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全州古村落精选 II 声名远扬的歌陂

时间:2016-08-31

国道 322 线从黄沙河转入庙头镇乡道可直达歌陂村,离县城 40 公里

提示:本文共有 57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声名远扬的歌陂

文/蒋祖基

歌陂村坐落在县的北面,靠近湖南,常住人口 1500 多人,如果加上户口在外的歌陂人,则有 2000 多人,有 400 多户人家。国道 322 线从黄沙河转入庙头镇乡道可直达歌陂村,离县城 40 公里。

歌陂村的东面与大溪州村,宜湘河村隔河相望;东南面是禾沿、渡头、绿野三村;向前 4 公里就是庙头镇,歌陂村属该镇管辖;西南面有清塘、灵山寺、雪里岩、丘家四村,是歌陂的“卫星”村, 祖先都是歌陂人。西北面紧靠文桥镇,往北可直达湖南的东安、新宁、武岗;此道是古时的湘桂古道之一,歌陂人称为西大路。

歌陂村人全姓蒋,家谱中说:“虔聪公子,字少五,大宋庆历七年(1047 年)自梅潭分基,徏渡南扒船脚,复迁石家屋背,生齿日繁,所居甚众,又卜本宅。始劈洪基,筑堰塞水,不劳余力, 亩亩皆盈,人人享其治田之利,百室安宁,丰享裕庆,因乐歌于陂埧之上,号曰:歌陂。别号泷溪是也”。

歌陂人,是三国蒋琬的后裔。原住永岁梅潭,宋朝时因一公差丢失官钱,到梅潭找钱,被蒋家人的狗咬死了。蒋家人怕惹官司,或遭灭门之祸,决定连夜各奔东西,躲避灾祸及搬迁歌陂。这一年正好是大宋庆历七年。歌陂还有一别称——泷溪(泷读shuāng)。“泷”与“双”谐音原有一条夷襄河,再开一渠,成为“双溪”。古人喜欢雅化,又寓以深意,三点为水,龙在溪中游,多美好,此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只知道歌陂人的乐观和浪漫是不够的,歌陂人的聪明和智慧, 与困难搏斗的精神更值得称颂。每年的春天,耕田、播种、插秧都需要水,在这关键时刻,天公不作美,经常下暴雨,发洪水。500 多米长、5 米宽的大坝中间决口了。这样的事三五年一次,有时一年两次,决口处波涛翻滚,河水湍急,望而生畏……

歌陂人用碗口粗的树三根,扎成一个三脚架,把三脚架固定在决口处,无数个三脚架组成多个平台,每个平台上,四个男子抬着一百多斤的木制大锤,往决口处的水下打桩。数十个赤条条的男子, 合着节拍,喊着号子:“嗨哟来呀,抬起来哟,打下木桩,塞大坝哟, 嗨哟嗨哟!”头上烈日当空,脚下洪水横流,峡谷里号子震天,好一幅抗洪图。打下木桩后。粗壮的男子们抬着十几米长,一围大,近千斤重的横木沉入水底,接着把柴草压下去,决口堵上了,用巨石木桩加固,水又乖乖流进渠道,浇灌田地。

真可惜当年没把这抗洪图绘制成幅,记录下来。近千年来歌陂就是这样走过来的。1972 年,歌陂大坝经过一个冬天的兴修水利, 彻底改变了旧面貌,在原坝上游 50 米处建成了水泥拱形大坝,近45 年来就没有被冲毁过,特别是 2017 年,大坝经受了特大洪水的考验,安然无恙。

歌陂人的坚强,勇敢,智慧,艰辛,乐观,浪漫全在其中。歌陂以这样的精神去读书,去为官,无往而不胜。因而明清两朝为官者近百人,他们中曾做过吏部尚书(存疑)、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光禄寺卿、光禄大夫、布政使、国子监典籍、奉政大夫、湖广巡检、通判……等等。

全州流传着这么句俗语:“龙头出龙水,龙尾在歌陂。”这条龙西起龙水,从西往东延绵跌宕,一直延伸数十里,当龙尾摆到夷襄河边的歌陂渡口时,就停下来了,歌陂村就坐落在龙尾之下。

说来奇怪,龙尾下有一泉水, 水质清冽, 落口甘甜, 传说能清肝明目……龙尾前有一圆顶山叫后山,龙尾后有一山叫凤山(也名金牛岭),一山靠一山,三山相靠,所以歌陂有三重后龙山。中国古代风水学的观点是:后有后龙山,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青龙山要高大,白虎山要低矮…… 歌陂的风水正印证了这句话。它左边的青龙山是密石岭,巍峨耸立,向前延伸了十余里之远。

曾见 20 世纪 70 年代一本先辈留下的手抄本,是这样描述密石岭的:大龙大脉到歌陂,天赐一颗密石岭。左有沙丘当近卫, 右有金榜挂前川。密石岭左边的沙丘还在,右边的金榜是红里透白的石壁,高挂在悬崖上,仍然熠熠生辉。

它的右边是当面山,此山比密石岭矮小一些,一起一伏,如匍匐潜行的卧虎,走走停停,前伸有五里之地。登上当面山,看得见两大天坑:一曰大岩弄;一曰苦读屋。天坑下面有岩洞,有暗河, 暗河长约四五里;钟乳石奇形怪状,形成了奇妙的地下世界,期待人们去开发。歌陂村前面有两千余亩良田,一马平川,视野开阔, 举目前望,心胸豁然开朗,给人一种非干一番大事业不可的冲劲。田野里,散布着七个错落有致的小土丘,习惯上叫“坨”,分别是:沙田坨,大坨,青明坨,蛇坨,长美坨,田中坨,漆树坨。

歌陂村是圆形的,像月亮;配上这七个小丘,像星星;因而把歌陂整个地形叫“七星环月”。湘江的支流万乡河发源于大西江的炎井,流经歌陂村,万乡河湍急的河水一路狂奔,流经数十里, 到歌陂平静下来了,形成四五里远的深潭,水平如镜,清澈透亮。烧锅开水,不放茶叶也有甜味。这段河床含有大量金子,外地一些头脑活络的人来开采。此处的河水碱性重,一条脏手巾洗上十天半月就变得白净了。因为水质好,这里做的豆腐特别细嫩,近年来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谏禄豆腐,文桥酒,到了歌陂样样有。”前人沿河植了一排绿树,以香樟为主,郁郁葱葱,绿荫蔽天。难怪万乡河沿着歌陂绕了十里,画了大半个圈,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汇入湘江。

前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歌陂有山有水,既仁又智。在大兴科举的明清两朝,考取进士有史可查的是 3 人(地方上相传为7 人,其实有的是封赠的。如儿子做了大官,朝廷按例封赠其祖、父——编者注)举人 30 多。中了科举,仕途自然通达,先辈中有蒋遵箴曾做过吏部尚书,光禄大夫,还有人做过户部、礼部侍郎, 布政使,巡检司……

现在为官者也不少,官不大,但遍及各行各业。可贵的是兴学之风长盛不衰,研究生、博士生大有人在。许多歌陂学子走出国门, 留学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正是:

神州春来大潮涌,古村蓬勃势如虹。

待到百花烂漫时,含苞怒放遍地红。

千年古渡——歌陂渡。万乡河碧波荡漾连四海,密石岭金榜辉煌耀九州。万乡河边的古渡——歌陂渡,水波不兴,河水碧绿,它见证了当年的繁华,诉说了历史的沧桑。龙尾岭、凤凰山林密竹茂, 倒影沉在绿水中,形成一片清凉世界。

已故老前辈蒋全文如此赞美歌陂渡:堰上水平如镜,堰下白浪喧天,每当渡船横过,水面泛起涟漪,把朝阳的光芒,晚霞的余韵, 和夜月的清辉化作万道银光,正是:人在镜中坐,船在画中摇。

古渡北岸连接文桥镇,再往西是大西江,往北连接湖南东安、新宁、武岗。路边有一凉亭,方便过往客人休息。远方的客人从这里过渡到广西。南岸连接全州、桂林。河岸用青石板板铺成,足有200 平方米以上,平整洁静,自然风是天生的清洁工,打扫得没有一片树叶。任你坐、随你躺,绝不会弄脏你的衣裤。口干了,去喝一口龙泉水;饿了咋办,担子米粉、松软发糕招手即来。这里青石板上竖有一座牌坊,有四层,高约四丈。用青石料相叠,隼铆结构;顶层用青石凿成槽,当瓦盖在上面,坚固耐用。

如此高大、雄伟、精美之作世无多见。1959 年,庙头高中就建在古渡旁,厨房离牌坊不到 50 米。当年的莘莘学子一定记得牌坊上的四个大字——风清河侧。这样的文物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拆毁后,石料用来修建了水渠。

渡口还有两大石鼓,石鼓上套着铁链条,绑着木桩,用来固定船体。船停时套上铁链,船开时取掉铁链;特粗的铁链小孩是提不动的,一提一放,铁链的沉重的撞击声,在河谷回荡,经久不息。

这里曾是一条黄金水道,旧时,大西江、文桥的物资从这条河运出,20 世纪 70 年代两镇生产的木材、松香等物资就是从此运往全国各地的……

古渡口还有座关帝庙,关帝的塑像端坐在殿堂上,手握大刀, 目光炯炯。有关公在,那些魑魅魍魉能靠近吗,妖魔鬼怪还能兴风作浪吗?四周古树林立,给古渡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牌坊、铁链、关帝庙、古木……已成为历史,渡船、古渡、龙泉、龙尾岭、凤凰山、凉亭、古驿道还在……失去的永远逝去了,希望留下的永远留下……邑人蒋家祥为古渡写下七律一首:

龙盘风静不争先,渡口悠悠密石前。

岸路千人商贾客,水乡百里宦游船。

乌篷曾送功名远,古道常闻圣旨宣。

世事垂垂歌陂在,谁将过往付明天。

歌陂的古建筑

歌陂的古建筑,大多是明清建筑,明朝的较少,清朝的居多。房屋多是坐西朝东或是坐北朝南。选择这两种朝向, 有利于采光,走进屋里比较亮堂。

这些古民居多用青砖青瓦,硬山顶的马头墙,立体感、层次感很强。房屋有四排柱, 和六排柱两种;如果从格式上分有“四水归堂”与“三水归堂” 两种。且以“云谷祠堂”为例, 来讲一讲六排柱子四水归堂式建筑的特色。

该祠堂是为纪念伯龄公 98 代孙蒋仲玺(号云谷)而建,建筑时间为明代末期。原来上下两幢,下幢在抗日战争时期,被飞机炸毁。现在留下的是上幢。它有正堂,正堂两边有厢房,正堂对面有对堂,这就是四水归堂的格局。正堂中的十根立柱用材讲究,是珍贵的金丝楠木,粗大的立柱直径达 70 公分,小点的直径在 50 公分以上。因楠木散发出芳香的气味,有杀菌作用,炎热的夏天挂上猪肉不腐不臭,已经传为佳话,在庙头文桥一带妇孺皆知。现在祠堂里很少蜘蛛网,苍蝇也少见。

有人特意刨开验证金丝楠木,至于为什么用这么珍贵的木材修祠堂,木材来自何处?说来话长,就此打住。祠堂的厅堂和连接左右两门的廊道,均为磨砖地面,据说是用沙石、黄糖、桐油掺和在一起打磨而成,历经四百余年仍坚硬、耐磨、平滑,比当代水泥硬度强多了。天井用青石板铺就。正厅地面较高,廊道稍低,天井更低。这样构成了中国风水学中的天、人、地的格局,俗称天人地合一。整个建筑长 25 米,宽 20 米,建筑面积达 500 平方米。正堂后面建有神龛,供奉祖宗雕像和牌位。可惜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破除迷信”时被扫地出门了,厅堂里原挂有进士、光禄大夫等十几块牌匾,则被一个小学老师拆了,木板用来做了篮球架和乒乓球桌。那些挂匾的铁钩还历历可数!

屋檐的廊柱下,有镂空的雕花横枋和花板,因年代久远,已残缺不全。连接柱子之间的串梁,被虫蛀蚁咬已经有洞了。尽管这样它的文物价值还是存在的,所以全州县把它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五家房。五家房是一个富翁为他的五个儿子所建之房。五栋房子同一天开工,同一天完工。结果富翁的钱还没花完,富翁于是把余下的铜钱充进墙的夹层,留给儿子们穷困的时候花。这故事流传到现在,至今有小孩往墙里打洞,有时还滚出几个铜钱来。这并不是虚言,五栋房子还在,有三栋连在一起,另两栋串成一排,四水归堂的多,县文物部门的领导和桂学会的专家都曾来实地查看过。歌陂有古民居 53 栋,一栋是明末所建,45 栋清代所建,7 栋民国所建。为什么清末最多,证明清代的歌陂民众比较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本侵略中国,民不聊生, 还有钱建房吗?近 40 年来,改革开放,人民普遍富起来了,建了40 多栋高大的楼房,为古村增色不少。

浮雕壁画。浮雕古壁画,原镶嵌在御书楼的后墙上,御书楼倒塌后,古壁画却幸存于世。它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主人穷困时, 曾卖到文桥陈家村,有识之士又赎了回来(在搬迁中损坏一龙头), 因此有“嘉庆元年(1796 年)夏日修复”的记载。壁画选用花岗岩(砂石),制作坚硬耐磨,立体感强,雕刻逼真,色彩和谐, 能随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变色(看似无色胜有色),而闻名且流传至今,它是蒋遵箴为了感恩皇恩浩荡,感谢生父养父的养育之恩而建。据《梅塘蒋氏世谱》记载:“御书楼,楼在歌陂村,太僕卿遵箴公建,所藏皆上手诏及累代造身赐赍(ji)等物,今楼上存。” 蒋遵箴,小名双喜,号松屏,壁画中有一双喜鹊和松树,暗喻主人公,明隆庆二年(1568 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存疑。实为吏部文选郎,职务仅次于侍郎,相当于中央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局局长——编者注)。壁画为四柱三间,硬山顶,须弥座;高 5.8 米,宽 5.6米;顶部砌砖、盖瓦,两端有马头翘檐。正面上额书写“天眷两如”,两端小字注明“嘉庆元年,夏日复修”。壁画分一主间, 两次间,采用浮雕工艺,技艺精湛,独具匠心,线条灵活流畅,描绘栩栩如生。左次间雕刻着三只仙鹤,姿态各异,富有灵气;主间雕刻着松树、山峰、大海、双鹊翱翔天门;右次间为十只梅花鹿,情态万千。整个画面寓意深邃,依次为:松鹤延年,德高如山,双喜盈门,恩泽似海,鸿福齐天,官禄绵远,十全十美。这样对上额的“天眷两如”做了诠释——因上天的眷顾,何止是两方如意呢, 不是多方面都满足了吗?所以说两是个概数,是广义的。浮雕古壁画构思独特,设计巧妙,以简洁的表达方式,描绘了歌陂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诰封碑。离古村歌陂 1.5 公里的地方立着一块大碑,当地人把它叫做诰封碑,这个地名就叫诰封地。这块碑高 3.3 米,宽 1.6 米,厚 0.3 米。上面书刻着:“大明诰赠大中大夫南京光禄寺卿蒋公云谷诰赠淑人林氏诰赠淑人文氏神道”32 个大字。碑额浮雕雕着双龙奉印图案,刻有“奕世恩荣”四字。上面还有一碑盖,碑盖上双龙衘着“大明诰赠”四个字(碑盖已损坏)。碑旁原建有一凉亭, 上书有“恩荣亭”,早已坍塌无存。

诰封碑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吏部文选郎蒋遵箴为光宗耀祖, 而上书大明皇帝,请求诰封祖父蒋云谷和祖母林氏、文氏的, 得到大明皇上恩准后,把皇恩刻在碑上, 立于此地。碑文中有“诰赠”二字,证明蒋云谷和林氏、文氏均已逝世,对死者称为诰赠。

歌陂的知名历史人物

据歌陂的蒋氏族谱记载,明清期间(以明朝居多)考中举人30 人,考中进士 3 人。其中蒋遵箴,明,进士,官至吏部文选郎,光禄寺少卿。其子蒋士忠,进士,官至布政使,贵州巡检。蒋契(临桂籍歌陂人),清,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全州科举最高功名探花舒宏志,是蒋遵箴的女婿。

歌陂村还有位先人值得一记。

蒋秉彩,明,举人,山西灵丘知县。李自成围攻灵丘,招义勇守城,城破骂贼而亡。全家被杀,侄儿蒋兆珏一同殉难。明朝皇帝赐“奉旨归葬”……是历史上有名的义士。蒋遵正,明,举人,江苏宝应知县。宝应常被倭寇骚扰,邑人久困凋敝,蒋遵正亲自率民众建城墙,城成,倭再犯恃以无恐。在任四载,清慎不扰,去任之日, 邑人设位祭之。蒋三才,明,举人,象山县知县。时海陆诸寇为恶, 合邑汹汹,他倡立父子乡兵,相互应援,每有犯境及私行劫掠者, 多方捕获,悉置之法,民赖以安。第以气节自负不能善事,上官竟免,民立祠祀之。明朝时,歌陂为官者甚多,都是为政清廉的好官, 令后人称颂。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全州古村落精选 II 声名远扬的歌陂”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桂林全州小故事之七 II 我与全州禾花鱼的故事

桂林全州小故事之七 II 我与全州禾花鱼的故事

2015-03-12 #小故事

桂林全州小故事之十 II 石塘子姜

桂林全州小故事之十 II 石塘子姜

子姜,全州,妻子,腌渍,石塘子,毛石,石塘镇,老板,姜文,出生于,夏岩,姜制,姜素,富贵,根根,中国人民解放军,我的包,纤纤玉指,传统,交通,为人处世,世道,人们,佳品,作者简介,大蒜,土特产,全州县,县城,农作物

2017-06-09 #小故事

探寻山东古村落——德州5个古村落

探寻山东古村落——德州5个古村落

德州,村落,王母殿,传统,历史,古宅,吕庄,吕家庄,闫家村,闫家,古村落,古屋,山东,年历,武城县,四大天王,吕庄子,德平镇,汝昌,碧霞元君,蔺家村,德州四,旅游村,花园镇政府,美丽神话,药王殿,财神殿,乐陵,临邑,临邑县

2009-09-11 #故事会

诗人苏东坡声名远扬 那美食家苏东坡呢?

诗人苏东坡声名远扬 那美食家苏东坡呢?

苏东坡,吃货,真的是,一生,东坡肉,时候,美食,黄州,一首诗,作者,大夫,嘴巴,寺庙,河豚,猪肉,结果,道菜,食物,一般人,东坡饼,东坡豆腐,看一下,眼睛痛,姜芽,道素,只有你,名小吃,四川老家,油酥饼,人间

2018-06-24 #短篇故事

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古村落保护须活态传承

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古村落保护须活态传承

古村落,村落,传统,刘托,中国古,城市,楹联,规划,王国平,祁嘉华,郑国珍,亲人,南平,本报记者,天人合一,宏村,屋脊,文化,村子,特色,燕子,福建,改造,生产,传统民居,文化内涵,文化传承,遗产保护,村落里,因地制宜

2011-02-02 #故事阅读

二十世纪声名远扬的几大经典人物 慈禧上榜 他是毕加索都怕的人

二十世纪声名远扬的几大经典人物 慈禧上榜 他是毕加索都怕的人

二十世纪,齐白石,徽号,世界,中国,美国,声名远扬,最伟大,庄诚,寿恭,丘吉尔,史中,慈禧端,爱因斯坦,毕加索,玛丽,齐白,演说家,艺术大师,家和,留下了,慈禧太后,咸丰帝,世纪,万众瞩目,伟人,人们,作家,单词,后人

2012-08-11 #长篇故事

看看这些足球明星们 早已声名远扬却还那么努力 他43岁才退役

看看这些足球明星们 早已声名远扬却还那么努力 他43岁才退役

梅西,训练,足球,桑切斯,球员,里瓦尔多,球场,工作狂,态度,训练场,厄齐尔,人们,亮眼,健身房,天才,天赋,强度,才能,时间,球队,球场上,足球运动,队友,阿森纳,足球运动员,年轻的时候,很多人,比其他,曾经在,有不少

2014-01-09 #长篇故事

赵老二吟诗作对成佳偶(吟诗作对的故事)

赵老二吟诗作对成佳偶(吟诗作对的故事)

赵老二,少女,桂北,乡村,全州县,吟诗作对,故事,小小说,村里人,秀才,膏药,芍药,一笑,慕之意,有才,下宅村,小药铺,三江口,人们,人品,假钞,全州,古村落,历代,村民,文人,成就,婚姻,大妈,姑娘

2007-11-07 #经典故事