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精选成语故事100篇

时间:2020-05-17 18:00:01

相关推荐

精选成语故事100篇

1、一挥而就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 南宋末年伟大的抗元民族英雄。同时,文天祥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在被囚禁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记录了他的英勇气概。 公元 1256 年,二十岁的文天祥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参加进士考 试。考试那天,他根据题目,就当时的一系列政治问题,写了一篇长 达一万多字的文章,主张改善朝政。他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连草稿也 没有打,一动笔就写,洋洋洒洒,从头到尾一口气就写成了。监试官 见了,当即向宋理宗推荐这位贤才。宋理宗看了他的文章,大为赏识, 亲自选定他为第一名。 成语“一挥而就”,常用来比喻写文章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 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 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 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 “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 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 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 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 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 3、千金一笑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 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 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 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 “褒姒s”,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 令放了褒国国君。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 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 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 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 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石父,是个会拍 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 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 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 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 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 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 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 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 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 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 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 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人发 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 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 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 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 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 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 来,只见一个樵qi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 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 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 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 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 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 的正卿q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 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 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 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 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6、大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杀死哥哥卫桓hun公,自立为国君。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 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a,怎 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 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 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 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 石连连点头。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 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 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 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 徇xn私情。7、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 吾分别逃亡到狄d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 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 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 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 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 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这事让重 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 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 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重耳听了很 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 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 把他送出了齐国。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 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 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 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 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 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 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 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 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 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 633 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 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楚军见晋军 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 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病入膏go肓hu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 生,便专程派人去请。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 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 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 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 得。”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 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晋景公听了, 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 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 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 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 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国,讨伐虢国必须经 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 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 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 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 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 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 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 “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 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 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 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果然,晋国军 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 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1、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 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 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 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 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 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 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 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 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12、卧薪尝胆 公元前 496 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 咐儿子夫差ch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 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 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hu赂l吴王。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 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 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 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 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吴国撤兵后,勾 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 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 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 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 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 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 的美色,过着骄奢sh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 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 482 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 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 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 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 473 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 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 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 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13、东施效颦pn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 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 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 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 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 哪里,胡乱模仿。 14、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 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 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 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 “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 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成语“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 15、知人不易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 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 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刚才那件 事的样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 们。”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 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 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 己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16、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 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 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 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 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 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 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 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 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成语“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 教为可耻。 17、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 离墓地很近,他就学了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 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学 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 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 礼跪拜,揖y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合 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成语“孟母三迁”,现在常用来强调环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8、孟母断机 孟轲k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与他母亲的严 格教育是分不开的。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 未到放学时间,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 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 夜地辛苦织布,赚zhun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 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lng子一刀剪断。小孟轲 见娘生这么大的气,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我一定改!”孟 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不管做什 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么能成材 呢”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习,成了学堂里有名 的好学生。 19、曾子杀彘zh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夫人哄儿子说:“你先 在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 要捉猪去杀。夫人就劝阻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 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正确教 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 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成语“曾子杀彘”,现在常用来强调教育儿童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 20、毛遂su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 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n郸d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 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 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 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 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 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 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 “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 又跨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厉声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 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 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 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 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 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 工作。 21、狡jiǎo兔三窟k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n养着许多门客。在 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 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 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 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 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 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 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 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 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 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 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 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 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庙, 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 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 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22、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 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 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 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 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 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 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 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 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 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 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 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 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 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 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 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23、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 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 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 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 “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 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 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24、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 去见吴王阖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 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 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 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 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 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 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 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 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 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 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 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 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25、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更 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来。”魏王 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吗”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 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魏王惊叹说:“你射箭的本领居然 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魏王说: “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 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 有长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 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26、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 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ng子帮他训 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 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 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 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 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 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 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 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27、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齐国 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 过失。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n奉命请来了 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庆祝淳于 髡请兵有功。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 “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 “此话怎讲”淳于髡回答说:“像今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 行酒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 喝一斗就醉了。”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 “假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这样可以喝八斗、一石了。 所以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 的事都是这样。” 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恶 “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28、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 朝政。大臣淳ch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 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 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 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 已,一鸣惊人!”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 发现一个破坏生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 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 震惊。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29、 三人成虎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 在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 “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 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 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 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 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 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30、老马识途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 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 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 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 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 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 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 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31、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 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 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 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 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 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 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 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 32、完璧归赵公元前 283 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 个无价之宝。秦昭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 座城池 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 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 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 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 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 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 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 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 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 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大王可能还没看见, 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 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 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 座城池 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 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 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 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 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 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 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 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 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 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 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 20 多位君主,没有 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 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 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 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 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 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 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 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 知道是非曲直了。”一席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 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 15 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3、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 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 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 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常不 解。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 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 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 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 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 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 蔺相如家请罪。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4、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 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 自己。公元前 260 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 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固守,与秦兵形成对峙zh 局面。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 兵,秦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 将。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40 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的人。 35、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 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 270 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 齐。范雎j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 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精选成语故事100篇”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成语故事》课文《成语故事》教案设计《成语故事》课件

《成语故事》课文《成语故事》教案设计《成语故事》课件

楚国人,夸口说,你什么,不上来,用什么,自相矛盾,张口结舌

2020-08-05

《成语故事》课文《成语故事》教案设计《成语故事》课件

《成语故事》课文《成语故事》教案设计《成语故事》课件

楚国人,夸口说,你什么,不上来,用什么,自相矛盾,张口结舌

2020-08-05

《成语故事》课文《成语故事》教案设计《成语故事》课件

《成语故事》课文《成语故事》教案设计《成语故事》课件

楚国人,夸口说,你什么,不上来,用什么,自相矛盾,张口结舌

2020-09-25

成语故事大全儿童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儿童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历史,成语,素材,语言,是我国,人民,儿童,含义,大全,故事,智慧,结晶,了解历史,可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学习知识,大有裨益

2020-08-02

成语故事大全儿童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儿童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历史,成语,素材,语言,是我国,人民,儿童,含义,大全,故事,智慧,结晶,了解历史,可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学习知识,大有裨益

20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