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古代史: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认识论 文学观和文学成就

时间:2017-02-24

可见韩非已经把写作寓言放在了重要地位,他运用这些寓言故事来为自己的写作目的服务,其中不少寓言故事还有一定的哲理性,韩非最有名的寓言故事就是矛盾

提示:本文共有 20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寓言中的哲理

韩非是先秦时期创作大量寓言的学者,据统计,《韩非子》全书竟有寓言故事310余则,有270余则寓言故事集中在《内外储说》《喻老》《十过》《说林》等四篇中。可见韩非已经把写作寓言放在了重要地位,他运用这些寓言故事来为自己的写作目的服务,其中不少寓言故事还有一定的哲理性,韩非最有名的寓言故事就是“矛盾”说:“楚人有需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这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矛盾”一词的最早出处。在这里韩非已经涉及我们今天所说的形式逻辑问题,在形式逻辑中,两个互相对立、相互矛盾的判断是不能相容的,即不能同时为真,至少其中一个是假的。楚国人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张到相互对立的层面上,也就不得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中。

有些寓言故事看似有些荒唐,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闪烁着智慧,比如《五武》中的“守株待兔”,虽然简短,却揭示了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也说明了经验知识的有限性,不应把一两次得来的经验知识当作固定不变的东西。还有些寓言故事如《外储说左上》中的“郑人买履”,让人既可恨又可笑,讽刺了那些只相信书本知识不相信眼前事实的人。

认识论

韩非在政治学说上贡献较大,同时也涉及认识论上的一些问题,他认为“循进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名与实相符就为是,名与实不符就为非,韩非在这里提出了如何辨别是非的问题,为此他还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韩昭候喝醉酒睡着了,负责管帽子的人怕昭侯受凉,给他盖了一件衣服,昭侯醒来后很高兴,问是谁给他加盖的衣服,身边的人说是管帽子的人干的,昭侯听后给管衣服的人治罪,但也杀掉了管帽子的人。韩非认为君主授予的官职是“名”,任职的人应该做的的是“实”,给君主穿戴衣服的人失职,就是名、实不符,因此被治罪,给国君戴帽子的人却要给国君加盖衣服,做了他不该做的事,也属于名不符实,因此他们都受到了惩罚,这就是韩非所说的“循名实而定是非”。

“因参验而审言辞”是指所说的言辞是否和效果相符,他在《二柄》中说道:“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也就是说当大臣们给国君献言献策时,国君如何了解谁说的对或错呢,这就需要国君根据某个人说的事给他一个官职,让他去做他说的事,如果他说的和做的一样。他的言辞就符合实际,就给子奖赏,言不符实的就要受到惩罚。这样一来,谁是真才,谁是假才,也就泾渭分明了。

循名责实和参验方法是国君考察臣下的方法,同时也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就是让人们以实际效果去检验所获得的知识,去检验言辞是否和实际相符。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还举出很多例子,比如判断一枝箭是否锋利,如果只看箭刃的颜色,行家也难以断定,但只要用它在水里斩杀鸿鹄和大雁,在陆上斩杀牛马,自然就能分出利钝。判断一匹马是否优良,如果只看它的外形与口齿,专家也无法确断,但如果让它驾车在路上跑几趟自然就会显出优劣。

文艺观和文学成就

韩非在政治上注重功利,在文艺上重质轻文,强调文章的实用性,反对雕琢。他认为事物的美丑不在形式而在内容,美的东西根本用不着修饰,有缺陷的东西才需要修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怖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他还举出出秦伯嫁女和买椟还珠两个例子来说明只重视形式反而有害于内容,基于这种理论,他对礼乐文化都持反对态度,甚至主张取消礼乐文化。在绘画中,他提出“画鬼易,画犬售玛难”的见解,犬和马都是人们常见的动物,一旦画错别人马上就会发现,所以很难画,面鬼大家都看不到,可以任意涂抹,因此比较容易画。他还指出真正的艺术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检验它的美丑。

韩非的政论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行文恣肆,波澜壮阔,凌厉突峭,如河咆哮,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虽然有时激切负气,似挟风霜,但分析镇密,建推理严谨,主旨明确,论证周详。他的寓言生动活泼,含义深刻。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用锐利的目光看到了人的自私利己的一一面,“酒江试图用严刑峻法与奖赏来治理国家,他认为只要施行法制,就能达到:“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教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香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这是他为法制施行后所画的蓝图,确有一派天下太平的景象。韩非根据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用赏罚来维护社会秩序,用法律来限制人的私欲,通过法制达到天下安定,但他以人的利己的一面否定了人的利他的一面,以法制取消了伦理道德是片面的,只承认道德伦理而否定法制也是片面的,治理天下离不开道德伦理和法制,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不可的。但韩非提出了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制社会是很可贵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古代史: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认识论 文学观和文学成就”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代史: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认识论 文学观和文学成就

古代史: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认识论 文学观和文学成就

韩非,寓言故事,百家号,国君,言辞,衣服,作者,寓言,认识论,法制,韩非子,人们,和文,文章,是非,问题,加盖,古代史,东西,一面,伦理,君主,奖赏,天下,官职,形式,效果,美丑,道德,时间流逝

2020-07-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都出现在哪些部分呀?作业帮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都出现在哪些部分呀?作业帮

寓言故事,韩非子,故事,四则,下篇,古代史,民间传说,编辑,创作,上下两,他自己,著书立说,汇集了

2020-07-24 #小故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都出现在哪些部分呀?作业帮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都出现在哪些部分呀?作业帮

寓言故事,韩非子,故事,四则,下篇,古代史,民间传说,编辑,创作,上下两,他自己,著书立说,汇集了

2020-07-24 #短篇故事

古代史:战国晚期 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

古代史:战国晚期 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

韩非,国君,主张,周武王,法治思想,法治,规律,统一,君主,地主阶级,法家,商鞅,封建国家,人民,手段,结果,变化,奖励,李斯,新圣,秦始皇,韩非子,富国强兵,中央集权,事情,贵族,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力量

2010-07-11 #小故事

韩非子寓言 哪个寓言故事不是出自《韩非子》

韩非子寓言 哪个寓言故事不是出自《韩非子》

韩非子,寓言故事,雨夜,天涯明月刀,网友,单挑,丐帮,答案,庖丁解牛,神武门,老三,今天天气真好,给大家,小技巧

2020-07-24 #长篇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寓言故事及寓意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寓言故事及寓意

南郭处士,齐宣,齐宣王,寓言故事,齐闵王,喜欢听,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时候,闵王,韩非子,齐闵,人家,宣王,处士,国君,大王,待遇,王位,身体,独奏,三百人,他的儿子,王吹竽,比别,好一,一世,一身,乐师,个人

2020-07-23 #长篇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寓言故事及寓意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寓言故事及寓意

南郭处士,齐宣,齐宣王,寓言故事,齐闵王,喜欢听,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时候,闵王,韩非子,齐闵,人家,宣王,处士,国君,大王,待遇,王位,身体,独奏,三百人,他的儿子,王吹竽,比别,好一,一世,一身,乐师,个人

2020-07-24 #短篇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寓言故事及寓意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寓言故事及寓意

南郭处士,齐宣,齐宣王,寓言故事,齐闵王,喜欢听,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时候,闵王,韩非子,齐闵,人家,宣王,处士,国君,大王,待遇,王位,身体,独奏,三百人,他的儿子,王吹竽,比别,好一,一世,一身,乐师,个人

2020-08-02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