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爱之歌”的文化根脉与现实价值——评民族题材故事片《海林都》

时间:2019-11-27

日前,一部反映模范自治区内蒙古精神的影片海林都问世,内蒙古人民与祖国难中相帮、苦中相济的守望相助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提示:本文共有 533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本文作者内蒙古艺术学院二级教授李树榕

此前,我曾读到梁晓声的一篇文章,其中的几个问号让我至今难忘:“我们的文化提升了我们吗?让我们变得更可爱了吗?让我们收获了一个和谐的社会了吗?人和人之间心灵更贴近了吗?同胞对同胞的善意更多一点了吗?”①尤其是后“三问”一直具有尖锐的社会针对性。日前,一部反映“模范自治区内蒙古精神”的影片《海林都》问世,内蒙古人民与祖国难中相帮、苦中相济的“守望相助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的蒙古马精神,“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乌兰牧骑精神,在人物命运和矛盾迭起的故事中颇有深意,对“纯粹娱乐性因素在电影中变得越来越重”的艺术偏向和“梁氏三问”,做出了积极回应。

影片反映的是半个世纪前北中国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196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饥饿蔓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向党中央请缨,把3000多“国家的孩子”接到内蒙古,由草原母亲抚养。一场持续的“大拯救”行动,关涉到众多草原家庭。在西方人眼里,美德,就是把自己最需要的赠予别人;在草原母亲眼里,争先恐后收养孩子却出自本心;由此体现出了另一种境界的文化高度。今天,在市场经济中长大的年轻人,对这段往事也许会产生“事不关己”“不可思议”“与我何干”的疏离感,但一径走进影片中各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就会被丝丝入扣的悬念以及艺术特有的“想象深度”和“陌生化”产生的魅力所吸引,并以此动摇甚至削弱一直以来心灵深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海林都”,蒙古语,即“爱之歌”。爱谁?谁在爱?为什么爱?怎样爱?影片的名字带着一系列问题不断挑战着观众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知,各种悬念也随之产生。女主人公阿柔娜未婚就要领养孩子行吗?被阿柔娜领养的小女孩是哑巴吗?先天哑还是后天的?那个倔强自尊拒绝草原生活的小男孩“南方”,最终能偷跑出草原吗?那深夜围拢蒙古包的狼群,真的能在蒙古族老妈妈的歌声中退去吗?为了领养的孩子吃好穿好而薄待自己娃娃的医院院长,能力有限却执意担责,又会得到什么结果……悬念携带着情节,情节激化着冲突,冲突蕴含着思想,思想凸现出境界,就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织中,将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凝聚成了合力。当观众设身处地从领养孤儿的草原母亲的具体生活和情感出发,去感受那并不遥远的生活,重新认识“守望相助”的史实蕴含的内蒙古精神时,草原文明的历史根脉和现实意义便感人至深。

一般地说,“根”即事物的本源,是汲取营养、保障事物生存的基础;“脉”,是“根”源源不断传递热能、促进传承的动律。在中华文明大视野中,草原文化特色鲜明。当自然灾害漫及全国之时,为什么几千草原母亲“为国家分忧,为政府解难”?为什么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乌兰牧骑首先出现在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且能得以传承?影片中令人难忘的情节就是最好的答案。

现实生活中,歌声,能把狼群“吓跑”吗?不能!但是,影片中那个受人质疑、令人难忘的情节即都兰奶奶用深沉而深情的蒙古族摇篮曲确实把狼群“感动得离去”了,为什么?就在可信与不可信之间,把“爱之歌”的文化根脉揭示了出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艺术想象的深度便寓于其中。

为了让刚刚来到草原的孩子们逐渐适应北方的衣食住行,妈妈们搭建起集体宿舍一样的大蒙古包。孰料,仅仅几天,就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引来了狼群。这时,只有几位年轻的妈妈守护孩子们。伴随着狼嚎,勇敢的乌兰牧骑歌手阿柔娜手持猎枪第一个冲了出去,却不知该怎样对付越聚越多的狼群。一边是饿狼,一边是万分紧张的女主人公,相持不下。就在镜头切换速度不断加快时,巨大的视听反差出现了:从蒙古包里竟传出了悠悠的歌声,这是一首草原上哄娃娃睡觉的摇篮曲啊,阿柔娜不禁一怔。舒缓悠长的旋律,平和平静的音色,把母亲对孩子的挚爱和慈爱飘了出来。这时,一个特写镜头,是那只雄壮的头狼在听。没错,狼听见了,愣住了,停下了,进攻的狼群也随之止步不前。歌声依然在飘荡,只是多了几分祈求般的悲怆和苍凉……是啊,刻骨的母爱是世上一切生命之共性。大爱的力量倘能打破人与狼之间物种的界限,充满母爱的摇篮曲就会打动每一颗砰砰跳动的鲜活心灵,包括人类,也包括狼群……最终狼群慢慢退去,则是已然中的可然了。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②,即是对自身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人类情感经验的总结。电影,是艺术;艺术,需要想象;想象,需要生活;生活,需要深度。那么,草原生活和草原文明的深度在哪里?这个深度能让我们“收获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吗?”继而,影片中又一个情节与此相呼应,继续揭示并印证着深度非凡的草原文明。一只初为母亲的骆驼一直在踢着要吃奶的驼羔。都兰奶奶便伴随着马头琴的旋律唱起了千百年来流传在草原上的那首神奇而神秘的《劝奶歌》。歌中只有简单的三个音节,没有一句语义明确的歌词,但母驼听懂了,默默地流泪了,慢慢地接受自己的孩子了。是啊,歌词,是人类的语言,框定着人类的思维,局限着人类的交流。而母爱,是超越人类,超越各种生命的。当饱含着母性情怀的的旋律和音色,能够唤醒母牛母羊母骆驼等一切母亲的慈爱时,狼,能够从摇篮曲中听出母亲的怜爱、珍爱、仁爱,也就可以理解了。由此可见,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用理解大自然规律之心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草原文明的灵魂,也是“爱之歌”的文化根脉和强大力量。

纵观整个故事结构,有三个内涵相呼应的情节构成了主题的支点,也是对“梁氏三问”直接或间接的回答。一是草原上的人们怎样对待“坏人”,二是草原母亲如何对待外人,三是草原民族怎样对待伟人。

毋庸置疑,每一个孤儿,都是带着自己的故事和不甚清晰的家庭背景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童娅(即萨仁),孤儿中最抢眼的那个漂亮而伶俐的小姑娘,五六岁了,却是个“哑巴”。新婚的阿柔娜领养了她,百般疼爱照顾她,她依恋这位年轻美丽善良慈爱的“妈妈”胜于一切。当阿柔娜为乌兰牧骑的工作要离开她时,小姑娘突然不顾一切地大声喊了出来“妈妈——”。顿时,清脆的童声延宕在绿绿的草原上,也震惊了所有人的心。原来,父母被打成右派后,她曾被人收养。可是,收养人怕受牵连,最终还是将她送进了孤儿院。从此,“我是坏人的孩子”的恐惧,使童娅再也不敢说话。童年,禁声,多么令人心痛。这又是一个多么有深度的情节啊!人与人之间的仇恨,让健康的孩子变得畸形;人与人之间的大爱,又让畸形的孩子回归健康!而爱,在草原上又是具有强大传承力的。

7年后,又一次政治灾难来袭,南方的恩师莫尔根被冤为“阶级敌人”惨遭批斗,这个被蒙古民族养大的汉族小伙子会怎么办?余秋雨指出:“一个人对父辈的继承,继承财产是最低等级,继承学识是中间等级,继承意志和精神才是最高等级。”③当南方不顾一切为恩师求医,遭到拒绝后竟以死相逼时,慈爱和正义就是草原文明的根脉在每一个“国家的孩子”心里日益茁壮。

若细究那些整人的人的动机,有的是盲从,有的是幼稚,有的却是为一己私利(无论经济利益还是政治利益)而异化甚至是泯灭良心的。与此相比,草原牧民却以最质朴、最纯洁、最善良的本心,为不是坏人的“坏人”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由此可见,《海林都》是一部“为历史存正气,为民族聚精神”并以此缩短人和人之间心灵距离,让同胞与同胞更加友善的电影杰作。

那么,草原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外人的呢?你看,阿柔娜刚刚怀上自己的孩子,却为保护即将被沙尘暴卷跑的萨仁,从奔马上摔了下来。流产,使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让全家人失去了一份期盼,但小萨仁却没有因此失去爱。你看,倔强而自尊的小南方一面说“我有妈妈”,一面坚拒任何人收养。智慧的都兰老奶奶竟逆向思维,一句“那你就收养奶奶吧,好吗?”让观众唏嘘不已!你再看,蒙古包前,院长妈妈正在打自己的孩子,原因是孩子口无遮拦在向她“发飙”:“我要是知道你把好吃的、新衣服都给了他们,我也去当孤儿了!”而妈妈一边打儿子一边在流泪……大灾之年,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还要再养两个外人的孩子,确实困难重重。然而,“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倔强,是蒙古马的精神,也是马背民族的民族精神。乌兰夫主席之所以向周恩来总理承诺 “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就是对善良的草原人民的信任、对民族文化的信任、对共产党领导力的信任!由此,内蒙古人民众志成城,朝着目标奋力前行。在此,“承诺”,就是不用宣誓的誓言,是蒙古民族恪守信义、言必行、行必果的做人品行。

音乐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手法,与此相似,主创人员还塑造了一位蒙古族的“无名母亲”——短短几分钟的镜头,既无前戏铺垫,也无后戏发展,即使演员表上都没有她的名字。但,这个情节却感人至深!一天,乌兰夫主席来看望“国家的孩子”并慰问草原母亲。当乌主席在人群中大声问:“我还听说有人收养了六个孩子。这个伟大的母亲在哪里呀?”这位无名母亲淡淡地腼腆地一笑,并不言语。那件蓝色的蒙古袍,像蓝天一样纯净,善良淳朴的气质像草原一样厚重。当乌主席语重心长地叮嘱孩子们:“将来你们长大了,一定不要忘了好好报答你们的草原阿妈”,她却说:“我都跟他们说了,不用叫我妈妈,也不用报答。我只是替他们的妈妈把他们养大。”由此,诸多耳熟能详的熟语和格言——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养儿防老——瞬间变得费解起来,因为那些“国家的孩子”,可都是与她非亲非故的“外人”啊!就这样,“无名母亲”质朴无华的高尚灵魂也深深打动了乌兰夫主席。当他一再向所有草原人民脱帽鞠躬,代表国家表达敬意时,在蒙古民族眼里,只要“与民心同构”,“伟人”就是亲人,民心就是党心!

有学者提出,“一种文明与文化,能否发扬光大,能否在世界产生影响力,关键在于其价值理念能否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想资源,能否解答人类未来和平发展遇到的新问题。”④今天国家面临的新问题是什么?脱贫、生态、政府欠债等等都是问题。其中,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交换,追求以最小投入争取最大利益。而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的务实性,“人人都有了,我就有了”的共生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性,崇拜英雄的自我牺牲性,却构建起了草原文明的文化传统,其根脉则是马背民族世世代代在习惯了的游牧方式和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而英雄,如黑格尔所说,是在“内心世界某一点上受到触动时,才把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进一种对生命起决定性作用的感情……因为立足点要站得稳,人就须有一种广泛发展的伦理实体。只有这种实体,才能使人有坚定性。”⑤那么,都兰奶奶、阿柔娜阿妈、朝鲁阿爸、莫尔根老师等每一个草原牧民信奉的“伦理实体”是什么?“孩子是这个世界的未来!无论是谁的孩子!”所以,他们才能为了孩子、为了所有孩子的未来,奉献一切。这,就是再清晰不过的“伦理实体”!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表达!由此,显现出来的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作为“模范自治区”,内蒙古是以全体人民永远与祖国“守望相助”而成就“模范”的!

无可置疑,音乐创作也是《海林都》的一个耀眼的亮点。且不说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敖包相会》《北京的金上上》会在人物命运与矛盾冲突的节点恰如其分地出现,单就那首已经传唱了近70年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便令人感动不已。这原本是一首男高音独唱的抒情歌曲,节奏悠长而舒缓,是胡松华、吴雁泽、蒋大为的保留曲目。在影片中却得到了音乐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性运用。每当乌兰夫主席出现在画面上,那熟悉的四分之四节奏旋律就会以四分之二的进行曲节奏作为背景音乐,高亢、坚实、有力,令人振奋,也让人踏实。而旋律连带出的歌词便回响在人们的心间:“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自然生态的素描。“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叫你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是文化的自信,戍边的自觉。“这里的人们爱和平,也爱家乡,歌唱自己的新生活,歌唱共产党”,是强调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团结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最后一段则是内蒙古人民发自内心的美好祝愿:“毛主席呀共产党,哺育我们成长,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就是别林斯基为什么一再强调:“作品在艺术方面越是崇高,它就越是富有民族性。”⑥

回眸七十年内蒙古艺术承载的“内蒙古精神”,讴歌英雄、讴歌民族团结、强调文化自觉、尽显民族特色,绝不媚俗、不庸俗、不低俗,一直是主流。当《海林都》这朵闪光的浪花告诉人们,“扎根生活沃土,服务人民群众”的乌兰牧骑这面旗帜已经被“国家的孩子”萨仁和巴根从阿柔娜和朝鲁手里借过来,继而乌兰牧骑事业后继有人时,就会让人和人之间心灵更贴近,同胞对同胞更有善意,社会更加和谐了。

注释:

①梁晓声:《文化不能使老百姓变傻》,北京,《人民日报》2009年8月14日,第11版。②【法】雨果:《莎士比亚的天才》,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86—87页。③余秋雨:《问学·余秋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④张德祥:《重铸民族文化自信心》,北京,《人民日报》2010年7月16日,第24版。⑤【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8、349页。⑥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爱之歌”的文化根脉与现实价值——评民族题材故事片《海林都》”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爱之歌幼儿园第四期  爸爸妈妈讲故事活动进行中……

爱之歌幼儿园第四期 爸爸妈妈讲故事活动进行中……

评论,宝宝辅食,邹冰,二厂,大坑里,学生时代,公路,山口,大桥,千金,单位,家人,检查站,心情,引进设备,年糕,故事,父亲,母校,灯火,生涯,目的地,苹果,蛋黄,骑行,随笔,过程,九如山瀑布群,人生就像,安装调试

2020-07-12 #小故事

爱之歌幼儿园第四期  爸爸妈妈讲故事活动进行中……

爱之歌幼儿园第四期 爸爸妈妈讲故事活动进行中……

评论,宝宝辅食,邹冰,二厂,大坑里,学生时代,公路,山口,大桥,千金,单位,家人,检查站,心情,引进设备,年糕,故事,父亲,母校,灯火,生涯,目的地,苹果,蛋黄,骑行,随笔,过程,九如山瀑布群,人生就像,安装调试

2011-05-10 #小故事

《海林都》神圣的草原 伟大的母爱

《海林都》神圣的草原 伟大的母爱

蒙古族,巴根,孤儿,朝鲁,阿柔,草原,大爱,萨仁,影片,巴音,民族,电影,奶奶,蒙古,老师,文化,圣山,时代,母爱,海林,观众,乌兰夫,马群,爱的,影片中,内心,妈妈,灵性,细节,音乐

2008-05-11 #故事会在线阅读

电影故事片《安江鹿儿》在张掖肃南杀青

电影故事片《安江鹿儿》在张掖肃南杀青

影片,安江,甘肃,裕固族,鹿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甘肃日报,电影故事片,施秀,于明,司联合,崔民,张馨,张玉龙,张艺,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新时代,新形象,宣传部,县委,中心,事业,人们,县政府,境界,媒介,张掖,少数民族,导演,岗位

2012-12-19 #经典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

...,道德教育,王应麟,孟母三迁,布袋和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故事片,儿童,丛书,中华民族,五子登科,动画片,孩子,孔融让梨,心理,故事性,极具,特征,礼物,知识性,趣味性,影响,鄞县人,世界儿童,传统文化,为一体,启蒙读物,央视,少儿频道

2020-06-19 #故事会

三字经里的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

...,道德教育,王应麟,孟母三迁,布袋和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故事片,儿童,丛书,中华民族,五子登科,动画片,孩子,孔融让梨,心理,故事性,极具,特征,礼物,知识性,趣味性,影响,鄞县人,世界儿童,传统文化,为一体,启蒙读物,央视,少儿频道

2020-06-20 #长篇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

...,道德教育,王应麟,孟母三迁,布袋和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故事片,儿童,丛书,中华民族,五子登科,动画片,孩子,孔融让梨,心理,故事性,极具,特征,礼物,知识性,趣味性,影响,鄞县人,世界儿童,传统文化,为一体,启蒙读物,央视,少儿频道

2020-08-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三字经里的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

...,道德教育,王应麟,孟母三迁,布袋和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故事片,儿童,丛书,中华民族,五子登科,动画片,孩子,孔融让梨,心理,故事性,极具,特征,礼物,知识性,趣味性,影响,鄞县人,世界儿童,传统文化,为一体,启蒙读物,央视,少儿频道

2010-05-13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