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年俗故事100字

时间:2020-04-24

年的故事100字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 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 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 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就算开始了。固有“送信的腊八粥”民谚流传。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 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佛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 佛。在这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 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 念。“腊八”就成了 “佛祖成道纪念日”。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 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 的,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 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 翡翠碧玉。 关于这简单的物件儿的由来,据说也是有点儿说头儿的。进入腊月,年关将至。做生意的也都要清算一下收支,算算 账,准备过年。这个时候不管是欠别人的,还是别人欠的, 也都该了解一下了。但是快要过年了,总也不能杀将到人家 家里大喊:“欠债还钱”。中国人总讲个面子和彩头。于是收 债的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 宣:年关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蒜”,“算”同音吗。 北京有句老话说:“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 的还钱。”用腊八蒜当作催债提示,倒也算是难得的苦心。 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 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 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 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 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 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 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 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关于这个习 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 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 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 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 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 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 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 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 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 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 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 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 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 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 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 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 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 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过年时,很多人家喜欢在门上贴钟馗像,以驱除邪恶。钟馗捉鬼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杂志》中记载:唐明皇病中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大鬼被小鬼捉住吃掉,自称姓钟名馗。唐 明皇醒后病愈,就召画师吴道子画成钟馗像,悬挂起来以除 邪驱祟。后此俗流传民间。 这无疑是一种传说,不会真有其事。古代有学者对“钟馗”的由来作了另外的解释,认为是“椎”字演化而来的。明末清 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所著《日知录》里根据许多文献,考证“钟馗”就是《周礼考工记》中“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 的“终葵”。这句话是说天子在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器有 三尺长,玉器的上端刻有“终葵”的形状。《考工记》注:“终 葵,椎也。”也就是说,玉器上端所雕刻的是一个“椎”状的 东西。顾炎武列举了 11 个取名为钟葵的古人,其中有的人 名为钟葵,而字为辟邪。这些名字在古书的不同版本中,“钟 葵”、“终葵”通用。而“馗”字和“葵”又是同音。所以顾炎武 认为钟馗捉鬼的故事,实际上是由“椎”字演化而来的。 怎么演化?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就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切音。“切”就是拼,拼时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 声调,就得出了被注汉字的读音。根据这个反切方法,要给 “椎”是敲击的器具或武器,用“椎”击鬼则辟邪。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逐渐又把“终葵”人格化,把“终”改为常用姓氏 “钟”,把“葵”改为同音字“馗”,造出了“钟馗捉 鬼”的故事。在科学文化蒙昧的封建时代,人们遇有不吉祥的事,总是归咎于鬼祟。因为厌恶鬼魅,所以寄托于钟馗捉 鬼。这是钟馗的故事能代代流传下来的原因。本版插图 春节来临,写春联、贴春联,是几千年来的传统风俗,它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早在两千多年前 的战国时期,中原人过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 代《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 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 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 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 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已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 字,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像,悬挂在门两旁。古人是以桃符 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 五代时期,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春联以后,文人学士便群 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到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 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 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随着各国文化交流 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 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 有某些相似之处。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 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 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 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能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 能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艺术 老洛阳怎么过春节 年时节俗是岁月的标点,尤其是春节,历史长远,习俗最多,我们洛阳又是千年文化古都,节仪更繁,这些风情画 卷展现了老洛阳的独特风姿,它像一坛陈年老酒愈品愈有味 道。奉上这些回忆,祝您的戊子年春节过得更有滋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各具有特色,尤以春节最为人们重视。趁此时间,大伙儿尽情地休息一番,组织一些活动祝福来年 “国泰民安”、“人寿年丰”。 谚云:吃罢腊八粥,心里就糊涂;喝了清心茶,金钱数着花。意思是人们在腊八这一天喝了黏糊糊的腊八粥后,迷住了心 窍,办置年货时,不问“腊月水土贵三分”,见啥买啥。等元宵 节喝了清心茶,猛然省悟,钱得数着花呀。老洛阳人做腊八粥是在锅内下大米、小米、红薯、蔓菁、枣、柿饼、红豆、 绿豆、花生、核桃仁,熬成一锅粥。腊月初八当清早饭,全 家食用。从腊八起,过节的准备工作陆陆续续就开始了。市 面上卖年货的摊点星罗棋布,也有手提肩挑卖东西的。 最为有趣的是有一些穷人家的孩子到年画作坊买了一些年画,口里喊着:“请天爷,请灶爷——大金灶爷。” 这些年画比较粗糙,但色彩鲜艳。上面端坐老灶爷和他老伴,老态龙钟、和颜悦色。像侧印有对联:上天言好事,回 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字样。最下边留有空白,印的 是本年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子。这种设计和现在的挂历几乎 一样。 腊月二十三,叫“小年”。小年祭灶习俗全国大同小异。洛阳人把请的新灶君像不在当天贴,而到除夕贴。祭时还是对 着被烟熏火燎的旧像叩拜。给灶君敬的供品比较简单,既不 需要生猛海鲜,更无需牛羊三牲,只要摆上红枣、核桃、柿 饼、花生、灶糖、自制灶饼和一只杀过的红公鸡就可以了。 如此这般恭送“一家之主”上天述职,更显出他两袖清风、廉 洁正派的本色。 晚餐已毕,鸣鞭放炮,举家男子依次叩送,祝以抑恶扬善之词。妇女在厨房待了一年,这时退出,在内室默拜,遥祝 人们常说:逢节过年,一家团圆。我们与农民工多有接触,知道即使工程再忙,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他们也必得回家团 聚。从此工地停工休息。 古书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之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中国人爱清洁的良好习惯 由来已久,二十四这一天洛阳人都在搞大扫除。大扫除勿庸 细表,单说说糊窗户,这是青年人没见过的。老宅故居全是 砖木结构,窗户全是木制的。窗棂是木匠亮手艺的地方,用 小木料做成了许多图案,虽然好看,却给清扫灰尘带来许多 不便。那阵子玻璃尚未普及,全是用白色尺八纸糊住挡灰尘。 从年二十四到年三十这几天内,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上10 斤面篮或中等新竹篮盛的花生、核桃、柿饼、枣和一个红 腊月二十五开始蒸馍。一般家庭平常吃的馒头大约是九五粉做成。到了年节,磨麦收取头几箩的白粉蒸成圆馍,顶上 打上红点,分外醒目。同时还要做甜豆包、咸菜包,往大笸 箩内一放,盖上“气死猫”盖子,贮存起来,往往要吃过“破 二十六烙饼10 烙饼是洛阳的传统食品。技术高的擀家,一斤面能擀出12 张饼,吃到嘴里要筋丝丝的才算手艺到家。烙饼是个群活 儿,小媳妇坐在一块,几个人擀,一个人翻,一边干活儿一 边聊。有道是“三个女人一台戏”,此时听她们叽里呱啦,笑 个不停,说个没完。要是有个小伙子想去凑凑热闹,总是被 媳妇们轰走:“去、去、去,甭在这儿瞎掺和。” 腊月二十七出供。一般做五个花色品种:云头、莲花、荷拍儿、油菜、炸豆腐。做花样自然是妇女表演技巧的好机会。 你别小看这个荷拍儿,它要用细长的擀面杖把五色面和在一 块,擀得既大又薄,然后用刀划成各种弧形或切成不同的多 角形,扭捏黏合成荷拍儿,过油。炸好尝尝,微咸酥脆,鲜 美可口。 二十七还是男孩子们剃精精儿的黄道吉日。这几天剃头铺和剃头挑子的生意最为兴隆。那阵子,男孩的发型约为五种: 一种是剃光,一种是平头,一种是小分头,一种是留个小毛 辫,一种是留个花尖儿。理平头和分头,讲究一点的去理发铺排队。小毛辫留在头正中或偏后脑壳上,跟筷子一样长 短粗细,和大姑娘的大辫子比较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每当小孩子打架,被对方拽住辫子,那是要吃大亏的。要是 吵架,你听歌词:前拉拉,后拽拽,家娃子真是赖。花尖 儿留在脑门上也很好玩。老人们说:“呼囟门儿,比较嫩, 11 留个花尖儿盖住,起护脑作用。”这话说得有道理。剃光头 如果剃刀不利、水凉或洗不透,刀子一动,那才是吃苦头的 事情。 腊月二十八该做菜了,杀鸡宰羊,做燕菜、丸子、松鱼,走油货,出凉菜,均要在这一天完成,忙得很! 到二十九,主副食均已做齐。接下来该准备的大致是擦香炉、擦桌椅板凳,买鞭炮、香烛和贴春联、年画了。特别是 农村,屋内贴院子贴,家内贴街门贴?连厕所也贴上“福”字, 或贴个“大吉大利”红条,马车贴上“人马平安”以取吉祥之 意,简直变成了红色的世界。联语合情应景,词句优美,内 含哲理,读来使人学到许多知识。提起年画使我想起老城商 场的年画铺。店内架子上年画成卷成摞,盈墙满壁挂的全是, 内容有“麒麟送子”、“胖娃娃抱鲤鱼”、“老鼠嫁妞”,别有风 趣。当年开店的一位店主如今尚且健在,她已是九旬开外的 老太太了。 年三十叫“岁除”,又名“除夕”。除夕之夜,守岁熬年成为我国民俗。吃饺子更是该晚的天下通食。至午夜鞭炮齐鸣, 院子内点燃柏枝,焚香烧纸叩头,贴灶王爷像,接神开始。 年俗禁忌也由此开始:1.初一不准扫地、泼水。2.这些天不 12 允许说“破、灭、死”等不吉利的字眼儿。一旦说露了嘴,得 想个谐音字来破除。如把瓷器打碎,说个“岁岁平安”破之, 方不遭训斥。3.不动刀剪。4.不做针线活儿。5.下午不拜年, 守孝者初五前不能出门。如今除夕,全家团聚包饺子看春节 文艺晚会。子时一到,电话响个不止,亲友之间互相祝福, 呈现出一派辞旧迎新的欢乐景象。正是:“一夜连两岁,五 更分二年。分岁扶醉起,终夜齐欢喜。” 大年初一称“元旦”、“岁朝”,老洛阳叫“年下”,现在都说“春节”。它是岁始、月始、日始、时始“四始”的日子,具体 说应该在除夕夜子时(12 点)过后便开始了,所以管它叫“四 始日”更确切些,但谐音不吉利,改称“四元节”,寓意更为 深刻。春节是个大节,怎么度过呢?先民们从“衣食住行, 光亮色舞”诸字上做足了文章,烘托、渲染过节的热闹气氛。 过去常说:正月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 初一,黎明即起,人们更新衣帽,吃了饺子或元宵,一家人要先到“祖先堂”给祖先拜年,之后按长幼辈分互拜,领取 压岁钱。接着男子走出家门给邻里亲友拜年。 本次调查中,针对网络上频繁出现的有关年俗不断变迁,年“味”越来越淡的话题,对广西宜州市壮族聚居地进行当地 年俗调查。通过对当地随时代发展而在变化的年俗,而年 “味”依旧浓厚的年俗调查,说明我们的年俗是在变迁,但年 “味”从未走远。 春运,一票难求,但游子还是归心似箭, 不知有多少“人在囧途”,却还是团圆心切。其实,年“味”从 未走远。 宜州市是刘三姐的故乡,居住着壮、汉、瑶、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满、侗、彝、京、蒙古、哈尼、 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鲜、藏、仡佬、维吾尔、 佤、东乡、锡伯、达斡尔等 30 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中主 要有壮、瑶、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壮族是宜州人口 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庆远镇、怀远镇、石别镇是壮族的聚 居地。宜州市是一个有多种民族风情的特色民族聚居地,各 种风俗味独特浓厚。 宜州市是一个总人口近66 万人的县级 万多人,每年至少有二分之一的人返乡过年。家的温暖,是游子急切归家的原因, 也因为这样,虽然年俗在不断的变化,可年“味”却从未走远。 (1)打扫日、祭灶14 在宜州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这段时间,家家户户就开始打扫自家的卫生,当地把这段时间叫做“扫尘日”,这 是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扫尘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传 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供给玉帝大帝打小报 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帝大帝收到了他 99999 张密保,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 见三尸神,命他把罪行写在说玉帝坏话的人家的墙上,再让 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有命王灵宫除夕之夜下界, 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 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 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 家的灶老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 干干净净。等王灵宫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是,发现家家户户 都很干净,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宫和灶王 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收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 要祭灶,扫尘也随之成为当地的习惯。 过去,当地一些乡镇会在农历腊月的二十五举行祭灶活动,例如:“送灶神”活动:有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在 村里的寺庙举行杀黄羊祭灶活动等等。鲁迅先生曾写有《庚 但是,这些年俗至今在各乡镇越来越少见了,除在宜州市的洛西镇,洛东镇等西南少数乡镇保留这些习俗外,其他乡 镇已逐渐淡化这些年俗。也有一些地方的祭灶是有禁忌的就 是女人是不祭灶的。 除夕的前十天是当地集市人流最多的几天,因为这几天人们都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盐油酱醋、瓜 果糖饼、面粉、糯米粉、糯米等等,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 亲戚时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的新衣服,最重要的还有新年 对联,红包,红灯笼,福字贴,鞭炮。这些都是过年必不可 少的东西,也是新年的象征物。购买年货后,人们就开始制 作年食了。糍粑、年糕是宜州市壮族的特色年食,几乎每家 每户,只要有老人的人家就会有糍粑和年糕。这两种年食的 做法都很简单,需要原料也很少,是用糯米、红糖或白糖做 成的。糍粑的做法:用清水浸泡几个小时,用簸箕把水滤干, 用蒸笼蒸熟,然后放进一个凹形的石头坑里打烂。把打烂的 糯米团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木板上,扭成一个一个小坨,用手 捏成圆形大的糍粑,在用一块平板把糍粑压扁,冷却后收藏 起来。糍粑一般是作为拜年的礼物和春节的食物。春节吃不 完就装进盆里用清水浸泡,这样可以储藏大半年。年糕做法: 把糯米和姜糖用温水搅和,直至成膏状,放到芭蕉叶或荷叶 16 垫的小笼子里,然后放到蒸笼里蒸,最后拿出来冷却之后就 可以吃了。诺放置时间长了,年糕会变硬。当地的人喜欢把 变硬的年糕拿来煎直至有些焦味,这种吃法深受当地人的喜 制作扣肉,腌肉,腊肉。在一些壮族聚居的村屯一些农家习惯到过年就杀一头猪,然后把猪肉分一些给邻居、亲戚后, 剩下的就用盐来腌制,然后用烟来熏几天后就成了腊肉。这 样猪肉就可以长时间储藏,而且肉的味道也变得独特有农村 的风味。到了过年期间,人们的晚餐桌上都会有腌肉,腊肉 的味道。 在庆远镇地区还有一种年食,就是油炸面粉排骨,这是当地的特色年食。 在怀远镇、洛西镇和洛东镇,人们每年年前都会抱粽子,其中洛西镇的粽子特别的大,是一般粽子的四五倍大。当地 的粽子陷主要以五花肉、板栗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养家禽的家户也逐渐减少,用柴火做饭的人家也几乎没有了,所以腌肉, 扣肉这些特色年食的制作变得没有以前地道,现在人们大都 会给钱给别人,让别人帮做,虽然依然传承着这些年俗,但 没有了以前的地道,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特色年俗的淡化,人 们就越来越回味,越珍惜,越怀念,所以每每有人杀猪或者 制作扣肉、腌肉、腊肉,游子们为了可以吃上这些传统的地 17 道年味,更愿意回家过年,同时也会吸引村里的一些家户一 起分享,这样的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 壮族对任何禽兽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等,有些地区酷爱吃狗肉,兔肉。 除夕的早晨,大人们都会早起,大约早上7点左右,人们 就开始在自家门前放鞭炮,也有一些在凌晨5 点左右就开始 放鞭炮。放完鞭炮后,大人都会叫醒孩子,让孩子一起贴对 联。不同的地方的门口就贴不同寓意的对联。例如:在一些 商店门口会贴“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 源广进”,在自家门口会贴:“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 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对于当地壮族人家来说,年夜饭比新年饭还要隆重,所以外出的游子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嫁 出去的女儿也会回家一起吃团圆饭。在吃团圆饭之前,必须 先祭祀祖宗,在祭祀台前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鸡鸭鱼肉, 柑桔,三个杯子,三个碗,三双筷子,一瓶白酒,两根大蜡 烛,三根香。在祭祀期间,每隔十分钟左右就要添酒一次, 18 还有每碗里添饭,直至香火准备烧完,就要准备烧纸钱。烧 纸钱一般是由家里小孩或一家之主烧。等祭祀完后方可开始 年夜饭。 年夜饭的菜谱,必须有:鸡鸭鱼,扣肉,米酒。这些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菜。当地的壮族人很吃得辣,每道菜的口味 比较浓厚。当地壮族的男丁喜欢在吃饭时和一同喝酒的男丁 猜码,这是当地的一特色风俗。 年夜饭之后,小孩子们就会成群结队地一起到自家的楼顶放烟火。到了 12 点,跨年的时刻,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好鞭 炮在自家的门口准时放鞭炮,顿时整个村落,街道都是轰轰 的鞭炮声。待鞭炮之后,就是烟花的时间了,天空上被五彩 缤纷的颜色染上,充满了年的色彩。也有一些家户习惯晚饭 后一起收看春晚。直至凌晨二三点,人们才陆续的入睡,街 道才开始有些安静下来。在庆远镇的壮族聚居地,一些大人 喜欢在小孩入睡时偷偷把压岁钱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这寓 意着来年健康快乐,万事如意。 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一大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服后,大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门口放鞭炮,随后就是自家的小 孩向长辈们拜年并送上祝福。早饭后,小孩就向邻居家拜年, 或与父母一起去伯爷、叔叔家去拜年。一般父母都会带一些 柑桔,年糕,糍粑等食物去拜年。在路上若看见认识的人都 19 会相互祝福,一般都会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 春节活动在洛西镇、洛东镇这些乡镇里,每年都会组织 一些活动。过去,有板鞋舞、踩高跷踢足球、打磨秋、上刀 山下火海等特色的风俗活动。还有一项最特别的就是泼伶俐 水,唱伶俐歌。伶俐水是壮族年俗中最富于情趣的民俗事象。 桂西大化、东兰、凤山等县的姑娘们在大年初一清晨,就燃 起火把,唱着歌奔向泉边,大家轮流数星星。第一人数两遍, 若第二遍比第一遍少一颗,便是大有福气的人。第二人接着 数一遍,若少两颗,也大有福气,其余的人接着数。到天边 只剩一颗星时,村上活路第一的伶俐嫂便捧起泉水,唱《伶 俐水歌》,给第一个到泉边的姑娘喝。第二捧水未捧出水面, 众姑娘便争着去喝,伶俐嫂便将泉水泼到姑娘俊俏的脸上, 姑娘们一对对地抱在一起,舔对方脸上的伶俐水珠。《伶俐 水歌唱道: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现代化,活动额变得现代化,例如:广场舞,篮球比、赛龙舟等。虽然年俗活 动发生了一些变迁,但是年“味”依旧浓厚。在这一天,人们 20 都会到活动的地方观看或参与,非常的热闹。因为这一天人 们都在自家的附近游玩,拜年,到初二才开始到婆家拜年。 当地壮族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会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带一大袋的饼干、糖果,有母亲分送给 母亲的哥哥姐姐及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女儿的丈夫 孩子要在娘家住上至少一天才能回家,这表示女儿对娘家的想念。年初二三的晚饭和新年的晚饭一样丰盛,女儿的丈 夫必须和娘家的男长辈喝酒,直到长辈们说结束才能结束喝 酒。这是对长辈,对娘家的一种敬重。 初二三的禁忌:不能洗头,女儿与丈夫回娘家不能同住一间房间。 这段新年期间,主要是到朋友家拜年,或邀请朋友来自家吃饭。但现在的人家,家境富裕一点的,喜欢自驾旅游,活 动丰富多样。对于一些人家来说,这段新年期间已经开始过 会原来的生活,没什么特别的习俗了。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21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 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是庆贺新春的 延续,所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 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 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笼、灯楼和灯树。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 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在当地过去元宵节 的一些风俗活动主要有:“烤百病”、“散百病”,耍龙灯、耍 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而现在,活动越来越现代化,但人们的情志不减,活动虽然 变了,但种类依然丰富,一些地方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 活动,或者组织旅游等等。十分的活跃。 元宵节起源于煮 蚕茧祭蚕神。 元宵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一说,汉武帝时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 感动了东方朔;东方朔就编了一个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 事,让汉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 同时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以避邪;到了那一天, 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个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 出了宫,并顺利地与父母姊妹团圆,从此汤圆就又被称为元 年初十五,这一天早晨,一些壮族家的老人会早早的起床22 到当地的寺庙烧香拜佛,保佑自己家人平安如意,身体健康。 元宵这一天最热闹的时间是在晚上,当地流行一个风俗,就是政府会在市里的中心广场放烟花供人们观看,人们纷纷 聚集到广场附近,每年这个时候,广场附近的交通都非常的 拥堵,因为人们都从农村出来为观看烟花,烟花观赏时间大 约是两个小时,等烟花放完后,人们就会相继散去,然后到 烤鱼摊上吃宵夜。烤鱼是宜州的一大特色风味,深受人们的 喜欢。 通过宜州壮族聚居地的年俗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年俗虽然在淡化,并逐渐被现代化的活动取代。但年俗的淡化, 可新年在人们的心中被放在内心深处的位置,社会是发展 的,是变化的,年俗活动的变化也是必然的,但年“味”依然 存在与每个人的心中。“一票难求”、“春运高峰”等等这些新 年期间出现的高频率的词语,正是在外务工人们的归家心切 的体现。有亲人在的新年,团圆的一家,热闹的一家,即使 过的不再是地道的传统年俗,但还是传统的“热闹”,传统的 “团圆”。 年俗变迁,虽然“广场舞”取代了“板鞋舞”,“唱K”取代了“唱伶俐歌”,“篮球比赛”取代了“耍狮子”越来越多的传统 23 年俗被现在化的娱乐活动取代,但那些从未减过的热闹更加 的热闹,年的“味”,从未走远。 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心还是原来的,还是炽热的,年“味“不会走远,也从未走远。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 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 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 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 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节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 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 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 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 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 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 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 24 “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 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 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 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 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 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 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 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 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 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 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 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漫长的历史 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 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 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 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 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 节号长春”。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 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 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 “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 意。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出自:WwW.zaiDian.com 25 在点网:年俗故事 100 字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 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 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 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 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朔州更是煤炭的重要产区。煤炭与朔州人的衣食住行也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旺火就是产生 在这种背景下的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垒旺火是山西的一些 地放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 天的寓意。根据朔州当地的考古证实,在古代煤炭就已渗透 到选先民们的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朔州地区的一 种风俗习惯。清朝时的《朔州县志》就记述到:“元旦,家 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朔州地区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 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老乡们叫它旺火,以图吉利,祝贺 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 “旺气冲天”等字。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 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 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 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26 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后来在朔州地区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旺火,有的 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比如冬季或正月里室外唱戏,就生旺火, 让观众烤旺火;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比如:农村人们在结 婚时生旺火,新娘绕着旺火转,类似南方的“跳火盆”。 在朔州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县城里的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 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 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 旺火不塌; 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 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四、规模庞大。每年县城的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 80 吨煤垒成,高达十余米,可谓规模 庞大。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吐出长长火舌, 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 的飞龙,激游在锦绣人寰之中,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发 家致富”“万事如意”的预兆。因此,方圆百里的人潮都要赶 来观看旺火,有的人还围着最大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 27 以图来年万事如意,平安吉祥,心想事成。 谈到过年当然不只单单的垒垒旺火,在朔州如果过年没有扭秧歌的表演那简直是不可想想的。朔州秧歌戏是融舞蹈、 戏曲、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可以说是过年 时的最重的重头戏啦。 如果要把朔州秧歌分类,那么人们常把以舞蹈为主的秧歌戏称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节庆和祝寿等民俗事象中表 演;以演戏为主的秧歌戏称为“大秧歌”,剧目以道教故事和 民间故事为主。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 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 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 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秧歌在色 彩的运用上极具农村色彩,体现了鲜明乡村的风格。村委会 市政府一般都会在过年的时候组织彩车扭秧和踩高跷。于是 一队队的秧歌对酒会走上大街来,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 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如果在平日里这样的 打扮肯定会雷到一片,但此时人们却可以尽情的表演,我想 把秧歌表演比做东方的狂欢节表演也不足为过的。大家在锣 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新的 一年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着也就是扭秧歌的意义所 28 在。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朔州大街小巷一道道 亮丽的风景线。 节日是人类生活长河中的浪花,在朔州历史文明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纷呈异彩的民俗节日,大体上可分为农事 祭礼节日习俗,如二月二、六月六、重阳、冬至等;纪念节 日习俗,如春节、端五、腊八等;传统节日习俗,如元宵、 清明等;宗教节日习俗,如四月八、中元节等。这些节日, 有的标志着农事节令,有的关联着某些历史事件,有的延续 着民间传说,有的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愿望,有的总结了生产 生活中的某些经验、教训,有的保存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 “过大年”,它在农历年的第一天,也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有许多关于过大年的话一直 流传着,像“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和“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就是人们的传统心理。在我们的记忆里,许多人进入腊月就 开始为过春节做准备。春节前为准备阶段,春节后为庆贺阶 段,并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初二。民俗中就有“忙 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其间节中套节, 节日不断,喜庆祥和是最大的特征。 其实,真正进入春节, 是正月初一的零点。接神为民间庆贺活动的第一项。老年人 说接神是迎接天地诸神下界与民同乐,而青年人则不想这 些,只是把这作为迎新辞旧的主要象征。内容首先是点旺火、 29 响鞭炮等。旺火位于当院。点旺火要称发旺火,取意发财、 旺盛、红火。在大人们发旺火时,穿着新衣的孩子们兴高采 烈地围着旺火燃放烟花炮竹。那一时间,村村户户,鞭炮齐 鸣,万里长空响成一片。硝烟中夹杂着旺火,天上人间全部 沉浸在热烈欢乐的气氛之中。 旧俗在接神之后要祭祀天地诸神。家长要率领全家依次给各个神位点灯、敬香、摆供、奠酒,三跪九叩。而祭祀列祖 列宗,是与祭神同样隆重的大事,祭神的所有议程都要在祭 祖中重演,祖与神已经成了同一概念。上年纪的老人回忆, 他们的上辈人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 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起房盖屋、娶媳娉女、生 儿增丁,小到粮收多少。祭祖时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充分 反映了传统的尊祖孝先风范。 春节期间,还有一个高潮,这就是拜年。“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绕街走”。早饭吃过后,人们开始走街串巷, 亲朋邻里相互拜年,礼节是颇多的:年长的辈分较高的人, 这天是不出门的,专在家中等着晚辈来拜;辈份相同的见面, 要点头哈腰、打拱作揖,互道“过年好”或“恭喜发财”之类的 贺语。当然,晚辈的给长辈拜年是不白拜的,长辈是要给钱 的,钱曰“压岁钱”。而机关、单位,则举行团拜,共聚一堂, 互相祝福。拜年时路遇熟人,均拱手作揖,互相祝贺。现在 则多用电话或手机短信拜年。拜年活动,子孙尊敬老人,长 30 者慈爱幼小,平辈互相尊重,人与人真诚祝愿,和谐了人际 关系,加深了感情联络。 春节这一天,家家习惯吃饺子是有来历的。饺子谐音角子,而角子是古代的一种钱币。饺子的形状又好像元宝,而元宝 呢,又是古代一种较大的金银锭。所以大年初一吃饺子,取 意是一年四季招财进宝。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还有许多禁忌呢。一代代传下来,竟没有失传。像忌扫院,忌洗衣,忌使针,嫁出去的姑娘忌 在娘家过年,忌说有碍吉利的话。大人在除夕晚上总要一再 叮咛小孩,说年初一要特别欢乐,不要使小性子,说话要尽 说好话。 春节后,习惯选择第一个吉日外出郊游,这就是迎喜神,也叫游喜神。这个日子一般在正月初二或初三。 查黄历确定喜神所在的方位后,大人小孩结队前往。进入旷野后,以前还要举行一定的礼仪,领头人先从木盘内取出 各种祭物,呈品字形在地上摆供,然后用手垒三个小土堆, 中间代表天神,左边代表地神,右边代表喜神。土堆上各插 香三炷,烧纸三张,大家三跪九拜,祈祷喜神保佑,出门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年俗故事100字

年俗故事100字

人们,旺火,活动,习俗,壮族,春联,都会,传统,朔州,人家,元宵,桃符,这一天,腊八粥,对联,特色,老人,风俗,三尸神,地方,女儿,灶君,玉帝,糍粑,节日,习惯,初一,大人,宜州市,年画

2020-04-20 #故事阅读

年俗故事“年”的由来

年俗故事“年”的由来

人们,深山,故事,怪兽,弱点,放鞭炮,灯笼,纸条,树枝上,小蕾,付康,东港小学,知道了,姐姐,坏事,响声,天神,天黑,庄稼,恶行,挂灯,指导老师,日子,智慧,村庄,村子,牛羊,来源,烧饭,踩坏

2020-04-20 #短篇故事

年俗故事“年”的由来

年俗故事“年”的由来

人们,深山,故事,怪兽,弱点,放鞭炮,灯笼,纸条,树枝上,小蕾,付康,东港小学,知道了,姐姐,坏事,响声,天神,天黑,庄稼,恶行,挂灯,指导老师,日子,智慧,村庄,村子,牛羊,来源,烧饭,踩坏

2020-04-24 #长篇故事

话说年俗过年的故事

话说年俗过年的故事

农历,人们,庙会,活动,年画,旱船,腊八粥,花会,高潮,饺子,饽饽,春节期间,而且也,贺海,栗子,共新,地方小吃,腊尽春回,我国,传统习俗,一家,中幡,丰台,元宵,回味,剪刀,合家,古籍,厂甸,另一番

2020-05-29 #故事会

闽南传统年俗背后的美丽传说

闽南传统年俗背后的美丽传说

人家,闽南,三尸神,玉皇大帝,灶王爷,天公生,传说,倭寇,天公,居民,福建,王灵官,三元,下界,亡灵,初一,军民,军队,天官,屋檐,意思,正月初三,诞辰,道教,张网,福建人,陈布新,黄巢,责任编辑,含义

2020-05-20 #故事阅读

寻找家乡的故事——寻家乡年俗 享快乐春节

寻找家乡的故事——寻家乡年俗 享快乐春节

湖北黄冈,我家,年夜饭,压岁钱,小朋友,家乡,放鞭炮,才能,节目,烟火,画面,花炮,我的家乡,很有趣,一次又一次,天气冷,多美好,每个地方,最喜欢,更喜欢,春风送暖入屠苏,有耐心,贴对联,爆竹声中一岁除,被风吹,都喜欢,还是很,飞上天,...

2020-07-04 #故事阅读

雨山区党建服务中心举办2020年讲述者第1季??“忆年俗 迎新春”故事会

雨山区党建服务中心举办2020年讲述者第1季??“忆年俗 迎新春”故事会

党员,故事,群众,讲述者,活动,传统文化,中国,书法家,春联,精神,变迁,春节习俗,群众们,余人,戎林,明新,中国共产党,中不,服务中心,新气象,农历,代表,价值,传统,先进典型,佳节,倾情,内涵,初心,故事会

2020-06-27 #故事阅读

歌名含“故事”两字

歌名含“故事”两字

故事,东京爱情故事,光阴的故事,上海故事,小城故事,春天的故事,口琴,娃娃,新疆,老幺,爱情故事,童话故事,他的故事,我们的故事,夏天故事,冬天的故事,北京的故事,夏天的故事,广州爱情故事,完美故事,小故事,床边故事,有故事的人,...

2020-06-09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