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特征

时间:2017-12-31

沈从文简介及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650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5 2016 Liaoning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t. 2016 收稿日期:2016 03 29 作者简介:宋倩(1990 ),女,江苏 高邮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编校:史庆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网址:http://202.199.224.159/ http://xuebao.lntu.edu.cn/ 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特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763 766.doi:10.11955/j.issn.1008 391x. 20160534. SONG Qian, CHEN Zongjun.On storyfeature worksfrom Shen Cong wen[J].Journal Liaoning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6,185:763 766.doi:10.11955/j.issn.1008 391x.20160534. 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特征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要:沈从文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形态,自然朴质的语言体现了湘西人民原始的人性之美,恰当的意境营造表达了作家内心的意蕴,虚构与想象的结合又使得沈从文的作品有了有别于他 人的特征。沈从文想要表现永恒人性的文学观融入了他的作品,他独特的故事形态也恰好反映 了他可贵的文学观。 关键词:沈从文;故事形态;语言;意境;想象 中图分类号:I 2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391X201605 0763 04 storyfeature worksfrom Shen Cong wen SONG Qian, CHEN Zongjun Colleges Arts,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133, China Abstract: ShenCong wen own its unique art feature. appropriateuse language,art conception imaginationmake his work different from others’. eternalhuman nature he wants expressintegrate hisworks. uniquestory feature also reflect his literature conception. Key words: Shen Cong wen; storyfeature; language; artistic conception; imagination 引言沈从文的小说多数带着浪漫的气质,在 故事形态上的语言的恰当运用和意境的恰 当营造使他的小说充满了抒情的幻想性,而 恰当的虚构又给他的小说笼上了一层神秘 的传奇面纱。在文化人格上,沈从文又是理 性的,他摒弃了 20 世纪现实主义大潮中的 激进主义,超越了时代的束缚,将眼光放在 了对文学审美精神的追求上,所以,他的小 说多数着眼于“湘西世界”,充满了对生命 的信仰,对人性美的褒扬,以及一种引人向 善的力量。他始终坚持着文学艺术要表现自 然人性的文学观与世界文学的潮流是一致 的,他将自己的这种文化人格融入了他的作 品中,这让沈从文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 史上变得可贵而独特。 自然而质朴的语言运用沈从文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了他对于 生命永恒的追求,他曾说过自己是除了生命 对一切都没有信仰的人,他从边城“入世”, 北上寻找生的出路,却从都市“出世”,转 身寻找真正的“出路”。所以“乡下人”沈 764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8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网址:http://202.199.224.159/http://xuebao.lntu.edu.cn/ 从文从此便把眼光定格在他自己的“湘西世 界”里,《龙朱》一文中,他写到:“血管里 流着你们民族健康的血液的我,二十七年的 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噬,在道德下 所变成虚伪庸懦的大毒,所有值得称为高贵 的性格,如象那热情、与勇敢、与诚实、早 已完全消失殆尽,再也不配说是出自你们一 [1]323沈从文从来没有吝惜展示自己 在语言运用上的天赋,他想要在自己的作品 里表现那个充满诚实,勇敢,热情地方的人 与事,所以他在作品里运用了苗族独特的以 歌传情这样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他的情感,语 言少夸张和装饰,朴实但又厚实。如,《萧 萧》中的花狗在引诱萧萧时,常常会唱一些 令人面红耳赤的歌: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 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 天上起云云重云,地下埋坟坟重坟,娇妹洗碗碗重碗,娇妹床上人重人。 [1]257 歌的运用将水上人家自然的风俗表现出来,《萧萧》中花狗唱出这样的民歌恰好又能够 体现他的本性以及用意。这歌唱完,花狗还 给萧萧唱“十岁娘子一岁夫”故意挑逗萧萧, 小小的萧萧似懂非懂,迷迷糊糊的就在歌声 中失了心窍。很难说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没 有把自己对于原始生命的赞美融入进去,萧 萧虽然为花狗怀了孩子,也差点受到惩罚, 然而“有私心”的沈从文却“袒护”了萧萧, 这种“袒护”却又是必然的,在由沈从文独 特文化观而构造的那个淳朴湘西世界里,生 命必然是自由的,它不受社会习俗的制约, 这种自由正是来自于沈从文所怀念的、赞美 的苗族传统血缘中。类似这样的民族特色语 言在沈从文的作品里可谓屡见不鲜,他利用 这个古老民族自己的传统语言形式赞扬着 这个民族。沈从文也认为自己的文字中能够 感觉到泥土的气息,而这种充满泥土气息的 语言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觅得踪影,《柏 子》中沈从文描写船工们逗笑妇人的对骂: “我的儿,摔死你!” “我的孙,摔死了你看你还唱!” [1]40这种全无恶意的快乐的笑骂正能反映 当时船工们即将登岸稍作休息的心情,这种 符合他们人物身份的口语语言,充满了诙谐 趣味。《萧萧》中乡下人谈论女学生的对话, 也是沈从文作品语言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 表现: “祖爹,明天有女学生过路,你喊我,我 要看看。” “你看,她们捉你去作丫头。” “我不怕她们。” “她们读洋书念经你也不怕?” “念观音菩萨消灾经,念紧箍咒,我都不 “她们咬人,和做官的一样,专吃乡下人,吃人骨头渣渣也不吐,你不怕?” 萧萧肯定的回答说:“也不怕。” 可是这时节萧萧手上所抱的丈夫,不知 为什么,在睡梦中哭了,媳妇于是用作母亲 的声势,半哄半吓说,“弟弟,弟弟,不许哭, 不许哭,女学生咬人来了。” [1]257 乡下人认为女学生与他们很不同,甚至 女学生的生活在他们的眼里是可怕的,是惧 人的,沈从文这样描写乡下人并不是想要对 此进行批判,而是依据说话人的身份,将符 合他们内心想法的语言用他们的口说了出 来。正如他自己所讲,他记得的水上语言太 多了,正是这样带有民族特色的质朴语言, 让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一种自然的味道,这 种味道里恰好融进了他想要表现最原始人 性的文学理念。 优美又凡俗的意境营造技巧的运用以恰当地表现作家所欲表 现的内容为归宿,意境的营造也是沈从文小 说中常见的形态特征。沈从文常在小说中以 非常简单的文笔将故事的大致轮廓勾勒,至 于具体的人物、事件、结局,他是不在乎的, 他要的是一种足以表达他内心的意境。比如 在小说《三三》中,当三三进了城里知道了 自己心上人“白脸先生”已经死了,她只问 妈妈,那白脸先生死了吗?回到家里后,沈 宋倩,等: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特征765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网址:http://202.199.224.159/ http://xuebao.lntu.edu.cn/ 从文也并没有直接触及到三三的情绪,“三 三知道那个油瓶挂在门背后,却不做声,尽 母亲各处去找。三三望着那篮子,就蹲到地 下去数着那篮里的鸡蛋,数了半天,到后碾 米的人,问为什么那么早拿鸡蛋到别处去, 送谁,三三好像不曾听到这个话,站起身来 又跑出去了。” [1]38 无论是不告诉妈妈油瓶在 哪里,还是数半天鸡蛋的反常行为都是一种 情感上的转移,三三心中的悲伤都被作者默 默的浸在这结尾中。“很会结尾”的沈从文 在类似这样的结尾中留下了情感上的空白, 《边城》的结尾也如《三三》一样,让人充 满了遐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 许‘明天’回来。” [1]152 万字瞬间收在了这一句话上,正如汪曾祺所讲,这个小故事讲 完了,听的人还要想半天,读者会随小说里 的人物对那些人作无边的思念,也会跟她一 起去盼望,热情而迫切。小说《渔》中,兄 弟俩遇见了老和尚,然而沈从文却又不道尽 这老和尚是何人,而他分明是有特殊身份 的,“这和尚,想起了什么再不说话,他一 面细细的端详月光下那弟兄的脸,一面沉默 在一件记忆里。” [1]278 直到故事的最后,作者 也没说清楚这个和尚究竟是谁,与两族仇恨 又有什么关系,只道“关于报仇,关于女人 恋爱,都不是今夜的事,今夜是‘渔’。” [1]282 作者故意不作详细描写,只是稍稍带上几 笔,点拨一下,正是这样的艺术处理上的意 境给了受众更多的空间去思索故事背后的 含义。 丁帆认为沈从文是 “写意派” 风俗画 小说的扛鼎人物。沈从文确实非常在意意境 的营造,他的小说常常在开篇花大量笔墨来 写景入境,小说宛如一幅即将被展开的山水 画轴,先入眼的必定是山水船家,如《柏子》、 《边城》等,在《柏子》里,开头便是辰州 河岸的场景,摇摆的船,纠成一团的绳索, 放肆笑骂的水手,一派热闹生动的景象,沈 从文甚至不急不慢地描述起雨中粗犷的水 手们干活的场景,而主人公柏子却迟迟不见 踪影,直到写完“人在篷下听雨声风声”之 后,主人公柏子才出场。在一篇短篇小说中 花一千多字来写开头,不可谓不冒险。然而 他这一切又都是有意义的,《柏子》是一个 简单到没有跌宕起伏情节的故事,却意味深 远,这不能不说跟作者精心营造的意境有莫 大的关系。“这些人住到另一个地方,耳朵 能超然于一切嘈杂声音以上,听出桅子上人 的歌声,——可是心也正忙着,歌声一停止, 唱歌地方代替了一盏红风灯以后,那唱歌的 人便已到这听歌人的身边了。” [1]40 描述简单 含蓄却又不那么笼统,没有直接写水手着急 与自己相好的妇人幽会,更没有夹带任何主 观的感情色彩,仅仅是唱歌的人到了听歌人 身边了,这样带上一笔,便完成了看似艰难 的故事开头。在《柏子》里,他摒除了所有 的阶级观念,此时的柏子就是寻常的一个觅 爱男子,不是所谓的底层人民,这时的妓女 也只是个等待自己男人归来的妇女,柏子没 有瞧不上女人或许又陪另一个男人睡觉,妇 人也没有嫌弃柏子只给她带来手巾和卷纸。 当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语言上的恰当性 就体现了出来,故事伊始的那一小点一小点 的灯光为整个故事营造出了温暖的氛围,开 头描绘的夜晚码头的风情画又让水手与妓 女的感情变得非常的自然,绵延的水边上, 粗犷勤奋的男人,温柔多情的女人因为彼此 而感到幸福与满足,这种满足在沈从文的笔 下仿佛充斥在那红灯船里,又仿佛浸透在那 雨水滴落的河里,没有人觉得龌蹉或肮脏, 有的甚至是感动和慰藉。 夸张而恰当的故事虚构在沈从文的作品里不难发现类似神话 故事的一类小说,比如《龙朱》讲述了白耳 族苗人中的美男子龙朱唱歌求爱的故事,对 于一个男子的外貌之美沈从文花了很大的 心思来渲染,“白耳族,以及乌婆、倮倮、 花帕、长脚各族,人人都说龙朱像貌长得好 看,如日头光明,如花新鲜。” [1]324 描述较 766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8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网址:http://202.199.224.159/http://xuebao.lntu.edu.cn/ 为夸张,“这个人,美丽强壮象狮子,温和 谦驯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 是光。种种比譬全是为了他的美。其他的德 行则与美一样,得天比平常人都多。” [1]324 他不仅生的美貌,而且德行同样过人,仿佛 神一般。在这里沈从文将人物进行了“神化” 处理,虚构出来的人物龙朱代表的是沈从文 心中对于自然之子的赞美,“那种属于楚人 的幻想情绪使他从一种超现实的世界里获 得慰藉,从蕴藏少数名族原始习俗的勇敢、 诚实、热情等品格里,汲取生命的热力。” [1]268 沈从文追求的自然人性,超越现实的人性美 德只能从这些虚构的故事或人物身上寻归, 所以他试图将人物的美好品行放大。这种浪 漫传奇的故事与西方典型喜剧中的情景非 常的类似,美貌的英雄和丑陋的仆人都是西 方传奇神话故事的必备人物,沈从文在《龙 朱》里极力地将对歌,美梦以及祭祀渲染的 十分神奇与梦幻,“这是一种幻美,似云中 虹霓,如海市蜃楼,一种从现实人生关系中 孕育而出,通过虚构的幻影折射而出的理想 追求。” [2]270 ,他试图将自己的人生理想情绪 融入到故事的情景里,通过这些美好的人物 形象,虚构出自己心中最纯粹的爱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人们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寻 找真爱。在都市中徘徊许久的沈从文,对于 那种因了金钱或权势而结合的爱情持有否 定的态度,所以他安排龙朱与寨主女儿通过 本名族最古老的对歌形式相爱,他愿意告诉 人们真正的爱情是两个自由灵魂的相遇,人 类应当以这样的标准来追求自己的爱情。 沈从文常常讲到自己作品中故事的虚 拟性:“我不大明白真和不真在文学上的区 别……精卫衔石杜鹃啼血,事即不真实,却 无妨于后人对于这种高尚情操的向往。” [1]342 如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利用独特 的想象力驱使作家将 19 世纪英国作家卡罗 尔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的阿丽思请到 了中国,在这块东方土地上阿丽思遭遇了各 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当然,作者的意图显然 不是想写一部童话,他利用一个纯真的外国 人的视野将古老民族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 事情揭露出来,比如在遇到奴隶买卖的时 候,天真善良的阿丽思小姐感到不可思议, 她大惑不解,把人不当人,来买卖……买来 有什么用处呢? [1]270 沈从文正是用这样的 故事来表现他对于苗族这种落后习俗的质 疑。在慨叹作者非凡想象力的同时,我们也 能感受到他试图用创作的方式来呼唤乡下 人沉睡的理性,而其创作最终的指向是对民 族未来生存方式的终极关怀。 结语在作品中,沈从文的追求从来都是求得 美的长存,就像他所说,写故事就要“彻底 独断”,他的故事无论是语言还是意境以及 想象的运用都是“恰当”的,这些故事形态 的形成都是为了表现故事的内容与意义,而 这种意义又与他的艺术美在表现自然人性 的文学观相呼应。与 20 世纪大部分的作家 不同,他难得的没有以一种国民批判者的形 象站出来大声怒吼,而是选择了用湘西世界 女人的单纯与柔情,男人的粗犷与血性,用 苗族特有的那种勇敢、热情和纯粹的故事来 唤起人们对生命本真的反思。他以一个单纯 的乡下人的眼光审视着都市的种种畸形,揭 露了在现代大潮中扭曲的人性和社会,另一 方面他又以觉醒者的现代理性来反思湘西 世界,试图唤起乡下人身上原始的潜能。沈 从文将想要表现的优美而不悖乎人性的人 生形式这种情怀以艺术的手法以及特殊的 形态注入到他的故事中,从而建成了那一座 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其创作的写意特征与 独具的抒情美感达到了同代乃至后代作家 无法企及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3卷,5卷,8卷,9卷,16卷))[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2]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6.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特征”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特征

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特征

沈从文,故事,语言,小说,柏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版,人物,学报,意境,人性,世界,乡下人,作者,湘西,阿丽思,作家,形态,女学生,男人,结尾,网址,苗族,边城,形态特征,沈从文的作品,世纪,人们,传奇,内心

2012-01-14 #经典故事

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及其现代文学史意义

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及其现代文学史意义

沈从文,故事,素材,摘要,大旗,叙事性,伏笔,人物,原料,因素,小说,悬念,张力,形态,潮流,民间故事,母题,故事集,故事性,效果,框架,特质,身心,题材,创作,反应,中国现代小说,佛经故事,月下小景,沈从文小说

2009-07-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湘西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湘西

湘西,美丽风景,边城,作者,地区,小说,打卡,透露出,沈从文,鲁迅,川湘,边城小镇,风景名胜区,人物,人性,中篇小说,世纪,交界处,交通,笔下,全称,因素,凤凰古城,地方,小品文,对象,年代,工厂,文学,景区

2019-11-26 #经典故事

丈夫沈从文小说

丈夫沈从文小说

丈夫,水保,小说,妻子,大娘,干爹,老鸨,船家,巡官,一面,湘西,交易,人性,妓女,女人,夫妇,女子,底线,接客,花船,男人,胡琴,变化,沈从文,团丁,才明,胡想,里人,里路,生活故事

2015-09-12 #小故事

丈夫沈从文小说

丈夫沈从文小说

丈夫,水保,小说,妻子,大娘,干爹,老鸨,船家,巡官,一面,湘西,交易,人性,妓女,女人,夫妇,女子,底线,接客,花船,男人,胡琴,变化,沈从文,团丁,才明,胡想,里人,里路,生活故事

2018-01-04 #故事大全

从古印度民间神话到中国现代新十日谈小说——论沈从文故事小说《扇陀》的印度文学渊源

从古印度民间神话到中国现代新十日谈小说——论沈从文故事小说《扇陀》的印度文学渊源

故事,十日谈,沈从文,主题,发展,佛经故事,故事小说,摘要,一角,仙人,人物形象,中国,关键词,分类号,内图,字样,古印度,基金,小说,层面,短篇小说,文本,杂志,源流,渊源,痕迹,创作,影响,所收录,发表于

2020-08-24 #故事阅读

沈从文创作中的故事化小说特色

沈从文创作中的故事化小说特色

沈从文,故事,小说,民间,作品,湘西,文学,民间故事,创作,民间传说,模式化,男女,语言,佛经故事,月下小景,元素,思想,情感,感觉,爱情故事,青梅竹马,中国,倾向,人生,人性,主人公,习俗,人民,创作方法,形态

2020-06-18 #长篇故事

沈从文创作中的故事化小说特色

沈从文创作中的故事化小说特色

沈从文,故事,小说,民间,作品,湘西,文学,民间故事,创作,民间传说,模式化,男女,语言,佛经故事,月下小景,元素,思想,情感,感觉,爱情故事,青梅竹马,中国,倾向,人生,人性,主人公,习俗,人民,创作方法,形态

2020-08-24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