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治世

时间:2018-06-23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即使在唐朝,贞观时期也不是最好的时期

提示:本文共有 208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治世

但是,所谓贞观之治,并不是说贞观时期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而是指那个时期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即使在唐朝,贞观时期也不是最好的时期。李世民即位之初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政局并不平稳。尽管通过和平的方式暂时解除了突厥的威胁,在对外关系中赢得了主动,但是,内地的形势却并不乐观。一方面,隋末动乱以来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生产尚未得到恢复,土地荒废、人口减少,全国呈现出一片经济凋敝的景象,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另一方面,社会矛盾还很尖锐,不仅一些农民还在亡命山泽,继续进行反抗,一些地方势力也还存在局部动乱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在解决好用人政策问题的基础上,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制定有效的治国方针,以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

唐太宗即位之初,关于治国方针的讨论中,存在着以魏征和封德彝为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魏征来自社会下层,参加过反隋起义,对农民的情况和全国的形势能够比较准确地加以把握。他分析当时百姓的动态是,大乱之后人心思定,建议太宗实行教化,采取轻徭薄赋、劝农务本的方针。而封德彝站在在农民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的山东士族的立场上,怀着对农民阶级的刻骨仇恨,主张人心难治,应当实行高压政策。最后,太宗在事实面前完全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很快确定了实行教化的治国方针。而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是由唐太宗本人提出来的,他当时对于能否迅速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还缺乏信心,所以他主动同魏征商讨自古理政之得失,并且试探性地说道:“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治!”。

当时的唐太宗还不到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壮、思想上趋于成熟的年龄。但是,由于他常年征战,而且法定没有皇位继承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去过多考虑治国理民之事。当经过几年的斗争,终于把皇位夺到手之后,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在思想上还是缺乏准备的。不过唐太宗毕竟是经历过隋末的动荡,而且在开国战争中积累了赫赫战功,加上惊心动魄的夺取皇位的斗争,使他锻炼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对于巩固皇位具有充分自信,有着虚怀若谷的政治家风度,十分注重对统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他坚持君主不能一人独断的为政作风,强调发挥各级官僚机构的作用,充分运用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政治体制,以保证决策的正确制定和政令的贯彻执行。所以,在贞观初年频繁的关于理道政术的讨论中,太宗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许多时候都是太宗主动向侍臣询问、求谏。

到贞观三四年间,社会经济和社会安定局面得到初步恢复。贞观六年前后,社会经济形势有了重大好转,出现了纷纷请封泰山的议论。尽管魏征针对太宗稍稍滋长的自满情绪,坚决反对封禅,比照隋朝全盛时期的情况,指出“自今伊洛洎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尤其是“自丧乱以来,近泰山州县凋残最甚”,但是,并不可因此否定当时经济形势的好转。在当年令州县行乡饮酒礼的诏令中,还提到“比年丰稔,闾里无事。”是礼制的建设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乃有惰业之人,不顾家产,朋游无度,酣宴是耽。”所以才要通过行乡饮酒礼,来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

吴兢在《贞观政要·政体》中为我们描绘了这种繁荣局面,“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之育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赉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作的如下描述,概括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是经济形势的好转,政治上的清明,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安定。但经济形势的好转,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多高。

在这种形势下,唐太宗对于治理好国家也有了充分的自信,能够虚心求谏,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并且敢于解放思想,突破一些条条框框。并且在整个贞观前期,还能保持头脑清醒,保持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贞观君臣在政治思想上也趣于成熟,提出了“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等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到贞观六年,太宗在又一次与侍臣讨论历代兴衰存亡的问题时,引用《尚书》中“可爱非君,可畏非民”的典故,进一步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是一种具有真实感受的畏民心理,是贞观君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戒惕思想的根本前提。也正是在唐太宗的这种思想启发下,魏征搬出了“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语,而且,在后来的议论中反复引用,成为贞观君臣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在这个时期,君臣之间维持着一种同心协力、励精求治的良好关系。这一时期的政权结构中,有一个各取所长、各尽所能、团结合作的宰相班子,为推动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和维护这种良好的政治局面,提供了保证。而且,这种人员结构本身,就是贞观政局中的一个闪光点。不过,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在唐太宗晚年的保守、猜疑心态下,被复杂的权力斗争所取代。但是,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关系和统治政策的调整下,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治世”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全才人物:唐太宗李世民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全才人物: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全才,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华夷,李渊,责任编辑,中国,中华,书法家,军事家,智勇兼备,政治家,战法,恩威并用,少数民族,将领,建树,搜狐,文治武功,文明,时期,次子,济世安民,被誉为,竭诚相待,海纳百川,视民如子,贞观之治

2020-05-28 #故事大全

材料问答题.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均摘

材料问答题.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均摘

唐太宗,材料,魏征,本题,以人为镜,切入点,力量,天下英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贤才,房玄龄,杜如晦,爱之如,民族政策,中华,人民,思想,父母,松赞干布,黎庶,以史为镜,兴替,时期,文成公主,言论,比人,种族,统治者,贞观

2020-05-28 #长篇故事

隋唐时期慧眼识才第一人是谁?唐太宗李世民平生第一知己就是他!

隋唐时期慧眼识才第一人是谁?唐太宗李世民平生第一知己就是他!

刘文静,李世民,李渊,裴寂,太原起兵,太原,刘文,李密,大唐,亲家,关系,关中,监狱,代明,李建成,魏太祖,大功臣,慧眼识才,中心,人物,平生,兵权,史书,功劳,县令,原因,功臣,包围圈,反贼,大功

2014-02-14 #故事会在线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晋祠之铭并序》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晋祠之铭并序》

李世民,晋祠,兰亭序,晋祠铭,书法,行书,晋阳,碑文,碑额,公元,贞观,飞白,唐叔虞,王羲,特点,真迹,隶书,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王羲之,丰碑,书法艺术,历史,典型,史学,字体,拓片,政治,文学,碑刻

2019-12-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资料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资料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魏征,大臣,唐军,长孙皇后,王世充,太宗,宰相,东突厥,时期,李靖,隋炀帝,窦建德,统一,房玄龄,李渊,全国,长安,洛阳,皇帝,影响,太子,父亲,宋金刚,书法,晋阳,大将,杜如晦

2020-09-07 #故事大全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能够六年一统北方?只因一种战术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能够六年一统北方?只因一种战术思想

李世民,薛仁杲,李渊,薛举,历史,武将,皇帝,过程,防守,唐太宗李世民,隋唐时期,人们,兵法,时期,小说,战争,战术,经历,起义军,这可是,刘文,唐高祖李渊,宋金刚,才让,李渊命,殷开山,窦建,上将,段王,六韬

2015-03-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为政举措

唐太宗李世民为政举措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贞观之治,太宗,政治,人才,皇帝,诏书,门下省,副署,政策,科举制,魏征,三省六部制,中国,中书省,教训,时期,经济,百姓,统治者,中央,中央集权,人数,制度,原则,历史,官员,宰相

2020-05-28 #长篇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为政举措

唐太宗李世民为政举措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贞观之治,太宗,政治,人才,皇帝,诏书,门下省,副署,政策,科举制,魏征,三省六部制,中国,中书省,教训,时期,经济,百姓,统治者,中央,中央集权,人数,制度,原则,历史,官员,宰相

2020-05-28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