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新疆古代人怎么过春节?吃啥玩啥发不发压岁钱?

时间:2017-12-05

可是,你知道吗,古代人虽然没有手机和网络,他们的春节却过得别有风趣,节日氛围甚至比今天浓厚热闹很多

提示:本文共有 423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新疆晨报讯(文/记者 赵梅 通讯员 阿迪力·阿不力孜 图/阿迪力·阿不力孜)春节快要到了,发微信抢红包,已成现代人过节的主流方式。可是,你知道吗,古代人虽然没有手机和网络,他们的春节却过得别有风趣,节日氛围甚至比今天浓厚热闹很多。

吐鲁番出土国内最早剪纸

今天的人们可能想象不到,春节期间,流行于南北疆的剪纸艺术,在一千多年前的晋唐时期,曾经是女子喜爱戴的“胜”(一种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首饰”)。

近日,新疆晨报记者从自治区博物馆了解到,从目前新疆出土的剪纸实物来看,早在南北朝至唐代时期,剪纸艺术就已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盛行。

1959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发现了一批剪纸作品,这批剪纸作品现在多收藏在自治区博物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这批年代在南北朝至唐代的剪纸作品,目前,已成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批剪纸艺术品。

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团花剪纸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这批剪纸作品中,有两幅团花剪纸,多幅对马团花剪纸和对猴团花剪纸、对蝶团花剪纸、菊花纹团花剪纸、人形剪纸等。

对马团花剪纸,是在六边形内,交错安排圆形、菱形、三角形组成一朵莲花,在六边形上,有六对相背而立的马,这些马刻画得雄健有力,昂首翘立,目视前方。

对猴团花剪纸,内圈多用几何纹样组成美丽的花纹图案。内外圈之间,十六只猴子分成八对围成圆圈,每对猴子向背而立,又回过头来相对而视,一只前爪相携,另一只前爪攀着旁边的树只。张嘴呼叫回首顾盼,似乎嬉戏于林间,玩得不亦乐乎。

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人形剪纸

人形剪纸,一种是剪成并排而立的七人形状,近似泥俑。另一种为在一张写有文字的圆形纸上,剪刻了站立着四个对称的人形纹。这两种人形剪纸造型简洁,但图案清晰,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据相关专家介绍,这批古代剪纸,从画面到剪技,都和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尤其是剪纸中的“成双成对”的表现形式,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创造出对称与均衡的艺术手法,剪纸艺术千年前就已经臻于成熟。

晋唐妇女过年喜欢戴“胜”

据专家分析,剪纸实物虽然最早出现在吐鲁番古代墓葬中,但它的起源却在中原地区。据《史记》记载,早在周朝,就有“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姬诵曾用梧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

晋唐时期,中原地区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

每逢人日(正月初七),家家“剪彩为人,或镂(刻)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把丝绢剪成花卉形的装饰)以相遗(赠送)”。“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有关专家分析,这种女子头上戴胜的习俗,传入民间以后,当时百姓买不起“彩”、“箔”,就用纸代替金银箔、丝帛,用纸剪成“胜”戴在头上美化自己。

从阿斯塔纳墓葬出土的唐代人胜剪纸来看,剪纸中的七个女子排列成行,头部发髻均装饰有胜。说明中原地区这种女子戴胜的习俗,唐代曾传播并流行于吐鲁番地区。

据相关专家介绍,南北朝时流传下来的“镂金剪彩”风俗,一直到明清时代才被废止。

清代时期,剪纸艺术逐步演变为春节、喜庆日子的符号,窗花、墙花、门笺、喜庆花等应运而生。尤其是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一直到今天,新疆各地的农村和城市,仍有春节期间贴窗花的习俗。

花式点心 唐代吃货的最爱

相比新疆人春节餐桌上的麻花、江米条、馓子等“装点”,唐代各式的花式点心,貌似更加诱惑吃货们的胃口。

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春卷和点心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点心”一词源于唐代,宋人吴曾的《能致斋漫录》中记载:“俗例以早餐小食为点心,自唐代之时,已有此语”。在唐人看来,饮食并不只为口腹之欲,并不单求吃饱吃好为原则,而且要吃出许多花样来,要色、香、味俱全。

据介绍,唐代吃货们的这种饮食理念和习俗,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体现得一览无余。

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点心

1960年至1973年,阿斯塔纳墓葬出土了数枚花式各样的点心,有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四棱式点心、四瓣花纹点心、八瓣花纹点心等。点心制作精美,花蕊和花瓣至今清晰可见。其中,一些人形面俑和动物形面点,更是惟妙惟肖,生动可爱,反映了当时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批出土的点心包括一枚精美的月饼,月饼上宝相花纹原本是一种印度传入的佛教纹饰,多出现在丝绸和其他器物的表面,但是,聪明的吐鲁番居民把这种花纹移植到食品当中,可谓匠心独运。

据相关专家介绍,吐鲁番出土的这批点心都以小麦粉为原料,采用捏制或模压制成,说明当时人的面点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已经相当高超。

据介绍,新疆点心制作的历史比较悠久,考古人员曾在2800年前的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麻花、点心和馕,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出土的各种花式点心,在形制上流露出中原内地的风格,比如:梅花和菊花等,都是当地人模仿内地植物造型制作而成,说明当时的新疆人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南北朝时期 这里就有吃饺子习俗

春节吃饺子习俗,早在千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可能就已在流行。

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饺子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1959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曾发现几枚唐代的饺子,其中,有两枚饺子保存较完好,它们比今天的饺子略小,形状和今天的饺子一样,呈现月牙形。经研究,初步断定,饺子加工的年代可能在1300年前后,饺子的面皮是由小麦粉加工,饺子馅可能为肉馅。

1990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三个桥墓地,又发现了三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这三枚饺子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饺子实物,“吐鲁番地区和鄯善地区出土的饺子说明,至少从唐代开始,中原地区吃饺子习俗就已流传到西域,并一直为西域人喜欢”。

据了解,虽然考古无从证实,这些饺子为古人春节饮食习俗,但是,很多学者却认为,民间吃“饺子”习俗流传已久,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两年相交于“子时”,寓意“交子”,后来,人们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为“饺子”。

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根据清朝有关史料记载来看,春节吃饺子,寓意吉利,辞旧迎新,特别是正月初一吃饺子,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人民的民间习俗,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古代压岁钱 祈福讨吉利

春节,长辈给小孩的压岁钱,已成很多“熊孩子”的攒钱渠道。可是,你知道吗,在古代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却是能看不能花,只能给孩子们祈福讨吉利。

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压岁钱

据了解,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曾在库房整理出一枚清代民间老百姓使用的压岁钱,钱币为黄铜铸造,圆形方孔,钱币直径3.9厘米,孔径约1厘米,正面刻有文字“长命百岁”,文字间穿插有树叶纹饰,反面因钱币磨损,仅能看清左面是一个鸟头图案,右面是“九”字样,其他和正面一样,穿插花草纹饰。

研究人员根据钱币上的字符纹饰判断,钱币外形虽然和当时清代的光绪通宝、乾隆通宝等钱币类似,但上面所刻的字符纹饰却有明显的吉祥寓意,“这枚钱币很可能就是古代民间所说的长辈给晚辈用来驱邪压惊,并祈祷晚辈能平安度过每一岁的压岁钱。”

据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压岁钱汉代起就已出现,和今天的压岁钱不同,古代的压岁钱,叫“压胜品”、“厌胜钱”、“花钱”、“民俗钱”。与当时一般钱币的形态相似,但材质较粗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只是古人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据介绍,古代普通百姓使用的压岁钱和上层贵族使用的压岁钱还有区别,普通百姓使用的压岁钱是铜铸造,上层贵族发的压岁钱是“金元宝”——金银锞子。专门用金银铸造出来用来送礼、打赏或当做压岁钱之用。这种金银锞子多呈不规则状,表面铸有富贵图案或吉利词。金银锞子虽不流通,但由于是金银,与现在的金条、银条类似,在古时也只有上层贵族之家才散得起。

和现代人发压岁钱寓意不同,古人发压岁钱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意思一下”。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的期望,准备压岁钱时都要讨个吉利,多“以百为数”,即压岁钱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给也不少给,取“长命百岁”之意,故民间又称压岁钱为百岁钱。

据了解,这种能看不能花的铸造压岁钱币一直民国前后,才逐步被纸币取代。

穿越唐代 古人元宵节“火树银花不夜天”

“流光溢彩、火树银花”,这是今天人们用来形容春节庆典的尾声——元宵节盛况的用语。其实,1400多年前,古代居民在元宵节的过节场面,比今天还要壮观。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出土的一幅对鸡对羊灯树纹锦里,曾对元宵节的这一盛况有描述。

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对鸡对羊灯树纹锦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这幅对鸡对羊灯树纹锦出土于阿斯塔纳古墓,长24厘米、宽21厘米,图案以对鸡、对羊、对树为主图案,颜色主要由大红、白和菊黄组成。“灯树上方是对鸡,下方是对羊图案,这块锦表现内容是,古代上元节(元宵节)‘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情景”。

据专家介绍,关于“火树银花”的来历,学术界曾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它的来历源于唐朝杨贵妃的一个姐妹韩国夫人。天宝年间一个元宵节,她在一座高山之颠的树上,挂了各色各样的特大彩灯,使遥远地方的人们都能看到它,蔚为奇观。 于是,人们便以“火树银花”誉之。

另一种说法认为,“火树银花”这个成语,源于唐朝诗人苏味的诗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代传奇色彩的皇帝睿宗李旦,生活奢靡,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游玩。每年正月元宵的夜晚,他要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苏味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当时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灯火通明的景色。

也有说法认为,这块织锦含有古代西方元素,有着浓郁的西方特色。锦面纹饰采用对称排列方法,就是借鉴西方特有的图案循环排列方式。树根部设有一台座,造型与西方雕塑及建筑中的台柱相似。

对羊对鸡灯树纹锦,是新疆古代的著名织锦,以上元灯节火树银花为题的图案花纹,这一风俗北朝已出现,到了隋唐时期更为流行。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新疆古代人怎么过春节?吃啥玩啥发不发压岁钱?”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代人是怎么过中秋的

古代人是怎么过中秋的

月饼,月亮,宋人,活动,苏叶汤,世俗,人们,明月,但愿人长久,唐人,嫦娥,官方,摆谱儿,时期,时令,月坛,水调歌头,浪漫情怀,皇家,直径,节日,螃蟹,吃月饼,明月几时有,乾隆,唐明皇,吴刚,元九,张祜,得年

2010-05-30 #短篇故事

除了吃月饼 古代人都是怎么过中秋的?通宵逛街食蟹饮酒

除了吃月饼 古代人都是怎么过中秋的?通宵逛街食蟹饮酒

月饼,酒楼,中秋夜,公元,皇帝,唐玄宗,广陵潮,辛弃疾,八月十五,习俗,兔儿爷,月亮,月宫,望月楼,瓜果,荔枝,起义军,活动,乾隆,张孝祥,枚乘,十八娘,宋朝人,长板桥,传说,仙女,佚名,城市,北京,分食

2009-11-07 #小故事

七夕节的到来 中华千年习俗和典故的流传 古代人是怎么过七夕的

七夕节的到来 中华千年习俗和典故的流传 古代人是怎么过七夕的

织女,人们,牛郎,老牛,银河,乞巧,习俗,魁星,牛郎织女,七月初七,农历,牵牛,洗发,七月七,仙女们,广东,市场,意思,斑点,牛皮,物品,皇帝,铅华,即将到来,拜魁星,鹊桥相会,莫莫,常在,日中,牛庆生

2018-07-01 #经典故事

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时间以及古代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时间以及古代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古代人,人们,时候,法定节假日,节日,国家,寒食节,寒食,好的,习俗,季节,寓意,放风筝,是非,活动,踏青,万物复苏,什么时候,其实在,是当时,都是要,大家来,明一,就有了,上海,东西,先人,仪式,冷食,时间

2009-09-12 #小故事

古代的冬天怎么过?他们想了一些奇葩方法 其中有一个很是尴尬

古代的冬天怎么过?他们想了一些奇葩方法 其中有一个很是尴尬

火锅,方法,手炉,暖阁,奇葩,古代人,女孩子,弟弟,宫殿,方式,时候,炉子,皇帝,到了冬天,一种是,是怎么,有一种,唐玄宗,唐玄,和妃,宫嫔妃,李范,申王,一道菜,天能,太冷,下人,东西,人肉,会用

2009-10-22 #长篇故事

年快过完了 小孩的压岁钱怎么办?看看这些案例咋做的

年快过完了 小孩的压岁钱怎么办?看看这些案例咋做的

压岁钱,故事,孩子,爸爸,小蔡,家长,小孩,案例,老家,财产,奖励,太辛苦,带孩子,唐维,年年,前花,大有,我得,一夜之间,亲戚,亲妈,今年春节,作者,利息,包包,项目,咱家,原理,名牌,型号

2009-06-26 #故事大全

古代人是如何过年丨百家故事

古代人是如何过年丨百家故事

习俗,古人,时候,灶王爷,一家人,公元,女子,中国,压岁钱,厨房,父母,经济,五辛盘,这一天,物质生活,人潮,人们,人间,农村,年味,手机,放鞭炮,数人,时代,春联,桃符,现代人,生活节奏,百姓,科技

2008-10-03 #经典故事

长辈们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

长辈们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

年画,年糕,爆竹,人们,压岁钱,晚辈,春联,习俗,我国,民间,窗花,长辈,是我国,孩子,节日,风俗,除夕之夜,黄米,美好愿望,由家,内容,剪纸,口味,吉利,图案,意思,时刻,横披,福气,窗户上

2008-06-13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