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老北京的传说和典故

时间:2020-04-17

老北京民间传说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918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9 分钟。

北海的北岸,五龙亭的东北上,有一座样子很特别的影壁:看颜色是深赭色,看样子是那么象铁铸的一样,人们都管它叫铁影壁。实在不是铁铸的,是一种火山岩浆凝成的矿石,只是从外表看,象铁的罢了。这座北海的铁影壁,原来是不在北海公园的,是一九四六年从德胜门里果子市大街挪来的。铁影壁原来也不在德胜门里的,五百多年以前,它是在德胜门外头一座庙前面的,为什么挪到果子市来了呢?这里就有了一段民间传说了。

这又是一段龙的故事了。在北京民间传说里面的龙,都是可怕的,都是想毒害北京人的,可是铁影壁故事里的龙,却是好心的龙。可怕的龙的故事,我们记下来不少了,我们再说说这好心的龙吧。

很早很早以前了,苦海幽州有这么两条龙,他们是夫妻两个,他们没有毒害北京城的心思,他们在北京建筑城墙以后,就变做了一个老头儿,一个老婆儿,躲在一个地方,过起安闲的日子来了。他们看北京建筑了城墙以后,别的没什么异样的,就是西北风刮得太厉害,一刮风就是三四天不停,还是刮一回风,就给北京城添了几寸厚的土,老头儿发愁了,老婆儿也发愁了,都说:“要这么刮下风去,北京城还不叫土给埋上了?”老婆儿说:“我想这里一定有毛病。”老头儿说:“我也这么想,可是,毛病在哪儿呢?我想不出来。”夫妻俩愁急了好多日子,也没一点办法。再说那风呢?那风刮得也真够厉害的。有一天,一个老头儿,骑着一个长耳朵大灰驴,正走到前门桥头上,忽然唿的一下子,打西北刮来一阵大风,登时驴就飞上天去了,吓得驴耳朵也直起来了,吓得骑驴的老头儿也闭上眼睛了,可是,不大一会儿,风不刮了,驴也落到地上了,骑驴的老头儿睁开眼睛再看,呀,到了崇文门外头了,在天空里飞了三四里地!又有这么一天,西山“皇姑寺”里的一个小和尚,正在庙前山坡上玩耍呢,唿的一阵大风,把小和尚吹上天去了,小和尚吓得抱住了脑袋、闭上了眼睛,心里突突地乱跳,他想:这下子一定要摔死!可是,不大一会儿,风不刮了,小和尚两脚落地了,睁开眼睛再看,嗬,到了北京城里头了,在天空里飞了三四十里地!

这风刮得真奇怪。那龙变的老头儿、老婆儿,听了这些:在半天空里飞驴、飞人的怪事,夫妻俩就更着急了。这天,老头儿说:“咱们出去遛达遛达,瞧瞧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婆儿说:“我也这么想,坐在家里,是找不出刮风的毛病的。”夫妻俩出了家门,往哪里去呢?风不是打西北上刮来的吗?夫妻俩就往西北走下去了。走了一处又一处,瞧见的都是卖东西的,买东西的,挑东西的,扛东西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人,穿的也是平常衣裳,说的也是平常话语,做的也是平常事体,没有什么扎眼的奇怪人、奇怪事。走吧,夫妻俩还往西北走,不知不觉,走到了西北城角,老婆儿埋怨老头儿,说:“都是你这没算计的人,顺着脚往下走,走到城角了,什么也没瞧见,还不如出城瞧瞧去呢!”老头儿笑了。说:“你别着急啊,咱们往东一拐,不就出北门了吗?”夫妻俩顺着城角往东一拐,就瞧见了一宗怪事。听故事的人,听到这里,一定急急地要问:“龙变的老头儿、老婆儿瞧见什么怪事了?快说说,我们听。”可是,说故事的人,说到这里,总要岔出一笔去,说:“这个城,可是元朝的旧城啊,现在叫土城。从西北城角往东一拐的那个北门,元朝叫健德门。”

说故事的人,接着往下说了:老头儿、老婆儿瞧见什么怪事了呢?他们瞧见城墙根底下,坐着两个人:一个是五十多岁的老婆婆,一个是十五六岁的小娃子,两个人都穿着土黄色衣裳,头上脸上和衣裳上,都挂了一层尘土,真是难看极了。再瞧他们手里呢?一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条土黄色口袋,老婆婆正往口袋装沙土,小娃娃正往口袋里装棉花,嘴里还说着话。离着远,听不清楚他们说什么,只听见这么一句:“埋不上他这个北京城才怪呢!”龙变的老头儿瞧了老婆儿一眼,老婆儿点了点头,夫妻俩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那老婆婆一定是刮风的风婆,那小娃娃一定是布云的云童,他们在这里商议怎么土埋北京城呢!风婆、云童这时候恰巧一抬头,瞧见有人来了,立刻站起来。风婆说:“孙儿呀,咱们回家吧,免得你妈妈挂心。”龙变的老头儿,知道这是风婆和云童想逃走,赶紧一个箭步,跳在风婆前面,这时候,龙变的老婆儿也跟上来了,拦住了云童。老头儿用手一指风婆,大声地喝叱着说:“你们要干什么吧?北京城里住着这么多人,你们为什么要土埋北京城?”风婆嘿嘿冷笑了一声,说:“你这老头子,也敢问我们大事?许他们建筑北京城,挡住我们的风路,就许我们埋他的北京城!”老头儿哈哈大笑了一阵,说:“就凭你这老婆子,也敢造这么大孽,趁早儿留下你那盛土的破口袋。”说着,又一指云童:“你那盛烂棉花的口袋,也得给我留下,小孩子不学好!”还没等风婆说话,云童早急了,他一面把口袋往外一倒,骨都都往外冒黑云,一面喊:“婆婆您还不放风,放土!”龙变的老头儿、老婆儿,同时张嘴一吸,滋溜溜一朵朵黑云,立刻都吸到老头儿、老婆儿肚子里去了。

这都是同时的事,正当黑云被吸尽了的时候,风婆的沙土,也滚滚的飞过来了,正好呛了老头儿、老婆儿的鼻子,啊涕!老头儿打了一个喷嚏,啊涕!老婆儿也打了一个喷嚏。这两个喷嚏,打得真好,正好打出四股清水来,直奔了风婆和云童,风婆说声不好,拉上云童,飞身就上了天空,老头儿、老婆儿随着变了两条大龙,往北追赶风婆、云童去了。打这儿起,北京城风少了,沙土也少了,人们都说是龙公、龙婆把风婆婆和布云童儿追跑了。人们说,风婆婆和布云童儿怕龙公、龙婆,咱们铸一个铁影壁,两面都各自铸一条龙(铁影壁上的花纹,原形是麒麟,可是说铁影壁故事的人,却把它说成是龙。原来是,从麒麟的鳞甲,联想到龙,从龙身上,联想到龙的故事。这和“断虹桥石猴”,原形是石狮,都是一个类型的民间口头创造。),风婆婆和布云童儿,就不敢来了,打这儿起,就有了一座好看的铁影壁。

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北面的城墙拆了,城墙往南挪了,原来北京城的北面又成了旷野荒郊,北京城里又多了风、多了沙土,住在北京城里的人,又愁急起来,只是想不出道理。有那懂得事多,知道事广的老大爷说:“这准是铁影壁离城远了,龙公、龙婆管不了风婆婆和布云童儿了,咱们得想法子。”有那知道铁影壁故事的人,都说老大爷说得对,可是怎么办呢?大家想法子吧。这时候,出来聪明人了,这位聪明人说:“大伙儿别着急,我有主意!”他是什么好主意呢?就是把铁影壁搬到城里面来。

大伙儿听这位聪明人的主意真“聪明”,就把铁影壁搬到德胜门里果子市,一座庙前头,后来这条街巷,也叫了铁影壁胡同(这座庙叫“护国德胜庵”。)。说故事的人说:故事说到这里完了,可是你们听故事的人,如果问铁影壁搬到城里以后,到底挡住风了吗?挡住沙土了吗?说故事的人,一定说:没挡住!

2. 老北京的传说和典故之黑龙潭

黑龙潭在颐和园西北,现在做为一个疗养院院址。白龙潭是黑龙潭北边的一个小地名。

北京的西北,有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叫做黑龙潭。黑龙潭名头很大,谁都知道,黑龙潭北边有个白龙潭,除了当地人,知道它的很少。黑龙潭、白龙潭有没有龙呢?没有。就因为龙潭没有龙,才有了民间传说的故事,现在,咱们就说这个故事。

咱们不是说过“高亮赶水”的故事吗?高亮赶水的故事里说:高亮把龙公、龙婆、龙子、龙女追到玉泉山山下,一枪扎伤了龙女,龙婆赶紧抱起来龙女,逃往山北的黑龙潭,逃到了黑龙潭以后,又怎么样了呢?现在说的这个故事,就是打这里说起的。那天,龙婆抱着受了伤的女儿,逃到了黑龙潭,一头就扎到石头底下,藏起身来,给女儿治伤,不久,龙女的枪伤也就平复了。她母女俩,打这儿起,就在潭里石头底下安了家。龙女呢,是喜欢玩的,在家里呆腻了,就在潭里游来游去;在水里游腻了,就告诉了母亲,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出潭玩玩。龙婆是不放心的,总是嘱咐女儿,说:“你离潭不要太远了,玩玩就回来,人生地不熟的,留神有人欺侮你!”龙女答应了。龙女天天到潭上玩,什么也没碰到过,她慢慢也就放下心来了。

这一天,龙女正在山坡上掐野花,忽然身旁走过一个青年人来,穿着一身白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白颜色的盘龙帽,脸上透出来一股凶恶的样子,没等龙女说话,这个人就说了:“小姑娘你认识我吗?”龙女是龙王的孙女、龙公的女儿,哪有不认识龙的。她说:“我知道你是白龙。”白龙哈哈大笑了一声,说:“知道我是龙王爷就行。你知道你们住的那座潭是谁的吗?”“水潭,还能说是谁的?”白龙说:“我是受过‘皇封’的,这座潭是我的,你们不能住。”龙女一撇嘴,说:“我不懂得什么叫黄风、黑风,谁住就是谁的。”“你们一定要住呀?”“一定要住!”白龙嘿嘿又笑了一声,说:“要住也行,你跟你妈妈说去,你得嫁给我,做我龙王爷的小奶奶。”龙女脸早气黄了,骂了一声:“孽龙!不许胡说!我们一定要住,看你能怎么样!”说着,一甩两个翠蓝色玉耳环,转身就奔了潭边。白龙后面喊了一声:“小龙丫头站着,你告诉老龙婆,我家住北边白龙潭,限你们三天答复我,三天没有回信,我就要跟老龙婆较量较量,看看谁胜谁败!”说完也走了。

龙女回到潭里,见了母亲就哭了。龙婆问女儿为什么这样哭,龙女把遇见白龙这件事,从头到尾详细说了一遍。龙婆也非常气愤,她和女儿说:“可恨你爷爷,他想发水,淹死北京城的人,你爸爸想把水带走,渴死北京城的人,他们是永远不能再见天日了,他们自找苦吃!剩下咱们娘儿俩,还会有小孽龙欺侮咱们,我跟他拼了命吧!”龙女说:“妈妈打得过他吗?”龙婆说:“论打是不行,第一他这里地势熟,第二会有人帮助他吃的粮食,不过我不怕他!”再说,小白龙还真有人帮助他的食粮,他知道龙婆母女不会答应,就仍旧变成一个白帽白衣的勇士,走向村里,跟老百姓说:“我是龙王爷,”说着一指白龙潭边上的龙王庙“那就是我的家。三天后,我跟黑龙潭一个野龙比武,你们看天空有两条水柱子,一条黑水柱,一条白水柱,白水柱就是我。你们看如果白水柱矬下来了,就赶紧向白龙潭里扔馒头,我胜了,我保佑你们风调雨顺,我败了,可别怪我把你们全村人都淹死!”老百姓敢说什么,只好满口答应。

翻回来再说,那龙婆呢,她知道小白龙会威胁老百姓,叫老百姓供给他食粮的。她呢?她把满潭里的大鱼、小鱼,都叫到跟前,说:“我本想在这里安家,和你们搭个邻居,没想到白龙潭的孽龙,想要跟我比武,我没有战粮,怎么办呢!我只好借用诸位,做我一顿战粮,我胜了呢?自然还你们生命,我败了呢?有我女儿还你们生命。”鱼在龙的面前,敢说什么。这时,龙婆一晃身,就变成了一条几丈长的大黑龙,张开大嘴一吸,大鱼、小鱼就缕缕行行,都进到黑龙肚子里去了。

到了第三天,晴天打了一个大霹雷,只见从白龙潭里飞出一条白亮亮的水柱子来,直奔了黑龙潭,还没到黑龙潭呢,黑龙潭里,也飞出一条黑晶晶的水柱子来,两条水柱,就在空中缠绕起来。两条水柱,在空中缠绕了三天三夜,白水柱有时矬下去了,这大概是力气不够了,一会儿又长起来了,这大概是吃足了馒头了,可是,黑水柱始终没往下矬。斗到第三天晚上,忽听叭的一声很大的响声,两条水柱,同时收回潭里,山边上躺着两条死龙,原来是,白龙、龙婆都用尽了力气,一齐累死了。龙女一看妈妈死了,心里悲伤极了,又想起妈妈对鱼说的话,自己必须偿还大鱼、小鱼的生命!她一跺脚,全身往潭石上一撞,立刻全身撞得粉碎,纷纷落在潭里,全变成了一种奇怪的小鱼:宽尾巴,上下都有长鳍,四个小腹鳍全长在前胸上;特别的是,太阳一照,全身有五色光华,人们都说这是龙女的绣花衣裳;两腮各有一个翠蓝色小圆光,人们都说这是龙女的翠玉耳环。它常常潜伏在潭里石头底下,都说这是龙女听了妈妈的话,不敢浮出潭面了;它的头能撞石头,如果养在鱼缸里,缸底上铺的卵石,它能撞得唰唰地响,人们都说这是龙女想起了妈妈。这种鱼,人叫它“布鱼”。

白龙、龙婆、龙女死了以后,这里再也没有龙了,存在的只是白龙潭、黑龙潭两池潭水,两个地名。

3. 老北京的传说和典故——公主坟

清朝的时候,玉渊潭的西边不远,有一座大坟头,人们都叫它公主坟。

相传,乾隆派人拆明陵,给自己修陵寝,被刘墉奏了一本,参了皇上一个挖坟掘墓之罪。乾隆无法抵赖,只得准奏,自己定了个发配江南。说是发配,实际上是一不穿罪衣,二不戴刑枷,只是换上便衣小帽步行罢了。刘墉、和珅跟着。

这是乾隆第一次步行到民间,对什么都感到新鲜。一路上指指划划,问这问那,走一会歇一会。和珅怕冒犯皇上,什么话也不敢说;刘墉一声不吭。两人任凭皇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老爷儿”落山了,乾隆感到又累又饿,就对他俩说:“二位爱卿,天色已晚,我等如何是好?”他俩你瞧瞧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言声,乾隆这才猛然想起自己这会儿是啥角儿。只得硬着头皮往前走。

又走了两个时辰,已是满天星斗了。乾隆看四周黑咕隆咚的,一个人影也没有,那山沟沟里还不时地传来一声声狼嚎,吓得他直哆嗦。肚子饿得咕咕叫,两只脚象踩了棉花,只好让刘墉、和珅架着,一步一步地往前挪。

好不容易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村边一户人家,住着三间低矮的小土房。和珅赶紧去扣门。一会儿,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个老人。老人看他们的模样不象是歹人,就把他们让进了屋里。进了屋,老头把女儿叫醒去替他们做饭。老头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穿得虽然破旧,但干净利落,显得十分可爱。不大工夫,女孩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和一大海碗白薯。三个人饿急了,吃得还真香。

第二天,他们要走了,一出门,看见了院中的小姑娘,比昨天晚上更显得清秀。乾隆喜欢上了这个小姑娘,就扭头对老人说:“老人家,你要乐意,就让您的女儿给我做干闺女吧!”老人一听,很高兴,就让孩子过来拜见了干老子。乾隆掏出一锭银子对老人说:“拿去给孩子做几件衣裳吧!”又从怀中掏出一块黄手帕,递给姑娘,“孩儿,如遇危难之时,可拿它到京城找我,只要一打听皇……”这时只听刘墉哼了一声,他连忙把那半截话咽了回去。刘墉接着说:“打听‘皇家大院’!”乾隆连忙点头,“对!对!‘皇家大院’。”

过了几年,姑娘长大了,谁知连年闹灾荒。父女俩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打点打点,到京城里来找干老子。

父女俩千辛万苦地来到了京城,穿大街、走小巷,找遍了北京城里的“黄家大院”,也没找到干老子的家。父女俩直埋怨自己当初太粗心,没问清干老子姓甚名谁,住在哪条街。爷俩在京城里无亲无故,无钱无粮无住处。没法子,只得白天沿街要饭,晚上缩在墙根或破庙里过夜。爹爹年岁大了,熬不过这苦日子,得了重病,姑娘愁得只是哭。

这天清早儿,姑娘急得实在没法儿了,来到护城河边,想寻短见。可想起身染重病的爹爹,又犹豫了。生,生不得;死,死不得。她只得一个人在河边痛哭。说来也巧,这时刘墉正好出来遛弯儿,听见这哭声悲切,想必是有为难的事,于是就寻声而来。姑娘见有人来了,连忙止住了哭声,抬头一瞅,不觉怔住了:这个人不就是随我干爹一起到我家的那位叔叔吗?这回可有救了。她又惊又喜,连忙上前双膝一跪。这一跪倒把刘墉跪糊涂了,他仔细一看,认出来了:是皇上的干闺女。他问明了是咋回事,把老人和姑娘接到了府中。直到这会儿,爷儿俩才知道,干老子是当今万岁——乾隆皇上,此人是丞相刘墉,“皇家大院”指的是皇宫。他们先是惊,后是怕,心想:平民百姓,怎敢和皇上攀亲呢?

第二天一早儿,刘墉带着父女俩进宫去见乾隆。再说乾隆回宫后,早把认干闺女的事忘了,如今一提才想了起来。可他怕别人知道这件事笑话,皇上和乡下佬攀亲,称兄道弟成何体统?想赖亲。可父女俩手中有自己的黄手帕,又有刘墉作证,怎么赖得掉?没辙,只好把二人宣进宫来,找了个住处。没成想,在宫里虽然不愁吃,不愁穿,可繁文缛礼多得要命,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侍卫,太监都是势力眼,老人家可受不了。本来就是病歪歪的身子,再加连惊带吓,没多少日子就死了。咽气之前嘱咐姑娘,把他的尸骨葬在家乡。

4. 老北京的传说 狼窝的传说长城的关门向西约1.5公里里处,有个叫"狼窝"的地方。提起"狼窝"这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很久以前, 北京城西一带严重缺水,树难生草难长,秃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辈辈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这情况后,便派了一头"仙猪"下凡,去开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难。 这头仙猪个儿大得台奇,像座山,身长三十三丈三,脑袋三丈三尺三,就连猪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长。仙猪奉命下凡后就开始干活,只见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脚下立刻台现了又宽又深的河,翻滚的大水顺沟往前涌。 仙猪不停地向前拱着拱着, 眼看快到居庸关了,万里长城像条巨龙横卧于前面的高山上,仙猪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该向哪里拱呢? 正在犯难时,从远处走来一位老汉,仙猪急忙向老汉打听:"老大爷,前边是什么地方?"老汉见到仙猪身后的河水,心里立刻明白了。这猪正在拱土开道,如果让它再往前拱,那万里长城不就叫它拱毁了,再说过了居庸关,顺着关沟往东下去,就是一马平川,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不仅要冲垮平原上万顷良田,而且连北京城也保不住,被大水所淹。我得想个计策,阻止这头猪向前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仙猪说:"前面是"狼窝",有大狼三百三十三个,专门吃猪头和猪肉,还有小狼三百三十三个,专吃猪下水和心、肝、肺。这几天,这群狼正嗷嗷乱叫,三五里地远都听得见,你要是往前走,可千万要小心点才行。" 仙猪听完老汉的话,吓得心惊胆颤,心想,真是万幸, 碰到了这位老汉,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窝,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我干脆改道而行吧,便一头朝南面拱去了。 它拱台的那条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远的"永定河"。老汉见仙猪走远,这才松了一口气,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由于老汉的几句话才保住了长城,没有被毁,北京城也没被水淹。后来人们就把老汉和仙猪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窝"了。 5. 王府井的传说

传说王府井大街原来是王爷的住宅。王爷府中有一口水井,井上有一座精巧玲珑的亭子,井口是一块大石头凿出的圆孔,井沿很高。井南就是王府大院。北京早年水井虽然多,但甜水井不多。一遇天旱,很多井都没水了。有一年,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井差不多都干了,四个海子也干得只有垫底的水了。富人家用车子去几十里外的玉泉山拉水,穷人家没水,只能靠肩挑手提。还有的靠从井底淘点泥浆水活命。这时只有少数几口井还冒水,王府井就是其中之一。王府井不但有水,而且还是甜的。王爷很高兴,说这是因为祖宗福气大,造化大,房子和水井都在龙脉上。可是这个王爷心肠十分狠毒,不仅不把水分给大家度灾活命,还命令看门老头把水井看守起来,不许人们取水。这个看门老人心地善良,对王爷的做法十分不满,便偷偷给人们不少方便。他趁每天早晚王府的人睡觉时,给胡同外取水的人发信号,大家便很快地打一点水走。终于有一天,王爷发现了这件事,便怒冲冲地审问看门老人。老人笑眯眯地说:“ 不错,王爷,我是让人打了点水。可我这是为王爷着想。您想,将来府里免不了还要雇人运粮挑米,要是附近的人都渴死了,哪儿还有人给府里干活呢?要是王爷不同意,今后我绝不让任何人再取走一滴水。” 王爷听他说得有道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追究了。人们十分感激和尊敬这位老人。从此以后,来王府井打水的人越来越多,住在远处的人也闻讯而来。这样,王府井的名字就远近传开了。后来人们一提到这一带,都称王府井北、王府井南、王府井东、王府井西。再后来,东安市场迁到这里,这里渐渐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但人们仍习惯地叫这里王府井。 6. 西直门有口“四眼井”

“胡同”一词起源于元朝,为蒙语“水井”的译音。元大都建城时,以水井为中心形成棋盘式的城市布局。人们围井而居,逐渐形成胡同的居住模式。有句老话:北京有多少条胡同就有多少口水井。可见北京的水井多得无法统计。西直门一带的水井也是这种情况。我家住在桦皮厂胡同,往东不远就有两口公用水井,当时一口水井在五根檩胡同往北,现东桃园甲二号楼东侧;另一口井在前桃园胡同东口,现前桃园一号楼东南角,这口水井旁还建有一座一米左右高的小龙王庙呢。私家水井也不少,西直门大街路北的高井胡同和大四条胡同西口的西井胡同都是因胡同内有私家水井而得名。当时有钱有势的人家为用水方便,在自家院内或住宅门前打口水井。这些私家井的主人,有的还雇伙计为其挑水或送往别的用水户,渐渐地出现了靠吃水井和靠送水为生的水局子,也称为水窝子。这样的水窝子,解放后西直门大街马路南还有两家,记得一家在南小街口,一家在赵登禹路北口西侧。满清时,皇室去圆明园、颐和园等西郊御苑,西直门是必经之路。帝王出行必得黄土垫道、净水泼街,所以西直门除公用水井和私家水井外,还有七口皇家专用的官井。井口平时都用铁盘封住,百姓不得动用。听久居西直门的老辈人讲,这些水井从西直门城楼向东,间距相等地一顺排列在大街北侧的阔带胡同(现玉芙胡同口)、火药局(现桦皮厂街口西侧)、穿堂门、三关庙(现西章胡同口)、崇元观(现东新开胡同口)等7处地方。西直门不计其数的水井绝大部分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只有一口位于桦皮厂胡同内西侧的“四眼井”(现桦皮厂街路西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东门口处),至今仍让西直门的老街坊们提及着。老北京人都知道清皇宫的御用水均来自西郊的玉泉山,拉水的水车进出城都要经过西直门。每当黎明时分,住在西直门大街两侧的老百姓,就会听到马拉木轮水车的“咕隆”声和随之而来城门开启的“吱扭”声,不用说,这又是皇宫水车出城去玉泉山拉水去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如此。据说,有一天拉水的马车虽然准时出了西直门,可天黑以后,到了关城门的时候,仍然不见水车返回。这可急坏了把守城门的差官,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城门去东张西望,终于隐隐约约地听见了“咕隆咕隆”的车轮声,把守城门的差官急不可待地做好了关城门的准备工作。看着押运水车的老差役摇摇晃晃地赶着马车进了城,一个差官喊到:“又灌(喝酒)多了吧,误了时辰看老佛爷要不要你的脑袋。”说完便如释重负地关闭好城门,回差房去了。且说那个押运水车的老差役,随着进城后的路越发平坦,车轮颠簸减轻,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头,赶快停下车,向水车上一看,惊出一身冷汗。原来路上颠簸,出水口没塞好,一车水流光了大半。老差役心想,真是黄鼠狼专咬病鸭子,本来自己就喝高了,已经误了时辰,现在水又漏掉不少,这可如何是好。如果再返回玉泉山,城门已经关了,哪里还出得去呀,再说,时间也不够。酒壮怂人胆,老差役借着酒劲急中生智,悄悄地来到离城门不远,当时还没有名字的一口水井前,急急忙忙地补满了一水车,慌慌张张地押着水车赶向皇宫,提心吊胆地交了当天的差。没想到,慈禧太后喝了这假冒的玉泉山水,没发现异常,觉得与往日玉泉山的水一样甘甜可口。自打这以后,老差役的胆子越来越大,每次进城后,都要停下车来看一看,洒多少就用这口井的水补多少。时间一长,慈禧太后喝此井水的传闻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里的人都来这里打水,全想亲口尝尝慈禧太后喝过的水。因为来打水的人日益增多,为防止发生意外,减少打水的等待时间,百姓集资请来石匠将原有井口扩大,并用石板盖住,在石板上凿了四个略大于水桶的井口。从此,这口井便被人称为“四眼井”。我幼年时曾见过这口井,从四个井眼边缘被井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沟上,可以想象出当年方圆几里的人们争打井水的热闹场面。听奶奶说,从我父亲往上,家中几代人喝的都是这口井的水。后来有两名妇女跳井寻了短见,人们认为井水脏了。随着压水机的普及(我家也开始使用西直门开业井局安装的压水机),“四眼井”就逐渐被废弃了。有人考证,这口“四眼井”是当初修筑明城墙时为了取水方便而挖的,可见“四眼井”确实是一口年代久远又有着传奇色彩的古井。 7. 公主坟

清朝的时候,玉渊潭的西边不远,有一座大坟头,人们都叫它公主坟。

相传,乾隆派人拆明陵,给自己修陵寝,被刘墉奏了一本,参了皇上一个挖坟掘墓之罪。乾隆无法抵赖,只得准奏,自己定了个发配江南。说是发配,实际上是一不穿罪衣,二不戴刑枷,只是换上便衣小帽步行罢了。刘墉、和珅跟着。

这是乾隆第一次步行到民间,对什么都感到新鲜。一路上指指划划,问这问那,走一会歇一会。和珅怕冒犯皇上,什么话也不敢说;刘墉一声不吭。两人任凭皇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老爷儿”落山了,乾隆感到又累又饿,就对他俩说:“二位爱卿,天色已晚,我等如何是好?”他俩你瞧瞧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言声,乾隆这才猛然想起自己这会儿是啥角儿。只得硬着头皮往前走。又走了两个时辰,已是满天星斗了。乾隆看四周黑咕隆咚的,一个人影也没有,那山沟沟里还不时地传来一声声狼嚎,吓得他直哆嗦。肚子饿得咕咕叫,两只脚象踩了棉花,只好让刘墉、和珅架着,一步一步地往前挪。

好不容易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村边一户人家,住着三间低矮的小土房。和珅赶紧去扣门。一会儿,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个老人。老人看他们的模样不象是歹人,就把他们让进了屋里。进了屋,老头把女儿叫醒去替他们做饭。老头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穿得虽然破旧,但干净利落,显得十分可爱。不大工夫,女孩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和一大海碗白薯。三个人饿急了,吃得还真香。第二天,他们要走了,一出门,看见了院中的小姑娘,比昨天晚上更显得清秀。乾隆喜欢上了这个小姑娘,就扭头对老人说:“老人家,你要乐意,就让您的女儿给我做干闺女吧!”老人一听,很高兴,就让孩子过来拜见了干老子。乾隆掏出一锭银子对老人说:“拿去给孩子做几件衣裳吧!”又从怀中掏出一块黄手帕,递给姑娘,“孩儿,如遇危难之时,可拿它到京城找我,只要一打听皇……”这时只听刘墉哼了一声,他连忙把那半截话咽了回去。刘墉接着说:“打听‘皇家大院’!”乾隆连忙点头,“对!对!‘皇家大院’。”

过了几年,姑娘长大了,谁知连年闹灾荒。父女俩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打点打点,到京城里来找干老子。

父女俩千辛万苦地来到了京城,穿大街、走小巷,找遍了北京城里的“黄家大院”,也没找到干老子的家。父女俩直埋怨自己当初太粗心,没问清干老子姓甚名谁,住在哪条街。爷俩在京城里无亲无故,无钱无粮无住处。没法子,只得白天沿街要饭,晚上缩在墙根或破庙里过夜。爹爹年岁大了,熬不过这苦日子,得了重病,姑娘愁得只是哭。

这天清早儿,姑娘急得实在没法儿了,来到护城河边,想寻短见。可想起身染重病的爹爹,又犹豫了。生,生不得;死,死不得。她只得一个人在河边痛哭。说来也巧,这时刘墉正好出来遛弯儿,听见这哭声悲切,想必是有为难的事,于是就寻声而来。姑娘见有人来了,连忙止住了哭声,抬头一瞅,不觉怔住了:这个人不就是随我干爹一起到我家的那位叔叔吗?这回可有救了。她又惊又喜,连忙上前双膝一跪。这一跪倒把刘墉跪糊涂了,他仔细一看,认出来了:是皇上的干闺女。他问明了是咋回事,把老人和姑娘接到了府中。直到这会儿,爷儿俩才知道,干老子是当今万岁——乾隆皇上,此人是丞相刘墉,“皇家大院”指的是皇宫。他们先是惊,后是怕,心想:平民百姓,怎敢和皇上攀亲呢?

第二天一早儿,刘墉带着父女俩进宫去见乾隆。再说乾隆回宫后,早把认干闺女的事忘了,如今一提才想了起来。可他怕别人知道这件事笑话,皇上和乡下佬攀亲,称兄道弟成何体统?想赖亲。可父女俩手中有自己的黄手帕,又有刘墉作证,怎么赖得掉?没辙,只好把二人宣进宫来,找了个住处。没成想,在宫里虽然不愁吃,不愁穿,可繁文缛礼多得要命,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侍卫,太监都是势力眼,老人家可受不了。本来就是病歪歪的身子,再加连惊带吓,没多少日子就死了。咽气之前嘱咐姑娘,把他的尸骨葬在家乡。打这以后,就剩姑娘一个人了,孤孤伶伶地呆在宫里。每日里思念爹爹,想着老人的临终嘱托,常常泪流满面。姑娘有话无处说,不仅把眼泪往肚子里咽,还成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皇妃、公主见她长得漂亮,嫉妒她,常常冷言冷语地挖苦她、骂她;王爷、太子,王孙们见她长得端庄秀丽,与福晋、小姐大不一样,都对她不怀好意,总想欺侮她;太监、丫环们也因她出身贫贱,又给不起赏钱、银两,看不起她,时不时的也指桑骂槐地数落她一通。俗话说:“宁喝舒心的粥,不吃皱眉的饭”,姑娘见天见眼泪泡着心,日久天长,就憋出病来了。

没多少日子,姑娘就病得不行了,几天来水米没沾牙,昏昏沉沉的。宫娥这才害了怕,回禀了皇上。乾隆无奈,只好来看她。可姑娘病的不行了。

第二天,姑娘就死了。宫女禀报了乾隆,说姑娘临死前要求皇上把她和她爹的尸骨葬到家乡去。乾隆说:“埋了算啦!”这时,正好刘墉进宫,听到这话心里很不高兴。他想:“要不是你乱认干亲,人家爷俩怎会这样?”他抢上一步,拱手道:“启禀我主万岁,臣有一事不明。”乾隆一听,就像挨了当头一棒,他就怕听见刘墉这句话。他一句“一事不明”曾参过皇上和多少大臣,这回不知又该谁倒霉了。乾隆赶紧朝刘墉又是摇头,又是摆手,意思是待会再说。刘墉装没看见,接着说:“这位公主,虽不是万岁亲生,可是您亲认的干闺女,并且留有信物,这样草草葬了,万岁脸上也不光彩呀!”乾隆心想:“越怕你,你越到,好晦气呀!”有刘墉这盯着呢,乾隆只得传旨,按公主的葬礼,把姑娘葬在了翠微路这地方。

打那以后,这里多了一座大坟头,人们都说这就是那个姑娘的坟,管它就叫公主坟。年长日久,看坟的没了,坟的周围长满了杂草,一片凄凉。这座孤坟,孤单地矗立在这里,象姑娘生前在皇宫里一样,凄凉、冷清。

8. 烟袋斜街

在西城区东北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 烟袋斜街,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

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烟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响,一直流传到今天。

9. 甘石桥的前后传说

从前,西城根西边有一座石头栏杆的石桥。那时候凡是犯了死罪,要到菜市口问斩的犯人,都得从这座桥上走过去,到莱市口受刑。亡人家属就在桥头上给犯人送倒头饭菜或是挂红,家属和看热闹的老百姓都不许过桥。犯人过了桥就被拉着绕道上菜市口刑场了,老百姓就把这座桥叫“赶尸桥”。后来世道变了,死罪犯人也就不走石桥了。以后百姓觉着这“赶尸桥”名字不好听,就改成“甘石桥”了。这座桥就在现在的西单商场北面。

故宫角楼的传说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了。这四座角搂是怎么盖的呢?北京有这么个传说。明朝的燕王朱隶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官。朱隶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是要杀头的!”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这个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了:“人们都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木匠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嘴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 大伙儿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修成了到现在还存在的角搂。

先有潭柘寺 后有北京城

潭柘寺在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前年古刹。史书载“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民间则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谚。 潭柘寺建于1600余年前的晋代,初称嘉福寺,兴盛于唐代的武则天时期,名为龙泉寺,金代改称为大万寿寺,清康熙年间改称岫云寺。据《岫云寺莲花池记略》载:“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故名潭柘寺”。 北京城是在元朝大都城的基础上发展改建的。元朝初年,世祖忽必烈听从了大将巴图鲁和汉族学者、谋士刘秉忠的建议,以“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为由,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成大都城,这已经晚于晋代800余年了。在此之前,辽国曾在公元916年以幽州为南京,晚于晋代近500年,就是唐武则天时代也比晋代晚400多年。因之,民谚所说的潭柘寺与北京城的关系是真实的。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 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 女亭。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方向。这样,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遥望 着“织女”,却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着织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 了,铜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们赶忙禀报太后慈禧。慈禧开始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 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放在原来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铁链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铜牛又动起来,眼看铁链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将它拉住。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於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断了。幸好这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铁链,七手八脚最后总算将铜牛锁住了。 从此,昆明湖边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 铜牛的六大传说 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二:禹治水铸铁牛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姒姓。亦称大禹、夏禹、 戎禹。鲧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 可防河水泛滥。 传说三乾隆:皇帝铸铜牛 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 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 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 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 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 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传说四: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 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 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 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 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在扩奸建颐和园,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 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 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 说。 传说五:铜牛遭难民相救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颐和园。侵略者贪婪无度,掠夺成性,破坏园林,抢夺文物。镀金铜牛身上的金箔,也成为他们抢的目标。这伙儿魔鬼 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块一块剥金箔。铜牛在哭泣,湖水在落泪,手无寸铁的当地居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怒气冲天。后来又听说,金箔剥完之后,这伙魔鬼还打算将 铜牛运出颐和园化铜卖钱,合伙分赃。民众们经过商议,决定挑选十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趁天黑夜静之时,带上工具,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了昆明湖底。这一 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昆明湖东堤留下一点痕迹。第二天,附近居民纷纷传说,铜牛被大风刮跑了,洋鬼子寻不到破绽,真以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没有再寻 找。由于人民的保护,时至今日,铜牛才得以在昆明湖东堤岸边,向广大游人展示。 传说六:铜牛的铸造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用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我国古代雕刻,是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形生动,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置于 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炯炯目光注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它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雕刻了五百多只石狮子,比芦沟桥的狮子还多好几十只呢! 这十七孔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一座桥,全长一百五十公尺,东连八方亭,西接南湖岛。那十七个券洞上边,是雕刻着石狮子的汉白玉石栏杆,它就象是一道虹,把人世间和蓬莱仙岛连接起来了。 相传,在乾隆年间修十七孔桥的时候,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那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流着汗水一步一步把它运来的。有一 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厚。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 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 老头子在工地上转游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理他。 这个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 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爷家,有房子住,还管饭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 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 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大道往南去了。 颐和园里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听说乾隆皇帝还准备前来“贺龙门”呢!没料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那块石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子,提醒了总监,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工程总监打听到那个老石匠在六郎庄住过,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象专为修桥 琢磨的一样。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对王大爷说:“这是天上下来神人专为修桥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张口吧,要多少银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爷说:“你也别 多给,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我一年的饭钱吧!”总监听说,留下一百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 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龙门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们,人人都吐了一口气:总算把石桥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来,还有大伙的活路吗?正当大伙高兴的时候,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 从这以后,鲁班爷帮助修建十七孔桥的故事,就流传开啦。 瓮山的来历颐和园里有一座万寿山。在乾隆十六年以前,这万寿山原来叫做“瓮山”。提起瓮山的名字,在北京西郊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在很早很早以前,瓮山一带平地出泉,是一片沼泽水洼,当地的人都以打鱼摸虾、垒砖烧窑、做小买卖为生。除去几家财主以外,老百姓生活很苦,常常是吃了上顿 没下顿,家家户户为填包肚子四处奔波。 瓮山的半山腰里,有一座又破又小的财神庙,庙里供奉的是财神爷赵公元帅。老人们说:“赵公元帅心善,他要每年四月十五这天显灵,周济一户穷人。” 果然,接连几年,每到四月十五赶庙会时,总有一个穷人发了财:先是扛活的赵老黑挖出一瓮元宝;后是卖豆浆的王瞎子捡了一瓮珍珠。这些事传到有钱人耳朵里, 那些财主和大官们可就急红了眼!到四月十五这天,他们也穿起破衣烂衫,腰里系根杂布绳,肩上搭个捎马子,假装穷人,在庙会上晃来晃去,妄想让赵公元帅度化他。 在瓮山西南有一家大财主,叫王有财。他家有一顷水地、两顷旱地,北京城里还有几座买卖铺子。王有财贪心不足,还想发大财,就在四月十五这天,穿上他家长工 的一身破衣裳,到瓮山上去赶庙会。他在人群里走过来闯过去,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善心的财神爷度化度化我吧!我家有八十老母,都饿病啦!”他从东走到 西,从南念到北,转了六六三十六圈,还是没有遇到那位宽衣大袖、鹤发童颜的财神爷!他累得腰酸腿痛,口干舌燥,没精打采地回家去了。 王有财到家后,喝了两杯茶,倒在炕上就睡着了。他梦见,从瓮山财神庙走出来两个小孩,一胖一瘦,个头一般高,都穿着一身红兜肚,一蹦一跳地往后山走去。那 个胖小孩说:“师傅叫咱俩今天晚上,把那一瓮金豆度化给一个最穷的人,咱们快去挖金豆吧!”瘦小孩问:“那个最穷的人是谁?”胖小孩说:“咱师傅访察了一 年才找到他。这个人住在山西边,叫大老李;他有个小孩,眉尖上长着一颗痦子。师傅让咱们把金豆埋在他家西屋旮旯儿里。”这两个小孩走到山后一棵松树底下, 一锹又一锹,挖出来一个鬼脸青色的小瓮来,细脖大肚子,盛满了光闪闪的金豆。瘦小孩提起小瓮就要走,不小心掰下来一块瓦碴儿,他把瓦片扔在地上,抱起小青 瓮就走了。王有财见把金豆拿走了,急得大声喊起来。这一喊,把他自己喊醒了。原来是做了一个梦。 王有财急醒以后,跳下炕就往瓮山跑。他找到那棵松树,果然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块破瓦片,跟他梦里看见瘦小孩扔的那块一模一样。他捡起来揣在衣袋里,盘算着怎样才能找到大老李,想办法去那瓮金豆。 第二天一大早,王有财来到瓮山西边青龙桥一带,到处转悠。见到小孩就看人家眉尖上有没有痦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就垂头丧气地往家走。在青龙桥村西,遇到 一个卖切糕,就搭起话来,问:“你贵姓?”卖切糕的说:“我姓李,人家都叫我大老李。”王有财一听说他就是大老李,就别提多高兴了,又接着问:“你家孩子 有多大了?”大老李叹了口气说:“不瞒你说,我打了半辈子光棍,四十岁才娶亲,快五十岁了,还没尝过当爹的滋味呢!” 正说到这儿,从街里跑过来一个小孩,喘着粗气喊:“李大叔,我大婶生了个小胖子!”大老李一听,拔腿就往家跑,连切糕车和王有财都忘掉了。等他料理好家里 的事,再来推切糕车时,王有财还站在那里帮他看车呢!王有财问:“你大喜啦!孩子长得很富态吧?”大老李笑着说:“长得又胖又壮实,一脸福相啊!喜眉笑 眼,眉尖上还有一颗痦子。”王有财想:果然就是他家!连忙奉承说:“这就是喜鹊(雀)登梅(眉)嘛!” 大老李推着切糕车回家去了。王有财跟在他后边认准了家门。 过了几天,王有财提着饽饽匣子和两瓶白酒,到大老李家去贺喜。大老李也留他在家吃饭。以后,两人越混越熟,经常来往。 一次下大雨,大老李家的房子塌了。王有财说:“我家祖坟的几间房归你住,你这房就归我啦!行不行?”大老李说:“那敢情好,我们全家就谢谢您啦!” 大老李前脚搬走,王有财后脚就迈进家门,到西屋墙旮旯去挖金豆。挖来挖去,果然挖出来一个鬼脸青的缺沿小瓮。他从兜里掏出那块瓮片一对,正好对上。他刚一提起瓮盖,就从瓮里钻出几条毒蛇来,紧紧地把他缠住,有咬得他浑身是伤,不久就死了。后来,大老李有搬回青龙桥,他在重新盖房时,也挖出了一个鬼脸青的小瓮,瓮里盛满了金豆。 因为这一瓮金豆,是从山坡上松树底下挖出来的,这座山就叫做“瓮山”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老北京的传说和典故”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老北京典故集》高亮桥高亮赶水

《老北京典故集》高亮桥高亮赶水

刘伯温,龙王,西直门,长河,高梁桥,北京,地方,水源,水袋,向东,马冲进,高亮桥,南北大道,里和,故事,小厂,人们,京城,北京城,哈达门,城中,大将,声响,城门,小车,小石桥,山崩地裂,无奈,燕王,水井

2020-09-24 #故事阅读

老北京土话里的“虎布拉”到底是什么东西?这里还有一个历史典故

老北京土话里的“虎布拉”到底是什么东西?这里还有一个历史典故

布拉,伯劳鸟,老北京,伯劳,伯奇,尹吉甫,花虎,京图,与众不同,小鸟,意思,鸟儿,一种鸟,给大家,劳燕分飞,老北京人,电视剧,北京,大辞典,成语,歇后语,故事,时候,来源,树枝,继室,编辑,虎皮,鸟类,黑色

2015-05-09 #故事大全

沿着老北京的古迹听故事北京的传说书评

沿着老北京的古迹听故事北京的传说书评

北京,故事,传说故事,传说,有关,老北京,历史,名胜古迹,游客,旅途,文化,现代化,故事传说,有机会,正是因为,读起来,风土人情,从明初,道来,金受申,不一般,新中国,老地方,专家,人们,内容,作者,北京城,古韵,名字

2020-07-17 #小故事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

传说,北京,老北京,年历,历史,友情,城门,牌楼,民居,王府,长卷,趣闻,胡同,角落,传奇故事,六大古都,是一座,宗教寺院,文化古城,每一寸土地,喜怒哀乐,衣食住行,在北

2020-04-17 #故事大全

老北京的传说故事

老北京的传说故事

乾隆,豫王府,姜子牙,老北京,北京,传说故事,龙王,高三,院墙,银子,刘伯温,铁帽子王,乾隆皇帝,兄妹,俸禄,幽州,手下人,玉渊潭,王府,门钉,比别,王多铎,王下,传说,一带,北京城,台子,望海楼,条件,钓鱼台

2020-07-16 #长篇故事

老北京民间传说有声小说

老北京民间传说有声小说

东安市场,王府井,老北京,现代商场,民间传说,传说,书摘,东安,北京,做生意,历史,大街,小商贩,来历,末年,游客,清光绪,有声小说,可算是,据说在,有许多,老北京城,在北

2020-07-17 #小故事

老北京的人文 历史 地理 故事和传说

老北京的人文 历史 地理 故事和传说

好东西,还可以,工具,豆瓣,你自己

2020-04-17 #小故事

老北京的人文 历史 地理 故事和传说

老北京的人文 历史 地理 故事和传说

好东西,还可以,工具,豆瓣,你自己

2020-07-17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