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时间:2020-05-16 03:24:01

相关推荐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亡羊补牢: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 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 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 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 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 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 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 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 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 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 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 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 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 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 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揠苗助长(拔苗助长):本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客观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 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道理。这 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尊重自然规律。 文章短小精练,先是用寥寥数语,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可叹又可笑的“揠苗者“形象, 然后又加以评论,可谓画龙点睛,使人顿悟作者的用意所在,叙议结合,相得益彰。 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与它相近的词语有: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战国 杯弓蛇影:也是一个典故,出自应劭《风俗通义怪神》,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病后 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 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 以为畏狐也。”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中原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楚国的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 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 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 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 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 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 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 滥竽充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 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2] 翻译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闵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闵 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3]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 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 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 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8、画蛇添足:画蛇添足,语出《战国策齐策二》。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 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 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 员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 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 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 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他洋洋得意地说: 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 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 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9、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yo)作画的神妙。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 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出处: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 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 释义: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一条 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10、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 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 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 于是他便放下锄头每天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11、自相矛盾: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来讽刺那些言行 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出自于《韩非子》,一则成语故事。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 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 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 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此人无以对答。12、南辕北辙: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战国策魏 故事: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 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 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 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 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13、坐井观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原道》:“坐井而观天,曰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这个解释。所以“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是:长期停留在井里看天。而不是坐在井里看天! 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 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 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 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哪!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 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海鳖左脚 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犹豫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 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 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 年有9 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 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 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14、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 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 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 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 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人。 15、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 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 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 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 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 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 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16、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 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出自《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 从前,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不用箭 就能使鸟掉下来。”魏王说:“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羸说:“可以。”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不用箭,拉了一下弦,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解释说:“这是一只有伤的鸟!” 魏王更纳闷了:“先生凭什么知道它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飞得慢, 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 除,一听见弓弦响声便奋力向上飞,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17、螳螂捕蝉: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 出处:《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作者刘向,西汉人翻译:院子中有棵树,树上有蝉。蝉在一边高声鸣叫,一边喝着树上的露水,却不知道 螳螂在蝉身后,它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想要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身旁也想要吃 它,黄雀正伸长脖子,想捉螳螂,却不知大树下有人正准备拿弹弓射它。 故事:吴王要攻打荆地,警告左右大臣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一个年轻侍从官员 想要劝吴王却不敢,便每天拿着弹弓、弹丸在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 个早上都像这样。吴王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要像这样打湿衣服呢?”侍卫对吴王回答道: “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 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有 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 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 王听后,说:“好啊!”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18、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它既是一个成语, 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 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 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墨守成规。 故事: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 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 “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 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 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9、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 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 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故事: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文王:“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 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 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 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 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 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 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20、抱薪救火:”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 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只 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扩大。 出自《史记魏世家》中苏代与魏安厘王的一段对话“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 故事: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 魏国连连战败。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当 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 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 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 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 天不会熄灭的。”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厘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 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 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 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21、鱼目混珠:把鱼眼珠杂混在珍珠中,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用作贬义。 反义词:黑白分明、泾渭分明、是非分明、一清二楚 近义词:以假乱真、冒名顶替、滥竽充数、浑水摸鱼 22、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出自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黔之驴》。 故事: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 (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 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 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 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 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 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 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 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 23、杞人忧天:成语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列子天瑞》中对其基本内容叙述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吃不好饭,睡不着 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终释疑惑。 24、南柯一梦: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比喻梦幻的事,属于中性。 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 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 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 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 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 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 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 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 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 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25、画饼充饥: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 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记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 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26、点石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文字改好。 出处 一个人特别贫穷,平时虔诚地供奉吕祖,吕祖就是吕洞宾,相传是道教的先祖。吕洞宾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一天忽然从天上降到他家,看见他家十分贫穷,不禁怜悯他,于是伸出 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片刻间,石头便化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吕洞宾 说:“你想要它吗?” 那个人拜了两次回答道:“不想要。”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 如果能这样,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那个人说:“不是这样的,我 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 吕洞宾忽然消失了。 27、塞翁失马:特指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故事: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 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未必不会是一种福气。”过了几个 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说不定 就是一种灾祸。”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 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 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 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寓言故事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弓影,来比,实际,东西,弓影杯蛇,比喻,标签,虚幻,成语解释,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2020-07-24

寓言故事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弓影,来比,实际,东西,弓影杯蛇,比喻,标签,虚幻,成语解释,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2020-07-23

寓言故事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弓影,来比,实际,东西,弓影杯蛇,比喻,标签,虚幻,成语解释,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2020-07-24

寓言故事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弓影,来比,实际,东西,弓影杯蛇,比喻,标签,虚幻,成语解释,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2020-07-24

寓言故事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弓影,来比,实际,东西,弓影杯蛇,比喻,标签,虚幻,成语解释,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20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