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哲学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2020-06-21

哲学家的故事感悟

提示:本文共有 1435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9 分钟。

《的》是一本由[美] 威尔·杜兰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32,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一:一场哲学启蒙

每都需要一本哲学启蒙书,因为哲学是教会你爱。

然而,谈论哲学,是一件的。批判哲学,更是需要智慧。哲学号称各学科之王,统领与,讨论的不仅仅是“你是谁?你从何处来?你到何处去?”等式的初浅,更要谈论人活着的、的、人如何世界、世界如何人等等深沉的。无论是哪的,相关著作都是,哲学、流派是。就以本体论为例,就有机械唯物论、神创论、怀疑论、唯心论、机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等等,而认识论更加,尤其是到现代,不仅是论、论的对抗,先验综合论和辩证法的调和,晚近更发展出逻辑实证主义、主义、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等认识。唯其谈论的都是与人的本质及人如何认识世界的,因此哲学与人相关,哲学只不过是在人天然朴素的世界观之上,用某一套加以化之,让人的认识更加有条理。如此而已。

从这个而言,讲哲学的故事,就必须把哲学的讲出来。在看来,哲学,因此,哲学也充满的,不仅因为哲学家也是活生生的有各种和的人,更因每一种哲学理论,都是根植于解决人生的、增益人生的之上的。以此观之,我们看到的作者笔下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笛卡尔、培根、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斯宾塞、尼采、詹姆斯、罗素、杜威等等哲学家生活故事、思想以及评判,便少了一些晦涩难懂的于此,而多了许多澎湃的。甚至说,作者的笔调是的,全书既充满了每个哲学家思想中最的光辉,也不乏作者自身的解读和评价。这与其说是一部哲学入门导论,不如说是一部哲学思想史批判,作者甚至还把西方哲学发展的主流归为三类,让人地对各种哲学思想潮流有了的认识。

作者开篇就有一篇的故事导论,谈到了哲学对人生的助益,谈到了哲学涵盖的分支,谈到了哲学对秩序的终极。一直以来,我都对哲学包括认识论、本体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学等内容深感不解,经作者精辟入里的阐释,解开了心中的认识谜团。认识论是解决人认识世界的秩序问题,本体论是解决世界起源的秩序安排问题,逻辑学是揭示世界发展秩序的问题,伦理学是解决社会秩序安排的问题,美学是解决人类个体追求幸福秩序的问题,政治学是构建人类生存秩序的问题。显然,作者通过哲学对秩序的与安排这个支点,串起了哲学庞大的学科体系,让哲学变得简洁易懂。作者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大家身上花费的笔墨非常之多,在于理清哲学的起源,回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上:认识人;认识的世界。作者也地来分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显然也是在于向读者梳理出认识论、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学科的源流,为随后哲学史发展奠定。

随后,作者对几位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起到转折的进行了介绍,对西方哲学唯理论、经验论、经院哲学三条发展主线进行了说明。比如,作者对康德的介绍就足见其身后的哲学家素养,对康德生平、语境、思想、哲学体系等等进行了追踪梳理和,呈现这个从古代哲学转入现代哲学的人物的、哲学、历史。依作者,康德正好出生在法国唯物主义思潮滥觞、的,而此时德国却处在追求现代思想变革的前夜,康德既敞开思想的殿堂迎接法国新思想的进入,同时也把放在德国的当前,以务实的否定通过革动掀起德国哲学的巨浪,而了通过构建融合唯心论、唯物论的新的哲学体系来猛烈批判、扬弃腐朽的神学主义哲学主流,将哲学思潮扭向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全新观察。这样看来,康德哲学来源既有来自休谟、卢梭的(这种卢梭客厅摆放唯一的装饰品系卢梭的画像可以看出),又有德国专注于的,康德在建构哲学体系中,心中不免立着一个要去批判的,然而,其建造起来的哲学思想大厦却是另外一个中的假想敌。哲学就是这样反复发展,形成一个关于探讨智慧的开放的体系。通过作者对其哲学思想的阐述和批判,展示了思维科学的精细之美,到了智慧的无限。

哲学不仅关注世界,也关注思维世界,更关注二者之间怎样连接起来,这个连接就是人的问题。围绕着三个问题而搭建起来的哲学大厦,其思潮、其理论是如此庞杂繁复,哲学甚至有陷入探讨思维科学的各种艰深技艺当中不可自拔,使得哲学成为一门的理论科学而染上了气,希腊哲学产生之初通过人的思辨认识世界本质、从而改造世界的本义。这种趋势,进一步扩大了哲学家与一般人的。作者也时常以的笔调调侃,哲学家要么是者,要么是疯子,鲜有人。因为他们的受到了的知识探索的驱动、受到了构建庞大思想体系的煎熬,这种为智慧而献身的,往往让他们与其所生存的时代充满了距离感,生前基本上都穷困潦倒,死后方才爆得大名。哲学本是指导人如何生存、如何与世界和解的思维科学,然而哲学家思想与生存之间的,却让人天然地保持一份隔膜,以为哲学的高深与哲学家的疯癫是一种常态。殊不知,哲学家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也有各自的。这一点,作者在对尼采的介绍上,体现的尤其,让别人以为是“疯子”的尼采恢复了一个追求、美、幸福的浪漫,以及他思想的无穷魅力。

本书对哲学史的批判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潮为,不免让人有缺少现代哲学批判的。然而,作者无数次指出,西方哲学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没有发展的终点,尤其是哲学发展到现代,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对物质的探索发展到的深入,人们对思维的探索进入到了、的,多种的下,哲学的思想潮流更如般大量兴起。当然,每个人都不穷尽所有的哲学思想,不可能践行每种哲学思想的主张。然而我们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这种哲学就是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人虽然不是很赞同美国哲学家詹姆斯把人分为“柔性”的人和“刚性”气质的人的观点,但倒是认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气质,了人的思维,决定了其对着哲学思想的吸收,形成其的哲学观。因此,普及哲学,对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适应世界去生存,其实非常有。

因此,我要这本书。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二:哲学的故事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最近一直在读的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第一章节中苏格拉底的。

1 作者和内容简介

威尔??杜兰特是一个历史学家, 也是20最的哲学家之一。用五十多年的写了很多广受好评的书。《哲学的故事》、《世界史》。《历史上最的思想》等。

他一辈子都希望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 进入的生活。就像作者在书的前言中写的那样:“这不是不部‘完整的哲学史’只是围绕几位主要的哲学家, 以讲故事 的, 对其思辨哲学进行考察,以期达到知识人性化的目地‘不论我们对哲学感兴还是不感兴,威尔??杜兰特的这本《哲学的故事》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研读。通过此书我不仅从威尔??杜兰特, 的文笔到一些写作的,而且以前不认识的那些哲学都最终成为了我的。

2 苏格拉底

本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柏拉图。在讲柏拉图之前先介绍了结他影响重大的他的苏格拉底。关于苏格拉底的,威尔??杜兰特是这么说的哲学家都长的样,但是苏格拉底是比哲学家还要丑的哲学家。秃头, 大圆脸,深陷的眼窝, 宽而扁像一朵花。裹着一件皱巴巴的长袍,但是就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下隐藏着了不起的智慧 。他既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极情味的人。他在战场上冒着极大的救了亚西比德的命。他主张知识即,认识自己。有的哲学家热衷于探求外部的发展和性质,寻找物质可测的规律和构成。苏格拉底说对哲学家而言,有远比花草,碎石繁星更具无限的研究就是人的。

在雅典恢复主民主制后,杂乱不堪,荒谬至极的按字母排列顺序选取的和作为。因为苏格拉底多神论,自己的宗教被判了死刑。“假使苏格拉底试图恢复的多神信仰,假使他能带领他那帮被解放了的前往庙宇祭祀所崇奉的神氏,老一辈的公民便会将敬意献给他,可他知道, 这个无异于自杀,毫无希望, 是倒退,是将希腊拉入坟墓而非解救她。”

面对死亡,苏格拉底面不改色,眼中没有丝毫的。他对的说:打起精神来吧,尽管你们仅仅是来埋葬我的尸骨的 柏拉图在一段伟大的世界篇章中的结尾写道:这是我们的朋友的最终,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聪慧,最正直和最的。

读书会发现 每个哲学家的观点和思想不尽,甚至有些是对立的。但是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他们追求的精神和,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去和思考的。

3

说到这里,我想起去年年底上映的电影《血战钢锯岭》。很多人都看过。这是。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军医戴斯蒙德·道斯不愿意拿枪杀任何一个人,他因自己的和平遭受着其他战士们的排挤。尽管如此,他仍坚守信仰及,孤身上阵,无惧和凶残日军,誓死即使的战友。的同胞在敌人的上伤亡惨重,他一人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乞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可能多的再救一人,75名受伤战友最终被般的运送至之地,得以生还。

如果当初受到排挤的他选择妥协,拿着枪上战场。不会再有后来的壮举。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至今,最后能拍成电影,是因为有他这种的人太稀少,因为稀少所以。it takes nothing to join the crowd , but it takes everything to stand alone 妥协太了,坚持很难。

4 结尾 哲学的作用

在我周围的大多数人眼里,哲学是一门玄而又玄的学科。也有人会说他是无用的,因为不能拿它来赚钱。哲学不会使我们富有,却会使我们。科学给我们知识,而哲学给我们的是智慧。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根基,哲学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一起读无用的哲学,做自由的灵魂吧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三:无蛋无鸡,有鸡有蛋

曾有那么几个感觉自己完全忘却了的纷纷扰扰而畅游在前人的生平与思想中,感受他们的思辨帕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雄辩斯宾诺莎,可爱伏尔泰,高傲叔本华,远见斯宾塞,尼采等等。以前对自由和机械论的思考也通过本书有了更的认知,通过本书不能说自己对各种思想有了的,但是思考的方面是更广了,每位思想家根据自己的生平所学知识等得出很多的和解释,但是各种观点有也有局限性。时代的车轮滚滚,让我们在中矛盾,在矛盾中,在挣扎中消亡,在消亡中延续。

哲学研究的前期包含的几个方面:美学,伦理学,政治学体制,认知学,逻辑学观察与思考、演绎与归纳、假设与试验、分析与综合,随着各个类目的独立更偏向于对不确切认知事物的假设性解释。

1,关于:民主在时代的低效,贵族制度的缺乏流动性和垄断,理想国的构建中关于,,教育的观点在现代教育中有了一定的体现,但是对于统治者的选拔仍然不能确定其性而且阶级的划分缺失了的流动性,清教徒式的者对崇高目标的追求会一直战胜贪念吗、情感和知识三者的变动?杜威的的已个体为目标的多元化社会的观点仍然是一种理想,既然内部都存在着利益又真能消除国家达到全球一体呢

2,所有的道德都是从整体的利益为中心的,个体进入社会就要放弃一定的权力暴力等,但不能用集体的利益来牺牲个性、隐私和自由等亚里士多德,善并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幸福。美德不是俗人所能具有的,也不是天真的愿望所能产生的——它是经过充分发展的人凭经验获得的。要获得美德就必须走中间的道路,即中庸之道

3,经验主义与唯物主义:个人比较赞同是观念是物质与精神两者是一体的互动的的观点斯宾诺莎, 关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康德告诉我们,只要牢记空间、时间和因果都是知觉和概念的方式,而我们困惑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把它们看成了独立于知觉的外界事物。我们对一切经验的解释都离不开空间、时间和因果,但它们并不是事物而只是解释和认识的方法。读这一段的时候不认问康德是打败的理性主义,更认为是说是理性主义应该认知到理性与知识的相对有效性

4,自由意志vs宿命与机械论:外物影响我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但是内在的自由意志又有去改造挣脱的趋势,而当个体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对两种观念有不同的喜好。通过对整体的进化的概括让人趋于宿命机械论,若从对个体的分析感受让我们看到意志的强大与能量。个人意志的能动性也许是有限的但正是通过个体意志的积累实现了整体意志的变迁。在历史中有人看到了斗争黑格尔,有人看到了现实的混乱和革命的失败而选择鄙视叔本华,有人想用一人之力来抗争尼采,有人想从整体意义来诠释个体意义斯宾诺莎

6,回到现实社会,我们面临更多的选择和信息。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建立一种不以外界评价为标准的入世观念,秉承一种不已目的为导向而改进当下的生活态度。若不以物喜何所谓己忧。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四: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故事

叔本华与尼采的哲学故事

读完《哲学的故事》叔本华和尼采两个章节,我隐约感受到两位大哲学家的共同之处。

一、哲学家的性格与家庭成长环境相关。叔本华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却英年早逝留下一笔财产和孤儿寡母。叔本华的母亲是一个自由率性又孤傲的小说家,她讨厌和自己一样自负的儿子。一个不被母亲爱护的儿子,是不可能热爱生活的。叔本华身体羸弱,在没有亲人、婚姻和子女的孤单生活中,更加剧了他性格中的敏感多疑、孤僻自傲,与世俗格格不入又期待众人的认可。他就是一个生活中的失败者,一个边缘人,所以他可以旁观生活中的苦痛。尼采的父亲也早逝,从小让他生活在祖母、姑姑、妈妈和妹妹等众多女性的陪伴中,潜移默化的塑造着他羸弱、敏感和神经质的性格,直至最后的癫狂。

二、哲学家的思想与时代相关。叔本华是个悲观主义者,他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意志驱动的欲望无法满足时感到痛苦,欲望得到短暂满足以后,又会衍生新的欲望;即便欲望得以满足也将代之以无聊的空虚。所以,人生无法摆脱痛苦。叔本华的悲观倾向,也与欧洲在拿破仑铁蹄横扫后又失败造成的衰败息息相关,也与他单点乏味苦闷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尼采虽然身体柔弱无法参军实现自己的超人意愿,但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奉行“权力意志”和“超人”理想。他生活的时代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以铁腕和强力统一德意志的时代,是一个强权即真理的时代。所以,他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时代的政治,也抨击了欧洲传统的道德标准。

三、天才和疯子之间的界限。两个性格鲜明的哲学家与时代格格不入,或许都有精神病的特质。有一位学生曾讲:搞哲学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慢慢的当我接触了叔本华和尼采,在对比《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真的怀疑,是否疯子的理论若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著述,也会成为天才的构思。尼采最后疯癫了,他的写作也像是先知的警句。他们身前都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临近生命的尽头才等来自己期待的认可。叔本华曾经在柏林的大学,专门把自己的哲学课与黑格尔调到同一节课,结果黑格尔的课堂济济一堂,而自己的课堂学生寥寥无几。叔本华痛恨世人不知自己作品是天才的作品,用各种自我安慰的言语捍卫自己的尊严,若是今人看来是否像疯子一样呢。

四、痛恨女性。或许从小的经历,让两位哲学家对女性都带有片面的误解,对女性是恐惧的,贬低的,也未曾享受到女性的温暖。又或者,正因为得不到女性的爱所以才贬低女性的价值。

五:待续……. 2015.9.12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五:所有人都崇拜自己缺少的东西

理科生崇拜文科生的直觉而非逻辑推理。在曲线的任意一个点上,都有一条相切的直线。换句话说,任意一条曲线,是由无数条直线中的一个一个的点构成。看不懂这句话的文科生不用担心,因为你能直接感知什么是曲线。可怜的是理科生,根本不知道曲线是什么,只能借由以上描述来理解曲线。正如曲线不是由直线组成,生命也并非由物理化学拼凑组成。

如今的资本纷纷涌入科技领域,曾经只在工程师的世界才知名的词汇变得家喻户晓。什么云计算,什么大数据,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在愚昧的媒体宣传下,早已不是当初的意思。少数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工程师,犹如神明一般接受庸众的顶礼膜拜。仿佛工程师头上有一层光辉。只有真正的工程师,才懂得世界的空虚寂寞冷。

男人崇拜女人对美好的感知,同时害怕女人面对丑恶时的歇斯底里。女人或许在某个瞬间崇拜过男人的理性,却长久地怀疑男人的品味与生活态度。纵观哲学体系的发展脉络,人的行为由三种因素支配:理性、激情、欲望。激情在女人身上更为明显,她们的决策依据通常是老娘高不高兴。理性则是男人的标签,尽管大多数男人并未受过严格的理性训练,但略微上点岁数的男人或多或少都经受过过理性与激情的交战。而欲望,这种生命更原始,比起情感和理性来似乎显得更低级的东西,却是更强有力的存在。这种东西,被叔本华描述成生命意志,被尼采描述成权力意志,这种有可能是推动世界的第一原动力的东西,很难说在男人和女人身上有什么差别。

古希腊的酒神文化与日神文化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头绪。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感性、激情、阴柔,太阳神阿波罗象征自律、理性、阳刚。类似于中国的周易,酒神是坤卦,象征万物生长,太阳神是乾卦,象征刚健不息。也有明显的差异。毕竟周易是孔子搞的,把坤卦本来的放荡不羁搞得那么扭扭捏捏。说不定在周文王那里,坤卦和乾卦其实就是古希腊酒神和太阳神的意思,不是后世的道德楷模,而是凡人的欲望纠缠。

我们还是年轻男子的时候,体验过连续醉酒,体验过在量贩式KTV夜夜笙歌,体验过在醉酒的午夜的郊区大道上拦住随便路过的女子唱一首深情的歌。我们也曾在酒后的某个瞬间能够直接认知曲线而不用借助数学公式,我们也曾在某个瞬间直接认知过生活的美好与邪恶。男人借助酒可以成为女人,女人什么都不用就已经是女人。

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形式的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决定男人和女人的地位高低。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组织形式只有两种。第一是军事社会,不仅包括国家间战争时期,也包括比较原始的和不可控的天灾以及野兽作战的时期。第二是工业社会,不仅包括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全球的主流社会形态,还包括内外环境比较稳定的长期和平时期。例如,汉高祖到汉武帝之间,中国是工业社会,汉武帝远征北方少数民族时期,中国是军事社会。在军事社会,男人的作用比女人大,男人的地位就高。在工业社会,女人的作用逐渐和男人差不多,女人的地位也就逐渐和男人差不多。而从最近的十几年来看,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区别在于,带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不再是产能,而是消费。在消费这件事情上,女人的作用比男人大得多,女人的地位就比男人高。这个特征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在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进一步发达的进程中,女人的地位会越来越高于男人。在婚姻这一古老的组织框架下,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正在发生长久以来没有过的逆转,这一点是很多婚姻问题的深层原因。

不是谁努力不努力的问题,也不是谁在关系里主动付出多少的问题。这是时代决定的,时代自有其欲望,时代自有其生命意志。在男女关系逆转的进程中,有句老话还是管用的:好男不和女斗。原来的意思是,不屑;现在的意思是,不能。

由于种种偶然的原因,我对美食发生了兴趣。总体上来说,男人和女人不同,很难对美食真的感兴趣。这一点也可以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为了确保DNA能够顺利复制,雄性哺乳动物的策略是数量而非质量,雌性哺乳动物的策略是质量。吃的东西要讲究,住的环境要美好,都是雌性哺乳动物在质量策略下的本能选择。雄性哺乳动物没这个本能。关于吃的东西,我小时候受到的最深的影响来自写童话的郑渊洁,他借皮皮鲁之口说,男人是不进厨房的,除非做闻名遐迩的大厨。同时我的父亲早年也为我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所以我的前半生是不进厨房的。现在我突然理解了那句话的后半部分,进厨房自己弄口吃的不是男人的本能,但是如果要弄,就至少是出于一种兴趣,朝着艺术的方向进发。很巧合的是,我的父亲在退休后突然迷恋上自己做馒头。

我并不崇拜哲学,反而更加向往艺术。正如让我真正爽到的是摇滚,而我希望能够听懂古典音乐,事实却是听瓦格纳只会让我感到无聊而不会让我流泪。正如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却是基督教最正统的衣钵传人,正如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其实却是自古以来集纯粹理性之大成者。苏格拉底柏拉图首次让人类认识到理性,却因年代过于久远而无法得知他们是否其实是极端感性之人。

感谢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感谢作为译者的蒋建峰、张程程。这本书是少有的翻译后中文居然无比优美的作品,以至于我看着看着就忘了我本来是想寻找一些哲学的答案。这本书帮助我因对哲学的好奇而经受过种种折磨后,第一次理清了哲学的脉络。我肯定会再回头去看看尼采和伯格森。我再也不会回去看康德,因为肯定看不懂。叔本华还要不要再看就随缘了,看反正跟中国的哲学差不多。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六:哲学怪兽

读罢此书,顿觉哲学史就是一个走了几千年弯路却回到原点的笑话。柏拉图多牛逼,他说在理想国里的就是自他以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大的原则。国家应该由知识分子掌管立法,同时却不能给统治者钱财,所以分配给足够的钱财和女人,否则多了的财富会让他们的统治变得不纯,同样,军队的义务是打仗,他们以荣誉衡量成败,商人又必须存在,是他们维持国家的运行,所以不能对其有像军队一样过量的约束,他们只要不违背法律就好。

后来教会出现了,初衷是充当统治接济的知识分子,然而贵族民主的后果就是产生集权,所以皇帝出现了。两个权利都想夺霸有不能彻底取代,所以只能制约,这便是中世纪到法国大革命的阶段。

后来人类的争执是是否应人人平等的争执,一战二战就此开打。

尼采活的真奇葩,他的理论和一次次的背叛无非是把自己感想和精神分析发说出来,他觉得自己很牛逼因为他确实有些才能,最后他的思想被所有人追捧那些狂热赞扬他的人却都是看不清事实的傻子。果然群体愚蠢却又有狂热的破坏力啊!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七:假装这本书可以概述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作者功底不一样,讲一个人物的思想之前会先讲其人物经历,而讲人物经历之前通常在再先讲一节历史背景...几段历史,作者信手拈来,我读得却通畅异常,后来一查作者居然还写过《西方文明史》煌煌二十几本的著作...这让我读下来更加俯首帖耳。

以下是我边读边做得一些笔记:

当众人认为掌权者制定游戏规则的时候,柏拉图bb了一通人性因贪婪终归是要走上一条残酷的竞争之路。穷富之间就会永远的存在,民主就像一个天真的傻子,被一群口若悬河的人所引导。就像一个人病了明明需要的是一个医生,来的人却对你侃侃而谈,你被他说服,但他终究治不好你。

所谓理想国的世界就是人要以接受知识的不同程度划分阶层,平等的学习环境,唯有最智慧的人才能领导一个国家,通过层层淘汰,打掉一些不够能力者,第一批做人,第二批做保护者,第三批通过实践行动锻造出来的人为领导者。领导者不享有私人财产,一心为公众,通过哲学通过智慧来帮助一个国家永远强大下去。

亚里士多德算是找到了一条除了主观逻辑yy之外别的出路。比如科学,通过观察现象,从中找寻一定的规律为依据进行的逻辑与推理。对未知的探索除了无形的神学和无限的遐想之外还有一种名为科学的东西,虽然当时探索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并不完善,所以某些理论依据表现得没有证据和逻辑,比如他有重女轻男的倾向,古板且保守,拥有无数莫名其妙的科学答案。但后来者毕竟都是收了他的启发才有所成就。第一人本身就是个非常炫的噱头。

希腊的覆灭罗马的崛起,两种哲学思想开始盛行起来一种是循规蹈矩的淡泊主义,另一种是追求不世俗的享乐主义,没有更好的思想,仅以此为乐,罗马帝国的衰亡,进入中世纪之后就是由教会领导的,那漫长的理性与神学搏斗的过程,再从这个圈儿出来的时候已是文艺复兴了。

培根在试图探索验证科学所需避免的一些前提,比如提防主观代入所导致的信息偏离,比如因性格不同而导致的天生人格的弱点,比如避免任何可能发生的纯主观遐想,如理想国。

当一个人从肯定出发,就会走向怀疑,如果他情愿从怀疑出发就会得到肯定的结果。

培根在自己的遗嘱中写了这段超得瑟的话,我把灵魂送给了上帝,把躯体就给了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和他乡的人们。

斯宾诺沙是一个被犹太教开除教级后续去辗转研究哲学的boy,哲学家好想天生就喜欢怀疑一切,别人信奉的东西他们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比如这位大哲就怀疑圣经,觉得圣经里讲道理的氛围太过浓厚,使得情节的表现算盘都是类似奇迹的东西,在逻辑上怎样都说不通的东西偏偏引以为教条。

他提出一个逻辑很好玩儿,他说物质和意识其实很难区分开来,这个和课题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可以理解为物质为外的表现,意识为内的表现,不用刻意分离,当物质形态在变化时,意识会相应变化,而意识总以为自己是独立存在的,殊不知其实本身就被物质所指引,意识通过物质幻想出了自由,自由还可能不那么容易被满足,而这一切都是源头好像是物质。

又讲到理性,理性就是这需求变化形态之中不变的东西。追求哲学的人也都是在探寻那不变的本质。理性的本质是根据对全局的正确认识来采取适当的行动,不止让自己停留在过去或是当下的情感之中。它是认识万物的秩序。

伏尔泰的不可知论认为,我们人类连自己为什么可以自由的摆动手臂都不知道却妄想着定义上帝,天使,心灵。那些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家费劲全力所开创的智慧,信息,转眼就又被新的出现者所代替。我们应该去计算,测量和观察,其他一切都将是妄想。

康德之前,休谟等一些哲学家们将怀疑主义推向了高潮,他们认为,一切哲学不过是感知所察觉到的,而感知本身就显得极为脆弱易变,不能证明下一次依旧准确。康德厚积薄发对此进行了一番辩解,他认为所谓规律是高于感知的存在,你会不会感知,他都会存在,而且不论过去或未来也都会存在。

感觉到规律会分为两步,一个是大脑会选择性的在时间和空间两种维度上整理出来一些信息,另外呢就是通过逻辑进行分析。前者为先验,没有它们感觉永远无法升级为知觉,后者为证实。

叔本华认为,我们不是靠自己察觉的东西指引的,而是靠本能推动,所谓讲道理,理智不过是一个幌子,意志才是心中永恒的因素,是思维的灵魂。而性格取决于意志,而不是理智。

意志是欲望的理智反馈,像性爱,像饥饿。

除了永恒存在的,其他的不过是一种现象而已话

第一,如果世界是意志的,那么它就是个痛苦的世界,意志本身意味着欲望,而欲望总是大于能力而不能被填满。所以我们强迫自己拥有理智来控制意志。第二,痛苦是人生基本的刺激和实体,快乐不过是个缓冲。第三,欲望和痛苦一旦给人喘息,停止进攻,疲倦就会光临,去寻找更多痛苦。

我所看到的尼采的一切理论都显示的那么匪夷所思,以至于他评价自己是未来之人让我突然都觉得自己竟然也老得可以。他怀疑一切,否定他的偶像,又不能自圆其说超人理论本身的乌托邦性。对商人的贬低或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期待,时至今日都不曾成为一方主流,如作者述,这个人让我对追求真理的恐惧大于真理本身。

那些越相信逻辑大脑的人愈加痛苦,它们称痛苦才是存在的本源。那些庸俗的人带来了他们的欢乐和后代。而那些孤独的人留下他们的思索和他们的传说。还有如我这般,既庸俗又孤独的存在,依然疑惑,否定,感受着智慧与痛苦。

理智那部分天生就是唯物主义,在进化过程中被分配的任务就是理解和应付物质,空间。它像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的身体顺利适应环境,所以它也善于和物质,惰性的东西打交道。

而精神则不同,精神较与理智这种空间物而言,更像是一种时间物,它是那种思念的变化,是涓涓流淌而永不停息的创造。

生命才不只是简单的机械或者进化论,它不满足于植物般的消极生活方式,它的发展总是背弃安定而奔向自由。摆脱沉重而冒险追求。by亨利 伯格森

一书读罢,忍不住写了个段子:

每个人出生就在一个上方开口的木盒子里,所谓人生意义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从中逃离。有的人带着bug,直接在盒子的侧面开了一个大洞就跑了出来,有的人则需要从旁捡拾柴棍慢慢搭建成一个梯子从上面攀爬出来。

玩儿摇滚的说:嘿!您怎么是一木的,我以为是金子做哒!唱民谣的说:我把我的柴火棍都拆啦,只为给你做家。而一个哲学家会说:如果你想向上,我就是您的每一根柴棍,只是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坚持到您爬上去的内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八:伏尔泰与卢梭

伏尔泰,激情的灵魂、严谨的逻辑、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芒的智慧,法兰西精神的杰出代表之一。

VS

卢梭,热情的本能,激进的性格,渴望回归原始的平等,人类本性的代表。

正如,人类的本性塑造了制度,制度又进一步影响人类的本性,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

为了改变旧有制度,伏尔泰认为应该从人性入手,通过教育改变人性,从而渐进式、光荣革命般地改变社会制度。典型代表为英国光荣革命、日本的君主立宪。

卢梭认为,应该利用人类的本能与激情去推翻旧有腐朽的制度,利用人类心灵的力量引导建立一个崭新的制度。典型的例子: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但是问题在于人类的本能是几万年来的历史进化中形成的,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轻易改变的。的确按照卢梭的方法,迅速建立新的制度,是一种立竿见影的速效药。但是,一旦新的宁静到来,原有的本能又开始浮现于人性之上,迷信、传统、压迫等一系列人们所痛恨的事务将再次回归。

也许,正确的做法是一边改变人性、一边改变制度,也许二者谁在前并不重要,正如这一永久循环所展示的那样。也许此时某种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这一信仰对人性和制度同时提出要求,从而处于更高的层面。不过,宗教又从何而来,是不是依然是人性和制度的产物,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九:这是最好的时代

当下,总有人用“共妻”这个词,来讽刺在朝政党腐败的个人作风,说他们共产到了极致,把解放生产力放肆到解放荷尔蒙层次的伦理关系。讽刺归讽刺,但要知道“共妻”早在几千年前的一个大家的眼里,是最高理想的实现。他甚至为一整个体系绘画出了蓝图,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和规划,并用以哲学精神来贯穿全部。他生活在几千年前,凯撒大帝还没有东征之前的希腊,他的名字叫做柏拉图。

柏拉图的哲学著作《理想国》曾被人们称为可以“烧掉所有图书馆”的书,因为一切价值都在此书里。在这本书里,他对全民教育进行了规划,并通过他理想的方式来选出最适合治理国家的人。

第一步,让10岁以下的年前人离开父母,送到乡下,从而远离父母的不良影响,从头再造。人生头十年,用于身体素质的培养,这便是理想国的开始。全面发展不止于强健的体魄。音乐帮忙解决陶冶情操,保持精神上的活跃。但是,音乐的渗透不可以过度。人类天生从胎里带来的兽性与欲望,需要用印业和体育锻炼平衡来解决。因此,天性里本身的欲望宣泄与被控制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当年轻人20岁的时候,才会面临两次筛选。这种筛选基于的公平原则很简单,根据所长,决定你将来要走上的道路,或许是农夫或许是商人等等。当然,这是落选者的未来方向,而当选者则会留下来,修一门比音乐、体育、科学,甚至是其他所有学科都要重要而深奥的课程 哲学。他们会享受到感知与理智之前发生碰撞的趣味,普遍与个别之间规律联系的永恒,存在与真实的关系,并且最终发现他们的规律,并进行调整。完成这个过程,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在哲学理论上有足够能力的学者。

最后一步,那就是磨难。好像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学者在严酷的现实里,挣扎、磨练,忍受、最终自食其力的成长起来。此时,坚持下来的人们,才能最终成为统治者。他们拥有传统,,经验, 文化,和无比清醒理智的头脑。

统治者需要一些保护,让他们在做决策时候不受干扰,也不受威胁。在人们和统治者之间,产生了保护者这么一个职业。保护者是无私的,心存信念,并且绝对相信统治者能力的人才能担当。但是,人类的天性里的邪恶总让人担心保卫者会有出现一些叛变。这种邪恶混杂着贪婪,竞争,嫉妒。为了预防邪恶造成的暴动和叛变,共产制度诞生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所有的一切,都是公共的。为了不让他们产生拜金的行为,所有的钱财不可以碰。他们过着一种高于温饱,低于奢侈的生活。本着“朋友之间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共享”的毕达哥拉斯原则,保卫者和保卫者之间亲如兄弟。亲到什么程度,为了让妻子也甘心如此,他们可以共妻。这样,他们不自私,也不会过于顾小家而忘记身上的大事业。孩子放在一起养,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不分你我,只知道成年男性都是父亲,成年女性都是母亲。

共妻不等于乱交或者滥交。优生原则对它们进行了束缚。优生,不要误会为现在的中国的计划生育,在农村围墙上大规模看到的“优生优育,晚生晚育,只生一个好”。中国的计划生育的重点在于计划和限制,而不是生一个就真的是优秀的是好的。它只重计划不重质量。柏拉图的优生,是基于优秀基因和体能的,是科学的选择。只有足够健康的才可以生,只有年龄足够合适的才可以生。当然,他对于达不到标准的怀孕情况,,也做出了残忍的规定,怀孕可以自由,可是不合质量要求的,得堕胎。优秀质量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配偶,“共妻”制度下,衍生出的一种追求高质量生物繁衍的方式。如果这些保卫者能够在这样的共产制度下廉洁,不腐化,不陷入物质欲望不能自已。那么一切都会和谐起来,整个国家会处于一种理想状态:正义、和谐、高效。和谐和共产,这么久远以前,就是相互依赖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培养并最终筛最优秀的人当统治者的过程,证明了他对民主,以及贵族政治的一些正面的回应。无论是公元前300年,还是21世纪的今天,他的想法多少有些参考价值。

我们常常把民主挂在嘴边,或者把它看做是全民投票这种弄寻作假方式的一种内涵。但是却常会错了民主的意思。民主是指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指受教育的机会完全均等,而不是让猴子老虎轮流当山大王。机会的意义在于,每个人都可以被考核。但是,最终只有考核通过的人才能成为统治者。这种考核不依赖于任何一种人为或者暗箱操作,而是依赖于他们在考核时候所显示出的能力高低。

这样的民主政治被称作贵族政治。贵族政治的核心在于,最优秀的人统治出的国家才能最优秀。这里的贵族,并非说的世袭贵族,而是指的精英一族。世袭的坏处在于,它会带来特权,又或者它不能保证统治者的后代一定是最优秀的。所以,贵族政治只是把崇尚优秀放在第一位,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出身,肯定了能力.所以,它不是一种等级森严的政治。

当代中国的政治,多数人想到的民主,还只能达到是否能获得平等机会的程度。至于能力的高低和如何考核,恐怕还意识不到。用脚投票还是有手投票,只是有了平等的机会之后才应该考虑的,如果连这种机会都无法获得,对统治者如何筛选的评论只能说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十:贵族的哲学

这是一封来自哲学王国的邀请函,是大众通往哲学天地的入门读物。

《哲学的故事》从时代背景、人物生平、哲学思想、地位评价四个方面,故事化地勾勒出16位哲学家的生活和思想轨迹,俨然是一部哲学人物史。在威尔·杜兰特的笔下,哲学不再“晦涩艰深”。

关于什么是哲学,首先要明确一点:

哲学不等于科学。科学是观察过程、建构方法;而哲学是批判和协调目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而哲学赋予我们智慧。

苏格拉底说,知识的最高层次是能够辨识善恶,是关于生活的智慧。而人类精神/灵魂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以哲学指导生活。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对当下生活的顶礼膜拜;掩卷回味,也多了份“处世淡然”。

值得一提的是,这16位哲学家,除康德外,其余均出身贵族或中产阶级家族。出身贵族的伏尔泰也明确说过,一个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进行哲学思考。

***

简单梳理下威尔·杜兰特笔下这16位哲学家的思想流变:

欧美主要哲学流派发展谱系图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哲学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哲学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哲学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哲学,哲学家,故事,作者,思想,康德,叔本华,尼采,男人,柏拉图,世界,苏格拉底,人类,东西,欲望,女人,意志,理性,发展,哲学思想,时代,智慧,问题,制度,知识,科学,读后感,卢梭,物质,统治者

2020-07-17 #长篇故事

在风口上寻求突破:雷军的人生哲学简介读后感 经典语录书评

在风口上寻求突破:雷军的人生哲学简介读后感 经典语录书评

才能,梦想,团队,用心,人们,核心,蚂蚁,雷军,人生,事情,优势,伟业,光彩,关键,成就,时间,时候,潜能,能人,重点,合作,做什么,更强大,有一颗,有本事,没有谁,相信自己,都离不开,厉风,和凝

2020-08-30 #长篇故事

哲学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故事,哲学家,思想,叔本华,时代,世界,哲学史,天才,读后感,理论,生活,这本书,作者,哲学思想,智慧,欲望,气质,疯子,尼采,柏拉图,黑格尔,是一部,世人,书籍,人们,人生,哪位,学生,欧洲

2020-06-22 #故事大全

哲学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作者,世界,哲学家,哲学思想,思想,问题,康德,故事,秩序,发展,认识论,亚里士多德,卢梭,柏拉图,认识世界,人生,伦理学,体系,唯物论,哲学体系,尼采,思维科学,思维,读后感,本体论,智慧,美学,西方哲学,苏格拉底

2020-09-25 #故事会

哲学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作者,世界,哲学家,哲学思想,思想,问题,康德,故事,秩序,发展,认识论,亚里士多德,卢梭,柏拉图,认识世界,人生,伦理学,体系,唯物论,哲学体系,尼采,思维科学,思维,读后感,本体论,智慧,美学,西方哲学,苏格拉底

2011-05-31 #故事阅读

哲学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作者,世界,哲学家,哲学思想,思想,问题,康德,故事,秩序,发展,认识论,亚里士多德,卢梭,柏拉图,认识世界,人生,伦理学,体系,唯物论,哲学体系,尼采,思维科学,思维,读后感,本体论,智慧,美学,西方哲学,苏格拉底

2011-12-27 #故事大全

推荐《哲学故事》读后感1200字

推荐《哲学故事》读后感1200字

哲学,故事,知识,威尔,杜兰,影子,读后感,文字,过程,杜兰特,登得,行一,和发,越高,人们,东西,乐趣,中文,共识,人物,先生,前人,内心,勃郎宁,山峰,学科,形而上学,意义,快感,景色

2020-05-31 #短篇故事

推荐《哲学故事》读后感1200字

推荐《哲学故事》读后感1200字

哲学,故事,知识,威尔,杜兰,影子,读后感,文字,过程,杜兰特,登得,行一,和发,越高,人们,东西,乐趣,中文,共识,人物,先生,前人,内心,勃郎宁,山峰,学科,形而上学,意义,快感,景色

2020-06-13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