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

时间:2020-04-19

伊索寓言采用对比手法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811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7 分钟。

朱自清(1898 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 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 舍予 老舍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 是 舒 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 舍弃自我 ,亦即 忘我 的意思。 舍予 老舍 ,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⑦贮蓄:存放,储藏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 温晴 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3.雨的四季刘湛秋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一、作者 刘湛秋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 当代抒情诗之王 。 二、思考: 1.文章为什么叫 雨的四季 而不叫 四季的雨 ? (1)更有韵律美 (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 :单纯强调 雨 ,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 :充满灵动,赋予了 雨 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柔情而生机 夏雨:热烈而粗犷 秋雨:端庄而沉思 冬雨:自然而平静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4.四季的雨有什么特点,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树 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6. 春雨图 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 春雨初霁 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7.作者说: 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 世界的姿容 是什么样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8.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9.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①树: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 特别明亮的 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 影响。 特别明亮的 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 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 三、小结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摘录的句子是: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 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4.《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 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下文由 观 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 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 烈士 胸襟。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 ,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 杨花 子规 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 杨花 且 落尽 是先点时令,这样的 暮春 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 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 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 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 风正一帆悬 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 乡书 、 归雁 与首联的 客路 、 行舟 ,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必须掌握的内容: 1、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2、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句 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3、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的美景。 四、《天净沙 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 曲状元 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 元杂剧四大家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被称为 秋思之祖 。 2、题目解说: 天净沙 ,曲牌名。 秋思 ,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 思 , 秋 是特定时节, 秋思 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 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 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 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 日暮途穷 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单元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一、文常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作者与背景 史铁生1951 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更是鼓励了无数的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二、字词 残疾焦躁不安憎恨(zēng)暴怒无常砸碎墙壁沉寂 瘫痪(tānhu n)侍弄(sh )捶打整宿(xǐu)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憔悴(qi ocu )央求神色喜出望外絮絮叨叨 豌豆仿膳踩扁敏感诀别淡雅深沉泼泼洒洒烂漫 创伤(chuāng) 词语解释: 1.瘫痪tānhu 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 ocu :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 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 x 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 我 的 暴怒无常 ,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 悄悄地 偷偷地 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 我 ,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 我 。 扑 抓 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 忍住哭声 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解析: 憔悴的脸 表明母亲积劳成疾, 央求般的神色 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 暴怒无常 的 我 ,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 跑 和 踩 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解析:仅仅因为 我 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 喜出望外 ,展开话题,提起 我 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 忘情 ,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 禁忌 ,才从 梦 中惊醒。母亲 忽然不说了 ,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 我 ,完全丧失了 跑 和 踩 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 我 的烦恼。 她比我还敏感 ,说明她的内心比 我 还沉重。 (二) 我 的 暴怒无常 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 我 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 我 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 我 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 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 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 暴怒无常 而懊悔。 我 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两个 悄悄地 ,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 偷偷地 ,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 我 、不想激怒 我 ,耐心等待 我 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 红红地 ,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 我 的不幸,她比 我 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 去走走 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 我 是不容易响应的; 好好儿活 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传神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文中两处提到 好好儿活 ,第一处是母亲对残疾儿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期望,第二处是多年后儿子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感悟。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抓平常小事,事事真情。 作者借助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抓住四件平常的小事,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 我 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 我 隐瞒病情;母亲央求 我 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 母爱 的内涵、 爱母 的思绪,在平常小事中显露出来。 2.简淡厚重、朴实丰美的语言。 如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 悄悄地躲出去 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表现了母亲抚慰 我 的细致和体贴。再如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 刷刷拉拉 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这里有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但它们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是 挡 ,一个是 央求 。母亲为什么要 挡 ?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 刷刷拉拉 地飘落 ,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的颜色。 央求 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 把握重点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 秋天 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1 秋天 是背景和 引子 ,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 秋天 有关。2 秋天 是 我 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 秋天 也是 我 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 2.结合文章中心,你是如何理解 好好儿活 的含义的? 在这篇文章中, 好好儿活 出现了两次,集中体现的是要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所在。第一处是妈妈说的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是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 说的。 好好儿活 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力量。第二处出现在文章结尾,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在萧瑟之中尽显热烈和深沉, 我 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这里的 好好儿活 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 我 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结合作者的生命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史铁生用笔在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 好好儿活 了 用他的笔 好好儿活 ,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更是对 好好儿活 的诠释。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课文讲解 一、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 无信 无礼 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 通 否 ,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 吗 。 四、古今异义: 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 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 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②相顾惊疑。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2、信:①则是无信。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 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 1、寒雪日内集。集: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 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舍: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9、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九、理解问答: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为什么 公大笑乐 ?、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 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用 撒盐空中 和 柳絮因风起 来比拟 大雪纷纷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 撒盐 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 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而 撒盐 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撒盐空中 ,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 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 撒盐 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 入门不顾 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答: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 无信 无礼 ,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 得饶人处且饶人 。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读一读,写一写 攒cu n拗ǎo确凿qu z o菜畦c iq 轻捷qīngji 蟋蟀xīshu i脑髓nǎosuǐ相宜xiāngy 书塾shūsh 方正fāngzh ng博学b xu 蝉蜕ch ntu 人迹罕至r nj hǎnzh 人声鼎沸r nshēngdǐngf i 整体把握 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 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 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 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 我 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 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 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第1自然段 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 、 确凿 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 似乎 ;但百草园留给 我 太多的快乐,因而用 确凿 ,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 我 心中的乐园。 5.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乐园 。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 结构上领起下文。 第2自然段 6.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①②③④⑤⑥⑦ 7.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有无限的趣味 8.这段描写说明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 乐园 9.第二段文字写了 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听虫鸣、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10.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不必说 也不必说 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1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3.第2段写景的文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 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 拟人(低唱、弹琴)、 比喻(木莲像莲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14.赏析文句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①低唱、弹琴使用拟人手法, ②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 ③表现出 我 对此的喜爱之情。 15.赏析第2段中的 碧绿 、 光滑 、 紫红 、 肥胖 、 伏 、 轻捷 、 窜 、 臃肿 、 牵连不断 等词语。 碧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菜畦颜色很鲜,很有生趣; 光滑:细致而形象生动地写出石井栏的古老; 紫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葚熟透了,很诱人; 肥胖:生动而又风趣地写出了黄蜂体形大,很可爱; 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肥胖的黄蜂紧贴在菜花上,懒洋洋的,很可爱; 轻捷: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动作的轻盈与快速; 窜:生动地写出了云雀飞得又快又突然; 臃肿:形象而又风趣地写出了何首乌根的粗大; 牵连不断: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何首乌根很长,又缠绕在一起。 16.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过渡作用。总括百草园的特点。本段中心句。 第7自然段 17.辨析: 罩 字能否改为 盖 字? 不可以,因为 罩 更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鸟儿在竹筛下上下左右都无处可逃,又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盖 字没有这样的效果。 18.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19.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细致)连贯、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20.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21.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22.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 无味 ,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①先抑后扬,欲扬先抑。②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23.文中加点的 久已 照应前面的哪个词语? 一两天。 24.本段的层次是 ①/②③④⑤ 3.课文记叙 冬日雪地捕鸟 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 乐园 ,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三味书屋部分 25.原文中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26.对先生外貌是怎样描写的?他的品格怎样? 外貌: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品格: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7.作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有趣的事? 到书屋后的小园玩;大家热热闹闹地读书;在老师读书时套纸盔甲做戏,画画。 28.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怎样的形象(先生有哪些特点? 我 对他的态度如何? 方正、质朴、博学(第11段 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22 23段,先生读书不仅读得懂而且极为入神); 教学严谨(16段,老师对 我 的要求不断提高); 有些守旧、古板( 我 问 怪哉 时不愿回答而且有些生气); 比较宽容、慈爱(默许孩子们去后园玩耍,不常用戒尺和罚跪的规矩)。 我 对先生是十分敬畏的。 第9自然段 30.课文第9段是从怎样的心理角度去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从儿童的心理去猜测为什么去三味书屋的;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31.第9段为什么要写三个 也许 ? 用反复疑问和猜测的语气,表现了 我 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可奈何的感情。 32.第9段为什么要在 蟋蟀 、 覆盆子 与 木莲 前后加上 我的 和 们 ? 我的 表明 我 已经把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 们 表明 我 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他们。 第4自然段 33.找出长妈妈讲的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先前 地点:古庙里 人物:读书人美女蛇老和尚; 故事的发生:读书人看见一个美女蛇朝他笑,并唤其名而后隐去; 故事的经过:被和尚识破机关,送给他小盒子防身; 故事的结果:飞蜈蚣治死了美女蛇。 34.选出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 凯乐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海伦 凯勒(1880 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年时患病而失聪失明,后在家庭教师安妮 莎莉文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学校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主要叙述自己如何战胜残疾、战胜自我的过程,此书给世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她先后在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讲,为残疾事业和慈善机构筹集资金。1964年被授予 总统自由勋章 ,1965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著作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本文选自海伦 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莎莉文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海伦,是她丰富了海伦的情感世界,再塑了她的生命,所以,海伦 凯勒对莎莉文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海伦 凯勒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知识积累 1.截(ji )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的样子。 2.感慨(kǎi):有所感触而慨叹。 3.搓捻(cuōniǎn):用手指搓、转动。 4.疲倦不堪(kān):疲倦得难以支持。 5.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6.怦怦(pēng):形容心跳的声音。 7.陌(m )生:不熟悉。 8.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读书、学习只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9.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10.混(h n)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11.恍(huǎnɡ)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12.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13.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14.譬(p )如:比如。 15.花团锦簇(c ):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16.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17.企盼:盼望。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叙述了 我 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很多字,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选材精当,中心突出。 本文着重叙述了莎莉文老师利用特殊的教学手段,让 我 认识了许多事物,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的故事,反映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 我 对老师的感激与崇敬之情。作者着重选取了老师利用手指游戏,通过触觉来教 我 感知事物的典型事例来表现这一中心,让我们看到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形象。 2.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本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中间包含有议论、生动细致的描写和感情强烈的抒情。如第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对 我 人生的重大影响;第三段写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的季节,对景物的细致描绘烘托出 我 期待新生的心情,暗示 我 人生的转折即将到来;抒情的句子如结尾 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用反问强调了 我 内心浓烈的幸福感。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准确地展现了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帮助及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把握重点 1.海伦 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的莎莉文老师? 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 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 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安妮 莎莉文老师。 2.文中的 我 和莎莉文老师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 是一位好学、聪明、坚忍不拔而情感丰富、热爱生活的人。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3.本文的标题 再塑生命的人 有怎样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 我 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 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她就是重新给了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4.作者说,井房的经历 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联系全文内容和作者生平经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关于这一点,本文也有描述: 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 水 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 水 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12.《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 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 仁政 , 以德服人 ,教育上主张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被联合国称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 n)语不亦说(yu )乎愠(y n)三省(xǐng)传(chu n)不习乎 逾(y )矩(jǔ)罔(w?ng)殆(d i)哉(zāi) 箪(dān)陋巷(xi 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y )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 时:按时 说:通 悦 ,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 有:通: 又 ,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 温故 ,还要能 知新 ,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 而:表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2.译文: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 贤:贤德、高尚 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乐:乐趣 2.译文: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 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 为乐趣 2.译文:孔子说: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 饭:吃饭,名词作动词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于 2.译文: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焉: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2.译文: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 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 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十二章 原文: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 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切:恳切 仁:仁德 2.译文: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今义:表示确数) 2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志:志于学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志向 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三十而立表修饰 4.乐:不亦乐乎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 为乐趣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 后面省略代词 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 择 2.判断句: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 学 和 思 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9.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0.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小不忍,则乱大谋。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四单元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议论文的知识 一、议论文定义: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二、议论文的特点: 1.严密的逻辑性。2.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三.议论文三要素: 一论点: 1.定义: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或表示的态度。 2.位置:题目、篇首、篇中、篇尾。 3.特点:简洁、准确、鲜明。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作者运用论据去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引用论证(引证)、比喻论证(喻证)、对比论证等 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 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最常见,它不需任何修饰和导入,直接提出文章的论点,使文章更显精练、简洁。如《谈骨气》开篇即提出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论点。 2.引述名言警句,作为论点。这种议论文的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新颖,而又深深信服。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先引用名言,然后加以阐释,引出论点。 3.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开篇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4.摆出生活现象,引出论点。文章开头先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然后引出一个正确的观点。这种开头更贴近生活实际,议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的放矢。 5.运用比喻,引出论点。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论据: 1.定义: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2.种类: 1事实论据:现实生活的事实、史实、统计数据、神话、传说、寓言等。 2道理论据:名言警句、谚语、科学定律、定理、公式等。 3.运用论据应注意: 1论据必须与论点相一致。 2论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具有概括性。 4运用多个论据时要有详略。 5使用论据后要紧扣论点进行分析。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三)论证方法: 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法: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论证方法的作用: 例证法:事实胜于雄辩,能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 引证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和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正反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可以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还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突出论点。 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议论文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论 分析问题(为什么)本论 解决问题(怎么办)结论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及思路: 引论:提出问题(围绕论题提出论点)。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课文内容: 介绍白求恩 诺尔曼 白求恩 (18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 卢沟桥事变 爆发以后,受到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4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浓源摩天岭前线医院治疗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于1939年11月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 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ǎn狭隘 i满腔热忱ch n拈轻怕重niān 以身殉职x n鄙视bǐ晋察冀j 二、理解课文 1.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 第一段重点句: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重点句: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文章前三段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第四段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中心论点: 赞扬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 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表现。 深入探究 1.本文是议论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分析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有何不同? 叙 和 议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 议 为主, 叙 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 叙 要扣住论点, 叙 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有 叙 和 议 ,记叙文以 叙 为主, 议 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 不幸以身殉职 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①叙②议|(③④⑤⑥)叙⑦议|(⑧⑨)叙⑩议 第一层: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两点表现。 第二层:拿 不少的人 跟白求恩作对比,从反面论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必要性。 第三层:侧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感人之深,进一步支持了论点,发出号召,重申论点。 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极端的热忱 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 无不为之感动 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说说课文哪些地方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作用?文章如何运用对比论证的? 说说运用对比论证的好处。 对比论证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第三段: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 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 一班人 给以批评教育。 第四段: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我是很悲痛的 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论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如何让语言更加有气势,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比较下列语句,找出文中原句,说说好处。 (一)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 2.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每个人都佩服他,每个人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 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二) 1.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2.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且有益于人民的人。( ) 排比句式,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 (三) 1.解放我们和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2.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 反复句式,让人感到气势宏大,富有感染力。( ) (四) 1.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 2.对于他的死,我很悲痛。( ) 语气更沉重,朴实的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小结 这篇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此外文章还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语言生动简洁,说服力强。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 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背景: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 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 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字词梳理: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 琢zu 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阅读点拨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 我 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 我 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 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 1913年 , 1920年 , 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 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 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 ,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 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 种树的男人 ,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三、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 牧羊人 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总结归纳: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是依靠着什么力量?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16.《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 夫f 2君子3之行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5无以明志6,非宁静7无以致远8。夫(f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9,非志无以成学。淫慢10则不能励精11,险躁12则不能冶性13。年与时驰14,意与日15去,遂16成枯落17,多不接世18,悲守穷庐19,将复何及20!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注释 ①诫:告诫、劝勉 ②夫(f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③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④行:指操守、品德。 ⑤澹(d 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⑥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也说 使远大的志向得以实现。明:使 明 。 ⑦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⑧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y n慢:过度的享乐。淫:过度。慢:怠惰。 11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2险躁:暴躁,与上文 宁静 相对而言。 13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驰:消失、逝去。 15日:时间。 16遂:于是,就。 17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8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 为社会所用 的意思。 19穷庐:破房子。 20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启示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静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躁 字,对比鲜明。 原文中,诸葛亮所提 德、志、学 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 德、智、体、美 等并无实质性差别, 德 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智 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 体 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美 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不再过多提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 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少年时父母双亡,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第五单元 17.《猫》郑振铎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 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家、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读准字音: 污涩(s )怂恿(s?ngy?ng)蜷(qu n)伏惩戒(ch ngji ) 怅(ch ng)然妄(w ng)下断语 第一只猫 花白猫 (1 2) 第二只猫 小黄猫 (3 14) 第三只猫 丑猫 (15 34)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我 失猫后的心情 一缕酸辛 怅然愤恨诅咒路人 更难过得多。永不养猫。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 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 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本文作者对于所养三只猫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酸辛 怅然、愤愤的 内疚、自责、悔恨 3、本文作者写作的侧重点是什么?抒发了我怎样的感情? 本文侧重描写 我 造成了第三只猫的不幸,中心思想正是通过我的思想活动不断深化所表现出来的。 抒发了我不公正对待第三只猫的后悔之情。 4、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凝望 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猫究竟为什么要 凝望 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或者是受人冷落太久,对新来伙伴感到高兴。 5、本文为什么要写第三只猫的懒惰和不活泼? 为下文写我误解猫吃了鸟设伏笔,同时也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做了铺垫。 6、把 畏罪潜逃 改为 逃跑 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畏罪潜逃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表明了猫知道吃了黄鸟,犯了错误而逃跑。而 逃走 则表达的意思比较平淡,不能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7、为什么 我 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 难过得多 ?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 我 。 我 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 我 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 认为是 我 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8、事情澄清后, 我 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这是我的忏悔、内疚、自责。 9、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 我家永不养猫 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10、文章的启示: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20.《狼》蒲松龄 人物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全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 聊斋先生 ,清代文学家。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 孤愤之作 。 聊斋 是他的书房名称。 志 是记述的意思, 异 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 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从,跟从。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旧、原来。 4、屠大窘:窘,困窘,处境危急。 5、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6、场主积薪其中:薪,柴草 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遮蔽 8、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9、眈眈相向:眈眈,注视的样子 10、一狼径去:径去,径直走开 11、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暴,突然 13、又数刀毙之:毙,杀死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打算、企图。隧,从柴草堆中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16、盖以诱敌:盖,原来是。 17、狼亦黠矣:黠,狡猾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作假、欺骗。 (三)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 通 只 ,译为:只 (四)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作动词,译为:打洞 2、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译为:像狗一样。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柴草堆中打洞 (五)一词多义 1、敌: 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 2、止: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有剩骨(通 只 ) 3.之: 久之,目似瞑(凑足音节,不译) 又数刀毙之(代词,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西蜀之去南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为学》 4.意: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醉翁亭记》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内容)《伤仲永》 卜者知其旨意(意图)《陈涉世家》 5.前: 狼不敢前(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六)古今异义词 1、屠自后断其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七)文言句式 倒装句兼省略句: 1、 投以骨 等于 以骨投(之) ,意思是 把骨头扔给狼 。 2、 一狼洞其中 等于 一狼(于)其中洞 ,译为:一只狼在其中打洞。 常考点 1、阐述本文主旨。 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 缀行甚远 、 一狼得骨止, 而两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 人 什么呢? 答: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第六单元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一、中心: 本文以 新装 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综合题 1、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 御聘织师 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2、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3、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皇帝: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保住他们的地位、职务。 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4、故事最后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来揭开黄的新装的奥秘,来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 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既天真大胆,又率直肯定。 5.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6、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三、精彩语段阅读: 语段(一):阅读课文1 6段。 1、第1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刻画皇帝的形象?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写皇帝爱新装的嗜好,刻画了爱慕虚荣、生活奢侈的皇帝形象,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伏笔. 2、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布独有的 特性 这是全文的主线。作品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的。 3、皇帝相信两个骗子的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皇帝的愚蠢无知。 4、皇帝为什么会 感到不大自然 ?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联系课文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心里感到 不大自然 。这段精彩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也正是由于不自信而又心虚,一心想知道布织得怎样的愚蠢而又狡猾的皇帝,才先派他那 诚实 的、 很有理智 、最 称职 的老大臣去看。) 语段(二):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 老大臣想。①〔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 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②〔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 他想, 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 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 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 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这几段文字从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 看布 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的人。 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第一次写老大臣 眼睛睁得特别大 ,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 眼睛越睁越大 ,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 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 ,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 3.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C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4、 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中的 这一点 指的是什么? 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5、后来课文又描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看布料有什么异同?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语段(三): 1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 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2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 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3 这是怎么会会事呢? 皇帝心里想, 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 皇帝说, 我十二分的满意! 4于是他点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 哎呀,真是美极了! 他们像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 御聘织师 。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上面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皇帝带领随员看骗子织新衣 2.文中 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 一同去看正在织的布料, 他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他想鉴别一下自己的亲信是否愚蠢,称职,以使巩固其统治。 3.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4.第3段对皇帝的描写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 采用心理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皇帝慌恐的内心和骄横、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5、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一句 骇人听闻 ,一句 最可怕的事情 ,两个 难道 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 极 十分 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自欺欺人。 6. 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快乐 ,每个人的快乐原因相同吗? 皇帝 、 两位诚实的官员 、 其他官员 都因为什么而快乐? 答:不同。皇帝为了有美丽的、精致的布料而快乐,为能穿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而快乐;两位 诚实 的官员因为事实印证了自己的 预料 而快乐,为保住官职而快乐;其他官员为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快乐,也为有机会给皇帝献媚而快乐 全面展现了整个宫廷的愚蠢和虚伪。而骗子才真正有了快乐:他们即赚足了钱,又得到了头衔、勋章,并被封为 御聘织师 。 语段(四): 1就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 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③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 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⑤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 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答:皇帝丑态百出地在街上游行,所有人都不敢说出真相,最后一个孩子说出了真相。 2、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答: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3、文段中加横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心理描写。揭露皇帝虚伪、卑鄙、愚蠢的本质。 4.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答:小孩子天真烂漫,因为他们心中 无私 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也就 无畏 无所畏惧。这表现了作者的意愿:保持无私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5、童话的结局让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说明一个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4.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寓 是 寄托 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等人编著的。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 冲虚真人 ,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 致虚观妙真君。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 至德 ,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 笑 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 笑 ,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骄兵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①近:靠近 ②善:擅长,精通 ③亡:逃跑 译文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①皆:都 ②吊:安慰 ③何遽:怎么就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 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①居:经过 ②将:jiāng,带领 译文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①贺:祝贺 ②祸:祸害 译文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 这难道不是祸害吗?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①富:多 ②堕:摔下 ③髀:大腿 译文家里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玩,有一天不幸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 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①丁壮:壮年男子 ②引:拉 译文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①十九:十分之九,这里是指绝大部分 译文靠近边塞的一带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①此:这人 ②以:因为 ③跛:腿瘸 译文这个人只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五、杞人忧天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经典咏流传 梅花 许茹芸 经典咏流传第8期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山一程水一程 柯洁 经典咏流传第6期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送别 沙宝亮;欧宁安娜 经典咏流传第3期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行香子 凤凰传奇 经典咏流传第7期 《行香子》 宋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

知识,初中,初一,语文,孩子,想学,理想,文档,阶段,七年级上册,暑假里,依灵,相惜相,好的,小升初,学生,关键,中考,主页,作息时间,关键时期,内容,基础,头像,家长,成绩,年级,所学,教学进度,文末

2018-10-09 #小故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月亮,伊索,冰心,泰戈尔,释奴,曲径通幽处,上册,人与自然,人类,作者,作文,农夫,内容,单元,古诗词,古希腊,同学们,哲学,和谐一致,大自然,奥秘,对联,小羊,烈士暮年,无可奈何花落去,故事,所作,文化,春水,智慧

2020-08-11 #短篇故事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

三峡,A.,B.,C.,D.,华歆,已纳,朱文公,蔡勉旃,句子,友人,意思,译文,戴震,王朗,王之,王欲舍,定华,优劣,千金,加点,参考答案,地点,文档,时间,评分标准,语句,诗人,孔子,现代汉语

2020-08-11 #故事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编一个童话故事作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编一个童话故事作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编

鲸鱼,飞鱼,丑小鸭,蚊子,小青蛙,上册,语文,习作,童话故事,小蝌蚪,理想,产下,作文,午休,大王,石头,舌头,青蛙,有一天,本王,王曦,天鹅蛋,打断了,个人,全体,仇人,人类,兄弟姐妹,佣人,养鸡场

2020-05-31 #长篇故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编一个童话故事作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编一个童话故事作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编

鲸鱼,飞鱼,丑小鸭,蚊子,小青蛙,上册,语文,习作,童话故事,小蝌蚪,理想,产下,作文,午休,大王,石头,舌头,青蛙,有一天,本王,王曦,天鹅蛋,打断了,个人,全体,仇人,人类,兄弟姐妹,佣人,养鸡场

2020-09-27 #长篇故事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读后感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读后感

语文,教材,温儒敏,知识点,能力,语文教材,先生,作者,训练,单元,模式,学生,读写能力,问题,人文,语文能力,读写,语文知识,序列化,不变,教师,文章,方式,文选,碎片,老师,应试,一定是,语文教学,语文味

2020-08-11 #小故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

元方,译文,注释,石兽,子曰,儿子,原文,石头,邻人,智其子,之父,事物,宋人,意思,父亲,天雨,今义,古义,孔子,关系,友人,时候,注解,红莲,孔子说,谢安,钟磬,不为福,坏事,太阳

2020-08-11 #短篇故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石头,元方,孔子说,石兽,人们,陈太丘,儿子,寺庙,谢安,胡人,颜回,同行,地方,坑洞,朋友,父亲,知识,道理,长城,来安,河沙,不也是,这难道,一带,乐趣,品质,大哥,女儿,富人,情况

2020-08-10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