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时间:2020-06-19

古代勤奋的人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822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7 分钟。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名叫纪昌。他很佩服一个叫飞卫的有名 射手,于是他找到飞卫,恳请飞卫收他做徒弟,并表示要认真学 飞卫看到纪 昌如此虚心好学,又见他长得聪 明伶俐,就痛快 地答应 收他为徒 。 第一次上课 的时候,飞卫对纪 昌说: “你要想学好射箭 的本 领 ,先要下苦功夫练好眼睛,等练到盯住一个 目标,眼睛能一眨 也不眨的时候,再来见我。” 纪 昌听了老师 的教导 ,就 回家练 眼睛 。他 的妻子织布 的时 候,纪昌都坐在一边,任梭子在眼前飞舞晃动,两眼一眨不眨。多 少个 日夜,无论严寒酷暑,蚊虫叮咬,他始终坚持不懈,有时看得 双 目酸痛,眼泪直流,他也毫不在乎。 就这样苦练 了两年 。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为了试探他 ,手 里拿着一把锋利 的锥子 ,在他 眼前一刺 ,他 的眼睛竟然一 眨不 纪 昌高兴地跑到了飞卫家里说 : “我现在 已经学会不 眨眼 了,您可 以教我射箭了吧?” 飞卫摇 了摇 头说:“你才练 了第 一步 ,还得练第 二步 ,等练 到 把一件很小的东西,看成为一件很大的东西的时候,再来见我。” 纪昌又回家去了。他从牛尾 巴上拨下一根毛 ,一端拴上一只 虱子,挂在窗前 。从此,他每天一起床就坐在屋子里瞪着眼睛看 着那个 吊在窗 口上 的虱子 。 几个月过去了,他觉得眼中的虱子渐渐大了起来 。 三年之后的一天早晨,纪昌又抬头向窗 口望去,那小小的虱 子竟象车轮般大了,周 围的东西,也都大得出奇,别人看不清的 地方 ,他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了。 纪昌高兴极了,他马上又去拜见飞卫。飞卫听了,很高兴地 拍拍 纪 昌的肩膀 ,说:“我祝 贺你 ,你 的功夫 已经练 到家 了!”这 时 候,飞卫才开始教纪昌怎样拉 弓,怎样射箭。 按照飞卫 的指点,纪 昌搭上利箭 ,拉起强 弓,向悬挂着 的虱 子射去,利箭不偏不倚 ,正好穿过虱子,而拴虱子 的牛毛竟然完 好无损 。 于是,纪昌吃苦学射的故事便成为了传世美谈 。 孔子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刻苦学习,一直到 年纪很大了,仍然毫不松懈。 “韦编三绝”的故事就是根据他老年 刻苦学习的事迹流传 下来 的。 古时用竹简书写,竹简用牛皮带编联起来,称为 “韦编 ”。 “韦 ”就是熟牛皮;“三绝 ”是 多次 断绝 的意思。相传孔子 晚年反 复 研读 《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皮带因经久摩挲而多次断绝。 孔子六十八岁的时候 ,在鲁 国一边教弟子们读书,一边整理 古籍,钻研学问。在许多古籍中,他最爱读而且读得最多的,要数 《周易》这部书了。 《周 易》这部书,不仅文字深奥,而且 内容也很广博 ,孔子 虽 然 已看过多少遍 了,但总觉得还没有全面领会书中的精要 。于是 他只要一有空,就摊开竹简,看了起来,常常连吃饭都忘记了,一 定要别人催他多次,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书本 。虽然他这时已经是 满头 白发,老态龙钟,走起路来摇摇晃晃 ,连他 自己也感到身体 一天不如一天,可是他一拿起书卷,看到 《周易》里那些精辟的论 述,就忘记 了疲劳,精神百倍起来。 《周易》的文字简短,意义却深奥无穷。孔子不仅 自己刻苦钻 研,而且还要把 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传授给学生。有时,讲一遍,学 生们不懂,讲两遍,学生们还是不懂。孔子就一边翻书研究,一边 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不知把 《周易》这部书翻阅了多少遍,也 不知给学生们讲了多少次,孔子把 自己对 《周易》的体会和解释, 写成了 《易传》一书。 由于孔子读 《周易》的次数太多了,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磨 断了多次。 “韦编三绝”的故事一直流传了几千年,激励着历代青 少年勤学苦练 。 春 秋 时期 ,晋 国有 一个乐师 ,叫师旷 。虽然双 目失 明,却擅长 弹琴 ,辨音力很强。他年老好学的精神,使晋平公也深受感动 。 有 一 次,晋平 公请他 去 闲坐 ,问他近来干 些什么 。师旷说:正 在学着谱一支新曲。晋平公很惊讶,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这 么认真勤奋,真了不起啊 !”接着叹了一 口气说: “我也很想读点 书 ,弹弹琴 ,只是 已经七十 多岁 了,恐怕太 晚 了,学不进 去 了吧!” 师 旷说:“时间太 晚 了 ?怎么还 不把蜡烛 点起来 呢 ?” 晋平公 听他答 非所 问,很是生气 。说:“我是认 真跟 你谈正经 事 ,你却跟我开起玩笑来 。做 臣子 的,怎么能这样跟君王说话 呢 ?” 听 了晋平 公 的责 问,师旷一 点也不慌张 。他 回答说:“我怎么 敢跟君王您开玩笑呢 ?我说 的也是正经事啊!” 晋平公 问道:“那么你说 点起蜡烛是什么意思呢 ?” 师旷说:“我 听人家说 ,少年 时代勤奋学 习,好 象是初升 的太 阳,光彩夺 目,前程十分远大;青年 时代努力学 习,好 象是 中午 的 太 阳,阳光灿烂前程似锦很远大;到 了老年 ,壮 心不 已,还想好好 学习,好像晚上照着蜡烛的光亮在走路 。大王你年虽七十,还想 学习,这不就像 点着蜡烛走路 吗 ?” 晋平 公 听 了,连 声说:“比得好 !比得好 !可 这蜡烛 光和太 阳 光相 比,是不是太微弱 了呢 ?” 师旷又 回答说 : “蜡烛光是很微弱 ,不如太 阳光 的光 明灿 烂 。但是有 了这点光亮,就能在漆黑的夜晚辨 明方向,不会发生 危 险,比在黑暗 中瞎摸强多 了。我尽管又老又瞎,但我天天学习, 好象就有了一支蜡烛的光亮,照得心里亮堂堂的。大王,您看我 说 的对 不对 呀!” 晋平 公 听 了,笑 着 说:“对 !对 !你 说得 真对 呀 !” 屈原,名平 ,字原,战 国时楚 国人 。 屈原从小聪明勤奋,每天放学一回家就做功课 ,做完功课 , 就琅琅地背诵古人诗篇。 可是有一段 日子 ,屈原常常要到很晚才回家 。他姐姐到学堂 找了几次,学堂里早就放 了学,连个人影也没有了。这究竟是怎 么回事呢?姐姐心里很是奇怪 。问起屈原,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 “你们放心吧,我肯定不是干坏事。” 听了屈原的回答 ,他姐姐心里就更不踏实,决心要查个水落 石 出。 这一天,又到放学的时候 了。他姐姐来到学堂 门口,躲在一 棵大树背后,观察着学堂的动静 。屈原走出了校 门,她姐姐悄悄 地跟在后面 。屈原在前面走得快 ,他姐姐也就走得快;屈原在前 面走得慢 ,他姐姐也就走得慢 。屈原在前面头也不回,一个劲地 向前走,他姐姐就在后面气喘吁吁地紧紧跟着 。山崖上有一个山 洞 口,屈原走进去了。他姐姐想 ,看你还能走到哪里去 ?就停下 来 ,坐在洞 口的一块岩石上等。 左等一会 ,不见屈原 出来;右等一会 ,还 不见屈原 出来 。他姐 姐可有些着急了,该不会有什么事吧? 他姐姐壮着胆子摸进 了山洞 。只见 曲折幽深 的洞 内,有一个 宽大 的青石板,洞顶有一个脸盆大小的圆孔 ,从天上洒下一束金 色的光线。青石板上,坐着一位少年,正是屈原。 屈原手拿着一卷竹简,对照洞子射进的阳光 ,又在低声吟诵 这 下子 ,他姐姐 明 白了。她站在洞 口,悄悄地等着屈原 。直 到 夜幕 降临 ,洞里 一 片 朦胧 时 ,她 才 轻 轻地 喊 了声:“弟弟 。” 屈原听到有人在喊,吃了一惊,当他看清站在洞 口的是姐姐 时,便收起书卷,向洞 口走来,笑着向他姐姐说: “我读的都是咱 们楚国的民歌,真美呀 !可老师却不让我们在学校读。何况,这山 洞里多么安静呀,所以,一放学,我就跑来了。” “那你 也该给我们 说一声啊 。”姐姐轻轻地责备 了一句 。姐弟 俩就手拉手一块走 出了山洞 。 屈原在 山洞里读书的故事很快就传开 了。人们都夸奖他少 年勤奋 ,将来一定会成大事 。真 的,屈原后来做 了楚 国的大官,做 了许多对 国家和人 民有益的事 。而且他还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 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光辉诗篇一直流传到今天。 屈原 当年读书 的那个 山洞,后世称之为“读书洞 ”。如果你到 了湖北的秭归县 ,一定还会找到这个地方。 苏秦是战国时人,家住洛阳。曾经拜当时很有名望的鬼谷子 先生为师,学习纵横家的言论。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不休。 秦、楚、齐、魏、韩、赵、燕 七 个 强 国,都在 想 方 设 法 ,加 强 国力 ,扩 充地盘。当时一些政治家提出各种理论,有的主张联合齐、楚、 韩、赵、魏、燕 等六 国 以抵抗 秦 国,这被称 为“合 纵 ”;有 的主 张秦 国和齐、楚等 国联合起来 以打击其 它 国家 ,这 叫“连横 ”。苏秦学 的就是这套学 问。 开始几年,苏秦学习十分勤奋刻苦。他家境贫寒,为了读书, 经常把长发剪下来卖掉,或者帮别人做工、卖力气,换取微薄的 收入来勉强维持生活和学业。没有钱买写字的绢帛,他就把竹子 劈成竹片作为誊写的书简。书札多了,没有袋子装,他就剥下树 皮编织成书袋来装书。 可惜的是 ,学习了一段时期后 ,苏秦就有点骄傲 自满起来 了。他不再相信老师的话,认为 自己学习得差不多了。于是就收 拾起行李,独 自来到了秦 国。 在秦 国,他先后给秦惠王上书十次,劝秦惠王采用“连横 ”的 办法来吞并诸侯,统一天下。可是,秦惠王把这些建议看了一下, 就扔到 了一旁 ,根本不予理 睬。时间一长 ,苏秦在秦 国,衣服穿破 了,钱也用完 了,只好离开秦 国回家 。 苏秦挑着书箱行李,一路吃不饱 ,喝不足,瘦得皮包骨头, 象个 叫花子 。 回到家中,妻子看见他的狼狈相,叹了一 口气,低下头继续 织布,嫂子不肯为他做饭做菜,父母亲也不跟他说话。 看到这种情景,苏秦心里难过极了。他长长地叹了一 口气, 自言 自语地说道 : “老婆不认我这个丈夫 ,嫂子不认我这个小叔 子 ,父母不认我这个儿子 ,这全怪我不争气啊 !” 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 。他把 自己关在书房里 ,不分 白 天黑夜 ,孜孜不倦地刻苦学 习着 。可是 ,有时候实在太疲 累 了。读 着读着 ,就在书案上 睡着 了。醒来一看 ,又过去 了很 多时间,他就 感到很后悔 ,想找一个办法来防止 自己打瞌睡。 有一次,他读着读着,又打起了瞌睡,身子一下子就扑在书 案上 。桌子上正好放着一把锥子 ,锥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他一下 子清醒过来 。一个用锥子刺 自己的大腿制止打瞌睡的办法也就 想 出来 了。 从此 以后 ,每 当精疲力竭 ,要打瞌睡 的时候 ,他就拿起锥子 , 朝 自己的大腿狠扎几下 。经常扎得鲜血淋漓 。尽管他感到很疼 痛 ,但睡意没有了,就又继续读书,等又要打瞌睡时,就又扎一 就这样 ,苏秦勤学苦读 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自己觉得比过去 有 了很大 的长进 。他很有把握地说:“以我现在 的学 问,真正可 以 说服当代的君王 ,让他们听取我的意见了。” 果然,苏秦到各国游说 ,终于得到了六国君王的重用,表示 要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苏秦佩带六国相印,成了六 国之相 。 古 时候 ,秦 国有位歌手 ,名 叫薛谭 。 薛谭小时候 ,就喜欢唱歌 。为了能学到一些歌唱的绝技 ,他 不远千里 ,投奔到当时著名的歌手秦青 门下 ,拜秦青为师。 秦青看到薛谭聪 明好学 ,进步很快 ,从心里非常喜欢这个小 伙子 ,准备把 自己唱歌 的本领全部教给他 。 薛谭在老师 的指点下 ,勤学苦练 ,歌唱水平很快有了提高 。 但随着歌唱水平的提高 ,他慢慢地滋长 了 自满情绪 。每当他放声 高唱的时候 ,总感觉到 自己的歌声委婉动听,与老师 的水平差不 多 了。 一天晚上 ,薛谭进 了秦青 的家里 对 秦 青 说:“老 师 ,我 考 虑 了很久 ,我想我 已经掌握 了您歌唱的全部技巧 ,所 以明日想告辞 回乡 了。” 秦青听到后 ,非常惊讶 。自己并没有把所有 的本领都传授给 他呀,并且唱歌是个循序渐进 的过程 ,薛谭学唱的时间这么短 , 怎么能掌握其 中的奥妙呢 ?秦青沉思片刻 ,并未挽 留,只是说 : “你既然 已决定回乡,那么明日我来为你送行吧。” 第二天一早 ,在郊外的大路旁,秦青特意让家人摆好 了一桌 酒 席 ,做 出了为 薛 谭 送 行 的样子 。席 间,秦 青 说:“今 天 你 要 回家 了,我 也 没有 什 么 礼 物 ,就 让 我 唱一 支 歌 相 送 吧 !”说完 ,他 打 着 节拍 ,唱起了古人送别 的歌 曲。 秦青 的歌 声 ,慷慨 悲壮 ,高亢激 昂,只见鸟雀凝神倾 听,农 夫 停住 了脚 步 ,忘记 了耕地 ,四周静静 的,没有 一丝 声 响,连 白云好 像都停止 了飘动 。只有歌声 ,回荡在 四面八方 。 薛谭 听着 ,听着 ,为老师 的歌 声所 陶醉 。这 时,他 才感 到老师 的技艺比自己强百倍,自己真不该 自满啊 ! 薛谭惭愧得羞红了脸 ,连忙跪在老师的脚下,叩头不止 ,恳 请继续 留下,跟着秦青学习。 秦青看着 薛谭 ,诚 恳地说:“学无止境 ,凡事 不 能浅尝辄止 , 满足于一知半解 。”薛谭不住地点着头,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 从此 以后,薛谭在老师身边刻苦学唱,继续深造 ,再也不提 起 回家 的事 。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 ,薛谭终于把秦青的唱技学到了手 ,成 为一位和秦青齐名的歌手 。 匡衡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 匡衡小的时候很想读书 ,可是 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 , 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 买不起书 ,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 ,书是非常贵重 的, 有书的人是不肯把书轻易借给别人的。为了能借书看 ,匡衡就在 农忙时节,给有书的人家打短工,人家也不给工钱 ,只是借给他 书看 。西汉 时,还没有纸张,所谓书 ,都是用竹片写上字用绳子 串 起来 的。匡衡 向人家借 了一册 ,平时带在身上 ,有空就读 ,不认识 的字就请教别人 ,就这样他看了不少书。 匡衡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 看一点书 ,所 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 能读完 。他很着急,心 里想 ,白天在地里干活 ,没时间读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 时间来看书 。可是家里穷得快要揭不开锅 了,哪有钱 买油点灯 这一天,天已经很晚了,他才拖着疲累的身子从地里 回到了 家。他放下工具,抖抖破烂衣服上的灰土,推开家门,屋里已经是 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匡衡心里想:回家晚了,又看不成书了。正 当他烦恼之际,突然听到隔壁传来了一阵划拳喧闹声 。原来匡衡 隔壁是个大户人家 ,今天请客。喧闹声吵得匡衡心烦意乱,看书 不能,睡又睡不着,他只好走出茅屋,站在夜空下长声叹气。看着 隔壁人家灯火通 明,他真是羡慕极了。他突然发现隔壁人家 的窗 户上有一个孔,屋 内的灯光通过小孔,照射在屋外的地上,形成 了一个小亮斑 。匡衡灵机一动,想道:如果我在墙壁上也凿一个 小孔 ,那么隔壁屋子的亮光不就可 以射进我的屋子里来了吗?我 不是就可 以在晚上看书了吗? 想到这里,他马上跑进屋里,找了一把刀,悄悄地在墙壁上 偏僻 的地方 ,轻轻地挖 了一个小洞 。黑漆漆的房间里顿时变得明 亮起来。他高兴地蹦了起来,连忙捧着书,靠在墙边,对着那从小 洞里射过来的灯光,一字一句地读着。 就这样 ,匡衡 白天干 活 ,晚上读 书 。他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 啊读 ,读 完一册又一册 。“功夫不 负有心人 ”。后来 ,匡衡 终于成为 一个杰出的经学家,汉元帝时还当上了宰相 。 路温舒是西汉时有名 的法学家 。他潜心钻研法学著作,对法 学有着 自己独到 的见解 。他 曾经上书汉宣帝,要求改革法律制 度,做了不少对人 民有益 的事情。 可是 ,有谁知道,这样一个大法学家,小时候竟是靠蒲草抄 书而成才 的。 路温舒从小酷爱读书,但 由于家境贫寒 ,七八岁的时候 ,就 开始到野外放羊,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但是他对读书识字很感 兴趣 ,白天放羊,晚上就想尽办法求人教几个字 。渐渐地识字多 了,读书的劲头也就越来越大 。他常想:如果我一边放羊,一边 读书,那该多好啊! 可是 ,当时纸还没有普遍使用 ,许 多书是用竹木简编起来 的,一篇文章就是好几捆 。这样的书,份量很重 ,放羊的时候不 能带,而且价钱很贵,他哪里有钱买啊! 有一天,路温舒赶着羊群到草地上吃草 。一边照看着羊,一 边背诵着学过的古诗。羊群来到了水塘边 。路温舒看见了水塘里 长着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一阵风吹过 ,随风起伏 ,就象海 中 的波浪。看着看着,他忽然发现:这种宽宽的蒲草,不是很象抄书 的竹简吗?如果把它剪成一段段的,在上面写上字,再装订起来, 不就成了轻便的书了吗?而且这蒲草水塘里多的是,还用担心没 有钱 买书吗 ? 于是,他兴高采烈地割了一大捆蒲草背回来 。 回来后 ,他就开始“编 ”他 的书 了。他先将 蒲草切得整整齐齐 的,然后用线绳联结起来,再 向别人借了书来,抄写在上面 。从 此,他有了自己的书,放羊时就可 以随身带上阅读了。 就 这样 ,他 一边放 羊 ,一边 读 书 。读 完 一本 ,再 抄 一 本 。渐渐 地,他家里有了许多蒲草书。 由于他抓紧分分秒秒 ,认真刻苦地学 习,掌握 了丰 富的知 识。后来他又在监狱里谋了个小差事,潜心钻研法学著作 ,对当 时的律令理解得很透彻 。终于 由一个放羊娃 ,成为一个有名 的 法学家 。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 他出生在会稽 (今属浙江省)上虞一个贫苦 的家庭里,从小 就没有 了父亲,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 。他六岁开始读书识字,八 岁进入本乡 的私塾就读 。虽然家境贫寒 ,但他学 习非常刻苦用 功 ,成绩优 异 。 在他 二十 岁那年 ,县 里推荐 他 到京城洛 阳的太 学府 去学 习。太学里的图书很多,著名的儒学大师、历史学家班彪也在太 学里讲课 。班彪讲课时,总是用大量材料来说明问题 。为 了学懂 学透老师所讲 的道理 ,王充总是把老师引证 的资料全部借过来 读过 ,一 点也不遗 漏 ,有 时,白天看 不完 ,晚上 也一定要读 完 ,常 常看到东方破 晓。仅一年 多的时间,王充就把太学里 的藏书都 读完了,自己又买不起书,怎么办呢 ? 强烈 的求知欲 ,驱使着王充千方百计地找书读 。他到底想 出了一个好主意:洛 阳街道上有那么多书摊 、书店,那里什么样 的书都有,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读书地方吗? 于是,他常常带着干粮,到街头的书铺里去站着读书。 他每次在书摊里看 书 ,总是很专心 。书铺里人来人往 ,市场 上 喧 闹非常 ,他似乎看 不见 ,也 听不见 ,聚精会神地边读、边记 , 往往读了一遍就能记住其中的内容,有时为了读完一本书,他竟 然会忘记吃饭和休息。 书铺 的掌柜看到王充如此好学 ,也为他 的精神所感动 。每 次他来看书 ,都不打扰他 。待书铺要关门了,才走过来拍拍他的 肩膀 说:“小伙 子 ,该 回家 了,明天 再来看 吧 。”王充这才 依依 不 舍地把书放到书架上 。 有 时,王充从 书铺 出来 ,还被书 中的 内容吸 引着 。他边走边 思考 ,把老师所讲的和书 中的内容仔细加 以比较 。由于只顾想 问题,有几次他竟南辕北辙 ,走错 了路 。 有 时,他从书铺里 回到太学 ,晚饭早 已开过 了,同学们也 已 就寝 ,他也认为 自己已经吃过晚饭 了。 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 ,只要学校没有事 ,他都要到书铺 去看书。读 了一本又一本,读过 了这家又到那一家 。这样 ,他终 于将当时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都读遍 了。 几年后 ,王充 回到家 乡 ,专 心致 志从事 著述 。在 写作 中,他 仍象过去一样勤奋刻苦 。为了能及时捕捉 冒出来的思想火花 , 他在 门旁、窗台上、床头边 ,甚至厕所里都放上写作用的笔砚和 竹 简 。想 一 点,写一 点,随时想 到 ,随时记 下来 。 由于王充博览群书,在读书过程 中又善于思考,终于成为东 汉时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写成了 《论衡》这部闪耀着古代唯 物主义光辉思想 的巨著。 贾逵,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因操持家务 ,没有空闲的时间,就 把他交给他姐姐照管 。姐姐为 了让他听话 ,就常常讲故事给他 听。没想到三 岁 的贾逵 ,眨 巴着 眼睛,听得认真极 了。而且 听完一 个还吵着要姐姐接着讲一个 。姐姐没念过书,不识字 ,哪里有那 么多故事可讲呢。 有一天 ,姐姐带着他在 自家庭 院里玩耍 。正玩得高兴 的时 候 ,姐姐忽然听到隔壁学堂里的老先生在给学生上课 ,讲的就是 上次 自己没有给小弟弟讲完的那个故事 。姐姐一想 :正好 ,我也 甭讲了,干脆带他一起去听得 了。于是 ,姐姐就带着贾逵悄悄来 到院子和学堂 中间隔着 的篱笆墙外 。贾逵人小 ,姐姐怕他听不 清 ,就抱着他 。贾逵双手紧紧抓着篱笆 ,使劲 向里探着脑袋,一 副全神贯注的样子 ,听完了这堂课 ,贾逵高兴地笑了,姐姐看见 她高兴的样子 ,也忘记 了抱着他听课 的腰 困手酸。 从此 ,每到上课的时候 ,姐姐就抱着贾逵站在篱笆边 ,听老 先生讲课 。 渐渐地,贾逵长大了,姐姐也抱不动他了,他就 自己拿 了板 凳站在上面听。有时天气不好 ,碰到刮风下雨什么的,他也从不 间断 。夏天 ,烈 日炎炎 ,他顶着酷暑 听课 ,热得汗水直流;冬天 ,大 雪纷纷 ,他 冒着严寒 听课 ,冻得手脚发麻 。有 时候 ,他偶尔生病 卧 床不起 ,自己实在不能去听了,就让姐姐代他去听,听完后回来 再讲给他 听。 在坚持不懈地听课 的同时,他还刻苦地钻研学 问。他剥下园 子 里 的桑皮 ,用来 默写 。门板上、屏风上 ,也被他 写满 了字 。 就这样 ,等贾逵长到十岁的时候,已经学到了很多知识。对 于一些名篇名著,比如 《春秋》、《左传》以及一些经史著作,他都 达到了熟练背诵的程度。 有一天,贾逵坐在村 口的一棵大树下,一边背诵着“五经 ”中 的内容,一边用树枝在地上写着 。这时隔壁学堂 的那个老先生正 好路过,他看见这个孩子在背书,就悄悄地走到贾逵背后,一边 听他背,一边看他写,等他背完时,老先生竟发现一个字也没念 错,一个字也没写错。老先生惊讶地问: “我从来没见过你上学, 你是怎么学会这么多东西呢?” 贾逵抬起 头 ,看 了看 老先生 ,顽 皮地 笑 了笑说:“我是让姐姐 抱着,站在学堂外面,隔着篱笆偷学来的呀。” 这样,贾逵 “隔篱偷学”的故事就在乡里传开了。 贾逵的名声越来越大,许多人不远万里,前来登 门求学。由 于来 的人太多,他的家里也装不下,他的姐姐就想了个主意,让 他公开授课 。于是,年仅十五岁的小贾逵就当起了 “小先生”。 东汉 时候 ,有 一个穷孩子 ,名 叫承 宫 。他 从小失去 了父亲 ,八 岁那年,就卖身到财主家里去做猪倌 。 每天,天刚蒙蒙亮,承宫就赶着一大群猪出去放牧,天黑了, 才能赶着猪群 回来 。他吃的是猪狗吃的饭食 ,穿的是遮不住身子 的衣服 ,生活苦极 了。 虽然生活很困苦 ,但承宫却酷爱学习。他渴望 自己长大能成 为一个有学 问的人 。 承宫每天牧猪都要经过一个私塾 (读书的地方,跟今天的学 校差不多)。每当看到不少小朋友坐在里面学习,他总会不 由自 主地停下脚步,站在窗 口外面听一会儿 。他多想坐在学堂里面听 老师讲课 呀。 有一天,承宫赶着猪,又经过私塾的门口,书塾里传 出了学 生们琅琅的读书声 。他就把猪赶到一个 山沟里 ,让他们在那里吃 草,自己又跑回到私塾,站在窗下,悄悄地听了起来。 只听学生念过书,老师就开讲 了。这一天,老师讲的是关于 学习的道理。老师博古通今,讲得很生动,学生们翘首静听,聚精 会神。承宫也觉得有意思极了,竟听得入了迷。而牧猪的事,早已 忘得一干二净,那一大群猪也早 已散开,各 自觅食去了。 天黑了,那个财主还不见承宫赶着猪 回来 ,便一路寻找 。当 他在私塾 门前找到承宫时,便大发脾气 ,拿起鞭子,劈头盖脸地 打 了下来 。 承宫害怕极了,连忙逃进私塾,躲在老师身后,大喊救命。 老师 问明了事情的缘 由,被承宫好学的精神深深感动 了。他 阻止 了财主对承宫的责打 。并答应把承宫留在私塾里 ,一面替私 塾干些杂活,一面跟别的孩子一块儿学习。 从此,承宫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他每天清早起来,出去打柴, 回来后挑水、做饭,一有空,就跟着 同学们专心致志地读书。 由于承宫学习很刻苦,进步很快,没过几年,他就成 了私塾 里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了。 东汉人侯瑾,博学多才 ,才华 出众,了解他 的人都知道 ,这一 切全是他刻苦勤学 的结果。 十二岁那年 ,侯瑾的父母先后去世,只留下他孤苦伶仃地住 在仅有 的两间破草房里 。后来 ,这仅有 的两间草屋也被债主抢 占去了。从此,侯瑾一无所有,只好借住在一位大伯家里。 孤苦无依的候瑾,生活还没有着落,更不要说上学读书了, 他只好到一家地主家里放羊,以救是一饥半饱。 虽然候瑾给地主放羊 ,但他心里老想着念书 的事 。想到从 此 以后再也不能象父母活着时那样去学堂念书 了,候瑾非常地 悲痛 ,常常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哭泣。 有一次,候瑾又伤心地哭了起来,恰好被大伯看见了。大伯 安慰他说 ,如果你真想读书 的话,一边放羊,一边也可 以读啊 ! 听了大伯的话,候瑾止住了哭声。他回到 自己住 的地方,拿 出妈妈为他缝制的书包,装上了自己读的书,下决心一定要把书 读好 。 从此 以后 ,每天一早,候瑾就手持放羊鞭,肩挎书包 ,赶着羊 群 出来放牧 。羊群在 山坡上吃草 ,他就坐在一边读书 。读着读 着,竟忘记了回家 。当他把羊群赶回去时,已经是 日落西山,很 晚了。这样就渐渐引起了地主的怀疑 ,他一定要 了解个明白,这 小子这么晚才 回来 ,到底在干什么 ? 有一次 ,候瑾又赶着羊群上 了山坡 。他把羊赶到一处草地 上 以后 ,自己就聚精会神地读起 了书 。这情形恰好被悄悄跟在 后面的地主看到,这个老地主火冒三丈,冲到候瑾跟前,夺过候 瑾手 中的书狠狠地摔到地上,大声嚷道:“你这个穷孩子,也想念 书 ?”同时,他给候瑾规 定:以后放羊 ,不准看书 ,回来 时还要砍 一 捆木柴 。 打这 以后,候瑾放羊时就再也不能看书了。但他毫不灰心, 白天不行,晚上读。上山时,他砍回许多枯木条。晚上,就燃着枯 木,用来照明,在枯木火把下坚持看书。他还给 自己规定:一定要 点完四枝火把才上床睡觉。 就这样 ,枯木条燃了一根又一根,屋子里的一切都变得黑乎 乎的了。他 自己的手,脸也薰得墨黑墨黑,象从炭窑里钻出来似 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一次,候瑾正在火把下认真地看着书,忽然 一股大风冲开屋 门,吹到火把上 ,火苗一下子蹿起来 ,烧着 了他 的头发和眉毛,脸也被烧伤了。候瑾关上房 门,用冷水洗 了洗烧 烫的脸,又继续在火把下读起书来。 候瑾就是这样刻苦学习,成为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的。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 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作太史令 。司马迁十岁时 就 随父亲到长安,并跟 随当时有名 的大学者董仲舒和孔安 国学 习。司马迁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尤其是对历史书籍有浓厚的兴 趣,他父亲 的藏书室成了他每天必去的地方 。到十多岁的时候, 他就能熟练地背诵 《左传》、《国语》等古代书籍了。二十岁开始漫 游生活,足迹踏遍 了大江南北。每到一地,他一定亲 自阅读 当地 的史志,考察风土人情,还和当地人一起吃住 ,询 问他们的生活 情况 。这次游历生活,使得司马迁的学识更加渊博,胸怀更加开 阔。回到长安后 ,他就做 了郎中官。 司马迁三十五岁时,他父亲得 了重病,临终时嘱咐他要继承 父 志 ,写 出一部表 彰 明主、贤君、忠 臣、义 士 的史 书 。 三年后 ,司马迁做 了太史令 。他经常去外地考察,还时常随 武帝外出,这使他增长了阅历和才干,也丰富了生活 。他更加刻 苦攻读典籍文献和重要史料 ,立志要写一部史书 。 为了使 自己能够集 中精力著书,司马迁谢绝了一切交往,不 管是亲戚还是朋友来了,他都一概 闭门不见。白天公务繁忙 ,抽 不出时间来 ,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作 ,经常是写到深夜还不肯 上床就寝。春去秋来,冬去春归。一转眼,已经过了六个年头,他 的书屋 的墙角 已经堆满 了一撂撂写好了的竹简 。 就在司马迁专心写史的时候,一个灾难降到了他的头上。当 时一个叫李陵的将军率兵 出击匈奴,因寡不敌众,战败被俘 。汉 武帝下令将李 陵全家满 门抄斩 。司马迁想到李陵孤军奋战的功 劳,挺身而 出为李陵辩护 。这下可惹恼 了汉武帝,他立即派人把 司马迁抓来,扔进监狱,判为死罪。按当时的规定,这种情形如想 免死 ,可 以用钱赎 罪 ,也可 以接 受“腐刑 ”。司马迁 官位低微 ,俸禄 又少,上哪里去弄那么多的钱呢?但是, “腐刑”又是一种极侮辱 人格 、糟践人身体 的刑罚,受了这种刑而活在世上,那是 比死还 要难受的事。为了实现 自己修史的夙愿,司马迁接受 “腐刑”。这 对一个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出狱后 ,司马迁担任 了只有宦官才担任的中书令 。面对人们 的诽谤污蔑 ,他的心里非常难受,几次都想一死了之 。但他想到 自己的志愿 ,每次都忍住 了。他常常以古人逆境发愤成才的事迹 来鼓励 自己,不管流言蜚语,仍坚持著书。 经过十九年 的不懈努力 ,司马迁终于完成 了记载从传说 中 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年历史的巨史 《史记》。这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这一年 ,司马迁 已是五十 多岁的人 司马迁在给朋友 的信 中 曾说:“人 固有 一死 ,或重 于泰 山,或 轻于鸿毛 。”他 忍辱著书,为我 国的史学作 出了巨大贡献 。他 的确 是重于泰 山的! 东汉时候 ,有一个很出名的医学家,叫张仲景。相传他 曾经 担任过长沙太守,后来看到瘟疫流行 ,残虐百姓 ,于是就辞去了 官职 ,专 门为老百姓治病 。他 医德高 尚,医术高 明,深受老百姓 的 爱戴 。他死后 ,人们尊称他 为“医圣 ”,并在他 的家 乡修 了一座“医 圣祠 ”来纪念他。 张仲景年轻的时候,就勤奋好学,立志要做一个名医,为百 姓解除病痛 。开始的时候,他跟着本乡的一个名医学习。这位名 医告诉他 ,要 想成为一个好 医生 ,一定要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在 这位名医的指导下,张仲景一边刻苦研读 《内经》、《难经》、《胎庐 药录》等古代药医典籍,一方面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了许多民间 治病的验方,慢慢地,张仲景的医术越来越高明,找他治病的人 越来越多,名声传遍 了千里百乡。有一年夏天,张仲景到山里去 采药 ,路过 山脚下 的一个小村子 时,听到有 阵阵哭声 。一打 听,原 来这个村里正闹瘟疫,还死 了不少人 。有一户人家,老两 口只有 一个儿子,得了瘟疫,求了多少个医生也毫无效果。母亲抱着奄 奄一 息 的儿子 ,哭着说 ,要 是南 阳张仲 景在 ,我 儿子就有救 了。张 仲 景 听 了,很 受感动 。给病 人诊 了脉 ,摸 了摸肚子 ,说:“这 小伙子 得 的是伤寒症 ,因耽误 了,病 已入 内,我给开 点药吃吃还会好 的。”真 的,病 人 吃 了张仲 景 的药 ,两 天 就好 了。张仲 景在这 个村 住 了半个多月,天天给病人诊脉开方 ,很快把全村人的病都治好 了。当人们知道他就是张仲景时,个个赞不绝 口,都夸他是神医 名望大 了,医术 高 了,但张仲 景仍然勤奋好 学,从不满足 。只 要听说哪个郎中医术高明,不管距离多远,一定要登 门求教。张 仲景的弟弟在离家外出做生意时,得 了一种毒疮 ,被一个 叫 “王 神仙 ”的医生看好了,当张仲景从弟弟的来信 中得知这件事 以后 就长途跋涉来到了 “王神仙 ”的药店 ,隐姓埋名 ,当了药店的伙 计 一边勤快地采药制药,一边认真地留心 向 “王神仙 ”学习。 王神仙在药性、医理 以及诊脉、开方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他都一 一记在 心上 ,写在本上 ,并结合 自己的认识和经验仔细琢磨研 究,丰富和提高 自己的医术。 有一次,一个老汉匆匆来到药店,说他儿子病得厉害,请王 神仙去看病 。王神仙看病 回来,即给病人开个药方,张仲景看到 药方上有藤黄五钱,知道病人肚里有虫。当老汉拿走药后 ,张仲 景对王神仙说: “这个老汉还要再来请您。”王神仙很奇怪,说: “我 已经给他开 了药 ,吃下去 ,病就好 了,怎么还要再来 ?”张仲景 说:“用藤 黄 杀虫 ,一般 需要 一两 的剂量 。先生 只开 五钱 ,万 一 虫 杀不死 ,就会 更 凶狠 ,病人可能还要有生命 危 险哩!”张仲景话未 说完,那个老汉真的跑来请王神仙来 了,说他儿子吃下药去,疼 得很 厉害 了。王神仙一 听,头上直 冒冷汗 ,张仲 景 自告奋 勇,替先 生跑一趟 。到了老汉家,病人正疼得在地上打滚 。张仲景 问了病 情,诊了脉,确认是一条没有被药杀死的虫子在作怪 。只见他不 慌 不 忙 ,掏 出银针 ,把病 人衣 服扒 开 ,摸 准位 置 ,刺 了进 去 。只听 病人惨叫一声,昏了过去。张仲景望着老汉惊慌的神色,笑呵呵 地 说;“别 怕 ,别 怕 ,刚才 这 一针 ,刺 中 了虫 头 ,它还 要 挣 扎 几 下 。 过 一会 儿就 好 了。”说 话 间,病 人 呻吟两 声 ,醒 了过 来 。张仲 景又 开了副泻药,让病人吃下。一会儿,一条尺把长的大虫被排泄出 来,病人完全好了。直到这时,王神仙才知道,自己药店的伙计, 就是大名鼎鼎的神医张仲景。 东汉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乐羊子。 乐羊子有一个坏 习惯,做事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快三 十岁了,却没有学到多少真实本领 。他 的妻子经常为此伤心落 看着妻子愁眉苦脸的样子 ,乐羊子决心要出去拜师求学,埋 头苦读 ,甚至还作 出保证:“不学 出个 名堂 ,不 回来 见你 !” 妻子很高兴,为丈夫准备好盘缠和干粮,满心欢喜地将他送 上 了大路 。 一年很快过去了。乐羊子 的妻子终 日劳作,憔悴了许多。但 她只要想到远方求学的丈夫 ,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干活更欢快 这 一天 中午 ,她 照例坐在 窗前 ,开机 织布 。突然 ,门“吱呀 ”一 声被推开了。她吓了一跳,过去一看,原来是乐羊子 回来了。 乐羊子 一进家 门,他 的妻子 瞪着 眼睛 ,吃惊地 问他:“你怎么 回来了?学完了吗?” 乐羊子 满脸通 红 ,支吾着 说:“唉 !出 门久 了,想家想 得慌 ,再 说,读书也太艰难 了……” 没等丈夫说完,妻子 已潸然泪下,她起身拿起一把剪刀,走 到她 的织布机前 ,指着还 没有织完 的布 ,对乐羊子说:“你可知道 这布是怎么织成的?” 乐羊子不知道妻子 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一时回答不了。 妻 子看 他 不说 话 ,就 说:“这 些 布 ,是我 起 早 带 晚 ,一 寸一 寸 织起来 的,这 一寸一寸 的布 ,一天天地积 累 ,终于成为一 丈丈、一 匹匹的长布 。现在我要用刀把它们砍断,那么不仅织不成布 ,还 白费了过去的时间。读书求知,也是靠每天的点滴积累。而今你 又 中途辍学 回家 ,这 同用刀砍 断布 匹有什么两样 呢 ?”说完 ,就举 刀往 下砍 。 乐羊子急忙上前抓住妻子 的手 ,“扑 嗵 ”一声跪在地上 ,难过 地 说:“我 明 白 了 ,请 你 好 好 保 重 。”说 完 ,他 又 背 起 行 李 ,出 了 门,消失在大道上。 这一次,他在远 乡一直学 了七年 ,学完 了所有 的功课才 回 家。这时候,他的知识就很丰富了。他的妻子也很高兴地出来迎 接他 。 乐羊子发奋求学,最后成名,靠的是勤奋、刻苦、持之 以恒。 “三 天打鱼 ,两天 晒 网 ”,最终将 一事无成 。 高凤是东汉有名的学者 ,出生在河南一个偏僻的农村里。他 家世代 以耕 田为职业 。从懂事起 ,高凤就跟着大人下田耕作 。不 过 ,与别 的孩子 不 同的是 ,他喜欢读书学 习,喜欢 思考 。只要有 空 闲时间,他便捧起书来读 ,别 的孩子来找他玩 ,他 也不去 。无论别 人在旁边玩得怎样开心,闹得多么热闹,他都无动于衷 。日子久 了,他读 了好 些书,知识不 断地丰 富起来 。直 到长大成家后 ,他 仍 然 一 面耕 作 ,一 面读 书 ,不 分昼 夜 ,不 怕寒 冷 ,不 畏酷 热 ,抓 紧分 秒时间,认真刻苦地读书。 说起高凤专心读书的事情,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 。 有一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 。高凤的的妻子看见天气很好, 就将收下的麦子摊在场院里,准备晒干后脱粒 。 吃过早饭后,妻子又要去忙地里的活 ,就把看麦子 的活交给 高凤 。妻子知道高凤是个书迷,担心他看书入迷,会把看麦子的 事 忘 了。临走 时还特 意叮嘱他:“一定要小心啊!这可是 咱们全家 一年 的口粮,千万不要让鸟儿给糟蹋了。多注意天气,看要变天 了,就赶快收起来 。” 高凤拍了拍胸脯,向妻子保证说: “没 问题 !你尽管放心走 吧 。” 妻子看看他 ,眼里仍存有一些疑虑 ,可没办法 ,只好走 了。刚 抬腿 ,看 见 门边 放着 一根 竹竿 ,就拿过 来递 给 高凤说:“正好 ,有 了这个东西,也省得你来回跑动。” 妻子说完话就走了。 妻子走了,高凤把板凳放在院子里,把竹竿放在脚边,面朝 麦子坐下后,便立即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读 了起来 。 开始,他没忘记看麦的事,读一会儿书,就抬起头来望望周 围,看看有没有鸡过来吃麦子。 渐渐地,他越读越专心,干脆把竹竿放在怀里,连头也不抬 了。只是偶而想起来才拿竹竿挥两下。 后来,他越读越入迷,完全沉浸在书本中,有时读到兴头上, 还情 不 自禁地 拍着 大腿 高 喊,“妙 啊 ,好 诗 !”直 吓得偷麦 吃 的鸡 惊叫着 ,拍打着翅膀逃开去 了。由于精神专注,高凤 已把看麦的 事忘得一干二净 。 突然,天空中堆满了乌云,一阵大风吹来,掀起了高凤的衣 角,可他全然不知,依然在专心致志地看着书。他的妻子在 田里 干活,看看变了天,知道又要下雨了,心里想着家里晒着的麦子, 就 急忙地 收 了工 ,快步往 回走 。可 刚走 到半道 ,就猛 听得“轰 ”地 一声,天上闪过一道亮光,紧接着就是大雨倾盆而下。等妻子赶 到家里 ,推 门一看 ,完 了,完 了!麦子全泡在 水里 ,满 院子 到处流 , 再看 高凤 ,一手拿着竹竿 ,一手拿着书 ,浑 身湿淋淋 的,站在那里 直跺脚呢 ! 读书专心,不为外界事物干扰,这正是高凤成为大学者的重 要原因啊 ! 东汉 时期 ,有一个人名 叫孙敬 ,非常喜欢读书 。 孙敬的家里很穷苦 ,买不起纸和笔 。小孙敬常常为没有纸和 笔抄书练字而苦恼 。 有一天 孙敬望着家 门口的一棵小树发呆 。忽然 ,他灵机一 动 ,高兴地跳 了起来:“这树枝不就是天然 的笔 吗 ?” 想到这里 ,他立刻从家里搬来凳子,折下一根小树枝,找了 一块空地练起来。练啊,练啊,一直练到天黑了才回家。 渐渐地,孙敬长大了,学习也越来越刻苦了,家里买不起书, 他就把柳条劈成一片片的薄片,然后编织成书本的形状,向别人 借 来 书 籍 ,自己抄 写 。这样 ,他 抄 书、读 书 ,读 书、抄 书 ,从 早 到 晚, 从春到冬,一年到头 ,很少外出,当他偶而有事到市集上去 的时 候 ,人们就在背后指指 点点地说:“看哪,这就是 ‘闭户先生 ’呀!” 这天,夜 已经很深了,抄了一天书,累得腰酸背痛 的孙敬又 坐在那盏小油灯前,铺开了 自己刚抄写好的书读 了起来 。读着, 读着,觉得有点头晕眼花,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来到了屋子中央, 舒展一下胳膊 ,活动一下腰肢,又重新坐下来,继续埋头读 了起 不一会,孙敬又觉得脑袋发胀,眼皮重得抬也抬不起来 。他 揉了揉眼睛,把头放到冷水盆里浸了几下,这下,头脑清醒 了一 些,他又坐下读 了起来 。 可坐下读 了不一会儿,眼皮又抬不起来 了。孙敬这下可急 了:读 书 吧,一坐 下就打 瞌睡;睡觉 吧,浪 费这 么 多时 间实在太可 突然,他抬头看见了悬挂在横梁上的一只竹篮 。一个制止瞌 睡的办法也就想了出来 。 他立刻找来了一根绳子 ,把绳子的一头系在横梁上 ,另一头 系住 自己的头发 。他认真地试 了又试 ,直到绳子 的长短正好 能 拉 紧头发为止 。 孙敬又坐在小桌前埋头读书了。当睡意又一次袭来 ,眼皮又 一次打架,脑袋又一次发胀低下时,绳子一下子就绷紧了。孙敬 只觉得头皮像针扎一般地疼 ,睡意也马上跑得无影无踪了。他又 开始精神振奋地读起书来了。 真是好办法 。从此 ,孙敬每天晚上都把头发用绳子紧紧扎 住,高高地悬在横梁上,对着孤灯读到深夜。 孙敬就是这样成为一名大学 问家的。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述了我国历史上 从汉高祖刘邦起至王莽止,共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汉朝著名的 历史学家班固花了二十多年 的时间写成的。后来,班固随大将军 窦宪出征匈奴 ,当窦宪的幕僚 。窦宪因为谋反被杀,班固也受到 牵连而惨死在狱中。班固死 的时候,他的 《汉书》还没有写完。《汉 书》的续写工作是 由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的。 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妇女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因 此,妇女成才 的很少 。班昭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类拔萃 的女性 。 班昭的父亲班彪是个有名 的学者,曾写过 《史记后传》,记 的 是西汉 以后 的历史;她 的长兄就是 《汉书》的作者班 固;次兄是投 笔从戎、屡建战功的班超 。这样的家庭,无疑为她创造 了很好的 读书条件 。然而,她 的生活道路却是很坎坷 的。但是班昭没有被 困难吓倒,而是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 父亲去世的时候,班昭只有六岁。本来很不富裕的家庭因父 亲的去世而变得更加艰难 了。家里的生活,只能靠两个哥哥为人 家抄抄写写,换取些微薄的收入来勉强维持 。小班昭很懂事 ,不 到十岁,她就早早地担负起 了繁重的家务,还要常常为家庭生活 的无着而忧虑 。 尽管读书环境 不好 ,班 昭酷 爱读 书 的好 习惯却一直保持 着 。每拿到一本书 ,她就如饥似渴地一 口气读完,还不时地 向兄 长们请教 。因此 ,她的知识增长很快。 可惜的是,在班昭刚满十 四岁的时候,就因生活所迫 ,嫁给 了一个 叫曹世叔 的人 。夫妻俩耕作、纺织、读书写字 ,生活过得也 还 可 以。不幸 的是 ,没过 几年 ,曹世叔 因病去世 了。从此 ,照顾 弟 妹,抚养子女的重担就压在了班昭的肩上,压得她没有喘息的时 间。而她 ,仍然不放弃对学术 的强烈追求 。她常常是 白天忙家务 , 夜 晚,等子女们都睡着 了,才能坐下来翻开书本 。就这样 ,她 以顽 强的毅力攻读着家 中的藏书,刻苦地钻研着学 问,还写了许多内 容丰富、文辞优美的文章。 班固惨死狱中的消息传来 ,班昭悲痛欲绝 。她决心继承兄长 未完成的事业,担起续写 《汉书》的重任。 要完成这样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所遇到的困难是不少的。班 昭 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着一个又一个 困难 。她为 自己安排 了写作 时间表 ,给 自己规定了每天写作的内容和数量 ,当天的写作任务 一定要在当天完成 ,从不间断。即使是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也 一手端着药碗 ,一手还在不停地写作。 经过几年辛勤的劳动,她终于完成了 《汉书》遗下的一部分 “表 ”和“志 ”,使这部历史 巨著放射 出奇光异彩 。 三 国时候,魏 国有个人名叫董遇。 董遇 从小就很喜爱读 书 。他读 书很认 真 ,很 实在 ,所 以,十 几 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 后来 ,董遇 的家乡发生了战争。他在家乡住不下去了,就和 哥哥各挑着一个货郎担子,到外乡做小买卖,挣钱来维持生活。 董遇 的挑 的货 郎担子和哥哥 的有 点不一样 ,只有一头装着 货物,另一头装的都是书。只要一有空,他就坐下来看一会书。他 们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每天得跑许多路程。每次回到家里,人 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即使是这样,董遇仍不顾劳累,抓紧时间 来读书。他的哥哥看着他读书专心的样子,就讥讽他说: “累得要 死,不知道躺下来休息一下,一天到晚就知道叽哩呱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姐姐,司马迁,时候,屈原,老师,贾逵,妻子,承宫,高凤,匡衡,张仲景,秦青,薛谭,孙敬,飞卫,苏秦,时间,乐羊子,王充,孔子,张仲,王神,生活,回家,纪昌,父亲,班昭,病人,竹简,书铺

2020-04-13 #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姐姐,司马迁,时候,屈原,老师,贾逵,妻子,承宫,高凤,匡衡,张仲景,秦青,薛谭,孙敬,飞卫,苏秦,时间,乐羊子,王充,孔子,张仲,王神,生活,回家,纪昌,父亲,班昭,病人,竹简,书铺

2020-05-11 #短篇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姐姐,司马迁,时候,屈原,老师,贾逵,妻子,承宫,高凤,匡衡,张仲景,秦青,薛谭,孙敬,飞卫,苏秦,时间,乐羊子,王充,孔子,张仲,王神,生活,回家,纪昌,父亲,班昭,病人,竹简,书铺

2020-05-11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姐姐,司马迁,时候,屈原,老师,贾逵,妻子,承宫,高凤,匡衡,张仲景,秦青,薛谭,孙敬,飞卫,苏秦,时间,乐羊子,王充,孔子,张仲,王神,生活,回家,纪昌,父亲,班昭,病人,竹简,书铺

2020-05-26 #长篇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姐姐,司马迁,时候,屈原,老师,贾逵,妻子,承宫,高凤,匡衡,张仲景,秦青,薛谭,孙敬,飞卫,苏秦,时间,乐羊子,王充,孔子,张仲,王神,生活,回家,纪昌,父亲,班昭,病人,竹简,书铺

2020-06-13 #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姐姐,司马迁,时候,屈原,老师,贾逵,妻子,承宫,高凤,匡衡,张仲景,秦青,薛谭,孙敬,飞卫,苏秦,时间,乐羊子,王充,孔子,张仲,王神,生活,回家,纪昌,父亲,班昭,病人,竹简,书铺

2020-06-19 #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姐姐,司马迁,时候,屈原,老师,贾逵,妻子,承宫,高凤,匡衡,张仲景,秦青,薛谭,孙敬,飞卫,苏秦,时间,乐羊子,王充,孔子,张仲,王神,生活,回家,纪昌,父亲,班昭,病人,竹简,书铺

2020-06-19 #经典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齐正欣编著.pdf 免费在线阅读

姐姐,司马迁,时候,屈原,老师,贾逵,妻子,承宫,高凤,匡衡,张仲景,秦青,薛谭,孙敬,飞卫,苏秦,时间,乐羊子,王充,孔子,张仲,王神,生活,回家,纪昌,父亲,班昭,病人,竹简,书铺

2020-06-2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