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我的读书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

时间:2019-02-26

我家的读书故事家长版

提示:本文共有 397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本报记者 张宇曦

书籍是一杯喝不完的茶,感觉由淡变浓,愈喝愈有味道。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心情:兴奋的、悲伤的,也可以尝到不同的味道:酸的、甜的、苦的,还有辣的。这里还有世间万事、人间百态。

窗外,又是一个花开的季节,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是否让你的思绪翩飞,跌落在那段充满墨香的至真时光,去追寻那一个个丰富的读书历程……

张杰(科区施介小学党支部书记):

推广亲子阅读 传播家庭教育理念

带着对家庭教育无比热爱的情怀,科尔沁区施介小学党支部书记张杰于2012年12月创建了社会公益组织“通辽智慧爸妈”家庭教育群,通辽市很多适龄儿童家长慕名找到这里,咨询家庭教育方法,倾诉家庭教育难题。张杰认识到,活动需要有个质的飞跃,需要提升了。2015年3月,张杰决定打造“智慧爸妈亲子读书会”,并被通辽市委宣传部设立为“科尔沁书虫14群”。

就这样,亲子读书会开始了……

第一年,7个家庭参加读书。孩子们读了通辽市妇联和包商银行赞助的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推荐的小学生必读和选读书目。一部分家长们在一起共读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另一部分家长自行读书。

第二年开始,10个家庭坚持。这时张杰发现,家长每周一次线下读书收效甚微,需要提升速度和质量,于是改变了读书方式,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每周的周六至下周四,每天由一位家长线上读书,把共读书目的其中一节通过录制荔枝FM于每晚7:30上传至微信群,家长们在群里收听并上传读书感受,同时在群里依次打卡。每周五采取线下读书,家长和孩子都来到群指定的场地,孩子们在单独的一个教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家长们在另一个教室共同读一本书。读书时间是一小时,再用半小时每人分享读书感受。通过分享,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和在众人面前发言的胆量、随机应变的能力。线下读书也是家长们非常珍惜的时光,每周五晚6:00—7:30大家相聚在一起,先一起读书,再分享读书感受,最后结合自家情况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大家畅所欲言,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提醒。改变了读书形式以来,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女子安天下安》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三本书。

读书的第三、第四个年头。科尔沁书虫14群家长相约共读《傅雷家书》等6本书。读《傅雷家书》是想让大家看到爸爸怎么教育孩子。群组织极力推崇带上孩子爸爸来共同参加读书会。虽然目前来读书的爸爸数量寥寥无几,但大家有信心,一定要把爸爸们带到读书会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第一年读书开始,她们坚持每月在读书基础上做一次亲子活动,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孩子们理解书中的真谛,深受孩子和家长们喜爱。

张杰不但在科尔沁书虫14群推广读书活动,也把读书活动带到了学校。

2016年10月起,张杰在科尔沁区施介小学和通辽二中7年8班,带领家长在微信群和线下用同样的方式开始阅读。科尔沁区施介小学实验班家长也用同样的方式在线上读书,并写读书笔记。通辽二中7年8班从《遇见未知的自己》和《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起。每次线下读书会,家长都会把自己家庭的变化,孩子的变化和读书收获互相分享和学习。接着,线上又开始了学生每日读书的活动,孩子们开始读《小王子》等书籍,每周写一个读书感受。班级读书氛围浓厚,孩子们是最大的赢家。

2017年10月起,科尔沁书虫14群在霍林街道塔北社区落户。这一做就是3年8个月,风雨不误。大家在付出时还乐此不彼,说自己也很有收获。看到父母们这么信任科尔沁书虫14群,信任组织者,张杰很欣慰,也很感动。张杰说:“为创建阅读城,科尔沁书虫14群要出力。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她的生命属于用阅读的方式传播家庭教育理念。”

何佳霖(通辽第五中学2018级27班学生)

缱绻书香绕指缠

何佳霖把书籍看作是在天边为人们指路的北极星,因为从书籍中她可以得到知识,在迷茫的地方点上一盏灯;把书籍看作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因为在辽阔的知识面前,她感觉自己是多么渺小,也许只是海洋中的一滴水;把书籍看作是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身处茫茫的书海中,她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宝藏,为自己开启一扇新的窗子。

何佳霖把书当作好朋友,每天都形影不离,只要一接触书,便立刻“上了瘾”。吃饭时,即使家人一直呼唤她吃饭,她仍然是懒洋洋地趴在柔软的床上,手里捧着一本书,惬意地看着。家人等久了,就又嚷嚷着叫她出来,她也只是随便应付了一下 “知道了,饭肯定很烫,等它凉了再说”,然后又津津有味的嚼文咬字了。最后直到家人不耐烦了,把她的书抢去,她才慢吞吞地走出房间,有时吃着吃着乏味了,又从容地进入书房,从茫茫的“书海”里抽出了一本书,回到饭桌上一边吃饭一边看,家人无奈也不吭声了。

一本好书时常会让人融入其中不能自拔,何佳霖也一样。去年,经老师的推荐,她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曹文轩的《草房子》,优美的语言、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她。书中的主人公桑桑以及他的几个好朋友在如诗一般的乡村里柔软的草地上嬉戏的笑声时时萦绕在耳边,何佳霖仿佛真的听到了他们成长的声音,仿佛看到在清澈的河底畅游的小鱼儿,看到转动的水车扬起朵朵在耀眼的太阳下闪着银光的白色浪花……那是一幅幅描绘柔美乡村的山水画,那是一股股浓浓的乡村情,欣赏着《草房子》,看到了一个荡漾着乡村情趣的梦,一个荡漾着童真、幸福、辛酸、悲伤的不同感情色彩的梦。

何佳霖的家里,爸爸的书房墙四面都是书,有的甚至是繁体旧书。她于此间玩耍,也沾染了一身书生气。哪怕尚且目不识丁,却无师自通地爱惜字纸。

她儿时的梦中,是熙熙攘攘的唐时大街,有挑轻担子的货郎、骑大马的贵族和红火的杏花酒家,还有一袭白衣如谪仙的李白、执扇徐行气度翩翩的白居易、赴京赶考风尘仆仆的王昌龄……以书作时空之门,以唐诗宋词作钥匙,游行穿越于古今。一声声的平平仄仄,她与书的友谊之始了……

何佳霖在李白馥郁的浪漫、杜甫晦暗的忧伤中早早识了字。不到学龄时,就能持书静坐一整日,常自锁于书房,将爸爸的书取下来读。也许那时,还不能体会书中的玄机奥秘,但单单书纸薄若蝉翼的触感,仿宋体细胳膊细腿的体态,优雅灵秀至极,总令她自心中升起一股暖意——那是透过纸背的阳光,好似一杯雾气氤氲的清茗,顺胸腔而下,穿透她整个轻飘飘的身与心。

后来,她有了自己的书房,更容易发觉书中满盈的感情与温度:在闲暇时,甚至吃饭、行路时,手中都离不开书。一次步行时读书,何佳霖一脚陷进花坛泥土里,泥水溅得满鞋都是,却丝毫不介意,反而站在花坛里,把正看着的章节读完。

时至今日,每个周末,她总要立于书边,触碰每一本书的书脊,感受挥之不去的爱与柔。何佳霖说:“我和书之间的缠绵友情,注定永无止境。”

王睿晨(科区施介小学二年三班)

所有的知识始于阅读

王睿晨和妈妈是在她四岁半的时候正式开始亲子阅读的,起因是因为妈妈看到了《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好妈妈。”在妈妈的童年,资源有限,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唾手可得的童书,《世界童话精选》《十万个为什么》两套书几乎陪伴整个童年。可是,从书里得到的知识却让她受益终生。

“不是说女孩要富养嘛,那就每天读书给她听,从精神上富养吧。”从此,母女俩便踏上了亲子阅读之旅,虽然开始的稍有些晚,但好在从未中断,算下来也有大概30个月了。

刚开始妈妈每天都会坚持给晨晨读三本以上的绘本。晨晨一开始是被生动活泼的图片吸引的,小眼睛不会放过图片的每一个细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妈妈有意识的选一些故事趣味性强、文字多的故事,让孩子将注意力转到文字上面。慢慢的晨晨开始懂得了书带来的乐趣,即便白天玩的很累,晚上睡觉前依然要求听故事,哪怕只讲一本,哪怕只有几分钟。现在看来,读书就像呼吸、吃饭、喝水一样,是晨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直到现在已经上了小学,只要有闲暇时间,哪怕是吃完饭等待上学的一小段时间,晨晨都会自然而然的去找本书来看。

一开始,晨晨的独立阅读进行得并不十分顺利。大量的生字造成了她读故事总是磕磕巴巴的,她总会说:“妈妈,我不会读,太累了,你给我读吧!”后来妈妈调整了方法。一篇故事自己读一大段,让晨晨读两三句,交叉着朗读。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又改成你一个段落我一个段落的朗读。通过这个方法不但增加了亲子间的互动,增强了孩子阅读的主动性,还让她大大的增加了识字量。到了上小学的时候,一般的图书、画报基本上晨晨都可以独立阅读了。

孩子入小学后,阅读带给她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首先,就是入学典礼上代表全体一年级新生发言。其次,担当班级晨读课的小领读。老师的“委以重任”让初入小学的晨晨信心倍增,迅速适应了小学生活。而且,在班主任于老师的大力推动下,班级开展了阅读比赛和课外阅读比赛的活动,这让孩子们觉得阅读更加有意义了。这个活动不但增加了孩子阅读的动力,也让孩子知道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保持优秀必须坚持努力的道理。

晨晨回家总是说:“我们班某某同学有一本马小跳漫画非常有意思,我也想看。某某同学也有一本米小圈和咱们家的一样,下课时还和同学一起讨论了书中有趣的故事。”于是,晨晨妈妈就想到可不可以在班级里发起图书互换的活动。这项活动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共享”的原理,既节约又环保,还能最大的发挥书的价值,让爱看书的孩子看到更多的书。于是,她在和孩子商量后把自家的书拍成照片以及想法发到班级群里,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当然鼓励孩子们尽可能的多阅读,也不是说要让每个孩子抱着书不放,毕竟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性,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我们作为家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并找到适合孩子的方式,让她认识和了解书本这个美妙的世界。”晨晨妈妈认为让孩子至少在每天的一段时间安静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不是很好吗!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的读书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疫情中一家三口的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

疫情中一家三口的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

韩庆,韩兆,疫情,刘晓艳,村里,村民,义隆,工作,防控,宣传,同学,值班,村民们,这个故事,值守,元和,喇叭,奈曼旗,故事,晓梅,西大门,车进,有多大,主角,个人,义隆永镇,人员,儿子,冻住,口罩

2020-06-19 #故事会

听摄影家解海龙分享“我要上学”的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

听摄影家解海龙分享“我要上学”的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

解海龙,希望工程,纪实,孩子,照片,苏明娟,大眼睛,小学,老师,生活,张湾小学,本报记者,下子,东西,女孩,小时,所学,教室,标志,画面,相机,铅笔,通辽,讲座,贫困山区,通辽市,镜头,宣传,我要上学,真实记录

2020-06-20 #故事会

听摄影家解海龙分享“我要上学”的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

听摄影家解海龙分享“我要上学”的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

解海龙,希望工程,纪实,孩子,照片,苏明娟,大眼睛,小学,老师,生活,张湾小学,本报记者,下子,东西,女孩,小时,所学,教室,标志,画面,相机,铅笔,通辽,讲座,贫困山区,通辽市,镜头,宣传,我要上学,真实记录

2020-06-19 #故事阅读

听摄影家解海龙分享“我要上学”的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

听摄影家解海龙分享“我要上学”的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

解海龙,希望工程,纪实,孩子,照片,苏明娟,大眼睛,小学,老师,生活,张湾小学,本报记者,下子,东西,女孩,小时,所学,教室,标志,画面,相机,铅笔,通辽,讲座,贫困山区,通辽市,镜头,宣传,我要上学,真实记录

2012-03-01 #故事阅读

听摄影家解海龙分享“我要上学”的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

听摄影家解海龙分享“我要上学”的故事通辽日报数字报

解海龙,希望工程,纪实,孩子,照片,苏明娟,大眼睛,小学,老师,生活,张湾小学,本报记者,下子,东西,女孩,小时,所学,教室,标志,画面,相机,铅笔,通辽,讲座,贫困山区,通辽市,镜头,宣传,我要上学,真实记录

2019-01-07 #短篇故事

这些源自古典文学的典故 你知道多少?通辽日报数字报

这些源自古典文学的典故 你知道多少?通辽日报数字报

阳关,谢安,谢家,北辰,执牛耳,风度,谢玄,谢灵运,辛弃疾,后用,子弟,芝兰玉树,诸侯,乃恩,何能,吴中,季鹰,张翰字,李商隐,王维,王勃,西驰,里以,傍山,高而,诗词,典故,人们,举止,侄子

2020-05-27 #短篇故事

她被保姆抱走儿子艰难寻亲 谁料真假儿子错换26年人生通辽日报数字报

她被保姆抱走儿子艰难寻亲 谁料真假儿子错换26年人生通辽日报数字报

河南省,高院,刘金,法院,亲子鉴定,侵权行为,工作人员,结果,重庆,黄敏,律师团,盼盼,问题,重庆市公安局,鉴定,发生地,律师,情形,案件,刘昌松,孩子,对方,收据,歉意,何小平,中心,关系,主体,事情,亲子

2020-07-16 #经典故事

渝中报数字报

渝中报数字报

民警,基层,肖伟,一线,候选人,市民,故事,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代表,婴儿,怀抱,楷模,为他们,指挥交通,张艳,刘先生,康飞,蓝燕,中央宣传部,不一样,中益,交通执法,公安部,讲述了,本报讯,人大代表,一家,党风,人物

2007-04-11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