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我们为何一再相信对方的谎言?

时间:2017-05-05

在感情结束时,受伤害的一方往往会说我早就应该知道的,可我竟然一次一次相信了ta

提示:本文共有 413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实习生曹明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爱上“渣男/渣女”的故事,生活中很常见。在感情结束时,受伤害的一方往往会说“我早就应该知道的,可我竟然一次一次相信了ta。”

那些善于欺骗的人,到底有什么诀窍,能够让我们反复上当?答案听起来过分简单:讲故事(story telling)。当Ta恶劣的对待你之后,Ta是不是告诉你Ta曾经受过的创伤?或者,身不由己的处境?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欺骗,不仅仅适用于亲密关系。如果你在生活中有所留心,你应该已经注意到,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故事——比如,“好产品要和创业者一样会讲故事”。它们当中有一些是货真价实、情真意切的。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只是为了赚取你的眼泪。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我们会被故事欺骗?以及,什么样的故事最能欺骗我们?

为什么讲故事能实现欺骗?

杰罗姆·布鲁纳(心理学教授,对认知学习理论有重大贡献),在他的书“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中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不同的思考/说话方式:提议式(propositional)的和叙述式(narrative )。提议式的思考/说话显得正式,是富于逻辑性的。而叙述式的发言就截然相反。它是具体的、富于意向的、有着私人性的说服力,同时是情绪化的。叙述式的思考/说话往往十分有力量。

布鲁纳说,事实上,叙述式的思考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逻辑式、系统化的思考。当一个事实性的陈述听起来让人振奋,我们仍然会想要检验它的真实性;但但一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振奋,我们往往假设它就是真的。

与想象中不同,一个故事越极端,它反而会越成功。当情绪变得激烈,共情力也会被极大地调动,我们变得乐于付出。当我们接受那些极端的片段时,“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就开始发挥作用。因为我们在同一段时间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能把它分配到多个任务上,就好像当我们极度饥饿、口渴,或者着急要上厕所的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法再思考任何其他的问题。同理,当一个故事足够精彩、唤起的情绪足够极端时,我们会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上面,从而无暇分辨那些可疑之处。

我们容易相信故事还因为,当你已经深陷其中,就可能会主动回避那些不确定的部分,为此,我们不仅不会理性思考,反而还会给整件事中不和谐的小细节找各种理由,从而来回避面对“这是个谎言”的事实。

因此,当我们已经深信这个正在聆听的故事,当一些微小的不确定性或者是不和谐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下意识地去反驳,并且主动收集各种信息,来给这些空白填上我们自己的看法。除非我们先前假想的情况得到否定,或者整个故事被证明是假的,不然,这些我们填补的细节会一直存在。这是因为,比起损失一整个故事的真实性来说,维护这个故事并填补细节,可以使我们暂时性的损失更少;选择相信的成本更低。(这也是为什么好姑娘会在爱上人渣后,一再相信对方的原因。)

什么样的故事最有欺骗性?

心理学家 Melanie Green 和 Timothy Brock 曾经研究过“叙事的说服力”这一课题。他们发现,一个故事越是能够让我们进入到它的世界中,我们越有可能相信它是真的——即便有时很多故事的细节并不严谨。一个私人化(关于讲述者自己)的故事,比任何一种其它形式的故事都更有说服力,尤其是那些充满了情绪的私人故事。当叙述者饱含情绪地和我们分享ta的悲惨往事时,我们会天然地发出惊呼“天啊怎么会这么惨”,然后迅速相信这个人。

一个好故事提供了足够的细节。

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懂得利用故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历史学家Yuval Harari的研究表明,在早期宗教中,统治者便发现具象化和细节化是非常有效的传播理念的方式。比如,一个“英勇的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的故事,就能使更多的人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建立起对彼此的认知与信任。

要打造一个好故事,离不开动人的细节。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富有细节信息的故事,我们会记得更牢。斯坦福大学的Jennifer Aaker教授的实验结果显示,比起单单听到事实来说,在听一个具有丰富细节的故事时,人们对于信息的记忆效率大概是事实的22倍左右。

因此,如果我想要令人远离一个地方,相比宽泛地描述 “那棵树旁边有一只危险的动物,所以不要靠近”,更好的办法是说“就在上个星期,我的堂哥被一只凶恶可怕、匍匐在那里的怪兽吃掉了,所以千万不要过去”,这种栩栩如生的感觉会很快令人信以为真。

说谎大师的故事里总有着丰富的细节。在18世纪,苏格兰军人Gregor MacGregor在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回到英格兰。他虚构了一个位于中美洲、名叫Poyais的岛国,说那里是一片新开发的殖民地,自己已经成为领土的主人。

为了让大家相信这个国家的存在,他真的制订了一部宪法,宪法中的条款都有模有样,并用一个西班牙语词汇 Cazique 给自己安了一个头衔,意为那个国家的管理者;他编造了一本那个国家的投资/旅游指南,其中图文并茂,描绘了岛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投资机会,从而吸引不少投资者和殖民者想要前往这个岛国。为了让这些生意显得合情合理,他还印制了“Poyais银行”发行的精美购地证明,用来交换投资者们给他的英镑。载着250多名投资者的船出发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死在了路上,只有不到50个人在发现骗局后,历经艰险回到英国。在他们回来之前,Gregor MacGregor早就逃之夭夭。

▲ MacGregor的投资指南中描绘的岛上风景

一个好故事能满足我们对于情感的需求。

曲折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会唤起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我们在看电影、小说的时候,会随着情节的发展时而大笑、时而流泪。Dan Johnson的实验证明,仅仅是在阅读了15分钟的虚构作品后,参与者就更容易做出带有偏见的判断,同时也更容易有帮助他人的举动;而即便是那些最冷漠的人,在读小说后也会产生一些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

而通常来说,一个故事的描述越富有感情,我们就越会不自觉地变得情绪化。当我们沉浸在其中,就会有选择性地倾向于相信这个故事,而不是运用自己平常的逻辑对其进行检验。这是因为,在阅读或者聆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自身代入到故事的主人公这个角色中。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我们对戏剧中每一个角色的识别都是通过对角色的情绪共鸣所实现的。现代的神经科学为这种理论提供了依据,证明听故事可以同时影响我们的左右两侧的大脑,特别是影响右侧的大脑对于情绪的掌控模块,使我们更容易共情。

因此,当故事激发了我们的情绪,无论是喜悦还是伤痛,让我们在潜意识中有一种被代入这个角色之中的感觉,即使我们坚信自己的思考能力并没有出现问题,但潜移默化之间,我们的行为已经被情绪所影响了。如同前文曾经提过的一样,越是凄惨的故事对我们的影响越大,也更让我们更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因为悲伤的故事可以引发更深的同情与自我代入。

2013年,一个女孩就利用这一点,制造了一起震惊爱尔兰的事件。10月的一天,女孩无助地站在都柏林的市中心,她很瘦弱,看起来非常惊慌,像在被什么人追赶着一样。她不会说英文,也无法描述自己为什么到了这里,只是用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遭遇:一张是瘦弱的她被一架飞机装着飞往爱尔兰;另一张是她躺在床上,被很多个男人包围着。

大家觉得,她可能是人口贩卖和性虐待的受害者。爱尔兰政府警方花了两千多个工时,25万欧元,挨家挨户地盘查、审阅录像、检查失踪人员名单,还是一无所获。一个月后,尽管女孩拒绝拍照,无计可施的警方还是在电视、报纸上公布了女孩的照片。仅仅10个小时,警察就接到了电话,事实浮出水面。

Samantha Azzopardi已经25岁,并非她所声称的14岁,是澳大利亚一对中产夫妇的女儿。她有40多个化名,犯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几岁。在多次检查证明她并不弱智,也没有精神疾病后,Samantha被送回了澳大利亚,并被警告远离爱尔兰。

在这个案件里,Samantha编造了一个女孩受害的可怜故事,从一开始就引发了人们的同情,没有人会怀疑一个可怜的、被贩卖到爱尔兰的小女孩,医院里的护士们甚至都纷纷为她那些画作而落泪。

一个好故事拥有一条戏剧化的主线。

除了细节与悲情,大多数的好故事都会有一个戏剧性的主线,毕竟一个故事如果缺乏戏剧性,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看它。翻阅二十四史你会发现,皇帝出生时总是天有异象,房间充满异香。朝鲜历史中,也将金正日描述为一个在长白山密营中出生的英雄,与朝鲜传说中的先祖“檀君”的出生地一致。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名出生于捷克的说谎大师Victor Lustig,他富有魅力,精通多种语言,运用戏剧性的描述甚至把埃菲尔铁塔给“卖”了。

▲ “卖”掉埃菲尔铁塔的Victor Lustig

1925年,Lustig在报纸上读到埃菲尔铁塔维护费用高昂的消息,发现了可乘之机。他乔装成政府工作人员,将6名金属废品收购商带到埃菲尔铁塔上面观光,在高级酒店里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告诉他们法国政府其实无力再继续维护铁塔的运营,已经准备将其拆除,卖掉这些废钢材;只是害怕巴黎市民知道后会引发抗议,因此只能暗中行动。

一名收购商相信了这个故事,决定出巨额资金买下,但收购商的妻子产生了怀疑。于是,Lustig特意把商人的妻子约出来吃饭,声泪俱下地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自己虽然是法国政府的邮电部副部长,但却一直没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这次的交易正好是一个机会,因为出售事件的把握权在他手里,这也是为什么以这样秘密的方式进行的原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希望能够通过暗箱操作,大捞一笔。商人的妻子终于深信不疑,将款项悉数付给了Lustig。

我们那么容易相信那些虚假的故事,可能正是因为,有时候那些编造出来的故事听起来比真实更加美好;说谎大师们利用了这一点,他们彬彬有礼,举止自然,用精心编造的故事来打动我们。这就像是我现在和你说:

昨晚十点多,KY主创X把手机丢在了快车上(悲惨的情绪),随后接到了快车师傅的勒索电话(曲折的情节)。明天下午三点,昌平汽车北站,红路灯十字路口公厕门前接头,开价1000(细节)。一手交赎金,一手交手机。

但和今天的文章不同的是,这真的是真事。你,信么?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们为何一再相信对方的谎言?”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很在意一个人的说说 表达很在乎对方的句子

很在意一个人的说说 表达很在乎对方的句子

个人,对方,那个人,时间,心情,爱情,爱一个人,原因,奢求,讯息,谎言,我最爱的人,很在乎,无保留,都会,一生,句子,伤痛,想法,感情,手机,时候,生命,背影,距离,一个人的世界,不够好,上一个,不可以,不是我

2012-01-25 #短篇故事

曾国藩教你识人术 通过这三个方式 轻松了解对方是否说谎

曾国藩教你识人术 通过这三个方式 轻松了解对方是否说谎

时候,个人,物种,眼睛,表情,谎言,一件事,可以看出,当一个,这句话,曾国藩,在说,思想,动作,冰鉴,信息,偷吃,刚要,古人,底细,学会,圣人,字句,对方,意识,性格,时说,流水,本意,言行举止

2011-04-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也别太把对方看轻 感情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也别太把对方看轻 感情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

对方,感情,别太,事情,时候,次数,有的人,口是心非,事实,借口,原因,包袱,哄哄,台阶,心理,心意,怀抱,怡情,现象,故事,演技,点点,言语,生气,痴情,相拥,经历,谎言,鸡飞狗跳,一位朋友

2016-12-11 #经典故事

《人性的弱点》8|给对方留面子 对方才愿意与你共事

《人性的弱点》8|给对方留面子 对方才愿意与你共事

对方,思想,作者,错误,观点,面子,约瑟芬,内容,想法,时候,问题,查理,梅兹,公司,个人,世界,人类,人生,方向,经验,部门,这本书,通用公司,不值钱,一生,东西,命令,对象,方法,方式

2017-03-17 #短篇故事

婚礼现场 对方嘲讽新娘家境不好 新娘的话 让对方不好意思

婚礼现场 对方嘲讽新娘家境不好 新娘的话 让对方不好意思

女子,男子,生活,两个人,婚礼,时间,都会,感情,婚姻,对方,新娘,时候,家庭条件,内心,条件,物质,谈恋爱,金钱,应该有,很感动,未来的生活,全都会,和美,心里面,爱上,越来越好,听到了,一家人,个儿,个人

2009-05-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十二星座深爱对方 为对方做的暖心事 白羊哄恋人睡觉!

十二星座深爱对方 为对方做的暖心事 白羊哄恋人睡觉!

恋人,礼物,对方,都会,白羊座,事业,前途,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日子,水瓶座,事情,习惯,人们,双子座,双鱼座,处女座,心思,巨蟹座,摩羯座,时候,狮子座,财政,金牛座,十二星座,人来说,牺牲自己,自己做,陪伴在

2011-10-08 #故事大全

刘邦为人处世的小细节 给对方足够的尊重 对方才能甘愿为你效劳

刘邦为人处世的小细节 给对方足够的尊重 对方才能甘愿为你效劳

刘邦,项羽,项伯,张良,曹无伤,沛公,鸿门宴,关中,君王,时候,范增,魏征,不一样,得天,故事,事情,亲家,建议,臣子,要知道,自然是,以礼相待,秋毫无犯,左司马,孔子,得多,称王,李世民,要忠,好好吃

2010-03-10 #短篇故事

不要总是看到对方的短处要去发觉对方的长处 才会让你们更幸福!

不要总是看到对方的短处要去发觉对方的长处 才会让你们更幸福!

对方,长处,短处,会让你,婚姻,内心,都会,利剑,地方,不要让,人身上,多半是,最温暖,美的人,人生,人身,结合体,无遗,方式,不完美,上的一,不一定,不应该,不懂得,不舒服,人人都,你觉得,凌驾于,地方只要,小缺点

2007-12-24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