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河南民间故事

时间:2020-05-04 23:36:01

相关推荐

河南民间故事1.牲口生日 “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顿炒大米饭”这这话是指导林县民间给牲口做生的习俗而言。 传说,元末,贫苦人家的儿子朱元璋,终日给财主放牛,每天连猪狗食都吃不饱。有一年七 月十四晚上,财主在家里吃喝赏月,朱元璋却在山上饿的肚子咕咕直叫,便和伙伴将一头牛 杀掉用柴烧着吃了,他把牛尾巴插进山缝,谎说牛钻山缝了。次日财主来山上一薅牛尾巴, 真的“哞哞”地叫了几声。从此以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成了牲口的“生日”。这天东姚、 任村等乡还相继兴起来“点花山”和“对鞭”活动。 这故事出在林县姚村乡三孝村。那里有一郭巨墓,人们在谈论家常时,常以郭巨埋儿的典故来教育后代。传说汉时郭巨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其母舍不得吃,总是偏待孙 子,郭巨见母惜子而消瘦,心里很难过,便同妻子商定,把孩子埋掉,以保老母之命。于是 将孩子哄到野外,欲活活埋了,但在掘坑中得到一釜黄金,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 釜,用于赐汝。”(民国《重修林县志》)郭巨得金解除了衣食之难,儿子出免了一死。从 此,郭巨“孝子名扬”。元时将郭巨埋儿孝母编为“二十四孝”之一,在全国宣传。林县民 间为他立碑、修庙、竖牌坊,建了坟墓。 3.虎头鞋 林县民间爱给孩子做双虎头鞋,以避邪防灾。相传很早以前,在太行山脚下有个姓李的, 靠打柴过日子,三十多了还没讨上老婆,山里人叫他李大。李大是个好心人,有一天上山打 柴,遇一老奶奶赐了她一张姑娘绣虎头鞋的画。回家后,将画儿贴到床头,晚上李大准备睡 觉时,那画儿上的姑娘竟从画上下来,要同李大作夫妻,李大一见画上的姑娘变活了,长得 美人儿样的。喜欢的不得了,从此以后,姑娘每天夜里从画儿上下来,天亮就又到画儿上去 了。后来,画上的姑娘生了个胖小子,叫小虎。一晃7 年过去了。一天,小虎穿着虎头鞋, 随父亲一块上山砍柴,路遇恶霸拦路,小虎虎头鞋上的老虎突然跑了下来,一口咬死了恶霸, 而后又回到了鞋上。 4.大梁挂红 林县民间盖房子要在大梁上挂红,并用红纸写上“上梁大吉”等字样。传说很早以前,有一 秀才武良新赴京应试未中,归途中在一棵大树下遇难,被一女子搭救,结为夫妻。这一女子 便是这一棵树的化身。数年之后,皇帝要修一座宫殿,选准了那棵大树,可是怎么也找不到。 武良新就将此事告知其妻,其妻真诚相待,告知其夫:“要想把树砍,需在三月三,时辰不 能差,鸡叫头一遍”。武良新盼官心切,将天机告知皇上,皇上立即派员把树伐倒运至京城, 并封了武良新的官职,从此他抛弃了前妻,在朝中另娶官宦之女,寻欢作乐。可是在上梁那 天,千人移不动,万人立不开,寻欢作乐。可是在上梁那天,千人移不动,万人立不开。夜 间仙女给皇上应了个梦:“要想大梁上房,武良新人皮披上梁。”皇上醒后,下令将武良新 的皮剥下披在了大梁上,果然大梁腾空而起,稳稳当当地放在了墙上。从此以后,人们先用 兽皮披梁,几经演变,又以红绸子披梁,写红帖子上梁。 5.泰山石敢当 林县民间十字路口的墙上,多见石或砖上刻有“泰山石敢当”,以避邪气对家庭的“冲 撞”。相传泰山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专捉妖降怪,哪里有妖风,他就到那里去降。但是捉 不胜捉,降不胜降。他想天下这么大的地方,我怎么管得了呢?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 找石匠打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墙上, 那妖就跑了。所以人们盖房子垒墙的时候,习惯于刻个“泰山石敢当”的字样垒在墙上。 6.大年初一挂“破”灯 过春节时,家家喜欢在门口挂一灯笼,以示欢庆。但林县的灯笼却别有一格,非挂“破”灯 不可。此灯用竹篾编出一个鸟笼般的笼子,裱上粉纸,外贴剪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红纸,下边 剪破壑沿,其故事就引在下边的“壑沿”上。相传,姜子牙封神时,其老婆上殿要位,姜子 牙不予,经众神讲情,才免强给了她个“穷神”。但想起自己老婆平时奸、懒、滑、馋,心 眼狠毒,她要到哪家,那家就非穷得家破人亡不可。便大声喊到:“穷神,你听着,你以后 要见破即走”。所以人们每逢大年初一,总要在大门口挂一个“破灯笼”显示出破,让穷神 走开。 7.忏逆媳妇 传说民间有一农妇生了一个独生子叫李原,因生活所迫,李原经常外出,家中留下老母和 其妻王小姐,每当李原外出回来后,其母都要向儿子哭诉媳妇不让吃饱的事情。二月二这天, 李原责问其妻王小姐,王小姐却硬说婆母昧了良心说瞎话。为了取得丈夫的信任,她就端扁 食喂狗充母食,中午将煮好的扁食,由李原在灶边看着,王小姐亲手送至。李原问其母是否 吃饱了扁食,母说没有吃。李原很生气,王小姐却骂婆母昧良心,闹得李原黑白难分。此事 龙王在云中看得很清。一个响雷,将狗和王小姐劈死,扁食从狗肚里溢出来,李原才恍然大 林县民间每年正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送穷灰,为的是在新的一年里,撵走穷困,迎来幸福。民间传说“年”原是个大怪物,有一天仙家洪钧骑着它上天。走时,“年”把它的儿子 “蛩”(qiong,古书里指蟋蟀)留在了人间。蛩这种动物,虽说不象它爹“张口吸人谋害 生命”那样历害,但它到了谁家,谁家就穷。所发人的把蛩叫做穷。穷有三怕:一怕看见红 颜色,二怕听见爆竹声,三怕闻到香柏味。因此,人们过年家家门上贴对联,鲜红耀眼;院 里放鞭炮,声声不断,屋内点香柏,烟雾缭绕。逼得穷躲到了煤渣圪道,不敢出来 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都不掏煤渣,害怕惊动了穷,惹出了是非,直到初五才将它送出去。9.夫妻分居 林县南北风俗不一,县北可发夫妻在娘家同居,而县南却绝对禁止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明朝年间,县南有一户人家的闺女,长得非常俊俏,和某庄一姓张 的儿子成亲。由于 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夫妻互不认识,拜过天地后的第二天就叫回娘家,有一浪子晚上趁机 冒充其夫住一屋。待女子回婆家详细观察其夫后,觉得办了亏心事,对不起其夫,便含恨悬 梁自尽,娘家也有苦难言。此后县南就禁止夫妻在娘家同居。后来又说同居对娘家不吉。 林县人办丧事,有压纸与揭纸的礼仪活动。压纸去时哭,回来不哭;揭纸去时不哭,回来哭。这是为什么呢?传说,唐朝初期,药王孙思邈以四海为家,为穷人治病。他会使人起死 回生,为了不让百姓往返找他,便对病人说:“你们不要到处找我,只需将病人的姓名、地 址写在纸上,压在十字路口,我路过见到,就到家去医治”。众人都照药王的话办,果然很 多病人得到了医治。人们一般压纸去时悲痛欲绝,回来时还阳在望;揭纸去时充满希望,回 来幻想破灭,故有上述习俗。 11.随耧秀耧 人们播种时多用耧耩地,歇息时,常望着太行山顶的白婉寺讲述耧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 那里住着一个漂亮的女子,名叫婉儿,很少丧母,随父亲打柴过日子。山下的一个恶霸多次 上山逼婚,为逃避灾难,父女俩搬到了绝壁山顶。婉儿心灵手巧,她用荆条编啥像啥,编鸟 鸟会飞,编狗狗会叫,感动了上帝,让何仙姑赐给了婉儿一张耧图。婉儿照图编成后,放在 山顶上,耧便自动地在山顶上穿石破土,随即满山谷穗金黄,父女俩再也不愁吃穿了。后来 人们仿这耧做成了木耧,一直沿用至今。 12.黑心柿树 林县是柿子的故乡,柿树遍及整个山庄窝铺。可柿木用处不多,因它是黑心。这里有个故 事。汉时,刘秀被王莽撵的心惊胆颤,躲进黄华山的桑树林中,仰面挺在树下,张大嘴喘息。 一阵风过,树上纷纷落下椹子,有几粒正好落在他的嘴里,片刻之后,饥渴全消,精神复原。 转眼间刘秀称帝34 年,于建武中元二年晏驾。玉皇大帝念其治世有功,封为“草木仙吏”, 专管世间树木花草之事。一日清闲无事,忽然想起王莽追杀至太行黄华山时树果救驾之恩, 但忘了是何树之果。为报此恩,便赐“是树活千年”这句话被柿子树钻了空子,立即叩拜道: “谢草木仙吏之恩”。桑树一步来迟,一怒之下,气破了肚皮,至今桑树总是崩裂。刘秀晓 得后大骂柿树:“黑心!”。众树出皆指责柿树是黑心货。从此以后,柿树便全部都是黑心 林县民间传说:“林县本来应该出很多官,却变成了泥水匠。”相传,林县城东南的龙头山是一条活龙,白天静静地躺着,夜晚缓缓蠕动,为的是能够喝到城南大池里的黄华圣水。 龙一旦喝到圣水,就能脚蹬金银山,触角冲上天,长双铁翅膀,飞向红日边。到那时,林县 五谷丰登,六业兴旺,还要出一斗芝麻官儿呢。可惜的是,在龙头快要蠕动到面大池时,有 人在龙的头部建起了一座7 层砖塔,将龙压得动弹不开,无法喝到黄华圣水。使本来应该是 出一斗芝麻官的林县,变成了出一斗芝麻的泥水匠。 14.三聘台 相传,商朝时,有个宰相那时叫阿衡名叫伊尹,他出生在嵩县伊河岸边莘乐沟的一棵空 桑树里,有个姓尹的采桑女听见树壁内有哭声就把他抱回家中,取名伊尹。 伊尹长大后聪明伶俐,开荒种田、栽桑养蚕,什么都会干,他还学着尧舜的办法治理乡郡, 百姓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当时,还是夏桀当王,他十分残暴,百姓们叫苦连天,但谁也没有办法。成汤是夏桀手下 的一个部落官,他时常劝谏夏桀,但夏桀根本不听。后来成汤听说伊尹治理天下很有办法, 就想把他弄到身边。 成汤知道那些有本事的人都有一股子傲气,派人去请他肯定不会来,便亲自去请。 第一次,伊尹正在用牛耕地,听说成汤来请他,便撇下牛跑了。成汤到地里一看,叹了一 口气说:“唉,人不在而牛在!”此后,这个地方就取名叫“牛在”,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在 隔了些时候,成汤带着礼物又来请伊尹。伊尹听说后,就沿着伊河往东跑,眼看成汤快要撵上了,伊尹急中生智,躲进伊河的一个弯曲的山沟里。后来,这里也成了一个村子,取名 第三次成汤又来请伊尹,这次他早早就坐在一个高台上,在高台上看见伊尹走过来,成汤就向伊尹诉说着自己治理国家的决心。伊尹听了很受感动,便跟着成汤走了。 后来,伊尹助成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并做了商朝的阿衡。 因为成汤三次请伊尹,第三次终得成功,人们便在那个高台上盖了座房子,以后形成了村 庄,取名“三聘台”。 15.洛阳纸贵的故事 在印刷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诗歌和文章都是靠读者手抄流传的。在中国历史上,一位叫 左思的文学家,因为写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以至于贵族富豪们争相传抄,因而引起市场上 纸张价格陡涨,一时传为佳话。 故事的主人公叫左思,他生于250 年,是中国晋代文学家。左思相貌丑陋,从小天赋并不 是很高,他学习过书法和鼓琴,都没有学成个样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才发愤读书,写 得一手好文章。 左思20 岁那一年,妹妹左芬被选入王宫,他的全家因此迁往国都洛阳。这使得左思有更 多机会接触上流社会的文人学者,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写出了传世名篇《三都赋》。 《三都赋》大约写成于左思30 岁的时候。作品问世后,当时的文学家皇甫谧作序,张载作 注,先是在文学圈内传播,后来贵族富豪们附庸风雅,也纷纷加入了传抄的行列,结果洛阳 街头的纸店供货吃紧,纸张的价格也随着不断上涨。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故事。 那么《三都赋》到底是怎么样一篇文章呢?赋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讲究 对仗和运用典故,行文力求辞藻华美。“三都”指晋之前的三个诸侯国蜀、吴、魏的国都。《三 都赋》包含《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每篇赋中都借假想人物之口,描绘和评论 当地的形势、物产和制度。但整个作品的成就还不单单在形式上,更在于内容上。左思为了 创作这篇作品,花了大量的时间考证典籍,并实地调查,力求所引用和描述的事物真实。等 材料准备好之后,左思在自己家里、院子里,甚至厕所里,到处布满了纸和笔,以便于自己 有了灵感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记下来。就这样殚精竭虑,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 《三都赋》比较广泛地反映了中国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涉及到当时朝野上下都 关心的内容,像统一全国等问题,因此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好评。 实际上,作为一名文学家,左思并不是仅凭一篇作品就流芳后世的。除了《三都赋》,他 还写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其中著名的是他的《咏史》组诗。在这些诗歌中,左思用朴实的语 言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成为后世许多诗人效仿的榜样。 16.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 多外逃未归。白居易32 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 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 拜祭先人。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介公欲付银两,船 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 找到先茔。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 黄色神鹿, 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 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 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 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 有口皆碑。 17.将军拜墓 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 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军心混乱。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 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 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 阳。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 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 “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 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待冯大将军话音刚落,老翁已悄然消失。冯玉祥将军迅速回马, 重返洛阳,专程修复了白公之墓。修墓时,他惊奇地发现,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 然洞穴安葬白公,惊叹:“真乃绝地也!”从此,大将军冯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阳民间 传为佳话! 18.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种植着清一色的白牡丹,盛开时节,如玉似云,十分耀眼。据说, 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传,唐元和年间,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风:“红牡丹为富贵,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 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种花者干脆将白牡丹连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时,白公因母病逝,辞 官丁忧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兼济天下”之志不能实现,十分苦恼。见白 牡丹被如此冷落,联想自己的处景,随吟诗道:“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 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公怜悯白牡丹,他将被抛弃的白牡丹收集起来,“众嫌我 独赏,移植在中庭。”从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阳履道里,所养植的白牡丹已是 琼玉满园。这年冬季,白府院内的白牡丹忽然开放,与白雪竞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请来 亲朋友好友以及“九老会”的成员前来赏花,轰动洛阳。赏花毕,公设酒宴招待众人,送别客 人回府,忽见一群美貌少女着白衣,戴玉花,从牡丹丛中走来,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声高 唱:“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下漫夸兰……”白公酒醒后,欣喜不尽,意 识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临终,他嘱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种值白牡丹。 19.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后裔中流传最广泛的当属“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阳地区一部分白 姓为“石敬塘”之后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为正宗白居易后裔。 传说,白居易与“石敬塘”同朝奉君时。有一次,“石敬塘”与皇上娘娘下棋,一阵风吹过, 棋子撒落满地,“石敬塘”捡棋子时,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脚,娘娘大哭,告于皇帝,皇上大怒, 传旨:“将调戏娘娘罪人石敬塘家灭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后,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见白居易 上来奏本,赋诗一首:“大胆石敬塘,敢摸娘娘脚。居易来保奏,究竟为什么?”面对皇上的 质问,白公也赋诗对答:“不是石胆大,并非想作恶。风吹棋子落,误摸娘娘脚。”尽管白居 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脱家灭九族之厄运。部分石姓将祖茔的“石”字上面一横涂去, 真于“口”字中,变“石”为“白”,逃脱了朝廷的追杀。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为白姓了。 该传说实为荒唐之传说,因石敬塘为后晋人,比白公所处的唐代晚百余年,不可能同朝奉 君。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白公当朝面君,直言敢谏。编选此故事的人用意在于此也! 20.白鹿救驾 相传唐李渊平定西方以后,派儿子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当时盘踞洛阳的是郑王王世充。 王世充手下有员战将名叫单雄信,有勇有谋,武艺高强。秦王率部多次与之交战,不能取胜。 一天夜晚,月明星稀,秋高气爽。秦王在山上散心,信马由缰,不觉来到王世充的营地附 近。秦王看看四下无人,便偷偷地观看敌方的部署。 忽然一声断喝:“贼人大胆,休走看刀!”原来单雄信巡营来了。秦王一看不好,回马便 走,单雄信扬鞭催马,紧迫不舍。由于秦王的座骑是一匹白龙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 鞭下去如风似电,秦王把单雄信撇得老远。单雄信看看无奈,便张弓搭箭,想射死秦王。正 巧秦王走人—片低凹地,看不清。于是单雄信一跃而起,站立于马背之上,目视秦王正好在 他的射程之内。只见他开弓似满月,箭去如流星,眼看着秦王就要丧命,说也凑巧,从秦王 身边的树丛中窜出一头白鹿,与秦王并马而行。秦王听见风声,知道大事不好,急忙伏于马 背,也许是这风声惊动了白鹿,只见它往上一跃,正好以身体挡住了射向李世民的箭,当场 倒地而亡。李世民趁机逃回。 在战事结束以后,为了报答白鹿救命之恩,秦王李世民在白鹿死亡的地方盖了一座规模宏 大的“白鹿庙”,并把附近的村庄赐名“白鹿庄。” 据说,这个“白鹿庄”就是现在孟津县送庄乡的白鹿庄村。 21.鲤鱼跳龙门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 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 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线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 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 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 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 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 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 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 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 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 鱼的客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 成龙,归来伴凡鱼。” 22. 蔡襄造洛阳桥的传说 传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拔剑剖腹,将肠肚抛落在洛阳江中。后来,这些肠肚变成了 龟精蛇怪,不时兴风作浪,危害过往船只。 一日,一只渡船过江,龟蛇作怪,大风狂吼,浊浪翻滚,眼看渡船被弄得要翻过去。这 时,天上传来了喊声:“蔡学士在船上,不得无礼!”龟蛇两怪听了,吓得钻入江底。只一 会儿,江面又风平浪静。船上的客人很惊奇,相问谁是“蔡大人”,全船没有一个姓蔡的, 只有一个怀孕妇女,丈夫姓蔡。那孕妇心里清楚,就对天暗暗许愿:“我这胎若能生下男孩 子,长大后一定要叫他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便利过往客人。” 那孕妇果然生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蔡襄从小聪明伶俐,二十岁那年中了进 土,后来授封端明殿大学士,很受皇帝的器重。他在京城时,挂念着建造洛阳桥之事。但当 时朝廷有规定:不准文武官员回原籍做官。 有一天,蔡襄要陪皇帝游玩御花园,事前,他暗中叫一个太监,预先在路边的芭蕉叶上, 用毛笔蘸蜂蜜写了八个大字,蚂蚁嗅着香甜味,都围来叮蜜,排成了字阵。皇帝经过这里便 顺口念了芭蕉叶上的字:“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赶紧跪下谢恩。皇带笑着说:“朕 只是念叶子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一直跪着不起来,说:“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于臣?” 接着,又将母亲许愿造桥的事情对皇帝讲了一遍。皇帝也很感动,就派他到泉州府做太守了。 后来,蔡襄就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洛阳桥。 23.河南杂烩菜的由来 河南人遇到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来客,总爱做一大锅杂烩菜来招待客人。杂烩菜就是把白菜、 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 锅。吃时,一人一碗,或配蒸馍,或配白米饭,既简单方便,又经济实惠,这种就餐形式在 河南一带由来已久。其实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杂烩菜,而是叫做“炸桧菜”。关于它,至 今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南宋时期,金兵屡屡南犯,赵宋王朝摇摇欲坠。当时朝廷内部分作两派,一派主和, 一派主战。身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张抗金,被奸相秦桧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丢了官职。 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后,对朝廷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常常约上三五个好友饮酒作诗,打 发时光。 这一年,时逢朱敦儒六十寿辰,便邀集了一些亲朋旧友前来小聚。不料这时突然从京城临 安传来消息说,抗金元帅岳飞因接连打败金兀术,惹恼了被金国收买的奸相秦桧,秦桧遂与 其妻王氏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一时间,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 朱敦儒哪里还有心情饮酒欢聚,但客人既已前来赴宴,又怎能让他们空着肚子回去。于是朱 便吩咐家厨:“今日不饮酒,也无需摆那些盘碟,只把备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 上蒸馍端来即是。” 想来这些亲朋旧友都是些养尊处优的人,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喝顺了美酒佳酿,如今 这一碗碗粗制的熬菜哪里咽得下去!朱敦儒见大家迟迟不动筷子,便夹起碗中一个丸子说: “如今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元帅一生精忠报国,竟然惨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我恨 不能砍下秦桧的头颅下油锅??”,他的话还没说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来,义愤填膺地 说:“大人,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是秦桧的肉,粉条就是秦桧的肠 子。来,我们大家一起把秦桧这厮吃下去,替我们的岳元帅报仇!” 于是,满座客人一齐响应,纷纷拿起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个精光。菜吃完 了,有人问:“该给这道菜起个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说:“就叫‘炸桧菜’吧!” 很快,这件事传入了民间。人们出于对秦桧的愤恨,纷纷做起“炸桧菜”吃。后来,因为 这道菜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烩在一起做成的,所以,人们就将它叫做“杂烩菜”。 24.洛河北岸“窈娘堤” 洛阳八大景之一的天津晓月,讲的是唐宋时期天津桥今洛阳桥东边一带景色的娇好。凌 晨时分,残月尚存,晓雾蒙蒙中,桥上车水马龙,桥下亦波光粼粼,一切全似仙境。这在今 日,景色亦属赏心悦目,令人心醉,何况在那自然环境尚未受到污染的百千年前呢? 这美丽的地方,却曾发生过一个令人悲伤的抗暴殉情故事。 相传武则天执政时期,补阙官名乔知之的婢女窈娘,能歌善舞,色艺冠时。乔十分宠爱 她,且因此不再婚娶。 不幸,武则天那个霸道的侄儿太常卿武承嗣闻知,强行夺走了窈娘。乔知之痛恨成疾,在 细绢上写一首《绿珠怨》,用重金买通武的守门人,送给窈娘。诗写道:石家金谷重新声, 明珠十斛买娉娉。昔日可怜偏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君家闺阁不曾观,好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娇矜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年离恨在高楼, 一代红颜为君尽。这首诗借石崇爱姬绿珠殉情坠楼的故事,抒发了对权贵武承嗣娇横的恨、 对心上人窈娘的思。窈娘读罢诗,悲伤痛哭,饭食不下,益加思念乔知之,终于一怒之下, 将诗绢藏于裙带中,偷跑出武府。她刚刚跑出正南的应天门今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之间 不远,琥家的爪牙就追来了。窈娘不愿重落虎口,就跳进附近一口井中而亡。爪牙们打捞出 窈娘,武承嗣发现了她裙带里藏的诗绢,恨得咬牙切齿,就罗织个罪名,将乔知之杀害了。 许是洛神也同情窈娘的遭遇,呜呜痛哭,河水暴涨,冲毁了坚固的天津桥,一直漫到窈娘 投井处,淤填了这口深井。 后来,天津桥北岸重修了河堤,百姓们同情那对不畏权势、生死相爱的主婢,就叫这段河 25.河南商丘的来历商丘城西南三里,有一座十来丈高的土台,人们都叫它“阏伯台”,台上有一座庙,人们 叫它“火神庙”。说起阏伯台和火神庙来,倒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 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 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 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 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 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老百姓回答: “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 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 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他不禁长叹一声,心里想:咋能想个办法让火不灭才好。想了一 会,他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 灭,是关系着这里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 如何?”阏伯是个忠诚、听话的人,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 (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不好。他先带领百姓从 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并想办法堆成一个土丘,把火种置于丘上,上面搭上一个遮雨的蓬子, 这样,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然后,他又亲自带领人们四处寻 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商”的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 火经久不息。大家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 阏伯死后,人们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 种的土丘上,按照当时的风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坟上添一包黄土。因而,土丘被堆 得越来越大。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土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时间长了,“商丘” 便成了这儿的地名,直到现在。 26.信阳毛尖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 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一个叫春姑 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一天,一位采药 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 的宝树。 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 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泉水中飘来一 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 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摘下的种子必 须在10 天之内种进泥土 ,否则会前功尽弃。想到10 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 们,春姑难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尖嘴 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画眉鸟。小画眉很快飞回了家乡 ,将树籽种下,见 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起来。 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 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不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的小画眉,她们 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从此以后,种植 茶树的人 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27. 原阳烩面的传说 原阳烩面是响当当的名吃,听说过的吃过的人很多。可原阳烩面的故事,听过的人就不多 宰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但追敌逼迫,情形紧急,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 痊愈。于是策马谢别。 李世民即位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吃过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 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回民母子,以厚加赏赐。还真是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那母子。 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麒麟面。 后来,因为四不像极其稀少,觅猎困难,武则天为此杀几贡使仍无济于事,只得取山羊代 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称山羊烩面。但是经御厨、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 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长盛不衰。 清代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难,仍牢记烩面补身祛寒,多次差总管李 莲英诏贡山羊做烩面食用,及时解除了寒疾病险。直到清末满汉全席宗师御厨庞恩福因不甘 宫庭御膳房苛律束缚,逃出皇宫隐居黄河河南段后,正宗的原阳烩面才传艺民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阳烩面日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青睐。原阳烩面也以其汤肥肉瘦、浓香 爽口、营养丰富、独特的风味而享誉全国。 28.饺子摆放的讲究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 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 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 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 放99 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 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 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 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和成 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 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 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 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 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 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 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 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 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29.客家文化与中原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个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 模的流动迁徒和环境的险恶,迫使他们摒弃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员,并以坚忍 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但 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实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遍布 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带有中原文化的印痕,虽然历时久远, 但他们代代相习,不断传递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是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 化,由于它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所以,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 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 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然而,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战乱、国 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 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中原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时时振动着这些 移民的灵魂,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和汉文化精神始终难以分离。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 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变,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 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这样,客家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一是有意识地对 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 文化的特质。不管是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 30.商丘清凉台的传说清凉台在商丘古城西北三十五里的地方,传说建于战国时期。古时候,是中原有名的风景 区。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来过这里游览,宋朝的开国皇帝赵胤曾在这里避过署。直到清朝,还 仍以它的风景秀丽吸引着四方的文人墨客。它是归德七台之一。说起它的来历,民间至今还 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商丘城在战国时期宋城,是当时宋国的国都。战国末期,由于宋王偃荒淫无道,所以宋国 在当时又被称为“桀宋” 传说,当时宋国乡下有一个青年,名叫韩凭,父母早亡,家中只 有他和妻子何氏。韩凭自幼读书,很有学问,就想到都城去做官,好为百姓做事。妻子何氏 把他送出去好几里,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不管做得成官做不成官,都要早早给家里捎信来。 韩凭说:“你放心,宋王要给我官做,我马上派人来接你;要不给我官做,我就仍然回来种 谁知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既不见人,也不见信。何氏整天睡不安,坐不宁,连饭也吃不下。难道会出什么意外吗?她焦急得一会儿也不想待在家里,收拾收拾 行李,便匆匆忙忙到都城找丈夫去了。 原来韩凭到都城去见宋王,宋王偃见他满腹经纶,就把他留在自己身边,辅助自己料理国 务。韩凭是个很能干的人,什么事情都处理得很好。宋王偃便把所有的国务都推给他,自己 只顾整天让美女陪着钦酒作乐。韩凭一天到晚忙得头不是头,脚不是脚,不要说顾不上回家 接妻子,就连给妻子写封信,都抽不出时间。 这天,宋王偃出外游玩一阵,正要回宫休息,忽见路边有一个乡村女子在问路。这女子虽 然衣服褴褛,却长得花容月貌,光彩照人。宋王偃神飘荡起来,立刻命人停下车辇,把这一 女子唤到跟前,一问,原来是韩凭的妻子,找韩凭来了。宋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人把女 子拉上车,跟他回宫。来到宫中,宋王对她说:“我是一国之主,爱你容貌,想封你为妃, 你意下如何?”何氏说:“大王这话不该说!我虽是乡民,也懂得点道理。我和韩凭是结发 夫妻,恩爱无比,怎能贪图富贵,停夫再嫁呢?”几句话说得宋王无信可对。他心想:这女 子还是舍不得韩凭,我不如绝了他这个念头,看她还有啥话说。他命人去找韩凭,叫韩凭休 了何氏,可韩凭宁死不干。而且韩凭听说妻子徒步走了几百里路程来找他,又想自己出来求 官时与妻子说的话,非常惭愧,非要立即和何氏见面不可。宋王偃见不能达到目的,便 怒贬了韩凭的官职,罚他做奴隶,叫他身戴枷锁,到宋城西北二十五里的地方去修清凉台。何氏听这消息,大哭了一场。宋王偃天天晚上来逼她,她说:“你要是再逼我,我只好死 了。”宋王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便威胁说:“你要是再不答应,我就把韩凭杀了。” 何氏无法,想了一会儿,对宋王说:“你能准我三件大事,我就答应你。”宋王问她哪三 件大事。她说:“第一件,在我和你成亲之前,必须叫我跟我丈夫先见一面;第二件,从今 天起,不准你再虐待我丈夫;第三件,今后不准你再选美女进宫。”宋王偃听了,连连答应 说:“这有什么难的?我全答应了。”就允许她到修清凉台的地方,去与韩凭相见。 清凉台原名清陵台,是古代达管贵人的墓葬地。这里,有奇松怪柏,名花异草,风景特别 优美。宋王偃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当时,正让许多奴隶在这里起土造山,把南边的清 凉引起这里,让水绕清凉台流过。宋王偃让何氏与韩凭在清凉河边相见。 何氏来到河边,等啊等啊,终于看见赤身露体的韩凭戴着枷锁艰难地走了过来。她不由得 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何氏望着丈夫血迹斑斑的躯体,十分伤心地说:“都是我把你连累成这 个样子!”韩凭说:“不!这些天来,你知道我多想你呀!我有多少心里话要说啊!都是这 个昏王.....”两个人说了半晌心里话。 何氏说:“看来,我是再不能活下去了,咱俩这不 该分开的恩爱夫妻也得分开。我已经跟那昏王讲好,从此后再不许他虐待你。我死后,你要 多保重!”说完,一头扑到河里去了。韩凭见妻子跳河,也痛不欲生,随着妻子扑进了河里。 宋王偃赶紧命人跳下河去打捞,但怎么也打捞不着。一转眼,在何氏和韩凭跳河的地方长起 了两棵又高又大的相思树,两棵树枝枝相连,叶叶相对。宋王恼得牙咬得吱吱响,下令立即 把这两棵相思树砍倒烧掉。 树被点着了,清凉台边腾起了熊熊的大火。忽视,从火里飞出两只鸟来。后人把这种鸟叫 做鸳鸯鸟,说是何氏和韩凭在人间不能白头到老,死后变成两只相亲相爱的鸟儿,永生永世 再不分开。 事情不知过了多少年,后世的僧人在清凉台上盖起了寺院,这个地方也随着被称为“清凉 寺”。虽然清凉台不复存在,但相思树和鸳鸯鸟的故事被人们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河南民间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河南省民间故事 河南省民间传说大全word免费

河南省民间故事 河南省民间传说大全word免费

伊尹,成汤,左思,河南省,民间故事,夏桀,三都赋,大全,民间传说,作品,柿树,桑树,黑心,刘秀,伊河,文学家,诗歌,高台,王莽,黄华山,国都,资料,价格,办法,后世,故事,河南,百姓,贵族,阿衡

2020-05-04

河南省民间故事 河南省民间传说大全word免费

河南省民间故事 河南省民间传说大全word免费

伊尹,成汤,左思,河南省,民间故事,夏桀,三都赋,大全,民间传说,作品,柿树,桑树,黑心,刘秀,伊河,文学家,诗歌,高台,王莽,黄华山,国都,资料,价格,办法,后世,故事,河南,百姓,贵族,阿衡

2020-05-11

河南省民间故事 河南省民间传说大全word免费

河南省民间故事 河南省民间传说大全word免费

伊尹,成汤,左思,河南省,民间故事,夏桀,三都赋,大全,民间传说,作品,柿树,桑树,黑心,刘秀,伊河,文学家,诗歌,高台,王莽,黄华山,国都,资料,价格,办法,后世,故事,河南,百姓,贵族,阿衡

2020-05-23

河南省民间故事 河南省民间传说大全word免费

河南省民间故事 河南省民间传说大全word免费

伊尹,成汤,左思,河南省,民间故事,夏桀,三都赋,大全,民间传说,作品,柿树,桑树,黑心,刘秀,伊河,文学家,诗歌,高台,王莽,黄华山,国都,资料,价格,办法,后世,故事,河南,百姓,贵族,阿衡

2020-05-23

河南省民间故事 河南省民间传说大全word免费

河南省民间故事 河南省民间传说大全word免费

伊尹,成汤,左思,河南省,民间故事,夏桀,三都赋,大全,民间传说,作品,柿树,桑树,黑心,刘秀,伊河,文学家,诗歌,高台,王莽,黄华山,国都,资料,价格,办法,后世,故事,河南,百姓,贵族,阿衡

20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