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时间:2018-07-23

成语典故出处解释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34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成语是语言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现实应用还是学术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篇一:画龙点睛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 u],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 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 点睛 ,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 点睛 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 点睛 的龙不知去向了。

出处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 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 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解释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篇二:滥竽充数的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 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解释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出处《韩非子 内储说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篇三:暗渡陈仓的典故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 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 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 由于这个历史故事,后来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就叫 暗渡陈仓 或者 陈仓暗渡 。

韩信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 英雄所见,毕竟略同! 由此,后来又形成了 英雄所见略同 或 所见略同 这句成语,和成语 不谋而合 事先未经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态度完全一致的含义相同。

解释比喻暗中进行某些别人不知道的活动。

出处《史记 高祖本纪》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相关文章:

1.成语典故解释加出处的精选

2.成语典故解释加出处

3.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的精选

4.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精选

5.成语的典故及出处

6.短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

标签: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出处,刘邦,张僧繇,章邯,韩信,成语典故,南郭处士,齐宣王,栈道,点睛,成语,时候,比喻,陈仓,齐宣,和解,关中,典故,寺庙,眼睛,梁武帝,齐闵,喜欢听,很多人,暗渡陈仓,人们,人家,国君,墙壁,大王

2020-06-17 #小故事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出处,刘邦,张僧繇,章邯,韩信,成语典故,南郭处士,齐宣王,栈道,点睛,成语,时候,比喻,陈仓,齐宣,和解,关中,典故,寺庙,眼睛,梁武帝,齐闵,喜欢听,很多人,暗渡陈仓,人们,人家,国君,墙壁,大王

2012-01-05 #故事大全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出处,刘邦,张僧繇,章邯,韩信,成语典故,南郭处士,齐宣王,栈道,点睛,成语,时候,比喻,陈仓,齐宣,和解,关中,典故,寺庙,眼睛,梁武帝,齐闵,喜欢听,很多人,暗渡陈仓,人们,人家,国君,墙壁,大王

2013-11-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出处,刘邦,张僧繇,章邯,韩信,成语典故,南郭处士,齐宣王,栈道,点睛,成语,时候,比喻,陈仓,齐宣,和解,关中,典故,寺庙,眼睛,梁武帝,齐闵,喜欢听,很多人,暗渡陈仓,人们,人家,国君,墙壁,大王

2008-08-09 #故事阅读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精选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精选

出处,比干,纣王,成语典故,张僧繇,南郭处士,和解,齐宣王,比喻,点睛,成语,眼睛,齐宣,人们,传说,寺庙,故事,身体,妲己,梅伯,梁武帝,齐闵,喜欢听,很多人,七窍,人家,典故,含沙,国君,墙壁

2020-07-24 #故事会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精选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精选

出处,比干,纣王,成语典故,张僧繇,南郭处士,和解,齐宣王,比喻,点睛,成语,眼睛,齐宣,人们,传说,寺庙,故事,身体,妲己,梅伯,梁武帝,齐闵,喜欢听,很多人,七窍,人家,典故,含沙,国君,墙壁

2020-08-23 #经典故事

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出处,成语典故,韩愈,伍员,宪宗,伍奢,太子,子孔,田光,大伙,盟书,平王,故事,秦国,赢政,尉止,佛教,国家,子产,建议,愿望,烧掉,潮州,秦王,封禅,子驷,楚平,郑国,鞠武,中国

2020-05-11 #长篇故事

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出处,成语典故,韩愈,伍员,宪宗,伍奢,太子,子孔,田光,大伙,盟书,平王,故事,秦国,赢政,尉止,佛教,国家,子产,建议,愿望,烧掉,潮州,秦王,封禅,子驷,楚平,郑国,鞠武,中国

2020-05-20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