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珠峰“国产测量”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9-03-24

记者 | 应琛无数人想要亲近它,但无数人止步在攀登的路上

提示:本文共有 352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2005年在关键时刻、关键仪器出现问题,中国人无法解决,需要专程请国外专家处理的尴尬,将不会发生。

记者 | 应琛

无数人想要亲近它,但无数人止步在攀登的路上。它,就是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世界之巅上第一次有了中国人的足迹,也开创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60年后,为了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局面,为世界地球科学研究做出新的贡献,中国登山队再次启程。

5月27日,次落、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洛桑顿珠8名中国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

今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因此开展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1957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独立登顶横断山脉最高峰贡嘎山开始,几代中国登山人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奋发图强,挑战极限,一次次创造了世界登山史的新纪录,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登山精神,是集体主义闪耀在高山之巅的体育魂。”中国登山协会高山探险部主任、中国登山队副队长次落近日与《新民周刊》记者分享了珠峰登顶的故事,“这次珠峰测量登山我们从去年就开始正式准备,从怀柔集训到高山适应训练,再到三次登顶突破。成功登顶是团队所有人的努力结果,更得到了来自全中国各方力量的支援。”

作为此次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长,次落曾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此前三次登顶过珠峰。“登山是一项永远会继续下去的事业。”曾有记者问他,会继续登山多少年,他说会一直登山到60岁。

据悉,测量完成后数据处理和分析需要约2到3个月,届时中国将给出“世界高度”的中国新答案。

珠峰高度的中国声音

自首次北坡登顶后60年间,受登山精神的鼓舞,前赴后继的中国攀登者们在珠峰路上留下的脚印日益频繁。

在昨天(7月31日)明月镜片携手中国登山协会于上海举办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次落的发言从“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这16个字的登山精神开始。

在次落看来——

不畏艰险的意念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在高海拔地区,缺氧、低温、紫外线强,有可能会遇到冰崩、雪崩和裂缝,也有可能会遭遇雪盲和冻伤。

顽强拼搏则体现了所有登山者对登山事业的热爱。

团结协作不必多言,登山从来没有个人的英雄,是团体主义闪耀在高山之巅的体育精神。最后登顶的永远是少数,因此每当有人问起他的顶峰感想,他总会说:“作为整支队伍的代表,除了荣幸之外,更多的是感恩与感谢,因为我仅仅是代表了整支队伍站在这里。”

至于勇攀高峰,次落队长展示了位于北京怀柔国家登山训练基地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刻有“山魂”二字的纪念碑。记者注意到,“魂”字少了“鬼”字头上的一撇。

次落告诉记者,从1957年到现在,有24位登山队员在攀登的过程中献出了自己生命,“这缺少的一撇就是为了纪念他们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最热爱的登山事业。而怀柔国家登山训练基地,是登山者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成就登山家的地方,是登山事业的加油站”。

的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发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登山?因为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线上,能否成功从北侧登顶关系到珠峰的归属权。此外,当年时值中苏关系急转而下,原本中苏联合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计划成了泡影。外界舆论认为,中国人在没有外国人帮忙的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登上顶峰的。

“于是,当时刚成立三年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喊出这样一个口号:哪怕珠峰比天高,定叫红旗顶峰飘。”次落说,最终他们克服了现在难以想象的困难。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功从北坡登顶,开创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8名男队员和1名女队员潘多成功登顶珠峰。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

“1975年的那次是因为当时对珠峰的高度有很多种说法。”次落说,中国要对珠峰高度具有话语权。

漫天的飞雪、风声呼啸,积雪最深处厚达1米多。在经历前两次冲击“7028米到7790米”失败之后,次落说,必须抓住6月前最后的窗口期一举拿下“7790米”,“我们的队员一整晚没有合眼,因为帐篷在风中摇摇欲坠,但一定要扛过去”。

随着体能和物资的消耗,原本计划登顶队员一减再减,从最早的20多人,到12人,再到最后只有8人。

但好在最终还是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据次落介绍,珠峰顶部的氧气含量是海平面的四分之一,气温则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正常情况下,我们在顶峰,展旗,照相,撤离,也就待15到30分钟。而这一次,不知不觉,我们待了150分钟”。

原来,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先是要竖起测量觇标,再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以及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测量中还运用了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

2020“珠峰号”重力仪

“这是人类在珠峰峰顶首次开展重力测量,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次落强调,真正的登山不像电影《攀登者》中拍摄的那么轰轰烈烈,也没有丰富的感情线串联,有的只是一种“为国争光,不负使命”的责任感。此次成功登顶展现出强大民族自信的同时,次落说,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对于珠峰高度的话语权,“未来,珠峰高度的声音中一定要有中国的声音”。

中国力量提供守护

随着联合登山计划一并消失无踪的,还有苏联专家的指导和专业的装备援助。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刚起步。时任登山队运输队长的张俊岩为了采购小锅跑遍了北京市,没有找到,又去上海找,也没有。最后,迫不得已,在一个小作坊里用手工敲打的方法才制作了一批小锅,说是“小锅”,也远比国外登山者用的要大很多。

小锅尚能这样拼凑,但技术装备却成了问题。当时国外的登山绳已经可以达到抗拉20kN的技术水平,而国内没有这个生产水准。

1960年珠峰攀登的铝锅为手工制作。图 | 《中国登山运动》

最终,贺龙向刘少奇主席请示,批了70万美元外汇,由史占春、周正乘专机飞往欧洲,在瑞士采购了高山帐篷、鸭绒夹层登山服、高山防风服、鸭绒睡袋、尼龙绳、氧气装备、便携式报话机、小型液态煤气罐及灶具等装备。

1974年3月,22岁的桑珠作为登山队候选队员来到了珠峰大本营,发到他手里的是一件打着好几个补丁的羽绒服。

“我的登山靴很旧了,鸭绒衣服还补过好几个地方,睡袋更是到处漏毛,一觉睡醒,身上头上白茫茫一片。”桑珠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这么回忆。

1974年8月,上海市延吉服装生产合作社接到了登山服试制任务,立刻投入了紧张的设计生产。最终,合作社设计出茄克衫式登山服、背心、裤子、帽子、手套、脚套、睡袋和仪器套八种羽绒制品。

1975年3月,50套羽绒制品交付登山队,桑珠终于穿上了新的羽绒服。但工艺技术落后,在 防寒、耐磨、轻量化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身着国产羽绒服的登山队员。图 | 上海档案信息网

今非昔比,大国工匠、中国制造的崛起。次落表示,今年再测珠峰,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国产装备撑起了这次测绘任务的大梁。

在后勤装备上,队员们可谓是被各种新一代装备科技武装到牙齿,从羽绒服、冲锋衣、保暖内衣、手套、帽子、面罩、眼镜等保护装备,到帐篷、睡袋、登山包、防潮垫等攀登露营装备,均为国产品牌设计制作。

国产品牌明月镜片对此次珠峰高程重测提供了全方位的登顶保障

次落透露了一个细节,按照以往的经验,从8300米最后一个大本营到顶峰通常只需要6个多小时,但这次队员们用了9个多小时。除了前期体能消耗的原因外,“因为这一次,我们是负重前行”。

次落口中的“负重”指的便是前文说到的所有测绘仪器装备。60年来,国产装备未能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但这一次150分钟的峰顶测量中,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

比如,首次采用的高精度重力仪——“珠峰号”由国机集团中国地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专门从事地球物理勘探、探测类仪器研发、生产和服务的北京奥地探测仪器有限公司,与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联合攻关研制,GNSS卫星接收装备由中海达提供……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制造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国际领先的产品在各行各业不断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用国产测量设备测量珠峰高度水到渠成。

2005年在关键时刻、关键仪器出现问题,中国人无法解决,需要专程请国外专家处理的尴尬,将不会发生。更重要的是,这次中国的装备不只是追上了国外装备,部分方面已经实现了赶超。如北斗卫星系统的参与,为本次测绘提供更精准的定位服务;5G也将覆盖到珠峰峰顶,为队员们的通信保驾护航。

“因为最早的那一代登山人,装备几乎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装备。但现在我们用的都是自己的民族品牌,我们很骄傲。”次落说。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珠峰“国产测量”背后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珠峰登顶测量背后的故事

珠峰登顶测量背后的故事

王鹏,珠峰,海拔,测量,工作,队员,专业,感觉,消息,登山队,珠峰大本营,营地,测绘,高程测量,队员们,一大队,中国,人才,天路,基础,所有人,武汉,清流,湖北,生命,相机,经历,给养,高程,十五年前

2018-06-12 #长篇故事

珠峰高程测量背后的故事:征服珠峰的通信人

珠峰高程测量背后的故事:征服珠峰的通信人

珠峰,中国移动,基站,通信,峰顶,营地,建设,方案,光缆,海拔,网络,传输,张阳,李崇,能力,珠峰大本营,米营,高程测量,人员,任务,条件,核心网,网络覆盖,西藏,设备,明介,陈刚,无线信号,事业部,新华网

2015-12-14 #故事大全

2020珠峰高程测量圆满结束的背后故事

2020珠峰高程测量圆满结束的背后故事

珠峰,测量,峰顶,高程测量,海拔,登山队,数据,队员,测绘,高程,营地,雪深,人员,工作,重力测量,我国,接收机,气象,顶峰,雷达,登山,袁复栋,测量数据,中国登山队,资源部,专业,中国,任务,大本营,基础

2018-01-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测量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珠峰 给珠峰量身高背后的故事

中国测量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珠峰 给珠峰量身高背后的故事

珠峰,测量,峰顶,高程,测绘,数据,高程测量,海拔,登山队,营地,李国鹏,峰高程,我国,队员,工作,大冰,中国登山队,一大队,研究,世界,人员,北坡,厚度,卫星,工作者,珠峰地区,高差,党亚民,特约记者,登山

2010-01-31 #故事大全

中国测量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珠峰 给珠峰量身高背后的故事

中国测量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珠峰 给珠峰量身高背后的故事

珠峰,测量,峰顶,高程,测绘,数据,高程测量,海拔,登山队,营地,李国鹏,峰高程,我国,队员,工作,大冰,中国登山队,一大队,研究,世界,人员,北坡,厚度,卫星,工作者,珠峰地区,高差,党亚民,特约记者,登山

2010-01-31 #故事大全

中国测量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珠峰!给珠峰量身高背后的故事

中国测量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珠峰!给珠峰量身高背后的故事

珠峰,测量,峰顶,高程,测绘,数据,高程测量,海拔,登山队,营地,李国鹏,峰高程,我国,队员,工作,大冰,中国登山队,一大队,研究,世界,人员,北坡,厚度,卫星,工作者,珠峰地区,高差,党亚民,特约记者,登山

2018-09-06 #长篇故事

听征服珠峰的通信人讲述测量“世界之巅”背后的故事

听征服珠峰的通信人讲述测量“世界之巅”背后的故事

中国移动,营地,珠峰,基站,峰顶,建设,信号,海拔,通信,陈刚,方案,摄像头,珠峰大本营,网络,张阳,李崇,供电,工作,全球,任务,华为,参数,电脑,能力,西藏,设备,需求,传输,直播,移动

2016-12-06 #长篇故事

成功登顶!珠峰测量登山队背后的故事 家长可以这样讲给孩子听

成功登顶!珠峰测量登山队背后的故事 家长可以这样讲给孩子听

珠峰,测量,小微,峰顶,教育,高程,身高,二毛,队员们,大毛,精神,雪深,高程测量,人工,山顶,雷达,工作,卫星遥感,中国,北坡,作业,技术,机器人,直升机,观测点,精神财富,结果,测绘,研究,型无人机

2010-04-27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