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最精彩的中国历史故事》.pdf

时间:2020-05-29

精彩的历史故事的有哪些

提示:本文共有 262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3 分钟。

大禹治水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 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 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 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 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 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 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 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 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 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 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 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 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 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 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 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 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 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 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 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 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 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 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 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 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 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 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 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 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 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 只开了一个 80 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 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 “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 13 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 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 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评析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在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他在抗洪、治水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畏惧艰 险、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身先士卒、公而忘私的伟大精神,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美 德和财富。因此可见,任何艰难的困苦、巨大的挑战都有化解的渠道。只要我们具备雄心壮志, 认真的研究问题,并付出艰辛的努力,就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获得巨大的成功。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 684 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 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自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我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 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 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 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会的 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至于齐国, 则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辖有今山东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太公立国后,推行“因其俗,简其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 至春秋,一直成为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公元前 686 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动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 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 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 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时运不佳, 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 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 位。但结果是乾时一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 化,齐桓公本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这终于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 公元前 684 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 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当 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未能远谋。 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曹刿询问庄公依 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自己 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 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 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 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为此,他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 鲁庄公允诺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客观形势,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迎击来犯的齐车。 两军都摆开了决战的态势,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齐军,希望能够先发制人。 曹刿见状赶忙加以劝止,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这一建 议,暂时按兵不动。齐军方面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但 它接连三次的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遭到了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作战目的,反而造 成自己战力衰落,斗志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庄公果断进行反击。庄公听从他的意见,传 令鲁军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迅猛英勇地冲向敌人,冲垮齐军的车阵, 大败齐军。庄公见到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 齐军的车辙的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 议鲁庄公实施追击。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 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 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 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 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 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 评析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 利乃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 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 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 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可见,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 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 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老马识途 公元前 663年,齐桓公率兵汇同燕国和无终国军队征伐孤竹国,并在孤竹国附近击败了逃往 孤竹国的山戎大王和孤竹国大将黄花。到了晚上,齐桓公扎营休息,半夜里黄花前来投诚,还拿 着山戎大王的首级,并说孤竹国君答里呵已逃往沙漠,孤竹国的都城是一个空城。 第二天,齐桓公和燕庄公跟着黄花进了孤竹国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齐桓公让燕庄公留驻 在这里,自己带兵让黄花带路到沙漠中去追答里呵。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地人叫它 迷谷 ,只见平沙一片,跟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家都辨不清方向,齐桓公赶紧派人找黄花,可黄花早 就没影了,齐桓公这才反应过来,是中了黄花的诡计。这时,齐国的大臣管仲说:我听说北方有 个 旱海 ,是个很险恶的地方,恐怕就是这儿,我们不能再走了。 挨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仍然 不知怎么走出去,人困马乏,随时都有饿死渴死的危险。这时,管仲猛然想起,狗和鸽子不管离 家多远,也不会迷路,便对齐桓公说: 马也许认得路,不如挑几匹当地的老马,让他们在前头走, 也许能走出去。 于是齐桓公便让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面领路。这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 着,还真领着大队人马走出了迷谷。齐桓公马上回兵孤竹国,杀掉了答里呵和黄花,灭了孤竹国。 评析 成语 老马识途 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老马认识道路。 途 就是路途、道路。现在一般 用它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了解规律。有时候也写作 识途老马 。意思是一样的。 后来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 638 年)在泓水发生了一场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 史上意义却很大的战争。这场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史称“泓水之战”,宋襄公也因这场战争 而成了名人。 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 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乘楚军渡河过半时予以打击,宋襄公 断然拒绝。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 定之际发动攻击,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 才击鼓向楚军进攻。战争的结果是人所尽知的,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严重的 箭伤,连其禁卫军(门官)也悉数被楚军所歼灭。 评析 而这场战争的意义不在于表明宋襄公指挥有错误,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为宋襄公在泓水 之战中的所作所为,其实并非他本人心血来潮、视战争如儿戏,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严的举动, 恪守战争当受道德规则约束的选择。这场战争的标志作用是,自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家所 奉行“仁义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被“不讲信义”且又实力强大的楚军彻底击 周王朝建立之后,充满诡道权谋思想的“太公阴符”,并没有成为军事的主导思想,而是“治 兵以礼”。同时代的《司马法》与其说是兵书不如说是礼书,其中强调的“军礼”是,用兵应该 “正而不诈”,即必须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诈”,“逐奔不远,纵绥不及”,战争的程度与范 围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许无节制地使用暴力。 宋襄公所坚持强调的,“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禽二毛”(不捕捉头 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 未列好阵势的敌人),都是对《司马法》作战原则的坚持。 如果在中国破坏了有限战争规则的是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那么在欧洲破坏有限 战争规则的就是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在泓水之战后中国诞生了一位举世公认的战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诡道”,主张“兵以诈 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孙武。在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战争已经不允许有任何 温情,只要能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战争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乎“攻其无 备,出其不意”是正当途径,“堕其城,毁其国”是应有做法,“掠于饶野”、“掠乡分众”是 可行举措。虽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个军事统帅的希望,而在孙武的时代“不战而屈人之兵”,只 能是遥远的理想。 在战国时代的将领都将“兵不厌诈”奉行为指导作战的最高原则,其客观效果,往往是在取 得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促使战争手段变得越来越残酷,战争破坏程度越来越骇人。所谓“争地以 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秦将白起在长平一战后坑杀赵国降卒 40 万,就是战争 已经变成了只求目的不讲手段的例证。 在欧洲,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一代战略学大师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以拿破仑战争为经验, 写出了著名的传世之作《战争论》。这部和《孙子兵法》一样诞生于战乱背景下的军事著作,同 样把战争暴力推进到最大限度,并以战胜和消灭敌人的军队作为核心目标。这种以歼灭敌人有生 力量为原则的作战思想,一直到 20 世纪的上半叶都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世纪初的两次大战 中把屠杀演义到了极致。 在中国,到了结束战乱统一后的汉朝。军事思想家再次对战争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反思,这 一点在两汉时期惟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完整兵学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战争目的论方面, 所强调的是“诛暴讨不义”;在对待“战胜”与“国安”关系上,它既重视如何争取“胜可全”, 更重视如何实现“天下宁”;思想上又回到了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施“仁义”之泽于 万民:“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 六合同。”同时《淮南子》中也有这样的感叹:“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 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管鲍知交 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东方的霸主。管仲有一个从小就 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鲍叔牙。 鲍叔牙家比管仲家富有,他们曾经合作做买卖,每次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些,朋友都认为 鲍叔牙糊涂,吃了大亏了。 “鲍叔牙真糊涂!跟管仲两个人合作买卖,表面说书合作,其实本钱都是鲍叔牙的;那么, 赚了钱,管仲凭什么多分呢?至少也应该一人得一半啊!”。 而鲍叔牙却回答说:“你们不明白,管仲的家境不好,他有老母亲要奉养,多拿一些是应该 “这……”鲍叔牙的这番话,说得几位朋友无话可说。。 管仲和鲍叔牙也曾经一同上战场;在打仗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面,表现得一点都不勇 敢,人们都对管仲很不满。鲍叔牙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对人们说:“管仲不肯拼命的原因,是他 的母亲年纪大了,只有管仲这么一个儿子,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他的母亲就没人奉养了。”“啊! 这……”这一番话,又使那些人无话可说。 后来管仲也曾经做过几次官,每次都因为表现不好而被免职了,大家都耻笑他。而鲍叔牙知 道这事之后,就对人们说:“其实,管仲并不是不能干,只是运气不好;这些小事不适合他来做, 他的能力很强的,他可以做更大的事情。” 后来,管仲辅佐公子纠又失败了,而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却接掌了齐国的政权,公子小白 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立刻请来叔牙,告诉他说:“我们国家金国这么久的混乱,现在总 算安定下来,为了使全国百姓以后能好好过日子,我要请您做宰相,帮助我治理国家。” 想不到,鲍叔牙竟然拒绝了。他对大王说:“感谢大王看重我,要我做宰相。只是,我的能 力实在无法担当这么重大的责任。” “您不肯帮助我,我怎么能治理得好国家呢?”“大王,我推荐一个人,他才是最适合的宰 相人选。” “谁?”“管仲!”“管仲!这个人我恨不得杀了他,您还要我请他做宰相?”“大王,当 时管仲要谋杀您,是为了公子纠的缘故。他辅佐的是公子纠,当然希望公子纠能够做齐国的国君, 而您是公子纠的竞争对手,所以他只好想办法除掉您,并不是他对您个人有什么仇恨啊!” “这……” “大王您想不想使我们齐国强大起来,成为天下的霸主呢?” “当然想啊!”“那么您一定要忘掉过去不愉快的事,任用管仲;只有他才能够帮助您达到 这个理想。” “好吧!”于是,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以最隆重的礼仪,请管仲来做宰相。果然,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将齐国治理成富足强大的国家。后来管仲曾对人说:“生我,养我的是 父母,可是了解我,帮助我的,却是鲍叔牙呀!” 评析 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情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景仰的。真正的友谊是不需要花言巧语和金 钱来装饰的,而真正的莫密知交都是用心来感受对方的感觉。在你失落的时候,在你得意的时候, 真正的朋友总是都能一如既往的和你相交,与你共处。希望人们在生活中也能够多为他人著想, 善意地理解,帮助别人。 卧薪尝胆 公元前 496 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 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 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喜否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 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喜否,伯喜否 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 喜否 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 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 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 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 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 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 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 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 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伏。他还听信伯喜否的坏话, 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 482 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钗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 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 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 473 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 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 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 评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 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的艰辛困苦,忍辱负重。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雄伟霸业。也正是着精 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扰的征服了千难万险,越过漫漫的历史长河,走到了辉煌雄伟的今天。 我们要更进一步建设和宏扬勾践卧薪尝胆的勇气和磨练,更加促进我们民族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水 平的提高。这种伟大的力量熔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明文,这种中华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 勇前行!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 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 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 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 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 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 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 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 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 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 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 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评析 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伸 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门庭若市 战国时代,齐威王受到左右一些臣子的蒙蔽,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相国邹忌借自己一件亲身 经历过的事,向齐威王规劝。 邹忌长得很英俊。一天,他问妻子:“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俊美?”妻子毫不犹豫地说:“你 俊美!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他又去问妾:“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美?”妾怯生生地说:“徐公怎 有你美呢!”朋友有事来求他,他又提出这个问题。朋友笑笑说:“徐公不及你美。” 有一天,徐公来拜访邹忌。他仔细打量比较,感到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他领悟出一个道理: “妻说我美,是偏袒我;妾说我美,是敬畏我;朋友是有求于我。” 邹忌以这件事作比喻,要求齐威王多听听批评的意见。 齐威连声称是,立即下令:不论是谁, 能批评我的过失的,一律有赏。 命令一公布,向齐威王规劝的人川流不息,王府门出现了“ 门庭若市”的盛况。 成语“ 门庭若市”原来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在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好像集市一样。 评析 齐威王能够做到门庭若市的纳谏,在古代君王之中也是不多见的。从某些侧面的角度还是能 反映出他是一个比较清明的君主,这对于他自己来说有很好的个人修为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当时 的臣民来说也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 郢书燕说 这句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 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 (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 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 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 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 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 理得还真不错。 评析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 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一鸣惊人 周顷王五年(公元前 614 年)楚穆王死,其子旅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开始即位的几年, 不问国事,终日于宫中饮酒嬉戏,并下令:有敢谏劝者斩。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是看不过去,决心要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寻欢作乐,见伍举进来, 就问伍举有什么事情。 伍举说:有个人让我猜谜,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的人,请您来猜吧。 楚庄王一听手是要猜谜,觉得很有意思,就让伍举说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的山上有一只鸟,身披五彩,样子很神气,可是一连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 什么鸟呢?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什么意思。就对伍举说:这种鸟可不是一般的鸟啊,三年不飞,不 飞则以,一飞惊人;三年不鸣,不鸣则以,一鸣惊人啊。你回去吧,我明白该怎么去做了。楚庄 可是过了很长的时间,楚庄王还是依然如旧,没有什么新的动向。另外一个大臣苏申就又去 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对苏申说,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么? 苏申说,我很明白,只要大王能够听我们的意见,就算是我触犯的禁令,犯了死罪,我也是 值得的。 楚庄王听了,高兴的说,你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好,我哪能不知道呢? 从此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撤除了一大批无庸的人,提拔了伍举、苏申等有才能和敢 于进谏的人。大力的发展经济,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军事力量,及时的关心自己的人民。 在当年就收复了很多南方的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戎族。一直打到 周都洛仪附近。在几年的时间里,楚国的更加的强大起来。并且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 内乱。楚国的日益强大,使强大的晋国感到了很大的威胁。 公元 597 年,楚庄王派兵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援助。在宓地和楚军发生了一场大的交兵。结 果晋国大败而归。但是楚庄王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把溃败的晋军放了回去。 从此以后,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在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上,成为了强大的霸主。 评析 楚庄王在年轻的时候一直沉迷于玩乐,但是他一旦惊醒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失误,并 且能够立刻的改正。加强自己的国力,最终成就了霸业,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玩”是人的天 性,它不但能够给人带来快乐,还能够让人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外享受放松的惬意。但是我们 最应该警惕的的就是“玩物丧志”的危险,不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像楚庄王那样的霸气, 知错就改,善于听从他人的正确意见,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荆轲刺秦 公元前 230 年,秦国灭了韩国;两年后,秦国大将王翦(音 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 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对此情况十分焦急,就去找自己的门下勇士荆轲。太子丹说: “拿兵力去对付秦国, 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 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 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 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 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 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 呢?”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 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 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 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 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 227 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 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 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 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为什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 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 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 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 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 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 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 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 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 给武士们杀了。 评析 荆轲刺秦王之所以失败,也是存在着很多的历史必然的。搭档找的不是很到位,本人的临场 发挥不佳,秦王本人也算是半个武人出身,大殿上众多的侍卫和官员的威严等等。都是可以构成 行刺行动失败的原因。所以做事情,一定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只有秦王 才能够完成统一六国的重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就会决定荆轲刺杀秦王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 立木取信 公元前 361 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 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 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 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 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 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 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 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 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太真实了。”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 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 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 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评析 商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人民的利益开始抓起,从而作到了取信于民的效果。有了 良好的群众基础,加之商鞅的才能和秦孝公的信任。秦国的变法才能够得到顺利的进行,秦国才 能够从战国七雄中脱影而出。最终成就了统一六国的霸业。 完璧归赵 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了世间罕见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想把美玉占为己有, 便派人送信给赵王,骗他说秦国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赵王想将宝玉送给秦国,却担心秦国不履行诺言;想不给,又怕得罪秦国。同大臣们也商量 不出一个结果来,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出使秦国,一时又找不到。这时,一个叫缪贤的大臣推荐自 己的门客,说他可以担当出使秦国的任务。这个门客就是蔺相如。他见到赵王后,主动提出拿着 宝玉出使秦国,并表示:秦国把城池割让给赵国,我就把玉留在秦国;秦若不给城,我一定把宝 玉完整无缺地带回赵国。“臣请完璧归赵。”赵王点头同意了。 蔺相如来到秦国谒见了秦王,并献上和氏璧。秦王手捧美玉,满心欢喜,爱不释手,传给大 臣和妃嫔们观看,压根儿不提划给赵国十五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等了很久,看出秦王并无诚意,便心生一计,上前说道:“这块美玉有点小毛病,让 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便命侍臣将璧传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退几步,背靠 柱子,愤怒使得他的头发竖起将帽子顶起。他说:“大王只顾观赏宝玉,根本不提交城之事,可 见您并无诚意,所以我将璧收回。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就撞死在这根柱子上,这块宝玉也一块儿 撞碎。”秦王怕宝玉真的撞碎,赶紧道歉,并派人将地图拿来,装模作样地将准备给赵国的十五 座城池的位置指给蔺相如看,还答应过几日举行盛典,正式迎接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设骗局了。当天夜里,便叫手下人穿着破衣服,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正殿里隆重地接待了蔺相如。蔺相如对秦王说:“我看大王并无诚意,因此 早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了。我并不是想违约,秦国比赵国强大,如果大王您做出高姿态,先交出十 五座城池,赵国一定不敢不将宝玉拱手相送。我知道这样做是欺骗了您,请您把我煮死吧!不过, 也请您先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 秦王恼怒万分,但又无可奈何,心想,杀了他不但得不到宝玉,还把秦、赵的关系弄僵了。 只得放他回去了。 “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评析 完璧归赵的故事是人们都能够知晓的,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蔺相如表现出的英勇、机智、 奉献的精神面貌都上一值得每个人学习的。而他在事件突发时能够挺身而出,义无返顾的冲在前 面的积极精神是更高的精神境界。因此在某些时候,在工作上和为了社会的安定发展都应该积极 的努力奉献自己。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 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 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 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 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 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 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 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 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评析 指鹿为马的颠倒黑白只有人昏晕的极点的时候才能够做的出来。有赵高这样阴险狡诈的人和 秦二世这样昏晕无道的人,秦国不灭亡就不符合事情的常理了。因此可以看来,秦氏江山经过多 辈人的努力,又经秦始皇的励精图治,但还不能够拟补昏晕无道的秦二世的挥霍。引申到现实的 生活中,即使拥有万贯的家业,但不能精心的打理和经营还是避免不了要败落的。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约生于赵肃侯十年(前 340 年),卒于赵惠文王四年(前 295 年),名雍,三家 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 (前325 年至前 299 年在位,执政 27 年)。周赧王十六年 (前299 年), 他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史家又称他为“赵主父”。他是我国封 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 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 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当时,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 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其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 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见。赵武灵王即位前,赵的国势 很弱,往往无力抗击二、三等小国中山国的侵扰。赵武灵王即位后,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 18 年中,赵屡败于秦、魏,除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外,还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 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以振兴日渐衰弱的赵国。他客观地分析了 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认真研究了壮大赵国力量的办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气魄,毅 然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 “胡服骑射”。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削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进 而继承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事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 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 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 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 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在普遍以中原正统和华夏 礼乐文化自负的氛围中,他敢于改革传统的舆服制度,而取法胡人的服饰习俗,足见他的确是一 位雄才大略、气魄宏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 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难外,朝廷内的抵触情绪也很大。 以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抱着“循法无过,修礼无邪”的传统观念, 拒绝胡服骑射。他们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群臣也都不愿意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这样巨 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没有灰心,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由于 胡服骑射顺应时代的要求,代表赵国的利益,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加上赵武灵正采取 说服教育,自上而下逐步推广的措施,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胡服骑射初期,赵武灵王攻占了原阳(分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黑水河南岸),这里草原辽阔, 水草丰美,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牧场,也是训练骑兵的理想场所,加上这里的人民素有骑射的习尚, 容易取得成功,于是,此地便成了胡服骑射的试点。《战国策》注云:“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 者,盖始教一邑,然后行于境内。”这种在原阳取得经验后,推行全国的办法,保证了改革的最 后胜利。 至于赵武灵工的胡服骑射是在赵全国普遍推行,还是仅局限于北方边地的将土,学界有不同 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是在举国上下军民中普遍实行的。” 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更接近历史本身。 赵武灵正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通过在全国,特别是在北方近胡地区人民中招募善于骑 射的人,改组部分步兵为骑兵;收编边地游牧族的胡骑等途径,迅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并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了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 要保证。 随着军事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之一变:赵 于东北攻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 其军事力量并影响到武灵王死后的若干年,以致在大国“纵约”瓦解,各国献地事秦之时,赵尚 能屡败秦军,威慑匈奴。 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后,在北方东起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家口外), 向西沿阴山直到高阙塞(今内蒙古五原西北黄河东流处)修筑长城,置军戍守,并实行进步的民 族和睦政策,使边地免除了胡骑的侵扰,保护了边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巩固了北方边疆,加强 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边疆奠定了基础。赵武灵王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 雁门、代三郡,解放内地依附于吏大夫的奴隶,让他们充实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开 发了广大边地。 胡服骑射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它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赵武 灵王变胡服是出于骑射的客观要求,但事实上,胡服不仅只适应于作战的需要,它比中原原来的 衣冠更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当时楚、齐两 国已有人效法外,汉代即已成为官定武服;北朝以降,文武官员皆着胡服,后来一般百姓,甚至 妇女、儿童也逐渐穿上胡服。胡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赵武灵王倡导的习骑射对于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 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马只是驾车的,不作为骑乘。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曲礼上》疏云:“古 人不骑马,故经但记正典无言骑者。今言骑着,当是周末时礼。”赵武灵王推行的习骑射,推动 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的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 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 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我们可以说,赵武灵王胡服骑 射导致了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族的文化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赵武灵王在以绝对优势稳定了北方局势后,便不再满足于完成最初提出的目标,而是把主攻 目标移到中原,以图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他已经意识到,当时具有统一实力的只有秦、赵两家, 秦是他的真正对手。于是他于二十七年(前 299 年),勇敢地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 统,主动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并让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老臣肥义为相国, 而自号为“主父”。他从烦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统率他亲手缔造的骑兵,准备从河套一带南下 袭秦。为了稳中求胜,赵武灵王冒着很大的危险,化装成使者入秦,窥审秦王态势,侦察关中地 形,认真研究袭秦战略。 正当赵主父雄心勃勃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政变。由于他在立赵何为王之后,仍在长子赵章 与次于赵何谁为继承王位的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惠文王四年(前 296 年),他又欲分 赵为二,封赵何于赵,为赵王,封赵章于代,为代王。正当他犹豫未决之时,政变发生了。据《史 记·赵世家》记载;惠文王四年,公子章“作乱”,先杀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败公 子章。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 章。他们害怕主父秋后算帐,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 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赵主父就是这样在内讧中死去。 赵主父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功过,赵国礼臣上谥号“武灵王”。蔡邕《独断》释云:古代 “尅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含义可谓当时人对主父的评价。 评析 任何历史人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赵武灵王也不例外。他侧重于军事上的改革,却淡化了政 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在处理王位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酿成了内讧,削弱了国力。尽 管如此。他仍不失为一代英才。晚清梁启超认为,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少数族世为中国患, 华夏族与戎狄战争中胜者不及十分之一,其稍为历史之光者,仅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宋 武帝四人。他甚至称赵武灵王为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这虽然有大汉族主义的偏见,但可以说明, 赵武灵王的确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改革家,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霸王别姬 公元前 202 年 12 月,项羽被困垓下,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士气大跌。而此时,韩信又部 下十面埋伏,张良又在施四面楚歌之计。 一天夜里,项羽和虞姬在帐中饮酒解闷。而此时,楚地的四面又响起了楚歌,项羽以为汉军 已经攻进了楚地。于是心里禁不住一阵凄凉,以为大势以去。慷慨的悲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听到也悲惜的唱到:汉兵以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唱罢,项羽和虞姬都已经泪如雨下。而虞姬毅然的拔剑自刎。 项羽在逃亡中也悲壮的自刎于乌江之畔。 评析 项羽的悲剧是值得后人们深思的,在某些方面,可以客观的说,是他自己葬送了自己的霸业。 首先是他的刚愎自用,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不听某臣的劝告,在鸿门宴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其 次,他目光短浅,生性多疑,是非不明。再次,他在战争中烧杀抢掠,荼毒百姓,不得民心,最 终兵败身死,成为楚汉争霸的输家,从而也酿成了乌江的悲剧。 一饭千金 秦朝末年,有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便是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少年时丧父,家境贫穷,他既不会种田做买卖,又不能去当官,只能过着游 荡的生活。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常借故到别人家里去吃饭。他的母亲不久也去世了。 母亲死后,韩信更是游手好闲,四处游荡。有个亭长与他有过往来,他便常常到这个亭长家 里去吃饭。亭长的妻子见他常来白吃很不高兴。 有一次她故意一清早便烧好了饭,早早就吃完了,韩信来了好长时间也不见亭长家吃饭,知 道人家不愿留自己吃饭,就愤然离去,发誓再也不去亭长家了。 他时常要饿着肚子,为了能填饱肚子,他常常到淮阴城下的河边去钓鱼。河边有几个老婆婆 常在那里洗衣服,日子久了,其中一个看韩信落魄无聊,很同情他,一次家人送来午饭,她分一 点给韩信吃,韩信饥不择食,狼吞咽地吃了起来。从此,那洗衣婆每次都分给韩信吃。 一次,韩信吃过分来的饭后,向洗衣婆深深施了一礼,激动地说:“承老大娘这般厚待,我 永生难忘,将来我得了志,会报答您老人家的!” 洗衣婆听了,责怪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说这种话干什么!我看你相貌堂堂,好一个王孙 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吃点饭,哪里想到要你报答!”说罢,拿了洗好的衣服离去。 望着老婆婆的背影,韩信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发迹了,一定要实现今天的诺言,重重报答这 位老人家。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洗衣婆的恩惠,便命从人 把她从淮阴请来,当面向她致谢,并赠给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接着,他又派人把那个亭长找 来只赏给他一百小钱,并说“你是个小人,没将好事做到底。” 评析 这个成语故事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 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胯下之辱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 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 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 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 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 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 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 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 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 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举行仪式,拜为大将。 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 的一方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来赞誉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 评析 当年在受到跨下之辱的时候,如果韩信不能忍耐,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盖世功勋。在现今的 现实生活中,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迫使人有些时候“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在不利的境况下得到更 好的生存。韩信的那种含辱负重的气魄和胸襟是应该值得后人学习和推崇的。 背水一战 公元前 205 年,汉将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 月汉王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 继续挺进,攻击赵国。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 20 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国谋士李左车对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风,现在 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 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这样你暂时给我 3 万人, 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你再在这里坚 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 陈余是个迂腐之人,又自以为是,他不听李左车的话,还说:“韩信的兵力很少,长途千里 赶到这里又精疲力尽,像这样的敌人我们都不敢打,别国会怎么看我们,不是更瞧不起我们了吗?” 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探听到这种情况,很高兴,庆幸自己碰上这样一个迂腐将领。于是就将军队安营扎寨在 井陉口 30 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又派精锐骑兵 2000 人,每人拿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 爬上附近山头,埋伏起来。然后韩信又派出 1 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 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天亮后,韩信竖起帅旗,大张旗鼓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刻迎击,两军激战很久。韩信、张 耳假装败退,丢盔弃旗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汉军背水而战,非常勇敢。 这时韩信埋伏的 2000 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 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久战不能取胜,也抓不住韩信,想收兵回营,回头一看军营里已全部插起了汉军的红旗, 以为赵王已被俘虏,顿时军心动摇,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士兵们杀死了陈 余,抓获了赵王。 背水之战本立于必败之地,韩信却打了个漂亮仗,从此威望更高了。 评析 背水一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很著名的战役,两军的兵力相差悬殊,但最后往往总是看似弱 的一方取得胜利。韩信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气的军事家,他的才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发挥的淋 漓尽致。其实值得可惜的是赵国的谋士李左车,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遇到那样的君主,也就注 定他不能够像韩信那样在中国的历史上标榜史册。从背水一战来看,我们能够得到结论就是,做 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到最后的关键时期,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使命!坚信这一点,你就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鸿门之宴 项羽接受了章邯投降之后,想趁着秦国混乱,赶快打到咸阳去。 大军到了新安(今河南新安)投降的秦兵纷纷议论说:“咱们的家都在关中,现在打进关去, 受灾难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是打不进去,楚军把我们带到东边去,我们的一家老小也会被秦朝杀 光。怎么办?” 部将听到这些议论,去报告项羽。项羽怕管不住秦国的降兵,就起了杀心,除了章邯和两个 降将之外,一夜之间,竟把二十多万秦兵全部活活地埋在大坑里。打那以后,项羽的残暴可就出 项羽的大军到了函谷关,瞧见关上有兵守着,不让进去。守关的将士说:“我们是奉沛公的 命令,不论哪一路军队,都不准进关。” 项羽这一气非同小可,命令将士猛攻函谷关。刘邦兵力少,不消多大功夫,项羽就打进了关。 大军接着往前走,一直到了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驻扎下来。 刘邦手下有个将官曹无伤,想投靠项羽,偷偷地派人到项羽那儿去密告,说:“这次沛公进 入咸阳,是想在关中做王。” 项羽听了,气得瞪着眼直骂刘邦不讲理。 项羽的谋士范增对项羽说:“刘邦这次进咸阳,不贪图财货和美女,他的野心可不小哩。现 在不消灭他,将来后患无穷。” 项羽下决心要把刘邦的兵力消灭。那时候,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 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张良的老朋友,张良曾经救过他的命。项伯怕仗一打起来,张良会陪着刘 邦遭难,就连夜骑着快马到灞上去找张良,劝张良逃走。 张良不愿离开刘邦,却把项伯带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请张良陪同,会见项伯,再三辩 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请项伯帮忙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 项伯答应了,并且叮嘱刘邦亲自到项羽那边去赔礼。 第二天一清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拜见项羽。刘邦说:“我跟 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进了关。今天在这儿 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向他说话,满肚子气都消了。他老老实实地说:“这都是你的部下曹无 伤来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这样。” 当天,项羽就留刘邦在军营喝酒,还请范增、项伯、张良作陪。 酒席上,范增一再向项羽使眼色,并且举起他身上佩带的玉玦(音 ju é,古代一种佩带用的 玉器),要项羽下决心,趁机把刘邦杀掉。可是项羽只当没看见。 范增看项羽不忍心下手,就借个因由走出营门,找到项羽的堂兄弟项庄说:“咱们大王(指 项羽)心肠太软,你进去给他们敬酒,瞧个方便,把刘邦杀了算了。” 项庄进去敬了酒,说:“军营里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助兴吧。”说着,就拔出剑舞 起来,舞着舞着,慢慢舞到刘邦面前来了。 项伯看出项庄舞剑的用意是想杀刘邦,说:“咱们两人来对舞吧。”说着,也拔剑起舞。他 一面舞剑,一面老把身子护住刘邦,使项庄刺不到刘邦。 张良一看形势十分紧张,也向项羽告个便儿,离开酒席,走到营门外找樊哙。樊哙连忙上前 问:“怎么样了?” 张良说:“情况十分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看来他们要对沛公下手了。” 樊哙跳了起来说:“要死死在一起。”他右手提着剑,左手抱着盾牌,直往军门冲去。卫士 们想拦住他。樊哙拿盾牌一顶,就把卫士撞倒在地上。他拉开帐幕,闯了进去,气呼呼地望着项 羽,头发像要往上直竖起来,眼睛瞪得大大的,连眼角都要裂开了。 项羽十分吃惊,按着剑问:“这是什么人,到这儿干么?” 张良已经跟了进来,替他回答说:“这是替沛公驾车的樊哙。” 项羽说:“好一个壮士!”接着,就吩咐侍从的兵士赏他一杯酒,一只猪腿。 樊哙一边喝酒,一边气愤地说:“当初,怀王跟将士们约定,谁先进关,谁就封王。现在沛 公进了关,可并没有做王。他封了库房,关了宫室,把军队驻在灞上,天天等将军来。像这样劳 苦功高,没受到什么赏赐,将军反倒想杀害他。这是在走秦王的老路呀,我倒替将军担心哩。” 项羽听了,没话可以回答,只说:“坐吧。”樊哙就挨着张良身边坐下了。 过了一会,刘邦起来上厕所,张良和樊哙也跟了出来。刘邦留下一些礼物,交给张良,要张 良向项羽告别,自己带着樊哙从小道跑回灞上去了。 刘邦走了好一会,张良才进去向项羽说:“沛公酒量小,刚才喝醉了酒先回去了。叫我奉上 白璧一双,献给将军;玉斗一对,送给亚父(“亚父”原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 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席上。范增却非常生气,把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剑来,砸得粉碎,说: “唉!真是没用的小子,没法替他出主意。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等着做俘虏就是 一场剑拔弩张的宴会,终算暂时缓和了下来。 评析 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杀死刘邦,在他们吃饭时项羽的属下几次可以将刘邦至于死地,但 是最后都是因为项羽下不了决心。而刘邦的心恨也是项羽所史料未及的。偶然则是因为项羽的部 下当时没有做出任何过激的行为,否则刘邦的小命也就不保了。就拿项庄在他们吃饭时表演剑术 来说当时剑缝离刘邦不过几寸之遥如果项庄当时一冲动直接刺上去那么结果可能就不是现在的这 个样子。不过从长远来看项羽可能不适合做皇帝,因为他有勇无谋,而刘邦则是心狠手辣的确为 一代将王。 独尊儒术 汉景帝三年(前 154)的七国之乱平定以后,天下又恢复平稳安定局面。汉景帝依旧推行减 赋税轻徭役的安民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国家出现一派富裕景象。后元三年公元前 141 年 春,景帝病逝,享年 47 岁,在位 16 年。 景帝死后,皇太子刘彻即位。便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一代雄主的汉武帝。这时的汉朝最为繁 荣和昌盛。政府里的存钱和储粮的仓库都装得满满的。钱库里积累的钱多得数不清,串钱的绳子 都烂了。粮仓里的粮食,一年一年往上堆积,都露到了外面来,有些已经霉烂了。 武帝即位时年刚 16 岁。别看他年纪轻轻,一登上帝位,就不安于守业,要立志做一番事业。 他下诏各郡县,举荐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 董仲舒是广川在今河北省枣庄县境内人,是个精通儒家学说的大学问家,在景帝时做过博 士官。他看到汉朝建立以来几次王国谋反的事件,认为应当宣传大一统的思想,巩固皇帝中央集 权的地位。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时政治上的需要,改造了由孔子创立经孟子发展的儒家学说, 并且把各家学说和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学说变成了一种为封建迷信政治制度 服务的,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论。他在汉武帝下诏举荐“贤良之士”的时候,向汉武帝提出了 “天人三策”的建议。意思是说:天是有意志的,人世间的事物,是按天意存在和变化的。皇帝 是天皇的代表,皇帝的权力是天皇授予的,人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道。在天道之下,君臣、父 子、夫妻、兄弟之间,必须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礼节,绝对不允许违反这种礼节。他还说:“诸 子百家的学说妨碍皇帝的绝对权威,只有儒家学说才能保持思想上的统一。”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建议很适合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想重用董仲舒。可是,他的祖母窦太 后崇信“黄老学说”,极力主张清心寡欲,无为而治,武帝不敢得罪祖母,只好让董仲舒去做江 都相。后来他又改任窦婴为丞相,拜田羛为太尉,封赵绾为御史大夫,这三个人都是儒家的支持 小小年纪的汉武帝,登基不久便搜罗了这么多人才,早已为他的祖母窦氏所不满,便加紧了对朝 廷政事的控制,并声言朝中之事,无论大小,她都要过问。御史大夫却对武帝说:“太皇太后, 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不宜再多管朝中之事。”不料这话被窦太后知道了,便大发雷霆,立即 逮捕了赵绾和王臧,二人被迫自杀。并罢免了丞相窦婴和太尉田羛的官职,责备武帝误用匪人, 引他不孝,武帝拗不过祖母,眼睁睁地看着一班大臣遭到贬斥和杀戮,却也无计可施。只好等待 时机,再图后计。 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窦太后死了,21 岁的汉武帝开始独立处理政事。他先后把窦太后 安排的丞相、御史大夫等都罢免了。再任田羛为丞相。下令在政府里设置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 经博士,在五经博士下面设置了 50 名弟子。这些弟子只在五经博士的指导下攻读儒家经书,规 定每年进行一次考试,五经中能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优良的还可以做大官。后来,博士 弟子的人数增加到 3000 人。这样一来,学习儒家的经书便成了做官的主要途经,其它诸子百家 的学说便逐渐被排斥了。依靠儒家学说做了官的人,自然会按董仲舒那一套理论,来帮助汉武帝 治理天下,用儒家学说来教育后代。从那时候起,中央集权的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儒 家学说几乎完全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整个的思想文化领域。这便是历史上所说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评析 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最精彩的中国历史故事》.pdf”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pdf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pdf

哲学,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故事,康德,斯提波,柏拉图,问题,笛卡儿,阿里,亚里士多德,东西,狄奥尼修,世界上,最精彩,世界,人们,形而上学,泰勒斯,皮浪,罗素,智慧,哲人,研究,哥尼斯堡,庄子,思想,知识,老师,庄周

2020-08-06 #故事阅读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pdf

《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pdf

哲学,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故事,康德,斯提波,柏拉图,问题,笛卡儿,阿里,亚里士多德,东西,狄奥尼修,世界上,最精彩,世界,人们,形而上学,泰勒斯,皮浪,罗素,智慧,哲人,研究,哥尼斯堡,庄子,思想,知识,老师,庄周

2020-08-31 #故事阅读

最精彩的中国历史故事

最精彩的中国历史故事

荆轲,管仲,秦国,秦王,齐桓公,孙武,曹刿,楚庄王,秦王政,赵高,鲁庄公,大臣,齐军,大王,战争,赵国,齐国,人民,鲍叔牙,勾践,商鞅,宝玉,蔺相如,樊于期,秦孝公,秦舞阳,公子纠,吴王,吴国,地图

2020-04-17 #故事阅读

改革 最精彩的中国故事

改革 最精彩的中国故事

改革,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故事,新征程,进行到底,历史,惟其,中国改革,显勇,和意,当今时代,世界性,世界,中华民族,主题,人心,决心,光明,倒逼,任务,促进派,使命,前景,刀刃,初心,创造者,力度,史诗

2020-08-25 #故事阅读

最精彩的中国故事——狼来了注音版

最精彩的中国故事——狼来了注音版

孩子,故事,好奇心,大人,童话,神话,智慧,给孩子,高尔基,幻想世界,兴趣,克服困难,价值,中华民族,事物,光辉,历史,力量,古今,品性,头脑,天性,想象力,家长,寓言,心灵,感受力,所需,时间,智力

2020-06-19 #故事会

最精彩的中国故事——狼来了注音版

最精彩的中国故事——狼来了注音版

孩子,故事,好奇心,大人,童话,神话,智慧,给孩子,高尔基,幻想世界,兴趣,克服困难,价值,中华民族,事物,光辉,历史,力量,古今,品性,头脑,天性,想象力,家长,寓言,心灵,感受力,所需,时间,智力

2020-07-29 #小故事

最精彩的中国故事——狼来了注音版

最精彩的中国故事——狼来了注音版

孩子,故事,好奇心,大人,童话,神话,智慧,给孩子,高尔基,幻想世界,兴趣,克服困难,价值,中华民族,事物,光辉,历史,力量,古今,品性,头脑,天性,想象力,家长,寓言,心灵,感受力,所需,时间,智力

2020-07-29 #长篇故事

最精彩的中国故事——狼来了注音版

最精彩的中国故事——狼来了注音版

孩子,故事,好奇心,大人,童话,神话,智慧,给孩子,高尔基,幻想世界,兴趣,克服困难,价值,中华民族,事物,光辉,历史,力量,古今,品性,头脑,天性,想象力,家长,寓言,心灵,感受力,所需,时间,智力

2020-09-25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