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时间:2020-06-14

一名数学家的小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492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0 分钟。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 个数学小故事 10个数学小故事 苏步青1902 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 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是,后来的一堂 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 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 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 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 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 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 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 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 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 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 题、演算,4 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还珍藏着苏 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 门门功课都在90 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 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 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 30 多篇论文,在 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 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 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 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 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 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 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 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 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 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 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 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 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 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 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 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 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 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 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 在看书呐。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 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 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 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俏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 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 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 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 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 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 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窃.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 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 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 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 ”割圆术”,用圆内接 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 96 边形,求得 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 值越精确.祖 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 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 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 以内最接近π 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 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 内接16,384 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 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 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 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 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 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 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 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 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 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 原理为”祖暅原理”. 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 世纪世界 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 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 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 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 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 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 21 世纪的数学大国。 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这时他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 学题,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1922 年秋,父亲 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第 二年,他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学。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 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 15 岁。他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 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题做作文,陈省 身写得很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同学找他 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 那些得的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图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看书的门类很杂,历史、 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入学时,陈省 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 系。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 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很大。数学系1926 级学生只 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到南开大学。他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 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姜立 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多门在当时看来是很高 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二年级时,姜立夫 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级的, 后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 10元。第一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的劳动 报酬啊! 考入南开后,陈省身住进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从学校回家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那副耀 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开。再往前便是南市 “三不管”,是个乌烟瘴气的地方,令他万分厌恶。从家返回学校时, 又要经过南市、海光寺,直到走进八里台校园,他才感到松了口气。 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 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 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 14 岁那年,父 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是 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 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 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 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 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著《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 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 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 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两年后,23岁的门捷列夫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开始 教授化学课程,主要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 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 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 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 索工作。 1860年门捷列夫在德国卡尔斯卢厄召开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代 表大会,会议上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化学问题,最终确定了“原子”、“分 子”、“原子价”等概念,并为测定元素的原子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大会也对门捷列夫形成周期律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彼得堡,重担化学教授工作。虽然教学工 作非常繁忙,但他继续着科学研究。门捷列夫深深的感觉到化学还没 有牢固的基础,化学在当时只不过是记述零星的现象而已,甚至连化 学最基本的基石——元素学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门捷列夫开始编写一本内容很丰富的著作《化学原理》。他遇到一个难题,即用一种怎样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 63 种元素。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 63 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他 准备了许多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 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 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他用不同的方法去 摆那些卡片,用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 日这一天,门捷列夫仍然在对着这些卡片苦苦思索。他先把常见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 些不常见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没有全部“入座”,门捷列夫无 奈地将它放在边上。从头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阵”,门捷列夫惊喜地 发现,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相似 元素依一定的间隔出现。第二天,门捷列夫将所得出的结果制成一张 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这个表中,周期是横 行,族是纵行。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 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关于周期表的发现的论文中指出:按着原子量 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 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待发现的元素。 12月,门捷列夫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增 益,发表了第二张表。在该表中,改竖排为横排,使用一族元素处于 同一竖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至此,化学元素周期律的 发现工作已圆满完成。化学界通将周期律称为门捷列夫周期律:主族 元素越是向右非金属性越强,越是向上金属性越强。同主族元素,随 着周期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大,金属性越来越强。 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系数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 小,非金属性越来越强。最后一列上都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 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 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鸿鹄久翔,终至疲惫。大师已去,精神永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的理论化学家、教育家,为我们所深 深敬爱的孙家钟先生前不久与世长辞。怀着无限的哀思和敬仰,深切 缅怀孙家钟先生,他艰苦奋斗、献身科学的一生不断浮现在我们的眼 前。孙家钟先生为新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巨 大贡献,他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认可和重 视,他的卓越功绩必将彪炳我国高等教育和吉林大学的发展史册,必 将被继续前进的后辈们所永远铭记! 孙家钟先生的一生始终以祖国的需要为己任,他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和远见卓识,胸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 一边搞教学培养人才,一边开展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 潜心研究。从19〔)52 年11 月到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任教以来,他 在老一辈化学家的率领下,不仅参与了化学系的创建工作,而且承担 了多项国家前沿科学课题,填补了多个学术空白。孙家钟先生热爱祖 国,学风正派,其优良品德,为人所称道,深受同辈的尊重和师生的 爱戴。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铸就了孙家钟先生崇高的民 族气节。对于外国学者,他既尊重又不卑不亢。1979 年12 月出席东 京国际量子化学会议时,在会场的布告栏上发现有“两个中国”的问 题,他和同志们立即严正而又恰如其分地提醒会议予以重视,会议组 委会当即改正并表示歉意。 海涵地负,正德厚生。世间最为浩瀚的是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们的心胸,最为深邃的是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们的思想。孙家钟 先生的一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的一生。他 为中国的理论化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 和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倾尽全部精力。他不仅是党的 教育思想的自觉实践者,还是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引导者,是创 新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孙家钟先生曾在国际上取得过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 余篇,研究专著4 士领导的配位场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从连续群到点群的不可约张量方法,从而统一了配位场理论的各种方案,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 位场理论,该研究成果 1982 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被国 际上誉为中国学派。 孙家钟先生的科研工作,既师承唐敖庆院士的衣钵,又能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的特色,运用高深的数理方法解决化学中的理论问题。 他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二阶约化密度矩阵的拓扑空间的几何性质,建 立了前人没有得到的孪函数多组态自洽场方程,为国际同行所公认。 国际密度矩阵学术中心柯尔曼教授对该项研究给予高度重视,他称孙 家钟先生是中国的化学数学家,并于 1985 年邀请孙家钟先生在他主 持的国际密度矩阵和密度泛函学术讨论会上作邀请报告,孙家钟先生 是参加会议的唯一化学家。 无论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国家,其科研水平的崛起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校、全国数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孙家 钟先生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开拓新课题,赶超国际 学术先进水平,不断取得一系列卓越的成就。一直抱有为国家崛起而 开展科学研究的孙家钟,以远见卓识的目光和造诣精深的学术底蕴, 为中国理论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石。 “师者,人之楷模也。”教书育人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科研水平,而 且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所谓大智慧于内,大爱铭于心。这 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在孙家钟先生的身上,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孙家钟先生忠诚党的教育科学事业,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他始 终注重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先后讲授过 10 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 程,包括: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量子化学、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李群李代数和多体理论、以及原子核导论等。他勤奋刻苦、治学严谨, 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虽岁至 80 高龄, 还刻苦钻研生物化学,并结合他对理论化学的深入理解,为青年教师 和研究生悉心讲授,使晚辈们受益匪浅。 “德为师之本”,而孙家钟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怀揣着大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从立志献身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那一刻起,孙家钟先生 就担负起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在肩负教学和科研重 任的同时,孙家钟先生更是成为了敬业爱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润物无声的楷模。每当青年教师、学生出国进修、学习或参与外事活 动,他都要叮咛一番,要求他们保持中华民族气节,要和外国人比学 习、比工作,不要比生活。在业务学习、科研工作上对助手、青年教 师和研究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他自己经常是粗茶淡饭,穿着朴素,而对助手、青年教师、 研究生的困难却常常解囊帮助。他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做让学 生满意、人民满意的教师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不竭动力。他不止一次 地这样说:“没有党的辛勤培养,没有唐敖庆教授的悉心指导,没有 甘为”人梯”的人们创造条件,我将一事无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薄名利、志存高远。” 这正是对孙家钟先生教书育人生涯的最真实的写照。 侯德榜早年留学美国,攻读化学工程,学成后回国,他立志把所学的知识献给祖国的制碱工业。他以求实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地 钻研,改革了制碱工业设备与工艺,在研究和改造传统制碱法的基础 上,于1943 年他提出联合制碱法,这种制碱法被称为“侯氏制碱法”, 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节省了设备,使生产连续化,增大了经济效益。 侯德榜是我国著明科学家,化工专家。 拉瓦锡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一生贡献卓著,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是他做了一个研究空气成分的著名实验,根据实验事实,拉瓦锡 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所组成”的结论。在 19 世纪末以前,人 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氮气和氧气,后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 氪、氙等稀有气体,人们对空气的组成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道尔顿,英国著名科学家,经过对物质的深入研究以他非凡的科学洞察力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 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道 尔顿的原子学说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道尔顿 在化学理论方面还有卓越的贡献,道尔顿也是物理学家。 汤姆生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在1897 年首先发现了电子,并 确认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奥秘,认识到原 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阿伏加德罗意大利著名化学家。他首先提出了分子的概念,指出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认为分子是物质能独立存在而保持物 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后来,人们把物质由 原子、分子构成的学说称之为“原子分子论”,它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 座丰碑。 卡文迪许英国著名化学家,用铁屑或锌粒跟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制取了氢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起来,经研究氢气具有可燃性, 不能供给动物呼吸,把它和空气混合点燃会发生爆炸,生成物是水, 并测定了氢气的密度。 杨石先教授1896 年生宁杭州,祖籍安徽怀宁。1918 年于北京 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两次被选送赴美留学,先攻读农科,后改 修化学,分别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获硕士、博土学位。回国后, 历任南开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第一至五届 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南开大 学校长、名誉校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 参加开国大典。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德高望重。 杨石先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认为,高等学校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后备力量,应该担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 在教学上,他非常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科 研方面,他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 化学研究所,指出学科发展方向,大力培养人才。他多年从事农药化 学和磷有机化学的研究,成为我国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先 后领导研制成功杀虫剂久效磷、螟铃畏,除草剂燕麦敌、胺草磷,杀 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译书《有机磷 农药的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编著《国外农药进展》等,为我国农 药化学和磷有机化学的发展莫定了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石先教授在南开大学执教六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教育入才。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鞠躬尽 瘁。他严谨治学、精勤俭业,虽身居领导职务,兼任多项社会工作, 又年事已高,但始终坚持讲课、著作、指导研究生、培养中青年教师, 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杨石先教授长期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和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他参与领导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由于他在化学界的崇 高威望,在一些重要的全国性会议上,他往往担任化学方面的领导。 1956 年制订十二年科学规划与1962 年制订十年科学规划,他都任化 学组组长。他对中国化学会及所办的刊物十分关心和支持,并亲自主 持过许多重大会议,撰写过不少重要文章。他胸怀全局,作风民主, 秉公持正,实事求是,因此能团结、联系全国化学界,同心同德,促 进我国化学事业兴旺发达,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月15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长泾镇。 他从小酷爱读书,学习成绩优异。中学毕业以后,考入南开大学,后转清 华大学。1926 年张大煜和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等校学生 发起组成大地社,该社由翟凤阳负责,成员有葛春林、袁翰青、张大煜 等十余人,他们经常探讨如何”工业救国”和”科学救国”,并多次参加学 生运动,为清华脱离外交部管辖,从留美预备学校转为正式大学起到了 一定作用。 共产主义者化学家肖莱马当卡尔肖莱马还健在时,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这样称赞他:“这位朋友既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又 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在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特意为他写了一篇 传记性的悼文,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全面的评价。为什么肖莱马能获得 恩格斯的这么高的评价呢? 卡尔肖莱马于1834年9月30 日诞生于德国黑森林州达姆斯塔 德城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父亲约翰是个穷木匠,母亲罗特是个纯 朴的家庭妇女,他们一共有 卡尔争取到本城一所职业学校受教育,可是到1853 年就回家境困难 而辍学。他非常喜欢化学,因此他来到一家药房当学徒。由于他勤奋 好学,很快成为药剂师的得力助手。1856 年他来到海德堡一家药店 当配药助手,在海德堡大学,著名的化学家本生正 在主讲化学,肖 莱马想方设法去旁听本生的演讲。本生的精湛实验演示和生动的报告 使肖莱马更向往化学,这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作一名化学家。 1859年,他仅靠自己谋生所积蓄的钱,投考著名化学家李比希 主持的吉森大学化学系。这是当时全世界青年化学家所向往的圣地。 又因学费不足,肖莱马只读了一个学期便离开了学校。好在这一学期 里,由于他的发奋努力,学完了作为实验基础的分析化学课,通过学 习和训练,他基本上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同时在这学期内,他还 听了著名化学史家柯普的化学史课程,初步培养了他对科学史的爱 好。离校和失业并没有影响肖莱马对化学科学的追求。此时恰逢英国 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招聘一名私人的实验助手,肖 莱马闻讯立即赶赴英国,只身远离祖国,来到英国这一工业城市,经 过努力终于成为罗斯科的实验助手。在这里他很满意,一是可以继续 学习化学的有关课程,二是可以更多地、又是独立地进行化学实验。 从这时起,肖莱马总算实现了他的宿愿,步入了化学研究的大门。他 一面自学,一面研究,很快取得到了许多成果, 1871年被破格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4 年成为欧文斯学 院的第一个有机化学教授。他在英国定居了30 多年,一直到1892 P.PaulSabatier 法国化学家。1854 年11 日生于奥德省卡尔卡松,1941 14日卒于图卢兹。1877 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 校。1880 年以金属硫化物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同年在法兰西学院做 M.贝特洛的助手。随后在波尔多做研究工作一年。1882 年在图卢兹 任物理学助理教授,后任化学助理教授,1884 年任化学教授,直至 逝世。 1897年研究乙炔在热的氧化镍的作用下的氢化作用 时,发现金属镍粉的催化作用,并利用它将苯转化成环己烷。后将镍 催化氢化扩大到其他芳香族化合物。他还发现用镍粉为催化剂,可把 一氧化碳氢化为甲烷。后又发现用同样的催化剂在高温下可以脱氢, 促使他用镍粉作催化剂来从伯醇制得醛、从仲醇制得酮。后来他研究 了氧化物的催化作用,发现伯醇用氧化铝为催化剂可生成烯烃,而用 氧化铜为催化剂则生成醛。他还研究了催化剂的催化机理,认为是在 催化剂的表面形成了不稳定的化合物,称之为化学吸附。 萨巴蒂埃因发明有机化合物催化氢化方法的贡献而与F. A.V. 格利雅共获1912 年诺贝尔化学奖。著有《催化剂与有机化学》。 日生于江苏省上海县。1942 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6 年赴美留学, 入康奈尔大学化学系学习,1949 年获该校研究生院博士学位后,继 续在美国从事有机合成、理论有机和天然产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956 年回国,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合成室主任, 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肿瘤学会理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药物学和 药理学》分卷主编。198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专 长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多年从事甾体激素、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关 于“三尖杉酯碱”和“靛红玉”等抗肿瘤药物的合成,以及有抗男性生育 作用的消旋“棉酚”的拆分研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已发表论文 60 余篇。1964 年与人合著:《肿瘤学进展化学治疗》和《仪器分 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 温道斯,德国有机化学家。1876年12 月25 日生于柏林。1899 年他在德国弗赖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该校及奥地利的因斯布鲁 克大学任教。他从医学研究转为研究化学。1901 年开始进行胆固醇 结构的研究和测定工作,持续了约 30 年。在试验紫外线能否使胆固 醇转化为维生素 时,发现了这种维生素的化学前身是7 脱氢胆固 醇。他的研究促进了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研究。温道斯1915 1944 在格丁根大学化学学院任院长。1928年,温道斯因研究胆固醇和维 生素取得重要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温道斯于 1959 AlanJ.Heeger 教授1936 年12 月22 日生于美国衣阿华州Sioux 市。1957 年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土学位。1961 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1962 年至1982 年任职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1967 年任该校物理系教授。1982 年起转任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物理系教授并任该校为他所成立的高分 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他与该校材 料系教授P.Smith 于1990 年共同创立UNIAX公司并自任董事长及总 AlanJ.Heeger 教授作为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屡获奖励,其中最 重要的有1983 年获美国物理学会Oliver E.Buckley 凝聚态物理奖, 1995 年获Balzan 基金会的新材料科学奖。此外Alan J.Heeger 还被 授予美国及一些国际知名大学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2000 年?月我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南理工大学授予Alan J.Heeger 教授名誉博 士学位。 AlanJ.Heeger 在有机及聚合物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物理及材 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创性贡献有: 1973年发表对TTF—TCNQ类具有金属电导的有机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研究,开创了有机金属导体及有机超导体研究的先河; 1976年发表对聚乙炔的掺杂研究,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领 域,这也促进了低维物理理论研究的发展。1990 年与苏武沛、 J.R.Schrieffer 共同发表了解释聚乙炔中元激发的SSH模型等; 1991年提出用可溶性共轭聚合物实现高效聚合物发光器件,为 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实用开辟了新途径; 1992年提出“对离子诱导加工性”的新概念,从而实现了人们多 年来发展兼具高电导及加工性的导电聚合物的梦想,为导电聚合物实 用化提出了新方向; 1996年首次发表共轭聚合物固态下的光泵浦激光。 AlanJ.Heeger 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近年来 他领导 UNIAX 公司的研究小组解决了聚合物发光单色显示屏的高 效、长工作寿命等一系列基础与技术问题,使聚合物发光显示屏进入 了产业化。 到目前为止Heeger共获美国专利40 余项.发表论文635 据SCI所作的10 年统计,在全世界各研究领域所有发表论文被引用 次数的排名中他名列第64 Heeger治学严谨、十分善于抓住研究中的新苗头与新方向。他 特别重视充分发挥和尊重研究集体中每一成员包括青年学生的创造 性。在研究集体中他既是导师,也是朋友。他十分重视将基础研究与 应用研究相结合。这些使他不仅参与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领域, 同时 20 多年来他及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始终处于导电聚合物及高分 子光电材料研究领域的最前沿。 Heeger与夫人Ruth Heeger 育有二子。他个人的兴趣是每天坚 持慢跑。 10个物理学家的故事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 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 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 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 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 时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 的正确。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 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将一 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 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 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 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他 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 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 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 10 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 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 入射波与反射波重迭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 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 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 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 年,赫兹的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 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 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 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 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1889 年在一次着名的演说中,赫 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 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 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 西洋彼岸的美国。20 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 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 找到了途径。 1887年11 日,赫兹在寄给亥姆霍兹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中,总结了这个重要发现。接着, 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 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 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 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 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此外,赫兹又做了一系列 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 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 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月,赫兹将这些成果总结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赫兹实验公布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由法拉第开创, 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赫兹的发现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 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正当人们对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于1894 年元旦因血中毒逝世,年仅36 岁。为了纪念他的功 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他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 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 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 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 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 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门捷列夫,研究,孙家钟,陈景润,化学,苏步青,先生,陈省身,元素,教授,数学,发展,实验,化学家,电磁波,肖莱马,麦克斯韦,方面,理论,科学,一生,催化剂,人们,化学系,原子,基础,学生,祖冲之,贡献,发现了

2020-06-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门捷列夫,研究,孙家钟,陈景润,化学,苏步青,先生,陈省身,元素,教授,数学,发展,实验,化学家,电磁波,肖莱马,麦克斯韦,方面,理论,科学,一生,催化剂,人们,化学系,原子,基础,学生,祖冲之,贡献,发现了

2020-06-14 #经典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门捷列夫,研究,孙家钟,陈景润,化学,苏步青,先生,陈省身,元素,教授,数学,发展,实验,化学家,电磁波,肖莱马,麦克斯韦,方面,理论,科学,一生,催化剂,人们,化学系,原子,基础,学生,祖冲之,贡献,发现了

2020-06-15 #小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门捷列夫,研究,孙家钟,陈景润,化学,苏步青,先生,陈省身,元素,教授,数学,发展,实验,化学家,电磁波,肖莱马,麦克斯韦,方面,理论,科学,一生,催化剂,人们,化学系,原子,基础,学生,祖冲之,贡献,发现了

2020-06-20 #短篇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门捷列夫,研究,孙家钟,陈景润,化学,苏步青,先生,陈省身,元素,教授,数学,发展,实验,化学家,电磁波,肖莱马,麦克斯韦,方面,理论,科学,一生,催化剂,人们,化学系,原子,基础,学生,祖冲之,贡献,发现了

2020-07-08 #故事大全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门捷列夫,研究,孙家钟,陈景润,化学,苏步青,先生,陈省身,元素,教授,数学,发展,实验,化学家,电磁波,肖莱马,麦克斯韦,方面,理论,科学,一生,催化剂,人们,化学系,原子,基础,学生,祖冲之,贡献,发现了

2020-07-30 #短篇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门捷列夫,研究,孙家钟,陈景润,化学,苏步青,先生,陈省身,元素,教授,数学,发展,实验,化学家,电磁波,肖莱马,麦克斯韦,方面,理论,科学,一生,催化剂,人们,化学系,原子,基础,学生,祖冲之,贡献,发现了

2020-08-10 #故事大全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10个数学家的小故事10个数学小故事

门捷列夫,研究,孙家钟,陈景润,化学,苏步青,先生,陈省身,元素,教授,数学,发展,实验,化学家,电磁波,肖莱马,麦克斯韦,方面,理论,科学,一生,催化剂,人们,化学系,原子,基础,学生,祖冲之,贡献,发现了

2017-12-19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