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女娲炼石补天所在地云台山与女娲造人真相

时间:2018-09-24

山海经·北次三经载: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提示:本文共有 462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嵇山行 文旅嵇山 今天

揭秘《山海经》【29】云台山中说女娲(一)

石全:揭秘山海经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山海经·北次三经》载:“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风俗通义》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绠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绠人也。”

一、太行山 女娲山

女娲造人、炼石补天、兄妹成婚等神话传说美丽动人、脍炙人口。这些传说故事的产生地,与太行山有关。

太行山又名“太形山”、“五行山”,古代还有过“女娲山”和“皇母山”的叫法。“女娲山”和“皇母山”,都是因女娲而得名。南宋罗泌《路史》载:“女娲又曰皇母。注曰‘太行一曰皇母山,亦曰女娲山’。”

太行山又名“女娲山”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远古时期,人类遭受了传说中的洪荒之后,从平地退到山上去生存,在太行山地区进行了长时间、大面积的抗灾救灾、重建家园活动。《礼记》“法施于民则祀之,能抗大甾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覃怀志》载:古代焦作“土瘠民淳,俭而好礼。不经之祀,绝而弗尚”。太行儿女不仅在当年女娲活动和所经行的地方修建庙堂、行宫以供祭祀,而且把她居住、活动过的“太形山”易名为“女娲山”、“皇母山”。千里太行,无处不祀女娲。自北而南,河北省涉县索堡村唐王山、涉城镇北岗村、城关镇河南店、张家庄云头山,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女娲活动区域;河南省林县林虑山、河南淇县灵山等地,都有女娲遗迹分布。位于焦作云台山东部,河南辉县、山西壶关县、陵川县之间太行大峡谷以南的娲皇岭,是又一处非常重要的女娲活动遗迹。其中涉县娲皇宫依唐王山山势而建,雕梁画栋,楼阁雄伟,云雾缭绕,形势巍峨,是国内现存女娲遗迹中最为美丽、辉煌的纪念性建筑。据记载,其创建时间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以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河南省淇县灵山娲皇庙,乃是与《封神演义》所写“商纣王淫诗戏女娲”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古老建筑,其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遍布太行山的一座座女娲庙,都于上古时期女娲本人和女娲部落有着直接联系。要么是女娲本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要么是女娲本人之后后世女娲部落巡行太行山时的经行之处。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晋代郭璞的注释是:“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女娲之肠”,应该指太行山即女娲山上一条条羊肠小路。“羊肠”,因其在山间崎岖缠绕、曲曲弯弯、形似羊肠,故名。春秋时孔子游说赵国,回辕野王,曾过羊肠坂。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南下夺韩荥阳。汉建安十一年冬,曹操北征叛将高干,写下了描述军旅生活的著名诗篇《苦寒行》,诗中“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反映了太行山上羊肠坂的艰难曲折。“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正是我们在《云台山中绘鸿图(一)》中所写的民俗文化中“担经”的情景:山道、回环、人们在山道上歇息时的“横道而处”。“有神十人”,是女娲部落担经的女孩子们,在太行山山道上时隐时现的身影。这既是民俗文化中纪年女娲“担经舞”的原始出处,也是女娲与太行山关系的明证。

《列子·汤问》记载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情况,在太行山中的云台山地区可以亲眼看到,不少山脉断层纹理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降低状态。这种地质结构,是远古时期地球大陆板块互相冲撞,造成边缘断裂、抬升所形成。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渗杂、混和着后人对远古神话的可信性寻找到的地理依据。《淮南子·天文篇》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载:“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云台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共工与颛顼争为帝,还是共工氏乃与祝融战,在地理位置上看,共工居于河南辉县,古称共城,又称洪州。都是在云台山前。

有太行山因女娲而命名为女娲山,有云台山因女娲而命名为覆釜山。传统解释“天柱折、地维绝”的所谓“天柱”折断后,天空就会坍塌下来,女娲于是“斩鳌足撑天倾”,用“柱子”将苍天撑住,采五色石冶炼“修天补洞”,并用金钉加固,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云和夜空繁星闪烁的天象。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就是云台山。云台山最高山峰叫覆釜山,云台山下百家岩对面的一座孤立山包叫作覆釜堆。云台山一带民间传说,当时女娲在炼石补天成功后,把炼石的釜倒扣在这里,因此称作覆釜。覆釜中残余的五色石溢出来,才有了温盘峪、百家岩一带的赤红色岩壁。相传女娲炼石补天,救民于水火,从此百姓康泰,风调雨顺。女娲在太行山教山民种桑养蚕,取丝纺绸,福祉于民,正如《说文解字》所载:“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华民族的圣母女娲,在太行山区众多活动遗迹的存在,和有关女娲造人、炼石补天、兄妹成婚等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充分证明女娲这位中华民族圣母与太行山的渊源,并且说明女娲时代,人类已经具备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带领民众抵御自然灾害和克服自然灾难的高度智慧,说明女娲时代,人类在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了解、应变上,做出过近似今日科学实践的艰苦努力;意味着中石器时代后期,华夏民族已经进入到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黎明时期。随着对女娲神话传说的真相揭示和合理诠释,女娲身为中华民族圣母的崇高地位将会进一步被确立。上古时期的太行山境内,兼有高山、丘陵、盆地、平原、河流、湖泊和气候温和、林木茂盛,可渔可猎、食物多源、栖身方便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民族先民们生存栖息的首选之地,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二、女娲造人真相

对于女娲,《淮南子·览冥篇》有这样的评价:“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女娲的尊崇地位,取决于她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女娲功业,首先是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相传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出羊,初四造出猪,初五造出牛,初六造出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传续下去,女娲又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相信女娲就那么以水和泥,捏成泥人,吹一口仙气,小泥人一个个都能变成真人吗?相信吗?要相信,也不要相信!要相信女娲确实曾经造人,又不要相信小泥人能够变化成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假如有人问,什么是女娲文化?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女娲文化?我们的回答就应该是:女娲文化是造人文化。

考察女娲文化,必须把女娲放到伏羲文化系列中统一考察。《路史》曰:“女皇氏娲,云姓。一曰女希,太昊氏之女弟,出于承筐。”一说女娲风姓。《春秋世谱》载:“华胥氏生男伏羲、生女女娲。”《淮南子·览冥篇》载:“女娲阴帝,佑宓戏治者也。”伏羲是创造易经八卦的人,伏羲文化是易经文化,女娲文化也就应该属于易经文化系列。《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有灵山十巫,还有开明六巫。《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古代典籍中,往往“巫觋”并称。《荀子·正论》载:“出户而巫觋有事。”“女曰巫,男曰觋”,灵山十巫,开明六巫,就应该全部是女性。最初的女巫,就是女娲。女巫男觋,男觋则指向伏羲本人。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之间有分工,伏羲是研究创造易经的人,即所谓觋;女娲是实践运用易经的人,即所谓巫。原理在伏羲手里,方法在女娲手中。学习易经,敢不研究女娲?在易经文化体系中,存在有“造人术”,即易经文化体系中的地理风水。女娲造人是不是地理风水上的应用呢?

《周易·系辞》中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魏晋时期,焦作温县人司马懿,就还曾经定下死后“不封不树不谒陵”的家规。土葬与《易经》有关,也正是开始于《易经》诞生之后。焦作温县人司马懿的“不封不树”,是一个例外,是严酷的政治斗争下不得不如此作为的方略,不是焦作一带的固有风俗。焦作的传统葬俗,与中国内地各地的葬俗一样,要用棺木装殓,要堆土为丘,还要有整套的葬俗葬仪。

《幼学琼林·疾病死丧》载:“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葬仪上孝子手握哀杖,俗称“哭丧棒”,即出殡时孝子们拿在手中的仪仗。传统解释,是为了表示悲痛难支,所谓“孝子之枚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哀杖一般为植物秆茎,材料为竹杆、桐杆、有些地方用带根高粱秆。焦作一带,不用竹杆、桐杆、高粱秆,用柳杆。就是在先辈亡故出殡时,孝子要执一根俗称哭丧棒的柳木哀杖。其长约30厘米左右,不能剥去树皮,其上用白纸剪成细穗状粘于柳木棍上,哭丧路上即可用其撑地。而当下葬仪式结束时,还不能将哀杖随便丢弃,而应将其插在坟头,看其能否生根发芽,用此来预示子孙是否兴旺发达。

这种用柳木来做丧杖的做法与传统规定的父丧以竹为苴杖,母丧以桐为孝杖的规定有别。为什么焦作人用柳木来作哀杖?通常会理解为,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人去难舍,故留之。同时,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不仅是人故去,古代送友远行亦有路边亭外、河沿船头插柳为记。折柳相赠所表达的,是对友人的留恋之意,也是祝福友人无处不生根之意。王之涣《送别》诗中,就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诗句。

抟土、柳枝……我们能不能把云台山一带流传的葬俗,与女娲造人故事发生联系?《风俗通义》讲:“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绠于泥中,举以为人。”“引绳绠于泥中”,讲的是用绳绠,在民间口头版本中,有用藤条的说法,同时,焦作云台山一带与中国其他一些地方还有用柳枝的说法。抟黄土造人的实质,是抟黄土为坟丘;引柳枝于泥中的实质,是坟前插柳。这是《易经》中龙文化、龙脉文化的内容,是利用自然地理能量选择风水接续人丁、使得人丁兴旺的内容。女娲使用黄土捏人,因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条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先前用黄土捏出的人是达官贵族,后来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则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贵贱区别,不正是地理风水选择中所讲的龙脉有贵贱吗?女娲曾经捏泥人。女娲捏泥人,是巫文化的反映,也是属于易经文化中的内容。易经文化讲究天人感应,内外相应,抟土为坟丘,目的在于造人,属于外应;捏泥人,取回家中,安置于居室,属于内应。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屋脊上,往往有龙形兽脊,屋脊上的龙,是用来呼应野外墓穴的龙脉,龙形兽脊,称作内应,野外龙脉,称作外应。龙的外应与内应,与造人的内应于外应一样,都是属于上古时代巫觋文化天人相感的产物。传说很美丽,让人神情飞扬,给人无限遐想,然而它只提供精神层面的作用;史实很沉重,但它是方法、是技艺,是根脉、是民族魂。

抟土、柳枝、泥人,美丽动人的传说背后,是伏羲、女娲所开创的中华民族龙文化背景。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女娲炼石补天所在地云台山与女娲造人真相”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还原女娲造人的历史真相

还原女娲造人的历史真相

女娲,神话,女娲造人,女性,人类,活动,造人,制陶,土地,生殖崇拜,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原始社会,陶器,有关,风俗通,典型,功绩,后土,山海经,婚姻制度,形象,文化,黄土,世界各地,人们,问题,说法,含义,屈原

2016-11-01 #长篇故事

史前真相之女娲造人

史前真相之女娲造人

实验室,女娲,天神,大地,动物,野兽,大神,树木,生命体,实验,自生自灭,岁月,体型,东西,世界,人类,乌云,人脸,共工,力大无穷,学家,尸体,巨虫,神志,生灵,心存,智力,思想,怪物,手下

2018-11-10 #长篇故事

女娲造人的事实真相

女娲造人的事实真相

能量,名相,代表,变化,空间,时间,时空,意识,无限大,无限小,宇宙,无极,生命,自性,身体,两仪,人类,公式,太极,女娲,思维,易经,智慧,概念,简译,中国,五行,中道,天机,八卦

2011-11-27 #长篇故事

人真的是泥土做成的?女娲造人真相探秘

人真的是泥土做成的?女娲造人真相探秘

伏羲,女娲,人类,泥土,女娲造人,百家号,传说,兄妹,关键词,作者,春秋,文章,起源,达尔文,真的是,云图,伏羲女娲,子孙,真相,笔者,简史,造人,传说中,习俗,内容,华夏,历史,大洪,大石,婚姻

2020-09-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揭示女娲造人的事情真相 带你领略从未听过的女娲传说!

揭示女娲造人的事情真相 带你领略从未听过的女娲传说!

女娲,女娲造人,四极,传说,时代,研究,伏羲,母系氏族,有记,人们,冀州,塑像,女神像,民族,泥浆,神话故事,苍天,部族,女祭司,了真,于正,刘安,天之,山曰天,有登仙,水浩洋,江郎江,淮南王,诺亚,诺娃

2015-03-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女娲造人背后惊人的真相

女娲造人背后惊人的真相

人类,恩基,苏美尔,伏羲,恩利尔,苏美尔人,文明,女娲,智力,宁玛,圣经,版本,哈拉,文献,神话,战争,耶和华,人种,华夏人,埃及,民族,苏美尔神话,亚当,后代,地球,造人,神话中,苏美尔文明,神恩基,苏美

2020-09-11 #故事会

女娲如何造人 真相在少数民族的传说中

女娲如何造人 真相在少数民族的传说中

伏羲,女娲,人类,泥土,传说,女娲造人,兄妹,关键词,起源,达尔文,云图,伏羲女娲,子孙,笔者,简史,造人,传说中,习俗,内容,华夏,历史,大洪,大石,婚姻,山头,文章,男女之间,葫芦,篝火,结果

2007-10-05 #长篇故事

众所周知女娲造人 那你知道谁造了女娲吗?真相令人意外!

众所周知女娲造人 那你知道谁造了女娲吗?真相令人意外!

女娲,华胥氏,传说,伏羲,宇宙,神话中,人类,兄妹,来历,模样,猛禽,精华,脚印,雷神,女娲造人,华胥镇,华胥国,孟岩村,成纪,不一样,吸收了,中国,乐器,人们,创世,女神,创世神,天地,大难,原始时代

2011-01-19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