会,经纪人,或许是,爱里,科林·费尔斯,艾利,在电影里,爱的,会用,丝巾,事项,人生,作家,光圈,卧室,定义,好友,女孩,女佣,大门,夫妻,小男孩,小女孩

2012-08-04 #经典故事

英国人是如何看待贵族的?国人中可能有不少都理解错了

英国人是如何看待贵族的?国人中可能有不少都理解错了

贵族,国家,地位,王权,君主,英国,人民,名分,和平,君王,情况,服务,世袭贵族,叶盛,慕之情,高志强,人在他,上令,和精,枝茂,贵族世家,绅士,专制,个人,事业,久安,人们,哲学,先天,体力劳动

2009-09-03 #经典故事

田朴珺谈英国人拥有贵族精神 炮轰国人缺少礼仪 引发全网争议!

田朴珺谈英国人拥有贵族精神 炮轰国人缺少礼仪 引发全网争议!

田朴珺,王石,全网,贵族,国人,妻子,争议,时候,英国人,精神,礼仪,事业上,颜值,不知名,克林顿,洛克菲勒,肯尼迪,苏珊,在她,小演员,万科,上流社会,事业,作家,人脉,优越感,全世界,商业,公开场合,口吻

2008-06-01 #故事大全

英国人最爱看的20本书 经典儿童名著霸榜

英国人最爱看的20本书 经典儿童名著霸榜

2013-01-30 #小故事

【从英国人角度看足协改革】记一位在中国打拼的英国教练的故事

【从英国人角度看足协改革】记一位在中国打拼的英国教练的故事

沃德,外援,球员,球队,教练,训练,怀特,大牌,球星,台湾,主帅,中国,加里,足球,申鑫,英国,在申,布鲁斯,西多夫,路易斯,中国足球,中国队,教练组,俱乐部,助理,叉车,场地,结果,经验,能力

2008-07-07 #故事会

《英国人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英国人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英国,英国人,故事,议会,历史,国王,王权,英格兰,作者,英国史,权力,民众,这本书,国家,年代,时代,时期,读后感,通史,内容,光荣革命,地图,宗教改革,政权,新教,罗马,著作,译文,过程,发展

2020-05-03 #故事阅读

《英国人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英国人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英国,英国人,故事,议会,历史,国王,王权,英格兰,作者,英国史,权力,民众,这本书,国家,年代,时代,时期,读后感,通史,内容,光荣革命,地图,宗教改革,政权,新教,罗马,著作,译文,过程,发展

2020-05-19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