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太行号魂

时间:2018-12-14

太行山上抗日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643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1940年10月25日黄昏。太行山山西黎城八路军根据地一个村庄里。一名八路军女战士行色匆匆,向黄崖洞走着。不远处,日本子冈崎大队派出的两名伪装成货郎的正鬼鬼祟祟,尾随其后……

百团大战之后,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兵工厂飞速发展。黄崖洞兵工厂成为八路军最大的武器弹药生产厂,每年生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八路军16个团,有力支援了抗日,因此也成为华北日军首脑冈村宁茨心腹之患。此次,日本冈崎大队前来,正是为了偷袭八路军总部及兵工厂。队伍开到村庄外围,一时摸不清情况。于是,派出两个探子进村打探。这时,俩鬼子看到了前方孤身一人的女战士,便互相使了个眼色,准备先抓个“舌头”,好能回去邀功领赏。

女战士很快注意到身后跟上了“尾巴”,她的心咚咚急跳着,步伐加快,小跑疾走。两名鬼子特务,紧追不放,一步步将女战士逼到一条巷子里。正在这时,她猛然看到前方出现一名身背小号的八路军战士,忙向前跑去。两名特务正欲,定睛一看,只是一名小小的号兵,便将货担一撂,放心大胆紧逼过来。他们心想,两个小土八路,只要抓回一名,便可交差了。

身背小号的八路军战士听到后面匆促的脚步声,回头一看,马上意识到面对的是敌人。他将女战士让到身后,迎了上来。鬼子看到八路战士未带武器,凭着练就的“武士”功夫,毫不犹豫地冲了过来。只见这名战士不慌不忙,顺着鬼子的冲力来了个“借力打力”,当即将前面的鬼子摔出一丈多远。后面鬼子见状,掏出身上匕首向战士头上刺来,号兵一侧身,一抬腿,踢到鬼子肚子上,鬼子马上飞了出去。两名鬼子一看不是小号兵的,爬起来就跑。小战士紧追上去,将一名鬼子制服,擒获,另一名鬼子趁机跑出村庄边跑边用日语哇啦哇啦向村外呼叫。小战士急忙吹响军号,发出敌人来犯的警号。此时,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参谋长左权正在村里研究部署兵工厂的防御。听到警报,马上命令部队投入战斗。村庄外的鬼子,知道行踪暴露,开始发起没头没脑的攻击。八路军凭着有力的防御,激战两个小时后将冈崎大队打回关垴山据点。因为这声军号,八路军避免了被偷袭;因为这名号兵,女战士得以脱险。这名号兵战士,就是八路军特务团三营三连17岁的共产党员,司号员崔振芳。女战士是八路军派驻黄崖洞兵工厂16岁的宣传干部乔芳,那天,是在参加完总部的宣传工作会议往回返的路上,遭遇了鬼子。那时候,八路军各个连队,包括很多游击队都有司号员,被救的乔芳在混乱中连那位号兵战士的姓名、所属连队等基本情况都没来得及打问。

为保卫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总部抽调特务团进驻防御并在左权的指导下精心构筑了防御工事。为了欢迎八路军特务团来兵工厂驻防,兵工厂的、战士们在紧张的武器生产之余,排练了几个节目,其中有一个大合唱节目《在太行山上》需要小号配音,乔芳就想到了来找部队的司号员帮忙。在营房门口,面对黝黑、英武、高人一头的崔振芳,一头齐耳剪发,一身紧身军装,秀丽、聪慧、略带羞涩却又不失大方的乔芳,真是喜出望外,眼前的战士,不正是几个月前救过的恩人吗?!而崔振芳,只是觉得面前的女战士似曾相识。在乔芳的提醒下,他才认出了乔芳。很快,在征得首长同意后,崔振芳就给工厂演出队当上了兼职乐手。在排练节目中,有一个唢呐生病,崔振芳就自告奋勇拿着唢呐吹起来。他吹了一曲《百鸟朝凤》——滑音、颤音、吐音、气拱音、三弦音、箫音和循环换气法等吹奏技巧,运用起来娴熟自如,模仿各种鸟鸣惟妙惟肖。听得乔芳如痴如醉。后来相处熟了,乔芳得知崔振芳是洪洞人。崔振芳知道了乔芳是绛县回马岭人,当年为了逃婚,拿着彩礼钱只身逃到晋南师范学习,后来参加了八路军的宣传队。这样,两人很自然认做了晋南老乡。有一次,排练休息之余,乔芳说:“你我的都带个‘芳’字,看来咱们有”。一向老实巴交的崔振芳,那时不知道哪来的灵感:“嗯,看来是命中注定的,我叫崔振芳,是用‘吹’、‘震’住了‘芳’!” 说完马上就觉言了,乔芳顿时满面通红,嗔道:“真是洪洞县里没好人。”崔振芳赶忙赔不是。再后来,乔芳似乎对他的身世很感兴趣,地问,“哎,‘没好人’,大家只知道你吹小号很棒,怎么还会武功,唢呐也吹得那么好 ?”崔振芳为此讲起了自己的身世。

从小丧父、家贫的崔振芳,九岁那年,被送到曹生村,拜德高望重的道腔艺人程元奎老先生学艺,练习唢呐和武把子。武把子主要是学习武功“通背拳”。师父的要求极严厉。而头脑灵活又肯吃苦的崔振芳,仅仅四年就将师傅的技艺掌握得炉火纯青。师傅年老不便出活了,崔振芳就成了师傅的小招牌。

1937年底,那年崔振芳刚好13岁。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南下临汾抗日,在洪洞县马牧镇扩充力量,崔振芳的母亲和师傅就把他送来参军。当时负责招兵的冀如明连长嫌他年龄小,不收他。崔振芳在师傅示意下,当即表演了一段通背拳。围观的战士们连声叫好。冀如明连长一看,暗自惊喜,心想,这小鬼有股子虎气。又说,看你腰上别着唢呐,吹一段咋样?崔振芳就拿出唢呐吹了一曲《起灵》,深沉、、充满至、至孝的曲调如泣如诉,不由把人带进丧失的哀痛氛围中,令人痛彻心腑。吹奏结束时,好一阵现场鸦雀无声,有人竟然欷歔拭泪。就这样,崔振芳的名字被写在八路军的新兵册上。

没曾想刚进部队,连长就安排他当号兵。还是吹喇叭?崔振芳一下子懵了,一百个不乐意。他想扛着枪杀鬼子,那多威风。看到他闹情绪,老冀连长给他做起了思想工作:“小鬼,你可别小看军号,军号是战争的,是的语言,是冲锋的号角,是的凯歌!从南昌城头吹响声军号开始,嘹亮的冲锋号以雄浑的高音,引领着激越的战争交响,也必将奏响中国革命胜利的乐章。 发号施令,靠的是军号!部队前进、后退,左拐、右行,全靠号来指挥。”说着,冀连长从文件箱中取出一个包袱,打开两层包裹,里面是一本挺大的旧书,上面赫然印着《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早期,我们红军使用的是国民党军号谱,后来用上了自己编的号谱。这本号谱,不但规定了部队的行军、驻止,部队的各种战术,还有全军的部队番号、各级指挥员的职衔等等表达方法,它是听得见的密码。”连长随手翻开一页,“你看,你要是吹奏起这一曲,能把咱们八路军的大首长火速招来。” 看到崔振芳睁大了惊奇的,冀连长又颇有兴趣为他讲述了一段朱德总司令经历的故事。

红军时期,一次,朱德首长带领两名战士外出了解情况,走到天全县城西边的紫石镇附近时,被国民党四川军阀刘湘部第71团发现,200多名国民党兵紧紧追来。枪声越来越紧,追兵越来越近,千钧一发之际,突然响起嘹亮的军号声:“哆哆 咪嗦 咪哆”,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兵听到号令后立刻乖乖地停在了原地——这是国民党军的“原地停止休息”号令。首长因此得以脱险。原来,吹号的是红军司号员,他情急之下突然想到红四方面军使用的号谱是从国民党那里学来的,急中生智,吹响军号……

崔振芳被彻底说服了,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他无比欣喜自豪,小心翼翼地接过了号谱和军号,就像爱惜自己的一样爱惜着它们。那一刻开始,他明白了连长交给自己的是一项无比重要的任务。从此,在密闭的山洞里,出现了他一遍遍苦练军号乐谱的场景,在朝阳映衬的山顶,人们听着嘹亮的号声,总能看到他手持红绸穗军号吹奏的飒爽身姿……

排练好的节目在兵工厂礼堂正式演出。石块砌筑的礼堂里,特务团战士们在舞台前长条木凳依次入座。按照乔芳的编排,《在太行山上》大合唱前,是崔振芳和乔芳的朗诵:

“红日照遍了东方,之神在纵情,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二人的朗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引起台上台下巨大共鸣。大合声宏亮,气势雄壮,在小号的伴音下,更是令人群情鼎沸,血脉贲张。

一曲终了,台下的全体指战员难抑,纷纷站起来,长报以热烈的。

……

鬼子兵不甘心上次偷袭的,更不能容忍八路军的兵工厂存在。1941年11月8日,日军两个联队及独立混成旅团一部,共5000余人以4倍于八路军特务团的兵力,杀气腾腾,分两路向黄崖山袭来。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当即通知特务团部队全部进入阵地,作好一切战斗准备。彭总指示:“军工和机器,是我们党、我们军队的,现在的抗战和将来夺取全国胜利,建设国防,都离不开他们。要不惜一切保护好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左权表示:“绝不让一名军工受到,更不会让日本鬼子拿走一个螺丝钉!”

太行山,黄崖洞。

在阵阵肃杀寒意中,飘起雪花,天色在静穆中暗下来。坚守在瓮圪廊阵地的崔振芳,身背军号,手握马尾弹,密切注意着阵地周围的动静。自从参军以来,第一次跟随连队参加大规模的战斗,崔振芳心中紧张而又激动。为了能参战,入党一年的崔振芳连续写了五份请战书。

崔振芳、通讯员王世华两名战士被安排在瓮圪廊阵地——黄崖洞“南口”。这里山涧狭长,蜿蜒曲折,纵深1000余米,两侧绝壁对峙,昏暗而阴森,被朱总司令赞叹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守在这么重要的山口,摆好几大箱兵工厂自制的马尾弹、手榴弹、滚雷,崔振芳、王世华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凛冽的寒气中,崔振芳不时嗅到上衣口袋里香囊中发出的阵阵香气,心里暖融融的。这个香囊,鸽蛋大小,用紫红色的红绸缝绣的。里面装满了说不上名称的香草。这可是乔芳从自己的脖子上摘下来挂到他脖子上的。昨天傍晚,乔芳知道他要参加保卫战了,跑到营房门口,把他叫出来,两眼水汪汪的,一句话也不说。站在那里愣了一会,突然就有了这个举动。看着乔芳低眉顺眼为自己挂香囊,能感受到她小巧的鼻翼呼出的香气,傻傻的崔振芳,比人家姑还害羞,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直到人家跑远了,才反应过来,心中霎时感受到异样的……

“轰隆、轰隆”,两声突然爆炸,惊醒了沉寂的深夜,也打断了崔振芳的。小鬼子上来了,小鬼子踏雷了!阵地上,崔振芳握紧了手里的马尾弹,连续奋力甩出去。又是轰隆几声爆响,几声鬼哭嚎的惨叫后,阵地周围又恢复了平静。

黎明时分,一阵猛烈的炮击后,鬼子发起了冲锋。在鬼子队伍膏药旗前面,一群山充做“领队”。日军欲以羊来“趟雷”开路,特务团的战士们早就料到这一招。在这一路埋的是大踏雷,人踩马踏才会响。羊蹄小、轻,基本不会踩响地雷。看到羊群偶尔引爆几个地雷,日军似乎放了心,300多名步兵紧跟在羊群后面,企图分头夺取各个,一举攻占兵工厂。突然间,崔振芳和战士们给敌人来了个“天女散花”—— 一颗颗滚雷从天而降,七连前沿各机枪阵地也猛烈开火。日军顿时乱作一团,踏响了脚下的地雷,还没反应过来,就缺胳膊短腿丢下200多具尸体。

一小时后,吃尽了滚雷苦头的日军又开始炮击。日军两门山炮,竟在离垭口2000多米处抵近射击。炮弹炸起的石块伴着的气流,从头顶尖啸而过,使战士们抬不起头,睁不开眼,没有还击的。隐蔽在高处的崔振芳,将敌人的火力布置,看得一清二楚,立刻吹起军号,嘀哒——哒嘀——嘀嘀——哒哒嘀——,重复用号语向战友们报告敌人的火力布置和方位。得知情况的团长欧致富马上通知炮兵排,做好准备,干掉敌人的两门山炮。那时,全团只有两门炮、12发炮弹,每打一发都得经总部批准。经请示左权,左权命令:“12发全打完,三四发打敌炮阵地,其余的打敌人集团目标。要给我狠狠地打!”

随着欧致富一声令下,两发炮弹准确地落在敌人的山炮阵地,敌人连人带炮被掀翻。接着打出的炮弹准确地落在敌群里,霎时,几十名鬼子被炸开了花。气急败坏的日军施放了毒气。欧致富和营长涂玉山在前沿阵地观察敌情时,中毒昏了过去。 崔振芳和战士们接到左权逐级下达的命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静制动,坚守勿出,沉着应战,待机歼敌”。七连加紧补充前沿阵地的人员和武器弹药,抢修工事,准备迎接敌人新的进攻。经过卫生员的紧急抢救,中毒的欧团长、涂营长醒了过来。此时,前沿部队已打退了敌人的两次进攻。恼羞成怒的日军使用了火焰喷射器,阵地顿时烈焰腾腾。特务团其他连队,在部分战友被烧伤、阵亡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反击,打垮了日军一个联队。敌人换了一个联队进攻,仍是毫无进展。崔振芳的臂膀,因甩手榴弹而产生肿胀。饿了吃口玉米面干饼,咬口咸菜干,渴了喝一通冷水,就这样与鬼子相持了六天。

连夜的大雪将太行山装扮的银装素裹、莽莽苍苍。阵地周围却是土石裸露,与远处的洁白形成强烈反差。战士们一刻不停地活动着快被冻僵的四肢。天刚放晴,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分三路向各个阵地发起了丧心病狂的攻击。崔振芳再次吹响军号,用号谱报告了敌人的进攻方向。鬼子终于出军号的力量,开始重点对瓮圪廊阵地用机枪封锁。崔振芳一次次抖落掉埋在身上的碎石、尘土,在阵地堑壕灵活跑动,战友王世华则不停地传递、投射着一枚又一枚炸弹。这边崔振芳刚投弹蹲下去,那边王世华突然又冒出来,把敌人的机枪手搞得里雾里,只能不停歇乱射。投弹中,王世华的手臂不幸被敌人的机枪打断,鲜血如注,崔振芳马上把战友救护下去。很快又扛来两箱手榴弹。面对下蜂涌而至已经搭好人梯的鬼子,崔振芳又连续投出了120多枚手榴弹,悬崖下,日本鬼子如杀般,哭爹喊娘,哇哇乱叫,瞬间死伤百十人。一口气打光了所有的手榴弹后,人累得爬在了地上。这时,崔振芳听到了增援部队赶到的呼喊声。

乔芳和兵工厂的同志们此时应该安全转移了,机器也隐藏好了。崔振芳掏出香囊,深深地嗅了嗅,然后挂在胸前,马上感觉有了力气。他扶着岩壁站直身体,拿起背上的军号,舔舐干裂的唇,吹出一串乐曲迎接战友:

——嘀哒——哒哒——嘀嘀——哒哒——,

听!它正是《在太行山上》的乐曲。

这号声,不同于以往的冲锋号,但它更能激发起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斗志,抗战必胜的决心。很快,所有阵地上的军号都响起来,连成一片吹奏起同一支曲子——“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冲啊——杀啊——”

愤怒的炸弹带着战士们满腔的仇恨飞向了敌群,爆炸声伴着巨大的气浪,整个山谷地动山摇。弹若飞蝗,炮似连珠,爆炸声不绝于耳,黄崖洞上硝烟迷漫,天昏地暗。

“轰隆!”敌人一颗炮弹打在崔振芳身旁的石壁上,一块崩起的石块击中了他的喉咙,一腔热血顺着号管喷涌而出……,鲜血浸透了崔振芳怀里的香囊,染红了脚下的岩石、颤栗的土地。恍惚中,眼中一切都变成红色。崔振芳慢慢倒下去,那把小号紧紧攥在手里……

“为崔振芳报仇”的呼喊声,充满整个阵地。铁流滚滚,摧枯拉朽,鬼子顷刻土崩瓦解。

……

11月22日,八路军总部公布了黄崖洞保卫战的战果。此次战斗,八路军特务团以1300人,抗击了5000多日军的进攻,歼敌近千人,我方伤亡166人,其中40人,敌我伤亡比例6∶1,战绩辉煌。

国民党第五战区发来贺电,同时,转来一份新截获的驻山西日军葛目直幸大佐发给华北日军首脑冈村宁茨的电文,提醒八路军注意:

“近来支那军队频频运用军号发令之精神胜利法与我大日本皇军殊死拚命,号声一响,支那军瞬变,皇军战士数次受挫,使我天皇之威蒙羞。特恳请速派狙击手,重点消灭支那指挥官及号兵,重振士气,扭转皇军不利之势……”

1971年,当地政府对黄崖洞烈士纪念碑进行了整修,在碑前立了一座两丈多高的纪念塔。当时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据说,还是一位不愿意留下姓名的中年女士发现的。在祭奠英烈时,她在纪念碑前点燃了一挂鞭炮,纪念塔上方竟突然传来“嘀嘀哒哒、嘀嘀哒哒”十分清晰的军号声,她顿时泪流满面……

此后,一个的传说在老中流传开来。他们说,每当鞭炮炸响,小号手崔振芳的英灵就像听到了战斗的枪声,他便奋力地吹响军号……有人推测,这一现象可能是鞭炮声经反射形成的。游客来瞻仰时总要放一挂鞭炮,再倾听一下那激动人心的军号声。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烈士有灵,大地有灵, 那昂扬的军号声,回荡在太行山上,回荡在人们心中……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太行号魂”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走进太行系列之七:太行山区的民间传说

走进太行系列之七:太行山区的民间传说

故事,发源地,传说,山西,儿子,太行山,牛郎,白石山,单雄信,林青,秦琼,爱情,西王母,观音,山西长治,刘秀,炎帝,慈母,民众,河南,百姓,织女,金牛,王母山,青丘,代县,天下,精卫,老牛,脚底

2017-12-25 #故事大全

《太行英雄传》央视热播 85后团队打造太行记忆

《太行英雄传》央视热播 85后团队打造太行记忆

太行,作品,英雄传,观众,85后,故事,创作,创作理念,制片人,团队,太行山,影业,小人物,孩子,对抗战,经典,血性,记忆,一个鬼子都不留,系列作品,司联合,史中,屠城,李思博,方力,王挺,种元素,龙影,赵伟,魏震

2008-07-25 #长篇故事

抗战之太行山上全文阅读 抗战之太行山上最新章节

抗战之太行山上全文阅读 抗战之太行山上最新章节

步兵团,步兵旅,步兵师,部队,近卫,支部队,突击步,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国陆军,和西,作者,世界,中国,同胞,兵团,华夏,将佐,支部,战斗力,盟国,番号,私下里,称号,装备,伤亡,会战,一个重要,丝毫不

2020-06-17 #经典故事

八百里太行八百里景 此行—太行山抗战景区

八百里太行八百里景 此行—太行山抗战景区

太行山,涉县,太行,景区,在路上,美景,才能,风景,不断地,八路军,小王,故事,灵魂,读万卷书,热土,历史文化,我一直,还有很多,百家号,刘邓,刘伯承,邓小平,万里路,我喜欢,中华民族,中国,使命,作者,儿女,历史

2020-06-17 #长篇故事

难忘太行红星杨红色旅游·访《太行山上》故事发生地

难忘太行红星杨红色旅游·访《太行山上》故事发生地

八路军,黎城,红色,遗址,黎城县,游客,冀南银行,武乡,武乡县,彭德怀,朱德,人们,上党,基地,太行山,旧址,树枝,红星,抗日,许彦,太行山上,八路军总部,博物馆,山西,地区,场景,峡谷,总会,总司令,敌人

2017-12-17 #长篇故事

难忘太行红星杨红色旅游·访《太行山上》故事发生地

难忘太行红星杨红色旅游·访《太行山上》故事发生地

八路军,黎城,红色,遗址,黎城县,游客,冀南银行,武乡,武乡县,彭德怀,朱德,人们,上党,基地,太行山,旧址,树枝,红星,抗日,许彦,太行山上,八路军总部,博物馆,山西,地区,场景,峡谷,总会,总司令,敌人

2014-06-18 #小故事

太行山牺牲的将军 太行浩气传奇里 我们应该了解的红色革命

太行山牺牲的将军 太行浩气传奇里 我们应该了解的红色革命

弹幕,倍速,高清,循环,全屏,字号,区间,洗脑,播放器,语言,类型,行数,连播,速度,直播,不透明度,自动跳过,默认设置

2016-06-21 #经典故事

太行山与八路军华北抗战太行山八路军

太行山与八路军华北抗战太行山八路军

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政府,中国共产党,生产,日军,群众,部队,人民群众,人民,利益,华北,山西,小米,正面,过程,抵抗,堡垒,区域,共产党,太行,太行山区,战争,政权,民力,灾民,粮食,组织,里长

2020-06-18 #小故事

太行山与八路军华北抗战太行山八路军

太行山与八路军华北抗战太行山八路军

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政府,中国共产党,生产,日军,群众,部队,人民群众,人民,利益,华北,山西,小米,正面,过程,抵抗,堡垒,区域,共产党,太行,太行山区,战争,政权,民力,灾民,粮食,组织,里长

2010-02-20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