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2019年秋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精品教学设计共56页

时间:2020-05-14

发挥想象创编三篇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742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5 分钟。

第四单元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 虚构小说 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二、单元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 一、二、三 的情节等。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三、教材分析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2.桥 本课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重点是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利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的写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 1.感情地朗读,找出写老支书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深刻理解课文。 2.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讨论结尾点明人物关系的好处。 13.穷人 课文讲述了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十分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赞美了穷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重点是通过自读,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了解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 1.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心灵,分析作者运用对话和心里活动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好处。 2.了解作者托尔斯泰的情况。 14*.在柏 林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凄楚的故事:一位后备役老兵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但还是被迫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后再去参战。重点是读懂课文,从多层面理解课文。 1 1. 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2.讨论探究课文中两次出现 静 都是在什么情况下。 口语交 际:请你 支持我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 学会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 ,重点是交流时,把具体的理由说清楚。 1 1.小组内的同学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2.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习作:笔 尖流出的 故事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 1 学生复习本单元的三个故事,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提示学生认真读材料,注意到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性格等限制词语。 语文园地 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1 指导学生先回顾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再结合课文来想一想人物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多次读相关句段,感受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重点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尝试写出恰当的心理活动细节。古诗积累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快乐读书 吧 阅读故事,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验成长故事阅读的乐趣。重点是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1 借助文本,开发文本的功用。从课本单一地读懂内容,拓展出思想教育和学习写法的方面,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爱上阅读。 12.桥 课题 桥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 咆、哮 等 8 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4.理解题目 桥 的含义和小说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 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题目 桥 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 咆、哮 等 8 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 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通过描述事件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起学习课文的兴趣。 导入 新课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 咆哮、呻吟、祭奠 等。 课件 3 生字:咆哮 嗓 淌 哑 揪 呻 废 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 呻吟 搀扶 祭奠 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 1.结合 奠 字理解 祭奠 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新课 教学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 4 突遇山洪 1~4;疏导撤离 5~13;桥塌殉职 14~23;祭奠英灵 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交流句子带给学生害怕的感受,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洪水中人们的心情,从而体会老党支部书的伟大。 新课 教学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小结 拓展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 课件 5(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课堂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 o xi o shēn y n li tǎnɡ shā yǎ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 )的野马 ( )地喊 ( )的脸 ( )的人们 沙哑地( ) 痛苦地(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山洪 着,像一群 的野马,从山谷里 , 。 2.老汉 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 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3.村庄惊醒了。人们 ,却一脚踩进 。是谁 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 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 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答案 一、咆哮 呻吟 流淌 沙哑 二、( 受惊)的野马 (惊慌 )地喊 ( 清瘦)的脸 (乱哄哄 )的人们 沙哑地(喊话 ) 痛苦地( 呻吟) 三、1.咆哮 受惊 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2.清瘦 乱哄哄 3.翻身下床 水里 惊慌 你拥我挤 洪水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 桥 的含义和小说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课件 7 咆哮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 教学 新课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课件 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可丰富学生的感悟。 教学 新课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 咆哮 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 势不可当 的意思。 (板书:山洪 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人们 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4.出示课件 9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 在凸显人物精神的环节设计读一读、说一说的步骤,旨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层面,升华感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 新课 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 依次 的意思。 依次 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出示课件 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老汉 忠于职责 舍己为人) 四、 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 课件 11探究:课文为什么以 桥 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 桥 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 (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 7~22 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 重回题目,挖掘题目的深意,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欣赏到题目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 新课 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出示课件 12 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 危 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 跌跌撞撞、你拥我挤 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 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 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语言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比喻、拟人句的表现力,感受语言描写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进一步体会老汉的品质。 教学 新课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让学生找出除语言和环境描写之外的描写方法,就是想让学生注意到描写人物时要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多方面入手。 小结 拓展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板书 设计 12、桥 山洪 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人们 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老汉 忠于职守 舍己为人 课堂作业设计 一、 辨字组词。 咆( ) 淌( ) 呻( ) 舔( ) 废( ) 泡( ) 倘( ) 伸( ) 添( ) 泼( ) 二、 缩写下面的句子。 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2.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3.瓢泼似的雨水淌在老汉那清瘦的脸上。 三、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你先走。 老汉 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从这句话中的 蹿、舔 中我们能够感受到 ,这种感受还可以从文中的 一句中体会出来。 2.文中两次写到老汉 吼道 ,请你仔细读读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老汉当时的心理活动。 (1)当老汉看到一名党员没有站在队伍的最后面时,他会想: ; (2)当老汉把儿子推上木桥时,他可能会想: 。 3.读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当桥轰然倒塌时,老汉要喊什么?请你写下来。 4.读文章,用两个词语形容 老汉 的形象: 、 。 答案 一、咆哮 气泡 流淌 倘若 呻吟 伸手 舔手 增添 废物 泼水 二、1.死亡逼近。 2.人跑。 3.雨水淌在脸上。 三、1.洪水的凶猛、肆虐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1)怎么能这样,不配做党员! (2)快上去吧,谁让你是我的儿子呢! 3. 儿子啊,是我对不起你,可我们是党员,党员的责任就是保护老百姓 4.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党员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 桥 ,这正是课文以 桥 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 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 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结尾处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老支书只是许许多多优秀党员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 桥 ,这正是课文以 桥 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 老汉 和 小伙子 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 意料之外 ,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 情理之中 。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 大 ,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他像一座山。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 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 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河北省龙烟铁矿西二区小学、河北宣化第四中学就读。1970 年 3 月参加工作。先后做过锅炉工、修理工、车间主任、地质队长、机关秘书、宣传干部、报社记者、政府副市长等职务。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 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 19 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 1500 余万字。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基础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jiū chū l i shēn y n f i hu ( ) ( ) ( ) 2.同音字填空。 s 放( ) ( )庙 ( )乎 ( )养 j 奠 肆无( )惮 ( )往开来 万籁俱( ) 3.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 )的野马 ( )的人们 ( )的脸 ( )地喊 沙哑地( ) 痛苦地( ) 4.给下面句子中的 失 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失:①失;②没有把握住;③找不着;④改变常态;⑤违背;⑥没有达到目的;⑦错误,疏忽。 (1)我们做事要小心谨慎,以免造成失误。( ) (2)看到山洪咆哮而来,人们都大惊失色。( ) (3)老支书没有失信于人家。( ) (4)他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 ) (5)整个社会都很重视挽救失足青少年。( ) 二、句段推敲。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 4.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一)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爱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1.山洪是怎么咆哮的?请用 在文中画出。 2.比较下面的句子,哪句写得好,并说说理由。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3.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从 像一座山 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儿子。 1. 她 指谁? 2.她的丈夫和儿子分别指谁? 3.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什么关系? 4.想象写话。 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读美文,回答问题。 桥 在你一生当中,必定走过不少桥吧!它们有木架的、石造的、混凝土筑的,也有钢筋的。它们的功用都一样,使你踏着它,走到河的彼岸。它们都是默默地卧在潺潺的流水上。 有河的地方,就常有桥。当人们不耐与长久的舟楫,便架了木桥;当木桥朽时,便改为石桥;当石桥坏了,又筑起混凝土桥;混凝土裂了,再改成铁桥 所以同样是一座桥,千百年前跟千百年后,几经变更,桥的样式与材料也将改变,唯一不变的是: 它是一座桥 。一座让我们走、连起彼此、缩短距离的桥。 人就是桥。从知识未开的远古,到科学昌明的现代;从短暂易朽的独木桥,到坚固耐久的铁桥;自贡献微薄的小民,到影响深远的哲人,我们都在搬运桥的角色。上一代的桥毁了,这一代的桥又筑成了;这一代的桥朽了,下一代的桥又跟上了。只要人存在一天,便不能没有桥,千年万年,人们就是这样将历史文化的种子传递下去。 时代是洪流,我们就是这架在其上的桥。我们走前人的桥到对岸,又筑起我们的桥给下一代通过。我们知道:不论木、石、混凝土、钢铁,或是更新的材料,没有永远不朽的桥。但我们也知道:在这时代的洪流上,永远会有一座生命、历史、艺术、心灵的桥。 1. 桥 的功用是什么? 2.同样是一座桥,千百年前后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 人就是桥 ? 4.请你将第 4 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横线画出来,并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座山。 参考答案: 一、1.揪出来 呻吟 废话 2. 肆 寺 似 饲 祭 忌 继 寂 3.(受惊)的野马 (乱哄哄)的人们 (清瘦)的脸 (惊慌)地喊 沙哑地(喊话) 痛苦地(呻吟) 4.(1)⑦(2)④(3)⑤(4)③(5)② 二、1.比喻 2.拟人 3.拟人 4.夸张 三、(一)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2.第二句好,使用了比喻句,生动、形象。 3.在山洪暴发时,指挥人们撤退的老支书非常镇定、非常沉着。 (二)1.指的是老支书的妻子。 2.她的丈夫是老支书,她的儿子是那个被老支书从队伍中揪出来的小伙子。3.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4.老太太会在坟前哭诉着 老汉和儿子一路走好,我为你们骄傲! 5.乡亲们会哭诉着 你们父子舍小家顾大家,大家会永远记住您们的恩情。 四、1.使你踏着它,走到河的彼岸。 2. 它是一座桥 。一座让我们走、连起彼此、缩短距离的桥。 3.上一代的桥毁了,这一代的桥又筑成了;这一代的桥朽了,下一代的桥又跟上了。只要人存在一天,便不能没有桥,千年万年,人们就是这样将历史文化的种子传递下去。 4.时代是洪流,我们就是这架在其上的桥。 祖国是花园,我们就是花园里的花朵。 13.穷人 课题 穷人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读写 14 个生字,正确认读 汹涌澎湃、轰鸣、沉思、糟糕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 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 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 穷人)出示课件 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 2 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共鸣,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 导入 新课 列夫 托尔斯泰:19 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新课 教学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 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 2 3 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 5 第一部分(1 2 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 11 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 27 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 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在具体研究语言文字、体会语句内涵时,一般不能逐词逐句的去朗读、去品评,但是全程教学又不能出现盲区。因此安排这样一个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环节,不仅很好的避免了盲区,而且为下面的整体感知作了铺垫。 新课 教学 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 心惊肉跳 。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 寒风呼啸 海浪拍击 又黑又冷 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 心惊肉跳 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和感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工具性,并不意味着不要训练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恰恰应该在长课文的教学中予以关注。因此,本环节特意安排这样一项训练,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新课 教学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 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 十下,十一下 ,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 的理念,第一课时安排了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旨在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结 拓展 六、课堂小结 《穷人》一课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七、作业练习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课堂作业设计 一、辨字组词。 娜( ) 贱( ) 息( ) 林( ) 挪( ) 溅( ) 熄( ) 淋( ) 遭( ) 掀( ) 虚( ) 傲( ) 糟( ) 锨( ) 虑( ) 熬( ) 二、选词填空。 抱怨 埋怨 1.你没做好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不能( )别人。 2.我( )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清早的班车。 安静 平静 3.老师说: 班会就要开始,请大家( )。 4.南湖( )得像一面镜子。 宁可 也 与其 不如 5.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6.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三、按要求写句子。 1.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缩句) 2.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为陈述句) 3.桑娜的家里很穷。桑娜决定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话。) 答案 一、小娜 挪动 低贱 飞溅 休息 熄灭 树林 淋湿 遭遇 糟糕 掀开 铁锨 虚心 考虑 骄傲 煎熬 二、1.埋怨 2.抱怨 3.安静 4.平静 5.宁可 也 6.与其 不如 三、1.孩子睡着。 2.同死人待在一起是不行的。 3.尽管桑娜的家里很穷,但是她还是决定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 11 自然段)。 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与上节课的教学衔接,快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去。 教学 新课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 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教学 新课 (1) 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 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 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 4 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 嗯,揍我一顿也好! 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用 宁可 也 来说一说吗? ②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板书:非 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 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 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教学 新课 词)指名朗读(2 3 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5)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 熬 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 熬 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 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你看怎么办?得 给学生提出问题: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刚才分析桑娜的美好品质的基础上,学生一定也能从渔夫的言行上看出渔夫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 新课 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 皱起眉 脸变得严肃、忧虑 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 搔搔后脑勺 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嗯,你看怎么办? 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教师小结旨在再一次强调养育孩子要付出的艰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渔夫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小结 拓展 三、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 你瞧,他们在这里了。 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板书 设计 13、穷人 桑娜:温暖而舒适 勤劳 穷人 非 不可 善良 乐于助人 渔夫:神态、言行 心地善良 课堂作业设计 一、 读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特点,写出这样的两个词语。 1.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2.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二、下列句子中省略号起什么作用?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 ①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③表示语意的跳跃。 ④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 ) 2.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 ) 3.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4.我嘛 缝缝补补 ( ) 三、读句子,回答问题。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 是指 。 非这样做不可 反映了桑娜 的品质。 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这个句子是 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答案 一、坚定而执着 光荣而伟大 二、1.① 2.② 3.③ 4.④ 三、1.把邻居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心地善良 2.环境 衬托 教学反思 《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 长文短教 ,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 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 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2019年秋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精品教学设计共56页”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2018年秋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写作《学习改写》名著导读《小浒传》教学课件

2018年秋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写作《学习改写》名著导读《小浒传》教学课件

武松,林冲,范进,大虫,梁山,宋江,晁盖,绰号,鲁智深,人物,王伦,原文,那大,孙二娘,事迹,老虎,众人,哨棒,头领,情节,故事,西门庆,潘金莲,高俅,性格,水浒传,语言,银子,人物简介,主题

2020-08-09 #经典故事

统编(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单元习作范文汇总 给孩子收藏!

统编(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单元习作范文汇总 给孩子收藏!

语文,作文,孩子,上册,单元,下册,老师,小同,统编,习作,同学们,大熊,成绩,小学,小学生,年级,淘宝,范文,认真学习,阶段,黄冈,给孩子,语文作文,文里,下嘴,好的,下学期,分水岭,低年级,人教版

2011-08-12 #经典故事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童话,鸟儿,学生,故事,角色,引导学生,习作,教师,灯火,国王,时间,词语,符号,地点,玫瑰花,插图,课文,教材,让学生,教学,会很好,小河边,童话故事,动作,朋友,同学们,蚂蚁,奶酪,心情,队长

2020-06-05 #故事大全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童话,鸟儿,学生,故事,角色,引导学生,习作,教师,灯火,国王,时间,词语,符号,地点,玫瑰花,课文,教材,插图,童话故事,会很好,让学生,教学,小河边,动作,朋友,同学们,奶酪,蚂蚁,心情,丰富的想象

2020-07-30 #长篇故事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童话,鸟儿,学生,故事,角色,引导学生,习作,教师,灯火,国王,时间,词语,符号,地点,玫瑰花,童话故事,插图,课文,教材,会很好,让学生,教学,小河边,动作,朋友,同学们,奶酪,蚂蚁,心情,丰富的想象

2019-05-28 #小故事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鸟儿,学生,童话,故事,角色,国王,教师,符号,时间,习作,玫瑰花,灯火,地点,词语,会很好,引导学生,同学们,教材,课文,小河边,让学生,教学,句子,插图,童话故事,朋友,些什么,长得像,锦囊妙计,特点

2020-07-09 #故事阅读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鸟儿,学生,童话,故事,角色,国王,教师,符号,习作,时间,玫瑰花,灯火,地点,词语,会很好,引导学生,同学们,教材,课文,小河边,让学生,教学,句子,插图,童话故事,朋友,些什么,长得像,锦囊妙计,三要素

2013-03-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鸟儿,学生,童话,角色,故事,符号,习作,时间,教师,灯火,地点,词语,国王,会很好,同学们,教材,课文,引导学生,让学生,教学,玫瑰花,童话故事,句子,插图,朋友,些什么,长得像,小河边,锦囊妙计,三要素

2007-05-30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