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下文学常识汇编期终期末复习资料

时间:2020-06-18

有关仁爱的小故事20字

提示:本文共有 2343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7 分钟。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一课《邓稼先》资料汇编文学常识邓稼(jià)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的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内容主题《邓稼先》是一篇记人传记型文章,也可以看作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课文由六个小标题组织内容,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出邓稼先的伟大贡献与可贵品质,然后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深化读者对历史背景的认识,由此也更能体味邓稼先的可贵与伟大。最后,作者中肯而深情地评价了自己这位好友——他是中国人民“永恒的骄傲”。我们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也应体会其中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强盛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写作技巧蒙太奇手法:蒙太奇(Montage)本是电影艺术的术语,是“剪接”的意思。在文学艺术中,也可以通过不同“镜头”的拼接,创造出各个片段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写作时采用这种方法写作的方式也叫蒙太奇手法。《邓稼先》文中六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六个“镜头”是经过选择和取舍的。第一章交待历史背景突现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所作出的历史性的巨大贡献。第二章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第三章对比揭示为什么是邓稼先取得这样的成就,展现邓稼先所特有的优秀民族性格。第四章,“镜头”再入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亲自证实邓稼先在中国核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充满民族自豪感。第五章,“镜头”再转,重点交待他取得巨大成就时身处的极端艰难的环境,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取得辉煌卓越的成就,而自己依然隐姓埋名默默无闻。最后,作者给了自己一个“特写”,自己站在镜头前总结陈词。六个镜头仿佛从远到近,逐步推向主人公,从背景到行为再到内在,渐次揭示邓稼先的伟大成就与伟大人格。这样的“镜头剪辑”使表现内容层次分明又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与情绪心理,启迪读者思考。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臧zāng克家(1905年-2004),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他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2.闻一多(1899年-1946年),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和《死水》等。著名的《七子之歌》是他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此后不久,他便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直至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内容主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主要事迹,表现和赞颂了他的崇高品格与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写作技巧诗化的表达:作者臧zāng克家是一位诗人,本文的内容安排和语言表述上都有鲜明的诗化倾向。文章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后半部分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最能体现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的材料,围绕着表现人物品质这一主题有详有略,有繁有简地加以组织。如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主体事件详写以突出中心,次要细节略写以补充强调。具体材料的选择和安排可谓选材精当且精于剪裁。语言生动凝练、音调铿锵,富于感情和音乐美。用词精警有力,使叙述和议论的句子也生动形象,充满感情。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个“钻探”,便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写活了闻一多钻研学问的勤敏刻苦的态度。再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短促有力,琅琅上口,整齐而富有节奏感。文中这样精警生动的用词和整齐有力的句子还有很多。这些句子不仅让描写句,也让本来容易显得平实甚至流于平淡的叙述和议论的句子也变得形象生动、铿锵有力,包含着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特别感人。所以文中很多夹叙夹议的部分,在语言上也是抒情化的,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常是间错交融的。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nǎi)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散文集《牛车上》等。内容主题《回忆鲁迅先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并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血肉丰满的鲁迅,展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和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关键字词安顿:文中意为安祥,安稳。舀yǎo: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流体)。揩kāi:擦,抹。调羹tiáogēng:汤匙,舀汤的小勺。薪金xīnjīn:工资。校对jiàoduì: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展然:通“辗然”,笑的样子,舒展、舒心的笑。草率cǎoshuài:潦草,不工整。吩咐fēnfu:口头指派或嘱咐。抹杀mòshā:彻底勾销。阖hé:闭合;全。疙瘩gēda:文中指绳子上突起的小绳结。深恶痛绝shēnwùtòngjué: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不以为然bùyíwéurán: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写作技巧深情的白描:白描与工笔相对,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勾勒轮廓,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白描看似平淡却需要抓住对象的特点。《回忆鲁迅先生》中对鲁迅先生的刻画就是以白描为主的。作者通过细腻观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细节,能从细微处对鲁迅先生进行了客观而生动的具体描写,通过一个个传神的白描片段,组织成鲜活的鲁迅形象,平实自然而穷形尽相。仔细体会,不难看出作者在白描片段安排上的良苦用心:思想家文学家,关爱青年的导师和诤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一个体贴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热情幽默的长者,作者的白描几乎面面俱到。不同角度的白描铺展开来,容易显得琐碎,甚至凌乱。选文却没有这种缺憾。这要归功于描写的背后蕴含的深情和女作家细腻明丽的语言。不同片段的组合看似散漫,内里却贯穿着作者对鲁迅深刻质朴的感情,随着一个个片段的展开而沉郁舒缓地散发出来。随着白描的展开推进,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颂与怀念也越来越鲜明深切。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四课《孙权劝学》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2.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3.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后来吕蒙抓住战机,袭取荆州三郡,帮助东吴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夙愿,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笃志勤学的典范。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内容主题此文以“劝学”——“就学”——“赞学”为主线,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诫下发奋学习,最终大有长进,令人刮目相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关键字词孙权劝学初(初,起初,当初),权谓吕蒙曰:“卿(卿,你)今当涂(当涂,当道,当权。涂同途)掌事(掌事,掌权,管事),不可不学!”蒙辞(辞,推辞,推托)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君王的自称,我)岂(岂,难道,表示反问)欲卿治经(治经,研究经典)为博士(博士,负责传授经学的学官)邪!但(但,只,只是)当涉猎(涉猎,粗略阅读),见(见,了解)往事(往事,历史,过去的事)耳(耳,语气助词,罢了)。卿言多务,孰(孰,谁)若(若,比得上)孤?孤常读书,自以为(以为,认为)大有所益。”蒙乃(乃,于是)始就学(就学,学习)。及(及,等到)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即,就)更gēng(更,重新,另外,再)刮目相待(刮,擦拭。刮目相待,用新眼光看待),大兄何(何,怎么)见(见,知道,知晓)事之(之,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而,就,然后,连词,表示顺承)别。重点解析此文以极为凝练的文笔、传神的对白叙事写人,以对话为主来展现和推动情节,再结合对比手法和侧面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风采,可谓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短文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孙权作为吴国之主,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针对吕蒙的推托更是现身说法,令其醒悟。几句话之间,一个关心下属、端正严明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风度俨然。再看吕蒙,未就学时对读书的不以为然和学有所成之后的明智自信,也是通过一句推托之辞和一句玩笑话就神形毕现,而这两句话呈现的吕蒙形象也恰成对比,可谓生动传神、言简意赅之极。除了对“劝学”的两位当事人的直接描写,文中还通过鲁肃这个旁观者见证了吕蒙的长足进步,其“赞学”之言行侧面烘托出“劝学”的成就,亦引出了吕蒙的自信之语,使文章和故事得以完美收结。综观全文情节,孙权的用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吕蒙就学后的学识长进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论情节,环环相扣,前因后果,井然有序;论技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烘托与对比并用,不可谓不精妙。能将这一切纳于短短一百五十余字之中,简约传神的白描功不可没。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五课《黄河颂》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光未然(1913年—2002年),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其代表作有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2.《黄河大合唱》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课文出自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章。3.创作背景与过程:1938年11月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亲临险滩急流,目睹了黄河怒涛、礁石瀑布,目睹了船夫们搏风斗浪,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在当时中华民族奋力抗战的艰苦岁月中,看到母亲河的壮丽磅礴,心怀难平。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迅速完成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光未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诗,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1939年3月,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内容主题《黄河颂》是在抗日救亡的背景下创作的抒情诗。诗人用澎湃的热情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重点解析比喻与象征手法:作者首先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摇篮”,又“像一个巨人”“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高度形象化地表现和赞颂了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她孕育和保护了中华民族,并一直滋润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歌颂了伟大的黄河,也就象征了中华民族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声情并壮:诗歌声情并壮,是文词、音节与情感谐合一致的表现。全篇文采横溢,古风犹存,显示着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运用凝练有力、骨气深沉的文言词语,使语言形成丰美浑厚、宏伟壮美的特点。音韵上,诗歌亦显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全诗以短句为主,配以长句,长短错落,自由奔放。在韵脚上,隔二三句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更加上如澎湃、周遭、宛转、连环等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更增添了语调铿锵朗朗的气势。文词与音调,都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与黄河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一致,更能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六课《老山界》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陆定一(1906年—1996年),男,江苏无锡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阵线杰出的领导人。2.课文出自《中国共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有改动)。3.创作背景与过程: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个团和数不清的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与峡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即广西全州与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边界的越城岭,是毛主席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的“五岭”之一。现在已经被打造成“重走老山界红军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经典红色旅游区。内容主题《老山界》一文生动真实地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是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的热爱,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重点解析经典的叙事顺序:《老山界》是很一般、很经典的记叙文。平淡无奇的叙事流程:第1段介绍老山界。第2到32段讲述红军翻越老界山的全过程,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主体部分是2到32段,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记叙翻山过程,经典式地谋篇布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分明。以翻山过程中的艰险和种种困境(山路险峻、夜宿峭壁、缺粮挨饿、敌人追袭等)为主,再现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经典式地以事写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侧面描写与景物描写:写事情是为了表现人,文章经典的布局谋篇还表现在精心选择的“次要”内容。文章的重点当然是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但文中还写了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这些看似与主要事件关系不大的内容却从不同侧面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内容与主题。还有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如从山脚向上看到星光与火把、夜半醒来的视觉与听觉感受,下山路上的所见等,都是精心选择后组织到文中的,各有其表现作用。经典的叙事与精心选择的材料结合在一起,才成就了文章生动优美真实细腻的叙事风格,融铸其间的是红军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土地的誓言》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端木蕻(hóng)良,(1912年—1996年),作家,原名曹京平(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东北作家群的主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未完成)等。3.创作背景:本文作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铁道“守备队”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嫁祸给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内容主题《土地的誓言》是对故土的誓言。这是一篇沉淀着“挚痛的热爱”的抒情散文。作者以倾述式的语言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抒发了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对了的美丽丰饶的东北大地炽热的眷恋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字里行间深沉的爱国热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2.乐府民歌,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周代即有专门收集、整理民歌的机构,秦代以后朝廷亦有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西汉汉武帝时期,朝廷的音乐机关定命为“乐府”,负责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训练乐工、制定乐谱,进行演奏及演唱等表演。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后来历朝亦有沿习,“乐府”渐渐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3.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北宋郓yùn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其中保存了汉魏及南北朝时期的大量乐府作品。其中《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内容主题《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屡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重点解析内容与主题:这首叙事诗讲述的是木兰的传奇故事,极富浪漫色彩,而作者对木兰故事的着眼角度又使传奇故事富有生活色彩。注意:作者对故事的详略安排很有讲究,明明是女英雄的故事,写的是战争英雄,但实际上写木兰沙场搏杀或领军筹谋的文字少得似乎有些过分,反而是出征的原因、出征前的准备、出征路上的场景和得胜归来之后的情景被大书特写——写女英雄却不在战场上表现她,反而在战场外浓墨重彩地突出她的生活中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这些的着墨,让木兰不再仅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少女。她渴望的,不是盖世功勋,不是荣华显贵,而是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也就是说,诗的重点不在于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爱家爱国、勇于献身、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赏赐,只求回到家人身边与亲人团聚。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修辞技巧:本诗可以称得上修辞手法的范文。诗中大量运用修辞,如比喻、夸张、设问、反问、借代、排比、对偶、互文、顶真等手法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语言不但生动细致,而且活泼有趣,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常见的修辞手法这里不多说,但有两种是同学们相对陌生的,值得多加留意:互文和顶真。互文:即互文见义,是为追求句式整齐等修辞效果而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一个短语或句子,分开成上下相连的两部分或几部分,这样上下几个短语或短句的文意相呼应补充,合起来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又叫互辞、互义。互文还可以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和形式美感。就如“南来北往”,并非“从南面来的”和“到北面去的”,而是“南北各方来来往往的”;“龙飞凤舞”其实是“龙凤飞舞”的意思。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难道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吗?当然不是。“秦”和“汉”互文互补。意为: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木兰诗》中有很多互文句,请自己找出几个例子来,体会互文的效果。顶真: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联句手法,可以使上下文环环紧扣,联系紧密而引人入胜。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慌。《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九课《阿长与 山海经 》资料汇编文学常识《阿长与〈山海经〉》和七年级上学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回忆童年生活的回忆性散文,都被收入《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都是“回忆的记事”。其中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⑴《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⑷《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⑸《无常》通过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暗示人间恶于鬼界的现实,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对人世不平的极度愤慨。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也表现出儿童不可抑制的快乐天性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⑺《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⑼《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⑽《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2.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为周树人,曾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yì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3.写作背景: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名单,被迫离开北京。在辗转流徙中,心情苦闷的鲁迅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一系列回忆往事的散文作品。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初发表于《莽原》杂志上,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4.人物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内容主题《阿长与 山海经 》回忆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通过记叙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长妈妈出身卑微,朴实而迷信而又无知又唠叨,还“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更能热心帮助孩子,体贴孩子的心意。对她十分上心、不避其难地为“我”购来绘图《山海经》之事,“我”充满了尊敬和感激。长妈妈虽然没有文化,甚至有几分粗俗市侩,但正是这地位卑微的长妈妈,身上却闪耀着质朴的人性光辉,她是中国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缩影。通过对长妈妈形象的刻画与儿时记忆的叙述,作者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写作技巧先抑后扬:欲表敬爱、怀念之情,却先传厌烦、鄙视之意。文章开始长妈妈毫无可爱可亲之处。她连名字都是继承别人的,为人“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有时也能引起点家里的“小风波”,十分多事,“繁琐之至”。长妈妈对“长毛”的看法,更显其无知甚至“反动”。然而,在这些“讨厌之处”中隐含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而这种真情关爱,直到送“我”《山海经》时,才使“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猛然惊觉其可敬可亲,以至于对过往所有的抱怨,“从此完全消灭了”。在令“我”悚然惊觉其可爱之后,以前那些琐碎的“讨厌之处”也显出长妈妈对“我”的真心关爱。欲扬先抑之下,对长妈妈的敬爱、怀念之情便得以强化加深了。《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文章中,笔调最温暖的篇章之一。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课《老王》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杨绛(1911年—2016年),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代表作有散文集《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小说《洗澡》,译作《堂吉诃德》等。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写作背景:《老王》写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文章。文章所写的内容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被认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受了很多苦,身心俱损。1972年3月,在周恩来总理的特别关照下,钱钟书、杨绛夫妇作为“老弱病残”人员被“解放”出来,才得以离开“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在钱杨一家人受尽白眼的时候,老王出自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一直尊重钱、杨两位先生。直到去世前,老王还强撑着病体给作者夫妇送去香油和鸡蛋。后来,钱杨一家的生活终于渐渐安定下来,又可以写作了。1981年,杨绛根据“五七”干校的经历,创作了《干校六记》。1984年,她回忆自己一家与老王的交往,有感于人生,写下了《老王》。内容主题《老王》回忆了作者一家人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生孤苦伶仃。原来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讨生活,“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活更加凄凉艰难。但老王心好,老实厚道,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他认准作者一家是好人,便尽自己所能对他们好,临死也要去送上厚礼。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对老王的回忆突出那个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也是对人生的不平与悲苦的沉静的反思,启示我们应当用平等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以仁爱之心为人处世。写作技巧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小人物小事件,用看似平静的笔触,描绘一个不幸者的形象。这个善良厚道的可怜人,不仅有一个时代的背景,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拷问:为什么总有这样忠厚善良的人遭受悲苦不堪的命运?“幸运者”应该如何面对“不幸者”?淡雅冲和、沉静朴素的语言:本文语言上突出的特点是语淡而意浓。文中叙述、描写都是生动却平实的,诚挚的情感隐藏在语言背后。文中对老王的身体残缺和生计窘迫的述说,对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都值得细细品味。看似平淡的语言下面,是细致深刻的体察。所以文中大量出现细腻而真实的描述,感情真挚饱满,却能在不经意如春雨润物一般感染读者。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一课《台阶》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李森祥(1956年—):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内容主题在《台阶》的故事中,“我”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聚沙成塔,他为此辛辛苦苦地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他却始究没能找到受人尊重的感觉。文中的父亲形象暗含了中国一般农民的人生奋斗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勤苦耐劳、坚韧不拔、不懈追求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写作技巧提炼典型形象与环境:《台阶》是一篇小说,看上去却很像散文,容易让大家忽略了小说的特点: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来表现主题。虽然,作者没有刻意营造紧张激烈紧张的情节,情节舒缓,相应的环境也是诗情画意的农家生活场景,以朴实而隽永的语言层层推进,仿佛悠远的田园牧歌。但是,小说总是通过虚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社会、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作者以“我”的视角来展现农家生活场景,用第一人称来述说“父亲”用大半生来提高自己“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典型的当代农民形象。“台阶”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承载着父亲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理想的核心意象。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二课《卖油翁》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课文《卖油翁》选自欧阳修创作的《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内容主题《卖油翁》是一篇借事说理的寓言。故事讲述了陈尧咨被一个卖油翁教育的故事。陈尧咨箭术无双,以此自傲。在一次射箭时,一位卖油翁只是微微点头表示认可。自视甚高,觉得理应受到众人夸赞的陈尧咨责问卖油翁时,卖油翁表演了一手倒油的绝活,油穿过铜钱的方孔而未沾湿铜钱。卖油翁以此讽喻因善射而自负的陈尧咨,精湛的技艺无非是反复练习的结果,熟能生巧罢了。这个故事生动有趣的点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也提醒人们有本事也不能骄傲,术业有专攻,一山还有一山高,高手在民间。写作技巧简洁、自然而精妙至极的人物描写:文言文本来就有言简义丰的长处。本文是一代文坛宗主欧阳修的妙文,对语言的驾驭更是炉火纯青。文中对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往往就在一两个字之间便形神毕肖。如开篇交待尧咨的“自矜”之后再写卖油翁“睨之”,一个神态描写不但传神地刻画出老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然,十分自信的样子,也直接推动了情节发展。陈责问老翁时“汝亦……不亦……”一句从语言描写中自然流露出陈尧咨对自己箭法的自负与对老翁表现的不满。被卖油翁胸有成竹的一句“无他,但手熟尔”惹恼后,一个极不客气,十分失礼的“尔”字称呼,就写活了陈尧咨的狂怒之态与暴躁脾性。类似这样凝练而传神的字句在下文中并不鲜见。阅读时应注意那些刻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的绝妙字句。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张中行(1909年—2006年),著名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2.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当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内容主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亲历的几件与叶圣陶先生有关的几件小事,再辅以他人的转述和评价,从生活和事业两个角度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宽厚待人的崇高品质和君子风范,平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景仰之意与追思之情。写作技巧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正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典范。从内容上看,文中回顾的叶圣陶先生相关的往事有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小事,也有对待文学和语言发展方向的严肃讨论;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他人的转述评价。内容虽繁多却不杂乱,作者以自己叶圣陶先生的君子德行为中心来组织材料,先突出先生宽于待人的一面,再展现其严于律已,专于事业的一面。事虽多却主题鲜明、条理清晰,人物形象因各种片段和细节的互相补充而更显真实丰满。夹叙夹议:文章中平易真切的叙事与朴实精当的议论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回忆的往事是为刻画先生的君子形象,精当的议论则是点晴之笔。如文中第二段中先叙述自己对叶圣陶的起初的大体印象,接着便论说“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一句,就既是对先生言行如一的品质的高度赞扬,也点明了先生君子德行的出发点。后文中议论随叙述的展开自然生发,或点其对他人的宽厚热诚,或明其对自己的严格谨慎。从这些精当严肃的议论句中,让读者不仅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高贵品质,也感受到作者真诚认真的写作态度。从表达方式上看,叙议结合而沉稳有力,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因为议论而充满感情。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四课《驿路梨花》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彭荆风(1929年—2018年),江西萍乡人,作家,曾长期生活在云南边疆地区。2.文章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文体为小说。内容主题《驿路梨花》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全文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主线展开情节,通过与之相关的几件小事,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和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要点点拔这篇小说,从整体上看是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以“梨花”为线索,由“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引发的两次误会、三次悬念,最终揭示“梨花”真相的故事。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情节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能不断地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这正是作者布置紧凑的“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的作用效果。从叙述的顺序方面来看,文章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整体上便是顺叙。而在顺叙的过程中又有插叙来补充交待必要的情节来解开之前设置的悬念。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文章内容又可以看作是溯源的倒叙,正如倒卷珠帘,渐露真相。“梨花”在文中有三层不同含义,是景物,是人物,也象征了作者要颂扬的美好精神品质、人情民风。略读课文时,要注意“梨花”出现的地方,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考“梨花”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区分“梨花”在文中不同语境中的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最后加以归纳,才能明白“梨花”之美,进而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好处。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五课《最苦与最乐》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戊戌维新运动即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曾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其著作多收入《饮冰室合集》中。2.作者是一生思考、探索不息的学者。从《最苦与最乐》我们可以学习卓如先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味其中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如果能进一步结合当前的生活现实,联系实际,定能有助于我们培养自己对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内容主题《最苦与最乐》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便背上身心的重担,是人生最大的苦,而尽责任正是人生最大的乐,时时尽责,更时时快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要点点拔文章的论点是: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论证时作者将重点放在“快乐”的反面“痛苦”上面,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并将“贫”“失意”“老”“死”等人们常以为的人生最大痛苦一一加以否定排除,然后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答案:“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新颖而水到渠成。接下来,课文前半部分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时,主要运用了摆事实(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以“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识什么是“未尽责任”,论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进而推及“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人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说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课文的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先引用名言,再由个体及社会地论及那些背负着大责任的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论述层层深入,观点鲜明深刻。最后作者补充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指出责任是逃避不了的。使论点更加周密严谨,使论证更加有力。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常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课文《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2.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儒家哲学家(理学思想家),其著作合编《周子全书》。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写感想的小品文。写法灵活自由,不拘一格。课文《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3.古代铭文:商汤《盘铭》、崔子玉《座右铭》、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苏轼《三槐堂铭》。说文言文:《马说》《师说》《捕蛇者说》袁枚《黄生借书说》内容主题《陋室铭》写自己的陋室与陋室中的高雅生活,表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也暗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爱莲说》通过描绘“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象征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反面来看,就流露出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浇薄世风的鄙弃。要点点拔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托物寓意)之作。《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出居室虽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而美名远扬。《爱莲说》先铺陈莲花高洁的形象,然后在对比中揭示莲花的象征意味。作者品评三花,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语言上,《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流畅,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变化灵活。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七课《紫藤萝瀑布》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宗璞(pú)(1928年——),原名冯钟璞,常用笔名宗璞,当代女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东藏记》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2.创作背景: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文革结束后,“疑惑”和“痛楚”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更让作者心怀郁结的是,1982年,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满心伤痛之际,徘徊院中,遇见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内容主题文章以“紫藤萝花”为线索,按照“赏花”、“忆花”、“悟花”的顺序组织全文。由紫藤萝花那生机勃发,令人目眩神迷的灿烂美丽,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作者忆起十多年前花的稀落,甚至惨遭摧折,与眼前繁茂的紫藤萝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地引发作者对“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思考。最终作者由花的盛衰与自己的经历中,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主旨句)这一哲理。写作技巧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某种事物来表达作者情感志趣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是用某一物品或事物的某些特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用这种手法首先是事物的某些特性与要表现的情志、主题有相似、共通之处。如《爱莲说》中莲的洁净清美与君子的高洁品质是相通的。本文对“物”紫藤萝的描写非常充分,从色泽、形态到芳草,从整体与细节,动态与静态,实笔与虚笔,浓墨重彩又细腻传神地描绘了那一树如梦幻似骄阳的紫滕萝瀑布,突出了其历劫之后的盎然生机,洋溢着无限的生命力。然后作者才自然地从中悟出了生命无限的道理。大背景是文革动乱时期的遭遇,小背景是作者亲人遭遇疾病的侵袭,而引发情思变化和深刻领悟的媒介正是一树劫后余生更灿烂的紫藤萝。本文中托物言志的“志”既有作者悲郁到昂扬的情感变化,又有作者由“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而引发的思考。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八课《一棵小桃树》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贾平凹wā(1952年——),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带灯》等等。课文《一棵小桃树》选自《平凹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2.本文在1990年代曾经入选过人教版教材,当时用的题目是《我的小桃树》。本文写小桃树时,反复出现“我的小桃树”,显然带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奶奶给“我”的小桃树,虽然是“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但“我”对这棵小桃树有着特殊的感情。内容主题文章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状物抒情,歌颂了生命的顽强坚忍,赞美了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可以说,“我的小桃树”就是“我”,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不屈于命运,顽强抗争、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写作技巧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某种事物来表达作者情感志趣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是用某一物品或事物的某些特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用这种手法首先是事物的某些特性与要表现的情志、主题有相似、共通之处。如《爱莲说》中莲的洁净清美与君子的高洁品质是相通的。《一棵小桃树》托物言志,明写小桃树,暗写自己。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满腔深情,直接切入小桃树在凄风苦雨中瑟瑟发抖的画面与我的痛苦。接着叙述小桃树的来历,交待当初“我”是如何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再回到现在,当“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再看着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地同命运抗争时,“我”不由得深受触到。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就是它,它就是“我的小桃树”。作者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应了自己对美好未来、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九课《外国诗二首》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普希金(1799年 1837年),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代表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2.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年——1963年),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课本上《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内容主题《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缓沉静而坚定不移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其中体现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未选择的路》借两条林间小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如何选择,以及回望选择的沧桑感慨,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写作技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主题是很常见的,且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但却让读者觉得富有诗意与生活的哲理。关键在于它的平和、温暖、娓娓道来的语气,这正是遭受生活挫折的人所需要的。《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特点是用了许多形象,充满象征意味。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意象,不必拘泥于特定的象征意义,重在体味对“未选择的路”的怀恋与人生不可能无缺的遗憾与淡淡哀愁。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诗人。字伯玉。陈子昂诗上接建安风力,骨气峥嵘,苍劲深沉。其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等。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的关键先生(之一),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先驱。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其有约1500首诗流传于世,多收于《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3.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学识渊博深厚而善诗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4.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祖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5.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líng)山馆,故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其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6.“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是古诗的两个不同阶段,不同诗体。古体诗是指唐代律诗格律定型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风”。古风有“歌”、“行”、“吟”三种常见诗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也较宽松。句式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长短灵活的杂言体。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律诗和绝句)。近体诗对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与古体诗差别很大。所以唐时就已经有了“古体”与“近体”(今体)的说法,要注意区分。如《望岳》形似律诗,但平仄、押韵都不合律诗的规矩。内容主题《登幽州台歌》写诗人登上幽州台,面对北方苍茫寥阔的天地,在悠悠时空中吊古伤今的感怀,表现了诗人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望岳》以“望”引领对泰山的刻画,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手积极进取的胸怀抱负。《登飞来峰》是从登高而望远的的情境中提炼出生活的哲理,也将深刻的哲理借具体情境作出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游山西村》书写了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之美里的快乐之情,诗中所写的所见所闻就是诗人所赞美热爱的。《己亥杂诗(其五)》,诗人在不得不离京返乡的浩荡离愁中,不改忧国忧民之心,以“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道出了执著的忠忱和无私的献身精神。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十一课《伟大的悲剧》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茨威格(1881年—1942年),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人类群星闪耀时》。课文即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夺取南极的斗争》一篇。2.1911年,两支科考探险队先后对南极点发起了挑战。阿蒙森队(挪威)和斯科特队(英国)争夺人类首次征服南极点的荣誉。最终,阿蒙森队获得胜利,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在归途,又遭遇罕见恶劣天气的袭击,在与严寒苦苦搏斗了两个多月,终因供给不足饥寒交迫体力不支,终究长眠在皑皑冰雪之中。内容主题《伟大的悲剧》是为伟大的失败者立传。课文主要记叙了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在暴风雪中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事件经过。作者颂扬的是英雄们在面对悲剧命运时体现出的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为事业而献身、坚守诚信、无私无畏等崇高品质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重点解析《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是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真挚的情感与精美的语言,让读者心灵为之激荡。尤其是关于通过精妙传的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带给读者巨大的精神震撼与独特的审美感受。为了便于展现英雄们的内心世界,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即上帝视角。这种视角的运用,充分地敞开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极致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中的起伏与冲突。好处是能使读者能充分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绪的起伏——读者随作者一起从第三个人的视角观察整个事件的发展,知晓每个人的所行所想,能够充分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便于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其激烈的内心冲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细节描写。标志性的景物、细微的痕迹、个性的语言、细小的动作,作者以高超的文学造诣各尽其妙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文中因而充满了大量的穷形尽相、传神达意的细节描写。如“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雪橇上拖着的“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冻烂了的脚,奥茨说到零下40摄氏度外面“多呆一些时候”,“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永诀时不敢伸出的手,补写“我的遗孀”的字迹等。这些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或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同时,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不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十二课《太空一日》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杨利伟(1965年—),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课文即选自《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2.神舟五号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神舟五号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返回主着陆场。轨道舱留轨运行半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成果。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内容主题《太空一日》讲述了作者详尽发描述了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作者通过乘神舟五号飞船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传达出可贵的探险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解析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语言准确,生动严谨。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文学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十三课《带上她的眼睛》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刘慈欣(1963年—),科幻作家,是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不能共存的节日》《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2017年6月25日,凭借《三体Ⅲ·死神永生》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2018年11月8日,获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2.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内容主题《带上她的眼睛》讲述了一个浪漫感伤而悲壮崇高的故事。我带上一副可以远程传感的眼镜去旅行,让一位被困在“封闭的控制舱”中的领航员她感受自然界的种种美好,得到短暂的安慰和快乐。她的各种反应令我疑惑。旅行归来后,我仍不断思考。终于明白了她的经历和处境: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其中一艘探险飞船在航行中发生意外,被困在高温高压的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度过余生。其中歌颂的,是小姑娘勇毅坚强的品质、敬业奉献的精神,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的伟大光辉。重点解析小说的情节可分成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开端: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休假。发展:到草原度假时,我与她迥异的感受。高潮:我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原来她是因“落日六号”出事被困地心。结局:我挂念她,带着伤感和咏叹。设置悬念、伏笔。小说的构思巧妙,尤其善于通过大量伏笔与照应,连续的设置悬念不断地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开头的独句段“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眼睛”怎么能再带一双?这里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寻找真相。还有层层推进的伏笔与照应:前文中我发现“她”的种种不同寻常的细节,包括“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等等,都给读者留下一个个疑问。而这些伏笔,在后文中有相照应的地方,来解开读者的疑问。这种不断设置悬念产,并用伏笔暗示情节的手法是小说的经典手法。本文正是通过这种连续不断的悬疑与暗示让读者欲罢不能。再如:“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是一处伏笔,后有照应:“只有一样东西凸现出来,这就是那在她头顶上打转的失重的铅笔。”“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细节描写那一支飘浮在空中失重的铅笔,那裤角上留下的两三颗草籽,那第一次地航留下的岩浆小湖泊,这些细节描写,或者成为情节发展、转折的关键,或者突出、强化了“真实情境”,都非常传神。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十四课《河中石兽》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纪昀(yún)(1724年—1805年),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2.《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内容主题《河中石兽》是一篇寓言故事。河边寺庙门前石兽被大水冲出河中,十多年后,僧人们摹到资金要重修山门。僧人们向下游打捞未果,寺中便有“讲学家”提出石兽沉重,会在河底“渐沉渐深”,不会被冲向下游。众人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时,一位老河工提出,石兽会在河底因为水、沙、石的相互作用而“溯流逆上”的观点。最终人们竟真的是在上游找到了石兽。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层次分明,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也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做任何事情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地做出判断。重点解析多角度领悟作者以质朴简洁的语言记叙寻找两只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定论”,接着奇峰再起,老河兵的“又笑曰”,才真正揭开了谜底。其间,僧人们的想当然、讲学家的自信满满、老河兵的不以为然,令人沉思。作者由这一故事推及天下之事,强调“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危害。而我们读这个故事时,可以从新的、不同的角度出发,理当有新的领悟。比如: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学识的错误,比起无知的错误更为可怕,等等。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本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塑造的。讲学家和老河兵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可以从他们的语言中展开分析。讲学家以“尔辈”称呼众僧,带有明显的轻蔑色彩。说寺僧“不能究物理”,更是斩钉截铁,不容分辩。可见其自信与骄傲,他对“物理”的推究、对众僧顺流求石兽行为的嘲讽,都通出一种霸道。老河兵则超乎众人之上,敢于嘲笑大家敬服的“讲学家”。他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从容不迫地说出一番令人难以置信的道理,结果却是按他的说法才找到了石兽。他从实践经验出发,尊重实践中得到的真知,敢于指出讲学家的谬误,既表现出实践经验的自信,也表现出理论思维的自信,令人印象深刻。和语文在一起 七(下)课内资料汇编1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下文学常识汇编期终期末复习资料”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下文学常识汇编期终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下文学常识汇编期终期末复习资料

作者,内容,主题,语言,人教版,资料汇编,先生,小桃树,鲁迅,文章,吕蒙,文学常识,人生,读者,形象,情节,邓稼先,叶圣陶,生活,精神,闻一多,老王,重点,卖油翁,课文,诗人,人物,代表作,写作技巧,小说

2020-06-12 #小故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下文学常识汇编期终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下文学常识汇编期终期末复习资料

作者,内容,主题,语言,人教版,资料汇编,先生,小桃树,鲁迅,文章,吕蒙,文学常识,人生,读者,形象,情节,邓稼先,叶圣陶,生活,精神,闻一多,老王,重点,卖油翁,课文,诗人,人物,代表作,写作技巧,小说

2020-07-08 #长篇故事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作者,重点,黄河,吕蒙,木兰,句子,老王,卖油翁,邓稼先,先生,文学常识,孙权,鲁肃,文章,梨花,作用,闻一多,人物,小弗朗,故乡,中华民族,比喻,表现了,动词,原文,字词,思想,才略,译文,陈尧咨

2020-08-11 #故事大全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件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件

作者,样子,单元,比喻,童话,文学常识,代表作,作品,原名,作家,诗集,丘壑,爱因斯坦,中国,乡愁,事情,事物,净角,力量,动物,外乡,声音,对方,小河沟,引吭,情趣,弯下,思想,把柄,散文集

2020-05-30 #故事大全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11《〈论语〉十二章》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11《〈论语〉十二章》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

孔子,子曰,弟子,A.,B.,C.,D.,颜回,论语,连词,孔子说,儒家,句子,春秋,言行,孟子,曾子,名词,学习态度,重要性,学习方法,个人修养,内容,动词,夫子,朋友,语气助词,顺承,子夏,颜渊

2020-03-29 #故事阅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下第六单元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下第六单元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A.,B.,C.,D.,作者,句子,石兽,小说,杨利伟,眼睛,精神,语言,读者,伏笔,老河,阿蒙森,书信,人物,比喻,中国,事物,小姑娘,情节,知其一,示例,祖宗,航天员,课文,发展,斯科特

2020-05-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2018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全集人教版

2018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全集人教版

知识点,下册,句子,语文,老师,小学一年级,三门,教育,训练,给大家,单元,偏旁,内容,匠人,反义词,同音字,同学们,多音字,拼音,总体,形容词,意思,课程,期末考试,来源,生字,特点,生词,类型,记忆

2015-02-11 #故事阅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人教版

句子,燕子,词语,标点符号,太阳,成语,意思,歇后语,羽毛,翠鸟,句式,小明,时候,眼睛,有关,人们,大雁,农谚,名句,大雪,字句,少年,朋友,杨桃,楚国,羊圈,蜻蜓,衬衫,队伍,问号

2017-02-26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