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读懂寓言故事 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时间:2020-05-01 21:24:01

相关推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的训练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逻辑思维过程是怎样的?怎样凭借课文学会“读懂寓言故事的道理”?我们先结合这一单元给出的几篇寓言,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明白其中道理的方法与逻辑思维过程”。

第一篇寓言是《守株待兔》。课文中要求:“借助注释读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从课文内容来看,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是“释期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要明白这个道理,就得先读懂文章的主要事件。这篇寓言的主要事件是:故事中人物的主要做法和结果。因为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所以每天去守株待兔,放下自己农活,最后兔子没得到,田地却荒了。读懂主要事件,就是读懂农夫主要做法的原因、做法和结果——因为出现了什么情况,所以怎么做了,但是出现了“按照逻辑不能推导出来”结果。

但是,仅仅读懂这些关系,并不能够完全解释清楚为什么被宋国笑。

怎样才能解释清楚?在读的过程中还得先去想“一般情况下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人们会有怎样处理”:捡到兔子之后,很高兴,但是该干什么还要干什么;然后再想这个人与一般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农夫没有像一般人这样去思考问题,反而把偶然的、不是规律的事件当成了一般规律,错误地以为以后天天会有兔子跑到这里来撞树。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天天会有兔子来撞树”,这是一个虚假命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农夫错误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原本偶然的事件并不是他认为的规律——“兔子天天来撞树”,但是他把这个偶然事件当成了必然的规律,只有一天这样,他认为每天都是这样。当然,导致他做出这样的错误推断的原因是他内心中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考。

教师从逻辑的角度这样读,就三年级学生而言,并不是要求学生能够从逻辑上去分析农夫错在了哪里。他们只要能够读懂“兔子是不会天天来撞树的,而农夫确认为是这样,想不劳而获”,这是被宋国笑的主要原因,就可以了。但是,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学生也得能够按照这样逻辑思路来思考:兔子撞在树上,是偶然的,并不是每天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农夫错误的把这看成了每天一定要发生的事情了。

教材在《守株待兔》一文的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南辕北辙》,去楚国的坐车人犯了什么错误?推理的时候,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就不能推导出必然的结果。演绎推理要求,前提和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比如只有向南走才能到达南面的目标,这本身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但是,就乘车人来讲,他所想的那些到达楚国的条件是充分的条件,也不是必要的,他在推理的过程,偷换了必要条件的概念。

学生分析“犯了什么错误”,也不是去运用逻辑术语去分析,但是,他们读书的过程中得认识到:马跑得快、好把式、盘缠多,都不一定确保到达目的地(不是到达目的地的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而在乘车人看来,这些,都是一定确保到达目的地的条件了(看成了必要条件)。

教学中,怎样引导孩子们经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去“明白道理”?

道理,是做事情要遵守的一般规律。在这里,是思考问题时候的一般的、正确的方法。

《守株待兔》说明的道理是“不能不劳而获”,需要经历这样的推理过程:先把故事中的人物的“特殊做法”,改成(其实是概括的过程)做事情的“一般性表述”,比如:丢下锄头等着撞死的兔子,表述成“不干事情,专门坐在那里等着送上门的收获”;把结果“兔不可复得”,改成“什么也得不到啊”。把“到楚国”改成“达到目的”,把“去楚国却往北走”改成“方向不对”;把“越来越远”改成到不了目的地。

这个“改”的过程,其实先是一个一个类比推理的过程:这件事情,这个现象,现象是这样的一个结果;同类的事,同类的现象也应该有同类的结果(形式逻辑上讲,先建立单称判断——这一件事情、这个现象;经过类比推理到同类,然后进行归纳,变成特称或者全称判断——这一类事情,这一类现象。),经过这样思考就明白了道理。

在学生阅读、思维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不进行类比推理,不经过类比推理后的归纳,就得出关于“一般性的”的判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经历“验证”的过程—:拓展思考生活中还有那些事情、事件也在说明着同样的道理,或者阅读同类文章多篇,体会道理的普遍性。

“读寓言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需要练习的,是认识到寓言故事主角思维的逻辑错误,再进行正确的逻辑思维,经历“从个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练习,再经过从一般到个体的演绎推理练习”,进而深刻认识道理、产生共鸣,表述道理,铭记道理。

在《守株待兔》之后,编者又安排了《陶罐和铁罐》。“铁罐”的逻辑错误是“不能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它把本来会变化的看成不会变化的,这是辩证逻辑的范畴。事物总会发生变化的。铁是“硬”的,但是,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发展变化本身,导致了铁‘硬’的概念属性会发生变化”。把变化的看成一成不变的,把一时的优势看一成不变的优势,概括起来就是就是应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能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最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阅读链接的《北风和太阳》中的北风与铁罐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不能依照对方的实际变来看自己的优势”。

《狮子和鹿》同样是“辩证逻辑”出了问题,看事物,得从不同角度,在发展运动中去看带一个事物的优点和缺点,这与“陶罐和铁罐”的道理是一致的。

《池子与河流》的“池子”所犯的逻辑错误,与《陶罐和铁罐》、《北风和太阳》、等课文中的主角的逻辑错误也是相似的。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守株待兔》是一个偶然事件与常态事件的对比,《陶罐和铁罐》,是两种事物的对比,《北风和太阳》也是两种事物的对比,《狮子和鹿》,是“小鹿的鹿角”这样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或者两个不同方面的属性做对比。《池子与河流》,是两种观点的对比。这些对比,都是“事物不同时间、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侧面的变化”的对比,看事物得能够看到发展、变化,看到不同侧面,而不能“以一带万,以偏概全”。

教材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归纳推理”的基本思维过程——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的“尽量多的列举同类事物,进而从众多事物的相同属性中归纳、概括,认识‘认识事物本质属性、认识规律’”的过程,也是“分析寓言故事中主角思考问题逻辑错误,按照正常思维去思考问题,认识事物基本规律”这样的读书方法的学习过程。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的辩论,“快乐读书吧”要求阅读的寓言故事,是“辩证的、发展的看问题”逻辑训练的延续和拓展。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读懂寓言故事 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读懂寓言故事 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读懂寓言故事 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道理,过程,事物,兔子,农夫,事件,同类,学生,结果,错误,铁罐,变化,寓言故事,现象,逻辑,分析,发展,守株待兔,逻辑错误,做法,事情,北风,寓言,属性,思考问题,楚国,目的地,经历,规律,陶罐

2020-05-03

读懂寓言故事 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读懂寓言故事 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道理,过程,事物,兔子,农夫,事件,同类,学生,结果,错误,铁罐,变化,寓言故事,现象,逻辑,分析,发展,守株待兔,逻辑错误,做法,事情,北风,寓言,属性,思考问题,楚国,目的地,经历,规律,陶罐

2020-07-21

读懂寓言故事 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读懂寓言故事 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道理,过程,事物,兔子,农夫,事件,同类,学生,结果,错误,铁罐,变化,寓言故事,现象,逻辑,分析,发展,守株待兔,逻辑错误,做法,事情,北风,寓言,属性,思考问题,楚国,目的地,经历,规律,陶罐

2020-07-21

读懂寓言故事 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读懂寓言故事 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道理,过程,事物,兔子,农夫,事件,同类,学生,结果,错误,铁罐,变化,寓言故事,现象,逻辑,分析,发展,守株待兔,逻辑错误,做法,事情,北风,寓言,属性,思考问题,楚国,目的地,经历,规律,陶罐

20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