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中外十大名人的励志创业故事

时间:2016-12-21

十大名人创业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994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

创业是一项十分艰苦的事情,过程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只有创过业的人才知道创业的艰辛,创业还需要很大的 毅力,需要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中外十大名人的励志创业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 年,正逢中 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 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 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 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 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 万港元,加 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 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 江塑胶厂”。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 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 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 1000 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 具出口业之冠。1965 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 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 年,香港更发 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 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 年,风暴平息, 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 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 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 年代 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 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 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 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 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 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 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 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 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 50 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 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 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 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 Orange 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 84 亿港元。到 2000 月,他把持有的Orange 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 作价1130 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 Orange 是于1996 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 进入2000 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 亿美元即 983 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 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 企业家,还5 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 市值高达 7810 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 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 万名,是香港第 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 港元。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 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 一个习惯。 1977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JA组 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 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 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通过学 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结 构和它所带来的效益。 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的推出,以及目标客户。当年,我 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在负责推广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学生家长来购买,虽然他们其实 并不需要。最后,公司虽然有盈利,但是这些产品几乎是在 内部消化了。 有了这次的切身参与,15 岁的我忽然意识 到,真正好的产品,其实不是求人去买的,而是必须要有市 场需求,真正好的产品是有人来拉住你的手,来恳求你,而 我们的企业不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央求亲属给面子购 买,显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过,这已经充分奠定 了下一次成功的基础。 1979年年中,我已经对建立公司的整个程序了如指掌,我 第一次像模像样地撰写了公司的财务报告,不但包括《收入 报告》statement earning、《资产负债表》balancesheet、 还有《清算报告》liquidationreport,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 的运转需要现金流的顺畅,我们知道批发商对于付账有着非 常严格的要求,他们需要 30 天才给我们结账。我也第一次 知道,当我们把商品销售到田纳西州以外的公司时,田纳西 州的税率是不适用的。在写财务报告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 现每个股东得到 64.90 美元的回报,这个结果创造了我们高 中有史以来最高回报率的公司。让我更自豪的是这个公司经 过评比,得到了1978 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 的第一名, 成为了那一年的“Company 这次小小的成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收获,而且是收获一种“我可以成功的”信念。 三、《被拒绝了1009次的肯德基创始人》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 迎的、也是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 的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 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 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 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 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 愉快的事,更何况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而这恰恰发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 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 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 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 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 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 基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 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 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 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 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 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 取得成功。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 范围内的领导者。在 2008 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 620 亿美元,在 78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 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 月28 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 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Gat 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 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 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 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 13 岁时开始了 计算机编程。1973 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 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 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 air 开发了BASIC 编程 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 Paul Allen 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 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 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 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 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 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 130 亿港元,在 1993 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 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 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 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仅仅过了 50 多天,霍家的小船 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 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 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 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 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 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 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 1.8 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 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 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 2.2 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 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 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 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 120 万港元,另向银行贷 款160 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 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 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 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 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 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 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 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 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 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 200 元资金的王永庆, 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 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 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 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 10 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 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 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 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 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 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 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 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 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 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 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 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 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 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11 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 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 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 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 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 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 面,里间做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 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这是一个难得的兄弟创业故事,其理性堪称标本。12年前 的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 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 个创始人的QQ 号,据说是从10001 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 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马化腾是CEO首 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 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 席行政官。 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05 年的时候,这五人的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的合作 12 阵形,不离不弃。直到腾讯做到如今的帝国局面,其中4 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 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的虚职而退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业迅速壮大的过程中,要保持创始人团队的稳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这个背后,工程 师出身的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的理性设计功不可 没。从股份构成上来看。5 个人一共凑了50 万元,其中马化 腾出了23.75 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 万元, 占20%;曾李青出了6.25 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 种垄断、独裁的局面。”而同时,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 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 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保持稳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搭档之间的“合理组合”。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的话, 只有曾李青是腾讯5 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 和感召力的一个,与温和的马化腾、爱好技术的张志东相比, 是另一个类型。其大开大合的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 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 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13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 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 便接纳了小阿彤。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 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 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懂事的小阿 彤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 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和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 所赏识。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 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 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 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了行当。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 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 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 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 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 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14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 岁,其后50 余年直 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 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 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 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 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 进才能图谋发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 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 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了 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了金饰制造的新工艺,同时也领导了 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 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 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 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了。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 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 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 张这种牌照。一些业内人士称:“要 15 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郑裕彤 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 下了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 “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 70 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 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周大福”的创业史,每一页都 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 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 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 操胜券。70 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的大厦至 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 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 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 年代,率先大 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 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 集团 海外28 间酒店和欧洲penta 集团9 间酒店。 12岁那年,当其他小伙伴还沉浸在游戏当中时,克扎克伯 格就已搭建了一个家庭网络;上高中时,当同学都想着如何交 女朋友时,扎克伯格却设计出了一款具有人工智能的音乐播 放器;20 岁时,作为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创建了名为 Thefacebook.com的网站,走上了创业之路。 Facebook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提出首次公开发行IPO申请;2012 16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 将正式上市。Facebook 将其IPO 的售股规模上调至大约 4.21 亿股。按照每股38 美元计算, Facebook 将超过谷歌,成为硅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 IPO。 持有公司 28.4%股份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身家将达到近 300 亿美元,马克扎克伯格成为新一代的科技创始人之一。如今 的Facebook 已经成长为拥有超过10 多亿注册用户的社交网 2003年的秋天,19 岁的扎克伯格像好友亚当德安杰罗吐 露了打算创建社交网站的想法,扎克伯格告诉德安杰罗,有 一些哈佛高年级的同学希望他建立一个“交友网站”或者“类 似Facebook 一样”的网站,扎克伯格希望能获得德安杰罗的 帮助。德安杰罗后来成为了Facebook 的第一任首席技术长。 月,扎克伯格和他的三个同学,达斯汀莫斯科威茨、克里斯 休斯以及爱德华多 萨维林Saverin 创立了 Facebook,起初只针对哈佛学生,之后马克扎克伯格将之推 广到了美国其他大学。 据扎克伯格透露,前三个月Facebook 每月运营开支只需 要85 美元,用于租赁电脑,2004年6 搬至硅谷小镇帕洛阿尔托市。当年年底,由于Facebook 册用户越来越多,扎克伯格选择了退学,专注网站业务,据称当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00 的使命不是盈利,而是推动世界17 更加开放。”这不是钱的问题,对于我和我的同事来说,最 重要的是我们创建了一个开放的信息流。”在运营过程中, 扎克伯格也不确定 Facebook 能够长久下去,但正是由于他 的决断与自信,才成就了今天的Facebook,这也是创业必不 可少的条件。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 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 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 不会有行动。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 辱,受尽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 货来维持生存。1995 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 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海博翻译 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 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18 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 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 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 回国做互联网。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 当也只有 6000 元。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 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 元。再加上两个朋 友的投资,一共才 10 万元。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 10 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 了,那时 10 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对于中国黄页来说, 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 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 元现金。但是 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 多,50 万,是18 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 万,是他们全 19 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 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 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 名前十位! 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 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 钱。50 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 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 每个人工资只有500 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 来用。8 年过去了。2007 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 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 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 的奇迹。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外十大名人的励志创业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外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中外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王征,林锦,宠物,小店,父母,修脚店,宠物店,中外名人,创业成功故事,一家,行业,经营,鞍山,80后,分店,岫岩,小伙,时间,梦想,爸爸,盈利,表哥,遛狗,工作,生活,从最初,朋朋,义务,公益,创业基金

2020-06-23 #小故事

中外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中外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王征,林锦,宠物,小店,父母,修脚店,宠物店,中外名人,创业成功故事,一家,行业,经营,鞍山,80后,分店,岫岩,小伙,时间,梦想,爸爸,盈利,表哥,遛狗,工作,生活,从最初,朋朋,义务,公益,创业基金

2020-06-23 #长篇故事

中外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中外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王征,林锦,宠物,小店,父母,修脚店,宠物店,中外名人,创业成功故事,一家,行业,经营,鞍山,80后,分店,岫岩,小伙,时间,梦想,爸爸,盈利,表哥,遛狗,工作,生活,从最初,朋朋,义务,公益,创业基金

2015-08-21 #长篇故事

中外名人创业故事 从0到1的坎坷创业路

中外名人创业故事 从0到1的坎坷创业路

山德士,马云,肯德基,创业者,创始人,配方,名人,互联网,信心,特质,品质,想法,浪潮,炸鸡,骗子,生活,快餐连锁,哈兰·山德士,商家商,肯德,在时,一家饭店,北京大学,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人生,上校,业务,世界各地,中休

2020-06-23 #经典故事

励志创业:商界名人创业故事 中国商界大佬的传奇人生 励志创业

励志创业:商界名人创业故事 中国商界大佬的传奇人生 励志创业

宗庆后,故事,商界名人,知青,牛根生,郁郁不得志,蒙牛,商界,前半生,大佬,大学,娃哈哈,总想,放牛娃,茶场,宗庆,中国商界,中国,人员,中年男子,人称,传统观念,初中,农场,农村,割稻,商场,年轻人,推销员,要素

2020-06-20 #经典故事

励志创业:商界名人创业故事 中国商界大佬的传奇人生 励志创业

励志创业:商界名人创业故事 中国商界大佬的传奇人生 励志创业

宗庆后,故事,商界名人,知青,牛根生,郁郁不得志,蒙牛,商界,前半生,大佬,大学,娃哈哈,总想,放牛娃,茶场,宗庆,中国商界,中国,人员,中年男子,人称,传统观念,初中,农场,农村,割稻,商场,年轻人,推销员,要素

2011-02-14 #长篇故事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

巴菲特,巴菲,时候,创业故事,名人,史玉柱,价格,父亲,俞敏洪,万美,故事,股票市场,股票,励志故事,人生,经历,问题,公司,有关,一家,个人,创业资金,可乐,孩子,朋友,财富,资金,首富,柳传志,沃伦

2020-04-28 #小故事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

巴菲特,巴菲,时候,创业故事,名人,史玉柱,价格,父亲,俞敏洪,万美,故事,股票市场,股票,励志故事,人生,经历,问题,公司,有关,一家,个人,创业资金,可乐,孩子,朋友,财富,资金,首富,柳传志,沃伦

2020-04-28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