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上

时间:2016-11-04

苏轼母亲程夫人教子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046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1 分钟。

苏轼》的文章疯狂刷屏,让众多网友“惊掉下巴”。原因是,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小学生,用他们的课题研究能力,征服了一众吃瓜群众,甚至是清华的教授,为什么?

因为,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苏轼大数据”堪比大学教授课题研究!

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小学生们在假期,人人有课题,个个会研究,研究主题各有不同:《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大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和苏轼的影响力》、《行走的苏轼》、《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vs李白》等23分研究报告,而且,这些都不是口水文章,“数据证明苏轼是名高产作家……”“通过数据看苏轼的人生经历……”这是《当小学生遇见苏轼》中的部分内容,虽然从文章来看,家长对孩子的“帮助”似乎多了些,但专业化的定量研究得到不少网友称赞。

我的天,看到没有,这群六年级的小朋友,不是在交流《王者荣耀》怎么玩,而是实实在在的在研究苏轼!

再比如,他们还临摹苏轼书法和画作:利用课前演讲,了解苏轼生平;在晨读时间,吟诵苏轼的诗词……,随着对苏轼的了解越来越多,这群学生产生了很多问题。利用假期时间,他们进行了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文化现象”,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无论是品读苏东坡的诗文,临摹苏轼的书法,或仅仅是看过苏轼的纪录片,恐怕都会收获知识的增益、文化的熏陶、人格的滋养。 同时,苏东坡是目前唯一入选法国《世界报》“千年人物”的中国人,是非常牛的。

而即使在国际上,苏东坡依然是鼎鼎大名。

不是吗?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1001年 2000年),全球共有12位,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领域,苏东坡因其非凡的才华和潇洒飘逸的人格魅力名满天下,苏东坡是2000年唯一入选法国《世界报》“千年人物”的中国人。

再一个,就是当我们翻开宋史看一看,若无苏氏一门,河山为此减三分色;三苏的文采,将是两宋的荣光!!

那么,“三苏”到底是怎么样取得了如此功成名就的呢?

苏氏一门的荣光,到底来源于哪里?

来源于苏东坡。

那么,苏东坡的荣光,来源于哪里?

苏东坡的魅力来自哪?

苏东坡为何成为《世界报》12位“千年英雄”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第一节 苏东坡为何成为《世界报》“千年英雄”唯一的中国人?

苏东坡为何成为《世界报》12位“千年英雄”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一、苏东坡诗文书画是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世界报》认为,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苏东坡学养贯穿儒、释、道,造诣纵横文、书、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正如,2017年11月23日《眉山日报》以“《世界报》苏东坡‘千年英雄’评选者 揭秘苏东坡当选之谜”为题报道的那样——

“2000年,《世界报》要挑出十二位能够代表过去1000年的伟大人物,其中包含一位中国人。我询问了很多历史学的专家,都告诉我一定要选择苏东坡。为写关于苏东坡的文章,我查阅了很多书籍,越来越认为苏东坡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有良知的政治家、官员。”这是苏东坡研究者皮埃尔说的话。

皮埃尔对苏东坡十分敬重,认为:“苏东坡是一位很有实干精神的人物,他在政治方面是十分有勇气的,不畏权贵,为百姓说真话,就像法国的萨特一样,他们有一种特别独立、自由的精神,这意味着就算是面对当时的皇上,也要坚持所想,直言不讳。苏东坡特别关心底层百姓和很多无辜被抓到监狱里面的人,就是这种当时看来有点反叛的精神,特别地吸引人。苏东坡不追求财富,不追求权力,并且希望自己的儿子拥有独立的精神,他在人性方面,深深地触动了我。”

“苏东坡生活的年代,有道教、佛教等交织在一起,和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也在追问关于生死、权力等方面的问题。他所思考的,也是当时法国的知识分子们思考的问题。”让·皮埃尔介绍说,这12位世界英雄是“来自千年之前的朋友们”。东坡先生是自由精神的代表,为了自由,他付出了很重的代价,一生都在被流放。总结起来,苏东坡应该可以称为“不可救药”的诗人,为了自己的执着,不为其他所动。(《世界报》苏东坡“千年英雄”评选者 揭秘苏东坡当选之谜 2017年11月23日《眉山日报》)

苏东坡,就是这个称为“不可救药”的诗人,让仅有“唐宋八大家”,人家苏氏父子一家,就占仨,你说牛逼不牛逼!!厉害不厉害!

我们从“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就知道苏东坡父子的伟大。

二、苏东坡: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此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祠的楹联,上下联都是颂扬三苏的。

这副对联的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是对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盛赞,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家文章苏门占其一,四家非四人。

另外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堪称领袖,苏门为主力,是以四家里是没有王安石的,王安石与曾巩只是到了唐宋才加上的,于是才有“唐宋八大家”之说;也就是说,“唐宋八大家”,人家苏氏父子一家,就占仨,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看人家苏氏父子厉害不厉害,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绝无仅有!

说到,“唐宋八大家”,在这里有必要谈一谈影响苏东坡一生命运的王安石。

对于王安石,我们知道,他曾经当过北宋的总理,其实,王安石是非常有本事的,21岁因为仁宗翻开第一名的卷子看到了四个字——“孺子其朋”(壬午科状元殿试第一本为王安石,因考官见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语),就很恼火,王安石就把自己的一个状元给丢了,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实在可惜,可是,初入仕途时,好诗佳文已经传遍朝野,众人都把他看作奇才,属于老一辈的富弼、欧阳修对他颇有好评;王安石的本事,梁启超说得好,《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列宁的评价是“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毛泽东的评价是“(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青年毛泽东说的非常准确,高度评价王安石的过人才华和改革志向,指出其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可谓精深独到。

事实上,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一般归结为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以及宋神宗的动摇和过早的去世。

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少年得志、才华横溢,诗文独步天下,在文学上互相匹敌,梁启超认为,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占据最高位置(《饮冰室文集卷七》)。

由于,二人的政治见解有着不同,同朝为官之时,政治上更是各持己见,一度曾为“死对头”,也就注定了两人之间的亦敌亦友、恩怨难明。

有一年,苏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亡之事为问,王安石更是大为不悦。

二人时常见面,相互挖苦、贬低成风。比如有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见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此碑东坡想歪!”苏东坡当即反唇相讥道:“当初安石不正!”。

就这样,两个人“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互不相让”。

苏东坡与王安石,虽然,相互排斥、相互贬低,但毕竟以其文斗为主。二人的和解缘于在仕途的共同失意之后,清醒的认识是自身的嫉妒心导致造成二人争斗,于是,在晚年能握手言和,冰释前嫌。

有一次,王安石送走了苏轼之后,对人长叹说“不知道还要几百年,才有这样的人物!”

所以,他们尽管政见不同,他们以平静豁达的心态、相互理解,正直坦荡的心胸、相互宽容,“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

由此,二人在文学上互相钦佩识为知音,同时,两个人为中国文学史上,还树立惺惺相惜的“文人相亲”学习榜样。

其实,苏东坡前半身与王安石的纠葛恰恰在两人对变法的态度上。

苏东坡与王安石成为政敌的部分原因跟他的父亲的性格有关系。

为什么?

一个是,就是“欧阳修曾经把王安石介绍给苏东坡的父亲,而王安石也愿意结识苏氏父子,但是老苏对他拒而不纳。”(《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83页)

在一个,就是嘉佑八年1063,“王安石母亲去世时,在所有经邀请参加丧礼之人当中,只有苏洵拒绝前往到场哀悼。”(《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83页)

还有一个,就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一直有看法,据说曾经写《辨奸论》(一说为邵伯温托苏洵名作),将王安石说成阴险狡诈的小人。 其实,王安石不是阴险狡诈的小人,只是在用人方面存在问题。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到“老苏写《辩奸论》时,苏东坡说他和弟弟子由都认为责骂得太重。”(《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85页)

从三这件事,就可以传递二人一些不友好的信息。

王安石这个人,“乐闻善”,喜欢听“无不喜者”之类好话,一句话,只喜欢听好话,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也是他的败点。

这些,一方面影响苏东坡,另一方面还影响王安石对于苏东坡的看法,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很可能站在父亲的立场上看问题。

好啦,现在,回过头再来说一说关于三苏的情况。

“三苏”的作品,风格各异,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洵的诗文,风格峻健,工于议论;苏辙的作品,沉稳厚重,大气磅礴。

苏东坡,比他父亲与弟弟某方面还厉害,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文章盖世,诗词书画,无一不精,都达到了当时代的艺术颠峰;一曲“大江东去”,醉倒了多少诗人墨客,一扫词坛的縻縻之音,开创了豪放词一派;传唱近千年,至今不衰;苏轼除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曾担任过翰林学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参与重大朝政的决策,地位很重要;还担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这些职位,相当于今天的部级干部。

还可以这样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儿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他儿子的“牛”,苏洵就根本“牛”不起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能否定。

三、欧阳修对于苏东坡的文章: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欧阳修在读到年仅二十岁的苏轼的文章《刑赏忠厚论》后,也不禁拍案叫绝,并说:“不意后生能达斯理也。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正是在欧阳修的竭力推荐下,苏氏兄弟得以同科进士及第,父亲苏洵则因为自己的文章才气和两个儿子的名声而得到皇帝的赏识,并得了官。

同时,我们可以从《宋史 苏轼传》看出:“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宋史 苏轼传》。”)

于是,父子三人一时名动京师。

事实上,苏东坡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四、苏东坡的文章:能够让皇帝看的废寝忘食

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 第一版 第13页)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11页)

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或许可作为解释:“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这句话说得很明白,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他们之所以能光照千古,不只是作品,更是人格。

五、 苏东坡:伟大人格表现在哪里?

1.表现在“一心为民、大公无私 ”方面

苏轼有着多年的贬谪生涯,然而他并不灰心丧气,每到一地,总想着造福一方百姓。即以登州为例,元丰八年(1085年)苏东坡知登州(今蓬莱)军州事,只有5天时间,即奉调回京。 虽然时间很短,但他写成两篇“调查报告”,递交朝廷。

一是《乞罢登莱榷盐状》,文章指出:百姓晒盐,必须卖给官府,官府统一发售,贪弊成风,建议盐户自行发售,官府收税。此议被准,百姓得以享此福利。

另一篇《登州召还议水军状》,根据登州的边防战略地位,要求修筑工事,加强战备。 5天时间,两宗大事。当地民众缅怀他的卓然建树,修苏公祠于蓬莱阁。 民众传颂:“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苏轼的魅力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7年08月03日《光明日报》)

因此苏轼去世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可见苏轼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2.表现在“超然物外、达观豁达”方面

同时,苏东坡还有着超然物外、达观豁达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一生任职10多个地州,然而每到一地,他都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自得其乐。 在海南,一次东坡得蚝。他将蚝肉浸入浆水,添酒炖煮。又取个头大的蚝肉,在火上烤食。 随后写题为《食蚝》的短文,赞不绝口:“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告诫儿子苏过切切保密:“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可见苏轼的幽默与淡然。他在险恶贬谪之地与民同甘共苦,“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他的人生态度。(苏轼的魅力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7年08月03日《光明日报》)

我们想一想,像苏东坡这样有担当、有才华、有魅力的文人,又怎能不受到民众的热爱呢?

六、苏东坡的荣光,来源于哪里?

翻开宋史,若无苏氏一门,河山为此减三分色;三苏的文采,将是两宋的荣光!!

那么,“三苏”到底是怎么样取得了如此功成名就的呢?

苏氏一门的荣光,到底来源于哪里?

来源于苏东坡。

苏东坡的荣光,来源于哪里?

按照现代流行说法,“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而三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的那个好女人又是谁呢?

据记载,苏洵、苏轼和苏辙这三个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好女人就是程氏,即来源于苏洵的妻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

所以,苏家的这三个男人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们背后那个女人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她就是苏洵的妻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程氏。

说到程夫人的伟大,就借用司马光写的《程夫人墓志铭》看一看,富家女程夫人是怎么做妻子和母亲的?

第二节 苏东坡母亲与她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的母亲,是程氏,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官宦之家。

祖父、父亲、几位兄弟均在朝为官,是当地权势显赫、家贫臣富的豪门望族。

程家在眉山是一个望族大户,家境非常富有,使程氏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而通经史,有气节。

程氏生于公元1010年,四川眉山人,系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她喜欢读书,识大体,明大义,是有修养的知识女性。 司马光在为程氏所写的墓志铭中,也赞美她“喜读书,皆识其大义。”

18岁时,她嫁给了家境远不如娘家却文名颇盛的苏洵。

到苏家后,侍候公婆、照料家务,样样事她都拿得起,放得下,全然没有富家女子的娇奢习气。苏洵的祖母年过七旬,脾气乖戾,家中老小均敬而远之。程氏每日端茶送水,洒扫捶背,老太太乐得整日笑逐颜开。

刚至苏家时,苏洵父母生怕这大家小姐在这清贫之家感到不适,没想到“娇小女”却如此朴实勤劳,有这么一位好媳妇,真让苏家惊喜万分。

一天,一位友人来访,看见程氏身着粗衣,里外忙乎着干活,便说:“夫人,以你娘家之富,何必这么节俭劳苦呢?”程氏回答说:“娘家富不是自家富,我虽清贫,但合家欢洽,这是什么钱也买不来的,依赖人家的恩赐,这不是我愿意做的事。”

这一点,可以从司马光写的《程夫人墓志铭》看出:“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 虽然日子苦,她所唯一担忧的,是丈夫苏洵的“游荡不学”,将会一事无成。

原来,苏洵从小就不喜读书,不知上进。婚后依然没什么改进,依然到处游荡,不事生产,还把程氏陪嫁的大马车输了出去,这一切使得程氏抑郁不乐。

苏洵后来自己也承认“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

由此可见,苏东坡的母亲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

人们在谈到“三苏”之时,却往往忘记一个人,一个在“三苏”的背后,默默地为他们操劳,给丈夫以鼓励和支持,给儿子以精心的培育,把一切都贡献给了他们的女人。

这个人就是苏洵的夫人、苏轼苏辙兄弟的母亲程氏。

苏东坡母亲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贤妻良母,我们却连她的名字也没有留下来,我感觉到非常的遗憾。

由此可见,苏东坡母亲人格魅力非常大,同时,是今天我们每一个父母应该学习的楷模。

下面,我们接着看,富家女程夫人,是如何“勉夫发愤”读书?

第三节 富家女程夫人:如何“勉夫发愤”读书?

现在,只要提起苏洵,人们都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的父亲。 在民间他还有个名字叫苏老泉,这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能是唯一位科举考场下的落榜“差生”。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里了解他的信息。

一、苏洵:苏东坡的父亲

苏洵的高祖苏祜,祖父苏杲,父亲苏序,这三代虽在仕籍方面不显,但一直承继着苏家书香门第的传统,均为蜀中名士。

如苏序,曾巩在《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中说他的诗“多至千余首”。

苏洵有两个哥哥苏澹、苏涣都中了进士,苏洵自幼“为人聪明,辩智过人”,“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

18岁就进京参加了进士考试,只不过无功而返罢了。不久即同眉山首富程文应之女结婚,从结婚到27岁大发愤这段时间不再参加进士考试。

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洵是老三。

老大苏澹,是个读书人,身体不大好,死得比较早。

老二苏涣,在1024年苏洵十六岁时进士及第,随即外出为官,政声很好。与苏涣同时中进士的还有程家的公子程浚。苏程二家同时接到儿子高中的消息,程家大事铺张,而苏序却亲自骑着个小毛驴到郊外去迎接封诰,草草地带回家中。

苏洵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名爹”之一,另外一个是窦燕山! 苏洵是典型的浪子回头式的人物,按照眉山本地的说法就是“逛子娃儿”,用现在的话就是一个“街头混混”,但和普通的“街头混混”不一样的是,只是他以后娶了一个改变他自己命运的好妻子,同时他有文化,读过书,知道反思和警醒。

苏洵十九岁,也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回乡以后,就与程家的女儿成亲了。

这年他的妻子程氏十八岁。

程氏从小聪明过人,好学明礼,不仅能持家,而且读过不少书,婚后小两口的感情很好。

此时,苏程两家贫富的差异已经很大,所以能联姻,大约与苏涣的中进士有很大关系。 苏洵是家中的小儿子,父母大约也不怎么管束他。

据说,苏洵从小就很不喜读书,不知自强和上进聪明而顽皮,好交游和四处游历。婚后依然没什么改进,照旧到处游荡,不懂得挣钱养家,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写的“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不过,成家以后,有所收敛,但积习还是难移的。

程氏虽忧于心,但也不好太多的指责。

其实,苏洵属于典型三无产品,无财,无名,无官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屌丝。

当苏洵逛到27岁,眼看就要而立之年了,于是觉得总是东游西逛不是那么回事,可是,在看一看温柔贤惠的妻子,对自己的无所事事从来没有一句抱怨,只是默默地照顾好家中的一切,还用温柔的眼神看着这个吊儿郎当的、不务正业的浪子。

于是,苏洵在妻子默默无闻的影响下、毫无怨言的熏陶下,想“自醒悟”,想“始发愤”。

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浪费了大好的青春,难道说还再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走自己的老路吗?

我苏洵一定“要发愤”啦,就要与两个儿子一起发愤,做一个孩子的学习榜样,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中对得起贤惠的妻子,下对得起两个年幼的儿子!

二、从“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藉”,看妻子程氏的劝导教育

在我国古代的一本童蒙读物《三字经》中有提到苏洵的一段话:“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藉。”

欧阳修在《苏明允墓志铭》中也记载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二十七岁,苏洵结婚已有九年了。苏洵所以能发愤读书,原因当然很多,但与妻子程氏的劝导绝对是分不开的。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藉”,咋一读这句话,好像是说苏老泉从27岁才开始读书。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是从19岁参加科举考试的,考了20多年也没有考上。

后来还是他儿子在20岁的时候成为高考状元之后,皇上看在他一是教子有方,二是看在他的才华份上,免试成为国家干部。让这位打死都不愿意参加考试的老翁,真是眉开眼笑、心花怒放。

为什么?

其一是苏洵科举失败后,添了个心病“因为这一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惧怕考试的心理。”(《苏东坡传》林语堂 著 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44页)

其二,就要从苏洵的性格谈起:苏洵自幼性格内向,不好言语,但却喜欢结交斗鸡走狗的顽皮少年,整日在外面东游西逛,就是不读书,同时他的青春期特别强烈——“苏洵个性强烈,不服管教,必又痛恨那个时代的正式教育方式。我们都知道好多有才气焕发的孩子确实如此。”(《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22页)

苏洵的所作所为,他的老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让愤青儿子收心,给他便找了个对象,岳父程文应,免费做起女婿的家庭教师、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谁知道这个愤青无意于功名,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没有一点效果。

他还在高唱但丁的歌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气得程老先生没法说,只好回过头对亲家说“你怎么不让你儿子走正道?”

你猜苏洵的老爸人家是怎么讲的“让他玩吧,树大自然直,孩子的成长就好比万物一样,开花有先后,结果有早晚,孩子不喜欢的事情,你就不用逼,更不用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时候一到,不成功才怪呢?”只说得哑口无言。 程老师不说,但是,也有朋友问他,你儿子不用心读书,为什么不肯管教,此刻,苏洵的他老爸很平静地说道“这个我不用发愁。”(《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23页)

看人家苏老爷子,一不逼,二不比;让孩子自逼、自比、自激、自愤、自醒、自悟。 苏老泉这一醒悟,不要紧,唐宋八大家里,苏老泉一家却独占三席;这一醒悟,不要紧,醒悟岀教育的本元、教育的大道——我要学!!

其实,苏洵的“我要学”的发愤精神与他的妻子关系非常大。

大在哪里?

史学家司马光所作《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对程夫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苏洵年轻时候,喜欢游玩,且屡试不中。

程夫人从不像别人那样冷眼对他,反而尽量去理解,关心,支持他。她觉得苏洵本身天资过人,有独立个性,并非“不学”。

苏洵看着程夫人为苏家操持劳累,教育子女尽心尽力,却能安贫守志,深为感动。他对程夫人说:如果自己要静下来,一心一意的学习,可家中的生计又靠谁呢?

程夫人盼望丈夫“迷途知返”,她说,只要你立志苦读,家庭生计的事我来担当,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苏洵从此闭门谢客,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的成就与程夫人对他的勉励和无私的奉献是分不开的。 程夫人不仅勉励丈夫上进,而且对苏氏兄弟精心抚养教育,谆谆教诲。

在操持家务的同时,程夫人还担当着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任务,亲自教授他们的诗书,并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苏洵的游荡,程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妻子没有说出来,,不过,后来苏洵大彻大悟,发愤攻书,与程氏苦口婆心的劝说很有关系。

那么,富家女程夫人,如何“勉夫发愤”读书?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上)

(注 文章 为 田园泥土香母亲教育学《母亲:教育孩子成功之密码》中的部分 章节)

附录——

“田园泥土香”之母亲教育学系列教育文集

上部《母亲教育学:母亲教育孩子的驾驶证与方向盘!》

中部《母亲:教育孩子成功之密码》

下部《母亲:教育孩子失败之借鉴》

“母亲,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启蒙师”——

母亲: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启蒙师,母亲肩负造福人类“最高的使命、伟大的使命”!

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是父亲望尘莫及的,所以在教育子女上,母亲肩负着他人无法替代的重任,母亲,只有优秀的思想品质,才能影响和促使子女的健康成长和一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今天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今天最需要补课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母亲教育学——应该是一门独立学科!

母亲教育学——就是“教育母亲自己的驾驶证!

母亲教育学——就是母亲教育孩子掌握的方向盘。

我们知道,人要想开汽车的话,只有拿到合格的驾驶证,才能掌握汽车的方向盘;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上”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下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下

苏东坡,孩子,书法,教育,母亲,父亲,老师,小儿子,王羲之,兄弟俩,王献之,文章,教育孩子,智慧,儿子,评论,表现在,关系,大儿子,学生,老爹,让孩子,欲擒故纵,丈夫,东坡,个人,家长,家风,密码,心病

2016-12-26 #长篇故事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下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下

苏东坡,孩子,书法,教育,母亲,父亲,老师,小儿子,王羲之,王献之,兄弟俩,文章,教育孩子,智慧,儿子,评论,表现在,东坡,关系,大儿子,学生,老爹,让孩子,欲擒故纵,丈夫,个人,家长,家风,密码,心病

2020-02-02 #故事阅读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中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中

苏东坡,母亲,苏轼,孩子,苏洵,程氏,教育,苏辙,性格,鸟雀,兄弟,先夫,程夫人,苏母,影响,儿子,夫人,两个儿子,三白,教育孩子,母亲教育,小鸟,教育学,树木,汽车,眉山,培养孩子,孩子们,故事,密码

2008-02-19 #长篇故事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中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中

苏东坡,母亲,苏轼,孩子,苏洵,程氏,教育,苏辙,程夫人,性格,鸟雀,兄弟,先夫,苏母,影响,儿子,夫人,两个儿子,三白,孩子们,教育孩子,母亲教育,小鸟,教育学,树木,汽车,眉山,培养孩子,密码,故事

2011-12-20 #故事大全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下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下

孩子,教育,母亲,苏东坡,书法,父亲,老师,小儿子,王羲之,儿子,兄弟俩,教育孩子,王献之,文章,父母,学生,教育学,汽车,母亲教育,个人,关系,大儿子,家风,方向盘,结果,老爹,让孩子,欲擒故纵,丈夫,东坡

2008-11-03 #长篇故事

苏东坡智慧幽默故事10则

苏东坡智慧幽默故事10则

苏东坡,小妹,苏小妹,苏轼,和尚,对联,小和尚,佛印,诗句,秦少游,老和尚,王安石,苏洵,方丈,庙门口,东坡,下联,天之,敬香茶,三块石,上联,天下,思路,投石,才华,敬茶,杜鹃,父亲,父兄,画堂

2020-06-16 #故事大全

苏东坡智慧幽默故事10则word免费

苏东坡智慧幽默故事10则word免费

苏东坡,苏小妹,小妹,对联,苏轼,小和尚,和尚,老和尚,佛印,秦少游,东坡,诗句,下联,王安石,方丈,庙门口,上联,天之,敬香茶,苏洵,三块石,一夕,后主,智慧,天下,声声慢,妹妹,思路,投石,才华

2020-06-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苏东坡智慧幽默故事10则word免费

苏东坡智慧幽默故事10则word免费

苏东坡,苏小妹,小妹,对联,苏轼,小和尚,和尚,老和尚,佛印,秦少游,东坡,诗句,下联,王安石,方丈,庙门口,上联,天之,敬香茶,苏洵,三块石,一夕,后主,智慧,天下,声声慢,妹妹,思路,投石,才华

2020-06-16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